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7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1--3单元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一、“两极”与“冷战”1、1945年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两极格局的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4、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20世纪90年代,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改变。
2、表现: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苏联分为15个独立的国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三、“冷战”后的和平主题1、冷战后绝大多数国家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祈盼和平,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恐怖主义作为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的威胁(2001年9。
11)(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有新表现。
(美国)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3、根据1999年美国对南联盟的轰炸、2001年9。
11事件、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说说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恐怖主义力量的增长,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等。
4、在这些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巴以冲突和轰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干涉其他国家事务,以霸权、强权的野蛮行径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价值观念。
它既是战争的组织者,又在战争中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加剧,世界更加不安定。
九年级上册历社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在九年级上学期的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与社会知识,让大家对这门课程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文明,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在九年级上册的历史课中,学生们将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世界古代文明两个方面。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学习中,学生们将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的文化,探索最早的华夏文明,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学习到著名的古代思想家孔子、老子等的思想与贡献。
而在世界古代文明的学习中,学生们将了解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通过了解这些早期文明的发展,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二、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历史悠久而辉煌。
在九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到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学生们将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如秦汉、南北朝、唐宋等时期。
此外,还将深入学习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时期,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变革和发展,理解其中的社会矛盾和历史规律。
三、地理与社会地理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在九年级上册的地理与社会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到地球与地球运动、大气与水圈、地表与地壳构造、人口与资源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地理知识,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认识到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同时,还能够了解到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与法治社会与法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九年级上册的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到社会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学生们将了解到法律的作用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社会与法治,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考点29.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 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1978年,中共H^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社会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社会九年级上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与社会:这部分主要介绍历史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社会形态的演变。
学生需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并能够分析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
2. 政治制度:这部分主要介绍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专制制度、民主制度、共和制度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制度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理解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经济生活:这部分主要介绍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生需要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理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能够分析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4. 文化传承:这部分主要介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包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等。
学生需要了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并能够分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5. 人与社会:这部分主要介绍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人的社会性、社会角色、社会交往等。
学生需要了解人的社会性,理解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并能够分析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上是社会九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点,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巩固,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九年级全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一、新中国的成立与土地改革(一)新中国的成立1、时间: 1949年10月1日。
重大事件(标志):开国大典。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新的政治协议会议。
临时宪法:《共同纲领》;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北平改为北,作为首都。
国旗: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是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3、新中国成立的首要任务: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二)土地改革:(1950—1952年)1、土改的内容: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
2、完成的时间:1952年底3、意义:(1)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解放,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4. 性质: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1.目的、原因:1)保家卫国;2)巩固人民政权;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
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英雄人物:黄继光(堵枪眼)3.交战双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组成的中朝联军(总司令:彭德怀);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
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性质美方:非正义的战争;中朝方面:正义的反侵略战争6.意义:1)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3)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4)打击国内外反动派的气焰。
7.此时的中美关系:敌对紧张。
8.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战略:1)政治上孤立;2)经济上的封锁;3)军事上包围。
三、三大改造及其意义。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两弹一星”。
(一)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1953年—1956年底)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精心整理
初三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
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
文艺 ②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三、文艺复兴(九上P58-59-60)
1、时间:14世纪-17世纪上半叶
2、最先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义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
航海家哥伦布迪亚士达o伽马麦哲伦
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环球航行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提
交流
;促。
三一文库()/初中三年级〔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三篇】〕【第一单元】一、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性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1.时间:14—17世纪;开始于意大利。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特点:以人性发对神性,以人权发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
人文主义精神内涵: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与价值。
)3.实质:不是复古而是创新,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4.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1)但丁(意):文艺复兴的先驱。
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代表作《神曲》: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达#芬奇(意):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3)莎士比亚(英):文学巨匠。
“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5.影响:(1)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与价值;(3)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发现”;欧洲人的海外探险):标志着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1.时间:15—17世纪。
最早殖民探险的国家是:西班牙、葡萄牙。
2.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根本动机:获取黄金追求财富。
3.主要航海家:(1)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地理大发现)。
1492年从西班牙(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
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自认为到达的是印度)。
(2)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3)达#伽马:到达印度。
(4)麦哲伦:完成首次环球航行。
经过的大洋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4.影响:(1)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2)使欧洲资本主义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历史九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第一章:人类史前文化与早期人类社会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人类从非洲大陆开始扩散到其他地区,并逐渐形成文化和社会组织的过程。
2. 人类的生活与工具:介绍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工具制作技术和狩猎、采集、渔猎等经济活动。
3. 旧石器时代文化:讲解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包括生活方式、艺术创作和宗教信仰等。
4. 新石器时代文化:介绍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定居生活的出现以及与旧石器时代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古代文明与古代社会1. 早期文明与城市国家:探讨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等)的形成和城市国家的兴起。
2. 战国争霸与秦统一:介绍中国的战国时期,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事件。
3. 古希腊文明:讨论古希腊城邦制度、哲学、文学、艺术和奥运会等方面的发展。
4. 古罗马文明:介绍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建筑艺术和军事征服等方面的特点。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1. 封建社会的特点:讲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原因、政治制度、社会等级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等方面。
2. 中古时期的政治:探讨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的推行和文人士大夫的地位。
3. 中古时期的文化:介绍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包括诗词、绘画、科技发展和宋代的科技制造业等。
4. 明清时期的政治:讲解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法律和科举制度的衰落等方面。
第四章:世界的变化与交往1. 地理大发现与殖民时代的开启:探讨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殖民地的开拓和奴隶制度的形成。
2. 文艺复兴运动:介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发展。
3. 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讲解人文主义思潮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以及宗教改革导致的宗教分裂。
4. 近代科技革命与工业社会:探讨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工业社会的出现和城市化进程。
第五章: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 清末封建制度的危机:介绍19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
2.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讨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
一、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性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1.时间:14—17世纪;开始于意大利。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特点:以人性发对神性,以人权发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
人文主义精神内涵: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与价值。
)3.实质:不是复古而是创新,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4.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1)但丁(意):文艺复兴的先驱。
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代表作《神曲》: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达•芬奇(意):是世界历罕见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3)莎士比亚(英):文学巨匠。
“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5.影响:(1)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与价值;(3)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发现”;欧洲人的海外探险):标志着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1.时间:15—17世纪。
最早殖民探险的国家是:西班牙、葡萄牙。
2.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根本动机:获取黄金追求财富。
3.主要航海家:(1)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地理大发现)。
1492年从西班牙(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
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自认为到达的是印度)。
(2)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3)达•伽马:到达印度。
(4)麦哲伦:完成首次环球航行。
经过的大洋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4.影响:(1)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2)使欧洲资本主义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5.对哥伦布的评价:他发现美洲新大陆,是世界历一位杰出的航海家。
但给美洲人民带来灾难,因此他又是殖民强盗。
人教版历史社会九年级上册全册中考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整理九年级(上)第2课157.汉谟拉比法典背景: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中央集权。
地位: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影响(意义):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说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第3课 158.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 5 世纪后半期,希腊—雅典)内容:①(政治方面)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文化方面)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b5E2RGbCAP 影响: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西方文明之源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评价:伯利克里改革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启示: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4课159.日本大化改新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
时间、天皇:7 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
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p1EanqFDPw 影响(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评价: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场改革。
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展。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两极(二战后世界格局)1、背景:《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2、形成标志:两大敌对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与华约)的形成3、结果:形成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局面,最终演变成为美苏争霸。
二、冷战(美苏争霸)1、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末2、含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象)采取了除军事进攻以外(手段)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目的)。
3、开始: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序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4、表现:美苏军备竞赛、柏林墙的筑成、古巴导弹危机5、影响:威胁世界和平,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一、巩固:1、背景:内忧外患(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国际反华势力)2、措施:①军事:抗美援朝(1950—1953)、和平解放西藏(1950)——中国大陆实现统一②政治:肃清反革命、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③经济:土地改革(1950—1952)——农民获得了真正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二、发展:1、三大改造(1950—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一五计划(1953—1957)——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三、失误:1、经济:“大跃进”(1958—1960)与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2、政治:文化大革命(1966—1976)四、骄傲:1、时代楷模: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王进喜、邓稼先等2、“两弹一星”:导弹、核弹、人造地球卫星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标志1、时间:19782、内容:①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核心内容)③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3、意义: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解读一、共和国的风雨历程考点33 理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b)(社九P11—19)(一)、巩固新生政权1、抗美援朝:取得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国内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2、肃清残余武装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基本统一。
3、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二)、进入社会主义1、“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一五计划”: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此,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失误与挫折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
人们的建设热情空前高涨,但由于对我国国情认识不足,对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国外形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导致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重大失误和巨大挫折。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刮以“一大二公”为主要特点的“共产风”的过程,它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2、“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使整个中国陷入空前浩劫之中。
民主法制被践踏,人权被剥夺,国力衰退,整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大倒退、大灾难。
九年级上册历史社会知识点一、古代文明与历史起源人类历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早期人类社会的起源:早期人类社会是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部落制度逐渐形成。
2. 农业革命的影响:农业革命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飞跃。
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驯化动物,这使得生产和社会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 古代文明的兴起:在农业革命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古代文明,如苏美尔、古埃及、古印度河谷等文明。
这些文明的出现带动了城市的产生和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发展。
二、古代帝国与文明的传播古代帝国的出现和文明的传播,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将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纳入一个整体。
1. 古代中华文明:中国古代中华文明以华夏族为基础,源远流长。
从夏朝、商朝到周朝,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时期。
2. 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对政治、哲学、科学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古罗马文明:古罗马文明是古代欧洲最重要的文明之一。
罗马帝国的扩张和行政、法律制度的建设,对欧洲乃至世界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世纪是一个封建社会盛行的时期,封建制度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并对后来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封建制度以封建主和农民之间的土地关系为核心,形成了世袭制、宗法制、农奴制等制度。
2. 封建制度的衰落:封建制度在中世纪晚期逐渐走向衰落。
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封建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四、近代社会的兴起近代社会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发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机器的使用取代了人力,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 科技进步的作用: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九年级上册社会知识点梳理九年级上册的社会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历史、地理、政治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这篇文章将对九年级上册社会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历史知识点1. 西方科学的兴起九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西方科学的兴起。
这段历史时期以科学革命为标志,人们开始用实验和观察来解释世界。
我们了解了伽利略、牛顿等西方科学家的贡献,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如何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2. 近代中国的历史我们还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了解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变革和挑战。
二、地理知识点1. 中国的自然地理九年级上册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自然地理。
包括地貌类型、气候分布、河流湖泊等。
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不仅可以增加对我们国家的认知,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2. 世界的自然地理我们还学习了世界的自然地理,包括各大洲的地理特点、自然灾害等。
通过学习世界的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拓宽眼界,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
三、政治知识点1. 法律与公民九年级上册的政治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法律与公民的关系。
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并履行公民义务。
2. 政治体制我们还学习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通过学习政治体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国家的运行机制,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其他知识点1. 经济与社会发展九年级上册的社会课程还包括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知识。
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结构调整等内容。
通过学习经济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模式。
2. 文化与艺术我们还学习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绘画、建筑等。
通过学习文化与艺术,我们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
总结起来,九年级上册的社会课程内容广泛而丰富。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一)1、20世纪初的世界局势①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②两大军事集团对峙2、两大军事集团(((3)世界形势的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3、第一次世界大战(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他原因:①抢占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相互敌对和竞争)②军国主义的论调③极端民族主义情绪④巴尔干半岛成为一战的火药桶(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3)概况4、巴黎和会(1)时间:1919年(2)操纵国:美、法、英(3)特点: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4)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5)焦点问题:如何处理德国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6)各国地位不平等,利益诉求不同,四国各自的目的:①美国:大发战争横财,雄心勃勃的要主宰世界。
②日本:要求它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③法国:要以最严厉的手段处置德国,确立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④英国:欲恢复法德互相牵制的局面,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5、凡尔赛体系的影响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使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从而欧洲与世界经济复苏并有所发展。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二)1、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①政治上: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②经济上: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极大压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③思想上:一方面提出了实业救国的理念,另一方面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1)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民族经济。
其中著名实业家张謇。
(2) 知识分子不断成长。
他们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积极宣传革命。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其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另外还有邹容,起代表作是《革命军》。
3、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孙中山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做了哪些准备?(1)组织上:①1894年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九年级社会思品笔记整理社会部分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两极”与“冷战”1、“两极”:美、苏。
2、“冷战”:①1945-1991(苏联解体),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②表现:⑴东西柏林墙:东德:民主德国(华约);西德:联邦德国(北约)。
⑵美苏军备竞赛(核威慑)。
⑶古巴导弹危机:美总统肯尼迪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军轰炸机进入古巴上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停建导弹发射场。
⑷侵越战争: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
3、《雅尔塔协定》:确立五大常任理事国:苏、美、英、中、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5、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6、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
根据《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集团,简称华约。
7、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8、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
“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9、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阐述了“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10、冷战后,世界向政治多极化发展。
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2、亚洲四小龙崛起: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基础,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知识点一、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1.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人类通过石器工具获取食物,居住在山洞或简陋的棚屋中。
2.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人类学会种植农作物,提高生产力,逐渐形成定居生活。
3. 河流流域的文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商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古代文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二、古代帝国和诸侯国的兴衰1. 古代帝国的特点与代表古代帝国以中央集权为特点,统一的政权控制着广大的领土和人民,如埃及的法老王朝、中国的秦朝。
2. 诸侯国的特点与代表诸侯国是指在一个中央政权统治下,各地大臣掌握一定的权力,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3. 帝国的兴衰与诸侯国的角色帝国的兴衰与领导者的能力、外部环境等因素有关,而诸侯国的存在常常是帝国衰落的表现。
三、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1. 文化的扩散和交流借助于贸易、迁徙等途径,文化在不同地区之间得以传播和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 宗教的传播与信仰宗教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四、古代国家的建立与延续1. 相对孤立的古代国家古代国家往往相对孤立,地形、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了各国的独立性,如古埃及、古中国等。
2. 帝国的建立和延续在古代,强大的帝国通过征服和统一周边的诸侯国而建立,帝国的延续需要合理的政治、经济管理。
五、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1. 农业经济的兴衰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例如农耕工具的改进。
2. 商业经济的崛起商业经济在古代逐渐崛起,采用货币交换、市场交易等方式进行经济活动,如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
3. 工业经济的兴起工业经济在近现代逐渐兴起,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总结: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的知识点内容涵盖了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古代帝国和诸侯国的兴衰、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古代国家的建立与延续,以及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等内容。
九年级上册社会知识点在九年级上册的社会学科中,学生将学习各种社会知识点,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思考能力,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社会学科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历史知识点1. 古代文明:学生将学习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发展和影响。
2. 世界历史:学生将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以及这些事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 中国近现代史:学生将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
二、地理知识点1. 世界地理:学生将学习世界地理的重要内容,包括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地理特征等。
2. 中国地理:学生将学习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包括中国的河流、山脉、气候带等地理特征,以及各个省份的位置。
三、政治知识点1. 国际关系:学生将学习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包括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冲突等方面的知识。
2. 民主政治:学生将学习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机构,包括选举制度、三权分立等。
3. 经济学:学生将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供求关系、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四、其他社会知识点1. 社会问题:学生将学习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 文化传承:学生将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3. 社会调查:学生将学习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
以上仅是九年级上册社会学科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思考能力,并为未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专题二.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34页)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2.和平成为主题之一的原因是什么?
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绝大多数国家
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祁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
3.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4.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5.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6.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主题原因是什么?
当今国际社会仍是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世界,落后、贫困、危机、债务,捆扰
着占世界人口2/3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
7.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②恐怖主义。
8.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
9.恐怖主义的危害: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威胁。
10.当今世界不太平根源(最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1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的表现是什么?
超级大国倚仗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鼓吹“先发制人”和“预防性干预”,以争夺和控制世界战略要地和资源重地。
12.发展问题也称南北问题。
造成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其他原因:①历史上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历史原因)
②战乱和不稳定
13.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14.解决南北问题根本途径(对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其他途径(对策):①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②维护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保持国内社会稳定。
15.建设和谐世界我国应奉行怎样的内外政策?其作用何在?
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
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专题三.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36页------38页)
考点34.了解我国人口现状及对社会发展影响,理解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
1..我国人口现状:①人口数量大,新增人口多②人口素质不高③人口老龄化
2.为此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3.计划生育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4.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控制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
6.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7.我国人口现状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总说: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低、人口老龄化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都会带来沉重压力。
分说:①人口数量大影响:使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加剧了资源危机、环境恶化;加重就业压力,使诸如交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人口素质偏低影响:增加了就业难度;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低,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③人口老龄化影响:增加了养老、福利、社会保障事业的经济压力,增加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等,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压力。
8.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社会健康发展有何意义?
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减缓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给人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考点35.了解我国的资源状况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解决资源问题的措施
1.我国资源状况如何?(除了总量丰富外,其他是我国的资源问题)
①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的,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
国情的基本特征
②资源分布不平衡`
③自然资源的质量不高
④资源利用率低,破坏与浪费严重”
2.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的,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
3.自然资源特点:数量有限
4 资源利用中出现种种问题的危害: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短缺问题。
5.我国应对资源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①开源与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②跨区域调配,是解决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问题的有效方法。
如“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等
③把对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6.“开源”是指什么?
“开源”指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资源开发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