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选材与取材
- 格式:ppt
- 大小:241.50 KB
- 文档页数:42
记叙文选材的四个标准记叙文,是以叙事、记人、写景或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具体叙述和细致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认识,使读者受到感染或启迪。
写记叙文,首先要学会选材。
写作文,一般来说,首先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考虑写什么。
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可写的材料往往是很多的,这就需要进行选择。
那么选择材料的标准是什么呢?这标准应包括四条内容:选择紧扣主旨之材。
一般说来,作者看到文题之后心中就在想:自己写什么,要凸显一个什么主旨。
想到凸显一个什么主旨,这就是作者在立意,立意一经确定,选材的问题就随之出现了。
选材,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你选择的材料能不能紧扣主旨。
写人,要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你如果要告诉读者的是成长总充满艰辛,你选择的材料却是主人公坚毅勇敢,对待任何困难都轻而易举地克服了的事情,那么选材就失败了。
如果我们选择的是主人公开始是如何软弱,在困难面前曾经动摇,但是生活告诉他软弱的结果是自己打败自己的系列事件,则就是紧扣主旨选材了。
我们看,施耐庵为了通过林冲这一形象表现官逼民反的主题,他就选择了能够反映林冲在草料场逆来顺受、听天由命性格的系列事件,如果他略去这些事件不写,他的反抗就具有了极大的主动性,官逼民反的主题就得不到凸显。
叙事,你如果要反映的是如何对待失足青年的问题,你选择的却是失足青年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幡然悔悟,走向新生的事件,那选材就叫不成功,如果你选择的是某个人、某个群体对待失足青年不是指责、不是侮辱,而是语重心长地进行教育,使得失足青年走向新生的例子,则选材就叫成功。
写景,如果你表达的是乡思,你就要选择最具象征乡思特点的景物,你如果只是想借助景物诉诸人生的某种哲理,你选择的景物就要能为你诉诸哲理服务。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我们百读不厌,那就是他选择的石碑和华山洞契合着“治学之人要深思慎取”和“凡事努力去做,即使不成功也不后悔”的哲理。
初中记叙文作文选材一、自然景色1. 春天的花海在春天的季节里,大地被五彩斑斓的花海覆盖,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可以描述花海的壮观景色,以及人们在花海中的活动和感受,如何触动人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秋天的金色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大自然变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
可以描述农田里成熟的庄稼、树叶变黄的树林,以及晚上的金色日落等等,展现秋天独特的美丽景色。
二、人物故事1. 勤劳的农民可以写一个农村的故事,讲述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生活。
可以描述他们辛勤耕作的场景,以及他们为家庭、为社会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2. 善良的小学生可以写一个小学生的故事,讲述他在学校和家庭中展现出的善良和助人精神。
可以描述他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关心弱势群体、关爱动物等等,展现他的善良品质。
三、亲情故事1. 父爱如山可以写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讲述父亲为了子女无私奉献的情景。
可以描述父亲工作辛苦、默默付出的场景,以及父亲关心、关爱子女的举动,表达出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2. 母亲的爱可以写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讲述母亲为了孩子操劳的情景。
可以描述母亲日常的家务劳动、照顾孩子的场景,以及母亲无私奉献爱的表现,让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四、校园生活1. 班级集体的团结可以写一个关于班级团结的故事,讲述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场景。
可以描述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参加活动的情景,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团结和支持。
2. 乐于助人的校园风景可以写一个关于校园乐于助人的故事,讲述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场景。
可以描述同学们帮助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关心他人困难的举动,展现校园中的温暖和友爱。
以上是初中记叙文作文的选材建议,希望能够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记叙文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文章,通过对事件、事物、人物的描述来展现故事情节和感受,希望你能根据选定的选材展开具体的叙述,塑造生动的形象,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故事背后的情感。
记叙文需要注意情感的准确表达和节奏的把握,希望你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思考角度。
《语文》教案《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教学目标:1.理解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记叙文的选材和组材方法;3.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记叙文的选材方法;2.记叙文的组材技巧。
教学难点:1.如何选取生动、具体的素材;2.如何组织素材,写出生动、具体的记叙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故事素材、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一则生动、具体的故事开场,引入记叙文的主题。
让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感受到记叙文的魅力。
二、讲解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记叙文的概念,即通过讲述事情的经过或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叙述一个故事。
2.讲解记叙文的特点:情节连续、情感真挚、描写细腻等。
三、讲解记叙文的选材方法(15分钟)1.教师介绍如何选取生动、具体的素材:可以是身边的故事、自己的经历、历史事件等。
2.教师示范选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挖掘故事的细节和情感。
四、讲解记叙文的组材技巧(15分钟)1.教师介绍如何组织素材:根据事情发展的逻辑,将素材串联起来,构建故事情节。
2.教师示范如何组织素材,让学生了解如何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一个完整的故事场景。
五、实践训练(30分钟)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故事素材,进行选材和组材练习。
2.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篇记叙文。
六、展示分享(15分钟)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记叙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七、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记叙文的选材和组材方法。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收获,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下节课的作业:写一篇自己的记叙文,并按照今天学到的方法进行选材和组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记叙文的选材和组材方法,提高了写作能力。
但是在实践环节,部分学生仍存在选材不够生动具体和组材不够连贯流畅的问题。
下节课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记叙文写作技巧。
记叙文的选材及处理技巧一篇记叙文写作的成败,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因此记叙文的写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即“写什么”。
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呢?这就涉及选材的标准和要求。
概括起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选择真实、典型、新颖、动情的材料。
一、选择真实的材料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真情能动人。
要表达真情实感,所选的材料就必须是真实的。
记叙文中的真实材料就是我们的独特经历。
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
作文不是生活场景和历史故事的简单复制,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发现,用心去感悟去思考,为文方能如重锤擂鼓,扣人心弦。
二、选择动情的材料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写作时要投入感情,在让读者感动之前你自己要先感动起来。
第二,要选取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来写。
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令作者动情的材料太多了:梁任公先生可以为“桃花扇”的悲情痛哭流涕,也可以为杜子美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张口大笑,“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他出口成章,名词佳句倒背如流,即使偶有阻塞,敲击脑瓜儿延续,其情态可掬,令人莞尔;任公先生的口音,也成为梁实秋欣赏的亮点,如此爱屋及乌的描述,可见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爱戴之情深。
三、选择典型的材料生活有多精彩,写作的材料就有多丰富。
但写作时不能把一切符合中心的'真实材料都写到文章里,这就需要我们精挑细选,好中选优,直到选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的材料,从而写出引起读者心灵共鸣的文章。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牢记不忘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即使在最晴朗的天气里外出,他也要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许多物品都装在“套子”里(雨伞用“套子”包好,表放在鹿皮“套子”里,小刀装在小“套子”里);他的脸也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用黑眼镜挡起眼睛,用棉花堵住耳朵;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来,也要造成一个“壳”儿,“套”起来;他住在“活像一只箱子”那样严密、狭窄的小卧室里,床上还要挂上帐子,一上床就拉过被子蒙上脑袋……总之,他的整个人和他的物全要“套”起来。
记叙文的选材写好记叙文,最关键的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合写记叙文的材料呢?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
”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
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
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
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
那么,可以写哪些情感呢?(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
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
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
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
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
(3)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
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
2.要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材料。
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选材和立意是记叙文写作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他们处于互相影响的联动状态。
材料选得好,为开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开掘和深化,又反过来制约、促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
有些考生在选材时往往只考虑是否切题,却很少考虑材料的主题潜能,正如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
”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获得高分。
(二)记叙文的选材指导一、作文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假:虚假的、没有经历过的材料大:刻意选取所谓重大、深刻的材料空:没有真情实感、感情虚假俗:选取的材料陈旧二、选材原则和方法:(一)、选择真实、可信的材料1、自己亲身经历的。
2、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
3、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即艺术加工,要合情合理。
只有用真实材料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感染力。
真实、本色是作文的最高境界。
【示例一】开考之前“当当、当当”,下课铃声清脆地响着,忽然听见一位同学喊道:“…悲惨世界‟”来临了!一想,原来下节课要进行语文测验。
早在上星期,语文老师就说要在今天考试,可是……我抬头环视了一下四周,只见小A的身子正微微发抖,两眼发直,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那边,小B悠闲地翘着二郎腿,一副胸有“毛”竹的样子,嘴角还露出一丝老奸巨滑的微笑。
莫非他自创的“作弊十八招”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么?再看看小C,只见他的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眼睛微闭,双掌合拢,虔诚地念着阿弥陀佛。
他平时不是无神论者吗?“我一定要考到六十分!”不知谁朝窗外大吼了一声,哈哈,玻璃都快给震碎了。
我循声望去,那不是自称考试不用愁的小D嘛!他干吗要像大猩猩似的捶胸顿足,看上去痛不欲生的样子,该不会是受考试的刺激吧?碰上这么件小事就成这样,没用!揪心的铃声还是响起了,有同学指着铃声响起的方向大喊:“哀乐!哀乐!”老师穿着厚底皮鞋走了进来。
“把书放下去,”他推了推1000度的近视眼镜,“下面我们进行测验。
”于是大家无可奈何地合上了书,重重地扔进课桌里。
可是同桌小E膝上仍平放着课本,低着头,口中念念有词——看样子佛脚还没抱,他决心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哎,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试卷发了下来,大家低下头,开始认真地答起来。
【简评】:读完本文,恐怕我们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熟悉的场景,这熟悉的人物,经过作者的处理,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叙文写作之材料选用
在记叙文写作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材料选用的方法:
1. 亲身经历: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包括旅行、生活、学习等等。
这些经历有时候可
以是令人难忘的,有时候也可以是平凡的,但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用来展示自
己的思考和感受。
2. 历史事件:选择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作为材料,例如战争、革命、政治事件等等。
这些事件往往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影响,可以用来展示人物的决策、行动和变化。
3. 文学作品:选择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作为材料,例如小说、诗歌、戏剧等等。
这些
作品通常有着丰富的情节、深刻的思考和鲜明的角色,可以用来展示文学创作的力量
和艺术价值。
4. 社会问题:选择一些社会问题作为材料,例如环境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不公等等。
这些问题通常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和利益,可以用来展示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5. 个人观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选择其中一些细节作为材料。
这些细节可能是
平凡的,但有时候也可以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可以用来展示对细节的观察和思考。
无论选择哪种材料,记叙文的关键在于能够生动地描绘、具体地展示所选材料,让读
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同时,写作时也要注意逻辑、结构和语言的运用,以确
保文章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写记叙文犹如盖房子,文章的构思就好像是房子的整体结构,而选材就好像是选取建房的材料。
文章是由材料组成的,没有材料,就等于没有砌墙的泥沙。
不少同学怕写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什么材料可写。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材料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那么,文章的材料从哪里来呢?为什么有些同学面对各种命题总能应对自如呢?关键就在于我们平时是否能认真收集积累素材,并且努力掌握写作技巧。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记叙文如何选材。
一、认真审题、紧扣题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中的中心词是“题眼”。
它是作文题中最关键的标明主要限制的词语,是写作内容的“重心”。
它不仅反映着文章的主题,决定着文章的内容,而且也决定着文章的结构和深度。
我们紧紧扣住“题眼”就扣住了题眼围绕中心选材,文章才有灵魂。
例如:a、有的题目本来就明确规定了中心。
如,文题《一个诚实的孩子》,“诚实”就是“题眼”,也就是文章的中心。
作文时,就要在有关这个孩子的许多材料中选取最能表现他(她)“诚实”的事例来。
b、有的题目虽然规定了中心,但也有限制,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先要把中心确定下来。
如写《校园里的一件新事》,“新”就是题眼,就是中心,所谓“新事”,就是未曾有过又刚发生的事。
既然要求写“新”事,那么,就一定要突出“新”字。
你所选材料的内容都必须与“新”有关。
二、回避陌生、首选熟知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回避陌生、首选熟知才是选材的一个原则。
同学们写作材料的来源一般不外乎三种:一是亲身经历的;二是耳闻目睹的;三是看书,从书本上得来的。
相比较而言,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
只有亲身经历,有所感悟,甚至被深深感动、深深震撼的事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感人。
这是许多作家的经验之谈,也是许多作家的至深感悟。
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
记叙文的写作——选材记叙文的写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的问题,即“写什么”。
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作者都必须尽可能的深的熟悉反映的对象,尽可能多的占有材料。
一般来说,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发掘感动点。
从自己不得生活储备中寻找材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触动,要把它发掘出来。
哉发掘感动点时,要注意抓住细节,把它形象的再现出来。
2、围绕和突出主题3、真实而又典型4、新颖而又生动5、提炼素材。
提炼素材的过程往往就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
要善于从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要把这些感悟写下来。
6、整体构思。
动笔前一定要想好,你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要抓住哪一点来进行叙述?具体来讲,以下几点很适用:A,记叙亲身经历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越真实、越感动人。
B,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C,明人事要素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
虽不能说凡具体的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
D,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
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要有生活气息。
E,拟相应情景。
作文要尽量写经历过的事情,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出恰当的材料,有时必须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加工改造。
文章的剪裁:熟悉和掌握了材料,进入写作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材料。
作者掌握的材料,能否成为文章中的有用部分,关键在于选择和取舍。
这里,清人李渔有一段话值得我们借鉴。
他说:“作剧如裁衣,其初以完全者剪碎,其后以剪碎者凑成。
剪碎易,凑成难。
凑成之难,全在于针线缜密。
”这位大学问家讲的是作剧,用的比喻是裁布缝衣,也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教案教学设计远乡【教学目标】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材,并且能够有效地对原有素材进行改进,学会修剪、嫁接、移植的组材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例文的分析掌握修剪,嫁接,移植的组材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直接导入。
二、研究选材的方法。
1、真,有积极意义;2、小,有典型意义;3、实,有独特感受;4、新,有真切体验。
三、研究组材的方法。
1、学生阅读【例文1】,梳理主要的故事情节。
【例文1】就在那一瞬间那天早晨,天阴沉沉的。
妈妈说可能要下雨,让我带伞。
说不清为什么,我就是不想带,心想,下雨怕什么。
下午快放学时,天空乌云翻滚,不久,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地落下来了。
同学们掏出伞,三三两两地回家了。
我站在校门口,想一口气冲回家。
谁知雨越下越大,路面上竟有了积水。
我正发愣,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帘。
哦,是妈妈,是妈妈送伞来了。
就在那一瞬间,我被母爱感动,我的眼眶湿润了。
情节:(1)妈妈让我带伞我就是不想带。
(2)放学时同砚撑伞回家我无奈。
(3)为难时分妈妈给我送伞来。
2、学生阅读【例文2】,研究修剪的组材办法。
【例文2】就在那一瞬时“XXX,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你上学记得带伞哦。
”刚要出门,妈妈就跟着唠叨开了。
“我不带!”我不耐烦地扔下一句,身要走。
妈妈冲出卧室,一把抓住我,将折叠伞塞进我手里。
我推了回去:“妈,烦不烦?下雨我就冲回来。
”妈妈又往我包里塞。
我愈发不耐烦,顺手一挥,“啪”的一声,伞落在了地上。
我身而去,留妈妈一人呆在阴沉沉的过道里。
这段日子以来,不知为什么,我就是不想听到父母的声音,仿佛他们一开口,就会有几座大山压到头顶,仿佛一听话,就又会变成小孩子。
可是不知为什么,这一瞬间,自己心里总会酸酸的,一个个儿时与父母亲昵的镜头就会跳到眼前,挥之不去。
修剪法,即根据素材先概括主要情节,看哪个情节可以挖掘出独特立意,然后抓住这个情节重点写,其余的略写。
记叙文的选材与截取记叙文的写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问题,即“写什么”。
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作者都必须尽可能深地熟悉反映的对象,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
如同一个产品制造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一样,一篇记叙文写作的成败和好坏,也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
选择材料,有没有可供遵循的标准呢?应该说是有的。
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总的说来,选择材料贵在一个“严”字,即如鲁迅所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茅盾提出选材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
这“百般挑剔”体现了选材的基本原则。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挑剔”。
一、围绕和突出主题二、真实而又典型三、新颖而又生动请看例文。
剜野菜郑振杰小时候家里穷,一年打下的粮食,刚到春天就露出囤底儿了。
尤其是旱涝荒年,庄稼不行,全家人只好靠野菜过日子。
打记事起,我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在一天早晨,跟奶奶到村北飘着淡淡云雾的河套里剜野菜。
刚开春不久,河边的枣树还没有开花,地里的庄稼还没有出土,但河套里带小刺的青青菜,开喇叭花的洋葫芦苗,还有马齿菜、婆婆丁、钱菜谷、醋醋柳、水蓬棵、扫帚苗……星星点点的,已经在向阳的地方冒出细嫩的青芽,水莹莹的,很招人喜爱。
于是,我和奶奶操起铲子,挎上篮儿,踏着化了冻的松软泥土,携一路清香去寻它。
这时候,已有好多人来剜野菜。
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东一群,西一伙,只要肯猫猫腰,谁都能领到一份大地的馈赠。
青青菜虽说有小刺,但刚刚长出时又鲜又嫩,回家洗净了,家里人多用它沾酱吃。
马齿菜的吃法最多。
把它洗净剁碎,放上葱花、盐,用筷子蘸点香油,调成馅,做成高粱面的大饺子,能一饱全家人的口福。
洋葫芦苗的茎和叶子不仅可以吃,它的根又白又脆,像肥肥胖胖的藕,也是我们小孩子的美味佳肴。
童年挖这种野菜的根时,我们很喜欢唱一首歌谣:“洋葫芦苗,往家刨,刨不到底,你娘生了个小小子。
”那时候只知道念着好玩儿,现在想想,觉得挺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