第七章 电动势式传感器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41
第1章传感与检测技术基础1、电感式传感器有哪些种类?它们的工作原理分别是什么?2、说明3、变气隙长度自感式传感器的输出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善其非线性?怎样提高其灵敏度?答:根据变气隙自感式传感器的计算式:00022l S W L μ=,线圈自感的大小,即线圈自感的输出与线圈的匝数、等效截面积S 0和空气中的磁导率有关,还与磁路上空气隙的长度l 0有关;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100])([200⨯+∆+∆= l ll l r 。
由此可见,要改善非线性,必须使l l∆要小,一般控制在0.1~0.2。
(因要求传感器的灵敏度不能太小,即初始间隙l 0应尽量小,故l ∆不能过大。
)传感器的灵敏度:20022l S W dl dL l L K l ⨯-=≈∆∆≈μ,由此式可以看出,为提高灵敏度可增加线圈匝数W ,增大等效截面积S 0,但这样都会增加传感器的尺寸;同时也可以减小初始间隙l 0,效果最明显。
4、试推导 5、气隙型 6、简述 7、试分析 8、试推导 9、试分析 10、如何通过 11、互感式12、零点残余电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减小和消除它的影响?答:在差动式自感传感器和差动变压器中,衔铁位于零点位置时,理论上电桥输出或差动变压器的两个次级线圈反向串接后电压输出为零。
但实际输出并不为零,这个电压就是零点残余电压。
残差产生原因:①由于差动式自感传感器的两个线圈结构上不对称,如几何尺寸不对称、电气参数不对称。
②存在寄生参数;③供电电源中有高次谐波,而电桥只能对基波较好地预平衡。
④供电电源很好,但磁路本身存在非线性。
⑤工频干扰。
差动变压器的零点残余电压可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或消除:①设计时,尽量使上、下磁路对称;并提高线圈的品质因素Q=ωL/R;②制造时,上、下磁性材料性能一致,线圈松紧、每层匝数一致等③采用试探法。
在桥臂上串/并电位器,或并联电容等进行调整,调试使零残最小后,再接入阻止相同的固定电阻和电容。
•第七章光敏传感器•1.光电效应通常分为哪几类?简要叙述之。
与之对应的光电器件有哪些?•2.半导体内光电效应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是什么?3.光电倍增管产生暗电流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降低暗电流?•4.试述光电倍增管的组成及工作原理?•5.简述光敏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两管的区别?•6.为什么在光照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硅光电池的开路电压不再•随入射照度的增大而增大?硅光电池的最大开路电压为多少?•7.试举出几个实例说明光电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并进行工作原理的分析。
答案:一、光电效应分为两类:外光电效应和内光电效应外光电效应:入射光子被物质的表面所吸收,并从表面向外部释放电子的一种物理现象。
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光电器件有光电管、光电倍增管。
内光电效应当光照在物体上,使物体的电导率发生变化,或产生光生电动势的现象。
分为光电导效应(如:光敏电阻)和光生伏特效应(如光电池、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
二、、对于不同的本征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Eg不同,对入射光的波长或频率的要求也不同,一般都必须满足:7he1.24「hv=T^^-Eg式中v、A分别为入射光的频率和波长。
对于杂质半导体:Ei为杂质电离能三、1、欧姆漏电欧姆漏电主要指光电倍增管的电极之间玻璃漏电、管座漏电和灰尘漏电等。
欧姆漏电通常比较稳定,对噪声的贡献小。
在低电压工作时,欧姆漏电成为暗电流的主要部分。
在使用光电倍增管时,保证管壳和所有连接件的清洁干燥是十分必要的。
2、热发射由于光电阴极材料的光电发射阈值较低,容易产生热电子发射,即使在室温下也会有一定的热电子发射,并被电子倍增系统倍增。
要减小热电子发射,应选用热发射小的阴极材料,并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光电阴极的面积,降低光电倍增管温度。
3、残余气体放电光电倍增管中高速运动的电子会使管中的残余气体电离,产生正离子和光子,它们也将被倍增,形成暗电流。
这种效应在工作电压高时特别严重,使倍增管工作不稳定。
绪论一、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分类、发展趋势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构成。
如果传感器信号经信号调理后,输出信号为规定的标准信号(0~10mA,4~20mA;0~2V,1~5V;…),通常称为变送器,分类:按照工作原理分,可分为:物理型、化学型与生物型三大类。
物理型传感器又可分为物性型传感器和结构型传感器。
按照输入量信息:按照应用范围:传感器技术: 是关于传感器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检测和应用的综合技术.发展趋势: 一是开展基础研究,探索新理论,发现新现象,开发传感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二是实现传感器的集成化、多功能化与智能化。
1.发现新现象;2.发明新材料;3.采用微细加工技术;4.智能传感器;5.多功能传感器;6.仿生传感器。
二、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现在信息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是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处理技术,即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课后习题1、什么叫传感器,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与相互关系?传感器(transducer/sensor):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国标GB7665—2005)。
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敏感元件: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其他量(一般为非电量)部分。
转换元件: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的可用输出信号(一般为电信号)部分。
信号调理电路(Transduction circuit) :由于传感器输出电信号一般较微弱,而且存在非线性和各种误差,为了便于信号处理,需配以适当的信号调理电路,将传感器输出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显示、记录和控制的有用信号。
第一章传感器的一般特性1.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动态特性静态特性2.衡量传感器静态特性的性能指标(1)测量范围、量程(2)线性度%100max⨯∆±=⋅SF L y δ 传感器静态特性曲线及其获得的方法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曲线是在静态标准条件下进行校准的。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习题-第7章热电式传感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及《传感器与测量技术》习题集与部分参考答案教材:传感器技术(第3版)贾伯年主编,及其他参考书第7章热电式传感器7-1 热电式传感器有哪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答:热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量变化的装置。
它可分为两大类:热电阻传感器和热电偶传感器。
热电阻传感器的特点:(1)高温度系数、高电阻率。
(2)化学、物理性能稳定。
(3)良好的输出特性。
(4).良好的工艺性,以便于批量生产、降低成本。
热电偶传感器的特点:(1)结构简单(2)制造方便(3)测温范围宽(4)热惯性小(5)准确度高(6)输出信号便于远传7-2 常用的热电阻有哪几种?适用范围如何?答:铂、铜为应用最广的热电阻材料。
铂容易提纯,在高温和氧化性介质中化学、物理性能稳定,制成的铂电阻输出-输入特性接近线性,测量精度高。
铜在-50~150℃范围内铜电阻化学、物理性能稳定,输出-输入特性接近线性,价格低廉。
当温度高于100℃时易被氧化,因此适用于温度较低和没有侵蚀性的介质中工作。
7-3 热敏电阻与热电阻相比较有什么优缺点?用热敏电阻进行线性温度测量时必须注意什么问题?7-4 利用热电偶测温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答:(1)用两种不同材料作热电极(2)热电偶两端的温度不能相同7-5 什么是中间导体定律和连接导体定律?它们在利用热电偶测温时有什么实际意义?答:中间导体定律:导体A、B组成的热电偶,当引入第三导体时,只要保持第三导体两端温度相同,则第三导体对回路总热电势无影响。
利用这个定律可以将第三导体换成毫伏表,只要保证两个接点温度一致,就可以完成热电势的测量而不影响热电偶的输出。
连接导体定律:回路的总电势等于热电偶电势E AB(T,T0)与连接导线电势E A’B’(Tn,T0)的代数和。
连接导体定律是工业上运用补偿导线进行温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7-6 什么是中间温度定律和参考电极定律?它们各有什么实际意义?答:E AB(T,Tn,T0)=E AB(T,Tn)+E AB(Tn,T0)这是中间温度定律表达式,即回路的总热电势等于E AB(T,Tn)与E AB(Tn,T0)的代数和。
第七章热电式传感器第一节热电偶热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利用敏感元件的电磁参数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温度的装置。
在各种热电式传感器中,把温度量转换为电势和电阻的方法最为普遍。
其中将温度转换为电势的热电式传感器叫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将温度转换为电阻值的热电式传感器叫电阻式温度传感器。
金属热电式传感器简称热电阻,半导体式传感器简称热敏电阻。
热电式传感器目前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可以选用定型的显示仪表和记录仪来进行显示和记录。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热电式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可直接进入I/O卡,进行信号的预处理、显示和控制。
热电偶由于性能稳定、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测温范围宽、热惯性小、准确度高、输出信号便于远传的特点,在工业和科研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常用的热电偶,低温可测到-50℃,高温可达到+1600℃。
若配用特殊材料,其温度范围可达到-150℃~2000℃。
如图7-1所示,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将被测温度转换成毫伏级热电势,通过连接导线与显示表构成温度检测系统,从而实现温度的显示、记录和调节。
图7-1热电偶测温示意图一热电偶的基本原理1 热电效应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赛贝克(T⋅J⋅Seebeck)用两种不同金属组成闭合回路,并用酒精灯加热其中一个接触点(称为结点),发现放在回路中的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如果用两盏酒精灯对两个结点同时加热,指针的偏转角反而减小。
显然,指针的偏转说明回路中有电动势产生并有电流在回路中流动,电流的强弱与两个结点的温差有关。
据此,赛贝克发现和证明了将两种不同性质的导体A 、B 组成闭合回路,如图7-2所示。
若节点(1)、(2)处于不同的温度(T≠T 0)时,两者之间将产生一热电势,在回路中形成一定大小的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
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所组成的回路称为“热电偶”,组成热电偶的导体称为“热电极”,热电偶所产生的电动势称为热电势。
热电偶的两个结点中,置于温度为T 的被测对象中的结点称之为测量端,又称为工作端或热端;而置于参考温度为T 0的另一结点称之为参考端,又称自由端或冷端。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及《传感器与测量技术》习题集与部分参考答案教材:传感器技术(第3版)贾伯年主编,及其他参考书第7章热电式传感器7-1 热电式传感器有哪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答:热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量变化的装置。
它可分为两大类:热电阻传感器和热电偶传感器。
热电阻传感器的特点:(1)高温度系数、高电阻率。
(2)化学、物理性能稳定。
(3)良好的输出特性。
(4).良好的工艺性,以便于批量生产、降低成本。
热电偶传感器的特点:(1)结构简单(2)制造方便(3)测温范围宽(4)热惯性小(5)准确度高(6)输出信号便于远传7-2 常用的热电阻有哪几种?适用范围如何?答:铂、铜为应用最广的热电阻材料。
铂容易提纯,在高温和氧化性介质中化学、物理性能稳定,制成的铂电阻输出-输入特性接近线性,测量精度高。
铜在-50~150℃范围内铜电阻化学、物理性能稳定,输出-输入特性接近线性,价格低廉。
当温度高于100℃时易被氧化,因此适用于温度较低和没有侵蚀性的介质中工作。
7-3 热敏电阻与热电阻相比较有什么优缺点?用热敏电阻进行线性温度测量时必须注意什么问题?7-4 利用热电偶测温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答:(1)用两种不同材料作热电极(2)热电偶两端的温度不能相同7-5 什么是中间导体定律和连接导体定律?它们在利用热电偶测温时有什么实际意义?答:中间导体定律:导体A、B组成的热电偶,当引入第三导体时,只要保持第三导体两端温度相同,则第三导体对回路总热电势无影响。
利用这个定律可以将第三导体换成毫伏表,只要保证两个接点温度一致,就可以完成热电势的测量而不影响热电偶的输出。
连接导体定律:回路的总电势等于热电偶电势EAB(T,T0)与连接导线电势EA’B’(Tn,T0)的代数和。
连接导体定律是工业上运用补偿导线进行温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7-6 什么是中间温度定律和参考电极定律?它们各有什么实际意义?答:EAB(T,Tn,T0)=EAB(T,Tn)+EAB(Tn,T0)这是中间温度定律表达式,即回路的总热电势等于EAB(T,Tn)与EAB(Tn,T0)的代数和。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及《传感器与测量技术》习题集与部分参考答案教材:传感器技术(第3版)贾伯年主编,及其他参考书第7章热电式传感器7-1 热电式传感器有哪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答:热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量变化的装置。
它可分为两大类:热电阻传感器和热电偶传感器。
热电阻传感器的特点:(1)高温度系数、高电阻率。
(2)化学、物理性能稳定。
(3)良好的输出特性。
(4).良好的工艺性,以便于批量生产、降低成本。
热电偶传感器的特点:(1)结构简单(2)制造方便(3)测温范围宽(4)热惯性小(5)准确度高(6)输出信号便于远传7-2 常用的热电阻有哪几种?适用范围如何?答:铂、铜为应用最广的热电阻材料。
铂容易提纯,在高温和氧化性介质中化学、物理性能稳定,制成的铂电阻输出-输入特性接近线性,测量精度高。
铜在-50~150℃范围内铜电阻化学、物理性能稳定,输出-输入特性接近线性,价格低廉。
当温度高于100℃时易被氧化,因此适用于温度较低和没有侵蚀性的介质中工作。
7-3 热敏电阻与热电阻相比较有什么优缺点?用热敏电阻进行线性温度测量时必须注意什么问题?7-4 利用热电偶测温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答:(1)用两种不同材料作热电极(2)热电偶两端的温度不能相同7-5 什么是中间导体定律和连接导体定律?它们在利用热电偶测温时有什么实际意义?答:中间导体定律:导体A、B组成的热电偶,当引入第三导体时,只要保持第三导体两端温度相同,则第三导体对回路总热电势无影响。
利用这个定律可以将第三导体换成毫伏表,只要保证两个接点温度一致,就可以完成热电势的测量而不影响热电偶的输出。
连接导体定律:回路的总电势等于热电偶电势E AB(T,T0)与连接导线电势E A’B’(Tn,T0)的代数和。
连接导体定律是工业上运用补偿导线进行温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7-6 什么是中间温度定律和参考电极定律?它们各有什么实际意义?答:E AB(T,Tn,T0)=E AB(T,Tn)+E AB(Tn,T0)这是中间温度定律表达式,即回路的总热电势等于E AB(T,Tn)与E AB(Tn,T0)的代数和。
第七节电涡流式传感器金属导体置于变化着的磁场中,导体内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像水中旋涡那样在导体内转圈,所以称之为电涡流或涡流。
这种现象就称为涡流效应。
电涡流式传感器就是在这种涡流效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要形成涡流必须具备下列二个条件:①存在交变磁场;②导电体处于交变磁场之中。
因此,涡流式传感器主要由产生交变磁场的通电线圈和置于线圈附近因而处于交变磁场中的金属导体两部分组成。
金属导体也可以是被测对象本身。
如图3-33a所示,如果把一个扁平线圈置于金属导体附近,当线圈中通以正弦交变电流时,线圈的周围空间就产生了正弦交变磁场,处于此交变磁场中的金属导体内就会产生涡流,此涡流也将产生交变磁场,的方向与的方向相反。
由于磁场的作用,涡流要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使产生磁场的线圈阻抗发生变化。
可以看出,线圈与金属导体之间存在着磁性联系。
若把导体形象地看作一个短路线圈,其间的关系可用图3-33b所示的电路来表示。
线圈与金属导体之间可以定义一个互感系数,它将随着间距的减少而增大。
根据克西荷夫定律,可列出方程(3-76)解之得(3-77)式中——线圈的电阻和电感;——金属导体的电阻和电感;——线圈激励电压;由的表达式可以看出线圈受到金属导体影响后的等效阻抗为(3-78)等效电阻、电感分别为(3-79)在等效电感中,第一项与磁效应有关。
若金属导体为非磁性材料,就是空心线圈的电感。
当金属导体是磁性材料时,将增大,而且随着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项与涡流效应有关,涡流引起的反磁场将使电感减小,越小,电感减小的程度就越大。
等效电阻总是比原有的电阻来得大,这是因为涡流损耗、磁滞损耗都将使阻抗的实数部分增加。
显然,金属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和线圈离导体的距离将直接影响这实数部分的大小。
由式(3-79)也可以得到线圈的品质因数为(3-80) 式中——无涡流影响时线圈的值;——金属导体中产生涡流的圆环部分的阻抗,。
由上可知,被测参数变化,既能引起线圈阻抗变化,也能引起线圈电感和线圈值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