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大学生就业权益及其法律保障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47
第四章就业权益保护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就业协议的内容,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作用,就业协议签订步骤、程序,以及无效协议、就业协议解除等知识,明确签订就业协议应注意的事项,明确在就业中自身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保护自身的权益,履行应尽的义务。
重点、难点:就业协议签订的基本程序和应注意的问题, 重新签约的规定,毕业生违约造成的不良后果学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一、就业协议的作用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
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于将来就业意向的初步约定,是编制毕业生就业方案和将来双方订立劳动合同的依据。
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协议书内容:1.毕业生介绍自身情况;2.表达愿意到用人单位工作;3.单位同意接收;4.学校同意推荐毕业生并列入就业方案。
二、就业协议的主要条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面向全国招生面向全国就业的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使用的协议书,由教育部制订样式,作为示范性文本。
就业协议书一般包括以下主要条款:(一)毕业生应按国家规定就业,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了解用人单位的使用意图,表明自己的就业意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用人单位报到,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报到,需征得用人单位同意。
(二)用人单位要如实介绍本单位的情况,明确对毕业生的要求及使用意图,做好各项接收工作。
(三)学校要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的情况,做好推荐工作,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后,经学校审核列入建议就业方案,报主管部门批准,学校负责办理离校手续。
(四)各方应严格履行协议,任何一方若违反协议,应承担违约责任。
(五)如有其他约定,应在备注栏中明确,并视为本协议的一部分。
(六)本协议一式四份,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各执一份。
三、劳动合同主要条款劳动合同的是规定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双方共同达成的有关协议。
任何一份劳动合同,都应包含两个基本部分。
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保障大学生在保护自己的就业权益时要做到的很重要的两点就是了解有关就业政策和法律规定,增强法律意识以及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因此在了解了就业权益的基本内容后,大学生还要了解一些最基本的与就业相关的法律常识,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知道用相应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一)《劳动法》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劳动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一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
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必须掌握该法律的有关内容,才能避免自己的权益遭到侵害。
《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法》还对劳动者工作时间以及延长工作时间等做了相应的规定。
鉴于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做了很多的规定,此处不再赘述。
(二)《劳动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法律。
毕业生正式报到后与用人单位签定的劳动合同也应符合《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因此,在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前,应对《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解,特别是订立阶段的有关注意事项,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其调整对象和适用主体,从相关法条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调整通过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即凡是通过合同而形成的劳动关系,由劳动合同法调整,其他的则不予调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只有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才适用劳动合同法。
其次,劳动合同法的适用主体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大学生劳动就业权益与法律保障作者:李增艳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录用不公平、法律意识淡薄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比较普遍,本文旨在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有关劳动就业的一般常识与法律问题,帮助大学生化解就业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全方位维护大学生就业中的合法权益,为大学毕业生成功顺利就业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就业权益法律保障一、大学生劳动就业权益受侵害的现状作为刚从校园跨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对就业环境以及相关的法律不了解,迫于就业压力与求职心切,往往在自身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时,忍气吞声,消极应对。
另一方面由于体制、观念、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大学生就业中的受歧视现象严重。
用人单位基于职业合理需要外的其他因素的差别,而给予大学生区别对待,从而侵犯大学生就业平等权的行为。
如招聘职位要求必须有工作经验、毕业于211工程高校等条件为大学生的求职设置种种障碍,在实际生活中,最为普遍的是:学历歧视、健康状况歧视、地域歧视以及性别歧视。
(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频陷就业陷阱。
有些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相关规定,通过隐瞒、欺骗等各种手段侵犯大学生人身财产利益的行为。
常见的有以高薪为诱饵,实施虚假招聘。
还有的巧立名目,违规收费,强行向大学毕业生收取各种名目的报名费、考试费、押金、培训费等,并无条件地延长试用期,致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三)用人单位随意变更劳动关系。
由于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导致随意更改就业协议内容、不实际履行就业协议条款,甚至随意解除就业协议。
如个别单位在试用期、见习期上做足了文章,很多时候是用而不录。
当大学生上岗后,之前约定的待遇得不到兑现或不完全兑现,损害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就业权益及保护第一篇:大学生就业权益及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及其法律保护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就刚刚毕业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自身就业权益的维护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权益进行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权益法律保护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属于弱势群体,在求职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可能的“陷阱”,求职者应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了解熟知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熟悉毕业后的就业的流程,从而使自己在就业时学会用政策法规保护自己,少走弯路,少受不合理的侵犯,成功就业。
要做到顺利就业,在择业中就必须明确自己所享有的权利。
只有明确了这些权利,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
一、大学毕业生享有的主要就业权益(一)获得招聘信息的权利。
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只有具有充分的就业招聘信息,才能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和用人单位。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如网络、学校招聘会、报纸杂志、电视媒体、亲戚朋友介绍、单位公告等等。
信息权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信息公开:所有用人信息向全体毕业生公开。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和截留。
2、信息及时:信息及时也就是毕业生获取的信息必须及时有效,而不能将过时无利用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3、信息全面:毕业生有权获得准确、全面的就业信息,以便对用人单位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做出符合自身要求的选择。
(二)享有就业指导权。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
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门人员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包括:①向毕业生宣传国家的有关就业方针、政策;②宣传毕业生就业的有关原则、规定和程序;③对毕业生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引导毕业生根据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择业。
(三)被学校推荐的权利。
学校推荐经常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录用或淘汰,毕业生在就业中有权得到学校按真实情况进行推荐。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所有行业都需要依法治理,大学生就业也不可能例外。
大学生是国家的新生力量,应该善于运用法治的理念为社会为自己服务。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下面我将就大学生就业权益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权益权益保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今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
更为引起关注的是毕业生就业权益的维护。
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和认识我们在就业方面所具有的权利义务,以便我们顺利的找到理想的和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
大学生在求职中享有以下权利:一、大学生享有的就业权益(一)就业信息知情权。
就业信息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决定了大学生能否成功找到合适的工作,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有权利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法规、国家的方针政策、获取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等。
(二)职业的自主选择权。
大学生所选择的职业只要符合国家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就可以自主选择所要进入的行业、职业、用人单位。
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干涉毕业生选择职业的权利,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等只有建议的权利,没有为求职者决定的权利。
(三)职位的公平竞争权。
毕业生享有公平参与竞争的权利。
除特殊行业和特殊岗位外,用人单位不能因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别、身高、相貌等因素拒绝应聘者。
不能歧视大学生,应该公平对待,只要有能力就有工作的权利,就有选择、竞争自己想从事的行业。
(四)平等择业权。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法律主体地位平等,信息知情应对称,对用人单位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资福利等内容享有协商的权利。
(五)隐私保密权。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将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姓名、住址和电话号码及身份证号码等)随意发布和使用;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过程中不得侵犯毕业生个人的隐私权,如对应聘者造成伤害,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请求赔偿的权利。
大学生劳动就业与权益保护第一篇:大学生劳动就业与权益保护大学生劳动就业与权益保护大学生在实习、求职以及就业过程中要签订各种协议,如实习协议、就业协议、劳务合同、劳动合同等,如何在签约时保护好各项权益,这是在校大学生应该及时了解和注意的问题。
实习协议:一般是指在校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进行实践学习,并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对用人单位而言,实习只意味着企业给在校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并不存在着应聘和聘用关系。
学生参加实习是为了积累实践经验,实习一般属于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所以,实习的大学生与学校有着教育的关系,接受实习生的单位不与实习大学生建立劳动关系。
特别是实习期间的学生并不能享受到工资、最低工资、工伤、社会保险等劳动法法定的保障,双方权利义务基本靠实习协议来自行约定,只受《教育法》等教育法规、《合同法》等民事法规的保护。
因此签订实习协议,要明确以下几点:学校、企业及学生的权利和责任;实习期限、作息时间、工作地点、实习内容以及预期效果;住宿、饮食、劳务费、安全责任、用人单位有关管理规定;发生争议时解决办法等。
特别提醒的是企业以提供实习机会收费的做法应当是被禁止的,学生参加这样的实习需要警惕,要做好自我保护,保留相关证据,以便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得到相应赔偿。
就业协议:是指在校学生毕业前与学校、用人单位3方签订的协议,是为了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3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作为办理报到、迁转档案和户口关系的依据,并起着约束学生和用人单位在毕业后建立劳动关系的作用,该协议受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的保护。
签订就业协议时,要明确单位是否具备办理学生落户和接收档案的资格。
明确到用人单位报到前有关违约的责任,还要对报到日期、未来劳动合同的期限、试用期、薪酬、岗位、福利等涉及未来劳动合同的内容给予尽量详细的说明。
劳务合同:学生从事自由职业,如家教、翻译、软件设计等类似的工作,一般要与雇主签订劳务合同。
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权益及其保护[摘要]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权益经常遭到侵害,这有悖于法治社会的要求。
本文分析了这些现象,阐述了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内容和保护对策,以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权益平等就业权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从法律的层面阐述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内容,寻求权利保护对策,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权益受侵害现状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由于就业法律法规不健全、用人单位的观念、就业权益救济渠道不畅等原因,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形屡见不鲜。
2005年12月,CCTV与智联招聘网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了一个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有74%的求职者遭遇过正当权益被侵害事件。
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表现。
1.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户籍歧视,例如,有些地方公务员招考中排除外地生源报考。
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的性别歧视,有关调查显示:55.8%的女生认为自己找工作时遭遇了性别歧视,63.7%的女生和47.6%的男生认为当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是存在着“很歧视”或“比较歧视”女生的现象。
另外,还有身高歧视、健康状况歧视、婚姻状况歧视、血型歧视等。
2.大学生就业中遭遇合同陷阱现象有些单位违反《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无条件地延长试用期;收取各种名目的押金、培训费;更有甚者毫无资质,招聘大学生搞传销或限制大学生人身自由从事非法活动。
3.用人单位随意违约或不兑现用人协议书的条款由于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导致随意更改就业协议内容、不实际履行就业协议条款,甚至随意解除就业协议。
例如,个别单位对毕业生承诺了很多优惠待遇,但当毕业生上岗后,这些待遇不兑现或不完全兑现,损害了毕业生的权益。
再比如,很多企业违反国家规定,不给大学毕业生交“五险一金”,使得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