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总论
- 格式:doc
- 大小:75.51 KB
- 文档页数:5
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
刺灸法总论头针引言刺灸法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人的经络穴道是一个重要的生命结构,在经络上“气血通则不痛,气血不通则疼痛不止”,而刺灸能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刺灸法的实践证明,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好的效果,而头针则是刺灸法的重要治疗工具之一。
头针的基本概念头针是一种棕色或黑色的细长针,长度约为3-5厘米,针体粗细与针柄相当。
头针的刺入方向有正向插入头、侧向插入头和背向插入头三种。
头针一般用于面部和头部部位的治疗。
头针的使用可以减少针灸治疗的疼痛感,特别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
头针的使用方法对于头针的使用,需要先选择合适的经穴,然后采用正确的刺激方法刺入穴位。
头针的刺入方法主要有直接插入法、九九归一法和三绕法。
直接插入法是从皮肤上直接插入穴位,适用于穴位浅表、肉厚的患者;九九归一法是将针头与穴位对准并轻轻捏针柄,使头针一次性插入穴位,适用于穴位较深且病情较重的患者;三绕法则是在穴位周围绕三圈再刺入。
头针的适应症头针适用于头面部疾病和部分肢体疾病的治疗。
头针治疗头面部疾病能够缓解头痛、偏头痛、面瘫、眼疾、口眼歪斜等症状,同时还能改善心身状态、调整情绪。
另外,在一些肢体疾病上,头针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头针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头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确定穴位的位置,避免误刺错刺;2.对于头针具有禁忌症的患者,禁止使用头针;3.使用头针时,需要保持环境安静,心态平和,切勿过于紧张;4.使用头针前需要对针具进行消毒,保证使用安全和卫生;5.刺入头针后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头针作为刺灸法中的一种工具,在适当的病症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准确的选择穴位、规范的操作和适当的使用方法是充分利用头针治疗功效的关键,而注意事项和使用范围的限制也是确保头针治疗安全有效的保障。
中篇针灸技术第四章刺灸法总论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本章主要就刺灸法的概念、源流和发展及刺法灸法的操作的量学要素等内容作一阐述。
第一节针灸与刺法的源流一、针灸的起源与发展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利用一些简单的、不加磨制的石块作为生活和日常用具,这就是旧石器时代。
后来,勤劳的祖先们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有逐渐能够加工制造各种不同形状的石斧、石刀和石针等工具,演进到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古代的一种石器。
《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
”是经过磨制而成的原始工具,可以看作是最初的“针具”。
有关砭石的记载很多,如《山海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晋·郭璞注:“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者。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唐·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
”这些记载都说明,“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刺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针灸治疗的工具。
砭石实物,近年来在考古工作中有了新的发现,如196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根磨制的石针,长4.5cm,一端有锋,呈四棱锥形,经考古与医史专家鉴定,这枚石针出于距今1万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认为它是针刺的原始工具——砭石。
又如,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有4块刻有半人半鸟的神物,手握一针形器物,刺向患者肢体。
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的记载证实,“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素问·异法方宜论》),砭石发明于我国东部的山东一带,后来逐渐推广到各地。
针灸晓得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古代的针灸除砭石之外,还有骨针、竹针的应用。
据考,大约在山顶洞人文化时期,已能制造比较精细的骨针,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不少各种各样的骨针,这些骨针,也很可能被用来作为医疗工具。
刺灸法总论
一、定义和作用
二、刺灸法的起源
(一)针具:砭石、骨针
(二)九针:鑱(皮肤针,浅刺皮肤,泄热)、园、鍉、锋(三棱针)、铍、园利、毫、长、大(火针)。
针刺法
一、毫针的刺法(掌握毫针的基本手法)
1、规格:直径:30#-0.32mm;31#-0.3mm;32#-0.28mm;34#-0.25mm~0.20mm。
长
度:1寸-25mm;1.5寸-40mm;3寸-70mm。
2、保存
二、针刺练习要点
1、指力
2、手法
3、自身试针(曲池、足三里)
三、针刺前准备
1、选针
2、体位选择:仰卧(头面部、前胸、四肢穴位)、侧卧(侧头部、胸部、背部、臀部、下
肢穴位)、俯卧(背部、四肢穴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坐位。
四、消毒
1、针具:高压蒸汽灭菌法(98~147kPa,115~123℃,30min),药液浸泡法(84消毒液,
保尔康),煮沸法。
2、手:洗手、75%酒精
3、施术部位:75%酒精
五、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1、刺手和押手:押手的作用(定穴、减少进针疼痛)
2、进针手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
针法);管针进针法。
3、进针时产生疼痛和避免方法:手法(快速进针)、左手重按、碰到血管、碰到骨膜肌腱、(二)进针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1、角度:直刺、斜刺、平刺。
2、深度:即要有针感、又不伤及穴位,(头面部、胸部、背部忌深刺;年龄大的进针勿深;
体质;病情表证浅刺、实证深刺;时令春夏浅秋冬深)
六、行针与得气
行针:针刺入穴位之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和补泻的手法。
得气:针感。
(一)基本手法
1、提插
2、捻转
(二)辅助手法
1、循:延经脉循行方向揉按,有催气的作用;
2、刮
3、弹柄
4、搓柄法
5、摇柄法
6、震颤法
7、飞法
(三)得气、候气、催气、守气。
1、得气:酸麻胀痛
2、得气与疗效
3、不得气的原因:取穴不准、病情日久精气不足
4、留针候气:延长留针时间
5、催气
七、针刺的补泻
(一)定义:补法:凡是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凡是能够疏泄病邪,是亢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二)影响针刺补泻手法的因素:
1、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具有双相调节作用)
2、腧穴的特性:强壮穴:气海、关元、足三里、膏肓俞;泻热:少商、十宣。
3、补泻手法:捻转(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顺时针用力为主-补
法,反之则为泻法);提插(先浅后深、重插轻提、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频率快、操作时间长-泻法);疾徐(进针慢、出针快-补,反之为泻);迎随(顺经脉循行方向-补,反之为泻);呼吸(呼气时进针为补,吸气时进针为泻);开阖(针起后按针孔-补,针起摇大针孔泻);平补平泻(进针后均匀的提插捻转)
八、留针和出针
1、留针:静留针、动留针;(大椎单刺不留针)
2、出针:
九、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一)晕针
1、原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
2、症状:突然的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心悸气短、恶心,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
四肢逆冷、二便失禁。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迅速起针,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轻者温开水灌服;重者
按压人中等穴位,极严重者按急诊室抢救处理。
4、第一次扎针的患者取穴不宜太多。
(二)滞针
1、原因:精神紧张、操作不当、留针时间太长;
2、处理:使患者放松,局部按摩等。
(三)弯针
处理:恢复体位,缓解肌肉紧张,避免强行拔出。
(四)断针
避免方法:留针时不要把整个针身刺入皮肤,将针根留出。
(五)血肿
十、针刺的注意事项
1、饥饿、劳累、紧张状态下,不宜进行针刺治疗;
2、三个月以内孕妇不宜针刺小腹部位治疗,怀孕三个月以上的不宜取腹部和腰骶部;女性
行经期间尽量避免针刺治疗;
3、小儿囟门未闭时不宜扎头顶穴位;
4、凝血机制障碍病人不宜针刺;
5、皮肤溃破者、斑痕处、肿瘤处不宜针刺;
6、胸部、背部、腋下不宜深刺、直刺;
7、眼睛周围的穴位不能猛烈的提插捻转;
8、风池、风府、哑门注意针刺的方向、深度;
9、尿潴留病人注意进针方向、角度、深度。
灸法
掌握灸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范围
一、概述
(一)概念:用艾绒置于人体表面的经络上,借助火的势力达到效力。
(二)艾灸的作用:
1、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用于风寒湿痹;
2、温散寒邪,用于阳虚者;
3、回阳固脱,用于脱肛、阴挺、崩漏、带下;
4、消肿散结,瘰疠;
5、防病保健,灸足三里。
二、灸法的种类
a)艾炷灸
a.直接灸:将适当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分为斑痕灸、无斑痕灸;
b.间接灸: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
称隔物灸。
如隔姜灸用治寒性疼痛,隔盐1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
b)艾条灸
a.悬起灸
b.雀啄灸
c.回旋灸
c)温针灸
d)温针器灸
三、注意事项
(一)先上后下,先里后外。
脱肛者先下后上(长强-百汇)。
(二)灸的补泻
(三)灸的禁忌:实热证、阴虚证;面部、五官不用斑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
临产时可以进行针灸。
拔罐法
一、概述
1盐用粗盐,铁锅炒热至土黄色,每次灸15min,治疗风湿、类风湿效果甚佳。
崩漏时灸隐白穴。
二、拔罐的分类
1、排气方法的分类
a.火吸法
b.水吸法
c.抽气吸法
2、拔罐形式分类
a.留罐
b.闪罐
c.走罐
3、综合运用分类
a.药罐
b.针罐
三、罐的种类
四、拔罐方法
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滴酒法、贴棉法
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
一、三棱针
(一)概述
(二)操作:
1、点刺法:耳尖(可治针眼、牙痛)、十宣、十二井等。
2、散刺法
3、刺络法:曲泽、委中。
4、挑刺法
(三)注意事项: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动作快;身体虚弱、贫血者勿放血;血液病者勿放血。
二、皮肤针(梅花针)
(一)半刺、杨刺、毛刺,刺激人体十二皮部,调节脏腑功能。
(二)操作:
1、部位:循经叩(督脉、膀胱经)、穴位叩(阿是穴、夹脊穴、特定穴)、局部叩。
2、强度:
三、皮内针
腹结穴治疗便秘
四、电针法
注意事项:
1、心脏病人,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
2、等
五、穴位注射法
1、针具:一般五号半。
2、穴位:2~4个,不宜过多。
3、药量:根据部位不同0.1ml~2ml。
4、操作
5、适应症:面瘫、神经麻痹等。
6、药物
7、注意事项:严格消毒、避免感染;注意药物禁忌;关节腔附近勿用;孕妇的下腹部和腰
骶部慎用。
重点:
1、各种方法的注意事项
2、针刺、灸法、拔罐
3、毫针部分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