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Industrie4_0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3
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启示作者:黄乐安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12期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启示黄乐安(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湖南邵阳 422000)摘要:对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从来源和背景、战略框架、重点发展领域、未来前景进行对比。
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市场拓展、低碳绿色环保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为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启示中图分类号:F120.3;F1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34-0265-041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比较1.1来源和背景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即“工业1.0”诞生于18世纪末,英国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彻底改变了货物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动力系统和运输效率,称为蒸汽机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工业 2.0”始源于19世纪70年代,在劳动分工基础上,把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分离,利用电力驱动大规模生产产品,即产品批量生产模式,称为电气化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工业3.0”于20世纪70代初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机器不仅承担了部分体力劳动,而且承担了部分脑力劳动,从而提高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工业4.0”战略计划,其中德国作为全世界制造业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其“工业4.0”最为全球关注。
2013年4月,全球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德国汽车、机械、电子制造业中心汉诺威召开。
会上德国“工业4.0工作组”公布了研究成果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目的是借助发挥德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掀起新一轮制造技术的革命创新与突破。
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为了提高其工业竞争力,提出了“工业4.0”战略,这被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革命。
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着总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缺少高新技术制造支撑,能耗高,制造业总体低水平徘徊等问题。
因此,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提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标签:德国“工业4.0”战略;中国制造;发展启示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05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制造业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机制,借助于正在迅速发展的新产业革命的技术成果,有利于加快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1 德国“工业4.0”战略的内涵德国“工业4.0(Industry4.0)”战略是德国政府确定的面向2020年的国家战略,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是人、机器和数据相互连接而构成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是一种生产要素互联环境下的智能生产。
其以“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为重点,基础是分布式、自发式的生产流程与大规模、单件生产趋势的日益融合,不断进行工业技术领域新一代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生产工艺的自动化提速或效率的提升,也体现在从设计研发、生产到运输配送、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高的生产效率,以及供应链高效对接、消费者积极参与等。
2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困境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是极为严峻的挑战。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与产业空心化的危害后,重新提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本土,并与数字化、智能化紧密相连,我国制造业水平与其有不小的差距。
比如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英国提出“英国工业2050战略”,欧盟提出“欧盟2020战略”。
其次,在低端制造业领域,东盟国家、越南、印度及拉美国家试图超过中国的阻碍,他们以更低的成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我国人力资本丧失了优势。
德国工业4.0走了一段弯路论坛给我的题目是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我认为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如果用一个词来定义就是“引领”。
过去,我们要学习和模仿国外先进经验、先进管理模式;现在,我们应该走到世界管理舞台的中心,实现引领。
互联网把传统的经典管理理论颠覆了,所有的企业都需要改变管理模式。
某种意义上,这为我们中国的企业提供了机会,因为对西方很多企业来说,他们曾经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在今天已经不是资产而是负债。
我们却没有那么多包袱,所以,中国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实现时代的引领。
根据海尔自身的探索实践,我谈两点。
1 / 国际标准的引领中国的企业在很多方面实际已经引领了,但是在标准上,我们仍落后于人。
国际上把标准叫做收费站,因为标准代表了话语权,有了标准什么都有了。
互联网时代,制造需要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现在,国际上关于大规模定制的标准还没有。
德国最早提出工业4.0,后来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还有日本等国家也都提出制造的新模式。
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但是“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模式还需要去探索。
海尔在前些年提出了互联网工厂(COSMOPlat)模式,这是完全为用户个性化定制的模式。
去年12月6日,国际4大标准组织之一的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通过了由海尔主导制定的大规模定制国际标准的提议。
这是这个组织成立几十年以来,首次以模式为技术框架制定标准,当然,海尔也代表中国企业成为首个制定标准的企业。
我们为什么能够从国际上多个模式当中脱颖而出?按照他们自己的话说,德国人太过于线性管理思维,大规模制造就是线性管理思维,而大规模定制是非线性的管理思维。
举个例子,大规模制造就是打固定靶,而大规模定制是打飞靶。
固定靶像大兵团作战一样,设定好目标,然后安排炮兵、步兵来打;大规模定制,每一个用户个性化需求是不确定的,需要首先获取它,然后再满足他,就像飞靶一样。
德国工业4.0的样板就是大众辉腾汽车,但是辉腾汽车亏损20亿欧元之后现在停产了,原因就是它没有真的以用户为中心。
工业4.0带来的思考论文工业4.0带来的思考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工业4.0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剖析了工业4.0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工业4.0的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核心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首要目标是工厂标准化。
关键词:工业4.0;内涵;现状;本质一、工业4.0的概念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
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
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
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德国所谓的工业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二、工业4.0的内涵“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
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工业4.0的涵义及对我国工业化的启发祝鹏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摘要:由德国人首次提出的工业4.0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先进生产系统,是目前工业化的高级形式。
其本体构成要素是机器、计算机、互联网,其产业技术基础就是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而保证其实现的技术基础就是大数据。
这对如何加快我国产业升级和未来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业4.0;大数据;物联网;工业化1.问题的提出2013年,中国制造业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3,稳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
中国钢材产能达到9.51亿吨,水泥产量21.8亿吨,汽车产量1927.18万辆,煤炭产量36.6亿吨,手机产量11.8亿部,计算机产量3.5亿台,发电量49774亿千瓦时,彩电、洗衣机、空调、各类纺织品以及日用轻工业品等总产量在世界位居全球第一。
这些数据似乎彰显着一个事实,中国的确是“世界工厂”。
然而,虽然中国电脑产量世界第一,但2012年进口芯片约1650亿美元,超过了进口石油的1200亿美元。
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但竞争力远未达到世界水准。
虽然有些高技术产品也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但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完成生产和包装这一最后环节,赚取的是微薄的利润,而真正的核心技术我们很少掌握。
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距离欧美发达国家都有相当大的差距,现在的中国绝大多数的出口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工业化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当今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应该如何准确把握正在工业化的中国向何处去?深入认识这些问题都离不开我们对当今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理解和把握。
2011年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行政总裁沃尔夫冈·瓦尔斯特尔教授开幕式提出,通过物联网等媒介来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提高制造业水平。
“工业4.0”时代:德国职业教育新动向及启示作者:魏超来源:《职教通讯》2019年第09期摘; ; 要:德国“工业4.0”导致了德国就业结构、劳动力市场需求出现新变化,德国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形势,从而催生了“职业教育4.0”的到来。
“职业教育4.0”呈现出培训理念、培训目标、培训模式等一系列职业教育培训要求的新变化、新趋向。
研究德国职业教育变化发展的新动向,对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转型,落实十九大提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业4.0;职业教育;新动向;德国作者简介:魏超,女,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德文化教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9;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9-0075-04在世界信息科技革命快速发展和新一轮产业变革悄然兴起的背景下,为进一步保持和发挥制造业优势与全球竞争力,德国联邦政府推出了“工业4.0”概念,并把“工业4.0”确立为国家战略。
“工业4.0”国家战略对德国长期实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回应时代呼唤,德国职业教育也相应出现了一些新动向。
追踪德国职业教育变革新动向并借鉴其新经验,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
一、“工业4.0”时代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新要求德国“工业4.0”也称工业四代(Industry 4.0),就其基本内涵来讲,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等信息数据化和智能化,从而实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
“工业4.0”国家战略推进使得德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新变化、新需求,对德国曾引以为豪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工业4.0”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提出新要求在长期以来的工化进程中,德国探索了以企业为重要培训主体,重点训练操作和实践能力,企业和职业学校有机结合的双元职业教育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