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1.2《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答案详解)(新人教必修2))

(完整版)1.2《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答案详解)(新人教必修2))

(完整版)1.2《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答案详解)(新人教必修2))
(完整版)1.2《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答案详解)(新人教必修2))

2. 2《 故都的秋 》同步练习(含答案详解) (新人教必修 2)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歧.( (zh 1) 韵 J 一椽(yu 岔)

嘶(s 1)叫 耗(hao )子 B. 潭柘 .(zh e) 寺 落蕊(ru i) 橄榄(l on ) 落寞(m b ) C. 普陀

.(tu o) 山

房檩(l 1) 陪衬.( ch e n )

夹袄(O o ) D. 廿.( (ni m)四桥 着(zhu o) 衣

混沌(d in )

木椭(tu o )

【解析】A 项"歧”读q 1 ;"椽”读chu^n 。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姿态 赏玩 即使 黄城人海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B. “唉,天可真凉了 ——”(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C.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 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解析】 D 项,“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 【答案】 D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庑相连,池沼掩映,竹木参天,殿宇轩敞,极具南国流 风遗韵 。

B.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让观众不错过每场比赛的观看时间,首都各大报纸届时 将特别登出转播时间表,人们可以按图索.骥... 。

C. 迎面一声招呼, 回头一个微笑, 其实温暖早就在我身边了。 只是它像水气一样融入了我 的生活,浑.然.天.成. 而不觉了。

D ?“木马” “熊猫烧香”等网络新病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也考验 着你的心理素质。

【解析】流风遗韵:指前代流传下来的风俗、韵事。按图索骥:按线索寻找,也喻办事机械 死板。 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谨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 然。应为“浑然一体” 。雨后春笋:比喻大量涌现,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 【答案】 B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 —年一度的 CCTV2006年广告招标活动已尘埃落定,宝洁公司以 3. 49亿元的天价蝉联

了央视广告标王的宝座。 C. 这些大分子会在肠胃里聚集沉淀, 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

胀、溏便、食欲不振。

B .细腻 清闲 啼唱 尘沙灰土

C .田圆

深沉

严厉

不能自已

D .蓑弱 悠闲 陶然 回味不永

【解析】 A 、黄一 皇 C 、 圆—园 D 、 【答案】 B

D?书写杂乱的药方,连权威专家都看不懂,如果是普通患者,或者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看起来绝对是天书。

【解析】B搭配不当,“宝座”改为“称号” 。C成分残缺,最后加“等症状” 。D不合逻辑, "普通患者”包括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

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

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6.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7 ?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9?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0—14 题。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

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煮、泡、冲、烫)

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听得、听见、细听、聆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漫、细、忙、点)数着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仰、静、面、正)对着像喇叭似的牵

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

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

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0.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甲处()乙处()丙处()丁处()

【答案】甲处(泡)乙处(听得)丙处(细)丁处(静)

11 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A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

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答案】B

12 ?作者从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

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答案】形音色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

13. 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不多余。为了突出寂寞,孤独的冷落之感。

14?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是因为()

A ?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答案】B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新文学大系澈文二集》导言(节选)

郁达夫(1935年4月)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

[注]来看,曰论辨,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

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

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

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

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

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

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

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

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的

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选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

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则,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种械梏之下,我们还

写得了好的散文来么?

[注]《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

15.第一段有三个加点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答:①和②_____________ ②和③_____________ ①和③_____________

【解析】①指《古文辞类纂》中对文章的各种分类;②指由各类名所决定的文章的内容;

③指文章自身的内容,它决定文章的体。

【答案】不同不同不同

16.第三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心” ,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

___________ ;至于他所说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

【答案】主题表现形式白话与文言(或“语言运用”。)17.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第一重指□□□□□□(不超过8个字)

第二重指□□□□□□□□□□(不超过14个字)

【答案】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

18.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

这部书的看法是

□□□□□□□□□□□□□□□□□□□□□□□□□□□□□□□□□□□□□□□□□□□□□□□□□□□ □

□□□□□□□不超过48个字)

【答案】虽然它的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

够合理简明;(意思对即可)(从“材料”和“分类”两个方面分析;有辩证特点)

19.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 .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 ?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 .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 .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解析】注意心”,即主题,而不是体”,B、E中均有表现形式(体”)的内容在其中,

故排除;D 项“应反映民族文化”显然作者没有提及,所以A、C 是正确选项

【答案】A、C

《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讲课稿

《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 郁达夫 育才中学曹文抗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对其文本语义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第一语义层,更要深入到内部去触摸作者灵魂深处柔软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感受和理解文中之义、文中之思、文中之情。文本写作具有鲜明的即时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是在特定的心境下进行的,此时、此地、此景、此情的诱发才能产出作品。也正是这样,我们在了解文本之义时,必须通过语义的表层步入到文本的内部去理解其的寄托义。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首先,文章在句式的使用上能够把长短句(多以短句为主),整散句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参差错落的形式美和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如写“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的五个偏正短语的整饬的排比;“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秋味的概括;文章后半部分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的到的”。接着用多种句式速写“南国之秋”的特色。文章正是把整散句有机结合才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语言风格。 其次,文章调动多种使用语言的技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综观全文,除了大量的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还着意以南国的秋与北方的秋相对照、烘托,烘云托月的映衬出故都秋的浓度。如把南北方秋的姿色味和意进行类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而“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当然,就本文的语言技法的使用而言,除了上面提及的而外,作者还注重音节的搭配,以形成一种“平仄相间”的音乐美。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学时安排】三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及背景。2、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脉。 一、自主学习 1、作者信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二、诵读感知

张悦《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执教者: xx 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我想,作为一篇美文呢,不厌百回读,所以,我们还是在课堂上作第一次感受性的朗读,我先来。(放音乐,范读)接下来我邀请一位男生来选读你最有感触的一段(学生配乐读)。接下来,我也想邀请一位女生来读,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配乐朗读)前排的一位男孩子禁不住想鼓掌,然而他在那种静悄悄的氛围中,又不敢把他的掌击响,表达得很含蓄。 那么,我们全体同学是不是也来诵读一段,当然也配上音乐,那么我就来选75页第二段。 (全体学生配乐读)注意字的读音,“廿四桥的明月”中的“廿”、“混混沌沌地过去”中的“混混沌沌”、“不能自已的深情”中的“已”,那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郁达夫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我觉得他是一个很xx的人。 生2:我觉得他是一个感情比较丰富又很怀旧的人。 生3:有浪漫的艺术色彩。 生4:比较有思想,比较有自己的品味和个性。 师: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也说得很好,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郁达夫先生,你觉得他是个这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 我觉得他的文字很优美。

师: 你能选一个句子来佐证自己的看法吗? 生: 第三段第二个句子。 师: 你把觉得优美的句子用优美的调演绎一下。 生: (朗读) 师: 你又是从哪里看出? 生: 我觉得他很细腻,是从他写北国的槐树,说“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一点声音也没有……”写得很细腻。 师: 我觉得写得很细腻是不够的,要有一颗细腻之心的人才能品味到细腻,所以,我觉得你也很细腻。 师: xx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生: 清静悲凉而浓郁。 师:

故都的秋导学案.2

故都的秋导学案 执笔:李桃丽审核:五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A级) 一.课前预习 1、作者:郁达夫(1896~1945),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字词 混沌 ..()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 二理清思路 三.课文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 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5、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6.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完整word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非常实用)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走入秋天同学们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的什么景色? 2、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但他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1913年,还是青年的他就随长兄赴日留学,一直到1922年,他才回到祖国。十年异国生活使他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及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的熏陶,但也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忱。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山水游记和诗词。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被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去当翻译,期间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始终坚持抗战。于是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因此,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为革命烈士的称号。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情绪。 (如《沉沦》一部以留日学生的青年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主人公“他”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散文以游记著称,有《还乡记》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3 0959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体会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A级) 一、课前预习 1、:郁达夫(1896~1945),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字词 混沌()潭柘寺()驯鸽() 落蕊()平仄()椭圆() 二、理清思路 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 三、课文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 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4、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清、静、悲凉”,理解情景关系。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3.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4.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5.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欣赏体味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更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吟出了秋的断肠之悲。(列举其他的写秋名句) 小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 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的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新加坡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新加坡沦陷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岛,后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怀鲁迅》等。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三、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分析文题,感受眷恋 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2.朗读全文,思考: 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 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 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球果奇景 景物总特点: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4.梳理课文结构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四、随意阅读,领略意境 (一)各小组自选一幅图景体会景物特点和作者心境,思考后讨论并将结果简要展示到黑板上。 要求: 1.抓住景物特点,调动感官,身临其境,推己及人,对照比较,体会作者心境。 2.发言人声音清楚洪亮。 (二)师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理解作者写南国的秋的作用。 (1)概括南国的秋的特点。(慢、润、淡)

《故都的秋》名师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名师课堂实录 地点:四川成都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 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 生:第一段。 师:对。他写的是秋味。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 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生: 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1:牵牛花 生2:槐树 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 生2:落蕊 师:对。还有什么? 生3:秋雨、秋蝉 生4:果树 师:果树中的哪一种? 生4:枣树 师:好,我们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 生: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师: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肖家芸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本《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什么。 生:(齐读两遍,一生举手)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 师:能从语法分析着眼,说得再具体明确一些吗? 生:“秋”是中心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 师:“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也就暗示了什么? 生: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 师:很好!“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概括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生:(快速翻阅圈点,一分钟多一点便有举手发言者)“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 师:大家说,对吗? 生:对(齐声)。 师:(面向答题同学)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这么准?介绍介绍经验。 生:好的散文一般是开宗明义,点出文眼或主线,所以读散文开头句特重要。 师:你能举出学过的课文例子来证明一下吗? 生:如《荷塘月色》开头的“心情颇不宁静”,《绿》开头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师:说得很对,只是不全面。散文的眼有的居首,有的在尾,有的位中,只是首尾居多,所以常说瞻前顾后是快速把握散文要义的诀窍。本文开头的“清、静、悲凉”确实是全文的 眼。那么集中写景的在哪些段落? 生:在3~11段。 师:你能推断一下,本文学习的重点在什么地方? 生:在3~11段。 师:理由是什么? 生:3~11段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 师:说得好。我来诵读文章的主体部分,你们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起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⑶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精到细腻的语言。 2、能力目标: ⑴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⑵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能理解作者在文中寻求的清静又略带悲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精到细腻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学习难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2、提问法 3、合作探究法 4、多媒体 【学习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

故都的秋学案(含答案)

高二职业语文导学案 课题: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总课时第课时编制人:刘想审批人:编制日期:2013年9月18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 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一、预习效果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散文钞.()一椽.()潭柘.()寺落蕊.() 普陀.()山房檩.()廿.()四桥着.()衣 混沌.()椭.()圆橄榄 ..()() 2、解释下列词语 混混沌沌: 疏疏落落: 不远千里: 落寞:颓废: 领略:萧索: 3、收集有关“秋”的古诗句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本文的结构脉络: 2、本文属于哪一类散文?

3、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三、疑难点拨及拓展探究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介绍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课后作业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凋谢(diāo)潭柘寺(zhè)一椽(chuán)落蕊(ruǐ) B.细腻(nì)平平仄仄(zē)椭圆(tuǒ)歧韵(qí) C.文钞(chāo)橄榄(lǎn)嘶叫(sī)普陀(tuó) D.鲈鱼(lú)鲑珍(xié)驯鸽(xùn)譬如(pì)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 B.幽远混钝落寞平仄 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 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 3.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B.郁达夫早年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C.郁达夫的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D.《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小说,带有浓重的颓废情绪,毫无积极意义。

(完整版)故都的秋--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 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时间:编号:40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见新学案P10) 2、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 a 王维空山新雨后,。 b 杜甫无边路木萧萧下,。 c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d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e 毛泽东看万山红遍,。 二、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槐树()扫帚()落蕊() 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 ) 嘶叫()房檩() 平平仄仄()譬如()颓废()鲈鱼()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题目。 “故都”两字指明,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 确定,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3、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朗读一下。 来得静,却特别地来得清,北国的秋,可是啊,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秋天,明确: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2、找出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四、段落分层:思考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一(1 --- 2 ):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 1秋晨院落 故2秋槐落蕊 都二( 3 -----12 ) 3 秋蝉残声==>特点:清,静,悲凉 的 4 秋雨话凉 5秋日胜果 三(13----- 14 ):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 鉴赏思考五、的牵牛花视为最次?”、作者为何将“淡红色1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点拨:因为“红 、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2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 3、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4、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再总结。答:味。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喻体------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 六、拓展延伸 1、对比刘禹锡《秋词》,回答问题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境。用什么手法表现的?①问: (豁达乐观的心境,运用对比)

【doc】-《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上课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张本平 品味悲凉美景,感悟沧桑生命 《故都的秋》教学 师:(导人)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的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怎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浓厚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人文本,走进作家,品味这篇写于80多年前的着名散文,解读作家为何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屏幕展示课题:故都的秋——品味悲凉美景,感悟沧桑生命.配乐《秋日私语》,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美文不厌百回读.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自己喜欢或感受最深的段落 (请两位学生分别选择一段朗读:一位女生,一位男生) 师:老师点评,现在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一段,第三段和最后一段.(即学生没有都的段落)(师生齐声朗读) 师:关于散文,郁达夫有这样一段论述:"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翻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黑体字屏幕显示)请一位同学读一遍.(生朗读) 师: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之后,你初步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个性特质和情感世界? 生:读出了郁达夫对秋的感受. 师:什么样的感受? 生:喜爱。 师: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是? 生:文章第一段,还有最后一段。 生:我读出了作者喜欢安静.

师:哪些语句? 生:第二段. 生:我读出了作者喜好清闲,从"都市闲人"那一段看出来的. 生:我读出了作者很会享受生活(大家笑).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多会享受啊! 生:我读出的是悲凉.整个文章都给人这样的感觉. 师:既然是悲凉,那为什么还要折去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二去留住它呢? 生-..…?我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不要紧,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先存疑. 生:我读出的是孤独,寂寞,悲凉. 师:是悲秋吗? 生:应该差不多. 师:言为心声,文字是心灵的外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从作家生命里流淌出来的,都是作家生命的体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大家从朗读中已经零星地感受到了作家的一些个性和情感,有的还不完全准确,要获得全面准确的理解,还是让我们细细品味文章吧! 师:请看课文.作者在南方的时候,最怀念故都的什么? 生:(齐声回答)"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屏幕 显示) 师:郁达夫最欣赏北京的什么景色? 生: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秋草,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秋果.(屏幕显示) 师: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境来欣赏的呢? 生:凄凉的心情,怀念的心情.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泡一碗浓茶. 师:还有饱尝一尝.(黑体字屏幕显示) 师:以上显示的三个方面就是我们今天品味的重点,请每位同学选取其中一个点来品读,作者为什么用饱蘸深情的笔极力颂赞故都秋天的悲凉之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生命感悟?要求:品味

党红英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党红英《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屏幕展示)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巡回,并给以提示,随时解答学生阅读

中的困惑。)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页 1 第 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 生:第一段。 师:对。他写的是秋味。(屏幕展示)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 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生:(开始在文中找,又一遍的快速阅读,粗理课文的线索)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1:牵牛花 生2:槐树 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 生2:落蕊 师:对。还有什么?

人教版必修二 故都的秋 学案

第2课故都的秋 开卷有益 秋天,有个约会…… 当北国的秋意正浓的时刻,现代作家郁达夫从温暖的江南千里追秋而来,为我们写下咏秋的新篇章。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国秋天深沉的况味,开创了咏秋的文章的崭新天地。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槐树的落蕊飘满漫步的小路,当秋蝉的残鸣被西风吹走,当秋雨落在你扛着沧桑的肩膀,那秋天,是真的到了。 基础导学 1.文学常识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2.写作背景 避世遣愁话“秋味”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相关知识 听人说郁达夫 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

故都的秋教学视频的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作者:党红英 地点:四川成都(第二届“中华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教育课堂大赛)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屏幕展示) 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巡回,并给以提示,随时解答学生阅读中的困惑。)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 生:第一段。 师:对。他写的是秋味。(屏幕展示)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 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生:(开始在文中找,又一遍的快速阅读,粗理课文的线索) 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1:牵牛花 生2:槐树 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 生2:落蕊 师:对。还有什么? 生3:秋雨、秋蝉 生4:果树 师:果树中的哪一种? 生4:枣树 师:好,我们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 生: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导学案2套(含答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学习这篇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 1. 全面理解本文的题旨。 2.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 欣赏作品的绘画美。 [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找出五幅画面,思考:每幅画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八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新知学习 (一)理清思路 1. 配乐《秋日私语》,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全班齐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郁达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后面从五幅画中分析郁达夫,深度感知文章作好铺垫。

2. 请同学回答故都的秋的特点。 提示:清、静、悲凉。 3. 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为一个探究的小话题。 在故都清净悲凉的秋色中,通过语言的品味,看到文字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明确探究的要求:首先,既然说是探究,就要立足文本,不能做架空的分析。第二,探究,强调的是合作的精神。全班同学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探究小组,进行探究。第三点,必须从点上细化、深化,我们不可能就每一幅画面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大家都选择五幅画中的一幅所涉及的语段作为探究的对象,细细品味语言,看看这文字的背后究竟站立着怎样一个郁达夫。 (二)深入赏析画面 看看大家都选了那些画面,课堂上重点分析前四幅。 1. 请选择“破院秋色”的小组发言,结合相关语段对郁达夫进行评价。 教师补充总结: 泡一碗浓茶,浓茶的感觉是一种很醇厚的苦味,当在这样一个清净、悲凉的氛围中,他在品味茶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二、释题:从文章的题目中,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三、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四、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用两个字来概括。 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绘秋部分可概括为几幅图画,用四个字概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