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抗DNA损伤作用的研究

中药抗DNA损伤作用的研究

中药抗DNA损伤作用的研究
中药抗DNA损伤作用的研究

中药抗DNA损伤作用的研究

DNA是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遗传物质,也是环境因素攻击的靶分子。DNA损伤可归纳为4种主要类型:①碱基损伤,包括嘧啶二聚体、碱基共价化结合物、碱基烷基化和碱基脱落;②糖基破坏;③键断裂,包括DNA双链断裂(DSB)、单链断裂(SSB);④DNA链交联,包括DNA链内交联、链间交联、DNA蛋白质交联。DNA损伤可因DNA代谢、化学药物(试剂)诱变、电离辐射和活性氧损伤等原因而产生。DNA损伤直接影响DNA复制、转录和蛋白质合成,进而影响细胞生长、发育、遗传、代谢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是造成细胞突变、癌变、老化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DNA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正方兴未艾,有关中药及其方剂抗DNA损伤的研究报道也日益增多,现就此作一综述。1 抗DNA损伤与抗衰老研究基因是生物一切原发信息的来源,细胞老化的原发改变一定会在基因组水平上有所体现。在细胞的生长过程中,细胞基因组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外源或内源DNA损伤因素的作用,不断有自发的DNA 损伤产生,同时被细胞识别并予以修复,以维持细胞正常功能。DNA损伤监测及修复的相关机制退化,便会造成细胞中残留DNA突变的积累,从而导致细胞的衰老,这是细胞衰老的假说之一。1979年Strehler提出衰老与基因位点有关,

这些位点可以在正常二倍体细胞和永久性细胞系融合杂种中鉴定出来。1980年Maciera-Caetho又提出衰老可能是由于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从染色体一部分转到另一部分,造成所需功能的失活。按照这些观点,老化是受基因控制的。资料表明,DNA随年龄增长,损伤增加,修复能力减弱。DNA损伤与细胞老化的关系十分密切,DNA损伤是机体衰老的原发程序。引发DNA损伤的因素很多,生物体氧化-还原反应的代谢产物——自由基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OH引发的DNA氧化损伤尤令人关注,在体外体系中已有证据表明·OH能引起DNA的氧化损伤,并是引起衰老和某些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天然药物中寻找能清除·OH并能保护DNA氧化损伤的成分,从而保护DNA双链的完整性,防止基因的突变,是延缓衰老及防治某些疾病的新策略。张志均等对金水宝胶囊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金水宝胶囊可以清除老年虚证者氧自由基以及增强DNA 损伤后的修复能力。詹林盛等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研究了从褐澡海带中提取、制备的多糖——褐藻多糖(BSP)对活性氧引起的淋巴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BSP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所致的细胞DNA损伤程度,有利于维护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提示BSP可作为一种预防性抗氧化营养素,用于预防氧化应激引起的疾病,延缓衰老。阿不旺都热依木等采用现代生物学发

光分析技术研究5种维吾尔药:地锦草(Euphorbia humifusa Willd.)、琉璃苣(Borago officimalis L.)、番泻叶(Cassiaangustifolia Vahl)、西青果(Terminalia chebula Retz.)、阿里红(Fomes officinalis Bres.)的醇提取物,对硫酸-维生素C-过氧化氢-苯基体系产生的·OH引发的DNA

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它们抗DNA氧化损伤的

保护作用与浓度之间存在正比性依赖关系,可能是其抗衰老、防治某些疾病的机制之一。王晓雯等通过铜离子-苯基-过氧

化氢-维生素C-DNA发光体系,发现肉苁蓉总苷对·OH、过氧化氢等活性自由基均有明显的清除作用,特别是能保护·OH引起DNA的氧化损伤,其清除自由基作用可能是其

抗衰老、抗辐射损伤与保护心肌缺血的机制之一。自由基除了在生物体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产生以外,在电离辐射和紫外线照射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电离辐射时生成大量电离对和高度活泼的游离基,这种游离基将与DNA和RNA等遗传物质发生共价结合,从而造成DNA损伤。紫外线在320~

400nm处主要通过其他分子产生活性氧等游离基间接损伤DNA的单个碱基。有不少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辐射诱发DNA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刘明哲等在人体外周血白细胞程序外DNA合成(UDS)实验中,对体外有延缓细胞增殖

能力的中草药提取物F-23和P-15对盐酸氮芥诱发的UDS

的作用以及对电离辐射诱发的姐妹染色体交换(SCE)的作

用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F-23和P-15可使盐酸氮芥引起UDS明显降低,并且作用与药物剂量呈现依存关系,有降低电离辐射所致SCE的作用。反映F-23和P-15对氮芥及电离辐射诱发的DNA损伤有保护作用,在延缓衰老方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钱汝红等通过比较饲喂首乌的老年大鼠、对照大鼠和青年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复制后合成(PRDS)的水平,探讨补益中药首乌在提高老年机体DNA 修复能力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中等剂量的首乌乙醇浸膏可明显提高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修复能力。提示中药补肾益精延衰的一个重要机制,可能就是提高了机体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杨新海等应用FADU法从DNA的自然损伤、抗损伤能力及损伤后的修复能力方面观察了补肾化瘀方药六味丹坤方对老年小鼠脾淋巴细胞DNA结构完整性的影响。实验表明:该方可以减轻老年小鼠的DNA损伤,增强其对辐射的抗性,提高其修复DNA损伤的能力。这些结果有助于探讨六味丹坤方的抗衰老的作用环节。钱汝红等通过紫外线(UV)损伤、同位素3H-TdR掺入等方法,观察比较补肾、活血益气、健脾及上述治则复方等5类延缓衰老中药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发现补肾组、活血组与老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补肾与活血类中药有提高遗传物质DNA稳定性的作用。邓杨梅等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观察了螺旋藻多糖

(PSP,从螺旋藻中提取的多糖类化合物)对UV诱发的人胚肺二倍体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PSP能预防UV诱发的DNA损伤,并能促进UV诱发损伤后的DNA 修复合成,有增强核酸内切酶和连接酶活性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这可能是它抗疲劳、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机制之一。2 抗DNA损伤与抗突变、抗癌变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内源性DNA损伤能完全修复,然而当存在外源性DNA损伤,或细胞修复损伤能力有缺陷时,则可能会有一些损伤不能及时正确修复,带有这种损伤的DNA,一旦进入半保留复制过程,极易发生碱基配对错误。多数DNA损伤需要通过DNA复制过程来固化成碱基突变,然而某些DNA损伤本身就是一种突变。例如原癌基因活化和抑癌基因失活,典型的如野生型P53基因本为抑癌基因,突变后成为癌基因,细胞将因为增殖、分化、凋亡功能异常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恶性转化;又如突变的是DNA修复基因,则细胞内包括肿瘤相关基因在内的各种基因突变频率将大

幅度增加,这种细胞将很容易老化和癌变。在自由基、电离辐射、紫外线、化学毒物等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发生了从DNA损伤到突变形成的一系列本质改变。随着这些突变的积累,细胞也逐渐老化,表现为各种功能减退,个别细胞在老化过程中转化为肿瘤细胞。终致癌物分子上存在一个未配对的外层电子,是亲电子剂,化学性质活泼,极易与富含

电子的基团(亲核位点,例如-SH、-OH、-N=等)发生共价结合,形成加成物或交联分子。DNA上存在许多亲核位点成为终致癌物结合的靶位点。例如,核小体之间的连接段DNA、处于转录状态或复制状态的DNA都是易被终致癌物损伤的靶部位。DNA损伤是癌变发生的始动环节,癌变是DNA损伤不断积累的最终结果,癌变与突变和DNA损伤密不可分。因此,深入研究DNA损伤及其修复的机制,寻找抗DNA损伤、抗突变的药物,将对最终攻克肿瘤产生积极的作用。在这方面,许多中药,尤其是补益类中药,具有广阔的挖掘潜能,已有很多相关的研究报道。严瑞琪等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非程序DNA合成(UDS),探讨甘草甜素(GL)在抑制二乙基亚硝胺(DEN)致肝癌前病变发生过程中,对DNA 损伤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GL能促进DNA损伤修复,提示GL在抑制DEN致肝癌的作用与其抗DNA损伤有关。高铭鑫等用FADU法检测了人参根总皂苷(GRS)对DNA损伤剂4-NQO的损伤作用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该抑制作用明显且具有抗突变作用。凌昌全等为探索四生汤减轻放射反应的作用机制,用羟基脲处理小鼠淋巴细胞,经紫外线照射,加入3HTDR,以淋巴细胞非合成期掺入指数(LUI)为主要指标,观察四生汤对小鼠淋巴细胞DNA损伤后修复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先加入四生汤能增强小鼠淋巴细胞DNA 损伤的修复。此作用可能是通过与淋巴细胞共同孵育,引起

DNA修复酶系统的变化而实现的。赵景春等以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为指标,研究了中药丹参对丝裂霉素(MMC)诱发小鼠生殖细胞遗传损伤的防护效应。结果表明丹参可以抑制MMC所致的生殖细胞突变,推测该作用可能与其促进合成与DNA修复所必需的酶类有关,并且这种作用可以通过血-生殖腺屏障而使得生殖细胞的损伤得以恢复。郭宝江从硒化螺旋藻(S.platensis)中,分离出富硒的藻蓝蛋白,使患有急性放射病的NIH小鼠的生存率提高了68%,增强其骨髓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减轻其骨髓细胞辐射遗传损伤,大大降低辐射引起的突变率。通过用富硒藻蓝蛋白做照射前后处理所得结果的比较,认为其抗突变作用与其增强细胞对DNA 损伤的修复能力有关,特别是与其抗氧化和对O2-阴离子的清除和·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有关。沈建伟、王明艳等分别以姐妹染色体交换(SCE)和微核为指标,观察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理中汤、桂枝甘草汤和益胃汤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骨髓细胞突变作用的影响,结果以上方药可明显抑制SCE及微核率的升高,表明它们具有预防和防止肿瘤发生的作用。阿布都艾尼等用DNA化学发光法观察异常黑胆质成熟剂(由大叶破布木实、大枣、琉璃苣、蜜蜂花、熏衣草、铁线蕨、地锦草等10味药组成)和清除剂(由西青果、菟丝、番泻叶、玫瑰花、铁筷子、盒果腾根、阿里红等13种药组成)对·OH引发的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两

个方剂能有效保护·OH引发的DNA氧化损伤,提高异常黑胆质型患者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这可能是它们成熟及清除异常体液、调节气质、防治肿瘤等疾病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刘同征等通过葡聚糖凝胶、TBA反应、紫外碱基吸收以研究番红花(Crocus sativus)的主要活性成分西红花酸(Crocetin)对自由基发生系统诱导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Crocetin具有很强的抗自由基作用,对DNA 具有保护作用。陆茵等探讨葡萄核提取物原花青素癌化学预防的作用机制,以单细胞电泳法检测羟自由基对L929细胞DNA损伤的尾迹,用3H-TdR掺入细胞DNA中进行标记,测定上清液的放射强度来判定致癌物质(MNNG)对DNA 损伤的程度;从黑色素肿瘤细胞中提取拓扑异构酶Ⅱ,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活性。结果原花青素可以减轻DNA损伤尾迹及MNNG对DNA的损伤,但对黑色素肿瘤细胞中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无抑制作用。表明原花青素对羟自由基及致癌剂MNNG引起的细胞DNA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靶点并非拓扑异构酶Ⅱ。3 结束语随着人们对DNA损伤及其修复程序的认识的不断拓展,中药对DNA损伤修复的作用也在不断被揭示。应该指出,上述的研究报道中,涉及到作用靶点的甚少,确切证实靶部位的还没有。这需要医药工作人员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中药对DNA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中药抗衰老、抗肿瘤的

作用,同时为发掘祖国医药宝藏,提升中医药的治疗价值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

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docx

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就合成药而言,其剂量、剂型与制剂等药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条件等 生理因素,肝、肾功能障碍等病理因素,以及营养状况、生活环境等,对药物的 作用,都会产生显著影响。中药亦如此。 (1)药物因素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藏条件及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等,均对 中药作用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 1)中药基原(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影响 中药材绝大多数是中国自产的,少数为移植或进口的。在品种上,历代本草 著作中屡有增加。不少本草书指出了历中药品种的混乱情况。故现在对其进行认 真的考证、分析、鉴定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目前全国用的贯众、独活、厚朴等中药,就来源于 20 多种不同种属植物;同一中药大青叶,各地用的药材又有 不同,有蓼科蓼兰、十字花科松兰、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大青等,药用部 分也有用叶及带叶茎枝的不同。而且,同名异物的现象也很普遍。由于品种不清,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用均有差异。 2)中药产地及采集季节的影响 A. 中药产地:药材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自古即有“道地药材”的讲法。中药之中大部分为植物药,自然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都能影响药用植物生 长、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生态过程,特别是土壤成分更能影响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记载的“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说的:“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 而实非”。都很强调产地。产地不同,同一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从 而使药理作用有别,临床疗效不稳定。如长白山的野山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 本的园参,不但含人参总皂甙的量不同,而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又如人参茎叶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个产地所得样品,含量差别相当悬殊。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法,以人参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B.采收季节: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 熟期,故采药时间的采收方式则随着中药的品种和入药部位而有不同。中国幅员辽阔,从寒带至亚热带,气候差异很大,故采药时间按照当地习惯因地制宜, 但要选择药用植物有交效万分含量时采收。有效成分的含量随不同生长季节及不同 入药部位而异,如人参中皂甙以八月后含量,麻黄中生物碱秋季含量,槐花在花 蕾时芦丁含量,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以七月中至八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应

《中药药理学》 作业答案

《中药药理学》第1次作业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许多温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1分]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2. 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D.无机盐 3. 下列哪项为大多数寒凉药的药理作用 [1分]E.具有抗感染作用 4. 相畏配伍的目的是 [1分]A.减少毒性 5.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温热药长期给药后引起动物的机体变化 [1分]B.体温降低 6. 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B.有机酸 7. 中药材储藏条件不适宜的是 [1分]D.日照 8. 黄连与连翘同用抗感染为下列哪项配伍方法 [1分]B.相须 9. 下列药物,除哪项外,均有镇静、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1分]C.麻黄 10.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是 [1分]A.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11. 下列哪种配伍为复方配伍禁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1分]A.相反 12.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1分]E.机体病理状况 13. 昆布、海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1分]D.无机盐 14. 甘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D.蛋白质 15. 知母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能量不足的药物是 [1分]E.附子

16.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长期给寒凉药后,对动物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 [1分]D.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 17. 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理作用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1分]E.枳实 18. 辛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A.挥发油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1. 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是 [1分] D.麝香、麻黄 2. 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是 [1分] A.黄芩、栀子 3. 炮制后,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率增加的是 [1分] D.延胡索 4. 炮制后,药物的毒性消除或降低的是 [1分] B.乌头 5. 由温热药造成的热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 [1分] D.痛阈值降低,惊厥阈值降低 6. 由寒凉药造成的寒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 [1分] C.中枢抑制性递质5-HT含量增加 7. 附子经炮制后 [1分] B.毒性降低 8. 黄芩炒制的主要目的是 [1分] C.便于贮存 9. 具有增效协同作用的配伍方法为 [1分] B.相须、相使 10. 减低或消除毒性的配伍方法为 [1分] C.相畏、相杀 11. 温热药对寒证大鼠的影响是 [1分] C.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 12. 寒凉药对热证大鼠的影响是 [1分] B.基础体温降低,痛阈升高 13. 抑制机体基础代谢的药物是 [1分] B.大黄、黄连

哪些中药具有抗病毒

哪些中药具有抗病毒、消炎的作用? 一、抗病毒中药的分类 研究证实,有些中草药具有非常强的抗病毒作用。在临床上防制病毒性疾病的单味中药如清热药板蓝根、黄柏、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叶下珠等,解表药麻黄、桂枝、香薷、紫苏叶、防风、薄荷等。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药可分为两大类。 (一)能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的中草药 常用的有醋、黄芪、板蓝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蒿、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虎杖、侧柏叶、二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等。 (二)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的中草药 有些中草药可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病毒的作用,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虫草等。 二、临床应用效果 在临床上,抗病毒中药的种类繁多,应用也极为广泛。很多单味中药有特异的抗病毒功能,但与其它中药配伍使用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下面就目前应用较多的单味中药及复方制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作简单介绍。

(一)单味抗病毒中药 芍药芍药具有养血敛阴、养阴平肝及柔肝护肝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感染所致的皮肤损伤,用药后次日即可生效,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痊愈时间长短不一,但效果十分显著。 人参人参对病毒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对病毒感染细胞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人参叶提取液(醇提取液和水提取液)对伪狂犬病病毒和狐狸脑炎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临床上还常用其治疗疱疹型口炎和口腔溃疡,有效率可达80%左右,其作用机理是直接杀伤病毒。 黄芪黄芪是家禽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之一,可直接阻断病毒的核酸合成, 从而杀灭病毒;同时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可促进抗体的形成,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进而杀灭病原体,作用迅速持久。因此,在养殖业中黄芪常被用于抗病毒,其机理在于通过提高机体诱生干扰素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繁殖。 金银花金银花所含成分有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化合物、芳樟醇、双花醇等。双花(金银花)喷雾剂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其大小剂量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大剂量(11. 4克/千克·天)对小鼠肺内流感病毒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可用于流感病毒性肺炎的防治。 连翘连翘是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为中医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是一味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连翘提取物——金丝桃素用于家禽病毒性疾病的防制效果较好。对禽流感病毒(H5N1、H9N2)以及其它RNA病毒, 如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鸭肝炎病毒等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所以该药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二(答案)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二) 一、名词解释 1.中药的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药物性能,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2.清热药 :以清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3.长期毒性 : 4.中药配伍: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5.祛风湿药: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并能解除疼痛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二、填空题 1.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___糖类______、_蛋白质________、氨基酸_________、苷类_________等营养成分为主。 2.解表药的发汗作用机制包括和 。 3.黄芩抑菌的主要成分是____黄芩素_______________和__黄芩苷________。4.秦艽、雷公藤及其有效成分的抗炎作用与__兴奋_____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关。 5.化湿药具有驱风健胃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是__芳香性挥发油__________。6.与猪苓利水渗湿相关的药理作用为__________利尿______、________保肝______、______抗肿瘤_______等。 7.附子、肉桂、干姜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____兴奋______作用,能_促进肾上腺_______皮质激素合成。 8.大多数理气药的解痉作用与阻断____M胆碱受体_____及__直接抑制 _______肠肌有关,有些药物与兴奋___a受体______有关。 9.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与_镇痛镇静催眠_______、_____抗心肌缺血___、_抑制胃酸分泌________和_抗溃疡________等相关。 10.远志镇咳成分是____ TMCA_____,祛痰成分是__皂苷_______。

中医中药抗病毒更有优势

中医中药抗病毒,更有优势 (文章来源:辽宁日报号脉中医之防治病毒西药已经滞后) 对于真正的抗病毒中药来说,我民族医药有许多良方能干扰病毒DNA、RNA的复制,从而抑制病毒增殖,起到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损害的作用。这些中药方剂不但对流感病毒、新型流感变异病毒等十几种病毒具有明显的抑杀作用,而且还可为正常细胞提供一层保护膜而免受病毒攻击。 甲型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传染性,不但可以在禽鸟之间传播,而且还可以传染到人类身上。但对于防治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这种病毒的变异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迪克·汤普森曾在日内瓦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常用于治疗流感的一些抗病毒西药对人体内禽流感病毒不起作用。而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对病毒的杀灭作用机制多样,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改善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因而中药对多种病毒有效,对病毒的防治作用明显。

我多年来对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优势,使用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认为中药抗病毒可应用于人类所有的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而且对病毒具有多重作用,很少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部分药物还兼有解热、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优势。我认为在使用抗病毒中药时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抗病毒与整体调节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SARS及禽流感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警觉性。但是,已有的病毒被征服了,还会出现新的病毒。人类与病毒的较量,将是永远的话题,人们与各种病毒性传染病的抗争,也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中医药有两千多年防治传染病的宝贵经验,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病毒性传染病中的优势,并从中药中寻找和开发抗病毒药物的任务已经刻不容缓。下面我就对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使用原则和方法,以及宜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谈一点见解。 一、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 (1) 中医在抗病毒中药临床应用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属于中医温疫病范畴。中医药治疗瘟疫病,包括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治疗瘟疫病之大家,如张仲景、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如麻杏石甘汤、清瘟解毒丸、银翘散、桑菊饮等。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抗病毒方药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应用,不但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医治疗温疫病的现代科学内涵。据近几年有关文献资料报道,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几乎已经遍及国内目前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1957年,北京出现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请近代名医蒲辅周会诊,按暑温、暑湿辨病,按卫气营血论治,分别施以清暑解表、通腑泻热、清热化湿、清营凉血等治疗方法,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对当时医学界振动很大。1998年冬末春初,北方地区流行性感冒流行,有关中医医疗单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为表寒里热,即所谓的“寒包火”,并以此拟定了具有一定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制剂“感冒合剂”,用于防治北京及周边地区患者17万人,取得了良好效果。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发热、低血压、出血和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疾患。中药研究治疗出血热812例,病死率为1.1%,而西药对照组病死率为5.08%,表明用中医药治疗出血热比单纯使用西药有较好的疗效。2003年初春,波及全国24个省市的“非典”,给我国人民带来一场灾难,共使5 327人患病。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由于中医药积极参与了“非典”的治疗过程,大量使用了具有抗病毒的中药,使我国治疗“非典”的疗效显著提高。据统计,全世界治疗“非典”的病死率为9.6%,而我国治疗“非典”的病死率为6.5%,明显低于世界平均病死率。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流行,很多医疗单位使用具有抗肝炎病毒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并用于预防,均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疫情的控制起到了一定作用。艾滋病作为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和临床研究,也已取得了一些可喜苗头。近年来,中医又在手足口病防治中收效奇特。有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优于西药,并且中药的副作用发生率比西药要低很多;临床观察证明导赤散加减方、银翘散加减,湿邪偏重用新加香薷饮加味,中成药选连花清瘟颗粒等,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优于西医常规药物;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达到缩短病程,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效果。中医药参与手足口病治疗,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其他方面中医中药也取得优异成果,比如用抗病毒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单纯性疱疹等等,也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 中医在使用中药抗病毒处方的特点与优势是中药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不但疗效显著,而且由于其自身的组方特色与药物特性,必然表现出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不同于西药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抗病毒同时,许多方剂兼有解热、抗炎等作用,对病毒引起的感染具有多重作用,如缩短发热的时间,控制炎症的扩散,促进炎症的吸收等,即对病毒以及病毒引起的病理反应能多途径、多方位起作用,如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等药科学配伍,君臣佐使相亙协作,精妙得当;二是在抗病毒同时,部分处方兼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组织,如配伍黄芪、灵芝、西洋参等;三是在

中药药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药药理学课后思考题 答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二章 1、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归经? (1)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 (2)五味:是指中药的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3)升降浮沉:是指中药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趋势。(一般向上向外为升浮;向下向内为沉降) (4)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作用。 2、对中药四气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去探讨?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天麻有镇静 作用;地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部分温热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例麻黄兴奋中枢;人参增加中枢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 素、多巴胺等;②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提高副交 感神经的功能;例知母,增加M受体合成;降低交感神经的功 能:使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使机体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 降低。部分温热药提高交感神经的功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 量,例麻黄兴奋α受体,升高血压;黄芪增加β受体等。③对内 分泌系统的影响;部分温热药提高内分泌系统的功能,1)增强肾 上腺皮质的功能(例人参.等)2)增强甲状腺功能.(例附子 等);3)增强性腺功能,(例冬虫夏草、淫羊藿等)。部分寒凉 药抑制内分泌功能。例:龟板等。④对基础代谢的影响;部分寒 凉药降低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知母抑制机体代 谢,使机体产热减少,解除低热部分温热药提高机体的代谢, 使产 热↑,耗氧量等↑;例附子提高机体的代谢,使机体产热增加,解 决怕冷。⑤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金银花、黄芩、黄 连、柴胡等均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有一 定的抗肿瘤作用。 3、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有哪些?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或去除起毒性作用?对中药毒性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 (1)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产生的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会消失,例大黄治疗便秘,可引起食欲下降(因大黄抑制消化酶) (2)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的损害。 又分慢性和急性毒性:分别表现在人体的不同系统 A 中枢毒性:主要表现为口唇麻木、嗜睡、抽搐、眩晕、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等。 例细辛,引起口唇、舌尖发麻。马钱子所含士的宁能兴 奋脊髓,中毒可产生惊厥。 B 心血管系统毒性:主要表现心律失常、心悸等,例附子用量过大,可能引起心 率失常;蟾毒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室 停搏等心律失常。

抗菌抗病毒海洋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抗菌、抗病毒海洋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班级:生物工程1311班姓名:张坤煌学号:201321042023 摘要:进入21 世纪以来,海洋生物已成为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各类海洋生物中可提取分离到具有各种药用活性的化合物,具有开发成新药的潜力。海洋多变复杂的环境导致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近年来,在对海洋生物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对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药理研究,为新药的开发和各种疑难疾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希望。本文就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几种重要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分别进行概述,概括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种类、研究方法和具体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抗菌、抗病毒。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marine organism has become one of important source of natural medicines. Medicinal active compounds extracted and separated from which have the potential of being new medicines.The environment of sea is changeable and complex,which causes the diversity of marine microorganism.In recent years,many unique bio active materials were found in the researches of marine microorganism.The extraction and pharmacology of these bio active materials were studied,which provide new hope for the development to of new medicines and the cure of different diseases.Several kinds of important bio activity of active materials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 were introduced,such as anti-tumor,antibacterial,enzyme and enzyme inhibitor activity.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ctive materials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the main kinds,research method and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marine organism were briefly expounded,and foreground of marine organism in near future were prospected. Key words: Marine organism;Active material;Anti-bacteria;Anti-virus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中生物种类20多万种,其多样性远远超过陆地生物的多样性。由于海洋环境具有高盐度、高压、低营养、低温和无光照等条件,从而形成了海洋生物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生长方式和代谢系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及许多具有新颖、特异化学结构的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信息物质、生理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毒素及生物功能材料等。目前,从海洋生物中已相继发现300余种新型化合物,结构新颖并具有多样性:有枯类、聚醚类、当醇类、皂昔类、生物碱、多糖、小分子肤、核酸及蛋白质等,并具有丰富的生理及药理活性,包括抗菌、抗病毒等多种功能。多年来,国内外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试图从中开发结构明确,疗效肯定的新型生物活性物质,以用于攻克人类面临的重大疑难疾病,其中具有高生物活性和高选择性的海洋生物毒素备受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现状 1.1 国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现状 美国是最早研究海洋生物抗菌肽物质的国家之一。随着“回归自然”浪潮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心环境生态与污染、化学致癌物等的关系。天然产物的化学分离与化学分析的长足进步,使现在能以从前根本不可实现的速度进行分子的提取与鉴定。 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及海洋科学和技术中心每年用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的经费为

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就合成药而言,其剂量、剂型与制剂等药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条件等生理因素,肝、肾功能障碍等病理因素,以及营养状况、生活环境等,对药物的作用,都会产生显著影响。中药亦如此。(1)药物因素中药的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藏条件及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等,均对中药作用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1)中药基原(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影响中药材绝大多数是中国自产的,少数为移植或进口的。在品种上,历代本草著作中屡有增加。不少本草书指出了历史上中药品种的混乱情况。故现在对其进行认真的考证、分析、鉴定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目前全国用的贯众、独活、厚朴等中药,就来源于20多种不同种属植物;同一中药大青叶,各地用的药材又有不同,有蓼科蓼兰、十字花科松兰、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大青等,药用部分也有用叶及带叶茎枝的不同。而且,同名异物的现象也很普遍。由于品种不清,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用均有差异。2)中药产地及采集季节的影响 A. 中药产地:药材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自古即有“道地药材”的讲法。中药之中大部分为植物药,自然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都能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生态过程,特别是土壤成分更能影响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记载的“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说的:“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都很强调产地。产地不同,同一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从而使药理作用有别,临床疗效不稳定。如长白山的野山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不但含人参总皂甙的量不同,而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又如人参茎叶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个产地所得样品,含量差别相当悬殊。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法,以人参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B. 采收季节: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故采药时间的采收方式则随着中药的品种和入药部位而有不同。中国幅员辽阔,从寒带至亚热带,气候差异很大,故采药时间按照当地习惯因地制宜,但要选择药用植物有交效万分含量最高时采收。有效成分的含量随不同生长季节及不同入药部位而异,如人参中皂甙以八月后含量最高,麻黄中生物碱秋季含量最高,槐花在花蕾时芦丁含量最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以七月中至八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应在开花前采收,薄荷在部分植株开始有花蕾时,挥发油含量大。古人采药全凭经验,《本草经集注》序录说:“凡采药时月……其根物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液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液归流于下……”《本草蒙筌》说:“实已熟,味纯;叶采新,力倍。”以臭梧桐的降血压作用为例,在五月开花前采摘的叶,对动物的降压作用强,开花后所采集的叶,降压作用减弱。再以人参为例,季节变化对园参根中皂甙和糖分含量有显著影响,故采收应在6~9月,而不应在冬季。 C. 药用部位的影响不同的药用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的质和量都可能不同,所以其药理作用也不同。曾有人比较研究了各地所产白参、红参的不同部位的人参皂甙含量,发现有较大差异。又如麻黄生物碱的含量,以麻黄茎的髓部含量最高,麻黄节中含量较少,而根中则不含生物碱。 D.贮藏条件的影响《本草蒙筌》说:“凡药贮藏,宜常提防,倘阴干曝干烘干未尽去湿,则蛀蚀霉垢朽烂,不免为殃。”贮藏不当,要霉烂变质、走油、虫蛀,会直接影响药理作用和医疗质量。所以要选择适宜的堆放场所,加强仓库管理工作,注意特殊药材的保管(如贵重药材、芳香性及胶类药材等),还要定期检查,防治虫害。贮藏不当,也可使含挥发油的药材氧化、分解或自然挥发(如樟脑、冰片、麝香)而使药效降低。有的成分会因存放时间长,而被酶所分解等。 E.炮制的影响:炮制前后,药材的成分质和量会有所变化,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可因之不同。《本草蒙筌》曾从临床经验指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中药炮制从以下一些方面影响药理作用:①减毒,去毒。如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生半夏对胃粘膜有强大的刺激作用,故致呕吐;姜半夏却显示镇吐作用。据研究从生半夏的95%乙醇浸膏中分离出含有2分子右旋葡萄糖和苯甲

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动。另一方面是对外固定器设计理念的研究,骨折治疗的观 点从AO 到BO 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自从AO 技术之始,在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了若干严重的不足。AO 所强调的早期恢复骨折解剖学连续性力学的完整性,既强调坚强的内固定,就是其生物力学片面性的表现。但人们也发现,如此应力下产生的无骨痂一期愈合,其骨折愈合质量并不理想。有鉴于此,一些学者提出“重点维护局部软组织血运”的生物学为主的骨折治疗概念,即BO (B i ol ogical Q steosynthesis )概念。为了更加全面合理地阐述其内涵,AO 学派的Pal m ar 提出“骨折治疗需着重寻求骨折稳定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Gautier 等也曾于1994年提出将加压获得的坚强固定,改为“小而合理的固定”,为BO 理论作出了科学的注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称为中国接骨学(Chinese O steosynthesis )简 称CO [10] 。其“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十六字方针是当代CO 代表人物尚天裕学术思想的核心。其中动静结合之“动”,包括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和外力的作用。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传达到骨折端,产生轴向的生理应力,促进骨折愈合。外力则是通过牵引使骨折断端获的合适的生理应力刺激。“静”即固定,有效合理地固定是骨折治疗的中心环节。中国接骨学的固定蕴含着弹性固定和有限固定的原则。过分强调“静”必然导致“绝对固定”,其结果是应力遮挡等不良反应。过分强调“动”,就丧失了骨折端愈合的基本条件。CO 学派一贯主张力争解剖复位,必须功能复位,绝对保证折端的骨膜软组织少受损伤,维持断端血运,促进骨折愈合。随着人们对骨折的进一步认识,外固定的设计原则也由原来的要求生物力学的固定转变为生物学固定。2 外固定治疗胫腓骨的前景 现在,临床上应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还仅限于开放性,严重软组织损伤等无法手术内固定的骨折,但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大家对外固定认识的改变,外固定治疗胫 腓骨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外固定器治疗手术创伤小,保护骨膜,保护断端的软组织,又可进行断端的加压,符合BO 的理论,也是CO 骨科工作者不断研究,不断改良的结果,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材料的改进、构型的更新、固定的合理已基本消除了使用者对骨外固定器的疑虑。现代骨外固定器已不是简单的外固定,而是可以与内固定相媲美的一种很好的治疗骨折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及普及意义。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79. [2]卢世壁.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 ].第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45-2646. [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25. [4]明新杰.万向加压外固定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 ].中医正骨,1999,11(9):9-10.[5]谭磊.自制T 形三维支架抗分离加压螺钉撬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 ].中国骨伤,2005,20(9):91-92.[6]邓杰林.SG D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148例报告 [J ].实用骨科杂志,2003,9(1):51-53.[7]Tied man JJ,L i pp iell o L,Connolly JF,et al .Quantitative r oent 2 genographic densit o mery f or assessing fracture healing [J ].Clin orthop,1990,253:279-286. [8]董福慧,关继超,赵勇,等.骨折愈合的应力适应性研究 [J ].中国骨伤,2001,14(1):14-16.[9]戴克尅戎,荣国威.骨折治疗的AO 原则[M ].北京:华夏 出版社,2003.242-244. [10]孟和.中西医结合骨科外固定治疗学[M ].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5.121-122. [收稿日期]2009-01-21 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赵凤柱1,韩小敏 2 (1.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山东曲阜273100;2.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9)06-428-03 中草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或者直接杀灭病毒、保护正常的细胞和组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加强自身抗病毒能力等。现将抗病毒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综述如下。1 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 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草药 可分为两大类[1] 。①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常用的有黄芪、板蓝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篙、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辛黄、虎杖、侧柏叶、金银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芍药、 艾叶、蜂胶和射干等[2-5] 。②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人体免 疫功能而达到抗病毒作用。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虫草等。2 抗病毒中草药的活性成分 甘草:大多数研究认为甘草中有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和甘草多糖。最近分离到甘草中抗病毒成分GX,GX 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 V 复制有明显的抑制效果,GX 抗RS V 作用是多途径的,不仅有直接灭活病毒的作用,而且对于进入细胞的病毒,无论是在病毒复制的早期,还是在病毒复制 的中晚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 。甘草酸能抗肝炎病毒、疱疹属病毒、H I V 病毒及S ARS 病毒。甘草酸抗病毒活性强,能抑制多种不相关的DNA 、RNA 病毒的生长,并且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活性,但由于其脂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低,长期使用会引

抗病毒中药的最新研究进展

抗病毒中药的最新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1-07-19T16:10:43.983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赵冬青 [导读] 实验证明空心莲子草对EHFV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治疗后乳鼠生存率提高,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病毒抗原减少。赵冬青 (浙江省义乌市中医医院浙江义乌322000) 【中图分类号】R93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2-0028-02 随着医药事业的飞速发展,抗菌药治疗细菌感染有了卓越的发展,同时有些疫苗成功地消除了一些病毒性疾病,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抗病毒药物研究的进展缓慢,迄今为止,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仍是难题。据调查,约60%的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包括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量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学肝炎、疱疹病毒性疾病,以及新近发现的死亡率极高的艾滋病、SARS等。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抗病毒中药的研究日益增多,从中筛选其有效成分已成为当前抗病毒新药研发的一个热点,并取得了某些进展。寻找和开发新的、安全有效的,特别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毒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经济和社会意义。现将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乙型肝炎病毒(HBV) 目前世界上有3亿多人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而我国近两年据粗略估计,约有1.3亿人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有2000万-3000万左右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寻找有效的抗HBV药物是当务之急。中草药由于其诸多优点,目前已有不少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当前常用于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中药及有效成分有:苦参素、叶下珠、水芹、猪菩多糖、香菇多糖、岩黄连、金钱草、茵陈、垂盆草等。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自1983年首次分离到HIV,迄今为止仍无一种疗效理想的化学药物问世。现仅有11种药物得到批准用于治疗AIDS,但均不能治愈,且有很大的毒副反应,并出现了耐药毒株。由于中药具有复方、低毒、有效、可长期服用等特点,国内外许多研究者转向了中药和天然植物,并对我国的传统方剂和单味药的有效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学者筛选了400多种中草药,发现其中70多种具有抑制艾滋病病毒活性的作用,如姜黄素、甘草、大蒜、桑白皮、黄芪、虎杖、黄芩等。 3呼吸道病毒 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冠状病毒等;其中流感病毒可以引起明显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已导致数次世界性大流行。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很多中医药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不但注重中药抗病毒药效学的作用,同时广泛开展了中医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研究。有研究表明,抗流感病毒的单味中药大多为清热解毒药,具有抑制流感病毒增殖或灭活、阻止病毒吸附细胞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补益药及有效成分具有抑制流感病毒活性的作用。研究人员已经筛选出一批对流感病毒有效的中草药,如:黄芩、鱼腥草、黄芪、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射干等。 4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HSV)是人类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感染部位广泛,常发于癌症或其他慢性病以及应用于各种免疫抑制剂的病人中。现已证实,HSV感染与先天畸形、流产、宫颈癌、脑炎、新生儿疾病、性病等10多种疾病有关。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抗病毒药物已接近50多种。但过渡到临床治疗全身性感染的药物仅无环鸟苷较为有效,且已被发现有耐药株发生。因此,开发利用中草药资源,寻求更新更好的抗HSV药物已势在必行。通过有关各种实验,发现中药大黄,石榴皮,金银花等中药在对抗HSV病毒方面有很好的效果。5柯萨奇病毒(CV) 柯萨奇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1946年首先从美国柯萨奇城分离出,故名。柯萨奇病毒体积较小,电镜下直径为18一25um,寄居于人类肠道,患者及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口,也可经呼吸道传播,还可通过胎盘传至胎儿,婴幼儿感染常与母亲患病或带毒有关.CV可引起多种疾病,如无菌性脑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胸膜痛或肌痛等,而柯萨奇B组病毒(CVB)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原因。实验表明对CVB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有灵芝、黄芪、乌药、木香、苦参、高山红景天、贯众、虎杖等。 6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 实验证明空心莲子草对EHFV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治疗后乳鼠生存率提高,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病毒抗原减少。 近年来,随着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已成为新药开发的方向。也是21世纪新药研究的“热点”。抗病毒天然药物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方面。天然药物的来源非常广泛,两种或多种中草药有效成分的联合使用使得其抗病毒疗效有显著改善。此外,各种生物学技术被用于大规模筛选抗病毒中草药。在研究方法上,以传统研究方法为基础,从机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生物学水平着手,并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多元化探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使得中药的应用更加准确有效,安全可靠。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相信中药在治疗病毒性疾病方面,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药药理学习题集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习题集 第01章绪论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始于: A.2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80年代E.90年代 2.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A.提取中药的成分B.鉴定中药的种属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等 D.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E.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 3.20世纪20-40年代,陈克恢对下列何种中药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A.麻黄 B.当归 C.草 乌 D.延胡索 4.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内容() A 生物膜对药物的转运 B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C 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 D 药物的排泄 E 药物的作用强度 5.国内对何种中药最早进行现代药理研究工作() A 黄连 B 黄芩 C 金银花 D 麻黄 E 人参 二、填空题 1.我国首先对麻黄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其有拟肾上腺素样药理作用。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两个方面。 第02章中药药性理论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连续使用温热药会使下列何种机体的递质增加: A.NA B.Ach C.5-HT D.GABA E.NO 2.辛味药主要含有以下何种相关成分: A.挥发油B.生物碱C.无机盐D.有机酸E.糖类 3.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中药是 A.钩藤 B.五味子 C.羚羊角 D.苦参 4.长期应用能引起生殖系统损伤的中药是 A.麻黄 B.桂枝 C.雷公藤 D.黄芪 5.寒凉药石膏、知母长期给药,可使下列哪种中枢神经介质含量降低() A Ach B 5-HT C NA D GABA E 以上均非 6. 长期给药可使中枢NA和DA含量增加的中药是() A 附子、干姜 B 黄连、黄柏 C 茯苓、白术 D 石膏、知母 E 以上均非 7. 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 A 痛阈值降低 B 惊厥阈值升高 C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 D 心率加快 E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 温热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 A 痛阈值降低 B 惊厥阈值升高 C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 D 心率加慢 E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 8.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不包括()

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进展(新)

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进展(新) 中草药抗病毒的机理及兽医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近况、中草药抗病毒机理、抗病毒中草药的兽医临床应用、抗病毒中草药的研究思路4个方面论述了目前国内外中草药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中药研究的思路与出发点。为进一步发掘祖国的医药资源和研发高效低毒的抗病毒中草药指出了方向。关键词: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进展目前,我国因病毒感染导致动物死亡的比率在所有病因中居第2位,仅次于细菌感染的死亡率,占 36(8, ,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很多病毒结构简单,仅由一种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组成,缺乏完整的酶系统,有严格的寄生性,需借助宿主细胞的功能繁殖。病毒只能在敏感的细胞内培养或感染易感机体,抗病毒药物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可作用于病毒。不少抗病毒药物对细胞或机体有毒而不能应用,从而大大限制了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因此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必须既能防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 表面,又能特异地抑制病毒复制中的某些关键步骤,而且应当不影响机体细胞的代谢。然而由于许多代谢步骤为病毒和细胞所共有,所以很难研制出一种无毒的抗病毒药物。然而,祖国医学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病毒性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与 丰富的经验,中成药、单味草药与复方制剂都有。在祖国医

学中,[1]虽无“病毒”之名称,但有关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早有记载,并在数千年的临床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已从中草药中筛选和寻找出一些高效抗病毒药物,其中有些已被开发应用于临床。现就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近况、中草药抗病毒机理、抗病毒中草药的兽医临床应用、抗病毒中草药的研究思路4个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 抗病毒中药研究近况 1.1 单味抗病毒中药现在研究已证实,有些中草药具有非常强的抗病毒作用。在临床上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单味中药如清热药的板兰根、黄柏、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叶下珠等,解表药的麻黄、桂枝、香薷、紫苏叶、防风、薄荷等。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能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的中草药,常用的有醋、黄芪、板兰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篙、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辛黄、虎杖、侧柏叶、二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等;二是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人体免疫功能而间接达到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

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抗病毒中药

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抗病毒中药 1)常用:金银花、柴胡、黄芩、鱼腥草、黄精、黄芪、天花粉、甘草、五味子、淫羊藿、夏枯草、苦参、白扁豆、荆芥、牡丹皮、白芍、升麻、青蒿、紫苏叶、板蓝根 2)次常用:西洋参、山羊角、树果、商陆、穿山龙、斑蝥、鸦胆子、香薷、牛黄、孩儿茶、芦荟、紫河车、大蒜、人参叶 3)罕用:石蒜、云芝、五灵脂、白毛夏枯草、海藻、乌蔹莓、豨莶、苍耳子、海南粗榧、空心宽、香菇、刺五加、红芪、羊心、苦瓜、蓼大青叶、槐耳、金盏菊花、猕猴桃根、蟾皮。 2)肺部疾病的抗病毒中药 1)常用:金银花、黄芩、夏枯草、甘草、鱼腥草、连翘、地骨皮、石韦、大青叶 2)次常用:大蒜、芦荟、孩儿茶、大蓟、肿节风、火炭母草、平地木、败酱、荔枝草 3)罕用:白毛夏枯草、酸浆、苦木、野竹兰、铁色箭、五叶藤、扛板归、毛蕊花、蜜桶花、白花射干、莱菔、鸡挂骨草、燕窝、大叶桉叶、野甘草 3)归肺经抗病毒中药 1)常用:金银花、黄精、牛蒡子、五味子、黄芩、黄芪、天花粉、甘草、紫苏叶、石韦、荆芥、升麻、连翘、麻黄、知母、薄荷、藿香、射干、苦参、鱼腥草、桂枝、大青叶、地骨皮、忍冬藤 2)次常用:孩儿茶、大蒜、商陆、穿山龙、辛夷、香薷、茶叶、人参叶、金沸草、平地木、青木香、荔枝草、西洋参、五倍子、浮萍、红药子 3)罕用:石蒜、柠檬、扛板归、白花射干、白毛夏枯草、苍耳子、黑面叶、莱菔、红芪、无心草、酸浆、灵香草、牛胆、丝瓜、燕窝、软蒺藜、苦瓜、海粉 4)具有抗病毒作用和主治感冒的中药 1)常用:麻黄、藿香、荆芥、薄荷、紫苏叶、连翘、桂枝、黄芪、板蓝根、佩兰 2)次常用:香薷、辛夷、败酱、茶叶、大蒜、贯众、蔓荆子、浮萍、荔枝草、苦地丁 3)罕用:酸浆、扛板归、野甘草、大叶桉叶、乌毛蕨贯众、空心宽、紫其贯众、华南紫茸、灵香草、角叉菜、欧绵马、山白菊、茅膏菜、鸡血七、香排草、苏铁蕨、蓟罂粟 5)抗病毒药理作用和补肺功效的中药: 黄芪 6)归肺经具有抗病毒作用和主治肺炎的中药: 金银花、白毛夏枯草、连翘、大青叶、鱼腥草 7)归肺经具有抗病毒作用和主治感冒的中药 1)常用:麻黄、荆芥、薄荷、紫苏叶、连翘、桂枝、藿香、黄芪 2)次常用:香薷、辛夷、茶叶、大蒜、浮萍、荔枝草 3)罕用:灵香草、酸浆、扛板归 8)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的中药 1)常用:板蓝根、柴胡、虎杖、黄连、黄芩、苦参、莱菔子、连翘、鱼腥草、百部 2)次常用:辛荑花 9)风温中药: 常用菊花、桑叶 10)温病中药 1)常用:金银花、知母、牡丹皮、连翘、大青叶、葛根、玄参、太子参、忍冬藤 2)次常用:穿心莲、白花、浙地黄 3)罕用:蓝实、蓼大青叶、獭肉、黄牛角、段羊角、黄羊角、黄花紫堇、黄断肠草、单花芥、羽叶山蚂蝗、黄皮叶、熏倒牛、五风朗阳草、齿叶草、温大青、南板蓝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