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地共33页
- 格式:ppt
- 大小:5.91 MB
- 文档页数:33
【博物馆学】Museology2011年3月23日,一个及时的群众报警电话打破了墎墩山上的寂静,也掐灭了一伙盗墓贼贪婪的欲望。考古人员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勘查,发现山包上有一个长约1.2米、宽约0.6米、深达14.8米的盗洞。一个尘封两千多年的汉代侯国墓被揭开了神秘面纱。通过考古调查发掘,考古人员在该墓的西北角还发现一个五代时期留下的盗洞,当时盗墓者也未能得逞。据考古专家推断,这得益于东晋时期江西的一场大地震。这场地震使墓室坍塌,地下水上涌淹没了墓室,墓葬和文物因此拥有了“天然的屏障”。2011年4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开始对这座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功能布局最清晰、结构最完整、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等级墓园进行抢救性发掘。墓园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为汉废帝刘贺墓葬。刘贺有着传奇的一生,经历了王、帝、侯的跌宕起伏。他5岁承袭父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19岁被拥立为帝,27天后被废;30岁封海昏侯,就国豫章郡海昏县;34岁病逝于封国。从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开始,刘贺的儿子、孙子、曾孙都世袭海昏侯,世袭了4代,共168年。自2011年发掘以来,相关单位对周边城址和墓葬区勘探约400万平方米,基本确认了紫金城城址即为汉代海昏侯国都城,墎墩山海昏侯墓即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海昏侯国遗址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揭露出了完整的墎墩山海昏侯墓园和众多遗存。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内有完整的道路系统和排水系统,出土文物1万余件(套)。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工作举世瞩目,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重点考古项目,提出“一流的考古工作,一流的保护工程,一流的展示工程”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让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及时、广泛地惠及社会公众,策展人员从上万件(套)文物中遴选精品,从2015年11月至今,先后成功举办三次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出土文物精品展。
1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展”“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展”是为期1个月的临展,展期为2015年11月17日—2015年12月16日,由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文物局主办,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展出地点在江西省博物馆2号馆(原历史馆)二楼青铜馆展厅,展厅面积700平方米,展出精品文物113件(套)。此次展览突出展示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工作自2011年起到展出时,5年间1700个日日夜夜艰苦奋战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展览内容由前言、第一部分“墓园”、第二部分“车马坑”、第三部分“主墓”、第四部分“带有文字的出土器物”、结语组成。前言揭示了以紫金城、海昏侯墓园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遗存的发现和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园的结构特点、布局。第一部分“墓园”介绍了海昏侯墓园以某一代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建成,占地4万平方米,由园墙、门阙、两座主墓、七座祔葬墓、多座寝、祠堂和园寺吏舍等建筑构成,内有完整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第二部分“车马坑”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真车马陪葬的情况,清理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其为主墓本体的一部分。第三部分“主墓”因主椁室尚未发掘清理,仅介绍北藏阁、东藏阁、西藏阁等结构布局和出土文物情况。第四部分“出土带有文字器物”则是重点突出介绍带有文字的出土文物。结语则从五方面的价值评估
南昌海昏侯博物馆游记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江西南昌市的海昏侯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和展示海昏侯墓出土的珍贵文物而建立的,是南昌市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址。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次参观的体验和所见所闻。
海昏侯墓是中国历史上发现的最大的西汉墓葬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墓葬。
墓葬内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陶器、玉器、铜器、漆器等,其中一些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参观海昏侯博物馆的第一站是墓葬展示区。
在展示区内,我们可以近距离观赏到墓葬的精致结构和装饰,领略到当时统治阶级的富丽生活。
墓葬的主体结构是由土木结构和石雕构件组成的,墓室内有大量的陶俑和陪葬品。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墓室内保存完好的木结构,保持了原始的色彩和纹理,让人感叹古代工艺的精湛和木材的耐久。
在墓葬展示区的附属展厅中,我们还看到了许多出土的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精美的玉器。
这套玉器包括玉璧、玉龙和玉饰品等,制作精美,玉质温润。
这些玉器的出土,为研究西汉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和玉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除了玉器,海昏侯墓还出土了许多其他类型的文物。
例如,展厅中展示的一件青铜器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件青铜器的造型独特,上面雕刻着精美的纹饰,展示了当时青铜器工艺的高超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漆器和陶器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文物的出土,丰富了我们对西汉时期社会生活和艺术水平的了解。
参观完墓葬展示区后,我们来到了海昏侯博物馆的另一个展示区——历史展厅。
这里主要展示了海昏侯的历史背景和墓葬的发现过程。
通过展示历史文献、图片和模型,我们了解到海昏侯是西汉末年的一位王侯,他统治了南昌周边的地区。
墓葬的发现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但也是考古学家多年的努力和科技的进步的结果。
在历史展厅中,我们还了解到了海昏侯墓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由于墓葬的保存状况较好,考古工作者采用了一系列的科学方法进行保护和修复,以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保存。
中国历史故事-海昏侯是谁海昏侯的墓主人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海昏侯墓葬群的发现,让汉朝重新受到众人的瞩目。
海昏,这个鄱阳湖西面的领域,方寸之间皆是繁华的秘密。
而这个墓穴的主人们,时隔千年重见光明,沉睡多年的家族秘密在聚光灯下慢慢解开,一场盛世之观已经上演。
前几日,海昏侯墓在南昌被发掘出来,这个庞大的墓葬,以其夺目璀璨的陪葬品而闻世,出土的精美文物,让人感叹巧夺天工的时候,又不得不由衷佩服古人的智慧。
众所周知,从东汉到西汉有四个海昏侯,而海昏侯作为一个爵位,是世代承袭的。
第一位海昏侯爵位的承袭者刘贺。
刘贺(前92年7月25日——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西汉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从海昏侯墓室的陪葬品便可窥见汉朝的强盛与瑰丽,出身盛世贵为皇族的刘贺,父亲是第一位昌邑王,父亲去世后,子承父位,刘贺便成为西汉的第二个昌邑王,而他的即位也是一个意外。
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十七日,汉昭帝刘弗陵去世,时年二十一岁。
无才无德的刘贺便被拥立为皇帝,刘贺接受皇帝玺印和绶带,继承帝位。
卢植:“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宫。
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过千馀,故霍光废之。
”刘贺这个皇帝只做了27天就下台了,刘贺被废后,大将军霍光另立汉武帝曾孙刘询为皇帝,是为汉宣帝。
第二个海昏侯刘代宗,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不甚明确,他是昌邑王刘贺的儿子,其父刘贺被废后十年,他被封为海昏侯,只可惜他跟他的父亲一样,没有什么大的政绩,后来在爵位上病死了。
刘保世,第三代海昏侯,他是刘代宗的儿子,这个儿子史书记载得也不是很清楚,基本找不到关于他的信息,只知道他被封为海昏原侯,跟他的父亲一样,在爵位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如何死去的我们也不得而知。
最后一代海昏侯刘会邑,处在风云变幻之际,国内局势十分动荡。
公元8年(始建国元年)十二月,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时,海昏侯国被废除,刘保世被削藩贬为庶民。
后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恢复刘氏天下,刘会邑又被恢复为海昏侯。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背后的故事作者:齐玫来源:《前线》2016年第05期2016年3月2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
展览的推出时值首博老馆建馆35周年、首博新馆开馆10周年这一特殊的日子,对于首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也是十分荣幸的一件事。
展览汇聚了400余件文物珍品,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典型的西汉列侯墓园,既有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亦有墓葬出土的金器、青铜器、玉器、漆器(仿制品)、陶瓷器等多种文物,正如展览主标题“五色炫曜”,引自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长门赋》中的名句“五色炫以相曜兮”,印证了西汉社会、文化发展的繁盛,以及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所呈现出的五彩斑斓的精彩模样。
源于盗墓考古发掘的及时性、保护性、科学性,在海昏侯墓的整个发掘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据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先生说,2011年3月24日,他一接到被盗海昏侯的消息,就连夜赶到现场,盗洞长约1.8米、宽约50至60厘米。
在盗洞旁看到盗墓贼挖出来的三四十厘米厚的椁木,还有木炭、白胶泥,根据这些分析,应该是一座西汉的大墓。
于是连夜给国家文物局起草有关报告。
第二天早上7点多钟,装上打井用的辘轳,杨军坐在吊篮中从盗洞口下到墓中,成为第一个进入海昏侯墓的考古科研人员。
从地面下到底大约近15米深。
他当时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应该是椁木散发的味道,因为椁木主要使用的是樟木,说明这个墓等级很高。
而且,盗墓贼打的洞很准确,他们从封土顶上打到了墓葬的正中央,按照一般礼制葬俗,墓室中间一定会有棺椁。
但是恰巧这个墓真实地反映了汉代“视死如生”的葬俗,整个墓室是按照居室化的结构布局安排,正中心是空的,而且,汉代以东为上,所以其主棺在东室的偏北位置,使海昏侯墓躲过一劫。
抢救发掘国家文物局很快采取措施,2011年4月6日批准了对海昏侯墓进行抢救性发掘;4月10日派出专家组,在南昌召开专家论证会。
自2011年3月至今,已经对海昏侯墓园约4万平方米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勘探、发掘,发现了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海昏侯国都城——汉代紫金城址。
西汉海昏侯墓编钟所体现的礼乐制度这件编钟出土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现收藏在江西省博物馆内。
我就是通过这个而知道它的。
它的体积很小,高19。
5厘米,口径16。
3厘米,重203克,上面有12个音孔,共分六组,其中一组用来表示五声音阶的主音,其余各组用来标记次要音。
钟上还刻着两种文字,一种是人们熟悉的文字,另一种却不那么常见。
这两种文字读起来都不是那么顺口,仔细看看也并非古汉语。
从字形上看,一个像是甲骨文,另一个则像是古埃及文。
这样的文字不是随意所为,它象征着权威与等级,代表着中国古代礼乐制度。
编钟下面有三只圆木雕成的呈弧形的支架,中间一只较大,直径约1。
2米,高0。
6米,前端雕有四条龙,作舞动状,每条龙之间站着一名舞女。
四龙下方站立12名伎乐俑,头戴双翼高冠,手执排箫、笙、竽等乐器,似为奏乐的乐队。
由此看来,这套编钟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钢琴。
这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曾经使多少西方学者叹为观止。
《礼记·明堂位》中说:“先王以承天之道,以制人之情,礼以别贵贱,乐以发和,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左传·哀公十一年》中又说:“乐者,德之华也;礼者,政之华也。
”可见礼乐是君主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同时,礼乐又是治国安邦的思想基础。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谈论礼乐制度的许多话。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在《孝经》中也反复强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以此推断,西汉海昏侯墓编钟的铸造者和使用者定然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甚至有可能是一个极具孝心的贵族官僚。
这些文献资料为我们研究西汉时期的社会政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使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汉代的礼乐制度。
乐、歌诗言志、传神,它要求在舞蹈和音乐中加入人的主观感情,因此说,礼乐是一种艺术。
海昏侯:最有钱的大土豪今天,给你讲讲马蹄金出土的墓葬,“南昌海昏侯汉墓”。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
2011年,因为发生盗墓,国家文物局由此组织发掘,出土汉代文物万余件,价值之高,震惊各界。
海昏侯,这个名称是不是很奇怪,难道大海也会发昏吗?可不能这么解释。
海昏,指的是彭蠡(lǐ)泽的西侧。
彭蠡泽,就是今天的鄱(pó)阳湖,因水面宽阔,故称“海”;而太阳西落则昏暗,就叫“昏”。
而这个“侯”,指的是侯爵。
海昏侯就是根据地名,取的爵位名。
那么,封为海昏侯的这个人,是谁呢?考古学家根据墓中出土的印章,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刘贺。
凯叔给你讲过汉武帝的故事,刘贺就是汉武帝的孙子。
刘贺五岁时,父亲刘髆(bó)去世,刘贺就成为了第二代昌邑王。
公元前74年,汉昭帝死而无子。
时年19岁的刘贺,被掌握朝政的大将军霍光推立为皇帝。
可是,刘贺只当了27天皇帝,又被霍光废黜(chù),重新回到巨野,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菏泽地区,继续当昌邑王。
此时,刘贺已经被监视看管起来。
后来,汉宣帝刘询(xún)继位,在公元前63年,把刘贺移居到豫章,就是南昌,降封为海昏侯。
到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享年34岁,他在南昌只生活了4年。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文物众多,除了马蹄金,还有麟趾(zhǐ)金、金板、金饼等,令人炫目。
此外,还出土了青铜雁鱼灯,你现在点开播放界面右下方的图片标志,就可以看到这个灯的图片。
海昏侯墓,还出土了编钟架及编钟、车马器、漆器、简牍(dú)等。
要说数量最大的,就要数汉代五铢(zhū)钱了,有10余吨200多万枚,每一千枚为一串,一共相当于现在的50公斤黄金,换算成人民币,大约1000多万元呢。
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出土这些汉代钱币中,获得了一个重要信息:汉代铜钱以1000文,作一个基础单位。
海昏侯墓首次以考古方式证明,唐宋以来,以1000文铜钱为一贯的校量(liàng)方式,最迟起源于西汉。
由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引出的史料实证命题作者:陈光裕郑晓峰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年第09期2017年高考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第12题,以近年来轰动国内外、引发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并持续热议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葬考古发掘成果为切入点,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2017版考试大纲,以最新考古发掘材料及相应评价观点与经典传世史料和学术研究结论等相结合,搭建试题情境,突出体现包括对史料的理解、认知,对历史事实与历史分析(解释)的联系与区别、对经典传世文献记述与最新考古文物材料的关系及其客观评价认知等的史料实证能力的考查。
试题立意新颖,主题集中,选材典型,设问巧妙,历史学科味道浓郁,对深化发展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新课程下的高考改革,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和借鉴意义。
现就本试题做扼要分析解读如下。
试题如下: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劉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
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
皇太后准奏。
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相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材料2: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
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
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2)材料2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1和材料2为何不同。
材料3: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
你所不知道的海昏侯经过历时五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南昌西汉海昏侯所发现的多重证据最终确定墓主为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身为西汉皇室成员的刘贺经历了王、帝、侯的起伏跌宕,仅做了27天皇帝。
文献对其“荒淫无度”的表现有多处记载。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让我们得以在史书之外,从物的角度,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刘贺其人其事和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小编有话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反响热烈。
为了让考古成果惠及社会公众,江西省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在首都博物馆特举办了“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从出土的文物中精选了符合展出条件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300余件。
展览分“惊现侯国”“王侯威仪”“墓主身份”“保护共享”四个部分,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的考古发掘成果。
特展开展后,场面火爆,一票难求。
《中国书法报》记者在多次网络、电话抢票无果后,最终以媒体人的身份持记者证有幸进入展览现场,并带回大量珍贵照片。
本期微信平台将对现场部分展品进行展示,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读者一饱眼福。
现在,就请您跟随《中国书法报》的镜头,一同走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侯国,去探寻它的过往与辉煌吧!墓主-刘贺刘贺(公元前92-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西汉第九位皇帝。
他4岁承袭父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18岁被拥立为帝,27天被废;29岁封海昏侯;33岁病逝于封国。
刘贺在史书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就是他在获拥立的27天时间里,“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被以霍光为首的群臣所废黜的事。
然而,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诸如编钟、琴、瑟、排箫等礼乐用器;绘有孔子像及孔子生平的漆质构件;各式漆砚、墨及近万枚竹简;漆木质围棋盘以及西周青铜器提梁卣、东周青铜缶等文物,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刘贺,一个有文化、懂情趣的君子形象。
也许,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编钟再现西汉礼乐制度。
墓葬北回廊出土的编钟等乐器,无论是保存的完整性,还是数量和质量,在汉代出土文物中都是首屈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