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农业
- 格式:docx
- 大小:568.82 KB
- 文档页数:1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22分)材料一:菌草是一种节水作物,既可用来培养食用或药用真菌,又能作为饲料、有机肥料、生物质能,还具有广泛的生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国菌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农户砍伐树木用于栽培香菇、木耳、灵芝等菌类,树木越砍越少,导致菌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产生了矛盾。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希望找到一条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过3年的艰辛摸索,1986年终于以菌草技术叩开了可持续发展的大门。
材料二: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东部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确定由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
1997年4月召开的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协作会决定将菌草技术列为帮扶宁夏项目,开启了宁夏菌草扶贫之路。
材料三:闽宁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西部,这里原本戈壁林立,沙丘连绵,居民生活贫困。
自1997年以来,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该地大力发展菌草产业,着力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设西部菌草示范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材料四:闽宁镇及周边地区地图(1)写出A山脉的名称,并说明其对闽宁镇农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4分)(2)分析闽宁镇与福建省协作发展菌草产业的原因。
(6分)(3)分析发展菌草种植产业对宁夏防治土地荒漠化产生的积极意义。
(8分)(4)指出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菌草相比,闽宁镇打造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好处。
(4分)解题思路春节期间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提到了福建对口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过程中在宁夏闽宁镇发展菌草种植产业的情节。
本题目以此为背景,考查了农业区位发展的相关知识。
解析及答案(1)写出A山脉的名称,并说明其对闽宁镇农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4分)答案:(1)答:A是贺兰山脉(1分)闽宁镇地处贺兰山麓,地处东南季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夏季降水较多,水源充足(1分)地处西北季风背风坡,受到山脉阻挡,闽宁镇受寒潮及风沙影响较小(1分)地处山前冲积扇地带,河流发育较多,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开展农业生产。
四、其他图表专练一、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2018·海南临高一中模拟)在我国西北地区利用一种新型地膜覆盖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发展农业生产(下图),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
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铺膜种植”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粮食产量,主要充分利用了( )A.热量 B.降水C.光照 D.昼夜温差答案 B解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降水少;结合图中“拦截降雨径流”可知,该“铺膜种植”主要充分利用了降水。
2.下列叙述不属于该技术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是( )A.覆膜雨水富集B.地膜覆盖抑制土壤水分蒸发C.提高土壤肥力D.改善垄沟土壤湿度答案 C解析从图中可知,该技术有利于覆膜雨水富集,故A项不符合题意;西北地区蒸发旺盛,地膜覆盖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可改善垄沟土壤湿度,故B、D两项不符合题意;“铺膜种植”对提高土壤肥力没有直接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
(2018·福建闽侯质检)共享单车是一种新型的单车租赁服务,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通过APP实行无桩借还单车。
目前,杭州已有多种共享单车品牌。
在注册APP并支付押金后,市民便可通过APP搜索、预约、租赁附近的单车,结合材料完成3~4题。
3.乙图为杭州某市民在一天中不同时段查询到的同一区域的单车分布状况。
则该区域可能位于该城市的( )A.中心商业区 B.高档住宅区C.普通住宅区 D.工业区答案 C解析由图可知,该区域在11:43单车数量较少,在23:11单车数量较多;普通住宅区白天上班或外出,单车使用量较多;晚上下班回家,单车归还量增多。
单车使用特点符合普通住宅区人口数量变化特点,因此该区域可能是普通住宅区。
4.推广共享单车,有利于( )A.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 B.改善城市环境质量C.解决城市人口密集问题 D.解决城市就业困难问题答案 B解析城市推广共享单车,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但不能解决交通拥挤问题,故A项错误;减少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故B项正确;共享单车不能解决城市人口密集问题、城市就业困难问题,故C、D两项错误。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精选11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第1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⑴概念: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即地域差异。
⑵表现:地理环境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⑶成因:不同地域的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同。
思考:1、各地自然环境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哪个要素能最直观地看出各地自然环境的的差异?2、陆地自然带⑴概念:同类植被和土壤在地球陆地表面呈条带状分布,即构成自然带。
⑵陆地自然带的形成: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哪些气候类型?2、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那些自然带?3、南半球缺失的是哪些自然带?为什么?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低纬度地区最明显沿经线(南北)方向线更替自然带与纬线平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沿经线(南北)方向线更替;沿纬线方向延伸自然带与纬线平行1、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自然带谱数量越多2)基带的确定: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致假如该山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则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有些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
4、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可以用它判断南北半球吗??)5、同一自然带随山体所在纬度增加,其分布高度不断降低6、雪线的分布高度: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其分布高度与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等有关。
1、阳坡高于阴坡2、迎风坡低于背风坡3、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4、纬度低雪线高,纬度高雪线低非地带性分布现象——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非地带性因素南北半球高纬地带的自然带的分布差异(海陆分布引起的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的差异、(地形起伏引起地形雨:西坡降水多于东坡)洋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寒流——降温减湿——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成因:1、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南北向山脉阻挡,多降水2、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专题10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产业活动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特点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①农业和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②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少,区位有多种选择。
③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区位选择的因素、目的。
①农业a主要区位特征: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条件优越的地区。
b原因: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布影响农业生产地域分布。
c目的:合理利用土地优势,获取更多的农副产品。
②矿业a主要区位特征:矿产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
b原因:矿产开采活动的前提是矿产资源的存在,同时经济效益与矿业矿产数量、品位、埋藏条件及周围环境密切相关。
c目的:利用区域矿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③工业a主要区位特征:受自然条件限制少,更注降重社会经济条件等优势明显的区位。
b原因: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能源和劳动力来自四面八方,选择机会多。
c目的:充分利用当地优势,降低成本,占领市场。
④商业a主要区位特征:消费水平高,消费人群密集的区位。
b原因:消费对象是人,并由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数量决定生产效益。
c目的:接近最大消人群,增大商品销量。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1)由于产业活动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不同区域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多种地域联系。
3.因地制宜,扬长避短(1)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
(2)发展方向:与当地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
(3)布局要求:尽量发挥当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劳动力、科技人文等方面优势;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
4.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1)区位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位置要素;自然区位要素;社会、经济区位要素。
(2)分清区位分析的对象①某个区域的区位。
②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
a包括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
b这些对象有点状的、线状的、面状的。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小专题——梯田农业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阳县水稻梯田位于云南省南部海拔1200~2000米的哀牢山区、红河河谷,梯田景观已有1300多年历史,梯田级数达到几百级甚至上千级,海拔跨度为1400~2000米,类似的高山水稻梯田面积共有17万亩之多。
哈尼人把梯田、森林、村寨、沟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这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品、美丽乡村的典范。
水稻梯田景观具有生产、生态、文化与极高的美学价值,2013年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二:元阳梯田景观图材料三:云南南部热带和准热带分布略图(1)说出元阳水稻梯田的特点?(2)分析哈尼人修建水稻梯田的原因?(3)指出哈尼人修建水稻梯田要注意的问题。
(4)阐述元阳水稻梯田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参考答案:(1)规模大(或面积大);海拔高;海拔跨度大,梯田级数多分)(2)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热量足,溪流众多,水源充足,适合种植水稻;地形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3)平整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加固田埂,防止漏水;修建水渠,保证梯田水源供应(4)景观独特(规模大、海拔跨度大),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历史悠久,是哈尼民族农业文明的文化传承;形成了庞大的“梯田—森林—村寨—沟渠”和谐共生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典型例题二:(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南部。
乾隆年间,湖南长沙移民见此地气候湿润,森林茂密,与江南相似,于是游说当地农户共同开垦,并逐渐完善梯田灌溉系统。
凤堰梯田主要位于山前冲积扇,在修筑初期,常发生前一天灌满水,第二天就出现干涸的情形,其后先民采用措施加以解决。
该梯田现为我国北方省区面积最大的古水稻梯田,已成为旅游胜地。
下图示意凤堰梯田位置及景观。
(1)说明凤堰梯田水源条件较好的原因。
(6分)(2)推测梯田修筑初期易干涸的主要原因及先民采取的主要措施。
微专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2020-2021年高考真题选择题专题训练一、(2020,全国Ⅱ卷,T3-5)24 . 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下图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
打沟主要是为了()A.灌溉B.排水C.防虫害D.通风【小题2】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产量B.减少水土流失C.降低生产成本D.减少蒸发【小题3】近年来,该地()A.种植结构复杂化 B.复种指数提高C.田间管理精细化 D.种田大户增多二、(2020,江苏卷,T17-18)25 . 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A.华北平原B.东北区C.西南区D.东南沿海区【小题2】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资源B.水资源C.经营规模D.机械化水平三、(2020,江苏卷,T21-22)26 .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逐渐西移。
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石漠化贫困县脱贫致富。
下图为“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广西发展桑蚕业得益于()A.土壤肥力高,桑叶生长快B.热量条件好,结茧次数多C.地表水资源多,桑枝萌叶多D.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小题2】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的优势有()A.桑下种薯,延长了产业链B.桑枝育菇,发展多种经营C.薯、丝加工,增加附加值D.菌基回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四、(2020,江苏卷,T25-26)27 . 斯里兰卡农民依托小流域(平均面积20km2)建设的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识记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理解不同的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2.学会举例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3.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综合思维: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某地区或某农作物分布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3.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是指什么?(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有何变化特点?主要方面变化特点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变化较快[易误点拨]__气候因素中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不同影响农业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指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热量条件主要指气温(积温)高低。
太阳辐射强,气温未必高;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不一定好。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什么是农业地域?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成因与实质是什么?(1)形成原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
(2)实质: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区位条件是什么?(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特点: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区位: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气候暖湿,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特别提醒](1)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农业地域不等同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区。
(2)我国农耕区饲养家畜、家禽只是作为副业,且绝大多数规模很小,因而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不能算作混合农业,属于谷物家畜农业。
第九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A卷新题基础练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春见柑又称“耙耙柑”原产日本,在我国四川、重庆、湖南、福建等地均有分布,其果实肥大,没有籽,水分充足,果肉鲜嫩,入口即化,一般12月份结果成熟。
2020年3月4日,西藏林芝市察隅县(雅鲁藏布江河谷,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引进的首批耙耙柑试验田今年迎来了收获,上市的2000多斤以十元一斤的价格销售,市场供不应求,几日内全部售空。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不属于西藏林芝地区引种耙耙柑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原产地气候类似,气候适宜B.靠近河流水源充足C.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品质好D.在当地具有稀缺性,市场广阔效益好2.影响耙耙柑在当地很快销售一空的因素有()①青藏高原交通不便②首批试验田水果产量较低③耙耙柑口感好品质优④当地购买力高A.①②③B.②③④B.C.①③④D.①②④读世界某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国家中部小麦区发展小麦种植的优势区位条件是()A.高温多雨,自然条件优越B.劳动力数量多且廉价C.人口稠密,城市众多,靠近消费市场D.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以及化肥、农药、电力等4.关于图中乳畜业的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小农经营B.靠近市场C.劳动力丰富D.农业科技落后下图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2005—2013年,江苏省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耕地面积扩大B.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C.农业科技投入增加D.粮食主产区人口减少6.苏州市粮食增产较其他地级市低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发展快,农业劳动力少B.地势起伏较大,耕地面积少C.农业重视程度差,投入不足D.城市化进程快,农业结构调整安徽省霍邱县位于淮河中游,沿河沿湖洼地众多,素有“淮上粮仓”之称。
第24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最新考纲】 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知识体系导引域类型的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认知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形成原因,第1课时农业区位因素考点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选择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农业区位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因素。
南方的等亚热带水果;北方的等温带水果;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业利用玻璃温室可以改善作物生长的条件,并对光照、通风、湿度等条件进行调节适宜发展业和适宜发展业,农作物分布有垂直变化,缓坡(小于25°)适宜发展梯田东南亚砖红壤区的人工培育形成的耕作土壤,如黑垆土、土河西走廊的农业;新疆的□10农业(1)影响农业生产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与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大小有关,热量条件主要与气温(积温)高低有关。
(2)对农作物品质造成影响的是气温日较差,而不是气温年较差。
(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通过对地形、、的改造或对、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所示: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1.农业区位的选择(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①②③④(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分析下图中,①适合发展小麦种植;②适宜发展花卉种植;③适宜饲养乳牛;④适宜种植果树。
2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1)整体评价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或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即从有利、不利方面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关键因素法①主要因素: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完整、全面地列出。
②主导因素: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即没有这种因素该农业就不可能在该区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