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热点
- 格式:pdf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9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作者:朱江丽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02期摘要通过构建城市产业-人口-空间发展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函数,计算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整体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特征和空间特征。
从时序上看,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发展水平总体上在波动中演进,演进过程大致分为以产业为主导、以空间为主导到产业、空间与人口系统发展失调等三个阶段。
从空间上看,长三角城市群由以上海为中心的空间格局逐步演进成为以上海为轴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的高水平协调发展三角区域,但是由于空间发展过速,三角区域内高水平协调发展城市普遍存在产业与空间协调发展程度滞后的特征,而外围城市主要暴露出人口与空间协调发展程度滞后的问题。
因此应该坚定以人为本的目标,促进产业集约高效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市人口、产业与空间协调发展。
关键词产业发展;人口发展;空间发展;耦合协调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2-0075-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2010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和战略支撑点,也是中国参与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最前沿的板块。
但是长期以来,在传统城镇化盲目求大求全的“摊大饼式”发展模式下,长三角城市群表现出城市产业、人口与空间增长规模与速度的失衡,严重妨害了经济效率,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中央政府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那么,对于长三角城市群而言,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首要前提是明确城市产业、人口与空间的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关系,通过量化问题以达到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目标。
目前国内已有大量文献单纯从产业、人口或者空间角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分别从产业结构失衡[1],人口红利衰减[2],空间土地利用失衡[3]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也有将产业、人口与空间两两结合,比如研究产业转型与人口老龄化问题[4],产业升级与人口红利转变[5],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不相匹配[6]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0卷第5期专刊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20No.52010收稿日期:2010-07-29作者简介:杨淑英,高工,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影响评价。
矿井塌陷区综合整治研究———以山东菏泽陈蛮庄矿井为例杨淑英1杨慧春2靖传清3岳兴玲1解晶4(1.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山东济南250013;2.山东省建设项目环境审核受理中心,山东济南250100;3.章丘市环境保护局,山东章丘250200;4.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矿产资源的开发给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本文分析了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陈蛮庄采矿塌陷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针对采矿塌陷区环境问题,说明了利用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是治理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矿塌陷区建设的技术措施,为矿井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做出了示范。
关键词矿井塌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5专-0194-031陈蛮庄矿井概况陈蛮庄行政村位于山东菏泽单县城东10km ,距李田楼乡政府驻地5km ,辖5个自然村,人口1611人,耕地面积193.33hm 2。
陈蛮庄煤矿由肥城矿业集团勘探开发,煤田位于菏泽市单县李田楼乡谢楼以西,马草庙以东,井田中心西距单县城区16km ,距菏泽市经济开发区90km ,有省道直接相连。
行政区划属陈蛮庄乡和时楼乡。
矿区煤层厚度平均约5m ,井田可采面积26km 2,可采储量约7300万t ,煤种以焦煤为主,具有优良的煤质特征,是理想的炼焦配煤和优质动力用煤。
陈蛮庄矿井在开发过程中,地表塌陷将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制定合理的、可行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2塌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概况2.1塌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发展过程1988年,国务院颁布《土地复垦规定》以后,我国塌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发展很快。
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审视国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打开文本图片集
关键词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文献计量;CiteSpace
人口、资源与环境是伴随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制约中国
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福祉的关键障碍。
自1991年创刊以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专注于可持续发展领域并主要收录发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其他社会可持续性治理的高质量研究,重点关注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共享发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1]。
经严格同行评审,其所收录文章的许多观点和建议被吸收进国家的重大决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联合国确
立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会议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
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各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为中国唯一一本以可持续
发展为宗旨的国家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有必要对其近年来的出版特征、
热点主题和演变趋势进行评估分析,并通过科学文献计量和可视化的方式
为我国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新的见解和研究指导。
基于中文社会科学索引和CNKI知网数据库,对《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的文献出版特征进行统计。
1999至2022年间,期刊的影响因子不
断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2022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以来,期刊文献
出版量不断降低,但影响因子稳步提升。
这表明在过去的八年中,《中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文献出版特征、热门主题以及国内可持续发展研究
治理的视角发生了关键性改变,了解并把握这一客观的演变趋势对我国可
持续发展领域的未来研究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数据与方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分析姜道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济南250100[摘要]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Ⅱ对CSSC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260篇文献的信息进行研究发现:叶文虎、曲福田、毛显强等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核心著者,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是期刊的核心发文单位;叶文虎、张坤民、胡鞍钢等是期刊文献引用较多的作者;“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循环经济与生态环境”、“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等是期刊的主要研究热点;在研究热点的知识基础中,潘家华的《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张帆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Grossman G M的《经济增长与环境》等是十分重要的经典文献。
[关键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热点知识基础1引言《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是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以宣传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国家级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
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的会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主要刊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以多视角、多层次、多学科报道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学术和前沿动态,为建立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期刊自创刊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先后经历过两次改版,2003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其后年刊载文献数量平均189篇;2010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年刊载文献数量达350篇以上。
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刊载的学术论文特征规律,可检验期刊的目标定位,为期刊管理和学术交流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作者投稿提供指导。
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通用方法是知识图谱和可视化技术[1]。
2019年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探究篇一: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
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XX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XX)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
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联合国20XX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XX)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
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21世纪我国人口结构趋势变化主要特点是: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高峰即将出现在20XX年前后,高峰人口数约10亿;而后,经过一个平缓的减少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急剧下降,到本世纪末,将不足3亿.②由于生育水平较低,少年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将从目前的近3亿减少到100年后的不足l亿,长期以往,后果不堪设想.③由于医疗技术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堆积作用使得老年人口是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唯一持续增加的群体;本世纪40一60年代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约为3亿左右;随后,由于人口总量高峰以后出生的人口持续减少,老年人口总量也逐渐减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3 年 第33 卷 第6 期CHINA POPULATION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33 No.62023审评统一视角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郭鹏飞(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北京 100086)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下简称离任审计),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改革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中国方案”的有机构成要素。
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这项新审计监督工作迈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支撑。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要求,研究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并进一步指出,按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次进行评价[1]。
离任审计评价是基于资源环境问题特点对领导干部履责情况进行的整体性鉴证,是审计结果发挥效能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也是监督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有效工具[2]。
评价指标体系则是开展离任审计评价的计量标准和依据,有利于审计人员掌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表现,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约束[3]。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作为推进离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抓手。
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再次明确“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因此,开展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是推动这项生态文明制度“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从这项审计制度的发展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大收稿日期:2022-04-12 修回日期:2022-11-15作者简介:郭鹏飞,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
一.范文农村集中居住:发生机制、发展阶段及拆迁补偿(标题须用最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题目用字不宜超过21个汉字,尽量不用副标题)莫××1,2王××2王××2肖××2(多个单位时,单位序号间用“,”分隔;多个作者时,作者间用空格分隔)(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单位必须写到二级学院,地址要写明单位所在的省份及城市)摘要基于江苏省丹阳市新桥镇的实地调查,研究了农村集中居住的发生机制、发展阶段以及拆迁补偿等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集中居住的不断推进,集中居住的具体模式及特征发生着较大变化,工业化是集中居住的主要动力,但已经不是唯一动力,农村公共设施供给效率和公共建设项目的推进等因素开始成为集中居住的诱发和推动力量,……(中文摘要的字数以600字为宜。
均要求写为报道性文摘,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与一次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
结构主要包括5个方面: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观点)和建议。
目的部分须简洁甚至省略,要充分表达研究结果(尤其是计量结果)和结论。
)关键词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机制;拆迁补偿;工业化;城市化(关键词4—7个,能精确反映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关键词中间用分号隔开)中图分类号F301(请从中图分类号查询网站:/进行查询)很多学者认为,中国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以及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集中居住收稿日期:2011-12-11 (在论文刊出时,刊登作者最后修回日期)作者简介:莫××,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生态与环境规划管理。
(格式为姓名,学位,职称,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xxxxxxxxxx。
)通讯作者:王××,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生态。
(其著录格式与作者简介相同)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科技战略研究”(编号:70473072)。
岳为众,刘颖琦,童宇,等.政府补贴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中的作用:三方博弈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1):119-126.[YUEWeizhong,LIUYingqi,TONGYu,etal.Roleofgovernmentsubsidiesinthenewenergyvehiclechargingfacilityindustry:athree partygameperspective[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20,30(11):119-126.]收稿日期:2020-04-08 修回日期:2020-06-19作者简介:岳为众,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创新。
E mail:56815@vip.sina.com。
通信作者:刘颖琦,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E mail:liuyq@bjtu.edu.cn。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技术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批准号:16AGL004)。
政府补贴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中的作用:三方博弈视角岳为众1,2 刘颖琦3 童 宇3 宋泽源3(1.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24;2.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101160;3.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摘要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020年我国提出了“新基建”的发展方向,充电桩产业作为“新基建”的七大产业之一,不仅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更为无线充电、储能、微电网和新能源消纳等新兴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因此对于充电桩产业而言,政府的支持作用非常重要,为了有效地探讨政府在充电桩产业的补贴政策效用,促进充电桩产业健康发展,文章基于博弈模型探讨了政府对充电桩运营商与换电站运营商不同的博弈策略演化过程。
首先结合我国政府对充电桩产业的补贴方式,将充电桩与换电站的补贴进行归类,将充电桩运营商获得的补贴归为运营补贴,将换电站获得的补贴归为投资额补贴。
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物质流分析研究框架作者:谭雪萍耿涌宋晓倩陈伟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年第12期摘要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方法在资源管理、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其国际研究进展及对碳中和目标的支撑路径尚不明确。
为此,遵循“梳理-整合-拓展”的逻辑思路,该研究首先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分析2000—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2 148篇文献,捕捉国际MFA研究的关键知识基础和主题演变规律,并对MFA前沿应用研究进行详细回顾和综合剖析。
其次,通过整合国际MFA研究现状与碳中和实现路径,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MFA整合式研究框架。
最后,分别解析MFA 应用研究对4个重要减碳部门的支撑路径,并提出当前研究不足及未来拓展方向。
研究发现:①“资源管理”“环境核算”和“指标”领域的关键文献为MFA的管理、核算和评估功能提供了方法和理论支撑。
②在基础研究主题“产业生态学”“物质流分析”和“物质流管理”的支撑下,国际MFA的应用研究主题逐渐从过时主题“氮”“塔拉戈纳州”“重金属”和“合金元素”演变为前沿主题“城市固体废物”“铁”“循环经济”“暴露”和“可再生能源”,且MFA与情景分析、生命周期评价、投入产出模型等方法的集成应用已成为主流趋势。
③面向碳中和目标的MFA整合式研究框架包括3个模块,即理论与方法基础、应用研究范式、对碳中和目标的支撑路径。
其中,应用研究范式的结构反映了MFA的核心功能,即核算物质存流量、评估物质需求量及循环潜力和优化物质管理系统。
应用研究范式的要素则涵盖了MFA研究的代谢对象、空间尺度、应用诱因、主要内容和应用目的。
④MFA应用研究对重要减碳部门的支撑路径差异较大,且与碳中和目标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未来研究中,MFA可用于核算能源生产部门中具体零碳技术的资源需求量与废物生成量,评估能源消费部门中终端电气化、高效化及清洁化技术导致的资源环境影响,测度工商业部门中工艺脱碳与固体废物利用技术的环境暴露与经济可行性,评价农林业部门中营养元素的代谢效率及生物固碳效果。
收稿日期:2012-11-20作者简介:郑艳,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适应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中-英-瑞士“中国适应气候变化项目(ACCC )”;IRDR-CHINA 青年科学家研究项目联合资助。
环境移民:概念辨析、理论基础及政策含义郑艳(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05)摘要在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环境移民问题成为国内外新的研究热点。
然而,对于环境移民及其相关概念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对国内外开展的环境与移民相关研究进行了概念梳理和分析,认为环境移民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受到突发或渐进式的不利影响而产生的各种人口迁移行为。
环境移民概念涵盖了气候移民、生态移民等相关概念,气候移民是指由于短期或长期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引发的人口迁移,生态移民是指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的的人口迁移行为。
在我国,对于环境移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特点是生态移民政策与实践往往承担了生态保护、发展、减贫等多种目标。
本文指出环境移民本质上是在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典型的人类-生态复合系统引发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针对环境移民问题的复杂性,有必要构建一个综合的生态环境容量与人口迁移的理论分析框架,相关理论基础包括:资源稀缺理论、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人口迁移理论等。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于国内的环境移民政策与实践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根据气候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进行人口规划和布局,将移民规划纳入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环境移民群体的决策参与,关注环境移民决策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推动国内外环境移民的经验交流与国际合作等。
关键词环境移民;气候移民;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中图分类号C92: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4-0096-08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3.04.017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使得环境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与此相关的概念有:环境移民、生态移民和气候移民。
现如今人类文明变革进入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在高新科技的不断催化下迎来了新的历史革命,逐步改变了以往依靠人力等在内传统生产劳作方式,工作效率和成果逐步提升。
但是随之而来的高能耗、环境差、空间小等不利因素逐渐扩大化,影响着社会安全稳定建设,所体现出的矛盾冲突伴随着时间向前推移进一步加深[1]。
改变并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压力冲突促进科学化建设进程刻不容缓。
成为了未来我国推进社会进步增强综合国力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当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现状(一)目前我国人口资源发展现状1.人口资源总量方面。
从人口总数来看,我国人口基数仍然很大,在近期乃至未来几年时间段内将依然是人口大国。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国现有人口分布总人数约为13亿人左右,其中按照不同生活区域来划分包含了城市生活人口与农村生活人口,各占据人口比例的四成和六成。
而对于人口生活聚集区来讲,东部沿海地区比西北部高海拔地区人口稠密,并且受思想观念意识以及生活环境改变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人口增速处在平稳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在国家实施二胎政策以来,人口增长率出现小幅度攀升,会使我国人口总数发生重要变化。
2.人口素养水平结构。
从人口素质方面来看,具有良好职业技能、高层次知识等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总量依然还处在稳步增强阶段。
而具有中等层次知识水准的人才总数依然占据主要份额。
一方面,在我国范围内广泛推广进行了新课标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从思想、目标以及思路等内容上进行了革新,从而适应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然而受经济、地域文化、人口分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促使在区域范围内教育的重视及投入力度不尽相同,致使教育教学质量层次不齐。
另一方面,高尖端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投入资金成本。
而高昂的教育投入为中等及贫困人群的日常消费带来了巨大压力,处于对稳定就业、获取生活资源的需求,则降低对高层次技能的培养热衷程度。
(二)当下我国环境建设的发展现状1.自然环境建设。
论人口·资源·环境一体化问题200901510135 李萌摘要:文章认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理论。
一体化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一体化研究和调控的主要对象是人口、环境、资源这一综合体,主要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与人口、环境、资源这一综合体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一体化理论是一门正在发展的交叉、边缘学科;一体化理论是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中的综合,符合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人口、环境、资源进行一体化研究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研究,即从人口、环境、资源问题,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综合研究、分析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和现象,促进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健康发展。
文章论述了加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第一,人口、环境、资源这三者关系的协调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21世纪最重大的社会问题;第二,加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研究,是正确处理“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关系,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关系”的需要。
文章认为,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方面看,对人口、环境、资源进行一体化调控的理论,已成为推动当代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向着更加科学、综合、完整的体系发展的理论指南和动力。
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一体化正文: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认识自身和自然的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既是以往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又是对今后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挑战和机遇;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综合症”是当代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主要特点,当代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综合症”的实质是三者关系的失调和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