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现代电视技术原理实验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视的基本工作原理。
2. 掌握电视信号的接收与处理过程。
3. 熟悉电视机的组成部分及各自功能。
4. 通过实验验证电视信号的传输与接收。
二、实验器材1. 电视信号发生器2. 电视机3. 同轴电缆4. 复位开关5. 信号线6. 实验台三、实验原理电视信号是一种射频信号,包括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
电视信号发生器产生射频信号,通过同轴电缆传输到电视机,电视机将射频信号转换为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再经过解码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四、实验步骤1. 将电视信号发生器与电视机通过同轴电缆连接。
2. 打开电视信号发生器,调整射频信号的频率、幅度和相位。
3. 打开电视机,调整频道,使电视机接收到的信号强度适中。
4. 观察电视机屏幕,确认电视信号是否正常显示。
5. 通过调整电视信号发生器的参数,观察电视机屏幕上的图像和声音变化。
6. 重复步骤3-5,验证电视信号的传输与接收。
五、实验数据记录1. 电视信号发生器参数:频率(MHz)、幅度(dBm)、相位(°)2. 电视机接收到的信号强度(dBm)3. 电视机屏幕显示的图像和声音质量4. 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及解决方法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电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射频信号能够顺利传输到电视机,电视机屏幕上显示的图像和声音质量良好。
2. 通过调整电视信号发生器的参数,电视机屏幕上的图像和声音质量发生变化。
当频率、幅度和相位调整到最佳状态时,图像清晰,声音清晰。
3. 实验过程中,发现同轴电缆连接不良会导致信号衰减,影响图像和声音质量。
通过检查和更换同轴电缆,解决了此问题。
七、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电视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了电视信号的接收与处理过程。
2. 电视机作为电视信号接收与处理的终端设备,其性能对电视信号的传输与接收具有重要影响。
3. 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电视信号发生器、同轴电缆和电视机的连接质量,以保证电视信号的传输与接收效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视信号的产生、传输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电视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熟悉电视信号处理、传递和接收的基本过程。
4. 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电视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光电转换原理:电视摄像机将光学图像转换为电信号。
2. 扫描原理:通过电子束的扫描,将电信号转换为光图像。
3. 数字化原理: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提高信号传输质量。
4. 信号处理原理: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调制等处理。
三、实验器材1. 电视信号发生器2. 电视接收机3. 信号发生器4. 测量仪器5. 实验指导书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光电转换原理实验(1)连接电视信号发生器和电视接收机。
(2)调整信号发生器,产生模拟电视信号。
(3)观察电视接收机屏幕,判断信号是否成功转换。
2. 实验二:扫描原理实验(1)连接电视信号发生器和电视接收机。
(2)调整信号发生器,产生模拟电视信号。
(3)观察电视接收机屏幕,观察电子束扫描过程。
3. 实验三:数字化原理实验(1)连接电视信号发生器和电视接收机。
(2)调整信号发生器,产生模拟电视信号。
(3)观察电视接收机屏幕,判断信号是否成功数字化。
4. 实验四:信号处理原理实验(1)连接电视信号发生器和电视接收机。
(2)调整信号发生器,产生模拟电视信号。
(3)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调制等处理。
(4)观察电视接收机屏幕,判断信号处理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光电转换原理实验成功,电视接收机成功接收模拟电视信号。
2. 实验二:扫描原理实验成功,观察到了电子束的扫描过程。
3. 实验三:数字化原理实验成功,电视接收机成功接收数字化信号。
4. 实验四:信号处理原理实验成功,信号经过处理后,电视接收机屏幕显示效果良好。
六、实验结论1. 电视技术原理实验成功,达到了实验目的。
2. 通过实验,掌握了电视信号的产生、传输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3. 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电视技术原理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电视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进一步了解电视信号的传输和显示过程。
2. 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的主要设备有:- 电视机- 信号源(如DVD播放器)- 示波器- 信号发生器- 天线3. 实验原理电视技术是通过将图像和声音信号转化为电磁波,并将其传输到接收设备上,再进行解调和放大,最终显示在电视机的屏幕上。
具体的原理如下:1. 信号源将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分别经过调制和调频后,形成调制后的图像信号和调制后的声音信号。
2. 调制后的图像信号通过天线传输,天线将其转化为电磁波。
电磁波作为载波,通过空气传播到接收设备。
3. 接收设备的天线接收到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这里主要使用了天线的输入电路和射频放大器等部件。
4. 接收设备将收到的电信号通过解调和放大等步骤处理,将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分离。
5. 图像信号通过电视机的显像管或液晶显示屏等显示装置,将其转化为可视的图像。
6. 声音信号通过音箱或电视机内置的扬声器等装置,将其转化为可听的声音。
4. 实验步骤1. 将信号源连接到电视机,确保信号源输出的图像和声音信号正常。
2. 将示波器连接到电视机的视频输出端口,调整示波器参数,观察并记录图像信号的波形特征。
3. 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信号,将其连接到电视机的音频输入端口,调整信号发生器参数,观察并记录声音信号的波形特征。
4. 通过天线接收电视信号,观察并记录接收到的图像和声音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5. 使用示波器观察电视信号经过解调和放大后的波形特征,比较与输入信号的差异。
6. 将电视机的显示和声音输出连接到外部音响设备上,观察并记录显示效果和声音效果的变化。
5.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1. 通过示波器观察到的图像信号波形特征为以黑色为底,由亮度和色度信号组成的波形。
2. 通过示波器观察到的声音信号波形特征为频率和振幅随时间变化的波形。
《电视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三基色原理实验二:全彩色电视信号观测实验三: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实验四:视频信号与图像关系王睿川12021025实验一三基色原理一、在右图中,给出了三个基色,根据实验,写出它们之间相互混色的结果,填在括号中。
GRB( ) ( )( )( )R、G中间——黄色R、B中间——紫色G、B中间——青色正中间——白色二、根据在不同颜色下观察监视器上荧光粉条分布的结果,写出所观察到的现象。
不用放大镜观察,我们只能看出色带。
使用放大镜观察,在白色区域,我们能看到R、G、B三基色的小窄条,依照RGB顺序整齐地按行排列;在其他颜色区域,我们能看到RGB三种颜色混合搭配的其他常见颜色,放大后看到了RGB三个小单元的亮度影响了一个区域的颜色。
实验二全彩色电视复合信号观测一、“FULL FIELD”、“LUMI”、“CHROMA”、“BURST”打开时,画出信号波形。
行同步脉冲,紧接着是后肩,然后是图像信息,最后是前肩。
二、“FULL FIELD”、“LUMI”、打开时,“CHROMA”、“BURST”关闭,画出信号波形。
三、“WHITE”、“RED”、“GREEN”、“BLUE”分别打开,“BURST”打开或关闭,画出相应信号波形。
上图为蓝色上图为黄色(一格的单位是1V)实验三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图像:黑背景,白方块。
现象:隔行扫描时,白方块上下边框明显抖动。
逐行扫描时,白方块边缘的抖动无法察觉。
实验四视频信号与图像关系说明:全为低的那一行是棋盘的横线,其他的密梳状的波形是其下一行的栅栏。
说明:第二个完整的行扫描波形可以明显地看出中间多出一点,那一点就是屏幕正中间的白点。
说明:每一行第一个较大的white信号,是左上角的白色正方形,下一个不明显的white信号是中间的竖着的白线。
电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论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视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论文将探讨电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介绍其背后的原理,以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具体案例。
二、电视技术的原理电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图像和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传输和显示。
以下是电视技术的基本原理:1.图像信号的传输和显示–图像信号采用模拟或数字形式进行传输。
模拟信号通过调制和解调的过程来传输,而数字信号则经过采样和编码处理后传输。
–在传输过程中,图像信号被分为若干行和列,通过电子束在屏幕上按照一定的顺序扫描并显示。
–图像信号的质量取决于分辨率、刷新率和色彩深度等因素。
2.声音信号的传输和播放–声音信号通常采用模拟形式进行传输。
传输过程中,声音信号经过调制和解调处理,并通过扬声器进行放大和播放。
–声音信号的质量受到采样率、声道数和动态范围等因素的影响。
3.传输媒介–电视信号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媒介进行传输。
有线传输主要通过电缆或光缆实现,而无线传输则使用无线电频谱传输信号。
4.数据压缩和解压缩–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和节省带宽,电视信号通常需要进行数据压缩。
–常用的压缩技术包括JPEG、MPEG和H.264等。
解压缩时,压缩的数据被还原为原始的图像和声音信号。
三、电视技术的应用电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1.电视广播–电视广播是电视技术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通过电视广播,用户可以观看到各种各样的节目,如新闻、电视剧、电影、体育比赛等。
–电视广播不仅提供视觉娱乐,还扮演着传递信息、宣传推广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
2.远程教育–电视技术在远程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可以通过电视观看远程教育节目,接受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学资源和知识。
–远程教育通过电视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地域限制,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
3.医学影像显示–电视技术在医学影像显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生可以通过电视屏幕观察和分析各种医学影像,如X光片、CT扫描、MRI等。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对电视原理的学习和实践,加深对电视工作原理的理解,掌握电视信号接收、处理、显示等基本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电视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X学院电视原理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电视信号的产生与传输2. 电视信号的接收与处理3. 电视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4. 电视机的调试与维护五、实训过程1. 电视信号的产生与传输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电视信号的产生原理。
电视信号的产生是通过摄像机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调制器将电信号调制到高频载波上,形成射频信号,再通过发射天线发射出去。
2. 电视信号的接收与处理在接收与处理环节,我们了解了电视信号的接收过程。
首先,通过天线接收射频信号,然后通过调谐器选择特定频率的信号,再经过放大、解调等过程,恢复出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
3. 电视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接下来,我们参观了电视机的内部结构,并学习了电视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
主要包括:扫描电路、同步电路、视频放大电路、音频放大电路、显像管、扬声器等。
4. 电视机的调试与维护最后,我们学习了电视机的调试与维护方法。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亲自动手调试了一台电视,了解了调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六、实训收获1. 深入理解了电视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处理等基本过程。
2. 掌握了电视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3. 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了电视机的调试与维护方法。
4.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
七、实训体会通过本次电视原理实训,我深刻认识到电视技术的发展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同时,也感受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实训总结本次电视原理实训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我的实践能力。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掌握电视信号的生成、传输和接收过程;3. 熟悉电视设备的使用方法和调试技巧;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器材1. 电视发射机;2. 电视接收机;3. 信号发生器;4. 同轴电缆;5. 调制解调器;6. 实验平台。
三、实验原理电视技术是利用电磁波传输图像和声音的一种技术。
本实验主要研究电视信号的生成、调制、传输、解调及接收过程。
1. 电视信号的生成:通过摄像机将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2. 电视信号的调制:将电信号调制到高频载波上,便于传输;3. 电视信号的传输:通过同轴电缆或无线传输;4. 电视信号的解调:将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5. 电视信号的接收:通过电视接收机接收并还原图像和声音。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电视信号生成(1)连接摄像机、信号发生器和电视发射机;(2)调整摄像机参数,使图像和声音信号正常输出;(3)观察电视发射机输出信号,确保信号稳定。
2. 实验二:电视信号调制(1)连接调制解调器、电视发射机和信号发生器;(2)调整调制解调器参数,使信号调制成功;(3)观察电视发射机输出信号,确保调制信号稳定。
3. 实验三:电视信号传输(1)连接同轴电缆,将电视发射机与信号发生器连接;(2)调整信号发生器参数,模拟实际传输环境;(3)观察电视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确保信号稳定。
4. 实验四:电视信号解调(1)连接调制解调器、电视接收机和信号发生器;(2)调整调制解调器参数,使信号解调成功;(3)观察电视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确保解调信号稳定。
5. 实验五:电视信号接收(1)连接电视接收机,调整接收参数;(2)观察电视接收机接收到的图像和声音,确保信号稳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电视信号生成成功生成电视信号,图像和声音质量良好。
2. 实验二:电视信号调制成功调制电视信号,信号稳定。
3. 实验三:电视信号传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稳定,未出现衰减。
实验名称:电视聚光性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电视传媒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视聚光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电视摄像机聚光性的测试方法。
3. 分析不同类型电视摄像机的聚光性能差异。
4. 探讨聚光性能对电视画面质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电视聚光性是指电视摄像机镜头对光线汇聚的能力。
聚光性能好的摄像机能够在拍摄过程中更好地捕捉光线,使画面更加清晰、明亮。
电视聚光性主要受镜头结构、光学材质和设计等因素影响。
三、实验材料1. 电视摄像机:索尼HDR-CX660、佳能LS-101、松下LSV10等。
2. 测试光源:标准照明箱。
3. 测试距离:10米。
4. 测试软件:电视画面质量测试软件。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摄像机固定在三脚架上,调整摄像机与测试光源的距离为10米。
2. 调整摄像机参数:设置摄像机为自动聚光模式,确保摄像机镜头能够自动调整焦距和光圈。
3. 测试不同摄像机的聚光性能:a. 对索尼HDR-CX660进行测试,记录测试数据。
b. 对佳能LS-101进行测试,记录测试数据。
c. 对松下LSV10进行测试,记录测试数据。
4. 分析测试数据,比较不同摄像机的聚光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索尼HDR-CX660的聚光性能较好,画面清晰度较高,光圈调节范围较广。
2. 佳能LS-101的聚光性能一般,画面清晰度一般,光圈调节范围较小。
3. 松下LSV10的聚光性能较差,画面清晰度较低,光圈调节范围较窄。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电视摄像机在聚光性能上存在明显差异。
索尼HDR-CX660的聚光性能较好,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清晰、明亮的画面。
而佳能LS-101和松下LSV10的聚光性能相对较差,可能会影响画面质量。
六、结论1. 电视聚光性是影响电视画面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在选择电视摄像机时,应考虑其聚光性能,以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3. 本实验结果表明,索尼HDR-CX660在聚光性能方面表现优异,适合对画面质量有较高要求的用户。
前言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学校作为培养人材的摇篮,也经历着重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造就跨考纪人材的关键.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天津市菲兹现代教育技术科贸公司集多年开发生产教学设备的经验,推出了新型“彩色电视实验箱”,并编写了与之配套的《彩色电视原理实验》指导书。
本指导书适用于大专院校非电视专业学生及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上电视实验课的指导书.由于时间仓促,学识有限,仅供参考.望请广大教师多提宝贵意见。
《彩色电视原理实验》指导书是在《彩电实验讲义》(配合本公司生产的彩色电视示教板,彩色电视分组实验系统)的基础上改编的.《彩色电视原理实验》指导书由以下 7 个实验专题组成:一、彩色公共通道实验二、亮度通道单元实验三、彩色解码单元实验四、矩阵输出单元实验五、彩色行场扫描单元实验六、开关电源单元实验七、彩色电视整为以调实验一、彩色公共通道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选台电路,消噪电路的工作原理。
2、学会巾频放大电路的调试。
(二)仪器设备:彩色电视单元板、全电视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万用电表(三)电路说明:l 、选台电路:彩色公共通道采用电调谐高频头,调谐电压由开关电源提供的十114V ,经电阻R02A 降压,由稳压二极管12AD稳压,在04A C、03A C上建立+30V 的电压,选台电路的工电源为+12V ,高频头的开关电压由节目预选开关S01A和波段开关30AS的位置而定。
S01A 为互锁式八位按键选择开关,30AS为八个单刀三掷波段开关,851R是八个调谐用的电位器,D01A -D08A是八个提供指示用的发光二极管,当按键开关接通某一位置(例如第一位)时,就接通了(第一个)调谐用的电位器851R和发光二极管D01A ,此时相应的单刀三掷波段开关S30A可选择Ⅰ、Ⅲ、U不同的波段。
发光二极管负端通过R01A 接地,正端经S30A与R05A-R07A的一个电阻接+12v ,于是发光二极管亮,起到指示作用。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媒体制作的基本流程,掌握音频、视频编辑技巧,提高学生的媒体制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编辑、制作和传播,为将来从事媒体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 高清摄像机- 数码相机- 录音设备- 平台电脑- 声音剪辑软件(如Audacity)- 视频剪辑软件(如Adobe Premiere Pro)2. 实验步骤(1)素材采集- 利用摄像机和数码相机采集视频和图片素材。
- 使用录音设备采集音频素材。
(2)素材编辑- 将采集到的素材导入电脑,进行初步整理。
- 使用音频剪辑软件对音频素材进行剪辑、降噪、混音等处理。
- 使用视频剪辑软件对视频素材进行剪辑、拼接、特效添加等处理。
(3)作品制作- 根据选题和主题,将剪辑好的素材进行整合,制作成完整的媒体作品。
- 对作品进行后期调色、调音,确保画面和声音质量。
(4)作品展示- 将制作完成的作品上传至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和分享。
- 组织观看会,邀请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和交流。
三、实验过程1. 素材采集实验小组首先确定了实验主题为“校园生活”,分为“课堂风采”、“运动时光”、“校园风景”三个部分。
在采集素材的过程中,我们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进行拍摄,力求捕捉到最真实、最有代表性的画面。
2. 素材编辑在素材采集完成后,我们开始对素材进行编辑。
首先,使用Audacity对音频素材进行降噪和混音处理,确保音频质量。
然后,使用Adobe Premiere Pro对视频素材进行剪辑、拼接,并添加必要的特效,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3. 作品制作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我们根据实验主题和素材特点,设计了三个独立的部分。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多个镜头,通过镜头的切换和剪辑,将校园生活的点滴串联起来,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画面。
4. 作品展示完成作品制作后,我们将作品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同学们观看和分享。
实验六、视频格式转换实验
三、实验项目名称:视频格式转换实验
四、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部分,了解取样率及量化比特对图像的影响,YUV传输顺序不同引起图像色调的变化。
动手实验部分,让学生掌握三基色原理及显示图像的分辨率。
五、主要设备
电脑,监视器
六、实验内容
音频视频交叉编码(Audio Video Interleaved,A VI)是一种RIFF文件格式,符合RIFF的规定,文件后缀是“.avi”。
这种音频视频交叉记录的数字视频文件格式,多用于音视频捕捉、编辑、回放等应用程序中。
YUV文件是以视频信号的YUV分量存储的文件,只存储了视频信息。
其中Y是亮度信息,U、V是色度信息。
TGA格式是美国Truevision公司为其显示卡开发的一种图像文件格式,文件后缀为“.tga”。
TGA的结构比较简单,属于一种图形、图像数据的通用格式。
在多媒体领域有很大影响,是计算机生成图像向电视转换的一种首选格式。
TrueVision的TGA(Targa)和NuVista视频板可将图像和动画转入电视中,PC机上的视频应用软件都广泛支持TGA格式。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TGA文件作为中介,即将RGB或YUV视频文件转换成TGA文件格式,从而实现了RGB与YUV格式之间的转换,如图6.1所示。
图6.1 视频格式转换流程图
七、实验步骤
1.看YUV顺序变化图像
2.看取样率与量化比特变化图像(使用一个标清信号源作为演示图)
第一步,量化比特不变,只改变分辨率。
由原来720×576的分辨率变为360×288,分辨率减少一半看效果,图中的字不清楚。
再把分辨率变到180×144,看到图中的干涉条纹非常模糊。
总结,在量化比特不变,只改变分辨率的情况下,影响画面的清晰度。
第二步,分辨率不变,只改变量化比特。
由原来的8bit变为6bit,图象变化不太大,但有点模糊。
再变为4bit,2bit依次看效果,图象由均匀的黑到白的图象逐渐变为有台阶状的,层次少了,画面颜色不丰富。
3.给同学演示如何使用此软件做一个彩条信号的图像
采用8bit量化
白黄青绿品红
255 255 255 255 255 0 0 255 255 0 255 0 255 0 255 255 0 0 蓝黑
0 0 255 0 0 0
在新建的记事本里写出如上RGB的值,再使用本软件导入,即可画出彩条信号。
4.自己作图
八、实验结果
1.做一个彩条信号,要求上半场是100%彩条的图,下半场是75%彩条的图。
注:黑条和白条不变,变化的只是中间色条的亮/色值,此题只通过改变RGB的值即可,255×75%=191,只保留整数部分的值。
2.让同学作自己姓名拼音的前两个字的头字母图像,背景底色自己随意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