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都 的
记叙 分写(3~11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品味
秋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2~13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眷恋
自学任务二
1. 内容:精读课文主体部分(3-12)。
2. 思考:
(1)作者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 面?
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 赏。
写给秋天 佚名 寂然的夜万籁无声,将睡未睡之际,窗外忽然响起了“唧唧”的虫 鸣,不似白昼的蝉鸣那么尖锐,也不像傍晚的蛙鼓那么嘈杂。“唧 唧”“唧唧”的虫声此起彼伏,婉转柔和,富有节奏,它们是秋天的 精灵。 暗夜中我想象不出它们的模样,据说这种秋虫生命十分短暂,朝生 暮死。若真是这样,今夜的鸣叫,该是一曲挽歌了。这些小可爱让 人无端生出怜惜和一丝敬意,它们唱着歌和这个世界告别,同时用 歌声告知这个世界,秋天到了。 万物有灵,而这灵一定是被一颗心包裹着的,即使草芥一般的秋虫, 也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歌。
思考讨论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文眼)
南国的秋——慢、润、淡
对比
对比的作用:
更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让人
觉得尤为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 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