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承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承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承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承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承

朝鲜族大部分是在清末时期从朝鲜半岛迁入东北地区而形成的少数民族,目前多居住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因此其民族

服饰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朝鲜族的民族服饰建立在

特有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背景上,与民族性情与审美情趣是分不开的,其服饰具有优雅、飘逸、素净的特点。朝鲜族喜爱暖炕生活,因而

朝鲜族传统服饰款式宽松。简洁而不紧身,并予以穿着威严和优美

的形象。

女装是短上衣和宽长的裙子,宽松简洁的款式及流动的线条突显出柔软之美,增添了女性的韵昧和魅力。上衣无纽扣,用布带打结,长裙则从上到下渐渐扩散,看起来十分优雅,符合朝鲜族女性的审

美心理,充分反应了她们柔善、温和的美德。除此之外,女性佩戴

的发簪等饰物以及扇子上的缨子也非常赏心悦目。

男子的传统服饰一般包括短上衣。外加坎肩,以及裤腿宽大的裤子。外出时,多穿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短上衣是斜襟,宽袖,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系结在右襟上方。短上衣外面

要套上其它颜色的带纽扣的坎肩。裤子则特别宽松,裤长腰宽,其

裤裆、裤腿肥大,这种设计便于在火炕上盘腿而坐,随便轻松。

儿童多穿七彩上衣,是用七色绸缎做的上衣,色彩斑斓,如彩虹般十分漂亮。意在让儿童幸福美丽。

朝鲜族在迁入到中国的初期,主要居住在偏僻的山村,服饰采用的主要布料是麻布或土布,质地粗糙。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今

多选用绸缎等衣料,颜色也更加绚丽多彩。

在特殊的日子,如结婚、花甲、周岁等重要仪式中,朝鲜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传统的服装,色彩鲜艳的服饰给节日带来了喜庆的

气氛。而且在春节等重要节日里进行祭祀和拜年仪式时也都要穿上

传统服装。以表示庄重和敬意。

朝鲜族的民族服饰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刻印下了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积淀,使人们体味出它的舒适、美观和

其中所隐喻的传统文化意蕴和民族审美习惯,领略到它的装饰美以

及朴素纯真的艺术品格,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下,民族服饰的传承面临着挑战。传统民族服饰虽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承载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但由于制作程序繁琐,穿着

不便,越来越被现代简化的服装款式所影响。如今在各类朝鲜族的

庆典活动中,穿着民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城市里的年轻人对

民族服装的认知在逐渐淡化,即便是在举办婚礼时也不穿民族服装,直接以婚纱代替。传统服饰文化正在慢慢遗失和被人们所遗忘。试

想若承载民族文化信息的活载体已经不复存在,那么文化的传承又

从何谈起呢?如何保留和发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使其在未来的岁月

中继续绽放光芒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传统服饰文化正在慢慢遗失和被人们所遗忘。试想若承载民族文化信息的活载体已经不复存在,那么文化的传承又从何谈起呢?如何

保留和发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使其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绽放光芒

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做好朝鲜族民族服饰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

深入朝鲜族聚集的延边及东三省各地区进行民族服饰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了解这些服饰的历史渊源、象

征寓意,做好文字及图片拍摄记录工作。同时在与当地朝鲜族群众

的交流过程中,了解服饰的制作步骤与工艺等,使民族服饰文化体

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建立朝鲜族民族服饰展览馆

建立朝鲜族民族服饰展览馆,这将对逐渐淡化的民族服饰文化起到积极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外来多元文化的渗入在不停地影响着民

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因此,在朝鲜族聚集地区建立民族服饰展览馆,能够使当地朝鲜族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积极的认同感,同时也能对下

一代的教育起到良好的熏陶和引导作用。

3.做好朝鲜族民族服饰的推广工作

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民族服饰表演大赛,进行系统的宣传和推介。在展演活动中,对朝鲜族民族服饰的历史、现状,以及特点、功能、文化内涵进行系统介绍,逐步引导人们喜爱穿戴本民族的服饰。在

各地区举办的少数民族运动会或朝鲜族民俗节等节庆活动中,鼓励

朝鲜族干部及群众穿本民族服装,形成有利于推广民族服饰的良好

社会氛围。

4.弘扬民族服饰艺术价值,鼓励技艺传承

受到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冲击,朝鲜族居住地区的传统服饰制作技艺正在逐渐消失,如何延续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传承给青年‘一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和鼓励穿戴民

族服饰,肯定传统服饰的艺术价值,更应支持他们在技艺上多学习,加以保护和传承;在一些艺术院校也可以做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开发;多与韩国及朝鲜的服饰行业进行交流,开拓视野,扩大影响面。

5.促进朝鲜族民族服饰的改良工作

朝鲜族传统服饰反映着朝鲜族的文化和生活气息,将自然柔美的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在穿戴上非常复杂繁琐。只有结合时代

审美和生活需要的民族服饰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要在保留民

族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款式和工艺的改良,使其更适合简单便利的生

活需要。通过举办各类民族服装设计大赛,不断完善和丰富民族传

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面料、制作工艺等,使民族传统服饰的神韵

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宣传和传承不只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事,为了使优秀的民族服饰文化得以发扬传承,应该形成良好的宣传方式,使优秀的民

族服饰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朝鲜族群众的

关注。并形成有效的宣传和保护机制。

朝鲜族传统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推广与传承正在日益受到多方的关注。希望朝鲜族传统服饰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得到朝鲜族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并且希望在各界的共

同努力下,朝鲜族灿烂的服饰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延边朝鲜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分析

摘要:延边朝鲜族的双语教育曾经取得过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双语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运用民族教育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双语教育;分析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在国内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的朝鲜语价值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是内地的经济、文化、科技都领先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所以人们对汉语的重视程度正逐步超过对朝鲜语的重视程度。同时在中国朝鲜族教育界一直存在着民族教育要“纯”还是要“杂”的争论,使延边朝鲜族双语教育改革在不断探索中完善。因此要改变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双语教育必须以“双语兼通”的培养目标和主要任务入手,切实加强双语教育的意识,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双语教育名副其实地做好。 一、朝鲜族双语现象和接受双语教育的朝鲜族学生情况 当前中国朝鲜族人口大约有20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以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朝鲜族自治乡,其它则散居或与汉族杂居。按地缘学的角度来讲朝鲜语在强势语言汉语的包围中,时刻受到汉语的影响,因此双语现象是必然的。中国朝鲜族的双语现象经过了4个阶段:从只会单一朝鲜语的一代二代(朝鲜人移住中国时期),逐步过渡为朝——汉双语阶段(朝语占优势),过渡到汉——朝(汉语占优势)的阶段,最后到一些散居地区和山区当地的二代三代几乎不会本民族语言。据延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09年统计,在延吉市朝鲜族中小学就读的汉族学生仅为450名左右,而在汉族学校中就读的朝鲜族学生为3000名左右,可见民族双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对待双语教育的观念 在朝鲜族教育界里一直存在着民族教育要“纯”还是要“杂”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朝鲜族教育的核心是怎样保持本民族语言和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为了使朝鲜族学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汉族学生拥有同等的语言优势和竞争力,部分人士也曾提出取消朝鲜族教育,直接融入汉族教育体系里的主张。虽然这些主张受到朝鲜族教育界人士和民族教育专家的强烈批判,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更能实现自我价值和财富的积累,在部分朝鲜族家长和学生中认为朝鲜语是可学可不学的语言,片面强调学好汉语重要性的观念得到逐步的强化。 三、双语教学的情况 (一)朝鲜语教学状况 1.授课语言选择问题。朝鲜民族是单一民族,使用单一语言。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且两个国家从不同的政治立场出发,对解放以前使用的朝鲜语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就形成了今天的平壤文化语和首尔标准语。而中国朝鲜族的朝鲜语从60年代开始,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出现了一切出版行业、媒体、艺术等部门的朝鲜语都向平壤学习一边倒的情况。然而到了90年代初,随着中韩关系的改善,以及双方在经济、文化、教育上的频繁交流,中国朝鲜族教育界在授课语言上出现了选择平壤文化语还是首尔标准语的问题。经过长期讨论,最终是把有中国特色的朝鲜语定为朝鲜族教授语言。所谓中国特色的朝鲜语也好,平壤文化语、首尔标准语也好,都在一个大的朝鲜语的框架内,并且朝鲜语的最终解释权不在中国朝鲜族,而在于朝鲜半岛。而且有中国特色朝鲜语不过是朝鲜语的方言之一,而这种方言在交流的时候会出现许多问题。中国的朝鲜族到了韩国以后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虽然大致上能够交流,但是由于首尔标准语搀杂着大量的外来语以及在专业术语上的表述差异,导致朝鲜族学习韩国语的现象。 2.朝鲜族学校朝汉一周授课时间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课的授课时间逐渐增加,而朝鲜语课的授课时间逐渐减少,就连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答案葛剑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复旦大学葛剑雄 2018年最新版答案 1.1中国人口的來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历史上,()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人口与户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3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朝鲜族民俗文化

Music Main article: Music of Korea Pansori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is characterized by improvisation and the lack of breaks between movements. A pansori performance can last for over eight hours during which a single singer performs continuously. 清唱 朝鲜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和不间断的演唱,一个歌手可以连续清唱八个小时。Rather than contrasting different speeds as it is common in Western music, most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begins with the slowest movement and then accelerates as the performance continues. 与西方音乐中常见的节奏不同,传统朝鲜族音乐开始时节奏很慢,之后不断加速 Korean court music, called jeongak,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terate upper-class, and has a strong intellectual emphasis. Jeongak is played at a very slow pace, with single beats taking as long as three seconds. The beat matches the speed of breathing rather than the heartbeat as in most Western music, and feels static and meditative. 朝鲜族宫廷音乐,称为jeongak,与有文化的上层阶级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知识。Jeongak 发挥在一个非常缓慢的步伐,只要三秒钟的单节拍。和大多数西方音乐节拍不同,传统朝鲜族音乐节拍与呼吸速度相匹配,而不是心跳,给人感觉静态和冥想。 The tone of Jeongak is soft and tranquil because the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are made of non-metallic materials. String instruments have strings made of silk rather than wire. Almost all wind instruments are made of bamboo. 演奏Jeongak的乐器的声音是软的,安静的,因为是传统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工具。弦乐器的琴弦是丝绸,而不是电线。几乎所有管乐器都由竹子制成的。 Pungmul is Korea's folk music and is full of expressions and emotions. This kind of traditional music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ves of common people. As with the Jeongak, improvisation is common in Minsogak. Pungmul是朝鲜族的民间音乐,充满感情和情绪。这种传统音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与Jeongak一样,以即兴表演为主 [edit] Dance Main article: Korean dance There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court dances and folk dances. Common court dances are jeongjaemu performed at banquets, and ilmu, performed at Confucian rituals. Jeongjaemu is divided into native dances (hyangakjeongjae) and forms imported from China (dangakjeongjae). Ilmu are divided into civil dance (munmu) and military dance (mumu). 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之间是有区别的。常见的宫廷舞蹈进行于jeongjaemu宴会,以儒家礼仪进行的。分为本土舞蹈(hyangakjeongjae)和从中国传来的舞蹈(dangakjeongjae)。Ilmu 分为民间舞蹈(文武)和军事舞蹈(MUMU )。

2014山西教资考试: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种类之朝鲜族的抒情谣

2014山西教资考试: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种类之朝鲜族的 抒情谣 民族概况 我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一部分中国朝鲜族的祖先是在明末清初已定居于东北境内,但更多的是在19世纪中叶迁入的。 朝鲜族的音乐曲调抒情委婉,节奏多为三拍子,具有鲜明的特色,声乐艺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朝鲜族民歌有农谣、抒情谣、风俗谣、童谣和长歌五种体裁。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抒情谣和农谣,如著名的《阿里郎》、《桔梗谣》、《嗡嗨呀》等。 1.抒情谣 朝鲜族民歌中抒情谣的数量多,题材广泛,表现了朝鲜族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有表现爱情生活的《阿里郎>、《呃浪打令》;表现劳动和丰收喜悦的,《丰收歌》、《道拉基》、表现妇女受苦的《苦媳妇》、带有知识性内容的《月令歌》、《释花图》《九九乘法解》……抒情谣大多数旋律流畅、节奏结构均衡规整。 朝鲜族民歌经常出现同音高反复的现象,经常与切分音、闪板一类的活跃节奏相配合,形成跳动热闹的气氛,其旋律流动常常采取小幅度内的环绕式进行, 是朝鲜族民歌具有文雅、稳定、端庄细腻的效果。 2.朝鲜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1.音阶调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以五声音阶为主,主要调式为平调和界面调。 2.平调以sol为主音,界面调以la 为主音。 3.节奏节拍——其中音常常形成前短后长或前长后短的节奏形式,这与朝鲜音乐的三拍子倾向有明显的关系。 4.旋法——引向主音的下行二度和四读音程跳进,以及环绕调式中心音的纵向螺旋式升降,是其民歌曲调进行的突出特点。 5.润腔——朝鲜族民歌种颤音的运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其形式也多种多样,从方法上有浅颤、深颤、拉颤、弹颤、柔颤、压颤纸分、速度上有慢颤、快颤的不同,顺序上有先直后颤、先颤后直等区别,朝鲜族民间艺人认为颤音的产生是由于情感的表达的需要。 更多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请关注:https://www.doczj.com/doc/4211852678.html,// 山西总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治路226号高新区动力港二层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

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衣着服饰,生活习俗 汉族: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阿巴嘎蒙古族服饰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傣族: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傣族男子服饰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 僳僳族:身着民族盛装的僳僳族姑娘僳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僳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花僳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民族服饰文化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不同民族基于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的差异,其服饰的发展变化也不尽相同。这里的民族取材是很广泛的,用于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共性,又有历史阶段性;同时也具有社会阶层性,民族的多样性。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个性鲜明、千姿百态,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传统民间艺术的亲切感,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它即朴实又生动感人。因此,在每一件民间艺术作品中都融入了创作者们对世界、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它再现了每一代人的生活、观念与情感,成为最直接的艺术之源,所以说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最具原创力的艺术。 2.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现状 近年来,中国元素被中外服装设计界广泛运用,更有西方服装设计师在挖掘古老东方璀璨而神秘的文化中获得成功。让保罗戈尔捷在20xx年春夏装中用西装造型、毡帽、

紧身衬衫、喇叭裤塑造了西部牛仔的服装形象;Marc Jacobs 20xx年的民族风格以部落感的饰品和非洲风情的裹裙为蓝本;CHANEL在20xx年以层叠的吉普赛长裙搭配吉他,带来一幅都市游牧族的经典造型。东方设如:VIVIENNE TAM在她的20xx春夏时装系列中加入了云纹、梅花及牡丹图案,辅助于刺绣,钉珠的表现工艺,与现代廓型相结合展示出中国风。 而在中国,传统中国的文化元素却成为了本土服装设计师手中的天使与魔鬼――一方面,设计师在运用民族文化概念时力图标新立异,却概叹总落后于西方设计界的精巧创意;另一方面,为无法将浩瀚的本民族文化与时装完美结合而纠结。于是,很多设计师在民族服饰文化的运用方面迷失了。民族服饰文化的运用发展从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主流艺术或文化的发展都曾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滋养。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流传至今,也证实了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坚持现代设计的民族性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尊重传统,发扬传统,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吸取精华丰富素养,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设计者的必修课。 在民族风格溶入现代设计方面,日本取得了很大成功,日本的设计起步阶段也是西方化盛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创造了极具民族文化风格又是现代设计观念的艺术设计成为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观念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使日本的艺术设计颇具世界影响力,在日本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日本设计师的作品具有非常

朝鲜族

朝鲜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中的朝鲜族居民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朝鲜语和汉语双语。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朝鲜族总人口为1,923,842人。 2008年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户籍总人口为218.7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80.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 朝鲜族通用语言为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语属音位文字类型,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 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延边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被誉为“东北三宝”。 朝鲜族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中,角币贰角的正面图案就是土家族和朝鲜族。 中国朝鲜族的来源: 在清朝对东疆的“封禁”时期,中朝两国对边界的管理都相当严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朝鲜人越江而至中国领土者仍屡见不鲜。公元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朝鲜肃宗二十三年)至1699年间,朝鲜全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致使其首都僵尸达3900余,各道死亡者合25万余人。 在这种情况下,于公元1700年在朝鲜北部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的现象。咸镜道钟城人严贵玄,率妻子儿女并持牛马入居于吾罗、宁古塔两间站院,结果被清人发现,将其捉拿送到北京。此后,为了生计而潜越边界者越来越多。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庆源、庆兴、钟城等地的朝鲜人因“岁饥涌聊生”,自阿山、阿吾地潜越图们江,杀四人,并劫取人参、缎布、衣服等,朝鲜将金礼进等六人斩首,李友白等四人俱从宽免死,庆源、庆兴府使和阿吾地万户俱革职。1741年(乾隆六年,英宗十七年)因年荒饥饿,朝鲜西嫩达伊牟等男女55名趁土门(图们)江冻冰而潜入江北,饿死30人,其余25人寻榛子、松子等物,或在河中打鱼,各处觅食,被宁古将军摩下清兵捉住,解送到奉天衙门,后来由朝鲜使臣回国时顺便带去。1832年(道光十二年,纯宗三十二年),朝鲜张GAOLI等二人越图们江挖参捕牲,因迷路在“山东人于蒿窝棚换衣剃发”被清军拿获,于蒿交山东巡抚处理,将张GAOLI、张丫头押送朝鲜甲山府“枭首警众”。 从史书的诸多记载可知,在19世纪中叶以前潜越边界的朝鲜人,无论何种原因,一经发现,皆被遣还回国,朝鲜大多将其处以重刑。当然,亦有越江后藏匿起来的。留在中国境内的朝鲜人皆剃发易服,被汉、满民族所同化。1987年,有人对延边各县市进行过朝鲜族迁入时间的专门调查,结果证实,近代最早迁入延边的朝鲜族皆在1850年前后,没有发现1850年之前迁来定居的例子。 因此,中国朝鲜族的历史应从19世纪后半期算起,而19世纪前半期朝鲜族的迁入,皆应视朝鲜移民史或中朝关系史。[编辑本段] 【民族历史】 早期迁徙 从19世纪中叶开始,陆续有较多的朝鲜人从朝鲜半岛迁入,这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由于当时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同汉族、满族等人民杂居共处。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 随着日本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清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下来,据统计,18 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清光绪七年(1881)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族农户。 民族融合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

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

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 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大都发生于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因而呈现出时间相对集中,数量相当巨大,流向较为明确,地域相对固定等明显特征。尤其是明清以来,由于版图扩大,幅员增加,以及战争频繁等多种原因,政府多次组织大规模官方移民,形成了八大著名的移民出发地和集散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报本溯源的朝宗圣地。 一、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

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眷恋之情。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每次移民都发给川资、路引,并在安置地根据人口,发给土地、种子、耕牛、农具,并免除三至五年的钱、粮、税收,是历代移民中最为成功的范例。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多、规模最大、辐射地域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移民点之一,也是炎黄子孙最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二、苏州阊门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保护和发展朝鲜族用品生产条例.doc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保护和发展朝鲜族用品 生产条例 发文单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 发布日期:1993-3-6 执行日期:1993-3-6 生效日期:1900-1-1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发展朝鲜族用品生产,满足朝鲜族生产和生活的特殊需要,促进我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朝鲜族用品生产,是指根据党的民族政策,从尊重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出发,为满足朝鲜族生产和生活的特殊需要而专门组织的生产。 第三条朝鲜族用品生产企业,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有关政策;积极生产朝鲜族用品,其产值应达到该企业总产值的30%以上。 第四条朝鲜族用品生产企业的确定,必须由本级民族事务委员会会同企业主管部门、税务部门、银行共同审核,按规定报

请上级有关部门审批。 朝鲜族用品的认定,由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会同企业主管部门、税务部门共同审核,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条不符合本条例第三条规定的,擅自转产非朝鲜族用品的,应取消朝鲜族用品生产企业资格及享受的优惠政策。 第六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在上级国家机关的帮助和支持下,对朝鲜族用品生产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积极发展朝鲜族用品生产。 第七条朝鲜族用品生产企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应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宽国内外市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八条朝鲜族用品生产企业要重视从朝鲜族职工中培养和选拔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把朝鲜族用品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从多方面扶持朝鲜族用品生产的发展。 第十条自治州人民政府保证每年从国家拨给自治州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中,提取10%,由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规划列项,专门用于扶持生产朝鲜族用品的企业。 第十一条州、县(市)两级人民政府应多方筹措资金,设立发展朝鲜族用品生产基金,增加对朝鲜族用品生产企业的投入。 第十二条银行应按照国家利率政策规定,保证企业生产朝鲜族用品所需流动资金贷款在利率上享受优惠政策。 第十三条税务部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对生产销售的朝鲜族用品,给予减免产品税、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照顾。 第十四条朝鲜族用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除国家计划安排专项供应的以外,不足部分,由物资等部门协助解决;企业的生

中国少数民族之朝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朝鲜族 朝鲜族又称高丽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其余散居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一、朝鲜族的民族概况 朝鲜族,东亚重要民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是朝鲜和韩国(韩国称为韩民族)的主体民族,其他主要居住在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中国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居民使用朝鲜语及其文字(现在绝大多数朝鲜族人都会使用朝汉双语)。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朝鲜语和汉语双语。 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延边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被誉为“东北三宝”。朝鲜族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中,纸币贰角的正面图案就是土家族和朝鲜族。 朝鲜族是一个高度独立文化的民族,有语言文字和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 二、朝鲜族的民族历史 朝鲜族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朝鲜族为抗击日寇和解放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早期迁徙 朝鲜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国东北或是聚居或是与其他民族杂居。1677年,清朝为保护其民族发祥地,将包括长白山区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封禁令,持续近200多年。不过,公元1700年之后一些不堪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自然灾害的朝鲜人仍然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中国东北谋生。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日俄对东北的争夺战争使摇摇欲坠的清廷意识到人烟稀少对东北边疆防卫的巨大不利影响,于是正式彻底废除了延续200多年的封禁令。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使更多朝鲜人进入东北。 随着日本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朝鲜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

延边朝鲜族风情风俗

朝鲜族简介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辽宁省丹东地区。朝鲜族比较讲究卫生,讲究礼貌,特别是敬老美德受到各民族人民的称赞。 “都拉吉,都拉吉,都哦拉吉,迎春花开都拉吉”凡是接触过朝鲜族的人,无不对这载歌载舞“桔梗谣”的画面记忆深刻。朝鲜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即兴歌唱,翩翩起舞。这首著名的民歌《桔梗谣》,更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唱,也使得朝鲜族的风味小吃愈发沾染上了浓郁的饮食文化色彩。 服饰特色 朝鲜族历来喜穿白衣素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在盛大节日,隆重庆典等场合,朝鲜族男女都习惯穿白色衣衫,故又有“白衣之国”的美称。 迁入初期,朝鲜族人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二十世纪初,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朝鲜族的传统服饰有男女上衣、裤子、裙子、外套、袍、坎肩及笠帽、船形鞋等。除了日常的服装外,还有周岁服装、结婚礼服、丧服等礼仪服装。 男子穿白色斜襟短上衣,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盘结在右襟中上方。他们还喜欢外套黑色或其他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坎肩)。冬天多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腰宽,裤裆和裤管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穿时将裤腰前部折起后系上腰带,裤管下口用布带系绑。节日时多戴礼帽。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 朝鲜族女装多采用丝绸或柔软面料制成,其最大特点为短袄长裙,其色彩和纹饰都很讲究,优雅而漂亮。女袄的袄襟很短,无扣,用绸带系住,襟和下摆略呈弧形,线条柔和。年轻女子喜在袖口及衣襟处镶饰彩色绸缎边。老年妇女冬天外面加穿皮毛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裙子分筒裙和缠裙两种,又有长裙和短裙之别。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系宽腰带,内套白色衬裙,再将外面的裙子缠裹下身,最后把裙子左下角提起掖在腰带内,这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年轻妇女可以穿缠裙或褶裙,未成年的少女只能穿褶裙,褶裙为直筒式,腰间有很多细褶,宽大而飘逸。 朝鲜族妇女头饰较简单,女孩多留娃娃头短发,未婚少女梳一条长辫,婚后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我国各个省内都有一种或几种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曾经还有特别的贵州专属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频道————多彩贵州,发现贵州。在这个节目中集中主要以黔东南地区苗侗民间族文化为主(如苗族服饰,侗族大歌,独具风格的建筑物以及他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活动)。 就此我们来谈谈如何对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的进行传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情况。 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其中居住着侗族,苗族,汉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等33个民族,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拥有全国1/3的苗族和一半的侗族人口。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以侗族大歌,琵琶歌,苗族古歌,飞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以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风雨桥为代表

朝鲜族民俗食品包装设计开发策略

朝鲜族民俗食品包装设计开发策略 摘要:目前,中国朝鲜族民俗食品业的发展强势与产品包装设计弱势形成极大的反差。中国朝鲜族民俗食品包装装潢设计中只有不断地挖掘和利用民俗文化的价值,抓住地域特点、民俗特色,追求创新、注重质量,民俗食品的开发才能尽快走出低谷,开辟新的具有延边朝鲜族地域特色的民俗食品品牌,使延边民俗食品业造成商品与民俗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延边朝鲜藏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并能有效的形成民俗食品产业新的经济增张点。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饮食文化民俗食品包装设计 一、中国朝鲜族民俗饮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朝鲜族特色民俗文化渊源 “中国朝鲜族是一个迁入民族,从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朝鲜北部连年灾荒,加之官府沉重的苛捐杂税,灾民纷纷跨越图们江、鸭绿江等界河,大批迁徙到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在此开荒种田、赖以生存。大量移民在中国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逐渐形成了一个既保持固有民族传统和基本特征,又融合了中国色彩的新民族共同体——中国朝鲜族。1952年,我国在朝鲜族人口最多、聚居最集中的吉林省延边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行政机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从此朝鲜族成为中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既继承和发扬了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保持了民族生活方式中的优良传统和民族风格,又在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汲取周边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以适应具有中国多民族特色的新型生活方式,从而建构了既与朝鲜半岛生活文化有一定的差异,又和我国其他兄弟民族生活文化有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生活文化,其总体特征与中国特色大致体现为朴素性与原文化性、地域性差异、复合性与兼容性等。 “民俗风情是民族生活的体现,并因民族的生存空间不同而有地方的区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俗语正是体现了民俗的地方性特征”。同一民族的风俗习惯是相近的,但由于居住地域的不同和历史的变迁,即使同一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会呈现很大差异。 2、中国朝鲜族民俗饮食文化特点 从民族特征上看,延边朝鲜族可以说是中国朝鲜族的一个缩影,在饮食文化方面尤为如此。“延边朝鲜族在特殊的地理、历史、经济条件下,继承了传统饮食习惯、融合了东北汉族饮食风味、汲取了半岛南部的饮食风格,形成独具特色的延边朝鲜族饮食文化风俗,其尚天然、重食疔、融多元的饮食文化特征,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发展,更丰富了中华饮食文明”。 二、朝鲜族传统食品包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变迁,朝鲜族的特色食品逐步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迈进。朝鲜族饭桌上的各种菜肴经过精致包装走进了超市,走出了延边,有些产品甚至远销国内外。为弘扬朝鲜族饮食文化和振兴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延边产品包装设计创意、质量、水平与朝鲜族传统食品业飞速发展的强势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各产品的包装设计风格大同小异,根本没有朝鲜族传统特色。民俗食品的开发与研究始终是延边食品业发展中非常薄弱环节。目前,延边民俗食品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如;产品加工粗糙、包装档次低、创意陈旧、无特色等缺点。同时,民俗食品生产企业多以民营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多采用小铺面、小作坊的经营方式。南于规模小、实力弱,所经营的民俗食品品种类较为单一,而且,对山珍等地方土特产产品的加工还停留在初加工上,产品加工粗糙,包装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最新满分答案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测试答案 2018.10网页不好保存?阅读不方便? 移步微信公众号超星助手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中国人口的來源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D)。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2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ABCD)。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3 【多选题】历史上,(ABCD)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 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4 【判断题】关于中国人口来源的基本观点,“外来说”一派认为今天的世界人口来源于南美洲。(×) 5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人口与户口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A)。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2 【多选题】在中国历史时期,调查户口主要是为了(ABC)。 A、兵役 B、徭役 C、征收赋税

D、划分土地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 4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是(ABCD)。 A、初婚年龄早,有偶率低 B、赋役制度 C、核心家庭规模不大 D、战争和自然灾害 4 【判断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之一是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出现。(×) “两高一低”的原因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B),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2 【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BCD)。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承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承 朝鲜族大部分是在清末时期从朝鲜半岛迁入东北地区而形成的少数民族,目前多居住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因此其民族 服饰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朝鲜族的民族服饰建立在 特有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背景上,与民族性情与审美情趣是分不开的,其服饰具有优雅、飘逸、素净的特点。朝鲜族喜爱暖炕生活,因而 朝鲜族传统服饰款式宽松。简洁而不紧身,并予以穿着威严和优美 的形象。 女装是短上衣和宽长的裙子,宽松简洁的款式及流动的线条突显出柔软之美,增添了女性的韵昧和魅力。上衣无纽扣,用布带打结,长裙则从上到下渐渐扩散,看起来十分优雅,符合朝鲜族女性的审 美心理,充分反应了她们柔善、温和的美德。除此之外,女性佩戴 的发簪等饰物以及扇子上的缨子也非常赏心悦目。 男子的传统服饰一般包括短上衣。外加坎肩,以及裤腿宽大的裤子。外出时,多穿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短上衣是斜襟,宽袖,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系结在右襟上方。短上衣外面 要套上其它颜色的带纽扣的坎肩。裤子则特别宽松,裤长腰宽,其 裤裆、裤腿肥大,这种设计便于在火炕上盘腿而坐,随便轻松。 儿童多穿七彩上衣,是用七色绸缎做的上衣,色彩斑斓,如彩虹般十分漂亮。意在让儿童幸福美丽。 朝鲜族在迁入到中国的初期,主要居住在偏僻的山村,服饰采用的主要布料是麻布或土布,质地粗糙。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今 多选用绸缎等衣料,颜色也更加绚丽多彩。 在特殊的日子,如结婚、花甲、周岁等重要仪式中,朝鲜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传统的服装,色彩鲜艳的服饰给节日带来了喜庆的 气氛。而且在春节等重要节日里进行祭祀和拜年仪式时也都要穿上 传统服装。以表示庄重和敬意。

朝鲜族民间的传统乐器都是什么样子的

[键入文字] 朝鲜族民间的传统乐器都是什么样子的 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40 多种,洞箫、短箫、筚篥、唢呐等吹管乐器;奚琴(乡胡)、四弦奚琴、牙筝等拉弦乐器;玄琴(玄鹤琴)、伽倻琴等弹拨乐器和杖鼓(长鼓)、手鼓、架鼓、大锣、大金、小金等打击乐器。其中伽倻琴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乐器之一。流传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 长鼓:打击乐器,亦称“扙鼓”。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朝鲜族地区。长约70 厘米,鼓身木质呈圆筒形,鼓的两端粗空,鼓面蒙皮,鼓腰细小而中实。以铁圈为框,系皮条或绳索,可以调整鼓的音高。演奏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鼓的另一面。两手节奏交错,技法丰富。在乐队中,将鼓放在演奏者前面的鼓架上,在歌舞中一般将鼓挂在身前。常用于声乐和舞蹈的演奏。 细筚篥:朝鲜族吹奏乐器。流行于朝鲜族聚居地区。用细竹管制成,长约25 厘米,开有8 个按音孔(前7 后1),哨长4 厘米,双簧。用于独奏和民间歌舞的伴奏。它的装饰性颤音很具有朝鲜族音乐的特色。 伽倻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拔乐器。它的形状近似于汉族民乐器古筝。伽倻琴由共鸣箱、琴弦、琴码三部分组成。共鸣箱长150 厘米,宽25 厘米、中间厚5 厘米。质料分别用梧桐树板和桦木板制作。琴线用蚕丝制作。共13 根弦,琴弦的两头各固定在琴头和琴尾,在琴头有弦枕。13 根琴弦用码子支柱,琴头可以左右移动,调节音阶。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因此,伽倻琴弹唱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短萧:朝鲜族吹奏乐器。朝鲜语称“单扫”。流行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形制如汉族 洞箫,短细,长约35 厘米,传统短萧,上端开一吹孔,管身开五个按音孔,可吹奏五声音阶的曲调。解放后改革的短萧,开七个按音孔,有的加键,并在吹孔与按音孔间加镶铜插口,可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音色柔和高亮。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