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8
朝鲜族的基本体态特征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他们有独特的体态特征,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
下面是朝鲜族的基本体态特征。
一、外貌特征1. 肤色:朝鲜族人的皮肤呈黄色或偏黄色。
相较于其他少数民族,他们的皮肤颜色较为浅黄,非常细腻。
2. 面容:朝鲜族人的面容较为秀美,具有典型的东亚人特征,如高鼻梁、大眼睛、棱角分明的面部轮廓等。
3. 眼形:朝鲜族人的眼睛呈椭圆形,通常眼大而深,黑白分明,给人一种明亮而有神的感觉。
4. 鼻型:朝鲜族人的鼻子较高,鼻梁较宽,鼻孔较大,给人一种高贵大方的感觉。
5. 唇形:朝鲜族人的嘴唇通常较薄,唇线较为清晰,嘴角微微上翘,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
6. 发型:朝鲜族人的头发通常较黑且浓密,发质柔软,多呈直发,女性常将发髻盘起,男性则多留有短发或文身。
二、身材特征1. 身高:绝大多数朝鲜族人的身材较为高挑,男性平均身高在170厘米以上,女性平均身高在160厘米以上。
2. 体型:朝鲜族人的体型通常较为匀称,肩宽胸阔,腰部略细,四肢较长而修长。
他们的身材一般偏向中等偏瘦。
三、服饰特征1. 男装:朝鲜族男性传统服装为"千缕衣",即长袍式上衣。
这种衣服通常由白色或深蓝色的布料制成,款式简洁大方,给人一种庄重端庄的感觉。
2. 女装:朝鲜族女性传统服装为"长袍",也叫"巧曼"。
这种袍子通常用彩色的绸缎制成,织有精美的花纹图案,上衣的领子和袖口常常用彩色的绒球装饰,显得华丽而富有特色。
3. 饰品:朝鲜族人喜欢佩戴饰品,例如项链、耳环、手链等。
这些饰品通常是用贵金属或半贵石制成,设计精美,富有朝鲜族特色。
四、体态特征1. 步态:朝鲜族人的行走姿势优雅轻盈,步态柔和有力,给人一种端庄大方的感觉。
2. 姿态:朝鲜族人通常保持直立的坐姿和站姿,肩膀放松自然,背部挺直,显得潇洒自信。
以上是关于朝鲜族的基本体态特征的相关参考内容,朝鲜族人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身材特征、服饰特征和体态特征。
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朝鲜族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等地区。
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使他们成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特色文化、传统节日等方面介绍朝鲜族的文化。
一、历史背景朝鲜族起源于朝鲜半岛,迁徙到中国的地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他们在迁徙途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主要是以农耕为生,并与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和发展。
二、特色文化1. 语言文字:朝鲜族使用的语言是朝鲜语,属于朝鲜-满-鄂语系。
朝鲜族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叫做朝鲜族民族文字。
这种文字虽然在现代社会使用较少,但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朝鲜族民族文字表现了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敬重和传统的坚守。
2. 音乐舞蹈:朝鲜族的音乐和舞蹈文化丰富多样。
他们的音乐以锣鼓和民间乐器为主要伴奏,节奏明快,热情洋溢。
常见的舞蹈形式有扇子舞、腰鼓、秧歌等,这些舞蹈至今仍是朝鲜族各类节日和庆典的重要表演项目。
3. 戏曲艺术:朝鲜族的戏曲艺术以沈阳和吉林为中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其中,沈阳的著名鲜花山剧团和吉林的白杨花剧团都是朝鲜族戏曲的代表,他们的演出深受观众喜爱。
三、传统节日1. 辽阔的庄稼文化:朝鲜族有丰富的农耕文化传统,重视庄稼和农户的发展。
每年的春耕、夏收、秋收等农耕活动都有各种庆祝和祭祀仪式。
2. 清明节:朝鲜族的清明节被称为“寒食节”,是他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会扫墓、祭祀祖先,并且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和传统民俗表演。
3. 端午节:朝鲜族的端午节叫做“斗庄节”。
这一天,朝鲜族人会插艾叶和穿红丝带,相信这样可以辟邪和纳福。
此外,比赛各种竞技项目,如踢毽子、跳绳等,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四、文化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朝鲜族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设立了许多专门的文化保护机构和研究中心,用于对朝鲜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朝鲜族特色文化简介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份。
朝鲜族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下面将就其特色文化进行简介。
一、传统舞蹈朝鲜族传统舞蹈独具魅力,以其优美的姿态、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国内外广受喜爱。
代表作品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旅居》等,这些舞蹈通过优美的舞姿和动感的音乐,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风貌。
二、民间音乐朝鲜族的民间音乐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通常拥有清脆的乐声和抒情的旋律。
其中,拨弦乐器和吹管乐器是最典型的代表,包括了箫、笛、胡琴等。
另外,朝鲜族的歌曲也很有特色,以《阿里郎》、《春天的故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为代表。
三、传统织锦朝鲜族的织锦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素有“东方珠宝”的美誉。
传统的朝鲜锦以色彩斑斓、图案独特、线条流畅而闻名,其图案多以植物、花卉、动物为主题,细腻而生动地表达了民俗文化和审美情趣。
目前,朝鲜族织锦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传统风味小吃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也极具特色,其小吃更是令人垂涎三尺。
代表性的小吃有辣白菜、炸酱面、咸菜等,在辣味中带有酸香和爽口,口感独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同时,朝鲜族的餐桌上也少不了石锅饭、炸酱饭等主食,色香味俱佳,营养丰富。
五、民俗节庆朝鲜族的民俗节庆丰富多彩,有着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
代表性的节庆有朝鲜族传统的新年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通常以歌舞、祭祀等形式进行,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朝鲜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六、传统民居朝鲜族的传统民居有着独特的设计和建筑特点,外观朴实大方,内部却富有装饰性和实用性。
传统的朝鲜族住宅通常由几个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火炕房,火炕房中有着燃煤的火炉,不仅可以取暖,还能烧饭,是朝鲜族人民最重要的生活空间。
综上所述,朝鲜族的特色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传统舞蹈、民间音乐、传统织锦、传统风味小吃、民俗节庆和传统民居等均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富有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朝鲜族的风俗朝鲜族的风俗 1朝鲜族:简介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是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省(区),其余散居在内地一些城市。
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居民占朝鲜族总人口的近一半。
此外,长白山的怀抱中还有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也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
朝鲜文属音位文字类型。
1441年在李氏王朝主持下创制的,称“训民正音”,简称“正音”,为方块状拼音文字。
在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发展。
延边地区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也是我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
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黄牛品种之一,其人参、鹿茸享誉国内外。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闻名。
男人喜欢摔跤和踢足球,女人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
朝鲜舞蹈有长鼓舞、刀舞、扇子舞、巫舞等。
朝鲜族:历史中国朝鲜族的先民,多是l9世纪70年代自朝鲜半岛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定居,有一部分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东北境内,如辽宁省盖县林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到1931年以后,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强迫同化政策下,大批朝鲜人移入中国东北各地,他们在我国东北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朝鲜族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着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
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角,被誉为“东北三宝”。
敬老爱幼是朝鲜族人的美德。
“朝鲜族:节庆朝鲜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
此外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
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
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
除了传统节日外,小儿周岁、结婚、老人六十大寿,都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
届时要先在餐桌上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的嘴里还要叼一只红辣椒。
朝鲜族的导游词讲解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今天为大家导游的讲解员。
首先,感谢大家选择朝鲜族文化之旅,并给我这个机会为您介绍朝鲜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让我们一起开始吧!一、朝鲜族简介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和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地区。
朝鲜族是中国的同胞,和其他民族一样,享有平等权利和保护。
朝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的祖先是古代朝鲜半岛的居民,后来逐渐迁徙到中国的东北地区。
他们的文化传承深厚,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历史文化遗产1. “朝鲜族的发源地”我们首先来到位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镇赉县的“朝鲜族的发源地”。
这里是朝鲜族历史上最早的居住地之一,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朝鲜族传统建筑、文化展品和工艺品等。
2.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朝鲜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秋节和新年。
中秋节是朝鲜族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共享美食,观赏月亮。
新年则是朝鲜族的传统农历年,人们通过举行庙会、舞蹈表演等方式庆祝。
3. 朝鲜族的音乐和舞蹈朝鲜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其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朝鲜族舞蹈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舞步和纯净的音乐为特点,其中著名的有《忠孝辈分舞》、《锁骨舞》等。
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族的音乐还有独特的乐器,如“调门”、“铜铃”等。
三、朝鲜族的风俗习惯1. 迎亲礼仪在朝鲜族的传统婚礼上,迎亲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新郎和新娘分别由双方的长辈带领,祭拜祖先后,向对方的父母行三鞠躬礼,表达对对方家庭的尊敬。
2. 朝鲜族的服饰朝鲜族的传统服饰主要有男女的“袍”和“裙”。
男士一般穿着蓝色袍和黑色长裤,女士则穿着五颜六色、绣花织纹的裙子。
这些服饰既彰显了朝鲜族的民族特色,也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3. 景德镇朝鲜族瓷器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瓷都,这里的朝鲜族瓷器是朝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鲜族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纹饰而闻名。
朝鲜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
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中的朝鲜族居民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
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朝鲜语和汉语双语。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朝鲜族总人口为1,923,842人。
2008年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户籍总人口为218.7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80.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
朝鲜族通用语言为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
朝鲜语属音位文字类型,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
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
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
延边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
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
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被誉为“东北三宝”。
朝鲜族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中,角币贰角的正面图案就是土家族和朝鲜族。
中国朝鲜族的来源:在清朝对东疆的“封禁”时期,中朝两国对边界的管理都相当严格。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朝鲜人越江而至中国领土者仍屡见不鲜。
公元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朝鲜肃宗二十三年)至1699年间,朝鲜全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致使其首都僵尸达3900余,各道死亡者合25万余人。
在这种情况下,于公元1700年在朝鲜北部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的现象。
咸镜道钟城人严贵玄,率妻子儿女并持牛马入居于吾罗、宁古塔两间站院,结果被清人发现,将其捉拿送到北京。
此后,为了生计而潜越边界者越来越多。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庆源、庆兴、钟城等地的朝鲜人因“岁饥涌聊生”,自阿山、阿吾地潜越图们江,杀四人,并劫取人参、缎布、衣服等,朝鲜将金礼进等六人斩首,李友白等四人俱从宽免死,庆源、庆兴府使和阿吾地万户俱革职。
1741年(乾隆六年,英宗十七年)因年荒饥饿,朝鲜西嫩达伊牟等男女55名趁土门(图们)江冻冰而潜入江北,饿死30人,其余25人寻榛子、松子等物,或在河中打鱼,各处觅食,被宁古将军摩下清兵捉住,解送到奉天衙门,后来由朝鲜使臣回国时顺便带去。
1832年(道光十二年,纯宗三十二年),朝鲜张GAOLI等二人越图们江挖参捕牲,因迷路在“山东人于蒿窝棚换衣剃发”被清军拿获,于蒿交山东巡抚处理,将张GAOLI、张丫头押送朝鲜甲山府“枭首警众”。
从史书的诸多记载可知,在19世纪中叶以前潜越边界的朝鲜人,无论何种原因,一经发现,皆被遣还回国,朝鲜大多将其处以重刑。
当然,亦有越江后藏匿起来的。
留在中国境内的朝鲜人皆剃发易服,被汉、满民族所同化。
1987年,有人对延边各县市进行过朝鲜族迁入时间的专门调查,结果证实,近代最早迁入延边的朝鲜族皆在1850年前后,没有发现1850年之前迁来定居的例子。
因此,中国朝鲜族的历史应从19世纪后半期算起,而19世纪前半期朝鲜族的迁入,皆应视朝鲜移民史或中朝关系史。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早期迁徙从19世纪中叶开始,陆续有较多的朝鲜人从朝鲜半岛迁入,这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
由于当时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同汉族、满族等人民杂居共处。
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
随着日本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清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下来,据统计,18 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
清光绪七年(1881)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
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
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族农户。
民族融合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
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
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不堪忍受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已达36万多人。
保家卫国朝鲜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906年日本侵入朝鲜族聚居区以后,朝鲜族人民便开始了抗日活动,从自发的到有组织抗日活动层出不穷。
抗日知识分子在各地普遍建立了朝鲜族私立学校作为据点,不断宣传抗日思想。
1919年3月13日,在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朝鲜“三一运动”的影响下,朝鲜族人民大规模的抗日斗争终于在延吉县龙井(今龙井县)爆发。
此后,各地普遍建立抗日武装组织,并于1920年开始联合。
与此同时,延吉道立中学、吉林省立一中、吉林毓文中学等学校的朝鲜族学生,同汉族和其他各族学生一起,积极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举行罢课游行示威。
20世纪20年代初期,马列主义部分经典著作和介绍社会主义的书刊陆续从上海、北京和苏联、朝鲜传入朝鲜族聚居地区,先进的知识分子秘密组织了“读书会”等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在朝鲜族中产生了早期的共产主义者。
在他们的领导下,出现了“延吉运输组合”、“龙井建设者同盟”等工人团体和“农民会”、“青年会”等农村群众组织。
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满洲省临时委员会成立时,在朝鲜族地区也先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汉联合抗日游击队在各地建立起来。
1930年5月1日,延吉县龙井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接着数千名小学师生也罢课罢教。
同年5月26日,和龙县药水洞人民经过斗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同年8月,举行了规模和影响更大的以敦化、额穆两县为中心的“八一吉敦暴动”。
1931年秋至1932年春,东满朝鲜族人民掀起了秋收、春荒斗争。
1932~1933年,汪清、延吉、和龙、珲春、饶河、珠河、密山等地先后建立抗日游击队。
1932年4月,在中共盘石中心县委领导下,由李红光(朝鲜族)等人组织朝、汉等族人民举行了蛤蚂河子暴动,并建立了“东北工农义勇军”。
1935年春,东北各抗日武装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后,至1937年先后建立11个军,第二军中朝鲜族战士占绝大多数,第一、七军中朝鲜族战士约占半数,其他各军也有朝鲜族战士。
“八女投江”纪念雕塑在抗日战争中,朝鲜族人民不仅以物资支援抗日联军,而且先后有10多万人参加了战斗。
数以万计的朝鲜族战士在抗日战场上捐躯,谱写了一篇篇悲壮的抗日诗篇。
1938年秋,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在强大敌人面前,射完最后一颗子弹,砸碎武器,纵身跳入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光荣牺牲,谱写了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壮抗日诗篇。
1945年11月,中共延边地委成立。
劳动同盟、农民同盟、青年同盟、妇女同盟等群众团体分别合并为“民主大同盟”(延边地区)、“民主同盟”(牡丹江地区)、“民主联盟”(辽宁、哈尔滨、通化等地区)。
1946年,朝鲜族人民又积极参加和支援解放战争,仅延边参军的朝鲜族就达5万人。
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朝鲜族青壮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普遍开展爱国捐献运动和拥军优属工作,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朝鲜族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朝鲜族为抗击日寇和解放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来分布中国朝鲜族是迁入民族。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批迁徙到现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自中国朝鲜族迁入中国时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我灾多难的年代。
在这样极其艰苦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朝鲜族人民同汉族、满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人民一道,为开发东北边疆,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祖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 中国朝鲜族的迁入19世纪中叶,这是形成中国朝鲜族的历史源头。
当时,腐朽的清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英、法等资本主义列强便不断向中国发起武装侵略,迫清朝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并向清政府索取巨额赔款和种种特权。
沙俄也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去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进而又把侵略魔爪伸到图们江沿岸。
与此同时,由于清政府加重对人民的压榨,1843年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为了镇压这一落千丈革命运动,清政府自咸丰十三年(1852年)起,在东北征调频繁,致使东北地区户口凋零,家室凄苦。
边防空虚。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为了加强东北边防和增加财源,不得不逐渐放松对鸭绿江和图们江北岸的禁,开始默认乃至允许朝鲜垦民越江垦殖和居住。
现时在这个时候,正赶上朝鲜国内边年灾荒,赋税繁重,若政如虎,民不聊生,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求生图存,朝鲜灾民只好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到我国东北。
他们来到这广袤的土地,披荆斩棘,饱经沧桑,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用双手和血汗把这个荒芜的迷茫大野,开发浇灌成稻香四溢,物足年丰的富饶之地。
19世纪中叶至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这一时期迁入的人们,主要是经济原因迁居的自由移民;第二阶段为1910年“日韩合并”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这一时期迁入的,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而迁移到中国来的反日爱国的人们;第三阶段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这一时期迁入的,主要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移民政策而被迫迁来的强制移民。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强制移民和由于政治原因而迁居的一部分人又回归朝鲜,而现今的中国朝鲜族则是以第一阶段迁入的自由移民为基干,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迁入而永居中国加入中国国籍的人为主体的民族群体。
1861年,汉族人在浑江流域大搞森林采伐和水运木排,许多朝鲜流民闻讯前来充当伐工。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一带土质肥沃,宜于耕作,于是有此人便索性留居和农。
1871年,边禁松弛后,开始有人做木排,携眷偷渡鸭绿江,到辑安一带居住。
1860年以后,朝鲜北部边续发生水旱灾害,尢以1869年和1870年的旱灾为甚,称为“已巳大灾年”。
灾民们熬不过饥饿之苦,抱着与其饿死,不如渡江求生的愿望,纷纷冒禁潜入鸭绿江以北逃荒。
朝鲜平安北道观察使面对这种情形感到无可奈何,只好默许。
当1872年朝鲜厚昌郡官吏崔宗范等人受该郡郡守之命,到鸭绿江以北巡察朝鲜垦民时,他发现,西至分界江,北至汤河,近千里之间,与清人三五杂处者,殆数万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