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昌海昏侯看西汉侯制丧葬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8
两汉诸侯王墓丧葬制度的演变通过对西汉诸侯王墓葬形制的形式划分及发展演变的探讨,可以看出,其形制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
时代特点是指同一时期有不同类型的墓葬,而不同时期同一类型的墓葬有着其发展演变特征。
地域特征是指同一地域或同一诸侯国的诸侯王墓存在着诸多共同特征,并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
尽管有较强的时代和地域性特征,西汉诸侯王墓形制的发展演变还是存在诸多较为统一的规律性。
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西汉诸侯王墓基本是在对汉代之前葬制、葬俗继承的基础上,在帝陵的影响下,结合所在诸侯国自然地理条件等发展起来的。
土坑竖穴墓、石圹墓和竖穴洞室墓受汉代之前墓葬的影响较为明显,如西汉早期的较多诸侯王墓有二层合,墓外也常设置有陪葬坑等。
西汉早期的横穴崖洞墓,墓外设置陪葬坑也较常见,就具体形制而言,如Ba 型1式中的“天井”等恰是受竖穴墓影响的遗留,也是早期墓葬发展的一个过渡特征。
西汉诸侯王墓墓葬形制的表现形式虽较为多样,但它们有共同的发展肪络。
通过上文类型划分可知其类型多样而通过各型中式的分析及分期,又可看出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脉络。
一方面,墓葬的形制结构经历了筒单化至复杂化再至简单化的基本发展过程,而这与西汉时期政治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早期阶段,对旧的葬制、葬俗继承较多,墓葬形制表现出许多日制的子余,加加上国力相对较弱,且相关葬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墓葬的形制结构相对简单较为正常。
随着发展,新的适合于诸侯王的葬制逐步形成,诸侯王墓也能够全面地表现诸侯王在丧葬上的要求,而随着国力日渐强盛,诸侯王墓的形制结构开始趋向复杂化。
至于再趋筒单化,与西汉中晚期政治环境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中央不断削弱诸侯国势力,诸侯王的权力、地位大不如从前,墓葬形制趋于简单化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墓葬形制的演变体现出第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东周时期,木椁墓分箱、分室的出现,仿地上建筑的构造已十分明显,而“木椁本身是作为地上居室的象征物而出现的”,说明这一时期墓葬形制的第宅化已进入初期阶段。
侯制与“王气”——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葬的特征作者:韩国河《光明日报》(2016年02月03日14版)近日,随着南昌西汉大墓的揭棺,人们对海昏侯墓的关注度达到了高潮。
经过专家论证,墓主很可能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因为刘贺的身份经历比较特殊,封过昌邑王,又当过不足一个月的皇帝,对应的墓葬也出土了大量的珍贵随葬品。
那么,这座墓的下葬规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级别?是否体现有皇帝或者诸侯王的气象呢?2015年12月22-23日,笔者有幸实地考察了发掘现场和部分出土文物,下面结合文献记载谈谈海昏侯墓的一些特征。
文献所见刘贺被封海昏侯的政治生态《汉书·武五子传》记载,“昌邑哀王髆天汉四年立,十一年薨,子贺嗣。
立十三年,昭帝崩,无嗣,大将军霍光徵王贺典丧。
”“王受皇帝玺绶,袭尊号。
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乱。
大将军光与群臣议,白孝昭皇后,废贺归故国,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
语在霍光传。
国除,为山阳郡。
”这段史料表明刘贺5岁继封昌邑王,19岁时为帝,当政27天被废,从此失去了封国为王的政治权力,沦落为一名自取2000户赋税的“故王”。
即使这样,汉宣帝仍不放心。
“即位,心内忌贺,元康二年遣使者赐山阳太守张敞玺书曰:‘制诏山阳太守:其谨备盗贼,察往来过客。
毋下所赐书!’”忌惮之意跃然纸上。
当宣帝得知山阳太守报告,故王刘贺“疾痿,行步不便”“清狂不惠”“其天资喜由乱亡,终不见仁义”的调查结果,“上由此知贺不足忌”。
可见,19-29岁时的刘贺不但身体已有疾病,“白痴癫狂”,而且又被朝廷监视深居在昌邑旧宫,每天“闭大门,开小门,廉吏一人为领钱物市买,朝内食物,它不得出入”。
政治的失意、生活的郁闷和不平,成为刘贺33岁便早早离世的重要原因。
汉宣帝为了政治上彻底了却“废帝”因素的干扰,打着“骨肉之亲,析而不殊”的旗号,“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
”远徙当时边远贫瘠的豫章郡,且不能“奉宗庙朝聘之礼”,明显与一般的列侯政治待遇不同。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海昏侯墓篇一南昌海昏侯墓最近火了,考古专家称其考古价值超过了长沙马王堆汉墓。
海昏侯墓位于南昌新建区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占地面积约4万平米,相当庞大。
最新考古发现,海昏侯墓现车马坑,其中有每乘4匹马拉动、共计5辆木质彩绘马车。
海昏侯墓现车马坑,4匹马一辆车是汉代王侯出行的最高配备,可见其身份之高。
不过尽管海昏侯墓现车马坑,墓主人的身份仍然难以确定,究竟海昏侯是谁仍有待考证。
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介绍,车马坑南北长17.7米、东西宽4.24米、距地表深2.5米。
坑内木椁和加固木椁的柱子均腐朽殆尽,仅留有痕迹。
从修建木椁时留下的熟土二层台和二层台上腐朽殆尽的椁顶板痕迹判断,椁室高约0.5米。
随葬木质彩绘车辆5辆,为实用高等级安车,马车经过拆卸,被拆卸下的车马器装入彩绘髹漆木箱内放置在椁底板上。
陪葬马匹20匹,骨架已腐朽殆尽,仅存痕迹。
篇二除了海昏侯墓现车马坑,根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消息,海昏侯墓北藏閤钱库出土有10余吨五铢钱有200万枚,换作现在得值多少钱呀!考古专家给出的答案是,相当于现在的50公斤黄金,由此换算得出相当于如今的人民币1000多万元。
按照汉代赙赠制度如此盛行可以看出,之所以海昏侯墓内会出土10余吨的五铢钱,除了其本身拥有着诸侯身份之外,极有可能是海昏侯去世后,其后人受他人送赙,由此有着如此土豪。
当然,在目前来说,这些都仅是一种猜测,其中详情还有待考古专家的后续研究。
除了海昏侯墓现车马坑,根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消息,海昏侯墓北藏閤钱库出土有10余吨五铢钱有200万枚,换作现在得值多少钱呀!考古专家给出的答案是,相当于现在的50公斤黄金,由此换算得出相当于如今的人民币1000多万元。
按照汉代赙赠制度如此盛行可以看出,之所以海昏侯墓内会出土10余吨的五铢钱,除了其本身拥有着诸侯身份之外,极有可能是海昏侯去世后,其后人受他人送赙,由此有着如此土豪。
一、前言海昏侯,作为西汉时期一位重要的诸侯王,其墓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资料。
为了深入了解海昏侯的历史背景及其墓地的文化内涵,我们组织了一次海昏侯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本次报告将详细记录我们的实践过程、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感。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1. 实践背景海昏侯刘贺,西汉时期的一位诸侯王,因“昌邑海昏”而得名。
其墓地在2011年被考古学家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墓中出土的文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2. 实践目的(1)了解海昏侯的历史背景,包括其生平、政治地位、家族关系等。
(2)考察海昏侯墓地的考古发掘情况,了解墓地的结构、布局以及出土文物。
(3)探讨海昏侯墓地的文化内涵,分析其反映的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实践过程1. 调研准备(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海昏侯及其墓地的历史背景。
(2)联系考古专家,了解海昏侯墓地的考古发掘情况。
(3)制定实践计划,包括实践时间、地点、内容等。
2. 实践实施(1)参观海昏侯博物馆我们首先参观了海昏侯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大量出土文物,包括金银器、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等。
通过参观,我们了解了海昏侯的生活用品、丧葬习俗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
(2)实地考察海昏侯墓地在考古专家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海昏侯墓地。
墓地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由墓室、墓道、陪葬坑等组成。
墓室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玉器、金银器、铜器等。
通过对墓地的实地考察,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汉代诸侯王的丧葬制度。
(3)访谈考古专家我们访谈了多位考古专家,了解海昏侯墓地的考古发掘过程、出土文物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学术观点。
专家们详细解答了我们的疑问,使我们受益匪浅。
3. 实践总结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不仅了解了海昏侯的历史背景和墓地文化内涵,还学习了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
以下是我们对本次实践的总结:(1)海昏侯墓地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汉代的丧葬制度
汉代的丧葬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可低估的。
在汉代,人们非常重视丧葬仪式,认为这样可以慰藉死者的灵魂,使其得到安宁。
本文将介绍汉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其丧葬仪式、葬地选择、葬礼用品等方面的内容。
一、丧葬仪式
汉代的丧葬仪式十分复杂,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吊丧:死者的家属在灵堂前哀悼,哭泣不已。
2.孝服:死者的家属为死者穿着孝服,以表示哀悼之情。
3.灵车:死者的遗体被送上灵车,运送到墓地。
4.安葬:死者的遗体被放在墓地中,并进行祭拜。
5.烧纸:家属在墓地前烧纸,以祭拜死者的灵魂。
二、葬地选择
汉代的葬地选择十分严格,一般选择死者生前居住的地方或者祖先的墓地。
对于统治者和贵族来说,他们的葬地通常选择在山上或者在河边,以体现其高贵的地位。
同时,汉代的葬地也注重风水,认为葬地的好坏会影响死者的灵魂。
三、葬礼用品
汉代的葬礼用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丧车:丧车是用于运送死者遗体的工具,通常由多个车辆组成。
2.孝服:孝服是死者家属为死者穿着的服装,通常由多个颜色组成,以区分不同家庭的孝服。
3.灵杖:灵杖是用于主持葬礼的工具,通常由长杖和短杖组成。
4.香烛:香烛是用于祭拜死者的灵魂的工具,通常由多个蜡烛组成。
5.冥器:冥器是用于纪念死者的工具,包括花瓶、镜框、杯子等。
四、总结
汉代的丧葬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丧葬仪式复杂,葬地选择严格,葬礼用品丰富多彩。
通过了解汉代的丧葬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传统。
汉朝的丧葬制度墓葬与祭祀仪式汉朝的丧葬制度:墓葬与祭祀仪式中国历史上,汉朝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其丧葬制度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本文将从墓葬与祭祀仪式两个方面来介绍汉朝的丧葬制度。
一、墓葬制度在汉朝,墓葬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与发展。
根据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不同,墓葬等级分为三级:上、中、下。
上级墓为皇室贵族和功臣所用,规模宏大,布局精细。
例如,王陵、东汉明陵就是汉朝最有代表性的墓葬之一。
中级墓适用于一般的官员和富裕的平民,规模适中。
下级墓普通百姓使用,规模相对较小。
汉朝的墓葬布局注重方位和风水。
墓前通常修建坛台,称为“天人合一”,象征着死者与天地的交汇。
墓穴选择在山区或山丘上,以便获得更好的风水条件。
坟头常常栽种大量松柏等树木,寓意长寿与永生。
除了墓穴,汉朝的墓地还包括寿星陵、配偶墓和墓道。
寿星陵是指死者的配偶在其死后修建的合葬墓,以表示夫妻情深。
墓道是用来连接墓穴和地面的道路,有些墓葬还会在墓道设置石雕、石刻等文物,以展示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二、祭祀仪式在汉朝,祭祀仪式是尊敬祖先和纪念逝者的重要方式。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丧葬祭祀的重要日期,称为清明节。
这一天,亲人们会前往墓地祭拜和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祭祀仪式的具体流程包括三个阶段:祭拜、祭祀和祈福。
祭拜是指向祖先致敬,并献上食品和酒水。
祭祀是祭司或宗教人士主持的仪式,通过焚香、燃烧纸钱等形式,向祖先表达敬意和祈祷。
祈福是向祖先祈求保佑和福运,希望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抚和超度。
丧葬祭祀还包括音乐、舞蹈和朗诵等文艺表演,以庆祝逝者的生平和贡献。
汉朝的祭祀仪式非常庄重,反映了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生死的认识。
结语汉朝的丧葬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规范与文化的高度发展。
墓葬的等级划分和布局精细,彰显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差距。
而祭拜仪式则是对逝者的敬意与思念的表达,通过祈福和祭祀来祈求祖先的保佑与超度。
汉朝的丧葬制度不仅是社会仪式的一部分,更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后世的丧葬风俗与文化观念。
西汉海昏侯墓编钟所体现的礼乐制度这件编钟出土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现收藏在江西省博物馆内。
我就是通过这个而知道它的。
它的体积很小,高19。
5厘米,口径16。
3厘米,重203克,上面有12个音孔,共分六组,其中一组用来表示五声音阶的主音,其余各组用来标记次要音。
钟上还刻着两种文字,一种是人们熟悉的文字,另一种却不那么常见。
这两种文字读起来都不是那么顺口,仔细看看也并非古汉语。
从字形上看,一个像是甲骨文,另一个则像是古埃及文。
这样的文字不是随意所为,它象征着权威与等级,代表着中国古代礼乐制度。
编钟下面有三只圆木雕成的呈弧形的支架,中间一只较大,直径约1。
2米,高0。
6米,前端雕有四条龙,作舞动状,每条龙之间站着一名舞女。
四龙下方站立12名伎乐俑,头戴双翼高冠,手执排箫、笙、竽等乐器,似为奏乐的乐队。
由此看来,这套编钟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钢琴。
这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曾经使多少西方学者叹为观止。
《礼记·明堂位》中说:“先王以承天之道,以制人之情,礼以别贵贱,乐以发和,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左传·哀公十一年》中又说:“乐者,德之华也;礼者,政之华也。
”可见礼乐是君主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同时,礼乐又是治国安邦的思想基础。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谈论礼乐制度的许多话。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在《孝经》中也反复强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以此推断,西汉海昏侯墓编钟的铸造者和使用者定然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甚至有可能是一个极具孝心的贵族官僚。
这些文献资料为我们研究西汉时期的社会政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使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汉代的礼乐制度。
乐、歌诗言志、传神,它要求在舞蹈和音乐中加入人的主观感情,因此说,礼乐是一种艺术。
海昏侯墓十问十答Q1:海昏侯墓墓主是谁?海昏侯墓的墓主于2016年3月被确认为汉废帝刘贺。
Q2:海昏侯墓墓园结构是什么样的?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具有汉代高等级墓葬所包含的许多重要元素,反映了西汉列侯的墓园制度,对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价值非常巨大。
Q3:海昏侯墓出土文物都有什么?自2011年来,考古人员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共清理出土了各类文物1万余件。
成套出土的有编钟、编磬(qing,四声)、琴、瑟、排箫、伎乐俑;竹简、木牍5000多枚以及有文字的漆笥、耳杯等数以千计;出土金器478件,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青铜雁鱼灯、青铜火锅上的花纹惟妙惟肖;青铜镜上镶嵌着玛瑙、绿松石和宝石等等,都是汉代考古文物珍品。
车马坑出土了实用高等级马车5辆,马匹20匹,错金银装饰的精美铜车马器3000余件。
这也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
Q4:海昏侯墓是如何被发现的?发掘历程如何?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立刻对该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
整个发掘历时5年多,考古工作者一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
整个发掘过程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考古水平、文物保护水平和展示水平。
墓园的考古发掘有10余家单位跨学科合作,运用科技手段全程提取和记录信息。
在考古调查和发掘前期,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
Q5:海昏侯墓为何能免遭盗墓贼洗劫幸存至今?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徐长青、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等多位专家都提到,这得益于东晋时期江西的一场大地震,使墓室早年就坍塌,地下水上涌淹没了墓室。
当时人们不具备水下盗墓的条件,才使得该墓得以幸免。
从海昏侯墓等汉代大墓看两汉“厚葬”之风近日,海昏侯墓特展在首博开幕,展示该考古项目的发掘成果,其中已出土的珍贵文物品级之高、数量之多令人震惊。
海昏侯墓的发掘也将人们关注的视野重新拉回到汉墓考古上。
事实上,除海昏侯墓以外,此前发掘的不少汉墓也以极高的规格和众多的随葬品备受瞩目,而这些以豪华奢侈著称的汉墓与汉朝盛行的“厚葬”之风息息相关。
【“厚葬”之风源于汉代“事死如生”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墓葬史上,汉代的“厚葬”颇为突出。
从帝王贵族到下层平民普遍实行“厚葬”,“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楩椁,贫者画荒衣袍,缯囊缇橐。
”这种风气从秦朝继承而来,且愈演愈烈,达到“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的程度。
造成汉代“厚葬”风俗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思想方面,主要源于汉时“事死如事生”与灵魂不灭的观念,汉代流行黄老思想和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谶纬思想,这对汉代的墓葬制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其次,汉代“独尊儒术”,儒家孝道观念对厚葬风俗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厚葬”成为时人彰显孝道和扬身立名的一种手段;另外,汉代除了几次短期动乱外,大部分时间社会较为安定,经济持续发展,铁质农具、牛耕、手工业进步等都为厚葬提供了经济基础。
【“厚葬”制度让逝者享受顶级待遇】迄今已发掘的汉墓约在万座以上,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墓,其中属于诸侯王一级的有20多座,列侯一级的约80座,包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河北满城中山靖王汉墓、广州南越王墓、北京大葆台汉墓、江苏徐州龟山汉墓、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山东临沂铜雀山汉墓、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等。
从这些发掘出土的汉墓形制、葬具、随葬品等方面我们可以一窥汉代“厚葬”之风。
坟丘高大,配套建筑众多汉代的“厚葬”首先体现在陵园的体量和规模上。
汉代流行在墓上加垒坟丘,除崖墓以外,各类墓上均有坟丘。
帝王、贵族官僚墓上的坟丘更是十分高大,以帝王陵墓为例,西汉时帝陵,除文帝的霸陵因其山不起坟外,其余各个帝陵的地面都筑有覆斗形夯土坟丘,其中汉武帝茂陵的规模最大,底部边长达231-234米,高46.5米。
考古新发现古墓纪录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轰动一时。
关于考古新发现古墓纪录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考古新发现古墓纪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考古新发现古墓纪录之出土文物海昏侯墓已清理出土文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青铜雁鱼灯、青铜火锅、成套编钟、竹简、木牍和10余吨近200万枚五铢钱等。
海昏侯墓已被列入2015年国家重大考古项目,创下多个“首次”和考古之最。
2015年11月4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外公布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阶段性考古成果。
墓中出土一万余件珍贵文物,包括10余吨西汉铜钱(200万枚,相当于现在50公斤黄金)、编钟、竹简、伎乐俑…文物展现了西汉高等级贵族生活,具有重大考古价值。
墓葬中还出土了青铜火锅。
[6]2015年11月9日,在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主墓的西侧有一个占地约80平方米的长方形土坑首次发现车马陪葬坑,在这个坑里共发现5辆木质彩绘车和20匹马的痕迹。
考古工作人员从车马坑里清理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
从清理出的车具如盖弓帽、杠箍、龙虎首轭饰、辕首饰、衡饰、车軎等,马具如络饰、衔镳、当卢(古代系于马头部的饰件)等多鎏金错银和麻质伞盖看,其制作极其考究,使用等级很高。
在这里还发现大型青铜蒸馏器、青铜火锅及数十件陶瓷器及陶胎漆器储酒器。
[7]11月14日上午,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清理正式启动。
考古人员在西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
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将为研究孔子的实际形象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从侧面印证了西汉时期统治阶层独尊儒术的景象。
[8]出土的马蹄金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两个马蹄形的金器,虽然在地底埋藏了2000多年,但经过初步的清洗后,立刻闪耀出黄金的光泽。
专家介绍,公元前95年,汉武帝祭天时梦到了纯白的麒麟,敦煌一带出现了金马,泰山出现了黄金,汉武帝认为这是一种祥瑞之兆,所以从那一年开始,就将所有的金饼都铸造成马蹄的形状。
中医考古:海昏侯汉墓挖掘出的医工五禁汤考究近年来,海昏侯汉墓的发掘工作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海昏侯汉墓中出土的带有“医工五禁汤”5字的漆器,更是将中医药与2000多年前西汉贵族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医工五禁汤”内涵的明确阐析,不仅能够揭示墓主刘贺生前的健康状态以还原史实;更有助于了解2000年前西汉时期的医药面貌。
《荀子·礼论》有言:“丧礼者,以生者事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事生,事亡如存。
”据此习俗,汉代贵族的丧葬礼俗多体现为“事死如事生”的特点。
由此可以得出,带有“医工五禁汤”5字的漆器是墓主刘贺生前常用的生活用具,并曾受到刘贺和其医师的高度重视。
以此为基础,有助于推测“医工五禁汤”5字的真实内涵。
1“医工”的内涵秦汉时期,为皇帝、宫廷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医师,多以“工”称谓,如“医工”“上工”“中工”“下工”等。
《灵枢》曰:“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
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
对于“医工”,史书也有记载。
《汉书·百官志》曰:“王国官有礼乐长,主乐人;……医工长,主医药;……皆比四百石。
”《通典》亦云:“汉有医丞,有医工长。
”医工长是汉代皇宫里主管宫廷医药的官职,之下设有太医、侍医、太医监、本草待诏、医待诏以及女侍医、乳医、女医等官职,分别为皇室、宫廷人员服务,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宫廷对医疗服务的重视。
在此体制下,诸王列侯们的医疗保健工作均有专门的医工负责。
1968年,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了刻有“医工”字样的铜盆,为中山靖王府侍医洗涤所用。
海昏侯刘贺在生前同样有专门的医工提供医疗服务,汉墓中出土的带有“医工”字样的漆器即是证明。
2“五禁”的内涵对古代文字的训诂,需要深入其所在的历史时期和语言环境。
“禁”字,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吉凶之忌也。
”说明在秦汉时期,“禁”字主要为“禁止、避忌”之意。
从汉墓到明墓收稿日期:2018-09-25作者简介:王法东(1979-),研究生学历,山东博物馆文博馆员,主要从事文物科研和文博信息化工作;李小涛(1982-),山东博物馆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
一、汉墓制度的考究从早期发掘的西汉墓地看来,汉朝初期的下葬风格延续了战国末期的装饰形式。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过大量的彩绘画像,墓主人的棺材上装有羽毛贴饰,而且还在顶部和周壁用羽毛贴饰,汉葬制度开创了壁画的先例。
中国最早的墓室壁画出现在芒砀山某位汉景帝时期的王公的汉墓中,汉代的墓穴流行“凿山为藏”,目前发现的大部分汉墓都属于凿山为室的“崖墓”,另外汉墓喜欢以石块作为建筑材料,现今发掘出汉墓多是石室墓,这让汉墓的建筑成本和建筑难度要比后朝的墓穴高的多。
汉时期开始产生阴朝地府这类神话观念,在马王堆汉墓的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为死者准备的阴宅。
另外,在汉文帝刘桓母亲的墓穴,考古学家挖掘出大熊猫的骸骨,学界推测,这个汉墓中发现的大熊猫尸骨证明了汉朝已经有圈养宠物,并用宠物下葬的殉葬传统。
汉朝施行察举制,通过人品来选拔在任官员,即所谓的“举孝廉”,这个风俗反映到了汉墓的陪葬品中,从出土的汉墓装饰品看来,汉朝注重道德宣传,流行仙神崇拜,一些专家推测这可能是汉墓的墓室宫殿内张挂织锦文绣或者绘制壁画作为装饰的缘由之一。
汉代的壁画内容多在描绘天海、神鬼等传说,以及前朝大贤的故事,在鲁灵光殿中还有关于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的图像,这可能与汉朝流行的复仇风气有关。
汉墓的墓室非常多,内部结构复杂,且陪葬品极多,这是因为汉代的厚葬风气盛行所致。
汉朝推崇“生不极养,死乃崇丧。
”对自己的墓葬要求极为严格,在《盐铁论》中提及当时的下葬风俗时说:“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
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碧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
”汉朝的孝道观念要求下葬要耗费巨大的财力,某种程度上这和近年来一些地方百姓为了彰显孝道而不惜斥重金买墓地,花大价钱定棺材,找乐队吹吹打打,务必求个风光大葬倒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考古成果转化案例就说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
这海昏侯墓那可是个宝藏啊!考古学家们在里面挖出了超多的好东西。
一、文物展览方面。
1. 博物馆展览。
首先呢,这些考古成果直接就被转化成了博物馆里超级精彩的展览。
那些精美的金器,像马蹄金、麟趾金,在灯光下闪闪发光。
还有那数以千计的竹简木牍,上面写满了古人的智慧。
博物馆把这些文物精心布置在展柜里,配上详细的介绍。
普通老百姓可以直接去博物馆看这些千年之前的宝贝。
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大家都对汉代的文化、生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很多人看了展览之后,对历史的兴趣大增,小朋友们更是觉得考古超级神秘和有趣。
2. 巡回展览。
而且啊,这些文物还搞巡回展览呢。
它们就像明星一样,到各个地方去“走穴”。
比如说,到其他城市的博物馆展出。
这样一来,更多的人能看到海昏侯墓的文物,也让不同地方的人都能共享考古成果。
这不仅让大家了解了海昏侯,也让各地的博物馆都热闹起来,带动了当地的文化氛围,很多人因为这个展览爱上了逛博物馆。
二、文化创意产品方面。
1. 周边产品。
然后呢,考古成果转化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
就拿海昏侯墓里那些萌态十足的雁鱼灯来说吧。
文创人员把雁鱼灯的形象做成了小夜灯,这小夜灯可受欢迎了。
还有把海昏侯印的图案印在笔记本上、手机壳上。
这些文创产品又可爱又有文化内涵,在旅游景点、博物馆商店里卖得可火了。
年轻人特别喜欢买这些东西,他们觉得这样既能展示自己的个性,又能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这就把古老的考古发现和现代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 文化IP合作。
海昏侯这个考古成果还跟一些大的文化IP合作呢。
比如说,和一些影视制作公司合作,说不定以后就会有关于海昏侯的电影或者动画片。
要是真有这样的影视作品,那肯定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昏侯的故事。
还有和游戏公司合作的可能性,想象一下,在游戏里探索海昏侯墓,那得多刺激啊。
通过这些合作,考古成果就从冰冷的古墓里走出来,进入到大众娱乐的领域,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接受和喜欢。
140发现海昏侯□ 隋晓霖·本刊特稿2016年3月4日,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研究员在故宫博物院学术报告厅作了“发现海昏侯—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的主要收获”的专题讲座。
讲座由故宫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主持。
杨军从“探秘海昏国”“惊世大发现”“事死如事生”“传奇帝王侯”及“科学的理念”五个方面层层梳理、步步推进,为我们揭开了海昏侯墓的发现、发掘、保护过程。
海昏侯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最初因为盗洞而被群众发现,由此拉开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序幕。
2011年开始勘探,2014年完成了对主墓M1封土和墓室内填土的发掘及清理,2015年对主墓室的文物进行清理和保护,至今为止勘探总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基本确认了以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一系列重要遗存。
结合文献记载,基本确认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紫金城址即汉代海昏都城,紫金城城址西面和南面为几代海昏侯的墓葬区、贵族和平民墓地。
海昏侯墓园以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建成,共占地4万平方米,由园墙、门阙、两座主墓和多座¬葬墓、墓园的相关建筑构成,内有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
海昏侯墓和侯夫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的主要收获两座主墓同茔异穴,占据了墓园最高、最中心的位置,两墓共用一个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40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礼制性高台建筑。
该礼制性建筑由东西厢房、寝和祠堂构成,其中寝边长约10米,祠堂东西长约14米(相当于汉代6丈)、南北宽约10米。
海昏侯墓由墓葬本体及其西侧的一个车马坑组成。
车马坑为真车马陪葬坑,出土实用高等级安车5辆,马匹20匹。
侯墓本体规模宏大,上有高达7米的覆斗形封土,下有甲字形墓穴,墓穴内建有面积达400平方米的方形木结构椁室。
椁室设计严密、布局清晰,由主椁室、过道、回廊形藏椁和甬道构成。
椁室中央为主椁室,周围环绕以回廊形藏椁,在主椁室与藏椁之间辟有过道,将主椁室与藏椁分隔开。
从南昌海昏侯看西汉侯制丧葬制度从南昌海昏侯看西汉侯制丧葬制度摘要:丧葬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时期各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规范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汉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在相关的制度中进行了规范,尤其是侯制丧葬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文章从南昌海昏侯角度对西汉侯制丧葬制度进行相应的研究,可以对西汉的相关规定进行深入性的研究,从而起到了解历史的目的。
西汉在侯制丧葬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定一种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丧葬研究方式能够在实际中起到分析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海昏侯;西汉;侯制丧葬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既有考古文化作为其客观存在的依据,也有典籍记载作为其历史事实的背景,还有统治者和平民百姓都共同实行的丧葬礼仪作为其真实生存的基础,它是最宽广也是最真实的一种上下层文化交错的习俗,研究它对于我们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意义,借助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能够对当时的社会丧葬制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南昌海昏侯墓简介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老裘村的墩墩山上,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2011年03月23日发现至今,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内的主墓、祔葬墓、车马坑以及祠堂、寝、厢房、道路、排水系统等遗迹约1万平方米,出土了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纺织品和简牍等各类珍贵文件一万余件(套),基本确认了紫金城城址为汉代海昏侯国的都城所在地,它与历代海昏侯墓、贵族墓地及平民墓地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
海昏侯墓的发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当前的对西汉的侯制丧葬制度研究和规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入性的研究能够起到推动历史研究发展的目的。
海昏侯墓结构呈居室化倾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使用汉代葬制的西汉列侯墓,之前发现的一些汉墓多沿用楚制,其椁室面积达400平方米,由甬道、东西车库、回廊形藏閤、主椁室构成,布局完整,说其像一座地下“豪宅”一点也不夸张。
整个墓室内部的回廊的功能分区十分清晰:北回廊按功能区分为衣笥库、钱库、粮库、乐器库、酒具库;西回廊按功能区分为武库、文书档案库、娱乐用器库;东回廊按功能区分为厨具库;南回廊甬道两侧为车马库,甬道按功能区分为乐车库。
此外,每个功能分区均发现有属遣策一类的带有文字的木牍和各式造型的青铜灯。
其中木牍文字墨书,属汉隶,在全国汉代考古中是最集中的一次发现,说明这位海昏侯不仅“豪”,而且很有文化,这一发现对国内当前有关西汉侯制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该墓出土了不少玉器,如玉璧和佩饰、耳杯、剑具、印章等等。
根据石文嘉的研究,目前出土的汉代随葬玉璧数量在500件左右。
从形制上看,汉代随葬玉璧可以分为非出廓璧和出廓璧两大类,出廓璧目前仅出于男性墓葬中,只有诸侯使用。
海昏侯墓只见到了非出廓璧,包括分区和不分区的非出廓璧,从中可以看到海昏侯墓张扬“王气”的同时又很内敛约束。
随着出土文物的整理,这位故王所藏的财富形式和内容会越来越多。
海昏侯墓无论是墓葬形制或者是其他礼制形式,都遵循了列侯级别葬制,随葬品中表现出的“王气”主要体现在财富方面,没有指向僭越侯制到王制,也就是说,海昏侯墓富而不贵,这种情况的存在表明了在实际中,海昏侯的墓主人在财富方面有着很强的实力,但是在社会地位方面与帝王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刘贺做过西汉的皇帝,但是被废之后,其社会地位急剧下降。
二、西汉诸侯丧葬制概况已知的汉代诸侯墓看,西汉仍流行侯、后异穴合葬形式。
东汉则采用民间早在西汉中期已出现的同穴合葬由此看来,诸侯及后的墓向和穴位安排可能是根据地形风水来决定的,与汉代社会男尊女卑以右为尊的习俗关系不大。
殉葬真车马或象微性的车马器,也是西汉诸侯墓的一项重要内容。
殉葬真车真马原是先秦旧制,西汉初期仍多在墓葬附近挖坑另埋,以后逐渐移置敖墓门前或墓室内,专设车马库陈放车马。
这种在墓门前和墓室内专设车马库埋置真车马的做法,盛行于西汉中期,一般是一辆木车,11一13匹生马。
或以为所殉三车似即载死者衣冠至墓穴的乘、道、桑三魂车川,西汉帝陵也有大型真车马殉葬川,列侯墓则少见阁,推测真车马殉葬可能是西汉皇帝、诸侯所专用,列侯勋戚只能由皇帝特赐,海昏侯墓真马车的发现,表明了西汉列侯在丧葬中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待遇。
与此同时,以真车马器和车马明器代替真车马殉葬的现象也开始流行,使用者不限于皇帝、诸侯,一般汉墓中也时有发现,大约到了西汉末年,真车马器和车马明器已完全取代真车马殉葬制度。
汉代的埋葬制度等级分明,汉律有相关的规定,一旦政治权贵人物葬埋过制被朝廷发现,如果在实际中出现了违反朝廷规定的行为,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而且惩罚的力度是非常大的。
如“孝景三年,侯不害嗣,十二年,后二年,坐葬过律,免。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刘贺所犯1127条罪状中就有“服斩缞,亡悲哀之心,废礼谊,居道上不素食,使从官略女子载衣车,内所居传舍。
”(《汉书?霍光传》)因为有了这些忌惮和政治上的约束,无论是作为海昏侯活着时候修建的墓园或是其家人为其修建的坟丘和葬制,只要是负责监侯使命的扬州刺史或豫章官员视域范围内的丧葬过程和祭祀,都不应该有超乎列侯礼制的僭越。
西汉王朝建立后,为强化集团统治,仍以种种方法使奴隶社会的宗族关系继续存在下去。
其中一法是让每个宗族成员固定在一个地缘土地上,世代聚族而居,同时以丧葬形式强化这种血缘与地缘关系。
使每个成员都视祖茔神圣不可动摇,生是亲属,死必同茔,即使远离故乡而生活,死后也要“叶落归根”,葬入祖茔。
东汉的郑玄为之诠解说:“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
”一宗一祖“生相亲爱,死相哀痛”。
由于汉代统治者的提倡、宣传,使同地而居,同族而葬的观念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与目前发现的其他地方的西汉王墓内的玉衣不同的是,在海昏侯墓中并没有发现相应的玉衣,这说明西汉在玉衣的使用方面有着严格的固定,西汉对玉的喜爱程度是非常高的,高级贵族在死后都会使用相应的玉器作为陪葬品,刘贺墓中发现了相应的玉器,但是没有高等级的玉衣,这与其身份有着很强的吻合度,社会定位的高低与其死后的丧葬有着很强的关联性,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在墓室的建造方面,汉代竖穴木椁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椁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这种时代特征典型的墓室结构是研究西汉诸侯墓室构造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分析中可以看出,椁室之构造一般均为长方箱形,椁板结合方式以凹槽榫卯为主,椁内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间,以放置棺木及随葬品,棺木之形状,仍以长方箱形为主,亦有头部较宽之例,至于现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盖则极为少见,棺板之结合以榫卯或棺钉为之。
椁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种类型,大抵为防潮而设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数墓底有排水设施,在挖掘墓室时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斗形。
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在竖坑底部横开一穴,再在此横穴中以块砌成墓室,置棺其中。
有些砖室墓筑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砖室即筑于竖穴之底部,不再开横穴由于使用砖块砌法的不同,砖室墓的墓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
值得说明的是砖室墓的墓葬形式并非突然出现于西汉中期,其源头也许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山西、陕西地区所使用的土洞墓习俗。
土洞墓的洞穴形制其实与砖室墓的横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开掘一竖穴墓道,到底部之后,再向旁边横挖一洞穴,最初做为放置随葬品之用的龛室,后来逐渐扩大,成为放置棺木之墓室,不过战国时期的洞穴为宽浅洞,到后来才转变为深长洞,说明西汉的墓葬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的。
在建造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礼仪来进行,避免出现违反规制大的问题出现,这样才能够在建造中实现合理利用的目的,避免了后期带来不必要的问题。
三、从海昏侯墓看西汉侯制丧葬(一)封土海昏侯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的一座墩墩山上,整个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等构成,东边不远处就是当时生活的海昏城遗址,由内外城组成,面积3.6平方公里。
关于汉代墓地的选址,大约遵守两个方面的规律,一是墓葬堪舆术的介入,即俗称的风水说。
根据记载,汉代的堪舆术已经非常盛行,《汉书?艺文志》中就记载了堪舆金匮十四卷。
二是当时的礼俗传承,即汉代约定俗成的规定。
西汉时期陵墓的选址绝大多数是在都邑的附近高地埋葬,海昏侯也不例外。
墓地的布局,也遵循了西汉帝王陵多数为“帝西后东”的习俗,为海昏侯在西,夫人墓在东,汉律规定:“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
”四丈是九米多高,海昏侯墓的封土呈覆斗形,高约七米,没有超出规定。
(二)棺椁比较观察墓葬形制和棺椁制度,海昏侯墓只有一条南向的墓道,墓室总面积400平方米,墓道宽5.92,7.22米,长15.65—16.17米。
目前,已经发掘的西汉列侯墓有十几座,如河北邢台南郊刘迁墓、山东临祈西汉刘疵墓、山东五莲张家仲崮汉墓四号墓(刘祖墓)、济南市西郊腊山汉墓、湖南马王堆轪侯利仓家族墓、湖南永外陈陵侯墓、湖南沅陵虎溪山沅陵侯墓、安徽双古堆汝阴侯夫妇并穴合葬墓、徐州韩山西汉墓一号墓(刘女宰墓)、徐州宛朐侯刘埶墓、江西莲花县安成侯墓、陕西新安机砖厂利成侯墓、咸阳杨家湾汉墓、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汉景帝阳陵陪葬的周应墓和丙武墓等列侯墓葬等。
这些列侯可分为万户侯、千户侯和百户侯。
如富平侯张安世“益封万六百户”,降侯周勃“食降八千一百八十户”,轪侯利仓为“七百户”。
不同层次的列侯埋葬的墓室面积有一定差别,富平侯张安世的墓室部分长35米,宽24.5米,面积为857.5平方米,马王堆一号墓轪侯利苍之妻辛追的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6.8米,面积为327.6平方米。
所以,海昏侯的墓葬大小不越制。
棺椁制度在两周时期的表现为“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海昏侯用的是二椁二棺,诸侯之下,大夫之上,不合周制单数,但也不越制。
实际上,棺椁制度是否多重不是汉代陵墓等级区分的关键,核心要素是玉衣制度、“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和外藏郭制度等。
海昏侯墓没有发现黄肠题凑,也没有“祭享”为功用的便房,是否用了梓木的棺材,等待确认。
外藏(车马)坑只有一个,比起富平侯的六个外藏坑,已经是侯制中的至简。
(三)礼乐比较探讨用鼎与乐悬制度。
媒体报道,海昏侯出土了九鼎,表明墓主的身份不一般,合乎《公羊传?桓公二年传》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的规定,对应了刘贺当过27天皇帝的背景。
其实,张闻捷在《试论马王堆一号汉墓用鼎制度》(《文物》2010年第6期)一文考证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有正鼎三套:太牢九、七两套并各有陪鼎三,(漆)太牢七鼎一套。
西安张家堡发掘的一座王莽时期的高级贵族墓葬中也出土有铜鼎5件、大釉陶鼎4件(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张家堡新莽九鼎墓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