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人张--
- 格式:pptx
- 大小:363.15 KB
- 文档页数:3
天工|2022年第34期[摘 要]艺术的价值在于借助外在物质形式,显示一种内在的生气、感情、灵魂、风格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泥人张彩塑之所以能够延续发展至今,在于其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与时俱进,关注当下时代,不断地创新发展。
[关键词]彩塑;泥人张彩塑;当代艺术[中图分类号]J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4-0058-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悦.当代泥人张彩塑艺术价值[J].天工,2022(34):58-60.张 悦 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当代泥人张彩塑艺术价值作者简介:张悦(1972—),女,汉族,天津人,本科,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彩塑制作。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优秀的艺术作品,通常是结合作者的生活体验,经过艺术的提炼加工,使生活的原形更加生动、典型,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泥巴是最原始、最廉价的自然资源,但艺术家用灵巧的双手、卓绝的智慧赋予它生命,让它以另一种姿态呈现给世人。
单调的色彩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与情感表达,于是就有了彩塑的出现。
古代彩塑多服务于陵墓和梵宇庙观,留存至今,著名的彩塑有敦煌莫高窟菩萨像和山西平遥双林寺韦驮像等。
伴随着时代的繁衍与变革,彩塑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与意义。
一、独特的艺术之美泥人张彩塑自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当年颇受清宫廷赏识,皇家的御用文玩多为玉器珐琅等用料奢华、精雕细琢之物;泥人张当时被召进紫禁城为皇家捏制各种“御制”彩塑,可见泥人张彩塑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标志着泥塑正式登上大雅之堂。
泥人张把传统的捏制泥巴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泥人张所塑对象形体比例结构准确,人物的神态表情形象,动态舒展生动,更注重性格气质的塑造,使作品达到“外在形”与“内在神”的和谐统一。
作品风格写实,色泽清雅,描绘细腻,与简单的小泥娃娃判若云泥,作品精妙绝伦,赵朴初、吴作人、郭沫若、徐悲鸿等大师都曾题词或著文予以颂扬。
天津泥人张彩塑传承发展问题研究作者:何梦恬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07期摘要:在中华民族浩繁的历史文化中,天津的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韵味。
这座历史古城拥有着别具一格的城市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保护和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不仅可以促进优秀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发展,还能活跃天津的文化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标志,天津泥人张彩塑作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其自身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天津泥人张;开发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一个优秀的城市必将拥有着优秀的人文文化。
天津这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十分重要的城市,其文化底蕴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其中的民间文化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天津优秀的民间文化有很多,例如民间艺术四绝(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板年画、风筝魏风筝、刻砖刘砖雕)、饮食文化中的四大名吃(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猫不闻饺子)以及天津相声等,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融合了民间手工艺人的意识形态,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值得保护和发展的。
虽然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都很有特色,却依旧难以避免与当代快速发展的社会脱节的问题,倘若不及时地进行保护,那么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将岌岌可危,而天津也会因此失去他原有的魅力。
但是,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去保护和传承发展呢?本文以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泥人张彩塑为例,通过对其发展历史和目前困境的分析,提出保护传承的建议设想,用以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之道。
一、天津泥人张彩塑的发展历史天津泥人张创立于清朝道光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泥人张彩塑的创始人是张明山,他从小就追随父亲学习泥塑的制作,并在中国传统的雕塑上融入西方雕刻技法,创立了中西结合独树一帜的泥塑风格。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塑造的人物形象形神俱佳,栩栩如生。
天津的“泥人张”雕塑是一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发展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
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明山,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生动,颜色真实,效果传神。
无论是从艺术表现效果还是整体造型效果来看,天津“泥人张”雕塑艺术在技艺方面非常精湛,在人物造型方面非常传神、生动。
徐悲鸿先生非常认可天津“泥人张”,他认为天津“泥人张”摆脱了中国传统雕塑常使用的夸张和意象的造型方法,以活生生的人物原型作为表现对象,塑造的人物比例准确,解剖结构符合客观规律,肖像刻画传神、动人。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一些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渐渐被遗忘,甚至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
如,目前天津“泥人张”这种民间艺术的形态已经不多见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趋向多元化,人们的艺术消费方式也从传统的艺术形式转移到多媒体方向,特别是在全球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和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下,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如何保持自身的审美价值并积极创新,从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成了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首先,传统民间艺术要不断吸收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传统审美观念,在自身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规律中寻找突破的可能性,保持自身的艺术特色。
其次,在雕塑的对象上,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创作出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
民间艺术传承人应该主动创新,在艺术作品中加入更多的自我情感,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人物真实的面貌。
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在不失传统之本的基础上更加适应中国时代审美的需要。
通过研究天津“泥人张”雕塑,笔者发现天津“泥人张”作品和其他许多泥塑作品具有很多共同之处。
笔者将天津“泥人张”与其他泥塑作品对比发现,其他很多泥塑作品都受到天津“泥人张”的影响。
天津“泥人张”彩塑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其作品主要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井人人物,种类繁多,包含各行各业,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30项】1.杨柳青木版年画2.泥人张彩塑3.挂甲寺庆音法鼓4.杨家庄永音法鼓5.大沽龙灯6.汉沽飞镲7.刘园祥音法鼓8.林亭口高腿子高跷9.海下文武高跷10.北仓“(虫八)蜡庙小车会”11.天津京剧12.评剧13.卫派河北梆子14.风筝魏风筝15.杨村糕干制作工艺16.天津皇会17.天津天后文化信仰18.葛沽宝辇出会19.天津时调20.京东大鼓21.天津相声22.骆派京韵大鼓23.李派快板书24.雷琴拉戏25.回族重刀武术26.拦手门武术27.霍氏练手拳28.北仓少练老会29.北少林武术30.天津隆顺榕中药生产技艺【第二批50项】1.排地歌谣2.秦城歌谣3.小王庄民间吹打乐4.韩家墅上善道乐5.锣鼓艺术·北塘飞钹6.东于庄同乐花鼓7.金狮大轿8.塘沽河头落子9.高王院莲花落10.寺各庄竹马会11.宝坻皮影戏12.竞技麻将13.无极拳14.鲍式八极拳15.李式太极拳16.毕式“一指禅”拿手推17.永良飞叉18.大六分村登杆圣会19.独流通背拳20.古典戏法21.杨柳青剪纸22.大郑剪纸23.盛锡福毡礼帽制作24.老美华手工制鞋25.老美华中式连袖男装制作26.老美华津派旗袍制作27.汇蚨源吉祥手工布艺28.义聚永高粮酒传统酿造29.义聚永玫瑰露酒传统酿造30.义聚永五加皮酒传统酿造31.狗不理包子制作32.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33.耳朵眼炸糕制作34.大福来锅巴菜制作35.子火烧、一品烧饼制作36.赤土扣肉制作37.独流老醋酿造38.沙窝萝卜种植与窖藏39.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40.津门蔡氏贡掸制作41.刘海空竹制作42.周记宫灯制作43.皮影雕刻44.盆罐村制陶45.“一掌金”速算46.达仁堂清宫寿桃丸47.潮音寺民间庙会48.独乐寺庙会49.运河文化(杨柳青段)50.天津茶楼文化。
天津泥人张彩塑传承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以泥为原料,以手工塑型、彩绘等技艺制作而成。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天津泥人张彩塑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天津泥人张彩塑传承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首先,传承必须注重技艺的学习和保留。
天津泥人张彩塑的技艺非常独特,需要专门的培训和学习才能掌握。
传承人应当切实学习并继承这些技艺,不断提高自己的手工艺术水平。
同时,还需要传承人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技艺传承给后人,这样才能保证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其次,传承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传统手工艺是与时俱进的,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天津泥人张彩塑的传承人应当学会创新,将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作品,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学习这门手工艺。
再次,传承需要注重市场开拓和宣传推广。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天津泥人张彩塑,才能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传承这门手工艺。
传承人应当积极参加各种展览和活动,向公众展示天津泥人张彩塑的艺术魅力,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兴趣。
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传媒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天津泥人张彩塑。
最后,传承需要注重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和鼓励,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社会也可以通过购买和收藏手工艺品、参观手工艺展览等方式来支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天津泥人张彩塑的传承发展经验与启示是注重技艺的学习和保留、注重创新和发展、注重市场开拓和宣传推广以及注重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得好,才能使天津泥人张彩塑这一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光芒。
泥人张的简介张明山(1826-1906),名长林,祖籍浙江绍兴,天津著名的民间艺人。
泥人张彩塑创始人。
其父名张万泉,原本为一小书吏,后来由于丢失了职业,从江南流落到天津。
张明山自幼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因而成为嗜好。
张明山心灵手巧,善于观察社会,且极富想象力。
他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
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
他经过细心揣摩和刻苦实践练就了一手好绝技。
他操作时优游自得,能在与人接触瞬间触手成像,而且逼肖其人,令人倾服,遂得泥人张的誉称。
清代咸丰初年曾为在天津舞台演出的余三胜塑像,边看边捏,形神毕肖,一度轰动津沽。
张明山继承了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古典小说和古典诗词等艺术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
他的泥人作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
他塑造的泥人,既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既有古代侍女,又有市井百姓。
多选自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小说戏曲中的角色,还有现实生活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形象。
因为闻名遐迩且技艺超群,他被称为南北塑像者之冠。
我国著名画家、教育家徐悲鸿称赞他是我国了不起的民间艺人,是民间雕塑家。
张明山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
《蒋门神》是张明山现实主义题材中的力作。
蒋门神像通高只有11厘米,人头不过蚕豆大小,他却把一个恶霸的狰狞面目刻划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了艺术大师高超的技艺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其代表作品有《少女》、《品箫》等。
他曾获巴拿马国际赛会一等奖和南洋各地展览会的奖状和奖牌20多件。
泥人张彩塑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张明山的儿子兆荣(字玉亭)和续荣(字华棠)、孙子景祜、曾孙张铭等都是他的后代传人。
随着几代人杰出的艺术成就,泥人张彩塑艺术已经由一个家族的民间技艺发展成为社会性的艺术事业,同时为国家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第三节各地泥人流派介绍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的中国泥人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因受到地域文化、民间习俗的影响,以至于材质泥料的制约,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制作工艺也层出不穷。
它的产区分布甚广,江苏无锡的惠山泥人和天津泥人张泥塑之外,在北京、山东、河北、河南、广东、福建、陕西等地都有泥人制作工坊和各具特色的生产品种,他们父子相承,师徒相授,一代代传承,有的地区形成了一个设计、制作、销售分工的专业群体,成为一个行业。
真所谓:百花争艳,争奇斗秀。
一、天津“泥人张”天津“泥人张”彩塑,是天津艺人张明山(1826——1906),在清朝道光年间培育起来的工艺彩绘泥塑,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了。
其父张万全就以捏制泥人为生,张明山8岁就跟父亲学做泥人,至18岁已经成为天津有名的泥塑艺人了。
张明山擅长捏像,形神毕肖,栩栩如生,50多岁被清廷赏识,召入紫禁城,1915年他的作品《编织女工》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
第二代传人张玉亭、第三代传人张景祜等都自幼随父学艺,在张明山艺术成就的基础上磨练成长,使人物动态、人体结构、彩绘技艺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作品的装饰效果越来越强烈。
张景祜1954年调入中央工艺美院任教。
1954年天津成立“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张铭担任领导和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批异姓泥塑人才,从此“泥人张”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第四代传人张昌随父迁居北京后,在继承父辈优秀传统艺术风格基础上,兼收并蓄,吸收现代造型艺术的素养,形成了一种讲究构图、变形夸张、色彩清新的装饰风格,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泥人张”代表性人物。
二、凤翔泥塑凤翔泥塑,主要集中在陕西省凤翔县六营村一带,据说是明代初期李文忠奉朱元璋攻下凤翔后,在此安营扎寨,分成多个营盘,六营村的名称遗留至今日。
六营中有个老兵会做泥人,他带大家做成泥的面具来阻吓鞑子兵,这个面具据说就是“挂虎”的原形。
作品题材吉祥、造型丰满、粗犷豪放,通过浓烈的红、绿、黄、白的色彩对比,集中体现了西北高原淳朴的民风和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
泥人张彩塑泥泥人张彩塑为天津市的一种民间文化,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作为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天津艺人张明山于19世纪中叶创造的彩绘泥塑艺术品,现为天津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人张彩塑被公认为是天津的一绝,早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经享有很大声誉。
泥人张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背景介绍“泥人张”是,它创始于清代末年。
"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
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
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
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
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
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历史沿袭据记载,闻名海内外的天津“泥人张”的创始人张万全、张明山父子因捏泥人的一手绝活,早在道光年间(1826年)即受到清宫廷赏识,被召进紫禁城为皇家捏制各种“御制”彩塑,一时受宠,登入大雅之堂。
1915年,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泥人张”走出国门,16件作品参加了展览,获得了名誉奖,并在南洋各地巡回展览,获奖状、奖牌20多件,有些国家将“泥人张”彩塑作为中国“特产”收藏或陈列观赏。
1957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泥人张”彩塑艺术专题片并在全国上映。
1 97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天津彩塑作品》发行海内外。
“泥人张”彩塑艺术品行销世界各地,受到国外友人的称赞。
亚、欧等许多国家曾几次特邀“泥人张”专业人员出国献艺,进行中西交流。
日本芦屋市一座中国近代美术馆中,为“泥人张”彩塑设立了专题陈列室。
1985年古文化街修建后,设“泥人张”专店出售各种“泥人张”彩塑,深受世人喜欢。
《天津非遗》-泥人张简介一、文化简介泥人张彩塑是天津市的一种民间文化,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作为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天津艺人张明山于19世纪中叶创造的彩绘泥塑艺术品,现为天津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人张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艺术背景"泥人张"是,它创始于清代末年。
"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
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
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
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
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
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三、天津与文化“泥人张”的成名必然以天津本地的民间文化与泥塑产业为依托。
过去在天津,也有泥塑产业。
天津卫地处九河下梢,自隋代大运河开通后,水陆码头陆续建起,至元朝时已成为重要的军镇和粮运中心。
漕运的兴盛,不仅从南方带来了粮食,也带来了妈祖文化。
天津天后宫里供奉的妈祖,不单是海神,还能保佑当地人子孙延绵。
天津人求子的习俗便是去天后宫栓一个泥娃娃。
逐渐,与泥娃娃相关的泥塑产业也发展起来。
今天人们在提起“泥人张”时,想到的已不再是张明山,而是天津著名的老字号,甚至是北方泥塑风格的代表。
四、传承故事张宇,捏活人间百态的“泥人张”已传承六代,老手艺却遇到了新问题。
张宇说,现在很多传统手工艺都在慢慢“退化”,大家都把传统工艺当作过去式,认为它与现代社会有点格格不入,人们对传统文化虽然还保持着敬畏和尊重,却在渐渐远离。
“传承是两个字,‘传’的是我这种人,我在做传统的工艺,而‘承’者是接受我的社群,有‘承’者存在,‘传’者才存在。
天津泥人张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
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
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
他只须和人对面座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
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
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
"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外国人早就以重金购买,"置诸博物馆中,供观赏。
"在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品。
日本芦屋市的1座中国近代艺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
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目录[隐藏](一)简介(二)溯源(三)艺术特色(四)制作艺术的起源艺术特点取材故事传说(一)简介(二)溯源(三)艺术特色(四)制作艺术的起源艺术特点取材故事传说[编辑本段](一)简介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民间美术品,它由张明山先生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
期间,经过创始、乃至世界认可。
令人万分喜爱。
“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浅析天津泥人张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一泥人张的历史发展天津泥人张彩塑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其创始人是张明山。
他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在中国本土雕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的雕塑技巧,创立了小型架上泥塑的独特风格,成为一代宗师。
在人物泥塑创作中,他只需和人对坐而谈,并不动声色,手中持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便瞬息而成于掌间。
泥人张创作的题材丰富,彩塑使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再拘泥于庙堂之中,而是走进市井民间,干家万户。
绘画大师徐悲鸿对张明山的泥塑赞赏有加“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传神之微妙,据吾在北方所见美术品中,只有历代帝王相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
“泥人张的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自幼从师父亲,青年时期便与父亲张明山齐名。
他在继承父亲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观察和表现市民生活,他用浪漫主义写实的手法既描绘了善良勤劳的底层劳动人民,又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
他一生兢兢业业,主持泥人张世家老作坊六十余年。
前两代传人建立了独特的彩塑风格,也是泥人张在近代雕塑史上挥写的最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动荡的近代中国,张玉亭带领儿子张景福和孙子张铭,祖孙三人用精湛的技艺成就了泥人张声名日隆的地位。
张景福创作的作品,题材拓展到革命历史题材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题材。
其子张铭在学习和实践中研究出特殊的技法,尤其善于塑造侍女形象,作品远销海外。
张铭先生传艺于长子张乃英,张乃英系统地继承了前代诸家之长,并总结编著了中国雕塑的第一本技法和理论书籍《塑经。
中国自此有了熠熠生辉的雕塑技艺范本,使古老的技法不再仅限于口口相授的教学形式。
张乃英先生的泥塑作品蕴含了浓郁的东方意蕴,代表作既有气韵生动的水浒人物,又有恬静安逸的侍女作品。
泥人张绘塑老作坊的传授制作形式延续至今,师徒同吃同住,泥塑的技巧和神韵通过每日的切磋琢磨方能得以浸润和继承,生活的智慧浸润心间,弟子对于艺术作品的评判和审美方式也与日俱增。
张乃英先生的长子张宇是泥人张的第六代传人,他拓展了泥塑作坊的规模,泥塑技艺的传授不仅限于族人之间,越来越多民间的能工巧匠得以在作坊中研究和继承泥人张的手艺,泥人张彩塑的理论基础和感性认知得以绵延传承。
张明山(泥人张)作品展开全文捏泥人1910年姓名:张明山国籍:中国.天津年代:1826-1906 职位:民间艺术家张明山,是天津“张明山”彩塑创始人。
张明山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名长林,字明山,后以字行。
祖籍浙江绍兴,其父张万全曾任师爷,卸任后定居天津西头,做些小泥玩具贴补家用。
张明山童年时就对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白猿偷桃》是他崭露头角的作品。
他捏的小白猿生动逼真,比按传统路数制作出来更像,比他父亲做的更受欢迎。
13岁正式从事泥塑工作,18岁已成名。
他天资聪慧,心灵手巧,富于想象,善于观察仿效。
经过长年累月地细心揣摩与刻苦实践,对捏泥人的技术有了自己独特的绝招。
操作时悠然自得,若不经意间,而得心应手,为人捏像只须对坐谈笑,抟泥入手,顷刻之间,即可完成。
特别是藏泥于衣袖内,悄悄抟捏人像,形神毕肖,栩栩如生,堪称神奇。
他利用各种机会,观摩寺庙泥塑、石刻、古代书画、古籍绣像,并从中吸取营养;还与一些学者、画家建立友谊。
他十分注意观察社会风情、市民心态和生活细节,研究不同阶层人士的性格、思想感情、动作特征,这些为他的艺术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自张明山从事专业彩塑泥人之后,才使天津泥塑脱离了原有的“泥娃娃”水平,提高到新的境界,成为雅俗共赏、活灵活现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品。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
有取材于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多种舞台戏剧的如《蒋门神》、《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及《关羽秉烛读春秋》等戏出像及余三胜《镇澶州》戏装像。
或取材于民间传统故事的如《风尘三侠》、《岳母刺字》等。
或反映旧社会各行各业劳动人民形象的如:挑水的、吹糖人的、拉洋车的、卖西瓜的及算命的盲人等。
或反映当时天津民间风俗的如迎娶仪式和出大殡情景的泥塑。
或表现各界人物的肖像如《李鸿章》、《刘国华》等泥塑作品。
非凡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了朝野闻名、家喻户晓的泥塑工艺的代表人物,“张明山”之褒称也从此传遍天下。
张明山的作品继承了我国古代泥塑的优秀传统,又在表现人物生活及风情中有所发展创造,具有鲜明的写实特点。
《泥人张》观后感精彩范文赏析泥人张为天津的一种民间美术品,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现为天津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泥人张》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泥人张》观后感范文【一】天津卫是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习风强悍。
仅百余年来,凡是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有的在显耀上层,有的在市井民间。
作者便把这些人物的怪异之处,奇闻妙事,一一记录了下来。
《俗世奇人》就这样形成了。
这其中,有治牙的华大夫;有粉刷匠“刷子李”;甚至还有专门靠卖家产,卖出的天津首富:蔡二少爷等等。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作者笔下的俗世奇人,就是各行各业都有。
这些人虽然都出生于一个平凡的世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常常令人匪夷所思。
在这其中,最让我佩服的,是个捏泥人的,大名张明山。
天津的手艺道上,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刷子李、风筝魏、机器王等等。
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一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
而别人就称这张明山为泥人张。
泥人张的绝活就在于,他捏泥人不在桌上捏,而在袖子里捏,看不见。
这也是他让我最佩服的地方。
我也喜欢捏泥人,从来都是往桌上摆一张图,一边看图,一边捏泥,这才能捏出个八-九不离十的。
而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捏,我也试了试,当然,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我安慰自己,“泥人张”的绝活都是天赋吧!练不出来的。
但是,仔细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刷子李对曹小三说‘好好学本事吧!’”看来,“泥人张”的绝活不是天赋,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奋一点一点练出来的。
但是,如果只是靠练,想要练出“泥人张”一样的本事,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呢?答案一定是:极少数人。
所以,想练手艺,除了靠“勤奋”和“刻苦”,还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
生活中,我们也是一样,不但要勤奋、刻苦的学习,而且要相信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
天工|2022年第35期[摘 要]彩塑是我国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形式,如何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彩塑这种民间工艺,是当前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
对天津泥人张彩塑传承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是了解泥人张彩塑的发展情况,创新泥人张彩塑的传承方法,进一步推进彩塑工艺的传承,从而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简要阐述当前天津泥人张彩塑工艺发展历程及其成果,分析天津泥人张彩塑工艺的传承发展问题,最后对基于当前问题的天津泥人张彩塑传承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天津;泥人张;彩塑;传承[中图分类号]J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5-008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刘宏.天津泥人张彩塑传承发展问题分析[J].天工,2022(35):82-84.刘 宏 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 天津泥人张彩塑传承发展问题分析作者简介:刘宏(1972—),男,汉族,北京通县人,本科,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彩塑类。
天津泥人张彩塑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
2006年,泥人张彩塑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标志着民间彩塑工艺传承发展的里程碑。
天津泥人张作为经典的民间彩塑品牌,其不仅仅是一种彩塑工艺,更是传统文化凝练的表现。
立足我国艺术雕塑史,天津泥人张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较于普通的民间彩塑,天津泥人张彩塑具有较强的张力和感染力。
加大对天津泥人张彩塑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力度,是进一步加强传统工艺保护、留下城市宝贵记忆的有效手段。
虽然至今为止泥人张彩塑已经传承至第六代,但是其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想要让天津泥人张彩塑历久弥新、继续传承下去,就要根据实际问题调整传承发展方式[1]。
一、天津泥人张彩塑工艺发展历程及其成果 天津泥人张是清朝道光年间张明山创立的民间彩塑工艺“品牌”。
张明山自小随父亲在家中学习泥塑的技艺,小小年纪就练就了一手绝活,他十分擅长肖像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