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卫风·硕鼠》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共3篇《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1近年来,对于《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的研究日趋深入。
在这些诗歌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战争生活和徭役制度,从而了解古代社会的军事制度和社会状况。
本文将从《大雅•荡》、《国风•周南•关雎》、《国风•卫风•干将》三部分入手,探讨战争徭役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军事制度以及社会组织。
《大雅•荡》中,抒发了古代战争中的徭役制度。
它描述的是古代百姓在战争中被强制卷入的现实,表现了徭役制度的无情和痛苦。
比如《荡》中的“谁能荡荡?/维萑之华。
”这句反复出现的句子,道出了古代百姓为了卷入战争所经受的种种折磨。
《荡》中的“荡荡武城/所将必服。
/谁能予之?/尔庶几矣。
”更是表现了古代战争中的徭役制度。
这些贡品,在远离战争的地方生活的百姓都不愿意交付,但是在战争时期,要求百姓纷纷上交,让他们肝肠寸断。
这一序列构成了《荡》的主旨,即表达了古代战争徭役所造成的深重伤害。
《国风•周南•关雎》则是古代战争徭役诗的典型代表。
它记录了诸多古代的战争岁月,通过歌颂武将和百姓的忠诚、英勇,反映了战争中徭役的不同身份和作用。
《关雎》中的“敦彝中国/莫敢寝食/靖共王/自彼氐壤/至于夷陵/饮石泉流/彼其之子/保有父母”描绘了这些百姓忠诚的心、英勇的精神,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代百姓战争中的处境和角色。
《关雎》之中还有“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这句诗用精神荡漾的语调,形容女子在战争时期的聪慧和坚韧,以及她们承担战争时期重重压力的身份。
《国风•卫风•干将》则以战争削弱的初期组织形式,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节奏和步调。
它以特定的形式表达出古代社会中的军事组织,反映了军事制度的特殊性质。
在《干将》中,“王于小东,使刖于西墉。
公刘作重华。
”表现了分割后的军事,也表现了军事的组织性和分工性。
《干将》中的“公刘作重华,赵宣在上头。
”更是表达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官员之间的等级制度。
《诗经》的经典名句赏析《诗经》的经典名句赏析《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诗经》的经典名句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
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追求的)对象。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译: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
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
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
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译:风雨天气阴又冷,雄鸡喔喔报五更。
丈夫已经归家来,我心哪能不安宁?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简释“《诗》有六义”“诗有六义”语出《诗·大序》,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
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的分类,赋、比、兴为诗的表现手法,具体含义为:(1)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
《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等国风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内容十分丰富。
(2)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大雅当中的《民劳》、《板》、《荡》、《桑柔》、《瞻印》以及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等篇目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
(3)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
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闷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驺》、《驹》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那》、《烈祖》、《玄鸟》明显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4)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且运用得最为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教育研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赋、比、兴是《诗经》的重要表现手法,其主要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光辉起点和源头,是矗立于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第一座光耀千古的里程碑。
《诗经》中的许多优秀诗篇,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一、从创作方法来看,《诗经》民歌开创了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传统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正是它的特色,作者善于按照现实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并通过生动的画面,真实地、具体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斗争,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和感情。
从前面分析的民歌主题的多样性、广泛性看,就足以证明这点。
我们所以能从中认识当时社会,了解历史,并获得真实感和形象感,总的来说都是这一创作方法带来的艺术效果。
二、从表现手法来看,《诗经》中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既是触物生情、进行联想的形象思维方法,又是烘托、渲染环境气氛的修辞手段,也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必背经典(23首)1.《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国风·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3.《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4.《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5.《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7.《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8.《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导语】《诗经》是中国第⼀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下⾯是分享的精选必读诗经名句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篇⼀ 01.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召南·鹊巢》喜鹊每年⼗⽉后迁巢,巢空着,鸠就搬进去住了。
从鹊巢鸠居,引伸⼥⼦出嫁之事。
因此现在意思转为⼥⼦出嫁,与夫君共同组织新家庭。
02.我⼼匪鉴,不可以茹 《邶风·柏⾈》我的⼼并不是镜⼦,所以不能根据我⼼来揣度真伪是⾮。
就是说,我的⼼不像镜⼦,能将物体照得很清楚,因此别⼈⾯对我时,⾃也⽆法从我表⾯来察看我的内⼼。
03.凯风⾃南,吹彼棘⼼ 《邶风·凯风》 滋养万物温薰的南风,并不因灌⽊矮⼩多刺,⽽不吹拂它,使它萌芽茁壮。
即使很柔弱的⼩孩,做母亲的也会尽⼼将慈爱给于他,使他得以顺利成长。
这是叙述母亲劬劳的⽐喻。
04.深则厉,浅则揭 《邶风·匏有苦叶》⽔深的话,只好不管⾐服,不脱⾐⽽渡⽔。
因为即使提⾐仍会弄湿,⼲脆任它湿算了。
⽔浅的话,就当拉起下摆⾐⾓渡⽔。
⼈要能随机应变,循着世局的变化,⽽采取最适当的应对⽅法。
05.谁谓荼苦,其⽢如荠 《邶风·⾕风》世间的⼈都说荼苦,但若与我的⼈⽣经历相⽐,荼可以说像齐那般甜美。
实际上世间有许多事⽐荼菜更苦呢。
06.就其深矣,⽅之⾈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邶风·⾕风》河⽔深,要⽤⽵筏⾈船渡过;河⽔浅,就可潜⽔或游泳渡过。
⽐喻⼈之处事各有难易,要依其难易程度之不同,⽽以适当的⽅法去克服处理。
07.之死⽮靡他 《鄘风·柏⾈》“之”是到的意思,“⽮”是发誓。
这是⼀个⼥⼦对男⼦所发出的誓⾔,就是说从⽣到死,也绝不会移情别恋。
08.相⿏有⽪,⼈⽽⽆仪;⼈⽽⽆仪,不死何为 《鄘风·相⿏》看到⽼⿏都有着完整的表⽪,那么⼈也应该有基本的做⼈礼貌与威仪。
如果做⼀个⼈,⽽没应有的礼仪,那活着还能做什么呢?倒不如死了好些。
浅谈《诗经》中比兴的关系《》中比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兴而兼比,另一种是兴比分离。
兴而兼比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的真实,社会弊病的揭露更加的深刻。
而比兴相分离时,二者各尽所能。
《周礼·春官》中有“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至此出现了比兴的概念。
朱熹的《诗集传》中给比和兴下了定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
”朱熹的这一解释被后世所认可,一直延续下来,下面我们来详细论述比和兴二者的创作艺术以及二者的微妙关系。
一、兴而兼比,创作意象的集中表达兴而兼比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方法,诗人将兴象和比象合二为一,即不仅用它来起兴,引起正文,还用他来作比,进而塑造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突出社会的本质和陋习,引发人们的思考。
诗人通过兴而兼比手法的运用,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达到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
《召南·江有汜》是一首弃妇诗,在三章中分别运用了“汜”、“渚”“沱”三个意象,它们均指江水的支流。
诗人即用了这三个意象起兴,又同时用他们作比,比喻她丈夫在外误入歧途,始乱终弃的现象。
《周南·桃夭》描写的是一个少女出嫁时候的情形。
诗人用桃起兴,引出一连串对女子的描写,同时将女子同桃作比,“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和“其叶蓁蓁”分别是从容貌、生子和身体状况三个方面来描述女子的美好,成功塑造了一个宜嫁女子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女子此时此刻幸福愉悦的心情。
《卫风·氓》写的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子,哀述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
“在总结教训时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比喻自己年轻貌美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比喻自己年老色衰;‘淇则有岸,阴则有泮。
’比喻自己的愁苦没有尽期。
这三个比喻都是兴而兼比、比而兼兴的运用。
”①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坚强的女子。
在面对氓喜新厌旧的时候,能理性的正视自己。
也从侧面上揭示了社会上的陋习,值得反思。
《诗经》选读《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想追求她。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国风·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硕鼠译文及赏析导读:硕鼠(《诗经·国风·魏风·硕鼠》)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女通汝)注释①硕鼠:大老鼠。
一说田鼠。
②无:毋,不要。
黍:黍子,也叫黄米,谷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③三岁:多年。
三,非实数。
贯:借作“宦”,侍奉。
④逝:通“誓”。
去:离开。
女:同“汝”。
⑤爰:于是,在此。
所:处所。
⑥德:恩惠。
⑦国:域,即地方。
⑧直: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
”一说同值。
⑨劳:慰劳。
⑩之:其,表示诘问语气。
号:呼喊。
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
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
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硕鼠赏析这首诗选自《诗经·魏风》,是《伐檀》一诗的姊妹篇。
《伐檀》写的是一群觉醒了的奴隶们,在伐檀运木、砍辐斫轮造车的时候,因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对奴隶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而《硕鼠》则是由思想上对剥削阶级的不满发展到行动上进行反抗了。
这首诗是《诗经》中少有的几篇纯乎比体诗之一。
比体诗的特点是全诗“以彼物比此物”,诗中描绘的事物,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描绘的形象没有独立的意义,而是以打比方来表意说理,通过“咏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
这首诗着重描述令人憎恶的偷食老鼠,但一望而知,是比喻不劳而食的剥削者。
励志诗经名句及翻译励志诗经名句及翻译《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诗歌,诗经中有很多经典名句,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诗经励志名句赏析,希望大家喜欢这些诗经励志名句及翻译!诗经励志名句赏析1.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扬扬,可以乐饥。
《诗经·陈风·衡门》译:陈国城门下方,游玩休息很理想;泌丘泉水淌啊淌,清流也可充饥肠。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
文静美丽好姑娘,让我时刻放心上。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在那河那一旁。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5.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
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译:采蒿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
我有许多好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9.式微式微,胡不归!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译:天渐渐黑了,为不回去呢?10.交交黄鸟,止于桑。
诗经之《卫风·硕鼠》
【导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译文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
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
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简介
《国风·魏风·硕鼠》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这首诗的主旨古今看法分歧不大,古人多认为“刺重敛”,今人多认为是反对剥削,向往乐土的。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纯用比体,以硕鼠喻剥削者,比喻精当,寓意较直。
背景
这是一首古今公认的控诉剥削者的诗歌,但对控诉的具体对象稍有分歧。
《毛诗序》曰:“《硕鼠》,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朱熹《诗序辨说》:“此亦托于硕鼠以刺其有司之词,未必直以硕鼠比其君也。
”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被剥削阶级反剥削斗争就没有停止过。
奴隶社会,逃亡是奴隶反抗的主要形式,殷商卜辞中就有“丧众”、“丧其众”的记载;经西周到东周春秋时代,随着奴隶制衰落,奴隶更由逃亡发展到聚众斗争,如《左传》所载就有郑国“萑苻之盗”和陈国筑城者的反抗。
《魏风·硕鼠》一诗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鉴赏
《魏风·硕鼠》全诗三章,意思相同。
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
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
”诗中以“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肯给“我”照顾,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汝”、“我”关系的对立。
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
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
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
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
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
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这首诗纯用比体,《诗经》中此类诗连同此篇只有三首,另外两首是《周南·螽斯》、《豳风·鸱鸮》。
这三首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物拟人,但此篇稍有不同。
另两篇可以看作寓言诗,通篇比喻,寓意全在咏物中。
此篇以硕鼠喻剥削者虽与以鸱鸮喻恶人相同,但《豳风·鸱鸮》中后半仍以鸟控诉鸱鸮展开,寓意包含在整体形象中,理解易生分歧;而此篇后半则是人控诉鼠,寓意较直,喻体与喻指基本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毛诗序》认为老鼠“贪而畏人”,重敛者“蚕食于民……若大鼠也”,对寓意的理解与两千年后的今人非常相近,其理就在此。
出处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