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巷、街、夹道、胡同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18.12 KB
- 文档页数:2
漫谈老北京的街道称谓這裡要說的是老北京街道的稱謂,是叫“街”、“道”、“巷”、“胡同”?還是叫“路”?可不是研究街道的“名”。
現在的城市基層行政區叫“街道”,這是延續了早先的“坊”,現在還“坊”、“街道”一块兒用的,就是南城的“白紙坊街道”了。
北京城裡的街道胡同上千條,何者爲街呢,自然是城裡的通衢大道了。
首先就是直達城門的三横三緃的大街了,不管是通京城門還是皇城門的道路都謂之爲“街”,而不稱“路”呢?城中稱“街”者,必是兩側店鋪林立,鱗次櫛比,這就是“市”,有市纔成街,“城市”就是這麽來的。
没有“市”的通道,再寬也衹能叫“路”,所以北京出了城的道路纔命名爲某路。
清末以前,北京如彰义門街、安定門街等等,其实都指的是城門内大街,城門外一里地以內的房屋建築叫做關厢,過了關厢就是曠野荒郊了,所以稱“某門街”時,不會誤以爲是城外的哪裡。
民國後,關厢有所擴大,也形成了街市,纔逐漸叫出了“某門內大街”或“某門外大街”。
三條東西向的大街完美詮釋了這個理念,那就是兩廣路段:由廣安門內大街出城是廣安門外大街,過了灣子路口往西就叫廣安路了;廣渠門內大街出城後是廣渠門外大街,過了雙井路口再往東就叫廣渠路了。
長安街及延長綫路段:西長安街到西單後是復興門內大街,出復興門是復興門外大街,過木樨地再往西就是復興路了;東長安街到東單後往東接建國門內大街,出建國門即建國門外大街,到大北窯再往東就叫建國路了。
朝阜路段:朝陽門內大街出朝陽門是朝陽門外大街,到呼家樓再往東就叫朝陽路了;阜成門內大街出阜成門是阜成門外大街,過甘家口再往西就是阜成路了。
阜成門外有個地名叫“阜外西口”,公交車有這一站。
可阜外還分東口、西口嗎?您別誤會,這本是阜成門外關厢西口,給簡稱成了“阜外西口”。
阜外、朝外關厢發展較早,延伸較遠。
阜外關厢向西延伸達兩里多,在西口還曾立有栅欄門(大概就是後來的“天意小商品市場”那兒),這樣就留下了“阜外西口”的地名。
北京中軸綫上有一條街,從前清到民國,到共和國,叫法不太一樣。
什刹海地区的胡同(专辑)(下)目录(1)什刹海还有几条值得一说的胡同_渌水庭院(2)什刹海的碧峰寺与碧峰胡同_渌水庭院(3)什刹海的小石桥胡同_渌水庭院(4)什刹海的甘露胡同_渌水庭院(5)北京什刹海:欲去还留的胡同人家--李牧鸣(6)为什么什刹海地区有处“鬼门关”_渌水庭院(7)读书有感·元时万春园在什刹海的何处?_渌水庭院(8)什刹海的乐春坊_渌水庭院(9)什刹海最古老的平民乐园--李琳(10)什刹海,北京的胡同往事_早春(11)什刹海地区胡同新旧名称对照参考表_渌水庭院(12)什刹海与商业相关的胡同_渌水庭院(13)什刹海的毡子胡同--渌水庭院(14)什刹海的麻花大院_渌水庭院(1)什刹海还有几条值得一说的胡同_渌水庭院什刹海胡同名称的多样性,显示出了胡同文化的特有魅力。
什刹海地区胡同名称除一般见的“胡同”、“巷”、“夹道”、“街”外,还有“房”、“坊”、“后身”、“里”、“门”等不同叫法。
还有类似“百花深处”这样独特的称谓。
总体来说,胡同名称带有一定参照性,如大石虎胡同因西口有座石刻老虎而成“石虎儿”,兴化胡同因胡同东北侧有寺而得名“兴化寺”。
还有一些用数字、方位组成的胡同,如板桥头条、东官房胡同、景山西街。
但也有一些胡同令人匪夷所思。
如迁善居、西魏胡同等。
经过几百年的积淀,什刹海地区的胡同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值得我们细心地观察、耐下心来认真琢磨。
什刹海地区有四条以树命名的胡同,椿树胡同、四棵槐、柳荫街和松树街。
其中椿树胡同与四棵槐名称来源比较好解读。
但松树街的“松树”指的是什么呢?按常规理解胡同中的松树一般种植在寺庙或祠堂之内。
这松树街的“松树”可能也和寺庙有着一定的联系。
松树街的寺庙叫“白米寺”,建于明代,位置在胡同的中部,因荒废多年,已无旧迹可寻。
松树街曾冠之“白米寺街”,因寺得名。
有可能寺庙荒废之后,仅剩下数株松树,因而胡同转换为松树街。
松树街呈南北走向,南起定阜街,北至羊房胡同,并与金奖胡同、大石虎胡同、刘海胡同、弘善胡同、尚勤胡同、延年胡同、铜铁厂胡同、大新开胡同相通。
北京胡同起名字的缘由,您知道吗?
北京的胡同的名字那可是包罗万象,令人看着眼花缘乱,但又极其有意思,咱们这就细细分门别类,大家伙儿都瞅瞅这里面的奥妙。
有明显的形象标志来命名的,顺嘴就叫成了“宽街”、窄的就叫“夹道”、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湾”、长方形的称“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洼的有“下洼子”、细长的叫“竹杆”、扁长的称“扁担”、一头细一头粗的叫“小喇叭”。
名字里涵盖河湖湖泊的有大江胡同、河泊厂胡同、海滨胡同
除了江海湖泊,北京人还爱用山川日月放在胡同名字里,凸显了极高的格调:图样山胡同、川店胡同、月光胡同
以人物姓氏命名的,基本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有的是他们生前居住的胡同:张自忠路、贾家胡同
》》老北京胡同的铅笔画太美了!你都去过吗(组图)
》》老北京胡同背后的故事来源,您知道多少?
》》暑假北京深度游路线攻略走进十大特色胡同
》》北京最有名望的胡同史家胡同原是藏龙卧虎之地(图)
》》北京胡同故事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图)。
第二讲北京的胡同与街巷第一节胡同概述一、北京“胡同”一词的起源有关城市的街巷、道路各地称呼不一样,如天津称“道”,上海称“弄”和以全国各地城市名称命名的“路”,西安称“巷”等。
而北京的“胡同”一词出自蒙古语,有人考证为“浩特”之转音,“浩特”在蒙古语里为居民聚居地,亦有水井之意,古时有居民之地必有水井。
也有人称“衚衕”,有胡人大同之意,到明代胡人被打败,去掉了“行”,就成了今天之名称。
从史籍中看,自元至清代,胡同一词的写法还有火弄、火巷、胡洞、衙衕等。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胡同是自元代开始出现在我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其作用是等同于街巷一样的通道,既连着居民院落,又是交通道路。
二、北京胡同概况元朝时大都城有胡同413条,如西四的砖塔胡同等。
明朝的北京城发展到629条胡同,如和平门内的松树胡同,东单的苏州胡同等。
到清朝时北京城有街巷、胡同2077条,其中直接称胡同者近千条。
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危房改造工作的全面开展,北京胡同的数量迅速减少,现已采取措施,划定胡同保护区,如西四北一至八条即为胡同保护区。
北京的胡同大多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但也有斜街,如鼓楼的烟袋斜街、白米斜街,前门大栅栏的樱桃斜街、杨梅竹斜街,宣武门外的上斜街、下斜街等,均是由当年的河道、水沟流向造成。
北京最长的一条斜街,北起西直门内,南至宣武门西大街(即今日之赵登禹路和佟麟阁路),是当年北京城的一条重要水道大明沟。
(水自西直门南水关进城南下)北京最长最宽的大街当属长安街,狭义的长安街仅指从东单路口到天安门(东长安街),再到西单路口(西长安街)。
共8里,称十里长街。
广义的长安街包括其延长线,东起通州,西到石景山,自东单往东,依次称建内大街、建外大街、建国路,自西单向西,依次称复内大街、复外大街、复兴路、石景山路,共80里,称为百里长街。
长安街最宽处达100米。
最长的胡同应为东、西交民巷,明代称江米巷,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东交民巷清代为使馆区,西交民巷为近代银行集中地。
⽼北京街、坊、巷、胡同...全是学问⼀提北京,很多⼈⽴马就能想到胡同。
其实北京可不光有胡同,其实北京的街、巷、夹道都⼤有学问。
今⼉个咱们就来聊聊⽼北京的街道。
街街,其实就是宽阔笔直的⼤道。
街两边也得是以商铺为主的道路。
⼀般⽐较宽,⾄少得在24步以上的宽度才能称之为街。
北京的街道之间⼤都参考《考⼯记》⾥的王城规划。
主要道路基本⼤都是以“井”字建成。
相互之间的路⼝也都是垂直的。
过去的北新桥但北京街道的命名对于⼀些游客来说就不太友好了。
如果要是以“南北为路,东西为街”的规律来游玩的话,您会发现北京的⽅向是“上西下东左西右东”。
⽼北京的街道⾥⾯,“路”⼏乎没有。
在⼆环以内您很难找到⼀条“路”。
北京的路名⼤都是后来改的为了纪念某位名⼈的,如“赵登禹路”等。
⽼北京的街道⼤都以城门来命名。
⽐如常说的东直门内⼤街,前三门⼤街等。
⽽街道的规模不同,也有⼤街和⼩街之分,如朝阳门北⼩街、西直门南⼩街等。
⽼北京城内被东南西北四条⽅向的各个街道划分成⼀块块长⽅形,这些长⽅形是供⼈居住的,也就是⼩区,咱们现代⼈说的居民区。
巷这些居民区也叫做“坊”。
从元代开始,北京城就被划分为⼤⼤⼩⼩数⼗个坊。
到了清朝北京更被分为“皇城六坊、内城⼆⼗坊和外城⼋坊”。
⽩纸坊是北京仅存的坊制地名这么多居民住在坊⾥,通⾏也是个⼤问题。
那么坊与坊之间的⼩道也就承包了这⾥居民的交通出⾏。
这些⼩道就是我们常说的“巷”。
这个巷跟南⽅的巷⼦、⾥弄等名称是⼀个意思,就是胡同。
这些居民区的胡同可不能乱串,不然丢了东西出了事故算谁的?现在最好也别到处乱串为了保护居民的安全,各个坊还设有⾼墙,也就是坊墙。
这些⾼墙和街巷⼀同分隔着各个坊,也能保护坊内居民的安全。
现在仍有不少胡同在名字中保留了“巷”。
如咱们常能听到的南锣⿎巷、东交民巷、流⽔巷、陕西巷等地。
在过去,为了防⽕两家之间还会尽量留⼀条⼩巷。
这些⼩巷就像是咱们今天的消防通道,叫做“⽕巷”,隔开两家院⼦⼜能从中间串⾏。
“胡同”指的是什么,这个词怎么成了街巷的名字?2008年北京奥运会,除了奥运会场馆及开幕式引起轰动外,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以及地方民俗也是外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汪曾祺曾写过《胡同文化》,通过文章,我们不仅对北京的胡同有了初步了解,还知道了胡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但是说到胡同,人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个名字呢,胡同又和街巷有什么关系呢?汉语词典里,“胡同”也叫“里弄”、“巷”。
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分死胡同和活胡同。
死胡同末端连着居民区,活胡同则是沟通村镇里各条街道的路径。
“胡同”最初意为行走之地,该词最早出现在元杂剧中。
因而,有学者据此得出胡同一词始于元朝的结论。
但是,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关于“胡同”一词的由来,众说纷纭。
综合各家说法,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其一,“胡同”源于蒙语“水井”,最初发“忽洞”的音。
蒙古人习惯以“井”作为地方命名的依据,于是建立元朝后,便将此语带到中原,谐音做“胡同”。
其二,蒙古人未进关之前,中原人称他们为胡人,所以,元建都后,人们就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胡同”。
还有观点认为胡同实为南宋“火巷”的转译音。
当时所建“火巷”鳞次栉比,和胡同相连的四合院形状极为相似,后传成“胡同”一词。
那么,“胡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为街巷的专有名称的呢?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元代,“井”和“胡同”都有“市”的意思。
在一些文学作品里,就常用“市井”来表示民间。
元朝定都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其建筑风格呈现出豆腐块风格,街道多为南北分布,东西穿插小巷,街道布局形成井字结构。
“胡同”也就和“井”同称为市井街道了。
从元朝开始,北京有史记载的胡同最多时有6 000条之多。
经过不断的演变,胡同成了北京城的一大特色。
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通道,更是传承文化、记载历史、讲述社会生活的一部实物史诗。
知识链接八大胡同提起北京,就不能不提胡同文化,提到胡同,就不能不说八大胡同。
北京“八大胡同”主要指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兴起于清朝中期,在清末民国年间达到鼎盛。
北京的胡同与大街北京,这座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城市,自然地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
而北京的胡同和大街,则是这座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来源。
一、胡同里的生活胡同,又称胡同巷、小街道,是北京特有的城区风貌。
在北京,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住过胡同。
对于老北京人来说,胡同是家乡,是童年回忆,也是亲情。
而对于刚来北京的人来说,胡同则是新鲜的、可爱的、有趣的。
胡同里的房子,多为四合院式建筑,有庭院、通气窗、青砖灰瓦,深藏着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精髓。
相对于高楼大厦,住在胡同里,可以感受到纯正的老北京生活,与邻居相识、泡茶聊天、逛胡同小卖铺、听躲猫猫等儿时游戏的声音。
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却是胡同文化的真正体现。
不过,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胡同被拆掉,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但是,胡同仍旧是北京独特的文化景观,不仅受到本地人的喜爱,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二、大街上的繁华相对于胡同的温馨,北京的大街则充满了熙熙攘攘、嘈杂喧闹的都市气息。
大街被视为北京的城市舞台,这里集聚了无数的游客和商家,是交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中心。
在大街上行走,会遇到摩肩接踵的人流、管弦乐团演奏的声音、各色商家的兜售声以及到处弥漫的香气。
近年来,北京不断举办各种活动和展览,大街上的文化气息更加浓郁。
大街由各式各样的建筑构成,历史悠久的故宫和现代化的CCTV总部大楼并列其中,有古典美和现代美的完美融合。
在大街的一个角落里,路边的小摊卖着各种小食,而在另一个角落,高档的品牌店和五星级酒店建筑林立,就可以感受到大街的商业气息。
这里不仅有北京的城市文化,更有现今中国的繁华发展。
三、胡同与大街的结合胡同和大街在北京城市文化中互为补充,正是这种氛围的完美融合,形成了老北京城市文化的特色。
首先是快速发展的大街,拥有高科技、现代化的经济功能,是城市形象的代表,而胡同则是城市文化的传承者。
胡同与大街的融合完美地体现了城市的多元化。
北方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杂的地方,文化也互相融合借鉴。
胡同儿一词就是从元人水井的音转变而来的。
巷,条,夹道,弯,小街儿,是较早的对胡同的称呼。
如:
锣鼓巷,陕西巷,上三条,下三条,东四十条,八道湾儿,东直门小街儿,白塔寺东夹道。
南方受到外族侵扰较少,仍保留原装的色彩,叫里弄,弄堂。
但“巷”南北通用。
胡同(hú tòng)亦作“衚衕”(hú dòng ),也叫“里弄”、“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
它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道路通达情况,胡同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
前者只有一个开口,末端深入居民区,并且在其内部中断;而后者则沟通两条或者更多的主干街道。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
著名的胡同:北京的东交民巷、什刹海胡同等。
中文名:胡同
又叫:也叫“里弄”“巷
定义: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
和讯网友忘不掉写了一篇博文《北京七日游之——玩(北海)》,其中谈到:“辨不清东南西北,幸好我知道南北为路,东西为街”。
我给她留言说:“此招在北京不好使”。
这是因为北京的街道命名并无此规律。
老北京的街道叫“路”的很少,在旧城区(二环路以内)几乎你就找不到几个叫“路”的地名。
现在叫“路”的地名大都是后来改的(雅宝路),再有就是为纪念某某名人而命名的。
如: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张自忠路等。
老北京的街道分为三类,并有较严格的标准:
一、巷:坊与坊之间有防火墙,墙与墙的通道称巷,宽12步。
我曾在《何谓“坊”》里说过,老北京城内是规划成一个个的坊的。
“坊”是由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分割出来的一块长方形的居民区,也叫街区。
各个坊内有若干小巷,供住在里面的居民通行,外人一般是不能任意穿行的。
坊的四周建有坊墙,以保护坊内的建筑物和居民的人身安全。
这分割各坊间的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就称作“巷”。
现在还有叫巷的地名,如:锣鼓巷、交民(江米)巷、方巾巷。
二、街:道路两旁是买卖铺的称街,一般宽24步以上。
坊与坊间的街道有的有买卖铺(现在叫商店),这样的街道比一般的巷要宽,被称其为“街”。
三、夹道:一般是王府、寺庙间的窄小通道。
过去大的王府、宅门并不将自己的宅院建的和宅基地一样大。
一般都往后退一些,让自己的宅院与相邻的院落留有一个小小的通道。
这样
做,一是为了安全,二是显得谦让。
这个小小的通道因为是在私人的宅基地上退让出来的,因此属于产权人内部的设施,一般外人不能通过。
地名也一般叫做:王府夹道、××寺夹道。
四、胡同。
胡同这个名称是从元朝才开始有的,是个外来语,到底为什么叫作胡同,学术界有各种说法,至今也未能达成共识。
北京第一个称作胡同的是砖塔胡同,因其胡同内有一座砖塔(万松老人塔)而得名。
以上是老北京街道的名称主要种类。
现在北京街道名称大的、宽一些的,一般叫做“街”(大街)或“路”(多数在老城区之外)。
小的、窄一些的叫做“胡同”或“巷”。
也有混合着命名的,如:××大街东路、××路南街。
但总体来讲,还是以“街”和“胡同”命名的居多。
而且有一点是肯定的,绝没有“南北为街,东西为路”的规律。
这种规律是从西方引进的,一般有租借地性质的城市好像才那样用,如:上海、天津,称道、街、路。
昨天出门发现:北京的新路牌都标有方向了,且标明该路段所含的门牌号数,这对于外地人和某些不辨东西南北北京人来说,方便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