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模式+案例“三位一体全面解码特色小镇
- 格式:pptx
- 大小:18.45 MB
- 文档页数:94
解读特色小镇价值中国2016-08-14 19:30:14阅读(1850)评论(0)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解读特色小镇一、特色小镇概述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
改革突出‘试验’。
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
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
政策突出“个性”,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需要资金引导,土地支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项目带动,加快建设;创新体制,激发活力;夯实责任,严格考核五项措施并举。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特色小镇既不同于行政建制镇,也与各类产业园区有明显区别,是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显现出“特而精、聚而合、小而美”的独特魅力。
特色小镇的关键在“特色”。
推进特色小镇建设,需对“特色”的内涵和外延有十分清晰的认识。
什么是“特色”?从本义讲,“特色”是事物本身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即独有性、排他性。
城镇特色是由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定而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历史、人文、地理、交通、气候、产业等。
特色小镇的特色,与我们平常说的城镇特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在于,特色小镇的特色同样有赖于其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区别在于,特色小镇的特色,其侧重点在于产业特色、功能特色。
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最新版)目录1.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概念和背景2.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3.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优势4.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应用实例5.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正文【1.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概念和背景】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通过政策、技术和市场的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源于 20 世纪90 年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推进,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2.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1)经济: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社会:关注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实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3)环境: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通过政策约束、技术创新和市场激励,实现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
【3.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优势】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系统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协调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政策、技术和市场的融合,实现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3)可持续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关注长远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4.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应用实例】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在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中均体现了这一模式的理念。
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5.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在未来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
三部门又是给政策,又是专项建设基金,对做得好的还有奖励。
三部门培育特色小镇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建设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这些完全和生态养老相契合,绿色生态、美丽宜居都是生态养老的核心理念。
通知还提出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还有四年多的时间,要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这是多大一个市场啊,一个特色小镇投资50亿,一共有5万亿,再加上带动的投资,直接影响的投资将达到10万亿。
而这里面所要求的,休闲旅游、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都是发展生态养老所必须的核心要素,所以说,建设特色小镇,发展生态养老,国家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是发展生态养老非常好的机遇,生态养老不仅国家林业十三五规划明确发展,特色小镇建设,更加给了生态养老极好的发展机会。
三部门对特色小镇培育的要求: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这里面,生态养老的服务特色鲜明,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是生态养老的基础,传统文化更是生态养老的灵魂,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对于老年人来说,是生态养老必须的基础设施,比普通的小镇要求更高。
这些要求,也使特色小镇成为发展生态养老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也将成为特色小镇的核心服务内容。
特色小镇+养老,案例:乌镇雅园乌镇雅园的产品核心构思来自于那种学院化的乌托邦式的小镇。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文 \ 于业芹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特色小镇是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催生的一种新的空间治理单元。
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全面深化改革中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阵地,供给侧改革中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场域,创新驱动发展中服务平台营造的重要载体,空间治理中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节点。
特色小镇要想实现创新发展,需要以特色资源塑造小镇品牌,以政策创新驱动小镇福利,以市场化运作激活小镇开发,以社会资本撬动小镇生机以及以共容利益促进小镇的互建共享。
关键词:创新驱动;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2.02.0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依靠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驱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进程也在高速跟进。
但长期粗放化、外延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仅引发了诸如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长期推崇的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高绩效开发区治理模式,使土地供应瓶颈、产业转型虚置、控制机制弱化等问题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更值得忧虑的是城乡间发展鸿沟的不断拉大将导致相当比例的自然村落走向消亡。
与西方国家后工业化时代为缓解大城市病、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催生的“新城运动”一样,我国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的特色小镇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引擎力量,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纠偏”城市经营问题的重要机制,成为开发区治理模式突围转型的升级版本,更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释放巨大空间需求潜能的全新载体。
早在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就在《小城镇大问题》中阐述了以小城镇发展为主、大中城市建设为辅的城镇化理论主张。
新时期,特色小镇建设与创新驱动战略被置于共同的时代背景及叠加的战略部署之中。
2012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并写入十八大报告;十八大以来,小城镇建设同样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各次全会上均明确提出发展要求。
经典案例自去年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大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造镇运动”,这是继“新农村建设”热潮后又一个开拓性、创新性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
据官方消息,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与此同时,特色小镇相关的扶持激励政策频频出台,使得文商旅地产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今天,笔者根据市场调研与专业认知,基于文、商、旅之间内在必然联系,为大家总结了特色小镇八种主流的商业模式:一、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核心的模式案例:浙江绍兴黄酒小镇、诸暨袜艺小镇点评:黄酒产业作为浙江十大历史经典产业之一,是浙江省的“金名片”。
最新数据显示,浙江黄酒销售量占全国总量的23.5%,发展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
绍兴黄酒小镇按照绍兴市政府确定的“一镇两区”创建模式,东浦片区以“大绍兴、大黄酒、大文化、大旅游”为战略目标,以“创新黄酒产业、发展黄酒文化旅游、打造黄酒养生社区”为创建定位。
规划总面积约4.6平方公里(含水面1平方公里),共分为四大片区12个功能区块,即黄酒产业创意商贸区(黄酒产业创意中心、商业休闲中心、国际酒俗展示中心)、酒乡文化风情体验区(民俗文化街区、民宿酒坊街区、名人文化艺术中心、越秀演艺中心、黄酒历史文化中心)、黄酒国际养生休闲区(黄酒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健康养生产业中心、特色医疗中心),以及黄酒小镇游客集散中心。
二、以特色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模式案例:古镇文化类、旧城/古街改造类点评:以特色建筑为平台,属地文化为灵魂,基于特色文化的现代演绎,营造与现代城市差异化的情景,通过项目运营,实现区域土地增值,带动周边地块的溢价提升。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当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会开始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追寻,文化是最容易与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若能以人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在业态、建筑和运营服务层面充分挖掘自身文化,通过具象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展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项目演绎成为最具国际气质的标志性商业奇观。
政策导向下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研究——以淳安县乐水小镇为例一、浙江省“特色小镇”提出的背景及要求改革开放后的小城镇是浙江农村工业化与被动城镇化的缩影,在20世纪90年代投资导向下,以村镇企业为主的“块状集群”飞速发展,加上低成本空间增长,小城镇被动演变为“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增长极。
其后在政策导向下,小城镇建设逐步规范,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小城镇建设向特色化发展。
浙江省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七大产业、兼顾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助力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并制订相应导则。
特色小镇重在一个“特”字,每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的环境优势和存量资源,合理规划产业、生活及生态等空间布局,每个特色小镇规划区域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为宜。
二、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建设概况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镇的建设以信息概念、金融基金、高端制造、传统制造、历史文化和旅游养生为主题,形成以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积极承办大型会议为主旨的国际会议小镇,以金融为核心的综合金融小镇,以低碳经济为理念和发展方向的低碳环保小镇和健康小镇,最能代表浙江精神的创意小镇、智慧小镇、地理信息小镇、袜艺小镇和模具小镇等。
三、姜家乐水小镇在自然山水较丰富的姜家镇,自然资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人文景观资源则占从属地位。
乐水小镇相对同质市场的特色小镇而言,通过功能定位、产业升级、特色包装,较好地体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优势,同时带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创建过程1.乐水小镇选址。
乐水小镇,位于淳安县姜家镇,处于千岛湖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南部,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千岛湖、沪、杭大都市与皖、赣、闽等省的连接点。
小镇选址所在的姜家镇是新安文化和遂安文脉的传延之地,人文荟萃,资源类型多样,既包含水下古城、百琴楼等历史文化景点,也包含遂安列岛、龙川湾等自然山水景点。
特色小镇运营管理成功案例引言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特色小镇旨在通过弘扬地方文化、打造独特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等手段,吸引人才和资金的流入,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特色小镇运营管理中,有些案例表现出了出色的运营管理能力和卓越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特色小镇运营管理成功案例,以期为特色小镇的运营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案例一:乌镇特色小镇乌镇特色小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是一座以保护传统水乡风貌为目标的特色小镇。
通过精心规划和管理,乌镇特色小镇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乌镇的运营管理团队注重保护传统建筑和风貌,同时通过开设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手工业作坊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的目光。
此外,乌镇特色小镇还采取了智能化管理手段,提供便捷的服务,让游客和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的便利。
案例二:丽水南明特色小镇丽水南明特色小镇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以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为特色。
特色小镇运营管理团队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打造了一片绿色的宜居环境。
特色小镇依托当地的农产品和风景资源,发展了一系列的农业观光、自然体验、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成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案例三:长寿特色小镇长寿特色小镇位于重庆市长寿区,以养生养老为特色。
特色小镇运营管理团队通过提供养生保健服务、建设智慧养老设施、开展养生文化交流等方式,吸引了大量老年人的关注和选择。
特色小镇还注重与当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养生养老服务。
长寿特色小镇通过运营管理手段,改善了当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了当地养老服务的水平。
案例四:杭州滨江特色小镇杭州滨江特色小镇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以创新科技和创意产业为特色。
特色小镇运营管理团队积极引进高科技企业和科创团队,打造了一片充满创新氛围的产业园区。
中国经济特色村——郑各庄村梦幻八卦村庄区域:中国北部(北京市昌平区)发展特色:郑各庄村推行“村企合一”的经济运行体系,主动城市化。
坚持传统、科技、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后勤服务产业“五业”并举,逐步改造传统农业,建设新农村,引领村民共同富裕。
【案例介绍】郑各庄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东南部,村域面积4332亩,户籍人口1500人。
东距立汤路2公里,西距八达岭高速公路7公里,南距天安门20公里,北临温榆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便利。
郑各庄村系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上个世纪90年代,村党支部书记黄福水引领郑各庄人,在“自己的土地自己使用,农民的城市农民建设”的创业原则指导下,开始了京郊乡村与城市自主接轨的这一浩大工程,力图寻求主动城市化的全新发展道路。
过去的几十年,通过不懈努力和艰难抉择,郑各庄村找到了一条“村企合一”的路子,从而由“都市里的村庄”变身为“村庄里的都市”,郑各庄村也成为了主动城市化的典型,集体经济取得飞跃发展,村内自营实体公司由1个发展到35个,产业工人由300多人增至1.3万人,农民人均年收入从3100元提高到4.55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从不足7年提高到11.5年。
改革开放的初期,郑各庄村为了解脱贫困,分田,搞家庭承包,解决了温饱。
80年代中期黄福水带领村民搞起了砂石场、建立了土方工程队,之后又成立了施工公司,郑各庄村有了自己的企业,农民有机会从种地转到新的产业。
进入90年代,郑各庄人决心将施工企业做大,1993年,施工队发出倡议,动员全村人集资入股。
先后集资144万元,购买了四部运输车。
同年3月“北京宏远机械施工公司”挂牌成立,通过苦心经营,郑各庄人在市场上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企业的知名度得到不断提高,形成了“活源不断,效益倍增”的大好局面。
1995年,郑各庄村企业已发展成较大规模。
与土石方工程相配套的基础工程公司、建筑工程公司、市政工程公司、建筑设备租赁公司、拆除公司、机械维修公司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企业的实力与活力大大增强。
十九大提出,社会主义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特色小镇的核心,便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产城人文”的融合,经济转型的实践、创新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美好生活平台的建设。
目前,国家公布的第二批266个特色小镇名单,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四川这几个产业基础雄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
从产业主体来看,旅游业和特色农业占整个小镇总量的67%,基本都是以“旅游+”和“+旅游”为主。
伴随着”+旅游”的概念,依托于大型产业基础的轻工业、高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高新技术等建设的小镇,特色小镇旅游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每一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的出炉,其实也是死亡名单的又一次更新,在新一轮的特色小镇趋势中,如何抓住特色小镇发展的契机,快速突围,成为特色小镇运营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前瞻产业研究院根据前期调研经验,对小镇的建设给出以下四点建议:一、守正出奇、寻找IP1、盲目跟风,有特点不代表有唯一性。
当特色小镇风口来临,每个地方的企业和政府都想利用自己微薄的资源,努力包装,把自己加入到地方政府的“百镇计划”中去,解决之前不能获得的土地问题、政策问题、以及融资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地区,都在用同一个IP,导致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这些小镇即便是找到了投资者、能够申请成功,但面对政府下达的一张张考核指标,和巨大的招商压力,却无以为继。
小镇的建设者还是要找准核心资源,不要盲目跟风。
2、有特色产业资源,才能迈出第一步。
什么才是小镇建设的核心呢?小镇的核心是战略找魂,是找准定位。
定位不仅是口号,而是站在国家宏观趋势、产业发展环境、基地产业现状、区位环境等角度,找到代表小镇的唯一性、排他性的核心IP。
抓住产业核心,抓住特色产业资源,才能快速的成为地方的示范和标杆,才能做出地方的品牌特色,成为城市名片市。
案例解读例如像贵州的茅台镇,在特色小镇出现之初,便成为了国家级第一批特色小镇的座上宾,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新型城镇化中特色小镇产城融合供给侧实践特色小镇是在新型城镇化、产城融合、供给侧改革等国家背景下的有效实践载体。
特色小镇建设应以特色产业、产城融合为核心,以社区营造、教育提升为支撑,实现小镇基于内生发展的持续健康繁荣。
标签: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产城融合;产业;社区;教育三位一体1 特色小镇的提出背景、内涵1.1 特色小镇的提出背景特色小镇不是新名词,其实践探索早就有之。
人类历史上,资源禀赋不同地区依靠比较优势寻求发展空间从而形成各有千秋的地区优势特色是自然选择过程。
从2005年5月12日《中国房地产报》第007版上刘笑一记者介绍上海市的“金罗店”特色小镇文章可以看到国内早期的理论探索。
近几年所说的特色小镇一般认为是从浙江走出来的特色实践,“这种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被称为是供给侧改革的浙江实践”。
2014年10月,时任浙江省长李强在参观云栖小镇时提出“特色小镇”概念,2015年浙江省特色小镇工作正式展开。
2015 年到2016 年,浙江省陆续公布了两批共79 个省级特色小镇,代表了浙江省乃至国家范围内大部分特色小镇的全部类型与形式。
随着2016年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共127個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出炉,学习浙江经验、建设特色小镇的实践热潮在全国开启。
并带动了相应的理论思考热潮,以“特色小镇”为专门提法的研究文献自2015年始逐年升温,当年有三百篇左右,2016年上升至千余篇,2017年至今已逼近两千篇。
浙江省特色小镇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压力下应和供给侧改革铺开的关键一笔。
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是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需要新动力、供给侧改革等国家宏观战略布局的有效实践载体。
1.2 中国新型特色小镇的内涵新型的特色小镇应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生活上既有城市的精致又有乡村的慢节奏,既有城市的便捷和现代化,又有乡村里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