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25
原文如下:古文观止者,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所编也。
其选先秦至明末之散文、诗歌、辞赋等四百余篇,欲使读者博览群书,领略古代文学之瑰宝。
首卷为“经部”,收录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
这些经典之作,阐述了儒家、道家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次卷为“史部”,收录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以及《左传》、《国语》等史传。
这些史书,记载了我国古代历史之变迁,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第三卷为“子部”,收录了《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之作。
这些作品,论述了诸子百家之思想,展现了古代思想文化之繁荣。
第四卷为“集部”,收录了《诗经》、《楚辞》、《汉赋》等古代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或抒情、或叙事、或议论,展现了古代文学之魅力。
以下是《古文观止》中部分作品的文言文翻译:一、《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也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二、《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余闻之先人曰:‘天有其度,地生其财,人有其治。
’此三者,相须而成,不可废也。
是以古之圣王,悉心治世,莫不以度制地,以财养民,以治安人。
余尝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闻古史于孔氏,考之《春秋》,稽之《国语》,综之《尚书》,览之《百家》,终不能自通。
是以退而深思,遂作《史记》。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先人说:‘天有它的法则,地有它的财富,人有他的治理。
’这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废弃。
因此,古代的圣王,全心全意治理国家,没有不用法则治理土地,用财富养育人民,用治理安定百姓的。
我曾经向唐都学习天文,向杨何学习《易经》,向黄子学习道论,向孔氏学习古史,考察《春秋》,查阅《国语》,综合《尚书》,阅读《百家》,始终不能自通。
古文观止《xx求贤诏》原文及翻译古文观止原文: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②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③下相国,相国?侯④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⑤下郡守。
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⑥、年。
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⑦病,勿遣。
①伯:同“霸”。
②游:交游。
“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
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④?侯:即萧何。
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
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侯。
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的副手。
⑥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
⑦癃(L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
译文:听说行王道的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行霸道的没有能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依靠贤能的人才成就了事业。
如今天下贤者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如古代的人么?忧虑在于当人主的不交结贤士的缘故,贤士有什么道路被进用?如今我依靠上天的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因而创建了一家的天下,想让它长治久安,世世代代事奉宗庙不绝。
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却不跟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受益,能行吗?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
因此布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这个布告由御史大夫周昌下传相国,相国?侯萧何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各郡郡守。
那些确实可称为有美德的人,郡守必须前去劝勉,并为他驾车,送到京师相国府,登记他们的品行、仪表和年龄。
有贤才而郡守不举荐,发觉后就罢免他的官职。
年老手足不灵活有病的,不要送。
《古文观止》第一篇原文为《郑伯克段于鄢》。
以下是《郑伯克段于鄢》的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难姜不悦,故逐之。
及庄公为君,而杀武姜于廪丘。
祭仲曰:“姜氏,齐也。
齐,东夷之国,而太叔又甚宠,恐其为乱。
”公曰:“石甫,无庸,多行无悛,必犯吾姑。
犯我姑者,唯戎狄是膺。
戎狄所归,兄弟甥舅相容。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草难除,此处除之,彼处复萌。
”后果为乱,公辞焉而避之。
祭仲见申。
不克而止。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犹有童心焉者也。
周任有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予以谓祭仲不若庄公。
庄公知为亲者不易、昵者已婚而悔之后果克其过改。
昔者伊川讲易所以诲赵温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是故君子多识以自持。
庄公之志在于天下非独在亲而已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阅读原文以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古文观止原文全注
《古文观止》全文原文在史书、文集中收录的篇目众多,无法一一列举。
以下是《古文观止》中的一些典型篇目原文及注解:
1.《论语》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解:这是孔子的教诲:“学习之道需时常重复习作,不也令
人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令人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不仅不气愤,反而能保持心境平和,不也正是君子的表现吗?”
2.《诗经》
原文:有国有家,不难自持;有命有约,不难自巧。
”
注解:这是《大雅·卷阿》中的诗句,意思是说有国有家并不
难以保持,有宿命约定也不难以巧妙应对。
3.《孟子》
原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注解:这是孟子的教诲:“父母在世时,不应过于远离家乡;
若一定要离家,就得有规划和目的地。
”
4.《战国策》
原文:“虽有勇夫,刺于罅隙。
虽有英雄,陷于敌国。
”
注解:这是《赵问》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即使有勇敢的人,也可能会被世俗诱惑影响到,即使有英雄,也可能会沦落到敌国。
以上仅为《古文观止》中的部分篇目原文及注解。
全文原文及全面的注解可参考实际收录本。
《古文观止》一.序余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孔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就学时,则喜读古人书传。
每纵观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尝探其要领。
若乃..(至于。
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析义理..(言辞、文章的含义和观点)于精妙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阙如...(空缺;缺然;欠缺,《论语·子路》:“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闕如也。
”后“盖闕”连用,指缺少,阙疑。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然矢言之道盖闕,庸器之制久沦,所以箴铭异用,罕施於代。
”)也。
岁戊午,奉天子命抚八闽,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福州的别称)之凌云处。
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
楚材天性孝友..(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潜心力学,工举业(科举时代指专为应试的诗文、学业、课业、文字。
也指八股文),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
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研究古文经、古文字之学)相砥砺。
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推崇)气宜。
本其家学,每思继序..(谓承继先代功业)前人而广大之。
二子才气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
今年春,余统帅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
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该.(同“赅”,完备。
),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
批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冁.(ch..(教育童蒙)而裨后学,厥....ǎ.n)..然.(笑貌)以喜矣。
以此正蒙养(他的)功岂浅鲜哉。
及命付诸梨枣..(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枣木刻成,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而为数语。
以弁.(biàn放在前面)其首。
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阳日愚伯兴祚题。
翻译我从青年时期束发从师学习以来,就喜欢读古人的著作,每次浏览其中的大概意思,对其起源发展,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曾经探究其中的要点。
至于分析文章言辞的精致巧妙的内蕴,分辨字句的细微差别,这正是我所缺乏的。
古文观止原文及译文《古文观止》是清代文学家吴楚材编撰的一部古文选集,共分为上下两编,收录了从先秦到隋唐的各种文体的优秀篇章。
由于篇目广泛,选文精美,成为清代以后学习古文的重要读本。
这部书对于古文的研究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古文观止》中的一段原文及其译文:原文:《左传》,夫政之要,民之所安在矣。
故君必慎其所由起,而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以立,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以立,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译文:《左传》,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民众的安定。
因此,君主必须谨慎其施政之道,才能使民众安定。
所以,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古文观止全文翻译曹刿论战《左传》【作者小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
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
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
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闻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划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题解】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十年春(1),齐师伐我(2)。
公将战(3)。
曹刿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文观止原文及注释
古文观止是一部收录了750篇古代文言文/古文经典的文集,
原文及注释内容非常广泛,下面为您随机挑选一篇原文及注释:
原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孔子曰:孟子有言曰,足不出户,
知天下;身虽有亡而心不亡,则知天矣。
”罚”作“新志”。
”
注释:
孟子,字子午,战国时期中国著名的儒家思想家。
此处引用了孟子所说的名句。
其中,“足不出户”指的是不出远门,也可以理解为不离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于知识的重视。
他认为,通过思考、观察和学习,一个人可以获得对整个世界、天地万物的认识。
同时,他还强调了内心的重要性,在物质上一无所有,心灵仍然可以保持独立和纯净,可以达到与天地相通的境界。
“罚”在此处被更正为“新志”,即属于该篇注释的内容,解释了
书中文字的修订和更正,保证了原文的准确性。
古文观止原文及注释
抱朴守真经石穴中居,神农以疑病终狂。
无言寄守常,观止
于己。
探奇溯姓氏,纯朴天性师。
虽疯图治实,已伏愚蠢疑。
霜蛰土狱陷,磨既周天谁。
世窘欢消散,道阻信不随。
微观颇寿象,病虚自愚己。
道自博隆容,护幸待勤奋。
【注释】:
抱守朴素之真。
神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英雄,以实际行动推动农学的发展,被尊奉为农学始祖。
疑病,多种疾病的疑问。
无言,不言语;寄守,寄托。
观止,自省到极点。
探奇,发觉奇妙之处;溯,《尔雅》:“溯,行也。
”即反往。
纯朴,指纯真质朴;天性,天生的本性;师,《尔雅》:“师,故也。
”即本性。
疯,指精神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图治实,意图治疗实际病症。
愚蠢,愚昧愚笨。
冰雹压伤土地,谁能磨平这千疮百孔的土地。
磨,修治。
世窘,人生困苦。
阻,阻隔。
微观,细查人的寿命。
象,模拟。
病虚,弱病虚弱。
博隆,庄敬博大。
护幸,保护幸福。
狱中与诸甥侄书([南朝·宋]范晔)【题解】这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姪约、谢纬等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信中虽说“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而事实上这“狂衅”正反映了他无视封建礼法的叛逆精神和虽杀身而无悔的进取态度。
范晔以《后汉书》垂名青史,然而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本文关于文学特点、宫商声律以及文笔之分的论述,虽然比较简略,语焉未详,却开了文学概念由先秦两汉的尚实崇用转变为六朝的缘情绮丽的先声,在文学批评史上,无疑应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是书信,故全文侃侃而谈,平易亲近,读来真切感人。
至于文中自诩《后汉书》为“天下之奇作”,“殆无一字空设”,以至“乃自不知所以称之”,则表明他的自负之高。
【原文】覆灭[1],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2]。
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於能不[3],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4]。
自尔以来,转为心化[5],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
往往有微解[6],言乃不能自尽。
为性不寻注书[7],心气恶[8],小苦思便愦闷[9],口机又不调利[10],以此无谈功[11]。
至於所通解处,皆自得之於胸怀耳[12]。
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於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13]。
常耻作文士。
文患其事尽于形[14],情急于藻[15],义牵其旨[16],韵移其意[17]。
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18],政可类工巧图缋[19],竟无得也。
常谓情志所托[20],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21];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22]。
然后抽其芬芳[23],振其金石耳[24]。
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25],屈曲有成理[26]。
自谓颇识其数[27],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性别宫商[28],识清浊[29],斯自然也。
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
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
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30],手笔差易[31],文不拘韵故也[32]。
古文观止原文及注释
《古文观止》是清代文学家吴楚材编撰的一部古文选集,收录
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时期的优秀古文篇章。
这部书对于学习古文和
了解古代文化都有很大的价值。
以下是《古文观止》中的一段原文及注释:
原文,其唐明月,其宋星旧。
昔日之光,今日之光,其丽如此。
注释,这段古文出自《文选·杨修·醉翁亭记》。
作者杨修在
此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唐代的明月,
宋代的星辰,都曾经璀璨照耀,而今天的光芒同样美丽如此。
这段
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现实的美好赞美,
展现了作者的豁达和博大情怀。
《古文观止》中的古文文辞优美,意蕴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和思想价值。
阅读这些古文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阅读能力,还可以增进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希望这段原文及注释能够对
你有所帮助。
狱中与诸甥侄书南朝·宋范晔题解这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侄约、谢纬等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信中虽说“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而事实上这“狂衅”正反映了他无视封建礼法的叛逆精神和虽杀身而无悔的进取态度..范晔以后汉书垂名青史;然而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本文关于文学特点、宫商声律以及文笔之分的论述;虽然比较简略;语焉未详;却开了文学概念由先秦两汉的尚实崇用转变为六朝的缘情绮丽的先声;在文学批评史上;无疑应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是书信;故全文侃侃而谈;平易亲近;读来真切感人..至于文中自诩后汉书为“天下之奇作”;“殆无一字空设”;以至“乃自不知所以称之”;则表明他的自负之高..原文覆灭1;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2..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於能不3;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4..自尔以来;转为心化5;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往往有微解6;言乃不能自尽..为性不寻注书7;心气恶8;小苦思便愦闷9;口机又不调利10;以此无谈功11..至於所通解处;皆自得之於胸怀耳12..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於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13..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14;情急于藻15;义牵其旨16;韵移其意17..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18;政可类工巧图缋19;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20;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21;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22..然后抽其芬芳23;振其金石耳24..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25;屈曲有成理26..自谓颇识其数27;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性别宫商28;识清浊29;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30;手笔差易31;文不拘韵故也32..吾思乃无定方;特能济难适轻重33;所禀之分34;犹当未尽;但多公家之言35;少于事外远致36;以此为恨37;亦由无意于文名故也..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38..既造后汉39;转得统绪40..详观古今着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41..班氏最有高名42;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43..后赞于理近无所得44;唯志可推耳45..博赡不可及之46;整理未必愧也47..吾杂传论48;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49;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50..其中合者51;往往不减过秦篇52..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53..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54;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55;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56;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57..吾於音乐;听功不及自挥58;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59..然至于一绝处60;亦复何异邪61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62..亦尝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63..此永不传矣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余竟不成就..每愧此名..—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译文我因为疏狂放肆而终遭杀身之祸;这还有甚么可说的呢;你们也都将被当作罪人而被判处死刑..但我一生的行状自己心里清楚;还是可以追忆回顾的..至于能不能这样;尤其是头脑中所想到的;你们或许不一定全部知晓..我小时候学习并不怎么勤奋;成熟得亦比较晚;一直到了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从那以后;转而中心感化;自己估计就是到老;也不会停止这一行动的..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见解;难以用言语表达完整..我天性不喜欢钻书本;脑子也不灵;稍微费些精力便头昏脑胀;而又缺少能言善辩的口才;所以也难以因此取得功名..至于所获得的一些见解;一般都出于内心对事物的领悟..文章写得好些了;但缺少才气;思维钝涩;所以每每挥毫写作;写成的却几乎没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满意..我常以作一个文士为耻..一般的文章常耽心或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或急于言情而忽略文彩;或辞不达意而影响主题的表达;或过份注重音律而妨碍了文意..虽时有擅长于作文的人;但大多数都不免这些毛病;正好比技艺精妙的工匠在已有五彩花纹的图像上再作画;貌似好看;结果一无所得..我常以为;文章主要是用来表达情志的;因此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若以意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会显现于读者面前;做到了以文传意;那么;就不会出现文不达意的现象..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完美;声调铿锵..这当中各人的情性旨趣;虽然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在这不同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法度..我自己认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奥妙; 也曾经跟人谈起;但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赏识;我以为这或许是各人看法不同的缘故罢..我能够识辨宫商五音;也能分得清清音浊音;这都是本已存在的语音现象..可是看来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却往往不完全明白这一点;即使懂得一些;又未必从根本上理解..我说这些话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并非空谈..比如年少一辈中的谢庄算是最能辨别区分宫商清浊的了;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并不如此;这是因为没有注意;文不拘韵的缘故..而我的看法是拘韵与否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能够表达出难以言传的情事;符合语音的顿挫抑扬、高低变化就可以了..但我所具有的天分;却仍未能完全达到这一点;因为我自己写的却又大多是用于公事的不拘韵的实用文;很少有超出这一范围以外的文字;常常以此为一大遗憾;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无意去追求文名..以上所说与史书并不相关;只是常常觉得这事不大可以理解罢了..我既完成了后汉书的编纂;便因此而掌握了其中的端绪..我仔细通观古往今来的有关着作及其评论文字;几乎很少有使人赞同的..班固最负盛名;但他按自己的想法着史;不再遵守史记的先例;他就不可能“通古今之变”..汉书的赞文实际上一无足取;只有十志值得推崇赞扬..我所着的后汉书;内容的广博宏富不一定比得上他;但史料的处理和编纂体例的创新;我不一定比之有愧..我所着的各种传论;都含有精深的意蕴;因为带有评判裁定的性质;所以就写得简明扼要了..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篇序论;更是笔势纵横自如;实在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其中那些切中时弊的文字;往往不逊色于贾谊的过秦论..所以我曾经将后汉书与汉书作过比较;结果不仅是不感到惭愧而已..我曾想把诸志全部作成;凡是汉书中有的都撰写完备..虽然史实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使人看后有十分详尽的印象;又想就某些历史事实发些议论;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设想未能成为现实..后汉书里的赞文;应当说特别体现了我的见解与思想;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文字变幻无穷;同是议论文字却内容各不相同;以至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许它..这书刊行以后;一定会获得知音赞赏的..后汉书的序例仅仅是举其大概;还有一些细小具体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自古以来;规模宏大;思虑精密;没有哪一家能做到这样的..因为怕世人贵古贱今;不一定能了解详细;所以就恣意狂言;自夸自吹了一通..我对于音乐;鉴赏审别能力比不上自家弹奏的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正声为憾事..不过真正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雅与不雅又有甚么区别呢这当中的意趣;确非言语能表达完尽..那弦外之响;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从何而来..虽说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称许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蕴神韵却并无穷尽..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一般从学的士子和百姓中;竟无一个酷似神肖的..这一技法恐怕将永远失传了我的信虽然稍有深意;但行文毕竟不畅快..我到底没有成功..我常常感到痛恨羞愧..聂世美注释1狂衅xìn信:疏狂放浪;不拘小节..衅;通“兴”偏激;冲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衅于勇..”杜预注:“衅;动也..”覆灭:指因参与谋立彭城王义康事泄而遭致杀身之祸..2弃:谓遗弃、嫌弃..这里说范晔自认为疏狂放肆;得罪许多人;现在自己成为罪人;应受遗弃..3不fǒu缶:同“否”..4政:通“正”..向;南史·范晔传作“尚”..5心化:谓行道感人..6微解:精微深刻的见解..7寻:探求..注:专注..寻注书;谓行舟书海之意..8心气恶:意谓脑子不灵..按;古人每每将人脑的思维活动视为心的生理功能..如云:“心之官则思..”9愦闷:指头昏脑胀..愦;昏乱、糊涂..10口机:口才..调利:畅达锋利..11谈功:指凭借口舌言语获取功名利禄..12得之於胸怀:意谓通过主客观的交互作用产生对事物的领悟..13全称:完全满意..称;称道、肯定..14事尽于形:谓作文记事显豁;只求外形;缺少内涵..15情急于藻:谓只顾及情感的表达而忽略了文彩藻饰..16义牵其旨:谓以辞害意..义;文意..旨;主旨;犹今之主题..17韵移其意:谓作文因考虑音律情韵而妨碍了文意的准确表达..18大较:大略;大体上..19政:通“正”..工巧:技巧艺精妙的工匠..图缋huì会:绘制彩色花纹的图像..图;用作动词..缋;同“绘”..20常;通“尝”..曾经..21见xiàn现:同“现”..22不流:不散失..此谓不会出现文不达意;空泛虚浮的现象..23抽:引出..芬芳:此指完美的思想内容..24金石:钟磬一类乐器;其发声清越优美;后因喻辞韵美妙..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25千条百品:谓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品;品目;名目..26屈曲:比喻参差不一..成理:规律法度..27数:技术;方法..28宫商:古代五音中的二音..周礼·春官·大师:“皆通“谐”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zhǐ羽..”29清浊: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也可谓汉语音韵学中的一对范畴;它体现了汉语语音的特点..发音时声带与发音体一起颤动的辅音叫浊辅音;反之则称之清辅音..30谢庄:宋骈文家..据宋书·谢庄传:“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仕至光禄大夫;卒年三十六..”谢庄亦能诗;所作格调清雅绝俗..最有其分:最有识别宫商、清浊的天分..请参阅钟嵘诗品·序..31手笔:犹文章..自南北朝始有“文”、“笔”之分;即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分为有韵的“文”;与无韵的“笔”..这里“手笔”当指无韵的实用骈散文字..差易:差别..32文不拘韵:谓“手笔”之文不讲究宫商、清浊之声律..33特:但;只..济难:有利于难以言传之情事的表达..济;有益;方便..轻重:指文字声音上的顿挫抑扬;高低变化;即后来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谓“宫羽相变;低昂舛节..”34禀:领受:承受..此指具有..35公家之言:指所谓“不拘韵”的奏疏、书表、策论等一类骈散实用文字..36事外远致:指除“公家之言”以外的纯文学文字..致;意态;情趣..37恨:遗憾..38恒:常常..39造:此指编纂..40转:这里有进一步的意思..统绪:犹端绪..统;丝绪之总束..绪;丝头..41可意:赞同;合意..42班氏:指班固;东汉着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有汉书、两都赋等传世..43既任情二句:这是范晔批评班固断代为书;一改史记通史之先例;未能“通古今之变”;审辨、阐明各个历史现象之发生、发展及其归宿..44赞:文体之一;有杂赞、哀赞及史赞之分..45志:记事的书或文章;此指汉书中的食货志、地理志、五行志、天文志等十志..推:推许;赞许..46博赡:犹宏富..赡;充裕..47整理:指编纂后汉书时对史料的处理;以及在编纂方法和体例上的创新..48传论:即每篇人物传纪后的评语、议论..49裁味:评判裁夺的意味..50“至于”三句:请参阅后汉书的西羌传论、南匈奴传论等篇..其中不乏针砭时事之论..则范晔之自负自夸亦并非无据..51中合:谓切中时弊..52过秦篇:即过秦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辞赋家贾谊的代表作之一..分上、中、下三篇..本编已选入其上篇..53“欲遍作”二句:据宋书·范晔传:“元嘉九年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此时晔年方二十七岁;至被杀时;历时二十一年;然仅撰成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汉书所有之十志并未依其例而成..54杰思:杰出的思想和见解..按:后汉书既有论;又有赞;体例未免有重复之嫌..55同含异体:谓各篇赞论内容不尽相同..56纪传例:指序例..未见于今本后汉书..梁刘昭后汉志序云:“范晔序或未周;志遂全缺..……司马续书;总为八志;范晔序例;颇褒其美..”57称情:犹言放胆、无所顾忌..58听功:指对音乐的鉴赏识别..自挥:指亲手弹奏..晋嵇康赠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据宋书·范晔传载:“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59雅声:正声..雅;合乎规范..60一绝处:指音乐非雅声之乐的最高境界..61亦复何异:这里指“雅声”与范晔自创的新声实质并无区别..62旨态无极:言非“雅”的新声其意蕴与表现形态均优美动人之极..63士庶:读书人和平民百姓.. 豪似:极其相似..古文观止全解全译蓝田县丞厅壁记唐韩愈题解自唐朝以下;朝廷各官署的办公处所;常常有“壁记”;叙述官署的创置、官秩的确定以及官员的迁授始末等;刻在壁间..后来地方官署也起而效法..写壁记的目的在于使后任了解自己的职责和前任的情况;所以一般都写得比较平实详细..韩愈的这篇壁记却与一般的壁记不同..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当时县丞一职;有职无权;形同虚设;还要受到吏胥的欺凌;只能低首下气;使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居此亦无所作为;并以崔斯立任蓝田县丞的种种境遇为例尽情刻画;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韩愈代崔斯立发出不平之鸣;以期引起朝廷对这类事情的注意..蓝田县;唐代属中道京兆府;今属陕西西安市..崔斯立于元和十年815任蓝田县丞;当时韩愈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诰;本文即作于此年..全文短小精悍;生动泼辣;意味深长..自“文书行”至“漫不知何事”一段;尤将县丞的无用描摹得淋漓尽致..丞之职所以贰令1;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薄、尉2;主薄、尉乃有分职3..丞位高而偪4;例以嫌不可否事5..文书行6;吏抱成案诣丞7;卷其前8;钳以左手9;右手摘纸尾10;雁鹜行以进11;平立睨丞曰12:“当署..”丞涉笔占位13;署惟谨14;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15;漫不知何事16..官虽尊;力势反出主薄、尉下..谚数慢17;必曰“丞”..至以相訾謷18..丞之设;岂端使然哉19博陵崔斯立20;种学绩文21;以蓄其有22;泓涵演迤23;日大以肆24..贞元初25;挟其能战艺于京师26;再进再屈千人27..元和初28;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29;再转而为丞兹邑30..始至;喟曰:“官无卑31;顾材不足塞职32..”既噤不得施用33;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则尽<bzgwgz_012/bz>去牙角34;一蹑故迹35;破崖岸而为之36..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37;墁治壁38;悉书前任人名氏39..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40;俨立若相持41;水循除鸣42..斯立痛扫溉43;对树二松;日吟哦其间44..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45..——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县丞一职是用以辅佐县令的;对于一县的政事没有什么不应过问..其下是主薄、尉;主薄和尉才各有专职..县丞的地位高于主薄、尉;逼近县令;照例为了避嫌疑而对公事不加可否..在公文发出之前;吏胥怀抱已拟成的案卷;到丞那儿去;卷起前面的内容;用左手夹住;右手摘出纸尾签名处;象鹅和鸭那样摇摇摆摆地进来;直立斜视;对县丞说:“您还要署一下名..”县丞拿笔望着应由自己署名的位置;谨慎地签上名字..抬头望着小吏;问:“可以了吗”小吏说:“就这样..”然后退下..县丞不敢稍稍了解一下公文的内容;茫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官位虽较高;实权和势力反而在主薄、尉之下..民间谚语列举闲散多余的官职;一定说到县丞;甚至把丞作为相互谩骂的话..设立县丞一职..难道本意就是如此吗博陵人崔斯立;勤学苦练;以积累学问;他的学问包容宏深;境界广阔;每天都有长进;并且逐步显露出来..贞元初年;他怀藏本领;在京城与人较量文艺;两次得中;两次折服众人..元和初年..他任大理评事;因为上疏论朝政得失而被贬官;经过两次迁谪;来到这里做县丞..刚到时;他叹息说:“官无大小;只怕自己的能力不能称职..”在只能闭口无言无所作为的现实面前;他又感慨地说:“丞啊;丞啊;我没有对不起丞;丞却对不起我”于是完全去掉棱角;一概按照旧例;平平庸庸地去做这县丞..县丞的办公处原来刻有一篇壁记;但房屋损坏漏水而遭污损;已无法阅读..崔斯立为之换椽易瓦;粉刷墙壁;将前任县丞的名氏全部写上..庭院里有老槐四行;南墙有大竹千株;昂首挺立;好象互不相下;水声汩汩绕庭阶而鸣..斯立把厅屋里外打扫干净;种上两棵相对的松树;每日在庭中吟诗..有人问他;他就回答说:“我正有公事;您暂请离开这里..”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注释 1丞:县丞..贰:副贰、辅佐..这里作动词用..令:县令..唐代制度;京都旁的各县称为畿县蓝田即为畿县;置令一人;丞一人..2主薄、尉:均为县令、县丞之下的官职..县署内设录事、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七司;主薄领录事司;负诸司总责..尉主地方治安..3分职:分理诸司;各有专职..4偪bì:同“逼”;迫近;侵迫..这一句说县丞官位高于主薄、尉;如果真的管起来;很容易侵犯县令的权力..5例以嫌不可否事:按照惯例为了避嫌疑而对公事不表示意见..6文书行:在传布公文的时候..行:传布..7成案:已成的案卷..公文由主管各司拟稿;经县令最后判行;成为定案..指:到..公文经县令签署之后;还要县丞副署..8卷其前:卷起公文的前面部分..意即吏不需要丞知道公文的内容..9钳以左手:用左手夹住卷起的部分..钳;用手指夹住..10右手摘纸尾:用右手摘出纸尾..摘;拣出某一块地位的意思..11鹜wù务:鸭子..雁鹜行;斜行..12平立:站着..睨nì:斜视..雁鹜行、平立、睨都是描写吏对丞的轻蔑态度..13涉笔:动笔..占位:看着应当署名的地方..14惟谨:很谨慎..惟;发语助词..15略省:稍稍了解一下..16漫:茫然的样子..17数:数说;列举..慢:散慢;闲散;多余的官..18訾謷zǐ子aó熬:诋毁..19“丞之设”两句:设立县丞一职;难道本意就是如此吗端;本..20博陵:地名;在今河北蠡县南..崔斯立:名立之;字斯立..21种学绩文:以耕田织布为比喻;说崔斯立勤学苦练;学有根柢..绩:缉麻..22以蓄其有:以积累学术修养..23泓涵演迤yí移:包孕宏深;境界广阔..24日大以肆:每天都有进步;并且渐渐显露出来..25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26战艺:以文艺与人较量..指应试..27再进:崔斯立于贞元四年登进士第;六年中博学宏词科..再屈千人:两次战胜众人..底本原作“再屈于人”;出人头地的意思..两说皆通..此据他本..28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29大理评事:官名;掌刑法;属大理寺;上有卿、少卿、正、丞..言得失:上疏论朝政得失..黜官:被贬官..30再转:经过两次迁谪..丞;用作动词..31官无卑:官职不论大小..32顾:只是..塞职:称职..33噤:闭口不言..34<bzgwgz_012/bz>niè聂去牙角:去掉牙和角..<bzgwgz_012/bz>;同“蘖”;绝..35一蹑故迹:完全按照过去的样子..蹑;踩..36崖岸:指人的严竣不易亲近..牙角、崖岸均喻人正直不阿;敢说敢做..“<bzgwgz_012/bz>牙角”和“破崖岸”都是说磨掉自己的锐气和棱角..37桷jué厥:方椽..38墁:涂壁的工具..这里作动词用..39悉书:全部写上..40梃:枚;棵..底本作“挺”;此据他本..41俨立:昂首挺立..42guō锅:水声..除:庭阶..43痛扫溉:彻底洒扫..44吟哦:底本无“吟”字;此据他本..45考功郎中:官名;属吏部;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知制诰:官名;负责起草皇帝行下的诏敕策命;一般由中书省舍人担任..韩愈是以考功郎中兼知制诰..原文是: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1;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2;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3;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4;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呜呼休哉5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6 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对吗那么译文是: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
古文观止《义田记》原文及翻译古文观止原文:①范文王公,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②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
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此其大较也。
③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始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④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①。
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晏子为近之。
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⑤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②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⑥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译文: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
当他富贵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
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
原序吴兴祚【原文】余束发就学时,辄喜读古人书传。
每纵观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尝探其要领。
若乃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阙如也。
岁戊午,奉天子命抚八闽。
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之凌云处。
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
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
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
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
二子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
今年春,余统师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
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
批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冁然以喜矣。
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亟命付诸梨枣,而为数语,以弁其首。
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阳日愚伯兴祚题【细讲】一部完整的《古文观止》,除了包含二百二十二篇吴楚材和吴调侯所编选的古文之外,其实还有三篇非常关键的小文,分别是一篇吴兴祚写的《序》(我们称之为“原序”),一篇二吴自己写的《序》(我们称之为“自序”),以及一篇非常重要的由吴楚材执笔的《例言》。
当前多数的《古文观止》版本中,要么没有这三篇文字,要么仅有吴兴祚的《原序》,有二吴《自序》的版本比较少见,载有吴楚材所写《例言》的版本就更是罕见。
为保证您能看到一部完整的《古文观止》,特收录这三篇小文放到本书之前,并给您讲讲这三篇文章的大致含义以及背景知识。
我们先来看看这篇《原序》,作者是吴兴祚。
对于这个名字,我们今天可能不是特别熟悉。
二吴为什么要让这个人来给他们编的《古文观止》作序呢?这还要从吴兴祚的身份讲起。
其实,在三百年前的清代康熙年间,吴兴祚可是一位响当当的大人物。
他在《清史稿》中是有传记的,能青史留名,可见此人并非泛泛之辈。
据史料记载,吴兴祚,字伯成,号留村(一作“留邨”),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祖籍浙江山阴州山。
清顺治七年(1650年),不到二十岁的吴兴祚便以贡生身份任职江西萍乡知县,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辉煌仕途。
《古文观止》全文翻译《古文观止》全文翻译目录:1.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43.卷四六朝唐文杂说四2.卷一周文周郑交质44.卷五唐文与陈给事书3.卷一周文石碏谏宠州吁45.卷五唐文师说4.卷一周文臧僖伯谏观鱼46.卷五唐文送李愿归盘谷序5.卷一周文臧哀伯谏纳郜鼎47.卷五唐文祭十二郎文6.卷一周文曹刿论战48.卷五唐文争臣论7.卷一周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49.卷五唐文柳子厚墓志铭8.卷一周文齐桓下拜受胙50.卷五唐文送董邵南序9.卷一周文王孙满对楚子51.卷五唐文送石处士序10.卷一周文驹支不屈于晋52.卷五唐文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11.卷一周文召公谏厉王止谤53.卷六唐宋文驳复仇议12.卷一周文晋献公杀世子申生54.卷六唐宋文桐叶封弟辨13.卷一周文晋献文子成室55.卷六唐宋文愚溪诗序14.卷二秦文苏秦以连横说秦56.卷六唐宋文箕子碑15.卷二秦文司马错论伐蜀57.卷六唐宋文捕蛇者说16.卷二秦文邹忌讽齐王纳谏58.卷六唐宋文岳阳楼记17.卷二秦文颜斶说齐王59.卷六唐宋文小石城山记18.卷二秦文范雎说秦王60.卷六唐宋文袁州州学记19.卷二秦文触龙说赵太后61.卷六唐宋文朋党论20.卷二秦文唐雎说信陵君62.卷六唐宋文纵囚论21.卷二秦文卜居63.卷七宋文五代史宦者传论22.卷二秦文宋玉对楚王问64.卷七宋文丰乐亭记23.卷二秦文唐雎不辱使命65.卷七宋文醉翁亭记24.卷三汉文五帝本纪赞66.卷七宋文秋声赋25.卷三汉文项羽本纪赞67.卷七宋文管仲论26.卷三汉文孔子世家赞68.卷七宋文辨奸论27.卷三汉文伯夷列传69.卷七宋文六国论28.卷三汉文滑稽列传70.卷七宋文前赤壁赋29.卷三汉文报任安书71.卷七宋文后赤壁赋30.卷三汉文酷吏列传序72.卷七宋文读孟尝君传31.卷三汉文游侠列传序73.卷七宋文赠黎安二生序32.卷三汉文前出师表74.卷八明文深虑论33.卷四六朝唐文陈情表75.卷八明文送天台陈庭学序34.卷四六朝唐文兰亭集序76.卷八明文阅江楼记35.卷四六朝唐文归去来辞77.卷八明文豫让论36.卷四六朝唐文桃花源记78.卷八明文尊经阁记37.卷四六朝唐文五柳先生传79.卷八明文象祠记38.卷四六朝唐文谏太宗十思疏80.卷八明文徐文长传39.卷四六朝唐文陋室铭81.卷八明文报刘一丈书40.卷四六朝唐文与韩荆州书82.卷八明文沧浪亭记41.卷四六朝唐文春夜宴桃李园序83.卷八明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42.卷四六朝唐文杂说一84.卷八明文信陵君救赵论。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
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原文】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 ,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狱中与诸甥侄书([南朝·宋]范晔)【题解】这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姪约、谢纬等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信中虽说“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而事实上这“狂衅”正反映了他无视封建礼法的叛逆精神和虽杀身而无悔的进取态度。
范晔以《后汉书》垂名青史,然而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本文关于文学特点、宫商声律以及文笔之分的论述,虽然比较简略,语焉未详,却开了文学概念由先秦两汉的尚实崇用转变为六朝的缘情绮丽的先声,在文学批评史上,无疑应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是书信,故全文侃侃而谈,平易亲近,读来真切感人。
至于文中自诩《后汉书》为“天下之奇作”,“殆无一字空设”,以至“乃自不知所以称之”,则表明他的自负之高。
【原文】覆灭[1],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2]。
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於能不[3],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4]。
[33],所禀之分[34],犹当未尽,但多公家之言[35],少于事外远致[36],以此为恨[37],亦由无意于文名故也。
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38]。
既造《后汉》[39],转得统绪[40]。
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41]。
班氏最有高名[42],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43]。
后赞于理近无所得[44],唯志可推耳[45]。
博赡不可及之[46],整理未必愧也[47]。
吾杂传论[48],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49],故约其词句。
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50]。
其中合者[51],往往不减《过秦》篇[52]。
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
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53]。
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
赞自是吾文之杰思[54],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55],乃自不知所以称之。
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
‘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56],诸细意甚多。
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57]。
吾於音乐,听功不及自挥[58],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59]。
然至于一绝处[60],亦复何异邪[61]!其中体趣,言之不尽。
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62]。
亦尝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63]。
此永不传矣!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
余竟不成就。
每愧此名。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译文】我因为疏狂放肆而终遭杀身之祸,这还有甚么可说的呢,你们也都将被当作罪人而被判处死刑。
但我一生的行状自己心里清楚,还是可以追忆回顾的。
至于能不能这样,尤其是头脑中所想到的,你们或许不一定全部知晓。
我小时候学习并不怎么勤奋,成熟得亦比较晚,一直到了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
从那以后,转而中心感化,自己估计就是到老,也不会停止这一行动的。
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见解,难以用言语表达完整。
我天性不喜欢钻书本,脑子也不灵,稍微费些精力便头昏脑胀,而又缺少能言善辩的口才,所以也难以因此取得功名。
至于所获得的一些见解,一般都出于内心对事物的领悟。
文章写得好些了,但缺少才气,思维钝涩,所以每每挥毫写作,写成的却几乎没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满意。
我常以作一个文士为耻。
一般的文章常耽心或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或急于言情而忽略文彩,或辞不达意而影响主题的表达,或过份注重音律而妨碍了文意。
虽时有擅长于作文的人,但大多数都不免这些毛病,正好比技艺精妙的工匠在已有五彩花纹的图像上再作画,貌似好看,结果一无所得。
我常以为,文章主要是用来表达情志的,因此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若以意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会显现于读者面前;做到了以文传意,那么,就不会出现文不达意的现象。
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完美,声调铿锵。
这当中各人的情性旨趣,虽然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在这不同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法度。
我自己认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奥妙,也曾经跟人谈起,但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赏识,我以为这或许是各人看法不同的缘故罢。
我能够识辨宫商五音,也能分得清清音浊音,这都是本已存在的语音现象。
可是看来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却往往不完全明白这一点;即使懂得一些,又未必从根本上理解。
我说这些话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并非空谈。
比如年少一辈中的谢庄算是最能辨别区分宫商清浊的了,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并不如此,这是因为没有注意,文不拘韵的缘故。
而我的看法是拘韵与否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能够表达出难以言传的情事,符合语音的顿挫抑扬、高低变化就可以了。
但我所具有的天分,却仍未能完全达到这一点,因为我自己写的却又大多是用于公事的不拘韵的实用文,很少有超出这一范围以外的文字,常常以此为一大遗憾,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无意去追求文名。
以上所说与史书并不相关,只是常常觉得这事不大可以理解罢了。
我既完成了《后汉书》的编纂,便因此而掌握了其中的端绪。
我仔细通观古往今来的有关著作及其评论文字,几乎很少有使人赞同的。
班固最负盛名,但他按自己的想法著史,不再遵守《史记》的先例,他就不可能“通古今之变”。
《汉书》的赞文实际上一无足取,只有十志值得推崇赞扬。
我所著的《后汉书》,内容的广博宏富不一定比得上他;但史料的处理和编纂体例的创新,我不一定比之有愧。
我所著的各种传论,都含有精深的意蕴,因为带有评判裁定的性质,所以就写得简明扼要了。
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篇序论,更是笔势纵横自如,实在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
其中那些切中时弊的文字,往往不逊色于贾谊的《过秦论》。
所以我曾经将《后汉书》与《汉书》作过比较,结果不仅是不感到惭愧而已。
我曾想把诸志全部作成,凡是《汉书》中有的都撰写完备。
虽然史实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使人看后有十分详尽的印象;又想就某些历史事实发些议论,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设想未能成为现实。
《后汉书》里的赞文,应当说特别体现了我的见解与思想,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文字变幻无穷,同是议论文字却内容各不相同,以至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许它。
这书刊行以后,一定会获得知音赞赏的。
《后汉书》的序例仅仅是举其大概,还有一些细小具体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自古以来,规模宏大,思虑精密,没有哪一家能做到这样的。
因为怕世人贵古贱今,不一定能了解详细,所以就恣意狂言,自夸自吹了一通。
我对于音乐,鉴赏审别能力比不上自家弹奏的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正声为憾事。
不过真正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雅与不雅又有甚么区别呢!这当中的意趣,确非言语能表达完尽。
那弦外之响,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从何而来。
虽说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称许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蕴神韵却并无穷尽。
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一般从学的士子和百姓中,竟无一个酷似神肖的。
这一技法恐怕将永远失传了!我的信虽然稍有深意,但行文毕竟不畅快。
我到底没有成功。
我常常感到痛恨羞愧。
(聂世美)【注释】[1]狂釁xìn信):疏狂放浪,不拘小节。
釁,通“兴”偏激,冲动。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釁于勇。
”杜预注:“釁,动也。
”覆灭:指因参与谋立彭城王义康事泄而遭致杀身之祸。
[2]弃:谓遗弃、嫌弃。
这里说范晔自认为疏狂放肆;得罪许多人,现在自己成为罪人,应受遗弃。
[3]不(fǒu缶):同“否”。
[4]政:通“正”。
向,《南史·范晔传》作“尚”。
[5]心化:谓行道感人。
[6]微解:精微深刻的见解。
[7]寻:探求。
注:专注。
寻注书,谓行舟书海之意。
[8]心气恶:意谓脑子不灵。
按,古人每每将人脑的思维活动视为心的生理功能。
如云:“心之官则思。
”[9]愦闷:指头昏脑胀。
愦,昏乱、糊涂。
[10]口机:口才。
调利:畅达锋利。
[11]谈功:指凭借口舌言语获取功名利禄。
[12]得之於胸怀:意谓通过主客观的交互作用产生对事物的领悟。
[13]全称:完全满意。
称,称道、肯定。
[14]事尽于形:谓作文记事显豁,只求外形,缺少内涵。
[15]情急于藻:谓只顾及情感的表达而忽略了文彩藻饰。
[16]义牵其旨:谓以辞害意。
义,文意。
旨,主旨,犹今之主题。
[17]韵移其意:谓作文因考虑音律情韵而妨碍了文意的准确表达。
[18]大较:大略,大体上。
[19]政:通“正”。
工巧:技巧艺精妙的工匠。
图缋(huì会):绘制彩色花纹的图像。
图,用作动词。
缋,同“绘”。
[20]常,通“尝”。
曾经。
[21]见(xiàn现):同“现”。
[22]不流:不散失。
此谓不会出现文不达意,空泛虚浮的现象。
[23]抽:引出。
芬芳:此指完美的思想内容。
[24]金石:钟磬一类乐器,其发声清越优美,后因喻辞韵美妙。
《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25]千条百品:谓各种各样,名目繁多。
品,品目;名目。
[26]屈曲:比喻参差不一。
成理:规律法度。
[27]数:技术,方法。
[28]宫商:古代五音中的二音。
《周礼·春官·大师》:“皆(通“谐”)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zhǐ)羽。
”[29]清浊: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也可谓汉语音韵学中的一对范畴),它体现了汉语语音的特点。
发音时声带与发音体一起颤动的辅音叫浊辅音,反之则称之清辅音。
[30]谢庄:宋骈文家。
据《宋书·谢庄传》:“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
仕至光禄大夫,卒年三十六。
”谢庄亦能诗,所作格调清雅绝俗。
最有其分:最有识别宫商、清浊的天分。
请参阅钟嵘《诗品·序》。
[31]手笔:犹文章。
自南北朝始有“文”、“笔”之分,即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分为有韵的“文”,与无韵的“笔”。
这里“手笔”当指无韵的实用骈散文字。
差易:差别。
[32]文不拘韵:谓“手笔”之文不讲究宫商、清浊之声律。
[33]特:但;只。
济难:有利于难以言传之情事的表达。
济,有益;方便。
轻重:指文字声音上的顿挫抑扬,高低变化,即后来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谓“宫羽相变,低昂舛节。
”[34]禀:领受:承受。
此指具有。
[35]公家之言:指所谓“不拘韵”的奏疏、书表、策论等一类骈散实用文字。
[36]事外远致:指除“公家之言”以外的纯文学文字。
致,意态;情趣。
[37]恨:遗憾。
[38]恒:常常。
[39]造:此指编纂。
[40]转:这里有进一步的意思。
统绪:犹端绪。
统,丝绪之总束。
绪,丝头。
[41]可意:赞同;合意。
[42]班氏:指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有《汉书》、《两都赋》等传世。
[43]既任情二句:这是范晔批评班固断代为书,一改《史记》通史之先例,未能“通古今之变”,审辨、阐明各个历史现象之发生、发展及其归宿。
[44]赞:文体之一,有杂赞、哀赞及史赞之分。
[45]志:记事的书或文章,此指《汉书》中的《食货志》、《地理志》、《五行志》、《天文志》等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