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新教材解读——九上单元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6.93 MB
- 文档页数:121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十二、材料一:电影《阿凡达》讲述的是由于地球上的资源几乎被人类消耗殆尽,地球人(实际上是美国人)人们为争夺资源而对居住在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强行“拆迁”,进而引发战争并以被驱逐告终。
电影《未来水世界》有以下镜头:由于气候变暖致使两极冰川融化,地球上的绝大部分陆地被海洋覆盖,大部分动、植物已灭种,人们生活在船上。
因为严重缺乏可饮用的淡水,人们将排出的小便通过一个过滤装置进行回收再使用。
材料二:目前大量可以代替手帕使用的一次性生活用纸已经充斥着整个市场,全方位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中小学生已习惯使用一次性面巾纸。
包括3亿多中小学生在内的我国13亿人,每人每年消耗的纸和纸制品折算成木材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生产这些纸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
目前,西方国家正从我国大量进口手帕。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说:“30年来,我只用手帕,从不用纸巾。
”(1)材料一通过电影形象地再现了人类面临的什么问题?我国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什么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人类共同面临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我国制定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请你辨析:一些中小学生对材料二中的现象不以为然,认为现在用手帕“老土”了,使用面巾纸方便、气派,更能彰显生活品位。
题中观点是错误的。
(1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消费提升生活品质,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应该的,但是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相适应。
提倡适度消费,不与周围的人进行盲目攀比;提倡理性消费,要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消费;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3分)(3) 针对以上问题,你认为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培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的思想意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如节约纸张,充分利用短铅笔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从众心理等。
(再参考前面的)和平与发展十三、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开始爆发次贷危机,到2008年二月份金融机构巨额亏损,严重打击了美国的金融机构。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教材剖析一、知识体例(一)人教版世界历史教材由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大板块组成:上册包含古代史和近代史。
全书共八个单元,前三个单元为古代史部分;第四至第八单元为近代史部分;依据时间次序,表达了从太古时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波及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共 23 课, 4 个活动课,每课教课一课时。
(二)一般的课,每课课文由 10 个部分构成,包含导入框、宋体字课文、楷体字课文、文件资料、图表、动脑筋、说明注音、练一练、活动与研究、自由阅读卡。
二、本册教材在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1)九年级的世界历史在初中阶段,是学生完美和充分历史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阶段。
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的学习,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可是,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需要把它归入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系统中观察对照。
所以,学生有必需认识世界上其余国家和地域的历史。
(2)九年级的世界历史是学生将来学习高中历史的必需准备。
高中历史课程已经不再依据时间和国别来编排,而是依据特意史的体例来编纂,所以,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必定的知识贮备。
九年级的历史正好能够作为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的重要基础,不行忽略。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 1)要点:本册教材的要点,我以为应放在世界近代史上,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萌芽、财产阶级革命以及无产阶级的的斗争这三个方面。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影响了以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在教材中,应充足说明和重申资本主义为何第一会在乎大利出现而不是更为文明发达的东方;文艺中兴和新航路的开拓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欧美财产阶级革命,是本书侧重叙述的内容,要在对照中理解欧美国家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的方式和结果,并找出内在的原由是什么。
无产阶级的出现和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定。
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联系安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需要在教课中特别注意的。
( 2)难点:第一因为本册教材内容多,时间跨度大,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简单出现时间和地理方面误会。
新教材九年级上册主要事件梳理中国历史: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振兴中华的意思)此后,各地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革命一词源于邹容的《革命军》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选为总理。
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
后在《民报》中,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思想”在国民党一大中变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
同盟会边宣传革命的理论与主张,边发动武装起义。
主要的起义有:1911.4黄花岗起义,1911.10.10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1911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是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阀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这是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尝试,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政府还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和政体是仿效美、法等国,所有辛亥革命是制度的变革。
1912年2.12,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清灭。
1912.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不久,他将临时政府迁到北京,强迫过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中国开始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为1912——1927共计15年)1927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1915年袁世凯称帝。
随后爆发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不久死去,中国开始进入军阀混战割据的时期。
由于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
1915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2)马世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教材内容分析下面我们来逐单元、逐课(学习与探究课在第四部分统一说明)地分析本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第一单元的核心是“过渡”,即从传统的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其重点是要围绕这七课的学习与探究,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通过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就“跨入了近代社会的门槛”?这既是这一单元的主线,也是这一单元最大的一个难点。
在世界近代史专业中,这也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研究课题,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领域有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观点和结论也极不相同。
那么,这本教材的编写者在这一问题上持怎样的一种观点呢?首先,我们摈弃了传统的分期方法,即以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史开端的观点。
因为一种新社会形态的酝酿与诞生,不是也不可能从政治统治权的转移开始,它要有充分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生产关系和社会观念方面的长期准备过程,否则这种过渡是不可能真正发生的,即使是出现了这种过渡或转型,也将经历长期痛苦、曲折甚至是失败的结局。
换言之,一种成功的社会转型或过渡,是一种综合因素的转型与过渡。
而这一单元所涉及的欧洲社会形态的过渡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它涉及欧洲16—18世纪的历史,以批判封建神学思想、宣扬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开端,经历了市场的拓展,当然也包括这册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宗教改革运动和第四单元中略有涉及的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等,最终为在政治上完成这一过渡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因此,我们这一单元的“过渡”是以“文艺复兴”运动为起点的。
其次,政权转移在社会转型中所处的位置,既不是它的开端,也不是它的终结,而是这种系统转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政权的成功转移,只是社会形态转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因为接近历史真实的社会形态转型,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即社会要素的全面转型,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价值观念等领域的全面转型。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1。
各国争夺殖民地(1)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德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①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
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3)结果: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2.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1)原因: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2)表现:英、德最为引人注目,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海军强国。
(3)特点: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被不断发明出来,更增加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形成: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其中德国为核心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其中英国为核心(2)影响: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战1.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相互敌对,频频引发国际危机。
(3)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煽动。
(4)导火索(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
2.进程a大战爆发:时间:1914年7月28 日标志:德国支持下的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b主要战场:欧洲c主要战线:西线(分东线、西线、南线)d主要交战国家:英国、法国、俄国和德国、奥匈帝国e重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f加速战争因素:交战双方无力继续战争;各国出现反战浪潮;美国、中国等参战;奥匈帝国瓦解。
g大战结束:时间:1918年11月11日标志:同盟国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以同盟国失败告终.3.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世纪。
课节概述:公元前3000多年至公元前2000多年,东方出现了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文明古国。
阶段特征:早期亚非文明的萌芽。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明进程。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8世纪到1世纪。
课节概述: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这里曾出现了两个强大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
罗马共和国出现于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公元前27年,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阶段特征:古代欧洲文明的出现。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古欧洲国家的兴衰历史。
时间跨度: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
课节概述: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称作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人员对法律进行了整理和汇编。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人称之为“中世纪”。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
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逐渐发展壮大的许多新兴城市用赎买等方式争取城市自治,同时大学纷纷兴起。
阶段特征:中古文明的相继兴衰,近代文明开始浮现。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帝国的历史进程。
课节概述:5世纪,亚洲东部的日本完成统一。
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了封建社会。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后来,阿拉伯半岛基本实现了统一,并通过扩张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阶段特征:封建时代的亚洲文化。
第五单元走向近代单元内容:本单元从思想、经济、文化方面阐述了人类历史开始步入近代。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一、知识体例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共分八个单元,23课。
前三个单元是世界古代史内容。
后四个单元则是世界近代史内容。
本册书的重点内容是后四个单元,也就是世界近代史部分。
下面具体来看这两大部分的内容:(一)、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一共9课的内容,我们可以分为五个主题1、古代史中的第一学习主题介绍了史前时期人类的形成及社会生产、生活情况,这课内容中提到三大人种的形成既让学生了解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种,又为后面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做铺垫。
2、第二学习主题主要讲古代东方文明,也就是古代亚非文明。
同时还介绍了亚洲的日本和阿拉伯国家3、第三学习主题是欧洲文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主要讲了两个国家: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之源,最具代表性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4、第四学习主题讲古代东西方文明冲撞和交融,讲述了文化交流的两种方式:战争与和平交往。
人们往往会认为只有和平的交往才是交流,而战争带来的只会是灾难,本主题可引导学生从战争的结果和客观作用来看战争也有促进东西方交流的一面。
5、第五学习主题讲科技和思想文化,头绪多。
第三课古代宗教的学习可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实质,它们对信仰这些宗教的国家的统治的作用以及它们在世界上的影响和传播。
(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欧美产生、发展和凄凉的历史,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欧美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跨越,这是人类历史的一次巨大变革。
第一学习主题内容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讲述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舆论准备和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环境的开拓;第二部分讲述英国、美国和法国等欧美主要国家反对封建统治和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以及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第三部分是欧洲的扩张讲述西欧殖民者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的野蛮掠夺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本册教材概况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共分八个单元,23课,其中包括3节探究课。
前四个单元是世界古代史内容。
后四个单元则是世界近代史内容。
本册书的重点内容是后四个单元,也就是世界近代史部分。
第一单元是“人类的起源和上古文明”,该单元共有4课,主要包括人类的出现、东方的大河文明和西方的海洋文明等主要内容;第二单元是“中古亚欧文明”,该单元共有2课,主要包括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及中古时代的欧洲;第三单元是“文明的冲撞和融合”,该单元共有2课,主要是讲述文明的两种传播途径:战争和和平交往;第四单元是“古代科技和文化”,该单元共有3课,主要包括世界古代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主要内容。
第五单元是“欧洲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主要包括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及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第六单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
第七单元是“殖民扩张和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八单元则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包括美国的南北战争、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二、教材内容分析下面我们来逐单元、逐课(学习与探究课在第四部分统一说明)地分析本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单元:人类起源与上古文明1、史前时期的人类内容精析: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人种,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
2、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
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古代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之一、古代埃及国家的出现、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埃及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古代一大奇迹。
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及《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古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也走过一条从小国到统一的道路,其中雅利安人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中形成的等级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隶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整体分析新人教版本文档旨在对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进行整体分析,版本为新人教版。
单元概述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
通过对人类的原始生活、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以及城市文明的出现等内容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研究目标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了解原始社会的生活特点和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变;- 掌握狩猎与农耕之间的关系以及农耕社会的特点和影响;- 了解城市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并理解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原始社会的生活特点和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变:- 栖身与生存:人类原始社会的栖身方式和生存状况;- 狩猎与采集:狩猎、采集是人类原始社会的主要生存方式;- 农耕的出现:农耕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 农耕社会的特点和影响:- 农耕生产:农耕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农耕社会的特点:人口增加、城市兴起等特点;- 农耕社会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城市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的出现:城市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城市文明的发展:城市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表现;- 城市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城市文明带来了社会分工、文化繁荣等变化。
研究方法在研究本单元的内容时,学生可以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阅读理解:通过认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讨论交流: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分享对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和城市文明的理解和见解。
- 观察实践:结合现实生活,观察城市文明的各种表现和影响。
家庭作业完成本单元的研究后,老师可以布置以下家庭作业:1. 预下一单元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第二单元的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撰写小结:要求学生根据本单元的研究内容,撰写一个关于人类社会演变的小结,包括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和城市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统编教材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分析让你快速了解九年级新统编历史教材内容。
九上第一——四单元: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
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欧洲的爱琴海地区,诞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
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下,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而后者对推动人类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九上第五---第七单元、九下第一——二单元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九下第三——第六单元: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世界历史九上,相比上一版(2001版课标)教材,对中世纪的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从古埃及文明开始,讲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讲到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这个划分主要是从上下册课时平衡的角度来考虑的。
上册是21课时和一节活动课,下册是22课时和一节活动课。
九年级上册分七个单元: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第一至四单元世界古代史部分课程内容:通过学习世界古代史,知道主要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民族自信心,同时初步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