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父母学校的100个教育信条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4
新父母的100个教育信条!(五)
41.即使孩子的学业成绩欠佳,父母也应全力鼓励孩子保持学习的热情,同时应该有勇气放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因为最终决定孩子未来的并不是他的学习成绩,而是继续学习的信念。
42.孩子成绩欠佳时,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变得沮丧、狂躁、失去信心,孩子即使输掉学业,他也不一定会输掉人生。
如果父母丧失希望,孩子的人生一定也输掉了。
43.一个简单又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人一直都是被会犯错的人抚养长大的。
44.所谓错误教育就是“上一次不当的教育,往往成为孩子下一次犯错或一生中犯大错的原因”。
45.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抚养的麻烦在于,祖父母对孙子的喜爱往往超过了对自己儿子的喜爱,同时祖父母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孙子的父母更聪明更有经验,只有他们才能够使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46.祖父母在家庭中往往延续着对儿子所有的权利,于是真正的父亲反倒成了配角,母亲则成了吃力却难以尽责的人。
47.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旦为养育孩子出现分歧甚至争执,几乎没有调节与改善的可能,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脾气最坏的人手里”。
48.解决家庭中养育第三代人权力的争夺,最好的办法是分开居住,由父母独立养育自己的孩子。
最糟糕的情形也莫过于,你可能暂时伤了自己父母的心,但你因此可以尽到更多对孩子的责任。
49.为贪图生活的轻松、舒适而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或保姆的家长,其实是在与未来做一场豪赌。
50.在中国有60%的父母为孩子的未来极度忧虑,但其中不到1%的父母是为孩子的睡眠不足忧虑。
很多儿童的未来其实是输在睡眠严重不足上。
一个孩子只要睡得好,看世界看自己的方式都不一样。
新父母的100个教育信条!(十)91.胆小可能是天生的,懦夫是造就的,父母自身的懦弱或对孩子过份的严苛,都会把孩子造就成懦夫。
92.对不应该畏惧的感到畏惧,不免有点可悲。
对应该畏惧的毫不畏惧,则更为可怕。
只有父母才能帮助孩子辨别这两者的区别。
93.“孟母三迁”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94.如果没有好的家庭条件,就需要有好的学校;如果没有好的学校,就需要有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好的老师,就需要父母特别的用心。
95.好教师很贵,坏教师更贵。
好教师帮助儿童获得发展,坏教师是儿童发展的“终结者”。
96.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孩子,必然早熟,早熟就是生命过早失去弹性,过早定型,早熟必然早衰。
早熟就是过早社会化,过早进入成人世界,儿童也因此过早失去天真与好奇,失去活力和想象力。
让儿童像个儿童,一个社会就更有希望。
97.坚持用正面方式奖励孩子或指出他的不足,嘲讽、挖苦往往会使孩子变得沮丧、烦躁、丧失自信心,成为不断自我苛责的失败者。
98.再忙也不要错过孩子成长中重要的第一次。
你越重视孩子,他越会在意你对他的鼓励。
99坚持着把鼓励、赞扬、肯定、分享、帮助,变成最重要的家庭文化,在充满爱意和希望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更坚强、更自信,有更美好的人生。
100.家庭生活的核心就是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父母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其他方面就听从命运的安排吧。
总结成10个词语:1、责任。
2、身教。
3、宽容。
4、信任。
5、交流。
6、自由。
7、距离。
8、鼓励。
9、示弱。
10、惩罚。
家长委员会的教育信条怎么写家长委员会的教育信条:1.家长委员会的教育信条,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如果孩子在家里养成了坏身体、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多么能干,他们也很难改变孩子在学校成为“差生”的命运。
2.家长委员会的教育信条,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
学校教育往往侧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家庭教育侧重培育孩子的身体和性格。
学校教育虽然也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和性格,但孩子是否身体好、性格好,主要取决于家庭教育。
3.家长委员会的教育信条,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但是,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父母有高级的教育方法,否则会导致“富不过三代”的家族衰败。
4.家长委员会的教育信条,在城市文化中,男子汉气概不仅不能帮助工人或农民的孩子提升个人实力,反而导致孩子难以适应城市文化,无法适应文化学习。
5.家长委员会的教育信条,成绩好的孩子,母亲比较有条理、又有趣。
有条理且有趣的母亲,比较能养育出成绩好的孩子来。
成绩好的孩子,母亲通常是有计划且动作利落的人。
6.家长委员会的教育信条,在孩子成长的关键年龄,父母最好亲自陪伴,不要轻易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保姆。
若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则老人是宝。
如果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仅仅由老人教育孙子,孩子很可能成为“问题儿童”。
7.家长委员会的教育信条,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根源可能在他的情感或身体上。
父母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并责令孩子努力学习,类似园丁把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
8.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
孩子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
9.家长委员会的教育信条,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年龄。
三岁前后是发展情感、语感和动感等感觉教育的关键期。
九岁前后是发展文武双全、劳逸结合、通情达理等规则教育的关键期。
十五岁前后是发展自信、自学和自食其力等理性教育的关键期。
10.家长委员会的教育信条,三岁前后的孩子必须跟他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建立情感依恋关系,缺乏情感依恋关系的孩子会变得自闭或走向死亡。
教师教育信条100条教师教育信条100条1. 教师应对学生负责,尽心尽力为他们提供优质教育。
2.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不歧视或偏袒任何人。
3. 教师应为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学识、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5. 教师应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7. 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成就感。
8. 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9.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10.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1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12.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1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积极引导他们发展个人才华。
14.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机会,激发他们的潜能。
15. 教师应教育学生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
16. 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7. 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18. 教师应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多样性。
19. 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20.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21.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和个人空间。
22. 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
2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安全,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24. 教师应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25.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公正、公平的评价和反馈。
26. 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的能力。
27.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28.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29. 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
30.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31.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
做孩⼦的引路⼈—家庭教育格⾔100条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成长的环境,学⽣的⼼理健康和⼈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
尤其是⼩学⽣,更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助和教育。
教师不能替代家长,学校教育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
因此,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从家庭教育开始。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格⾔100条:1、爸爸是树⼲,妈妈是绿叶,孩⼦是花朵,⽽家庭是⼟地,温馨和睦是阳光⾬露,共同滋润树⼲和绿叶开出灿烂的花朵。
2、⽗母教育孩⼦的过程,也是⾃⾝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3、过⾼的期望带来孩⼦的⽆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的⽆能。
4、站起来要⽐孩⼦⾼,蹲下去要和孩⼦⼀样齐。
5、建设温馨和谐家庭,多点耐⼼⿎励向上,尽量杜绝责骂埋怨,顺其⾃然健康发展。
6、孩⼦是树,⽗母是⼟,树要成长,⼟要给营养。
赏识是氮,叶茂枝繁;信任是磷,花美果匀;磨练是钾,耐寒抗压;营养要均衡,溺爱是害⾍;微量元素跟得上,全⾯发展有希望。
7、⼀个家,如果没有饭⾹,就像森林缺少了⼟地;⼀个家,如果没有书⾹,就像森林缺少了鸟⼉;8、优秀是⼀种习惯。
要想让你的孩⼦优秀,就要逐步培养他养成良好的习惯。
9、学习如爬⼭,爬⼭定遇难,难中必有苦,苦后才有甜。
10、沟通,是⽗母与⼦⼥⼼灵交流的桥梁;关爱,是⽗母与⼦⼥共享温情的殿堂;包容,是⽗母与⼦⼥和谐共进的引路牌。
11、引导孩⼦⾛⾃⼰喜欢的路才能激发孩⼦的⽆限潜能12、孩⼦的⼼灵是否舒展是教育成败的关健,⼼灵舒展的孩⼦必然会欢乐⽽轻松地飞,⼼灵压抑则只能痛苦⽽缓慢地爬!13、让孩⼦在快乐中得到智慧,是给孩⼦成才之路上的第⼀桶⾦。
14、将整个爱⼼献给孩⼦,将美好德⾏传给孩⼦。
15、⼈⽣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的世界,活在⾃⼰的世界,为⾃⼰的理想奋⽃,为⾃⼰的⽣活奋⽃,相信⾃⼰。
16、与其给孩⼦千万家财,不如让他拥有幸福的童年。
17、没有天⽣的奇才,只有奋⽃的⼈才。
18、⾃⼰不读书是⽂盲,不让孩⼦读书是法盲,养⼦不教是瞎忙!19、⽗母对孩⼦的爱是全⼼全意,但回报是点点滴滴!20、⽤阳光的⼼态培养具有阳光⼼灵的孩⼦。
家庭教育纲要——100条1.理念1: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中,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手。
2.理念2:我们的教育总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自律、自由、幸福的人,而不是仅仅拥有各种条件反射的动物。
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其行为的规则来自于自律还是他律,是追随真理和原则(自律品格),还是追随外界的环境刺激(他律品格),前者是人的特征——自由意志,后者是动物的特征——条件反射。
自由、成熟之人其行事规则来自于内在的控制(自律),而不是外在的控制(他律,由别人施加的惩罚和奖励)。
3.理念3: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
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愿意促进他人心智模式的完善。
如果父母不能理解这句话,或者没有博爱的体验,那么对孩子的爱必定是偏离正确方向的。
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原生家庭,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
父爱与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父母和孩子的分离。
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
4.理念4: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
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好的父母守望孩子,让孩子自己主动成长;坏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让孩子被动成长。
“守望”的意思是说,我守着你,我在不远处望着你。
我欣赏你,但并不摸你,我只是远远地望着你。
“守望”的意思是说,你不会超出我认定的那些危险地带。
我在某个时候可能会把你捉住,再把你放回去。
让人自由地游戏,让人自己往前走,让人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
我只是做好我自己,并相信这是教育你的最好方式。
这就是进步的教育。
5.理念5:爱他就不要剥夺他的自由,尊重他不伤害他人的个性,支持他不伤害他人的选择。
父母只是替造物主暂时照看(守望)他的儿女而已,父母应尽力完成这个造物主赋予的职责,不要让造物主失望。
6.理念6:如果爱缺乏尊重这一元素,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他人和奴役他人。
读书摘抄之《新父母学校》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家庭是人成长的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家庭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根本,也是父母本人生活的根本。
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一旦失败,父母的整个人生就陷入悲剧。
2.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社会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
学校教育相对而言是最不重要的。
3.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
推动摇篮的手,也推动国家的发展。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
4.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5.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富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资源,但是,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父母有高级的教育方法。
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体不勤、傲慢虚荣,那么,富裕不仅不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祸害。
中国的民间经验是:“富不过三代。
”6.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成为“三好孩子”(身体好、性格好、生活习惯好),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
或者说,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身体、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能干,他们都很难改变孩子在学校成为“差生”的命运。
7.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没有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父母的陪伴。
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
在这个地方,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
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8.儿童是人类之父。
9.不要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交给祖父母,更不能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交给保姆,这样会让孩子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
10.如果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不妨从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父母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并责令孩子努力学习,类似园丁把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
新父母学校的教育信条100条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家庭教育是人的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它是“培根教育”。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3.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传”:一个是先天遗传。
一个是后天遗传。
教育者可以对教育持乐观的态度,但不要乐观到不考虑遗传的程度。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主要不是丑小鸭努力学习的结果,而是丑小鸭的妈妈生了一个鹅蛋而不是鸭蛋。
4.孩子出生之后,父母的责任是尽可能让孩子接受好的“后天遗传”。
重视“后天遗传”,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把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提到类似“遗传”的高度。
5.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
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
6.父母的第一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为孩子提供并维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行。
成为好父母,就是成为家庭环保主义者。
家庭环境好,孩子好;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成为问题儿童。
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8.学校教育总是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站在“知识本位”那边;家庭教育必须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更重视孩子的性格和身体。
家庭的归家庭,学校的归学校。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9.性格好的标准是“文明其精神”,身体好的标准是“野蛮其身体”,学习好的标准是“自学自得”。
10.有效的学习是边缘学习,无效的学习是焦点学习。
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病因却在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
父母直接指令孩子学习,类似园丁把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
11.学业成绩是人的成长的冰山一角,冰山下面是人的性格和身体。
性格和身体是学业成绩的两个支点。
12.在12岁前严格管理,做孩子的家长;13岁后逐步放手,做孩子的朋友。
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
有效的激励是朝五晚九,无效的激励是朝九晚五。
新父母的100个教育信条!(六)
51.如果孩子情绪狂躁,先检查一下他的睡眠。
如果家庭中冲突不断,先检查一下全家人的睡眠。
52.为所谓的优秀牺牲健康,同样牺牲了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未来。
健康永远比所谓的优秀更为珍贵,有健康才有未来。
53.人生不是百米短跑,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落后不是不能改变的,更重要的竞争在于耐力、信念、健康,是坚持跑下去的恒心。
54.只要出自真诚,对孩子的表扬与鼓励越多越好。
当孩子往前走,他回头时最渴望看得到的是鼓励的眼睛。
55.在缺乏关爱和温暖的境遇中成长的儿童,由于长久的哭泣训练甚至其泪腺都会发育过早。
童年缺乏关爱和温暖的人,终身都会缺乏安全感。
56.只有爱与尊重,才能使孩子终身保持对父母生命性的眷念。
57.艾瑞克·佛罗姆说:在性爱中,两个分开的人结合为一体。
在母爱中,曾为一体的两个人被分开了。
母亲不仅需要容忍,她还必须希望和支持孩子同她分离。
母亲以爱和具体的帮助,使孩子顺利与自己分离。
58.孩子不需要担心,而需要关心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孩子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
59.对待孩子,应该理直气和,义正辞婉,而不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
60.“温和而严格”是最恰当的教育。
在“温和”中才能自由成长,在“严格”处可以学会自律。
新父母的100個教育信條!1.改變孩子,要從改變父母開始。
父母改變,孩子才能改變。
2.一日為父,終身為父。
一日為父,也是終身為師。
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幾乎就是終身性的。
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
3.從母親受孕的那一刻開始,一個孩子的未來已經被開啟,用心孕育更健康更優秀的生命是每一個父母的第一責任,這樣的責任應該從準備孕育生命的前三個月就開始培植。
在熱情、健康和充滿期待中孕育的孩子也一定會更健康更聰穎。
4.父母最需要改變的就是,自以為只要生下孩子,自己不需任何學習,就“天然”地有權利、有能力教育孩子。
成為學習者,與孩子共成長才是為人父母的“通行證”。
5.父母最需要意識到的就是,無論自己所受的教育還是自己的品行都存在諸多問題,首先要一點一滴擠掉自己身上的毒素,才能“更配”為人父母。
6.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敬畏生命、珍視生命,以謹慎和熱情的方式對待生命,任何一個孩子,既是父母的孩子,又是人類的一員。
把孩子培養成身心健康的正常人,是家庭教育的起點與核心。
7.擺脫恐懼、奴性、粗鄙,把孩子培養成樂觀、開朗、有教養的現代人,是每一個父母最重要的使命。
8.在一個溫和、充滿善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不會出現大問題。
孩子性格與品行出問題,責任一定在父母身上。
9.父母身上不良的品行,諸如懶散、粗魯、急躁、狹隘、勢利、缺乏善心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等,往往更容易被繼承,因為“壞品質”總是更有活力和傳染性,而所有優良品格則需要加倍的心力才能培植,同時它對父母的要求也更高。
10.“階層”也是很容易被世襲的,要改變孩子的命運,唯有在教育上多投入。
11.天資喚醒得越早越容易發展,天資喚醒得越早越有助於孩子形成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建立自信。
12.努力讓孩子生活在乾淨、整潔的環境中,對他形成對污穢、邪惡的免疫力和抵禦力大有幫助。
13.每一個父母都應該用一生的力量說出“我相信你,孩子!”相信孩子就是陪伴、疼愛、關注、鼓勵、促進、以及所有助益性的推動。
新父母学校的100个教育信条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家庭教育是人的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它是“培根教育”。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3.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传”:一个是先天遗传。
一个是后天遗传。
教育者可以对教育持乐观的态度,但不要乐观到不考虑遗传的程度。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主要不是丑小鸭努力学习的结果,而是丑小鸭的妈妈生了一个鹅蛋而不是鸭蛋。
4.孩子出生之后,父母的责任是尽可能让孩子接受好的“后天遗传”。
重视“后天遗传”,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把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提到类似“遗传”的高度。
5.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
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
6.父母的第一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为孩子提供并维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行。
成为好父母,就是成为家庭环保主义者。
家庭环境好,孩子好;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成为问题儿童。
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7.不让孩子早产,也不让孩子过早地入学。
孩子不能早产,因为孩子需要在母亲的子宫里获得足够的保护,让胎儿有了足够的抵抗力之后,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
孩子不能过早地入学,因为孩子需要在家庭获得足够的保护,让孩子有了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之后,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
中医的说法是:“争气内存,邪不可干”。
8.学校教育总是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站在“知识本位”那边;家庭教育必须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更重视孩子的性格和身体。
家庭的归家庭,学校的归学校。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9.性格好的标准是“文明其精神”,身体好的标准是“野蛮其身体”,学习好的标准是“自学自得”。
10.有效的学习是边缘学习,无效的学习是焦点学习。
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病因却在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
父母直接指令孩子学习,类似园丁把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
11.学业成绩是人的成长的冰山一角,冰山下面是人的性格和身体。
性格和身体是学业成绩的两个支点。
12.3岁前后严格管理,做孩子的家长;13岁前后逐步放手,做孩子的朋友。
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
有效的激励是朝五晚九,无效的激励是朝九晚五。
13.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只有孩子才能理解孩子,也只有孩子的同伴才能陪伴孩子成长。
孩子从来不期望庞然大物的成人能够理解自己,孩子也从来不把居高临下的成人当作自己的朋友。
父母可以独生,但不能让孩子独长。
若既没有兄弟姐妹,又没有伙伴,“独生”子女就跌入双重的孤独:不仅独生,而且独长。
14.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卢梭则把“爱弥尔”带到了乡村。
在孩子没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断力之前,不让孩子有过多的伙伴,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坏习惯。
15.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
16.好的父母守望孩子,让孩子自己主动成长;坏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让孩子被动成长。
17.好母亲把儿子当朋友,坏母亲把儿子当情人。
18.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
(康德语)19.“要想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饭前禁止吃零食,让孩子有足够的饥饿感。
不能从粗糙的木桶中饮到甘露的人是不幸的。
让孩子尽可能少吃糖果、巧克力等甜食。
吃甜食而不节制的孩子,身体必不好,性格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必让孩子穿太厚重的衣服,孩子并不像成人那样畏寒。
20.口里呼喊和平,但手里要有大棒。
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让孩子的身边有一个或几个最喜爱又最敬畏的人。
22.管吃管睡适合驯养宠物,不适合教育孩子。
23.应该尊重保姆的劳动,劳工神圣,但不应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保姆。
24.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25.谋生型父母必须让孩子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和辛酸。
26.谋生型父母不能因外出打工而对孩子有愧疚感,更不能因愧疚而迁就孩子的胡闹。
27.工作型父母必须让孩子因父母的守望而尽早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最有守望感的父母是孙悟空的父母。
有修养的父母就是像孙悟空的父母那样:让孩子自己解除障碍,让孩子自己经历磨难,让孩子自己经历困难,只在孩子努力之后实在无法解决困难时,才降落到孩子的身边。
28.事业型父母必须有一个人在家里陪伴孩子,或者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
29.如果事业型父母双方都无法陪伴孩子,就必须为孩子寻找合适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家庭教师,而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移交给祖父母或保姆。
30.孩子的祖父母可能只有一些有限的教育经验,而这些有限的教育经验又因为祖父母的溺爱和放纵而派不上用场。
31.贫穷是教育资源,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
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
如果没有高级的教育技艺,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32.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必须警惕“人穷志短”。
33.所有纨绔子弟都是富裕子弟,尽管并非所有富家子弟都是纨绔子弟。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4.谁能让孩子“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谁就掌握了教育的秘密。
35.谁能让孩子有主见又懂得妥协,既果敢又懂得顺从,谁就遏住了教育的关键。
36.让孩子玩“自食其力”的游戏,让孩子离开父母,到苦难的地方:如果他不劳动,他就饿死。
改变孩子不劳而获的坏毛病的唯一办法是让孩子暂时离开父母。
37.让孩子在艰苦的地方体验他人的苦难,让他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
改变孩子自暴自弃的坏毛病的唯一办法是既让他面对他人的苦难,让他为苦难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8.让孩子在帮助他人时体验无能为力的尴尬和痛苦。
让孩子想帮助他人又力所不能及、无能为力,由此激发他的“自强欲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负责任地成长,以便将来能够帮助更多的他人。
39.孩子的成长有两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在3岁前后。
3岁前后是孩子智力和性格发展的关键期;第二个关键期在13岁前后,13岁前后是孩子的青春发育和独立生活的关键期。
家长如果在利用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以后的教育就会一路顺畅。
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会后患无穷。
40.有虫的枣子早红,有病的孩子早熟。
智力上的神童,常常以剥夺性格和身体的成长为代价。
41.人的成长遵循“潜能递减法则”。
生来具备100度潜能的儿童,如果从0岁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长为具备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具备80度能力;如果从10岁才开始教育的话,充其量只能具备60度能力。
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
(木村久一语)42.有修养的父母总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耐心地征求孩子的意见。
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43.成功的教育是“虎父无犬子”,失败的教育是“母强子弱”。
有修养的父母总是把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
44.让孩子“自食其力”的秘诀是给孩子提供选择的自由。
自由选择导致自己负责。
如果孩子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出于他人强迫与指令,那么,孩子就学会了“应付”与“敷衍”。
45.了解并欣赏孩子的特长,让孩子因自己的特长而有成就感。
让孩子因成就感而凌云壮志、豪情万丈、意气风发、指点江山。
46.“长善救失”是有意义的,但是,“长善”比“救失”更重要。
“扬长补短”是有意义的,但是,“扬长”比“补短”更重要。
不要让孩子放弃自己的长项而长时间地郁郁寡欢地补救自己的短处。
47.特长比全面更重要。
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和“优势”,以自己的特长发展带动自己的全面发展。
48.家庭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是两个“零”:管理孩子的零食;管理孩子的零花钱。
孩子的零花钱由孩子自己支配,大额的“零花钱”由父母代管,作为将来的长途旅行或其他大型活动的经费。
49.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和“学海无涯苦做舟”分开。
在自己感兴趣地方的努力,那是勤奋;在自己不感兴趣的地方努力,那是刻苦。
“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
没有兴趣,你怎么争得过人家?”(经济学家兰斯博格语)50.德、智、体是教育的目的;美、劳是教育的方法。
劳动教育实际上隐含了主动做事和合群两层意思。
美育与劳动教育一起构成教育的三大秘诀:一是过有情趣的生活;二是主动做事;三是与他人合作、合群。
51.德、智、体、美、劳可以概括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1919年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一个既可爱又可信的教育宗旨:“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所谓健全人格者,当具下列条件: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所谓共和精神者:一、发挥平民主义,俾人人知民治为立国根本。
二、养成公民自治习惯,俾人人能负社会国家之责任。
”52.美育就是让人过“有情趣的生活”,让人过“美的生活”,让人“艺术化生存”。
“文艺”、“情趣”、“美好”是让孩子不厌学的基本秘密。
孩子之所以厌学,因为孩子总是被迫学习那些只有知识没有文艺的材料。
中国教育是否能够整体进步,取决于中国人是否愿意重新发起一场新的“文艺复兴”运动,恢复传统的“六艺之教”,以艺术拯救教育,让教育从属于艺术,而不是让艺术从属于教育。
艺术不是教育的一个部分,它是教育的全部。
美育的功能不止于蔡元培所建议的“以美育代宗教”,而是“以美育代说教”。
教育有两个本原,一是劳动,二是情趣。
当现代教育越来越倚靠语言的力量以致“教育”几乎沦落为“说教”时,教育就必须发生一场返回劳动与情趣的“文艺复兴”运动。
劳动使人获得知识和技能,情趣使人享受自由而不被动、不被奴役。
不重视情趣、文艺的民族,是野蛮的民族。
缺乏情趣、文艺含量的教育,是野蛮的教育。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斯巴达人之所以衰败,因为他们只有体育,没有美育。
53.文艺不是教育的部分内容,文艺是教育的全部。
欧洲的“文艺复兴”跨越14至17世纪,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运动”,从来没有哪个运动可以延续三、四百年的时间长度。
欧洲的“文艺复兴”是欧洲人给自己安排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欧洲人终于获得“新生”:他们从此不再离开文艺和美的生活。
离开了美,欧洲人活不下去。
他们把艺术、美当作自己的生命,他们从此进入“艺术化生存”、“美的生存”。
经过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把“文艺”、“美丽”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美丽故,二者皆可抛。
”54.美育是使人优雅的教育。
过审美的生活,就是过有情趣的生活,过休闲的生活。
“有很多工作要做是可耻的”(福克纳语)。
55.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劳动排在最后,却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