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治疗小儿腹泻
- 格式:docx
- 大小:9.51 KB
- 文档页数:2
小儿捏脊可调理脏腑增强体质在小儿推拿门诊,捏脊是最常见的一种。
小儿捏脊疗法主要是通过捏提等按摩手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总督一身阳气,膀胱经为脏腑背俞穴所在,通过捏脊刺激督脉和膀胱经之气,可达到调理脏腑、增强体质的目的。
该疗法比较适合应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所引起的疳积、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腹泻、呕吐、便秘,或者肺气虚引起的慢性咳嗽、哮喘缓解期等慢性疾病。
对于健康的孩子,捏脊可使其五脏六腑功能更快地趋于完善,并可通过提升其脏腑功能和加强全身气血运行间接达到增智的效果。
此外,捏脊对于小儿的胆小、爱哭、咬指甲、脾气暴躁等症也有明显改善。
捏脊操作简单方便,效果良好,无副作用,越来越多年轻妈妈们爱在家里自行给小儿捏脊。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推拿科张士荣副主任中医师提醒:正确的操作手法非常重要。
小儿脏腑娇嫩,容易损伤,需经过专科医生辨证及培训、指导后才可在家中给小儿捏脊。
张主任介绍,捏脊操作的位置在背脊正中,尾骨末端长强穴至大椎穴处。
具体操作手法: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手心朝下,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
从小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由于长强不易取穴,实际操作时可从尾骨下开始),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小儿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上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这叫捏1遍,如此捏6~7遍,在第4遍或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自下而上,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捏捻3下后提拉一下,直至大椎穴处,以加强刺激的疗效。
捏拿第6~7遍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
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张主任指出在小儿捏脊时应注意:婴儿必须在会翻身自行俯卧时才可以给予捏脊疗法,若婴儿太小,就强行将其行俯卧位,可能造成婴儿不必要的扭伤,甚至在捏脊过程中出现窒息。
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42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捏挤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提升临床工作质量。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份至5月份收治的42例小儿腹泻患者,均接受捏挤疗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该治疗手段的步骤,并评价其临床效果。
结果经过捏脊疗法,42例患儿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全部痊愈出院,临床治疗有效率达100%,预后效果十分良好。
结论针对小儿腹泻,应用捏脊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体征,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适于得到更多推广。
【关键词】小儿腹泻;捏脊疗法;临床症状小儿腹泻属于常见的一类儿科疾病,且低龄幼儿更易患病,多由病毒感染诱发。
临床实践发现,捏脊疗法可以有效治疗该病,这种治疗手段刺激人体穴位,实现对生理功能的调节,促进临床症状的缓解与消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为研究应用捏挤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小儿腹泻患者,均接受捏挤疗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该治疗手段的步骤,并评价其临床效果。
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42例小儿腹泻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5个月-6岁,平均年龄:3.6岁。
入院时病程范围:1-4天,平均病程:1.7天。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其中34例每日大便七次以上;粪便稀薄,部分伴随未消化食物/泡沫,无腥臭味,2例合并呕吐,3例体温上升。
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重度心脏病、肺炎、昏迷等疾病的可能,无一例出现痢疾/生理性腹泻;进行常规大便检查,均未发现脓细胞、白细胞或者红细胞,确诊为单纯性腹泻。
1.2 方法收治患者后,我院应用捏脊疗法,进行治疗。
方法为:在空腹状态下,协助患者选取俯卧体位,保持背部的松弛平坦。
同时,需要保持合理的室温,避免患儿受凉。
顺着背部正中线,从末端的尾骨进行捏脊,上行至第七颈椎。
操作时,沿着督脉双侧,逐渐向上进行,手法包括捏、按、提、放、捻、推、拿,直至大椎穴。
小儿捏脊,怎么捏才正确?发布时间:2022-11-23T06:45:13.70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7月13期作者:何关义[导读]小儿捏脊,怎么捏才正确?何关义(德阳市罗江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四川德阳618500)捏脊疗法是临床常见的小儿推拿法之一,主要通过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预防和改善各类后天不足引起的虚弱病症,例如小儿积滞、疳证、厌食、腹泻、呕吐、便秘、惊风、夜啼等。
由于捏脊疗法操作较为简单,因此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
尤其适合家中有小儿的家长学习,可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开展捏脊疗法,有助增强幼儿的基础体质,锻炼与提高其抗病能力,积极预防各类小儿疾病的发生。
那么小儿捏脊,到底该怎么捏呢?具体报道如下:一、捏脊疗法的原理晋朝的葛洪最早在《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提出捏脊的手法,书中提及:“拈取其脊骨皮……未愈更为之。
”指的就是以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从尾椎骨捏到颈椎骨。
脊背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从生理解剖上来看,脊柱中有脊髓,这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延伸,神经系统从脊髓延展出来,散布到全身各处,而大脑则通过脊髓和神经网络指挥全身活动。
从经络来说,脊背正中间为督脉,督脉乃是总督全身阳气的重要经脉,而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阳气同样十分旺盛,且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又总管着全身水液代谢。
总而言之,脊背就是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枢纽,而捏脊疗法可通过刺激督脉和五脏背俞穴等,实现调整阴阳、中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作用。
以现代医学的理论来解释,便是捏脊疗法通过刺激脊柱两侧的神经节和神经干,借助神经和体液因素调整内脏功能,实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作用。
二、捏脊疗法的注意事项及操作手法(一)捏脊疗法的注意事项(1)每晚睡前施治,患儿最好保持空腹状态。
(2)先用双手拇指及食指夹起尾椎两旁的皮下组织,食指和中指在前导引,拇指下压向前推,保持一紧一松,由腰部开始向肩颈部有规律地揉捏,尽可能地避免操作中断,便于经气流通。
小儿捏脊疗法的作用有什么
家有小孩,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朋友需要学习很多的内容,无论是孩子的饮食还是对于孩子的护理,大家都需要学习的。
小儿捏脊疗法是家长朋友需要学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护理方式,那小儿捏脊疗法的作用有什么?这是家长朋友比较关心的,下面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小儿捏脊疗法的作用有什么?
小儿捏脊对提高孩子健康程度方面有许多的作用,比如可以提高孩子免疫力,对于小儿的一些怪癖如胆小、爱哭,咬
指甲,脾气暴躁等也有明显改善的效果。
1、小儿捏脊疗法非常适合应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所引起的疳积、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腹泻、呕吐、便秘,或者肺气虚引起的慢性咳嗽、哮喘缓解期等慢性疾病。
2、肺系疾病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
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
3、夜啼、睡眠不安。
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
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
现象,自然能够安然入睡了。
4、对于健康的孩子来说,小儿捏脊还可以提高其智力,捏脊可使孩子五脏六腑功能更快地趋于完善,通过提升其脏腑功能和加强全身气血运行间接达到增智的效果。
上文就是关于小儿捏脊疗法的作用有什么的介绍,现在家长朋友们了解吧!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小儿捏脊疗法家长朋友们最好还是了解一下。
小儿捏脊疗法是很不错的推拿按摩方法,不过家长要是没有掌握好,就好还是到专业的机构给孩子进行推拿。
捏脊复合脉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护理心得摘要:目的:总结捏脊复合脉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效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36例秋季腹泻患儿,均采用捏脊复合脉冲治疗,总结其护理方法。
结果: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综合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4.44%(34/36),相关症状平均改善时间为(2.0±0.5)d。
结论:捏脊复合脉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给予有效的护理后,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儿病痛及家庭精神及经济负担。
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捏脊脉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34-02秋季腹泻是小儿临床常见的一种胃肠道疾病,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
由于小儿各项功能尚未发育成熟,长期服用抗生素容易引起抗生素性腹泻,加重其病情,不利于小儿的健康。
对此,我院采用捏脊复合脉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同时加强了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所选的36例病例均符合小儿腹泻诊断标准。
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3月—2岁,平均14.5月,病程1-4d,平均2.2d。
1.2方法。
治疗方法:所有的患儿给予捏脊复合脉冲治疗,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
脉冲治疗均获得家长同意后实施,将药贴贴于脉冲电极两极,分别置于患儿神阙(即肚脐中央)和命门(背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同时进行,并根据患儿年龄及承受度调节频率。
护理方法:(1)心理护理:由于现在的家庭多为一个子女,小孩是父母的掌中宝,在面对小儿病痛的时候,父母往往焦虑万分。
加之长期的腹泻导致小儿精神不佳、烦躁不安,更让父母着急,容易引起家长的不良情绪2。
大量研究表明,家长的不良情绪对治疗有较大的影响,而容易引发纠纷,因此护士首先要抚平患儿家长的心理。
推拿调理小儿腹泻及护理体会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很多家长在治疗小儿腹泻时会选择传统的推拿调理方法。
推拿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达到调理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的目的。
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推拿不但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出体内的有害物质,提高免疫力。
在我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采用推拿调理小儿腹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对推拿护理体会做出如下总结。
一、准确判断病情在给小儿进行推拿调理之前,首先要准确判断病情。
腹泻病因繁多,包括感染性腹泻、食物中毒性腹泻、过敏性肠炎等。
在进行推拿调理前,一定要明确腹泻的病因,并且排除了需要手术干预的情况。
只有明确了病情,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推拿调理,提高疗效。
二、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推拿调理小儿腹泻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法。
一般来说,对于小儿腹泻患者,可以选择穴位按摩、常规推拿、捏脊等手法。
穴位按摩是将指压、揉捏、拍打等手法应用于特定的穴位上,可以调理小儿的脾胃功能,改善腹泻症状;常规推拿是通过指压、揉捏、拍打等手法刺激全身的经络和腧穴,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从而改善腹泻症状;捏脊是通过捏压脊椎两侧的穴位,调整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对缓解小儿腹泻症状也有一定的效果。
三、注意手法温和在给小儿进行推拿调理时,手法一定要温和。
小儿的皮肤娇嫩,经络脉络尚未完全形成,抵抗力相对较弱,因此推拿的力度一定不可过大。
一定要用心把握推拿的力度和频率,做到以舒适为度。
否则,过重的推拿手法可能会导致小儿肌肉拉伤,护理目的就会适得其反了。
四、注意增强免疫力在进行推拿调理的还需要注重增强小儿的免疫力。
可以通过中药熏洗、食疗调理等方式,增强小儿的抵抗力,帮助小儿更快地康复。
定期进行一些适量的户外活动,加强运动,也有助于提高小儿的免疫力。
五、相应的饮食调理在小儿腹泻期间,家长还需要对小儿的饮食进行调理。
小儿腹泻时,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小儿捏脊的好处文章导读 \n \n在每一个家庭中,小孩子都是家长们捧在手心都怕会化掉的心肝宝贝。
而人们知道,小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久,身体的发育还非常的不完整。
所以经常会面临着许多疾病对他们的考验。
而这对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巨大的灾难。
孩子因为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影响,出现各种腹泻、呕吐、哭闹等等都是非常常见的。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呢?\n \n \n \n \n小儿捏脊是人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方法。
对于人们来说,只知道它对小孩子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具体实际上的作用却很少有人能够具体的说出来。
那么就让人们来看看究竟小儿捏脊都有哪些好处。
\n \n \n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轻轻捏拿肌肤,作用于背部正中,也叫“捏脊”。
从“长强”到“大椎”成一直线;操作时应由下向上捏拿。
捏脊时用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的桡(ráo)侧缘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用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
或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
在捏脊时每捏3~5遍后,在第4或第6遍时,每捏3次,将肌肤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称“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
捏脊时捏拿肌肤不宜过多,但也不宜过少。
\n \n \n过多则不易向前推动;过少则皮肤较痛且容易滑脱。
捏拿时不要拧转肌肤。
操作时,当先捏肌肤,再捻动、再推动,动作要协调。
“长强”穴在人体尾骨最下端;“大椎”穴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当宝宝活动头部时,我们可以摸到活动的第7颈椎,下面是第1胸椎棘突,在第7颈椎和第1胸椎之间就是“大椎”。
\n \n \n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
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
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禁忌症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
捏脊治疗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
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
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儿厌食多种原因导致脾胃不和,受纳功能失调,胃不思纳,从而产生厌食,患儿每日见消瘦,影响生长发育。
1 婴幼儿易感因素:
消化系统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出生时活性低,3个月后活性增加,18个月达成人水平。
2、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进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
3、机体防御功能差,胃酸偏低,进入胃内的细菌灭杀能力较弱,血清免疫球蛋白和分泌型IgA均较低。
4、肠道菌群失调,与滥用广谱抗生素时,均时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
5、人工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 S l 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
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受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
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人工喂养时常用牛乳,牛乳的乳糖含量低于人乳,主要为甲型乳糖,有
利在杆菌生成,牛乳脂肪颗粒大,铁乏脂肪酶较难消化。
牛奶铁乏各种,免疫因子与人乳区别,故牛奶喂养的婴儿患肠道感染性疾病较多。
捏脊用来治疗小儿腹泻,消化不良是一种推拿手法,中医叫积滞与疮症的总称,积滞指小
儿由于饮食不节,停聚胃肠,积而不消,停滞不化,造成脾胃功能失常,而出现厌食、呕吐、腹胀、口臭、大便臭秽等消化症状。
积滞日久,延误失治,由脾胃功能失常进一步伤及其他
脏腑,耗伤津液,损及正气,致使全身气血受损,而出现厌食、异食、夜间咬牙,精神萎靡,面色青黄,皮肤惟悴,头发枯黄如穗打绺,青筋暴露,腹凹如舟或腹大如服等消化道症状。
古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疮之母”之说。
因疳积严重威胁小儿身体健康,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西医慢性消化不良。
2 捏脊手法
让患儿俯卧于床或趴在大人腿上,以患儿背部脊柱(督脉)为施术部位,医者双手示指第二、三指节的背侧紧贴患儿施术部位皮肤,以长强穴为起点,自下向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推动,直至大椎穴,在推的同时,双侧拇指与示指合作,将患儿施术部位皮肤捏拿起来,向前
捻动。
以上操作从长强穴捏至大椎穴为1遍,操作6遍。
于第4遍时患儿督脉两旁的脏腑俞
穴处,用双手的指拇与示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如脾俞、胃俞等)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捏、拿、提起。
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再行捏脊操作1次,最后用双手指拇指腹在腰部肾
俞穴处轻轻按揉三下,术毕,也可行双侧手掌大鱼际肌顺时针按摩约半分钟。
3临床观察体会
笔者临床观察,对慢性腹泻,按临床常规治疗,输液支持收敛等综合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给于捏脊治疗,用上述手法,大部分患儿做2-3次后腹泻明显好转,达到正常粪便,患
儿睡眠好,食欲增加,所以捏脊治疗小儿腹泻有良好效果,也于基层医生推广,减少患儿口
服药物。
典型病历:
(1)辛某,男,1岁半,腹泻稀水便2-3次/日,经输液支持治疗,止泻收敛,粘膜保护剂效
果不佳,加用捏脊治疗第二日腹泻好转,最后发展大便干燥,加用助消化药痊愈。
(2)武某,男,1岁,经常腹泻,消化不良,行捏脊治疗两次,腹泻好转治愈,临床观察2-3岁在未腹泻过。
中医理论认为:腹为阴,背为阳,捏脊疗法通过作用于患儿背部,尤其是作用
于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督脉,其主一身阳气,施术督脉及旁侧的膀胱经,可振奋患儿全身阳气,气行则血行,从而达到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鼓舞正气,推动脾胃运化功能的目的。
其次,督脉不光统摄阳经,还交通阴阳主神志,脏腑及机体运动功能,刺激督脉,可以强状脏
腑功能,调理全身阴阳之气,促进脾运,加强吸收,改善食欲状况。
在捏脊的同时,督脉两
旁的背俞穴也得到了相应的刺激,尤其是在脾胃俞穴的提捏拿手法,进一步促进了脾胃功能
的恢复。
对慢性腹泻,消化不良患儿加服常规治疗,实行中医捏脊治疗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减少腹泻次数,增加患儿食欲,改善患儿精神状况,提高抗体强壮功能,使腹泻早日康复,
达到治愈的目的。
同时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生理性腹泻避免不适应的
药物治疗,特别使用捏脊治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奶瓶、奶具定期消毒,有感染性腹泻,查找病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加用捏脊疗法,还要补给必须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锌、铁、烟酸、维生素A、B12、B1、C和叶酸等有助于肠粘膜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