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民族学的源流、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600.00 KB
- 文档页数:136
民族学的二级学科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和心理等方面的学科,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二级学科。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民族学的概念、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一、概念和基本特征民族学最基本的概念是:研究各国各族之间共性和特殊性,了解人类多样性和一致性,探索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创新与变化。
其基本特征为多学科交叉、综合性、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
二、发展历程民族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探索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和英国的社会人类学为代表,主要从人类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研究角度出发,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性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实证调查和研究。
第二阶段为理论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以法国学派的民族志学为代表,将民族学理论发展为新的研究范畴。
第三阶段为比较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英美世界的比较民族学为代表,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研究超越国界的全球化趋势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第四阶段为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民族政策和跨文化管理为主要内容,面对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国家的挑战,各国开始开展实际意义上的应用研究。
三、研究方法民族学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为实证研究,通过对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探究人类文化和社会性的特性。
第二种为比较研究,从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展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第三种为历史研究,考察民族发展的演变和转型过程,揭示文化的变迁和民族差异的本质。
第四种为文化解读和符号分析,通过分析民族文化的符号和意义,揭示民族意识的形成和背后的文化核心。
综上所述,民族学是一门涵盖广泛,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性、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基本特征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典进化论学派——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研究对象:未开化民族和未开化人类社会的起源、进化及其现有的社会文化形态。
理论假设:人类社会如同生物进化一样,也要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演变,世界上的各个种族和民族均处于进化进程的不同阶段。
代表人物:(英)斯宾塞、(英)爱德华·泰勒(英)弗雷泽、(美)摩尔根1、爱德华·泰勒(英国人类学的创始人)观点1:文化相似性观点2:文化进化论(蒙昧、野蛮、文明三阶段)2、摩尔根(美国著名民族学家,西方民族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贡献:1)人类社会发展阶段2)氏族制度的发展3)家庭与婚姻的发展4)财产的三种继承法文化传播学派研究对象:研究文化传播和文化圈理论假设:进化论忽略文化的传播迁徙;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借用多于发明,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文化相同的地方愈多,发生过历史关联的机会就愈多。
代表流派:德奥传播论学派英国传播论学派德奥传播论学派(1)(德国)格雷布纳民族学史上第一位文化传播论者,主要观点:1)提出“文化圈”和“传播论”2)民族学研究文化的传播和借用3)“形的标准”与“量的标准”(2)(德国)施密特主要贡献:1)继承格雷布纳“形的标准”与“量的标准”,提出“连续标准”和“亲缘关系程度标准”。
2)强调文化的时间顺序,将世界分为四级文化圈英国传播论学派英国传播论学派被称为极端传播论学派或“泛埃及主义”,因为它只承认一个将文化传播给世界的中心,那就是埃及。
代表人物:史密斯及其学生佩里主要观点:极力主张埃及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
各种高级文化因素都是由世界文明中心尼罗河流域传播出去的。
文化功能学派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类学界出现的在西方民族学理论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学派。
研究对象:民族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关系理论假设: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民俗学概论陶立潘- 1987 -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民族学概论杨群- 1998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民族学概论王娟- 2002 - 北京大学出版社民族学通论金天明,陈克进- 1990 -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民族学纲要杨昌儒- 1997 - 贵州民族出版社民族学概论杨望- 1984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民族学通论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作者:主编:林耀华出版日期:2004-12-01目录导言第一单元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第一章人类的起源第一节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第二节人类的远祖第三节直立人——真人的出现第四节智人第二章人类的种族第一节种族的分类第二节种族的成因第三节种族和民族第三章语言与民族第一节语言的产生第二节语言和民族第三节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第四节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第四章经济文化类型第一节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第二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第三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第四节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第二单元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第五章民族学的源流第一节民族的概念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第三节西方民族学流派第四节苏维埃民族学派第五节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第六章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第一节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二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第三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第四节民族学实用调查法第五节民族学调查者素质的培养第七章中国民族学的任务第一节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第二节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第三单元民族社会形态第八章社会形态与民族学研究第一节人类社会形态学说第二节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九章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第一节处于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下的民族是民族学研究的传统对象第二节原始社会形态第三节奴隶社会形态第四节封建社会形态第十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第一节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第二节农村公社与奴隶制、农奴制第十一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节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原始公社残余形态第三节凉山彝族奴隶制第四节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领主制第五节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第六节中国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第四单元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第十二章婚姻家庭制度第一节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二节群婚及其家庭形式第三节对偶制婚姻家庭第四节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第十三章亲属制度第一节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的关系第二节亲属、亲系、亲等第三节亲属制度的分类第五单元文化第十四章文化的概念第一节文化的概念第二节文化与文明第十五章文化的性质第一节文化的结构第二节文化的特征第十六章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第一节文化与民族第二节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第十七章物质文化第一节劳动工具第二节住所第三节饮食和炊事第四节服饰第五节交通工具第十八章精神文化第一节思维、语言和民族心理第二节教育、道德和法律第三节风俗习惯第四节宗教与宗教信仰第五节口头文学与艺术第六单元民族学与我国现代化第十九章民族学的应用第一节西方应用人类学简介第二节民族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第三节民族学与现代化第二十章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生态问题第二节我国民族地区的主要生态类型及其状况第三节保护生态平衡,促进民族繁荣第二十一章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问题第一节经济是民族现代化的基础第二节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第二十二章少数民族的人口问题第一节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历史、现状与特点第三节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第四节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第二十三章民族地区的教育与科技问题第一节教育、科技对实现民族现代化的作用第二节全面认识我国民族教育、科技的历史与现状第三节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促进民族繁荣发展民族学概论(平装)高永久等(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9年8月1日)内容简介《民族学概论》分为十三章。
第二章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其研究方法既与一般社会学有共通之处,也有自己的传统特色。
正是依托这些特色方法,民族社会学的特殊视角逐渐形成,学科理论和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
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民族事象和民族发展,同时又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和运行。
第一节民族社会学方法论一门学科立足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理论,即由一些核心的概念构成的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体系;二是学科的方法论,是指从概念到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方法和所使用的手段、技术。
民族社会学发展至今,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方法体系。
一、民族社会学方法体系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民族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
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维方法原则,(3)民族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其一般性,即引导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基本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影响到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因此,研究者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会对其研究方向和基本性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各学科中形成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的结果。
例如,如果就爱你吃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上就会倾向与结构主义流派,相信事物及其物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世界观信念是经验主义的,其理论可能就会倾向于实证主义,即认为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东西才是可信的。
民族学导论专题民族学导论民族学,也称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学科,通过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研究,揭示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信仰等,从而促进人类的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
本文将从民族学的历史、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意义和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民族学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思想运动,当时人们开始对不同文化的人们展开了系统研究。
19世纪后期,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到了20世纪,民族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国学者对文化和社会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理论体系。
1949年以后,中国学界逐步了解和学习民族学,陆续建立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人类地理学、宗教学等相关专业,扎实地推进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二、基本概念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民族学家从人类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性别关系、人类起源等角度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民族学的基本概念包括: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传承的知识、观念、价值、艺术和习惯,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2.社会: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通过群体活动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和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关系。
3.民族:是指在同一领土上生活、有着共同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意识形态和信仰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三、理论体系民族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结构功能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生态学、符号学、身体社会学等。
其中,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系统,文化相对主义则认为人类文化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对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资料和科技的发展中逐渐进化的。
文化生态学把人类、环境和文化三个要素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符号学认为文化是通过符号展现的。
而身体社会学则探讨身体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民族学的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它们对人类社会的理论解释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民族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民族科学研究是指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生活方式、历史、地理、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这种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以及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因此,民族科学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民族科学研究时,必须遵循一系列严谨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1. 多元视角的观察首先,进行民族科学研究时需要保持多元的视角。
这意味着必须兼顾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例如,当研究一个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职业的人在该民族内的经历和权力关系。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历史、经济、政治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多元视角的观察,有助于我们全方位理解和解释问题。
2. 科学的方法其次,进行民族科学研究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科学方法包括科学的研究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
例如,可以采用系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来收集数据,并利用各种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种科学的方法,能够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制定清晰的研究问题进行民族科学研究时,需要制定清晰的研究问题。
这种研究问题应该能够明确地引导研究者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并能够直接回答研究问题。
例如,可以研究某个民族的经济状况、教育状况、受教育水平对生育率的影响等问题。
有清晰的研究问题可以确保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走样,同时也可以确保研究结论有实际意义。
4. 与当地居民互动在进行民族科学研究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互动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可以了解他们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和习惯等,了解当地问题的本真面貌,同时也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更多的数据和信息。
有时,在与当地居民进行互动时,还可以启示研究者研究问题的新思路。
5. 意识形态的中立性最后,进行民族科学研究时,需要保持意识形态的中立性。
这意味着研究者不应该采用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或信仰来影响研究的结果。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民族理论学科是是综合性学科,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要利用多学科的理论原理,研究成果和资料,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名族问题的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中国民族史研究为综方面,以民族学的研究为横的方面,也要同时注意横的方面,在纵横交错的研究中揭示中国民族委托的发展规律。
2整体系统研究的方面
民族史一个社会大系统。
民族理论是对民族这个大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的科学,。
民族理论。
民族学理论及方法复习资料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民族群体的历史、语言、宗教、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回顾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一、民族学的起源和发展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的加速,人们开始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产生兴趣。
早期的民族学家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考古、语言和民间传说的研究,来探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现代民族学家除了关注传统领域如语言、宗教和社会结构外,还开始研究现代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如移民、种族关系和民族认同等。
二、民族学的理论框架民族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文化相对论、结构功能主义和符号学等。
文化相对论强调不同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和意义,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结构功能主义则认为社会和文化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各个要素在整体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符号学则关注人类对符号和象征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研究语言、仪式和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来理解人类文化。
三、民族学的研究方法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式,来获取有关特定民族群体的详细信息。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民族群体进行对比,来发现共性和差异。
历史研究则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来了解特定民族群体的演变和变迁。
四、民族学的应用领域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民族学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有关民族关系、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的建议。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民族学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民族学通论民族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不同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着人类多样性的源泉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民族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方法与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民族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民族学的定义民族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旨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民族或族群,包括其形成、发展、文化特征和相互关系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民族的比较和分析,民族学试图揭示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共通性,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二、民族学的研究对象1.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学关注不同民族的形成原因、历史演变和族群认同的建构过程。
它研究民族的血缘关系、语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征,并追踪民族的迁徙、融合与分化等历史动态。
2. 民族文化与社会组织:民族学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方面。
同时,它也关注民族社会的组织形式、家庭结构、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3. 民族关系与跨文化交流:民族学探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它研究民族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以及跨文化交流对民族认同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三、民族学的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民族学倡导深入实地进行田野调查,通过直接观察和参与观察的方式,获取民族群体的真实生活和文化现象。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以及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 比较研究:民族学强调对不同民族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发现其共通性和差异性。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揭示民族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
3. 文献研究:民族学运用历史文献、民俗资料等进行研究,以了解民族的起源、历史变迁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解读,可以还原民族的历史面貌和文化内涵。
四、民族学的意义与应用1.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民族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
民族学通论2012年版摘要:一、民族学定义与历史发展1.民族学的定义2.民族学的历史发展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1.民族学的研究方法2.民族学的理论体系三、民族学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1.我国民族学的研究现状2.民族学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四、民族学研究的挑战与前景1.民族学研究面临的挑战2.民族学研究的未来前景正文: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民族、族群及其文化的学科,它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民族学的定义、研究方法与理论以及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并展望民族学研究的挑战与前景。
一、民族学定义与历史发展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源于19 世纪中叶的欧洲。
它主要关注不同民族和族群的形成、演变、文化特点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民族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描述性民族学到解释性民族学、象征互动主义民族学等不同阶段。
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民族学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其中,田野调查是民族学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要求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中,亲身观察和体验。
民族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三、民族学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我国民族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民族学已经成为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
我国民族学的研究重点包括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关系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民族学为政府制定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民族学研究的挑战与前景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民族学研究需要不断拓展视野,关注跨国移民、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主义等问题。
同时,民族学应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形成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民族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民族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民族和民族文化现象,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旨在对民族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一、民族学的理论发展1. 经典理论在民族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经典理论对这一领域的理论体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民族的阶级属性和民族斗争的重要性。
2. 文化人类学视角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民族学的研究范畴也得到了扩展。
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强调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主义,充分考虑了文化的动态变化和交流。
二、民族研究的方法与手段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直接接触到被研究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重要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内涵。
2. 档案与历史研究民族研究还需要依赖档案和历史文献的研究。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与解读,可以还原出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丰富研究者对民族的认识与理解。
三、民族与国家关系研究1. 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现代国家形态的建立与发展对民族认同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关研究探讨了民族认同的形成与维系,探讨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影响。
2. 民族冲突与和解民族冲突是当代世界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研究民族冲突与和解的原因与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研究除了关注冲突原因外,还探讨了各种和解策略与机制。
四、民族文化传统与变迁1.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是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关研究围绕着如何有效保护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讨论和实践。
2. 文化变迁与社会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过程中,民族文化也面临着变迁和调整。
研究重点关注文化的转型与变迁对民族认同、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结论通过对民族学领域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民族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通过对民族和民族文化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多样性和文化传统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