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等级与海啸预警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2
海洋灾害警报发布标准一、风暴潮警报发布标准(一)风暴潮蓝色警报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受影响区域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有代表性的验潮站的高潮位达到蓝色警戒潮位,应发布风暴潮蓝色警报。
预计未来24小时内热带气旋将登陆我国沿海地区,或在离岸100千米以内(指热带气旋中心位置),即使受影响区域内有代表性的验潮站的高潮位低于蓝色警戒潮位,也应发布风暴潮蓝色警报。
(二)风暴潮黄色警报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受影响区域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有代表性的验潮站的高潮位达到黄色警戒潮位,应发布风暴潮黄色警报。
(三)风暴潮橙色警报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受影响区域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有代表的验潮站的高潮位达到橙色警戒潮位,应发布风暴潮橙色警报。
(四)风暴潮红色警报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受影响区域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有代表性的验潮站的高潮位达到红色警戒潮位,应发布风暴潮红色警报。
二、海浪警报发布标准(一)海浪蓝色警报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24小时受影响近岸海域出现2.5米至3.5(不含)米有效波高时,应发布海浪蓝色警报。
(二)海浪黄色警报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24小时受影响近岸海域出现3.5米至4.5(不含)米有效波高,或者近海预报海域出现6.0米至9.0(不含)米有效波高时,应发布海浪黄色警报。
(三)海浪橙色警报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24小时受影响近岸海域出现4.5米至6.0(不含)米有效波高,或者近海预报海域出现9.0米至14.0(不含)米有效波高时,应发布海浪橙色警报。
(四)海浪红色警报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24小时受影响近岸海域出现达到或超过6.0米有效波高,或者近海预报海域出现达到或超过14.0米有效波高时,应发布海浪红色警报。
三、海冰警报发布标准(一)海冰蓝色警报浮冰范围达到以下情况之一,且冰量8成以上,预计海冰冰情持续发展,应发布相应海湾海冰蓝色警报。
最具毁灭性的海洋灾害———海啸知识与判断和预防A12海技庄悦 120105126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发生9级以上的地震,引发了巨大海啸。
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30万人死亡,50万人无家可归,损失超过100亿美元。
如今10多年过去了,海啸在灾民心中留下的创痛仍然难以抚平,硬件设施重建不难,心灵创伤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愈合。
时间的流逝或许能够抚平受难者亲属的悲痛,然而,人们不应忘记海啸带来的巨大杀伤力,更不应该对另一场海啸的到来掉以轻心。
一、海啸的形成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二、海啸的分类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在海啸来袭之前,海潮总会先突然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
大多数情况下,出现这一现象都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先抵达海岸,导致海面下降。
海啸冲击波于一般海浪相比,其波长很大,因此波谷登陆后,要隔开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
地震局所称,地震海啸是指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的海水强烈扰动。
其机制有“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两种,前者是海啸到海岸时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后者则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GB)之答禄夫天创作颜色级别划分及标识图颜色划分:红色、橙色、黄色、蓝色级别划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级:蓝色三级:黄色二级:橙色一级:红色颜色级别这些颜色的图标正式的名称为气象预警信号,一般都有蓝、黄、橙、红四种颜色等级,严重程度依次加重,分别暗示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蓝色为最低级别预警,红色为最高级别预警。
(注:其实不是每一种气象信号都有四种颜色等级,有的只有两种或三种。
)蓝色预警蓝色暴雨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蓝色暴雪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到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伴随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到6—7级,或阵风7—8级并伴随雷电,且可能持续。
霜冻蓝色预警信号:48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将要下降到0℃以下,对农业将发生影响,或者已经降到0℃以下,对农业已经发生影响,并可能持续。
黄色预警黄色暴雨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黄色暴雪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臭氧黄色预警信号:未来4小时内可能出现小时平均浓度大于100ppb的臭氧,或已经出现小时浓度大于100ppb的臭氧且可能持续。
森林火险黄色预警:中度危险,林内可燃物较易燃烧,森林火灾较易发生。
雪灾黄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农业有影响的降雪。
霾黄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
台风黄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级别摘要:一、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级别的概念与划分1.海洋灾害的定义与分类2.应急响应级别的划分依据与标准二、我国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级别的具体设定1.Ⅰ级应急响应2.Ⅱ级应急响应3.Ⅲ级应急响应4.Ⅳ级应急响应三、各级别应急响应的具体措施与要求1.Ⅰ级应急响应的措施与要求2.Ⅱ级应急响应的措施与要求3.Ⅲ级应急响应的措施与要求4.Ⅳ级应急响应的措施与要求四、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级别在实际应对中的应用案例1.案例一:某次台风应对中的应急响应级别应用2.案例二:某次海啸应对中的应急响应级别应用五、总结正文:一、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级别的概念与划分海洋灾害是指由海洋自然现象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的事件。
我国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海洋灾害划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依次对应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灾害等级。
二、我国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级别的具体设定1.Ⅰ级应急响应:针对特别重大的海洋灾害,需要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当发生特别重大海洋灾害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全面开展救援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Ⅱ级应急响应:针对重大的海洋灾害,需要启动次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当发生重大海洋灾害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有序开展救援工作。
3.Ⅲ级应急响应:针对较大的海洋灾害,需要启动中等应急响应。
当发生较大的海洋灾害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Ⅲ级应急响应,有效开展救援工作。
4.Ⅳ级应急响应:针对一般的海洋灾害,需要启动基础应急响应。
当发生一般海洋灾害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Ⅳ级应急响应,及时开展救援工作。
三、各级别应急响应的具体措施与要求1.Ⅰ级应急响应的措施与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全面动员,组织救援力量,确保救援物资及时到位,全力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Ⅱ级应急响应的措施与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组织协调,及时调配救援力量和物资,全力救治受伤人员,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级别1. 简介海洋灾害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发生的自然灾害,如海啸、台风、海洋污染等,对人类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海洋灾害,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应急响应体系。
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级别是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划分的,旨在指导相关部门和机构在灾害发生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
2. 应急响应级别划分根据灾害的性质、规模和影响范围,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级别一般分为四个级别: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2.1 Ⅰ级(特别重大)Ⅰ级灾害通常是指规模巨大、影响范围广泛的海洋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这类灾害往往具有以下特点:•灾害规模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影响范围广,涉及多个地区或国家;•灾害持续时间长,应急响应需要长期进行;•灾害后果严重,恢复重建需要较长时间。
对于Ⅰ级灾害,应急响应部门和机构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方力量进行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
同时,需要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灾害。
2.2 Ⅱ级(重大)Ⅱ级灾害是指规模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海洋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威胁。
这类灾害的特点包括:•灾害规模较大,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影响范围较广,可能涉及多个地区或国家;•灾害持续时间较长,应急响应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灾害后果较为严重,恢复重建需要一定时间。
对于Ⅱ级灾害,应急响应部门和机构需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力量进行紧急救援和恢复工作。
同时,需要加强与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灾害。
2.3 Ⅲ级(较大)Ⅲ级灾害是指规模较大、影响范围较小的海洋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威胁。
这类灾害的特点包括:•灾害规模较大,可能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影响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某个地区或海域;•灾害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应急响应需要相对较短时间;•灾害后果一般较轻,恢复重建相对较快。
海啸等级与海啸预警孟 慧 付燕玲 饶扬誉(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 430071)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海啸不同于因风所引起的波浪,它是一批具有很长波长和周期的海浪。
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千米,周期为2-200 min ,波高仅为1 m 左右。
因此,在深海中,海啸往往静悄悄地通过海洋;然而,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波峰倒卷,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形成能量极大的“水墙”,速度常快,破坏力大,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
1 海啸等级国际上表示海啸大小较多采用渡边伟夫海啸等级(表1),用于判定某次海啸发生能量的量级。
表1 渡边伟夫海啸等级表等级海啸波高(m) 海啸能量 (1010焦耳) 损失程度 -1<0.5 0.06 能量损失 01 0.25 轻微损失 12 1 损失房屋 船只 24-6 4 人员伤亡,房屋倒塌 310-20 16 ≤400 千米岸段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大、房屋损毁严重 4 ≥30 64 ≥500 千米岸段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巨大,建筑物尽毁 这是一个粗略的海啸等级表。
由于实时计算海啸能量比较困难,在进行海啸预警时,多采用索洛维约夫-今村海啸等级Mt [1]:Mt=a log H+b log R +D (1)式中,H 表示最大海啸波振幅(m ),由验潮仪测量在距离海啸中心R 处测得,a ,b ,D 为常数。
通常,a 、b 取1,D 取5.85。
当H 表示波峰到波谷的高度差Hc (≈2H )时,D 取5.55。
这样,海啸级别通常能够和地震矩震级相匹配。
根据对公元358年至今全球发生的近5000次破坏性地震海啸的统计,约有85%的地震海啸分布在太平洋中的岛弧—海沟地带,原因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浅源大地震最多,深海沟分布也最广,故地震海啸多发生在这一海域。
其他15%主要分布在大西洋的加勒比海,印度洋中的阿拉伯海以及地中海等地。
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级别【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海洋灾害的种类1.海啸2.海浪3.海洋风暴4.海洋污染三、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级别的划分1.一般级别2.较大级别3.重大级别4.特别重大级别四、各级别的应急响应措施1.一般级别的措施2.较大级别的措施3.重大级别的措施4.特别重大级别的措施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海洋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海洋环境突发性事件,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
为了加强海洋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我国制定了一套海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不同级别。
二、海洋灾害的种类1.海啸: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滑坡等自然原因引起的巨大海浪,可能对沿海地区造成毁灭性影响。
2.海浪:指在风力、地震等外力作用下,海水产生的波浪。
海浪过高、过猛可能导致沿海设施受损、航运受阻等。
3.海洋风暴:包括热带气旋、强对流天气等,可能引发狂风、巨浪、暴雨等极端天气,对海上航运、渔业生产等造成严重影响。
4.海洋污染:由于石油泄漏、化学品事故、垃圾倾倒等人为原因或自然原因,导致海洋水质、生物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三、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级别的划分根据海洋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我国将海洋灾害应急响应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一般级别:针对一般性的海洋灾害,如局部海浪、海洋污染等,采取常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较大级别:针对较为严重的海洋灾害,如较大范围的海浪、海洋风暴等,启动应急预案,加强救援力量,确保受灾地区恢复正常秩序。
3.重大级别:针对重大海洋灾害,如海啸、强烈海洋风暴等,实施紧急救援,调动各方力量,减轻灾害损失。
4.特别重大级别:针对特别严重的海洋灾害,如广泛影响的海啸、持续性海洋污染等,启动国家应急响应,组织全国力量共同应对。
四、各级别的应急响应措施1.一般级别的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做好人员疏散和财产转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2.较大级别的措施:在一般级别措施的基础上,增加救援力量,开展灾害评估,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自然灾害分级标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自然灾害分级标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自然灾害分级标准的全部内容。
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有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冰雹、沙尘暴、雪灾、道路结冰,共十一类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蓝:一般黄:较重橙:严重红:特别严重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一、水旱灾害特别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多个设区的市发生特大洪涝灾害;3、重点大型水库发生垮坝;4、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主要航道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5、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6、多个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3、多个设区的市发生严重洪涝灾害;4、一般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5、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6、包括我省在内的数省区市多个设区的市发生严重干旱,或我省发生特大干旱;7、多个省辖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大中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较大水旱灾害包括:1、省内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2、省内主要河流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3、多个县(市、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4、中小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流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5、洪水造成铁路、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12小时无法恢复通行;6、一个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多个县(市、区)发生特大干旱;7、省内主要大城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其它城市发生极度干旱.未达到上述标准的水旱灾害为一般水旱灾害。
海啸成因及预警机制作者:李昂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03期摘要:海啸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其巨大破坏力对沿海地区居民产生重要的影响。
海啸预警也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所有海啸预警机制的最新发展,对人类安全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海啸的定义以及海啸的分类,阐述形成海啸的必要条件。
然后重点解释海啸可以进行预警的原因以及原理,最后说明了当今海啸预警国际组织发展的最新情况。
关键词:海啸;海啸形成;海啸预警一、海啸及其形成条件海啸是现有海平面水位异常升高和拥有强大破坏力的巨浪。
现实生活中,日本因为其地理位置的原因,成为世界上受海啸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
海啸拥有一个别称-地震海浪,究其原因,是由于一瞬间海水发生大规模位移,从而引发海洋产生一系列波浪运动的现象。
海啸若按照生成原因进行分类,海啸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地震海啸、火山海啸和滑坡海啸。
据数据统计,大部分海啸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海底发生地震所引起。
地震海啸产生的原因是:海底地形发生地震,海底地形之间产生激烈地上升和下降运动,这种运动会使海水产生剧烈地扰动,从而引起海啸。
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海底发生构造地震,引起大范围的海底地壳急剧下降,地壳之间产生高度差,海水由于重力作用,大量的海水向地壳下降所形成的空间涌去,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地形的阻力之后,涌进的大量海水翻回海面。
此时海水蕴藏的巨大势能形成压缩波,形成大波大浪,以地壳下陷的位置为圆心向四周辐射传播。
“下降型”海嘯产生时,附近海岸首先发生不正常的海水退潮现象。
1960年智利发生的地震海啸就属于地震引起的“下降型”海啸。
“隆起型”海啸:海底发生构造地震,引起大范围的海底地壳急剧上升,位于地形上方的海水也随着地形一起抬升,而且在上升地形区域的上方,大量的海水在此聚集。
由于重力的作用,海水必须通过保持同样的等势面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聚集的大量海水从地震源区向四周辐射扩散,形成大波大浪。
自然灾害预警等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各国纷纷建立了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而预警等级的设定,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关键的信息,帮助我们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
常见的自然灾害预警等级包括了气象预警、地质灾害预警、海洋预警等。
以下分别介绍这些预警等级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措施。
一、气象预警等级气象预警是指根据气象条件发出的预警信息,通常包括台风预警、暴雨预警、大风预警、高温预警、冰雪预警等。
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和严重程度,气象预警等级分为四级,分别是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其中,蓝色是最低级别的预警,表示可能会出现轻微的气象灾害;黄色预警则表明有明显的气象灾害风险,需要注意防范;橙色预警则意味着气象灾害已经进入到较为严重的阶段,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红色预警则是最高级别的预警,表示气象灾害已经到达了极度危险的程度,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针对不同的气象预警等级,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于蓝色预警,我们只需要注意天气变化,出门前注意带好雨具和防晒用品;而对于红色预警,我们需要尽可能地避免出门,确保家庭和个人的安全。
二、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构造、地貌形态、气候条件、地下水位等因素的作用下,造成的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预警等级根据灾害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分别是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其中,蓝色预警表示可能出现轻微的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则意味着存在明显的地质灾害风险;橙色预警表示地质灾害已经到达较为严重的程度;红色预警则表示地质灾害已经非常严重,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警等级虽然只有四级,但对于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例如,针对泥石流灾害,我们需要采取疏散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而针对地面塌陷等灾害,我们需要采取固定措施,确保建筑物和道路的稳定。
三、海洋预警等级海洋预警是指针对海上的气象、海况、海洋环境等因素,发出的预警信息。
海啸等级划分标准
海啸等级的划分标准主要由国际海啸警报中心(PTWC)制定。
根据PTWC的划分标准,海啸被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 小型海啸(Minor Tsunami):波高小于0.3米(约1英尺)。
通常不会造成严重影响,但仍可能对沿海地区造成一些局部破坏。
2. 一般海啸(Tsunami):波高介于0.3米(约1英尺)到1
米(约3.3英尺)之间。
可能对沿海地区造成波浪、洪水等一
定程度的破坏。
3. 大型海啸(Major Tsunami):波高介于1米(约3.3英尺)
到3米(约9.8英尺)之间。
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
可能引发洪水、礁盘抬升等更为严重的后果。
4. 极大型海啸(Great Tsunami):波高超过3米(约9.8英尺)。
这是最严重的等级,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生命威胁,可能引发沿海地区的大规模洪水、毁灭性的海岸侵蚀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海啸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波高,还与潮汐、水深等因素有关。
因此,即使是相同波高的海啸,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也可能有所不同。
风暴潮警报标准一、警报等级风暴潮警报等级分为五级: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黑色。
二、预警标准1. 蓝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内可能发生风暴潮,沿海潮位可能达到或超过警戒潮位。
2. 黄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内可能发生风暴潮,沿海潮位可能达到或超过警戒潮位。
3. 橙色预警:预计未来12小时内可能发生风暴潮,沿海潮位可能达到或超过警戒潮位。
4. 红色预警:预计未来6小时内可能发生风暴潮,沿海潮位可能达到或超过警戒潮位。
5. 黑色预警:预计未来6小时内将发生特大风暴潮,沿海潮位可能突破历史最高记录。
三、预警发布1. 蓝色预警:由县级海洋预报部门发布。
2. 黄色预警:由市级海洋预报部门发布。
3. 橙色预警:由省级海洋预报部门发布。
4. 红色预警:由国家级海洋预报部门发布。
5. 黑色预警:由国家级海洋预报部门发布,并报告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
四、预警响应1. 蓝色预警:启动县级风暴潮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范工作。
2. 黄色预警:启动市级风暴潮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范工作。
3. 橙色预警:启动省级风暴潮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范工作。
4. 红色预警:启动国家级风暴潮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范工作。
5. 黑色预警:启动国家级风暴潮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范工作,并向社会发布紧急通知,组织群众转移避险。
五、信息反馈1.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接到预警后立即组织人员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防范工作,并将情况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2. 在预警有效期内,各级海洋预报部门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风暴潮发展动态,做好预警信息的发布和更新工作。
同时,密切关注气象、水文等数据的变化情况,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海啸预警等级有几级
海啸是一种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
中国也有很多沿海城市发生海啸地段,中国对其海啸也做了预警的调查和分析,那么中国海啸预警等级有几级?给大家讲解下。
海啸警报级别分为Ⅰ、Ⅱ、Ⅲ、Ⅳ四级,分别表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海啸Ⅰ级警报(红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200厘米(正常潮位
海啸Ⅱ级警报(橙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150厘米-200厘米(不含)海啸波高时,应发布海啸灾害Ⅱ级警报(橙色),并启动海啸灾害Ⅱ级应急响应。
海啸Ⅲ级警报(黄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100厘米-150厘米(不含)海啸波高时,应发布海啸灾害Ⅲ级警报(黄色),并启动海啸灾害Ⅲ级应急响应。
海啸Ⅳ级警报(蓝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50厘米-100厘米(不含)海啸波高时,应发布海啸灾害Ⅳ级警报(蓝色),并启动海啸灾害Ⅳ级应急响应。
中国海啸预警等级上面都有介绍,不同等级的海啸预警应急措施都不同,但是需要做好预防海啸和海啸逃生的相应措施,对其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等进行了解,多关注海洋灾害小知识。
常见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灾害,如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干旱等。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通过发布预警信号来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预警信号通常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代表着不同程度的灾害风险和应对措施。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常见的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
一、地震预警信号级别1. 红色预警信号:表示可能发生大地震,需要立即采取安全措施。
公众应迅速躲避到开阔场地或避难所,尽量避开高楼大厦和易坍塌的建筑物。
2. 橙色预警信号:表示可能发生中等地震,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公众应尽快撤离高楼大厦,寻找安全地带躲避。
3. 黄色预警信号:表示可能发生小地震,需要加强安全意识。
公众应注意避开易坍塌的建筑物,保持警惕。
4. 蓝色预警信号:表示可能发生微震,需要留意震感。
公众应密切关注地震动态,做好预防措施。
地震预警信号的发布,有助于提醒公众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二、台风预警信号级别1. 红色台风警报:表示台风已经或者即将登陆,风力较大,破坏性较强。
公众应在家中闭门闭窗,避免外出。
2. 橙色台风警报:表示台风接近,风力较强,破坏性较大。
公众应尽量不要外出,加固房屋,做好避风措施。
3. 黄色台风警报:表示台风可能接近,并伴有风力较大。
公众应做好防御准备,避免户外活动。
4. 蓝色台风警报:表示台风影响较小,但仍需注意防范。
公众应做好风雨防护,注意安全。
台风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有助于公众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暴雨洪水预警信号级别1. 红色暴雨预警信号:表示暴雨强度较大,可能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
公众应注意转移至安全地带,避免涉水。
2. 橙色暴雨预警信号:表示暴雨可能引发洪水,需要加强防范。
公众应注意避开易涝地区,不要涉水。
3. 黄色暴雨预警信号:表示暴雨可能引发一般性灾害,需要注意防范。
海啸等级与海啸预警
孟 慧 付燕玲 饶扬誉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 430071)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海啸不同于因风所引起的波浪,它是一批具有很长波长和周期的海浪。
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千米,周期为2-200 min ,波高仅为1 m 左右。
因此,在深海中,海啸往往静悄悄地通过海洋;然而,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波峰倒卷,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形成能量极大的“水墙”,速度常快,破坏力大,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
1 海啸等级
国际上表示海啸大小较多采用渡边伟夫海啸等级(表1),用于判定某次海啸发生能量的量级。
表1 渡边伟夫海啸等级表
等级
海啸波高(m) 海啸能量 (1010焦耳) 损失程度 -1
<0.5 0.06 能量损失 0
1 0.25 轻微损失 1
2 1 损失房屋 船只 2
4-6 4 人员伤亡,房屋倒塌 3
10-20 16 ≤400 千米岸段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大、房屋损毁严重 4 ≥30 64 ≥500 千米岸段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巨大,建筑物尽毁 这是一个粗略的海啸等级表。
由于实时计算海啸能量比较困难,在进行海啸预警时,
多采用索洛维约夫-今村海啸等级Mt [1]:
Mt=a log H+b log R +D (1)
式中,H 表示最大海啸波振幅(m ),由验潮仪测量在距离海啸中心R 处测得,a ,b ,D 为常数。
通常,a 、b 取1,D 取5.85。
当H 表示波峰到波谷的高度差Hc (≈2H )时,D 取5.55。
这样,海啸级别通常能够和地震矩震级相匹配。
根据对公元358年至今全球发生的近5000次破坏性地震海啸的统计,约有85%的地震海啸分布在太平洋中的岛弧—海沟地带,原因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浅源大地震最多,深海沟分布也最广,故地震海啸多发生在这一海域。
其他15%主要分布在大西洋的加勒比海,印度洋中的阿拉伯海以及地中海等地。
2 海啸预警
海啸预警的物理基础在于地震波传播速度比海啸的传播速度快,而接收到地震波后人类发布信息的电磁波速度更快。
海啸波传播速度算式如下:
gh =υ (2)
υ:海啸的速度(m/s ),h :海的深度(m ),g :重力加速度(m/s 2)
在太平洋,典型的水深大约是4000m ,所以海啸的传播速度大约是200ms -1或700km/hr 。
由于波浪的能量损失与它的波长成反比,高速度及远距离运行的海啸所损失的能量非常有限。
表2 20世纪以来记录到的特大地震海啸的波高
时间地点最大波高
1964年3月28日阿拉斯加湾70 m
1994年6月3日印尼东爪哇60 m
1998年8月17日巴布亚新几内亚49 m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域37.9 m[2]
1946年4月1日阿留申群岛35 m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30 m
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29 m
1917年6月26日萨摩亚群岛26 m
1960年5月22日智利25 m
地震纵波即P波的传播速度约为6~7 km/s,比海啸的传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远处,地震波要比海啸早到达数十分钟乃至数小时,具体数值取决于震中距和地震波与海啸的传播速度。
例如,当震中距为1000km时,地震纵波大约2.5分钟就可到达,而海啸则要走1个多小时;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发的海啸20多个小时后才到达日本海岸。
目前,承担太平洋沿岸国家海啸警报发布的主要是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它于1966年在IOC(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的促请下建立于美国夏威夷。
其后,又相继建立若干区域或国家的海啸警报中心,如夏威夷海啸警报中心、阿拉斯加和西海岸海啸警报中心、日本海啸警报中心等。
由上述这些警报中心构成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主要任务是收集和传递发生在太平洋沿岸的海啸情报,必要时通过国家广播网和电视台向公众发布海啸警报。
目前各国参加太平洋海啸警报网的验潮站有53个,地震台51个,承担整个太平洋的海底地震和海啸监测业务。
我国于1983年正式成为国际海啸协调组的成员国,此后国家海洋局开始了我国海啸的预警业务。
国际上,海啸检测的主要手段是岸边、岛屿潮位站,压力式海啸监测浮标,GPS 海啸监测浮标和卫星,后三种方式目前我国还都不具备,仅有潮位站一种监测手段,这给及时、准确、有效的海啸预警带来很大困难。
目前,美国的预警时间为20分钟,日本则是将全国分为66个海啸预报区,在地震发生后,日本国家气象厅在3分钟内要报出地震强度,大约5分钟要做出海啸预报。
而我国的海啸预警系统在快速响应、准确预警上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能够实现越洋海啸30分钟预警、区域海啸20分钟预警、局地海啸15分钟预警。
目前我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啸预报产品包括:海啸传播到近岸各验潮站的时间预报、海啸波高度预报,以及大洋中海啸波传播时间图。
参考文献
[1] Abe K. (1995). Estimate of Tsunami Run-up Heights from Earthquake Magnitudes. ISBN
9780792334835.
[2] 都司,大木,杉本. 宮古市田老小堀内漁港での津波遡上高[R/OL] http://outreach.eri.u-tokyo.
ac.jp/eqvolc/201103_tohoku/#koboriu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