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庐山的云雾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5
3 庐山的云雾教学目标: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表中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读不写。
根据相应的文本环境词语的意思。
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⒊通过文本的阅读认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文本的阅读认识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总第7课时)课时目标: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⒈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庐山。
(板书)你们听说过庐山没有?有人去过吗?(学生介绍)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
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我们会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生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
⒉完成课题:3 庐山的云雾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读题)⒊庐山的云雾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
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⒈提出自学要求:⑴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⑵标出小节,划出步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
⑶思考:在作者的笔下,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子的?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⑴分节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正句。
⑵质疑并理解词语:腾云驾雾、飘飘欲仙:想到了谁?表演一下。
千姿百态:(联系上下文)后面的话就是解释千姿百态的。
瞬息万变:“瞬”就是眨眼,“息”就是喘气。
一眨眼、一喘气的工夫就是“万变”。
幽谷: (师板画山峰之间的山谷,指画)这就叫山谷。
“幽”不好解释,山峰之间,光线暗不暗?山谷深不深?你说大山之中,静不静?大概这就是“幽”的意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庐山的云雾》原文、教案及教学设计【原文】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教案】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1)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奇丽风光。
(2)练习说话:庐山的云雾()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喜欢的原因。
(2)交流相机给“秀丽”、“尤其”换词。
(3)指导朗读。
(4)小结并板书:多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云雾地千姿百态的?(读书回答)3、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句子写得这么优美?(体会比喻句之妙)4、指导有感情朗读。
5、让学生画出不同位置的云雾。
6、根据板画引背。
7、小结方法。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1、自由朗读,想想读懂了什么?2、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处还可补充些什么。
4、出示填空引背。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总结课文。
1、配乐朗读或背诵课文。
2、诵读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七、写字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认识课文后的12个生字及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秀”,“幻”“增”,“添”这四个生字。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知道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通过对庐山云雾的描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运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庐山云雾的认识。
3. 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庐山的宣传片,让学生对庐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提问:“你们对庐山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庐山的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云雾的形成原因。
设置问题:“庐山位于哪个省份?”“庐山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庐山云雾是如何形成的?”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庐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云雾的形成原因。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 互动环节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庐山云雾的知识,互相交流学习。
提问:邀请学生回答关于庐山云雾的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云雾的感悟,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描绘一幅庐山云雾的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庐山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云雾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庐山的云雾》阅读答案庐山云雾,天下闻名。
初次上庐山,便在雾中行。
车在山间盘旋,路沿山势蜿蜒。
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
迎接我们的是:满山的绿,凉爽的风,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的白云。
我闭上眼睛,任由身体随着车子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汽油味的山野气息,进入半梦半醒状态。
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
原来,那半山上的云,已成了身旁弥漫的雾。
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
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
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
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
周围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
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犬雨倾盆一般。
于悬戎好奇地走入松林。
雾气罩在身上,湿湿的。
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
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
如果说,溪流“哗哗”声有如“小弦切切如私语”,那么,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蜘急雨”了。
* 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
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阊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
这耐人寻味的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 著称于世,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
雾起时,那蓝天、绿树、红屋顶、青石壁,全部脏脏腑俄,半逐半露,犹如画家信手涂抹出的斑斑色决,又像梦境中随意组合的点点断片。
奇峰秀岭一时变得虚无鳔缈,若有若无。
而雾散后,天高气爽,阳光明媚。
群峰傲然挺立。
枯岭上,白色铁皮屋顶银光闪耀。
山谷下,阡陌交通,良田美宅,尽收眼底。
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阃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
* 四时常有。
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 * 的多姿多彩所折服。
若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
雾天更为多见。
那时,云掩雾锁的庐山又该有怎样的神韵呀。
小学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原文、教案及练习题小学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原文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字词:秀丽、幽谷、云雾、漫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重点句子: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小学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教案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
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
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庐山的云雾》原文、教案及教学设计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1)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奇丽风光。
(2)练习说话:庐山的云雾()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喜欢的原因。
(2)交流相机给“秀丽”、“尤其”换词。
(3)指导朗读。
(4)小结并板书:多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云雾地千姿百态的?(读书回答)3、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句子写得这么优美?(体会比喻句之妙)4、指导有感情朗读。
5、让学生画出不同位置的云雾。
6、根据板画引背。
7、小结方法。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1、自由朗读,想想读懂了什么?2、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处还可补充些什么。
4、出示填空引背。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总结课文。
1、配乐朗读或背诵课文。
2、诵读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七、写字教学(1)认识课文后的12个生字及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秀”,“幻”“增”,“添”这四个生字。
(2)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3、庐山的云雾教材分析:《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第二自然段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的特点。
作者按“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飘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
第三自然也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的特点。
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着力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强调庐山云雾的变幻之快。
第四自然段进行总结,庐山的云雾令人流连忘返。
全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能结合语境理解有关词语。
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留恋忘返”造句。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语境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指导书写,练习用钢笔描红、临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指导书写,练习用钢笔描红、临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导入新课: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庐山的云雾》。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3庐山的云雾一、教学目标1.了解庐山的位置、地势和气候特点。
2.感受庐山的云雾景色,理解云雾的形成和变化。
3.学会用语言描绘庐山云雾景色。
二、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材第六单元《背影》第十三课《庐山的云雾》。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云雾的形成和变化。
2.用语言描绘庐山云雾景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入庐山的云雾,激发学生对云雾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2.新课展开1.先让学生看动画《云来处》了解云的形成和变化。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
3.教师用PPT或者白板写下关键词,让学生搭建起庐山的云雾形成和变化的思维框架,然后根据书上所述的情景描述、语言描写等要素,让学生自己编写一段描述庐山云雾的语言文字,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4.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用语言描述庐山云雾的画面,教师进行语音评价,同时讲解相关知识点,如云雾的各种形态、特点和科学知识。
3.课堂练习1.让学生围绕云雾展开创意活动,如做一张由云雾组成的画、编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云雾故事等。
2.学生分小组彼此欣赏,然后展示给全班看,班级内部评选出最好作品。
4.作业布置完成写作练习,根据庐山云雾的特点,合理运用所学知识编写一篇文章。
5.课堂小结本课学习庐山云雾的形成、变化和美丽,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更了解自己的国家。
在以后的阅读中,更加注重对景象描写的理解和感受,用不同的角度欣赏大自然的美。
五、板书设计庐山的云雾•地理位置•地势和气候特点•云雾形成和变化•描述庐山云雾的语言文字六、教学评估1.形成性评估:课堂语音评价。
2.总结性评估:作业测评。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采用情景模拟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庐山云雾的美丽和神奇,同时也理解了中华大地山川秀美的奥秘。
但也有一些不足,例如PPT和白板使用不当等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3.庐山的云雾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第二、三自然段分别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按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飘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
第三自然段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着力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用“刚刚还……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词句,强调庐山云雾的变幻之快。
最后用“……”含蓄地表明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
全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基本掌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勤于动脑,有乐于思考、质疑的习惯!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还不足,想象力不够丰富、对于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还有一定难度,不能够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结合学生实际和本课内容特点,本课应以读作为教学中的基本途径,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语言,揣摩文章遣词造句,从而达到积累词语、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能够运用文章的结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语文学习的无限兴趣。
教学目的: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庐山的云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激发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庐山云雾的奇特景观。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庐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庐山的景色。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讲解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庐山云雾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章: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
2. 庐山云雾的特点。
1. 讲解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
2. 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庐山云雾的形成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四、教学步骤:1. 讲解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包括气候、地形等因素。
2. 演示庐山云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探讨庐山云雾形成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第三章:庐山云雾的奇特景观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欣赏庐山云雾的奇特景观。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庐山云雾的奇特景观。
2. 庐山云雾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庐山云雾的奇特景观,让学生欣赏和感受。
2. 引导欣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庐山云雾的美。
四、教学步骤:1. 展示庐山云雾的奇特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观察。
2.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庐山云雾的美,如色彩、形状、动态等。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庐山云雾美学价值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庐山云雾的影响1. 帮助学生了解庐山云雾对当地环境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庐山云雾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情约庐山似柔和微风透过枝桠,默然轻吻指尖;似玲珑细水流过青石,安然依偎心田。
庐山壮丽的风景色彩渐渐淡去,敛走了风华,却又细腻地拂去我心间的微尘。
---题记庐山二月,冰雪未消,却也难掩苍穹的那一抹澄澈,初阳的那一抹温和。
微微的蓝,细细的暖,此时轻淡了云彩,镌镂了岁月。
看厌了浮生的繁华,听惯了俗世的喧嚣,行走在明媚的庐山,心间溢满了温暖自在。
一路曲折陡峭,山阶蜿蜒。
有清丽山色委婉而来,有曼妙水光款步而去,阳光微醺,透过粗壮的树枝,洋洋洒洒,是一地斑驳剪碎的葱茏时光。
石阶上苔痕青青,草色黛绿,翠意点染山间漫漫长路,虽陡峭,却也不失为秀丽的风光。
并不见柔嫩枝条,细长涓流,庐山的美,是大家闺秀的壮丽。
我本是一心向往唐朝李白所云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浩然之势;渴望登临高峰,俯瞰天下的睥睨之情,却因路程坎坷漫长,失了心情。
起初被美景所吸引,也不惧漫长山路陡峭崎岖;而后额前细密的汗珠透过,空气中的热意渐渐浸没原来的悠然初心。
加之心中对庐山壮丽的向往,路程却如此漫长坎坷,慢慢地,竟有些力不从心。
偶然传来几声悠扬的鸟鸣,婉转穿过密林,在我耳畔却成了聒噪之音,心间愈加烦躁了。
宋代苏轼言庐山,横看成岭,侧又成峰,无限风光皆是不同。
行走在偌大庐山之中,如此渺小的我们怎可揽去所有的风华?思及此,心中似有清凉微风拂过,渐渐平息了心间的烦闷。
然而漫漫长路,蜿蜒曲折,不知何处是尽头。
我怀着略微繁杂的心情,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信念,望着心之所向前行。
青青绿意渲染心间,点点水色陶醉心田,蓝天白云悠然映在眼眸,却又难以揽却所有迤逦风光。
你且看:点点绿意;你且听:淙淙流水,心间充溢着对美景的欣悦与赞叹。
粗壮的枝桠也难掩那一抹清越,漫天星辰仿佛也会微微失色——可是那壮丽的庐山瀑布,宛如一道白练素洁?瀑布宛转而落下,落差极大,难怪被称是“疑是银河落九天”!细碎的阳光透过指尖,也透过清澈的瀑布蜿蜒。
水珠在青石上迸溅,却又好似沾染了苍穹的蓝,初阳的金,山色的绿,天光云影倒映在泉中,徘徊着不忍离去。
3庐山的云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庐山云雾的成因、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庐山云雾的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了解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庐山云雾的成因、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庐山云雾变化规律的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庐山云雾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PPT;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庐山云雾的PPT,引导学生关注庐山的云雾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庐山云雾的成因、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庐山云雾的成因、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来理解庐山云雾的变化规律。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庐山云雾的变化规律,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庐山云雾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强调保护自然景观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学生收集其他著名景点的云雾景观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和短文的质量,了解学生对庐山云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馈,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和记录自然景观中的云雾变化。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庐山的云雾》原文及教案【原文】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
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教案】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
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
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
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