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208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3
.WORD完美格式.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前言本程序是按照《轨道交通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TS22163:2017)要求基础上建立的,本程序规定了对管理体系中有关标识和可追溯性的管理,且在工作流程图中得以体现。
本程序文件由质量课提出,归口生产课。
.专业知识编辑整理..WORD完美格式.文件修订记录.专业知识编辑整理..WORD完美格式.1. 目的为了防止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不合格品的混用,明确产品在各阶段的识别和状态,以便在需要时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实现追溯。
2. 适用范围适用的于公司原材料进厂、生产过程、贮存、产品出厂的全过程的标识与追溯管理。
3. 引用标准ISO9001:2015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TS22163:2017 《轨道交通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4. 定义4.1 标识:以指定的方式提供用以区别产品状态的标记。
4.2 可追溯性:通过有记录的标识,对某个物品或某项活动的历史情况、应用情况及所处的位置或阶段进行追溯的能力。
5. 职责权限4.1 生产课负责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归口管理,负责产品在生产过程各阶段进行适当的标识和维护,配合质量课对质量问题的追溯和分析。
4.2 采购课负责对库存物资进行适当的标识和维护。
4.3 质量课负责产品检验和试验的状态标识,主导追溯分析。
4.4 技术课负责确定产品标识/标记的形式(应使用设备可读的代码、印记或标签,当顾客或法律法规有规定时则按其规定实施。
),负责可追溯性产品及其追溯范围的界定。
.专业知识编辑整理..专业知识编辑整理..专业知识编辑整理..专业知识编辑整理..WORD完美格式.7.附加说明7.1 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起关键或重大作用的零部件的制造过程及其所用的关键原材料应具有可追溯性,其中,列入配置管理的零部件必须具有可追溯性。
7.2 标识不清或无标识的产品视为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7.3 本公司产品有追溯性要求时(包括内部和外部需要),由质量课主导进行追溯分析。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受控状态:发放号:1.0 目的在生产、存储、交付等产品实现过程中,以适当方式对生产的产品、所需原材料进行标识,以防止混用或误用,并表明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状态。
当产品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或由于法律、法规的要求而进行产品追溯时,能够追溯到产品的所有信息,便于采取后续的纠正/预防措施。
2.0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本公司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不包括设计开发阶段)产品标识及其状态标识、可追溯性标识及记录的控制。
3.0 职责3.1 质量保证部3.1.1负责组织制定标识控制要求,并对其实施有效性进行监控。
3.1.2负责对检验记录中的可追溯信息进行确认,并记录检验结果。
3.1.3负责监督标识和可追溯性要求的实施。
3.2 采购管理部3.2.1负责对仓库内物品的标识。
3.2.2负责根据各产品的可追溯范围,在采购合同中要求供方提供必要的追溯信息。
3.2.3负责物资出入库、产品交付环节的追溯记录,并将产品交付的追溯信息传递给市场销售部。
3.3 生产计划部3.3.1负责生产过程中各产品的状态标识。
3.3.2负责根据产品追溯要求,在成品、半成品上粘贴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标识。
3.3.3负责对质量判定后的物资进行状态标识。
3.3.4负责对生产过程中的可追溯性物资进行标识和记录。
3.4 市场部3.4.1市场部负责根据销售合同的要求,收集保存初始分销商、用户以及购买的产品的可追溯性信息。
3.4.2市场部负责产品交付后的服务维修备件的可追溯性信息的记录。
4.0 工作程序4.1 标识的设定4.1.1标识分类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对采购进货产品、中间过程产品和最终产品进行标识的形式有三种:a.产品标识:区别产品,防止混用错用,如:采购件或整机成品上的标签或铭牌;b.状态标识:表示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状态的标识,如:合格、不合格、待检状态;c.可追溯性标识:为实现产品可追溯性目的的标识。
4.1.2产品标识4.1.2.1产品标识的范围:a.进货产品;b.在制品;c.最终产品;d.可销售或维修备件。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一、目的本程序的目的在于对产品和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有效的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确保能够准确识别产品和服务的状态、来源和流向,以满足法规要求、客户需求以及公司内部质量管理的需要。
二、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原材料、在制品、成品、服务过程以及相关的检验和试验状态的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
三、职责1、质量部负责制定标识和可追溯性的相关要求和规范。
监督标识和可追溯性工作的执行情况。
组织对标识和可追溯性问题的调查和处理。
2、生产部负责对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进行标识。
记录生产过程中的相关信息,确保产品的可追溯性。
对标识的维护和更新。
3、采购部确保采购的原材料带有必要的标识和相关文件。
与供应商沟通标识和可追溯性的要求。
4、销售部收集客户对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特殊要求,并传递给相关部。
在产品交付过程中,保持标识的完整性。
5、仓库部对库存的物资进行标识和分区存放。
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发货,并确保标识的传递。
四、工作程序1、标识的分类产品标识:包括名称、型号、规格、批次等。
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如待检、合格、不合格、待定等。
可追溯性标识:如序列号、生产批次号、订单号等。
2、标识的方法标签:粘贴在产品或包装上。
印章:直接盖在产品或相关文件上。
记录:如生产记录、检验报告等。
区域划分:对不同状态的产品分区存放。
3、原材料的标识采购部在接收原材料时,应检查供应商提供的标识是否符合要求。
仓库部对入库的原材料进行标识,记录其名称、规格、批次、供应商等信息。
4、在制品的标识生产部在生产过程中,对每个工序的在制品进行标识,记录工序名称、操作人员、生产时间等。
检验人员对在制品的检验状态进行标识。
5、成品的标识成品应具有完整的产品标识和检验状态标识。
包装上应标明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批次、数量、生产日期等。
6、可追溯性管理建立可追溯性记录,包括原材料的采购记录、生产过程记录、检验记录、销售记录等。
通过批次号、序列号等可追溯性标识,能够追溯产品的原材料来源、生产过程、检验情况和销售去向。
1、目的对原辅料及产品等进行标识,以区分不同的原料、产品,同时确保在需要时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实现追溯。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原辅料的入厂、产品生产到成品出厂销售过程。
3、职责3.1质量管理部是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管理部门,并负责通知责任单位对产品(或原料)检验状态进行标识,并定期组织产品追溯性测试。
3.2仓库负责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原物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标识;3.3仓库负责对原辅料及包装物进行必要的标识。
3.4仓库负责对成品进行必要的标识。
4、程序4.1 原材料的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4.1.1原辅材料、包装物进厂经检验合格后方能办理入库手续,由库房管理人员按规定地点整齐堆放、架放和码放,并在入库单上进行标识、记录,记录应追溯到原材料的名称、数量、规格、进货来源。
4.1.2正常情况下,库房内原材料为检验合格品;特殊情况下,未经检验的进厂原材料,由库管员对该产品挂“待检验”牌,牌上注明“品名、供应商、到货时间、生产批号”,存放在待检区。
4.1.3未挂牌的原材料默认为合格品,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挂上“不合格”牌,牌上注明“品名、供应商、到货时间、生产批号、检验人”。
4.2生产过程的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4.2.1 生产车间在生产前,根据生产部下达的《生产计划》按计划量填写“领料单”,领料单上应填写原辅料的品名、规格、数量、领用人。
4.2.2 生产时,从原辅料领用到成品包装,应填写相应的生产记录表,作为标识。
4.3 半成品的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4.3.1对车间各生产工序半成品要分类堆放,保证一定的隔离,并在堆码(或材料箱)上挂规定的标牌(或贴上标签);并标明产品名称、检验状态等。
4.3.2对于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次品和潜在不安全品,应醒目标识:规格、不合格情况、时间及处理意见等内容。
不合格品按《潜在不安全品及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置。
4.3.3 半成品标识如发生损坏或模糊不清,应根据记录重新更换和恢复原标识,对于未挂牌的半成品默认为合格。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1.目的为做好产品标识、防止混淆并在有溯源要求和溯源必要时能追溯到产品质量形成的环节2.产品标识的形式产品标识根据产品的品种、规格及加工交付过程,可采用流程卡、标识卡、标签、标牌、印章、区域等多种方法与形式标识。
3.对下列情况进行标识3.1库存的成品、半成品、原辅料和包装物料3.2生产现场易混淆的制品a)同一规格要求不同的产品;b)同一固重要求不同的产品;c)同一内容物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
3.3按生产卫生要求设置的区域(清洁区、准清洁区)3.4需标明检验和试验状态的产品3.5其它需要标明的情况4.产品标识的方法4.1采购产品应标标明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供方名称和采购产品的生产日期。
4.2生产过程要根据产品不同状态、工序进行标识。
特别是进入炒制、包装区域的产品,产品的规格、内容物质量要求都要在容器上加以标识,防止不同质量要求的产品混淆。
4.2.1车间主管应将质量部下达的工艺要求以书面形式下达至相关班组,相关班组依据书面指令要求做好半成品、成品标识。
喷码人员依据书面指令的要求进行喷码,喷码内容、喷码数量、内袋来源要做书面记录。
4.2.2包装人员要根据书面指令的要求对生产所装内容物、包材来源进行确认,确认无误后方可领用,确认要有记录。
4.2.3包装人员在装箱前做最后确认,确认产品标识与内容物相符,方可装箱。
4.2.4码垛人员操作时要依据书面指令对外箱外标识作确认,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车间主管以及查明原因。
5.标识防护5.1对各类标识不能随意更换或涂改,当标签、标识牌出现填写错误或在贮存其间发生损坏、丢失时,发现者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由原标识部门进行更改、更换。
5.2在生产流转及搬运、贮存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应防止标识脱落、丢失或不清,若出现上述情况,发现人或操作者应及时向相关人员报告,由原标识人进行确认补加。
6.产品的检验状态标识6.1原辅料进厂后,按规定将其放置在“待检”区内,由检验人员根据验收规程进行抽样检验。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1.目的在本公司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防止不同类别、不同检验状态的产品混淆和误用,以实现必要的产品追溯,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及检验状态、产品出厂标识。
3.职责3.1 品质部负责对产品标识、检验状态标识和可追溯性进行统一管理。
3.2 各生产车间负责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产品及其检验状态标识的控制、管理。
3.3 财务部仓库部负责对进厂原材料及库存产品进行标识和控制。
3.4 采购部负责对标识供应商的招标和外印管理。
4.工作程序4.1 产品标识的原则对于有可能造成混淆的产品都应做出标识,以防止误用。
标识应遵循以下原则:◆所使用的标识与被标识品不能分离;◆应注意产品移出标识区域后,对其标识的更改和补充;◆当产品的标识含糊不清或丢失时,该产品应立即停止流转、原地封存,应通知有关工艺人员或检验人员对产品进行识别并重新标识。
4.2在制产品的标识◆在制产品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和半成品等,车间应对在制产品的工艺流程卡号、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材料等项目进行标识。
◆生产过程中的待检品、检验合格品和检验不合格品,应按规定分别放置于待检、合格品和不合格品区域内。
产品经检验合格后由检验员分别在《工艺流程卡》加盖检章,不合格品挂不合格证,注明不合格项,以示区别,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加工。
◆《工艺流程卡》为产品全程标识。
◆生产部为每个周转工装盘编制唯一数字号码作为盘号,并在周转工装盘显著位置进行标注。
盘号为《工艺流程卡》意外遗失、破损、不能识别生产批次时的追溯标识。
所有盘号处填写本工序收线盘盘号。
当《工艺流程卡》意外遗失或破损不能识别时,可通过盘号追溯到本工序生产任务单,从而追溯到本盘线的《工艺流程卡》号,以完成追溯,补卡和转序。
◆拉丝工序,必须挂标识卡,按实际要求填写;火花复绕工序每盘须挂标识卡,并填写工艺流程卡号、米数、操作工和日期等。
◆其它工序,在需要注明、提示下道工序时,挂标识卡,并注明相关事宜。
质量控制程序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1 目的为了区分和识别产品,防止混淆,确保生产、交付等过程只使用符合规定的产品,查找不合格及其原因,在有追溯要求时,可追踪产品的历史、应用和场所。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采购、生产、交付各阶段以适当方式标识产品。
3 职责3.1 本程序由公司保持与改进;3.2 本程序由公司品管部归口管理;3.3 本程序由公司相关部门参与实施。
4 工作流程4.1 确定产品标识范围4.1.1 采购产品标识(对分承包方提出标识要求);4.1.2 过程产品标识;4.1.3 最终产品标识(包装)4.2 进货标识4.2.1 采购部签订合同时,对分承包方提出产品标识要求。
4.2.2 品管部进货检验时,检查核对产品标识是否清晰、明确,认为标识清楚且外观质量合格后通知仓部收货,挂“待检”标识的《原材料标识牌》(见附录1)。
4.3 过程产品标识4.3.1 领料生产必须保持原料原有的标识。
4.3.2 有追溯要求的产品,产品标识必须具有唯一性,生产过程要对每一批产品所用原辅材料作好详细记录(如进库日期、原料来源、配方号、检验记录、库存记录等),以便有追溯需求时进行追溯。
4.3.3 生产中包装半成品经外观检验合格后入库,挂“待验”标识的《(半)成品标识牌》(见附录2)。
4.4 成品标识4.4.1 用《(半)成品标识牌》挂在产品上。
4.4.2 采购部在采购包装时,包装袋标识按《包装标准》规定或销售合同提出要求标识的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净重、生产日期、厂名、地址等)提出订货要求。
4.4.3 仓管部确保成品在贮存和交付时具有清晰的标识,并有准确的记录。
4.5 品管部对原、辅材料和半成品最终检验后,根据化验结果判定并填写《原料、(半)成品标识牌更换通知单》给仓管部,仓管部接到《标识牌更换通知单》后按《检验和试验状态控制程序》规定更换标识牌。
4.6 可追溯性4.6.1 营销部按合同要求或品管部根据需要明确可追溯的范围、起点与终止点。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1.目的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采用规定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标识,防止在实现过程中产品及其质量状态的混淆,造成误用,以确保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满足法规与产品的可追溯性要求。
2.范围适用于公司的或委托生产的原辅料、中间品、成品、产品检验状态、设备状态、区域、纯化水、注射用水管路等状态标识以及质量可追溯性范围的管理。
3.职责3.1生产部:负责库房区域的标识,生产过程中生产区域的标识;负责设备状态标识的管理;负责物料、暂存的中间品、成品的标识。
3.2质量部:负责产品检验状态的标识、留样的标识,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向下道工序,当发生需要追溯的情况时,组织并协调追溯工作的进行。
4.程序4.1产品标识:原辅料、中间品、成品以编号/批号及生产日期作为唯一性标识,编号/批号一经确定不得更该,以实现其可追溯;标识应明显、牢固、唯一,便于区分和识别,能够防止混用,能够区别当前的生产过程、检验状态,以及能够实现追溯;顾客有特殊要求的标识,具体执行其《生产操作规程》;由质量部编制,规定原辅料、中间品和成品的批号表示方法。
4.1.1原材料批号示例:AB-A-001-211101 表示:2021 年 11 月 01 日到货顾客 A 类 001 产品编码所需的原材料。
4.1.2中间品批号示例:AB-Z-001-211101 表示:计划 2021 年 11 月 01 日计划生产 001 产品的中间品。
4.1.3成品批号示例:AB-001-211101 表示:2021年11月01日计划生产的一批成品4.2区域标识4.2.1区域划分实行色标管理,合格品区为绿色、待检区为黄色、退货/召回区为黄色、不合格品区为红色。
4.2.2常温库库房划分合格区、待检区、退货/召回区、不合格区。
退货区、召回区可在有相应产品时悬挂标识。
4.2.3冷库库房划分合格区、待检区、退货/召回区、不合格区。
退货区、召回区可在有相应产品时悬挂标识。
1.目的确立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有清楚的识别及产品追溯的方法。
2.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
3.职责3.1仓库负责对原材料及成品进行标识。
3.2生产部负责对生产线的物料、半成品、成品之标识管理。
3.3品质部负责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检验,并作标识。
4.定义无5.程序5.1仓库物料之标识5.1.1零件物料所有零件收货时都需有适当的塑料袋包装或其它容器盛载,无论用何种方法储存,都需要有适当的标识,例如:物料内容或零件编号等。
5.1.2化学物料所有化学物料收货时都需有适当的容器盛载,同时需要有适当的标识,例如:物料内容、零件编号等,若有需要时应写上保存期限。
5.2 半成品或成品之标识5.2.1所有半成品都需要有适当的容器盛载,例如:盘子、货架、塑料箱/桶等,无论用何种方法储存,都需要有适当的半成品编号标识。
5.2.2 半成品的编号方式,以机型名称加完成到该工序之工序号进行标识.5.2.3 所有成品都应有有关成品编号标识。
5.3不良品之标识5.3.1不良品需要隔离存放,及以适当的标记标识,品质部需根据《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不良物料。
5.3.2 不良品之标记需包括以下数据:-不良内容;-不良原因;-不良数量等。
5.4产品追溯5.4.1产品之追溯,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可以使用客户要求规格或品质部制定采用适当之编号、批号写在其外包装箱上或附在外包装箱上/盛载器之标贴上。
5.4.2当发现其中有一批物料存在问题后,可凭供货商的送货单编号/收货日期在系统找出其相关lot no,而利用这lot no可在系统中找出余料在厂内的分布情况及用于哪批出货的成品。
5.4.3当客户发现某成品中某一部品存有问题,需就这批部品作物料追踪,可透过客户提供的发票号、送货日期在系统中找出其相关工单号码,再找出有问题部品的lot no.利用这lot no在系统中找出余料在厂内的分布情况及成品出货情况。
5.5.生产部对所有汽车产品的内部、顾客及法规可追溯性要求进行分析,包括根据风险等级或失效对员工、顾客的严重程度,制定《可追溯性计划》包含:按产品、过程和制造位置明确适当的可追溯系统、过程和方法,能够识别不合格品和/或可疑产品、使能够隔离不合格品和/或可疑产品、确保能够满足顾客要求和/或法规对响应时间的要求、确保保留了形成文件的信息,保留的形式(电子、硬拷贝、档案)使能够满足响应时间要求,确保各单个产品的序列化标识,如顾客或监管标准有所规定,确保标识和可追溯性要求被扩展应用至外部提供的具有安全/监管特性的产品. 生产部每月进行可追溯性检查填写《可追溯性实施检查记录》控制。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1目的为使产品实现过程中,识别产品及其监视和测量状态,防止过程输出或其监视测量状态的混淆和误用,以及实现必要的追溯,特制定并执行本程序。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产品形成全过程的标识及产品检验状态标识。
3 职责3.1采购部负责采购物资入库时的产品标识;3.2物管部负责库存物资的标识及仓库中所有标识的管理与维护;3.3品质部负责进货物资、过程产品、最终产品的检验和状态标识;以及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3.4技术部负责确定需追溯的产品、追溯的范围、标识及记录的方式;3.5制造部负责生产过程中产品标识的保护和保持,以及产品状态标识;3.6营销中心负责顾客提供物资的产品标识。
4 工作程序4.1产品标识的方式4.1.1产品标识的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标签、铭牌、单据、记录或其他标记等。
公司规定销售的所有产品以最终产品的标识加上“合格证”作为出公司产品的标识;4.1.2标识应清晰、牢固、耐久;4.1.3进货物资的产品标识的内容可包括编号、名称、型号、规格、材质、供应商、进厂时间、数量等。
4.2检验状态的分类检验人员按《检验控制程序》检验后,对产品作出检验状态标识,分为:待检验、合格、不合格、待处理、返修、报废六种。
4.3 进货物资的产品标识4.3.1采购人员在物资到厂时,应保持物资原有的标识(如标签、铭牌、包装上的名称、型号规格等),对要求具有质量证明文件的产品,还必须随带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书等来作为该产品的标识,不需要进行再标识。
对标识不清的产品,采购员应通知供应商进行处理。
4.3.2检验员在进货物资检验中应确认和保持产品标识,在检验过程中做好产品标识转移工作。
4.3.3检验合格入库后的产品,物管员应按如下要求保持或实施产品标识:a)原材料用其本身所带的合格证、质量证明书、标签来标识。
带有标明品名等的外包装的物资,以其外包装上品名、型号、规格等及原有的产品标签或合格证来标识;b)物资入库后,由库房人员用堆放区域、货位、标签等来标识。
1、目的本程序文件规定了产品标识的形式、产品标识的记录、产品标识的方法的控制程序,保证不同批次的产品具有唯一性的标识,防止从原材料进厂至成品交付的整个过程产生品种混淆,同时通过质量记录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有利于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检验和试验过程和成品交付各阶段的产品标识控制以及产品的可追溯性控制。
3、术语、缩略语本程序采用质量手册中的术语及缩略语。
4、职责4.1生产部:负责制定生产过程产品的防混淆标识、生产批号、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并进行标识的实施。
4.2物流部:负责仓库贮存原材料、成品防混淆标识以及检验试验状态标识,市场回收品的隔离、标识;4.3 研发部:负责制定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产品编号(产品型号)负责制定产品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名称和编码;4.4 品质部:负责对标识状态的制定、及各种标识使用情况的确认;4.5 各部门:负责作好质量记录(包括品种、批号、数量等),以实现可追溯性。
5、标识的种类产品实现全过程的标识主要分为三类:防混淆标识、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以及可追溯性标识。
5.1 防混淆标识:主要通过产品加附管理小票、产品放置区域标识、颜色区分标识以及生产状态标识等方式,防止产品混淆。
5.2 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的控制由品质部进行相关规定。
5.3 可追溯性标识:通过产品名称、编号以及批号达到产品的唯一性标识,通过质量记录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
(1)产品名称(品名):区分不同产品品种的名字,表明产品的一般用途。
(2)产品编号(型号):区分不同产品型号规格的代号,是一组系统的代码或数字。
(3)产品生产批号:由数字和字母或中文组成的一批产品的唯一性的标识,以区分不同批次的产品。
•成品批号:由四位代表生产月份的数字和三位流水数字(批次)组成。
•半成品批号:由前缀的中文字“B”加位代表生产月份的数字和三位流水数字(批次)组成;必要时,为区分不同工程或设备生产的半成品,由生产部负责在批号末位追加相应识别码。
****股份有限公司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受控状态拟制
文件编号Q/****2.08-2011审核
版本号A/0 批准
持有者
部门
发放编号
2011年03月26日发布 2011年03月28日实施
1.0 目的
对原、辅材料和产品进行适当的标识,避免误用,并确保在需要时实施追溯。
2.0 范围
本程序规定对生产和物流过程中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标识和可追溯性进行控制。
3.0 职责
3.1 生产部:负责全过程管理
3.2 质管部:担任监督管理。
3.3 检验员:作出相应检验状态标识和检查产品标识。
3.4 仓管员:管理仓库内原、辅材料的标识。
3.5 操作员:管理生产线上的原料、半成品(在制品)和成品的标识与记录。
4.0 定义 (无)
5.0 作业内容
5.1 收料的标识
仓库管理员接收进公司的原、辅材料,在库存记录上进行有关品名、规格、数量、接收日期的记录,根据质管人员确定的检验状态用适宜的方式标明检验状态,将标识和原、辅材料一起放入仓库区域。
5.2 生产过程中的标识
5.2.1 生产车间负责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流程操作,分区存放合格品及不合格品,使用必要的标识。
5.2.2 检验员检验半成品质量并加标识。
5.3 合格成品标识
在所有生产和检验完成并确认合格后,将完成的成品放置于合格成品区。
没有放置到合格成品区的,应采用比较醒目的标志注明“合格品”字样。
5.4 不合格产品和材料的标识
5.4.1 不合格的原、辅材料由仓库管理员负责存放并作不合格品标识,及时报告和处理。
5.4.2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品由生产车间负责存放和标识,并负责及时处理。
5.4.3 标识的方法:可挂牌亦可划定区域。
区域的划分一般有原料区、半成品区、成品区、废品区等。
产品的检验状态标识一般有待检、待定、合格品、不合格品等。
5.5 产品的追溯
5.5.1 产品的追溯依据成品出公司检验报告,查询相关的产品质量记录和检验记录。
5.5.2 本公司发生较有影响的产品质量问题需要追溯时,由生产部负责组织生产、检验、供应、销售等部门相关人员进行追溯。
根据各部门的质量记录分析原因和责任,提出解决办法,各部门确认后执行。
5.5.3 生产过程的追溯可凭检验记录进行。
6.0 相关文件
6.1 Q/****2.14—2011 《不合格品控制控制程序》
6.2 Q/****2.13—2011 《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
7.0 使用表单
7.1 Q/**** 4.08-01《工序流程卡》
7.2 Q/**** 4.08-02《产品标识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