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有翻译和词语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21.56 KB
- 文档页数:13
古文观止原文与解析《古文观止》原文与解析古文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一支,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还凝聚着丰富的人文情感。
《古文观止》是一部文学资料选本,汇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古文作品。
本文将对《古文观止》中的原文进行一些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这些经典之作。
一、《古文观止》简介《古文观止》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编纂的一部古代文学选本,共收录了80篇文献。
这些文献包括儿女英雄传、杨家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以及一些诗文、赋、记、传等各种文学形式。
袁枚在此书中所注重的原则是文辞之雅正,意旨之纯,口齿之快利,言语之别绝,故而堪称是古文书写的范本。
二、《古文观止》原文与解析《古文观止》中的原文并不是随意选取的,它们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价值。
以下将以几个例子来进行解析。
1.《儿女英雄传》中的原文原文摘录:“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陨也。
”这句话出自《儿女英雄传·文丑破长城》一文,通过短短的几个字,展示出先汉和后汉两个历史时期的明显对比。
作者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统治者选择亲贤臣或亲小人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让读者在简短的文字中领悟到历史的智慧。
2.《杨家将》中的原文原文摘录:“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如何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句话出自《杨家将·上穆王府》一文,通过对战争消息的描写,展示了家书对士兵的重要性。
作者以简练的文字描述出千里传递家书的艰难和它所代表的希望与关怀,让读者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深沉。
3.《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原文原文摘录:“其闺第九闺,其房舍微微也,而窗牖亦微微也。
一奁盈之而未尝有馀赘,一床收之而未尝有馀单。
”这段话出自《梁山伯与祝英台·种梧桐》一文,通过对祝英台的家乡环境的细致描写,表达了祝英台贫寒却纯粹的生活态度。
作者运用了排比和细节描写的手法,让读者对祝英台的环境和生活状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古文观止》中的原文既具有典型的文风,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文观止原文注释翻译古文观止原文注释翻译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47)。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8)。
古文观止注释原文与解析古文观止是一本古代文学鉴赏的经典著作,主要收录了唐代文学家刘向所选定的古代文学作品,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本文将对古文观止的注释原文与解析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文学作品。
古文观止一书分为十篇,每篇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文学风格。
其中包括了文言文的经典之作,如《左传》、《孟子》等,以及文言散文、诗歌、骈文等多种文体的作品。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注释和解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左传》中的一则故事来进行注释和解析。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齐国有名将颜震,他在一次战斗中被敌军抓获,被迫与敌军首领共进晚餐。
颜震故作悲伤,眼泪汪汪地说道:“吾将吴公,有遗折矣!”敌军首领十分困惑,不明白颜震为何如此称呼自己。
于是颜震解释道:“此乃吴公家族的家训,意为‘士可杀不可辱’,吾实不愿降敌。
”敌军首领听后深受感动,亲自送颜震回齐国。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颜震坚守忠诚的品质以及他面对困境时的果断决策。
在这个故事中,文中的“吴公”不是指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表示一种家族家训,一种忠诚的象征。
颜震用“吴公”的称谓来表达自己坚守忠诚的态度,在这种强烈的表达下,敌军首领被打动,最终放颜震离去。
这个故事揭示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信仰。
他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能坚守本心,不愿屈辱求生。
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强调家族荣誉和家族品德的价值观念。
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忠诚和正直的品质。
通过古文观止注释和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和文化内涵。
注释和解析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用意、背景和意象,带领我们进入作品的世界。
同时,注释和解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借此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通过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学术见解。
总之,古文观止注释原文与解析是一本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学习和解读的重要著作。
古文观止全集、注音+注释+译文
古文观止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它收录了许多优秀的古文
篇目,是学习古文和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读物。
全集注音+注释+译
文的版本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
义和背景。
首先,注音可以帮助读者准确地读出古文中的文字,特别是对
于不熟悉古文发音的读者来说,注音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通
过注音,读者可以更流畅地朗读古文,也更容易理解古文的语音特点。
其次,注释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文的意思。
古文中常常使用古
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有些典故和历史背景也需要解释才能理解。
注释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让读者对古文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译文则可以帮助读者将古文的意思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
有时候古文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通过译文,读者
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古文的意思,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古文的魅力。
综合注音、注释和译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增进
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这种全面解读的版本对于学习古文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出版社能够推出这样的版本,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地接触和理解古文观止这部经典之作。
古文观止全文翻译曹刿论战《左传》【作者小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
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
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
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闻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划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题解】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十年春(1),齐师伐我(2)。
公将战(3)。
曹刿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文观止原文及注释
古文观止是一部收录了750篇古代文言文/古文经典的文集,
原文及注释内容非常广泛,下面为您随机挑选一篇原文及注释:
原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孔子曰:孟子有言曰,足不出户,
知天下;身虽有亡而心不亡,则知天矣。
”罚”作“新志”。
”
注释:
孟子,字子午,战国时期中国著名的儒家思想家。
此处引用了孟子所说的名句。
其中,“足不出户”指的是不出远门,也可以理解为不离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于知识的重视。
他认为,通过思考、观察和学习,一个人可以获得对整个世界、天地万物的认识。
同时,他还强调了内心的重要性,在物质上一无所有,心灵仍然可以保持独立和纯净,可以达到与天地相通的境界。
“罚”在此处被更正为“新志”,即属于该篇注释的内容,解释了
书中文字的修订和更正,保证了原文的准确性。
谏太宗十思疏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
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
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高书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的春天,隐公将要前往鲁之远地观赏捕鱼。
公子臧僖伯进谏说:“凡事鸟兽之类的东西,不能用做大事所需,它的材料不能用来制备军国之资,国军您就不要去理会它。
您领导人民遵守一定的法度,所以您就应该知道什么是应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度量他是否能用做大事所需或制备军国之资。
如果既不能用做大事又不能制备军国之资,它就叫做乱政,乱政总是发生,所以失败。
所以春天搜索不孕者,夏天为苗除害,秋天顺秋气捕杀猎物,冬天围狩猎物,都是用来在农耕之时讲习大事的。
您每三年带兵出征,治兵后再整顿众兵回国,回国后在庙里喝酒,清点军徒器械和所获之物,彰显君、大夫、士、车服旌旗的文章,辨明君、大夫、士、庶人的贵贱,分辨上下之等第行列,排好少年和老人的顺序,都是来学习这种威严的礼仪的。
如果鸟兽的肉不是用来祭祀,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能用来制备军国物资,那么国军您就不用亲自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至于山林湖泊的物产,把它们取来做日用品,都是杂役们的事,并不是您要亲自过问的。
”隐公说:“我要去远地观察边境,不仅仅观赏捕鱼。
”于是就前往那里,陈设捕鱼的器具并观赏。
臧僖伯称自己生病没有跟随他前往。
史书记载说:“隐公在鲁之远地摆设捕鱼器具并观赏捕鱼。
”这是说他这一作为不合礼法,而且跑到了远离国都的棠地去。
大意概括:隐公要去观赏捕鱼,臧僖伯进谏劝他作为君主不要去否则不合礼法,未果。
读书心得:作为一个君主,符合礼法的事应该从自身做起,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影响是很大的,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如今社会,领导者、明星们言谈举止应得体规范,因为他们都是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人民的神经,他们的所作所为引领了人民的方向。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鲁僖公四年春季,齐桓公率领诸国军队入侵蔡国,蔡国战败,于是就接着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对齐桓公说:“您处于北海,我处于南海,齐地与楚地相距很远,即使牛马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没有料想您进入我们的国土,为什么呢?”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君王姜太公吕尚说:所有的诸侯你都有讨伐的权利,用来共同辅佐周王室。
《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翻译和词语解释《古文观止》是一部收录了古代文言文佳作的经典散文集,被誉为是古文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古文观止》中的几篇课文进行知识讲解、翻译和词语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陈情表》《陈情表》是清代文学家杨昌济撰写的一篇千古绝唱。
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可理解为致力于陈述自身忠诚之情的表白书信。
全文通过感人至深的文字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反映了杨昌济在困难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的忠诚和坚定立场。
1.翻译:《陈情表》的翻译可译成“Expression of Loyalty”,意为忠诚的表达。
2.词语解释:陈情表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如“矜愧”、“愆尤”、“森析”等,需要阅读者理解其具体含义。
矜愧意为惭愧,愆尤意为过错,森析意为谨慎分析。
二、《触龙说·京师篇》《触龙说·京师篇》是唐代文学家陆机所作,通过描绘京师的繁华景物以及质疑朝廷政治的方式,展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和批判精神。
1.翻译:《触龙说·京师篇》的翻译可译成“Contemplating the Dragon: Capital Edition”,意为思考龙:首都篇章。
2.词语解释:《触龙说·京师篇》中的一些名词词汇,如“崇高”、“艳丽”、“恩宠”等,需要读者理解其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具体含义。
崇高意为高尚,艳丽意为美丽,恩宠意为宠信。
三、《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以范仲淹在岳阳楼所见所想为主线,描绘了楼阁背后的江山、文化、民情等层面,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兴衰和人民疾苦的思考和关切。
1.翻译:《岳阳楼记》的翻译可译成“The Yueyang Tower: A Record”,意为岳阳楼:一则记录。
2.词语解释:《岳阳楼记》中的一些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如“遥远”、“雄浑”、“悠悠”等,需要读者理解其描绘场景、抒发情感和强调意义的具体含义。
遥远意为远方,雄浑意为宏大,悠悠意为长久。
原序吴兴祚【原文】余束发就学时,辄喜读古人书传。
每纵观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尝探其要领。
若乃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阙如也。
岁戊午,奉天子命抚八闽。
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之凌云处。
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
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
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
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
二子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
今年春,余统师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
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
批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冁然以喜矣。
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亟命付诸梨枣,而为数语,以弁其首。
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阳日愚伯兴祚题【细讲】一部完整的《古文观止》,除了包含二百二十二篇吴楚材和吴调侯所编选的古文之外,其实还有三篇非常关键的小文,分别是一篇吴兴祚写的《序》(我们称之为“原序”),一篇二吴自己写的《序》(我们称之为“自序”),以及一篇非常重要的由吴楚材执笔的《例言》。
当前多数的《古文观止》版本中,要么没有这三篇文字,要么仅有吴兴祚的《原序》,有二吴《自序》的版本比较少见,载有吴楚材所写《例言》的版本就更是罕见。
为保证您能看到一部完整的《古文观止》,特收录这三篇小文放到本书之前,并给您讲讲这三篇文章的大致含义以及背景知识。
我们先来看看这篇《原序》,作者是吴兴祚。
对于这个名字,我们今天可能不是特别熟悉。
二吴为什么要让这个人来给他们编的《古文观止》作序呢?这还要从吴兴祚的身份讲起。
其实,在三百年前的清代康熙年间,吴兴祚可是一位响当当的大人物。
他在《清史稿》中是有传记的,能青史留名,可见此人并非泛泛之辈。
据史料记载,吴兴祚,字伯成,号留村(一作“留邨”),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祖籍浙江山阴州山。
清顺治七年(1650年),不到二十岁的吴兴祚便以贡生身份任职江西萍乡知县,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辉煌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