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语文第一册复习重点 两汉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114.05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精心整理高一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汉乐府两首知识点1.关于汉乐府(提前引发材料给同学,教师作适当点拨)1)提问: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有什么不同?2)3)《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2.同学自读,积累字词1)读音:上邪自媚2)3)4)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3.请同学们迅速找出两首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比兴:青青河边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夕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1)冬雷震知:,让降雪。
雨,“敢”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品评】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
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
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异同异:刚健、质朴、自然艺术特点:想象:神奇直抒胸臆:热烈大胆2)《饮马长城窟行》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分析本文的结构。
青草起兴,引出对丈夫的思念渲染突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青草不相见)本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汉乐府两首知识点就整理到这里了,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新高三语文两汉知识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
文基础知识大全-
高三语文知识点是同学们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查字典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三语文两汉知识点,帮助您学习!
A、两汉散文1、贾谊,世称贾生。
又称贾**,贾太傅.着《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2、,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着《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ﻭ
3、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垂史册.ﻭ
B、乐府民歌和赋ﻭ
1、乐府民歌:乐,民乐;府,府。
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
《孔雀南飞》
2、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ﻭ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赋》。
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ﻭ
以上就是高三语文两汉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返回查字典首页
ﻭ。
高中语文第一册知识要点复习及思想内容概要单元知识:诗歌——拥抱文学的骄子1、诗歌及作用——诗言志:兴——抒发志向,观——了解政治,群——协调群体感情,怨——抒发怨恨。
2、学习诗歌的意义——中华瑰宝,丰厚文化遗产,弘扬诗歌文化承载的真善美艺术精华责无旁贷,成长的精神营养,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人文素养。
3、诗歌分类、新诗4、朗读:①节奏(每句的字数变化)、②领字、③韵脚5、意象(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意象群、意境(景物图,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6、思想、感情、感想7、写作技巧: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②语言特点:炼词、炼句、修辞手法③结构——章节回环呼应的作用艺术美,表现为多方面: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诗的音乐性。
8、比较鉴赏:古今中外描写秋天的诗歌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上的异同。
赏析《老马》、《断章》,写300字的短文。
9、综合实践:尝试写诗歌,举办诗歌朗诵会。
一首好诗是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它会穿越时空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1、《沁园春·长沙》①诵读提示:抓住关键词语(立、看、怅、问、忆、记),理清思路,加强记忆。
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湘江秋景图、意象(通过意象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把握文意)、领字“看”、“忆”的作用、景物描写的远近与动静结合、写壮景,抒发革命情怀——情景交融,表现:大自然巍峨、博大、壮阔。
③关于秋的古诗比较阅读、对比:明比、暗比。
高度凝练的语言、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采桑子·重阳》写乐景,写豪情。
情景交融。
修辞手法——引用、映衬、复叠、层递、摹状格。
2、《再别康桥》①语言华美、音韵柔美,意境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章法整齐具有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富有很缺的感染力。
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知识点《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学课程之一,主要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学生将能够系统地了解语文的基本概念、语言表达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下面将介绍《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中的知识点。
一、古代文学黄金时期《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一模块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包括先秦文学和汉代文学。
学生将了解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和从汉代开始兴起的文学创作。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
二、唐宋诗词欣赏《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的第二模块主要介绍了唐宋时期的诗词欣赏。
学生将学习到唐宋时期的文学特点、经典作品和著名诗人。
这些名诗名句的欣赏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元曲欣赏在《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的第三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到元曲欣赏。
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高峰。
通过学习元曲,学生将了解到元曲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和知名作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明清小说《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中的第四模块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小说。
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小说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将了解到明清小说的兴起、特点和经典作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五、红楼梦欣赏《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的最后一个模块是红学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红楼梦》的解读和欣赏。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红楼梦》,学生将了解到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在阅读中提高他们的悟性和鉴赏能力。
在学习《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掌握到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还会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诗歌、戏曲、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体裁,学生将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通过学习《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中的知识点,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培养综合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
高中语文两汉文学知识点(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演讲致辞、祝福语、名言句子、感悟故事、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党团资料、条据书信、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peeches, blessings, famous quotes, sentences, insight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nd rules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高中语文两汉文学知识点今天本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两汉文学知识点_唐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预科语⽂第⼀册复习重点(先秦部分)第⼀学期复习重点和相关练习⼀、背诵默写部分⼆、先秦⽂学(⼀)《诗经·硕⼈》1、《诗经》收西周初期⾄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共305⾸,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别称诗或诗三百。
2、按⾳乐的性质分风、雅、颂三类,精华在国风,句式以四⾔为主,节奏明快,淳朴⾃然。
风:乡⼟之⾳谓之风,即各地民歌。
共⼗五《国风》,诗160篇。
雅:王畿(jī)之⾳谓之雅,即周王城或宫廷乐歌。
其中⼤雅31篇,⼩雅74篇,共105篇。
颂:郊庙之⾳谓之颂,即祭祀赞歌。
其中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
3、主要运⽤赋、⽐、兴表现⼿法,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赋:铺陈其事⽽直⾔之,相当于直接描绘与叙述。
⽐:以彼物⽐此物也,相当于⽐喻修辞。
兴:先⾔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4、编集有王官采诗说、公卿献诗说、孔⼦删诗说。
5、流传有四家,为齐诗,鲁诗,韩诗,⽑诗,流传⾄今的为⽑亨的⽑诗。
6、内容上⼴泛地反映了周朝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真实反映我国奴⾪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貌。
7、地位和影响:《诗经》的思想与艺术不仅为我国诗歌开创了⼀条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艺术表现⼿法,对中国后代⽂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8、诗三百,⼀⾔以蔽之,思⽆邪。
-----孔⼦9、《硕⼈》(1)题⽬选⾃《诗经·卫风》,硕⼈这⾥指卫庄公夫⼈庄姜。
(2)重点把握词语⾐( yì)锦褧⾐:穿,名词作动词⽤。
说(shuì)于农郊:“说”通“税”,停息。
(3)翻译1)⼿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蛾眉,巧笑倩兮,美⽬盼兮。
⼿指像柔软的初⽣草芽,⽪肤像凝结的油脂。
脖⼦像⼜⽩⼜长的⼩天⽜,⽛齿像洁⽩齐整的瓠⼦。
螓⼀样的头、蚕蛾⼀样的眉,乖巧的笑颜很美好,⿊⽩分明的眼睛亮晶晶。
2)河⽔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有朅。
高中语文两汉文学知识点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汉文学历史悠久,内容广泛,影响深远。
在高中语文学科中,汉文学的内容也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了解和掌握汉文学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够提高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也对于学习高中语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里,笔者将从文学史、代表作和文学思想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些高中语文中的汉文学知识点。
一、文学史1. 文学史的分类文学史是文学发展历程的总称,包含了不同的分类方式。
根据文学形式的不同,文学史可分为诗歌史、小说史、散文史。
根据文学发展的时期,可将文学史分为先秦文学、汉代文学、唐宋元明清文学。
在文学史的研究中,了解不同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2. 文学史的代表作与代表人物在文学史的不同时期,都会有一些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他们的创作和思想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
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中有众多优美的诗歌;唐代的诗人杜甫、李白创作的诗歌影响深远,并且成为后人创作的基础;元代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依然在今天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在学习文学史时,掌握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的特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发展的历程和演变。
二、代表作1.《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化宝库的货真价实的一注;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化经典。
它被誉为“中国文学的顶峰”,曾被列入世界文学史上的100部经典之一。
《红楼梦》全书描写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主的一群人的爱恨情仇,展现出了古代士人的生活、习俗和道德观念,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2.《水浒传》《水浒传》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描绘了宋朝忠义好汉的传奇故事。
书中的英雄人物有极高的古今文学价值,而且也在艺术影视等领域不断被改编和表现。
《水浒传》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和对民间英雄的崇拜,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不可替代的一部作品。
3.《西游记》《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典范之一,被誉为“中国神话的巅峰之作”。
关于两汉知识点的记忆口诀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两汉主要帝王的活动记忆口诀
1、高祖措施
①政治
刘邦起兵灭暴秦,约法三章民欢迎。
汉王败楚都长安,前朝为鉴举措新。
分封王国埋祸根,郡国并存最鲜明。
②经济
复员释奴还爵宅,十五税一抑商人,
③民族
北伐匈奴遭围困,国力弱小先和亲。
2、武帝措施
①政治
武帝雄才措施新,改革官制明治令。
选举贤能察举制,王国“附益”“推恩令”。
刺史监察独尊儒,中央集权又形成。
②经济
盐铁官营抑物价,铸钱五铢商税征。
③民族
北败匈奴通西域,“百越”“西南夷”设郡。
④外交
接待朝日两使节,交往频繁促强盛。
⑤文化
儒家思想成正统,设立太学读儒经。
岁首正月“太初历”,重视文史多名人。
3、光武帝
①政治
刘秀起兵灭“新”朝,年号光武东汉兴。
光武柔道治天下,优厚武将重文臣。
剌史尚书台扩权,地方官衙减大臣。
乡举里选重孝廉,豪强势大多公卿。
②经济
复员释奴民返乡,三十税一汉中兴。
③民族
光武遣使“西南夷”,西南回归喜盈盈。
④外交
三韩①遣使见光武,加强联系交流频。
光武赐印②倭奴国,日本出土得印证。
4、汉明帝
①民族
东汉初年局不稳,西域匈奴又占领。
明帝遣使为班超,经营西域三十春。
②文化
东汉使臣求佛法,明帝请来两高僧。
兴建洛阳白马寺,利于统治又愚民。
小升初常考文学常识重点回顾:两汉文学一、概述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小升初考试中,两汉文学常识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两汉文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二、汉赋汉赋是两汉时期的一种很重要的文学形式,它是以枯燥的政治记述为基础,借用唐升的文章特点,借用一些天地、山水、花鸟等的的方法,以及超脱的浪漫心情,创作出成篇的辞章,富有抒情色彩。
被称为汉代文学成就之一。
1. 代表作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辞章赋作品,体现了奇妙的抒情效果。
•梁复之的《陈情表》:这是一篇使两汉文学正式达到了辞章赋的巅峰,直接表达自己对天子的情感和呼吁。
2. 内容特点•抒情性强:汉赋具有抒发作者情感的特点,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文辞华丽:汉赋在语言表达方面讲究华丽、巧妙、丰富。
•描写生动:汉赋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景,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汉诗汉诗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流传至今的有很多。
汉诗在艺术形式上,包括汉乐府和律诗两大类,这两类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代表作品•曹操的《短歌行》: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乐府诗,以其简练明快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悲悼之情和政治野心。
•陈琳的《融猱歌》:这是中国文学史中一首名作,通过吐露自己怅惘愤懑的心情,成就了一幅恢宏宏伟的艺术画卷。
2. 内容特点•格律严谨:汉诗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要求,例如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诗歌要求每句各有五个或七个字,而且还要具备平仄、韵脚等要素。
•豪放奔放:汉诗的表现手法非常奔放,对写诗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汉诗追求雄浑豪放的艺术表达,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表现力。
•艺术紧凑:汉诗与散文相比,结构更为紧凑,言辞更为精美,意象更为精确,感情更为充沛。
四、汉散文在两汉时期,散文作为一种更为广泛传播的文学形式而非常受欢迎。
汉代散文主要以古文散记形式为主,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文化、哲学等领域。
第一学期复习重点和相关练习一、背诵默写部分二、先秦文学(一)《诗经·硕人》1、《诗经》收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共305首,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别称诗或诗三百。
2、按音乐的性质分风、雅、颂三类,精华在国风,句式以四言为主,节奏明快,淳朴自然。
风:乡土之音谓之风,即各地民歌。
共十五《国风》,诗160篇。
雅:王畿(jī)之音谓之雅,即周王城或宫廷乐歌。
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郊庙之音谓之颂,即祭祀赞歌。
其中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
3、主要运用赋、比、兴表现手法,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相当于直接描绘与叙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相当于比喻修辞。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4、编集有王官采诗说、公卿献诗说、孔子删诗说。
5、流传有四家,为齐诗,鲁诗,韩诗,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亨的毛诗。
6、内容上广泛地反映了周朝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真实反映我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面貌。
7、地位和影响:《诗经》的思想与艺术不仅为我国诗歌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8、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孔子9、《硕人》(1)题目选自《诗经·卫风》,硕人这里指卫庄公夫人庄姜。
(2)重点把握词语衣( yì)锦褧衣:穿,名词作动词用。
说(shuì)于农郊:“说”通“税”,停息。
(3)翻译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手指像柔软的初生草芽,皮肤像凝结的油脂。
脖子像又白又长的小天牛,牙齿像洁白齐整的瓠子。
螓一样的头、蚕蛾一样的眉,乖巧的笑颜很美好,黑白分明的眼睛亮晶晶。
2)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先秦两汉的知识点总结先秦两汉的知识1先秦两汉先秦两汉时期的杰出作品主要集中在周朝和汉朝两个时期,其内容涉及诗歌、辞赋、史学、科技、诸子百家学说等诸多领域。
1.《诗经》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共计305 篇,又称《诗三百》。
按照音乐乐调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地方乐曲,多为从15 个地方采集而来的民谣,共计160 篇;“雅”为宫廷宴饮或朝会时的乐曲,按音乐的不同又可分为《大雅》31 篇和《小雅》74 篇,共计105 篇;“颂”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按国别不同可分为《周颂》31 篇、《鲁颂》4 篇、《商颂》5 篇,共计40 篇。
2.《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一般认为其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国语》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起于西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 年),止于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 年),共五百多年,以记言为主。
4.《战国策》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以战国初年为始,秦灭六国为止,主要介绍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西汉刘向按国别次序加以整理,并定名为《战国策》。
5.《论语》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而非孔子本人所著。
《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6.《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由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所创,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均承袭了屈原的形式。
7.“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8.《吕氏春秋》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是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所著。
本书以道家学说为基,儒家学说为主,名、墨、法、兵、农等各派学说为素材,吸取了诸子百家的精华。
大一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册总结一、古代汉语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汉语是指汉字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语言体系。
古代汉语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工具,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学的重要工具。
古代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发展经历了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史阶段,直到明朝晚期。
(接上)二、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以主谓宾为主,即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通常位于句子的最前面,谓语位于主语之后,宾语位于谓语之后。
例如:“春风吹又生”这句诗中,“春风”为主语,“吹”为谓语,“又生”为宾语。
古代汉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基本语法结构,如主谓补结构、主谓状结构、主谓状补结构等,这些语法结构的使用使古代汉语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
(接上)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从形式上看,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多音节词较少。
这与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和字形结构有关。
2. 从内容上看,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以表现具体事物和感受为主,如“花开花谢”、“云卷云舒”等等。
3. 从文化内涵上看,古代汉语的词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涉及到人们的思想、哲理、宗教信仰等方面。
例如“仁义礼智信”等词汇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
(接上)四、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主要表现在音韵变化、词汇变化和语法变化等方面。
1. 音韵变化是古代汉语语言变化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例如,“明”字原读“men”,后来读为“min”。
2. 词汇变化主要指古代汉语中一些词汇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例如,“郁郁”原指悲伤郁结,后来演变为形容植物蓬勃生长的意思。
3. 语法变化主要指古代汉语中一些语法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
(接上)五、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法:1.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一定的汉字知识,因为古代汉语大部分采用汉字进行表达。
高一预科语文知识点总结高一预科语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和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一预科语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
一、古代文学知识点在高一预科语文中,古代文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及其作者等。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经典之作。
古代文学不仅涵盖了诗、词、曲等各种文学形式,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现代文学知识点除了古代文学,学生还需要了解一些现代文学的知识点。
这包括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相关的作家。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都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现代文学更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思,对于学生来说,熟悉现代文学的知识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三、修辞手法知识点修辞手法是高一预科语文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四、作文技巧知识点作文是高中语文中的重要部分,学生需要掌握一些作文的技巧。
首先,学生应该注意提炼主题,确保作文围绕主题展开,条理清晰。
其次,学生需要注重段落的结构和连接,合理划分段落,使文章层次清晰。
此外,学生还应该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形式的规范性,注意使用得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五、阅读理解知识点阅读理解是高一预科语文的重点之一,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或其他相关文章,理解并回答问题。
在阅读理解中,学生应该注重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文章中的细节信息,并运用一定的推理、判断能力进行思考和分析。
六、语法知识点语法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
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基本概念和用法,以及单句的基本结构和常见句型等。
掌握好语法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两汉文学(一)汉乐府民歌
运用顶针修辞(也称顶真,联珠或蝉联),环环紧扣,几个转折,时喜时悲,充分写出了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缠绵殷切,同时读起来有种流畅的音乐性。
3)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翻译:枯桑虽已无叶尚且知道天风的拂吹;海水虽然广大不易结冰,也可知道天气的变冷。
赏析:用自然景象进行比兴,比喻自己凄苦的景况,暗示远方的人也能了解。
春去秋来,眼看桑枯叶落,水冷天寒,
伊人未归,内心的凄冷不言而喻,引出更深刻的思念之情。
4)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翻译:书信前部分嘱咐要多层架米饭,后部分说经常想念。
赏析(结尾的妙处):
点明书信内容纯为关心思念之语,令人欣慰,但是回避了重要问题—归期。
思妇此时的心情宽慰与失望交杂,一切又在不言中,留给人无限的遐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5)重点字词
宿昔梦见之:昨晚。
梦见在我傍:通“旁”,旁边。
入门各自媚:爱。
双鲤鱼:借指书信。
长跪读素书:伸直腰,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姿势,表尊敬。
5、被赞誉为诗母、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
6、《行行重行行》
(1)中心思想:
描写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一思妇对远行夫君的思念之情。
(2)赏析:
1)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翻译:走啊走啊,又走啊走啊,我和你活生生地被分开了。
简析:首句连叠四个“行”字,意蕴悠远,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为全诗奠定了痛苦伤感的氛围。
次句化用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表现出思妇的无奈与不甘,抒写思妇别离时难
舍的内心感受。
2)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简析:“万余里”,极言离之遥远。
此两句为思妇想象之词。
“道路阻且长”,化用《诗经·秦风·蒹葭》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句,结构上承上启下。
社会动乱,
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于是发出相思之苦和绝望之
悲的哀吟和叹息。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虚写)
简析:思妇于极度思念中展开丰富联想,用比兴的手法,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
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
(3)情感变化线索: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
—末以宽慰期待作结。
(4)艺术特色: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感情真挚,曲折细腻;风格淳朴清新;比兴和化用诗句使诗歌意味含蓄悠远。
(5)重点字词
相去.万余里:距离。
相去.日已远.:离别;久远。
胡马依北风:依恋衣带日已缓:宽松。
游子不顾反:通“返”,返回。
岁月忽已晚:岁终。
弃捐勿复道:抛开、丢开。
“弃”、“捐”同义。
(6)重点句子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7、故事梗概:
(1)曹沫篇:曹沫,鲁国人,虎胆龙威,勇冠三军。
鲁公对他很赏识,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
未料三战皆败,鲁公心怯,赶紧割地求和。
但是并未责怪曹沫,仍用他为将。
后来曹沫以其忠诚、勇气和不烂之舌,要挟齐桓公帮助鲁公要回了土地。
(2)专诸篇:专诸,吴国堂邑人,屠户出身。
虎背熊腰,英武有力,对母亲非常孝顺,是当地有名的孝子、义士。
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
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3)豫让篇:豫让,春秋战国间晋国人。
为晋卿智瑶家臣。
晋公二十二年赵﹑韩﹑魏共灭智氏。
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
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4)聂政篇:聂政,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人,以任侠著称。
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姐避祸齐地,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
其姐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5)荆轲篇: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世称荆卿,好读书击剑。
他曾先后与盖聂、鲁勾践论剑、下棋,皆有不称之处,但都默然处之。
后至燕国,与高渐离、狗徒饮歌于市。
战国末期,秦国举兵灭韩国,后又攻破赵国,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当时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丹,由于秦“遇之不善”而逃回燕国。
后秦国继续讨伐他国,逼近燕境。
燕太子丹请教师傅鞠武,鞠武分析不宜抵抗。
后遇亲将樊於期逃之燕国。
鞠武请柬遣走樊将军,燕太子丹因哀怜之心而不同意。
无奈之下,鞠武给太子丹举荐贤者田光。
不料田光已垂垂老矣,力不能及,于是田光向太子丹举荐门人荆轲,并为消除太子疑虑而以死明志。
既得荆卿,燕太子丹奉之为上客,为其准备燕富饶之地的地图、最锋利且浸毒的匕首以及助手秦舞阳,辅助其前往秦国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另外荆轲巧言请得樊於期首级。
慷慨悲壮的易水送别后荆轲与秦舞阳告别众人,奔赴秦国。
秦大殿之上,荆轲献上樊於期首级和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欲取之刺杀秦王,不料失手,一番追逐打斗后,御医夏无且一个药囊掷倒荆轲,致使秦王有机可趁砍杀荆轲。
刺秦计划以失败告终。
后秦大举进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之友高渐离由于善击筑而进入秦宫,后欲举筑扑秦王,终不成功。
秦王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8、荆轲人物形象(之前发过了)
9、相关问题:
(1)“易水送别”与“廷刺秦王”,是《史记》中脍炙人口的精彩情节。
说说这两段文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简析:“易水送别”:音乐、诗歌渲染壮别气氛,语气长短有致而富于情韵。
“刺秦王”:密集的动词、形容词渲染激烈场面,语句简短、节奏急促。
两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荆轲为完成使命,做了哪些准备?可看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简析:准备最有用的信物,准备最厉害的匕首,这些可以看出他计划的周密性,办事周全,为人谨慎,为了目的想尽办法。
(3)“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
简析:暗示荆轲其实是儒雅之士,为以后刺杀秦王各方面做交代。
(4)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
简析:荆轲强烈地维护自尊,暗示其剑术未能精益求精,为后文刺杀秦王不成功伏笔。
(5)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有何作用?
简析:写秦武阳色变振恐,反面衬托荆轲的沉着、勇敢。
文中威严天下的秦王绕柱逃窜的丑态以及不怡者良久都是侧面衬托荆轲。
10、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简析:一、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旋涡之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显示性格特征。
二、运用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刻画人物。
三、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的刻画人物形象。
11、刺客列传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实质是:“士为知己者死”。
12、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通“慑”,震慑
2)荆轲嘿而逃去:同“默”,默默地
3)诸侯服秦,莫敢合从:通“纵”,合纵
4)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5)右手揕其匈:同“胸”,胸口
6)偏袒扼捥而进曰:同“腕”,手腕
7)今太子迟之,请辞决:通“诀”,诀别
8)复进地近,举筑朴:通“扑”,扑击
9)乃引匕首以擿秦:同“掷”,扔
10)燕王诚振怖:通“震”,害怕
11)奈何以见陵之怒:通“凌”,欺凌
12)臣海内之王,其意不厌:通“餍”,满足
(2)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盖聂怒而目之瞪视
使使往之主人派使
荆轲和而歌于市中唱歌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作人质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率领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给。
房子住
皆白衣冠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秦王闻之,乃朝服,设九宾穿上朝服
天雨粟,马生角也下雨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使……臣服
2)名词作状语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每天
北有甘泉谷口与固,南有泾渭之沃在北面、南面
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在右边、左边
彼秦大将擅长于外而内有乱在国内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向北方
发尽上指冠向上
偻行见荆卿弯腰曲背着
膝行流涕双膝着地向前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用匣子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像簸箕一样
稍蚕食诸侯像蚕一样3)意动用法
太子丹迟之以为迟,嫌迟
群臣怪之觉得奇怪
(3)特殊句式
1)和而歌于市中介宾短语后置句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3)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句
4)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