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19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点1荒漠化的含义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不同,使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不同。
据此完成1~3题.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表现为()A.沙漠化B.石漠化C.盐渍化D.寒漠化答案A解析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沙漠广布,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漠化。
2.下列地区中,土壤次生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四川盆地答案B解析降水少,蒸发旺盛,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灌溉,易出现次生盐渍化。
我国华北地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B项正确;东北平原蒸发较少,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地区降水量大,不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A、C、D三项错误.3.下列地区中,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云贵高原B.江南丘陵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答案A解析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地表土层流失,导致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考点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新疆荒漠化问题突出。
据此完成1~3题.1.新疆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干旱,其成因是()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植被稀少④山地、高原对水汽具有阻隔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的山地、高原对海洋水汽具有阻隔作用;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植被稀少是干旱的表现。
2.新疆荒漠化形成的物质条件是()A.气候干旱少雨B.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D.地表水贫乏,流水作用微弱答案B解析新疆气候干旱,地表物质松散,多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提供了物质条件,故B项正确。
3.荒漠化形成的基本条件是()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B.干旱的气候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D.气候变异答案B解析干旱的气候条件是荒漠化形成的基本条件。
考点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希拉穆仁草原,位居包头市达茂旗的东南部,是蜚声海内外的旅游避暑胜地.多年来,草原地区土地沙化严重.据此完成1~2题.1.希拉穆仁草原土地沙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旅游开发④过度樵采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D解析草原地区主要农业生产类型为畜牧业,过度放牧造成土地沙化;据材料可知,该地是旅游避暑胜地,旅游开发也会造成土地沙化。
第27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016高考导航考纲解读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3.掌握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重难提示1.荒漠化的含义、成因、防御措施。
(重点)2.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重点)3.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和成因。
(难点)考点一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1.认识荒漠化【思考探究】荒漠化不等同于沙漠化。
提示: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次生盐渍化也是一种表现,主要是在干旱地区灌溉不当造成的,石质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
提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的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次生盐渍化并非只在西北地区有分布。
提示: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具体表现(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①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②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
③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适当生态移民。
1.荒漠化问题的分析方法(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①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山地。
④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2)分析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以我国西北土地荒漠化为例)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土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天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
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3)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3.快速确定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 (1)熟记主要生态问题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碱)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而在平时的试题中,主要考查的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等。
(2)准确判断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要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典型区域的环境问题或是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区牢固记忆。
如一提到水土流失马上要联想到我国的黄土高原与东南丘陵地区,一提到森林破坏马上要联想到亚马孙热带雨林。
第二,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明确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条件下,正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分析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荒漠化的形成必然与气候干旱相联系,只有在降水稀少的区域才有可能出现该问题,如果人类活动不当,则会出现荒漠化的问题;此类地区如果灌溉不当,则与之相关的生态问题就是土地次生盐渍(碱)化。
(2015·南昌调研)读我国北方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2题。
1.我国北方自然带的分布特征是( ) A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B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C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D .东西延伸、东西更替2.荒漠化的扩展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图中A 地目前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
下列关于A 地荒漠化扩展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B.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C.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土地、水等资源D.水土流失严重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北方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第2题,A地位于我国新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可能是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1.B 2.D(2015·西安模拟)2012年,我国启动了“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位于内蒙古中部的阿鲁科尔沁旗地区瞄准机遇,制订了百万亩的苜蓿发展计划,目前已实现60万亩,改善沙地生态环境的信念是支撑他们的更大动力。
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A.森林锐减B.草场退化C.冻融荒漠化D.水土流失4.下列关于治理荒漠化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围栏封育,封沙育草B.控制放牧,补播牧草C.合理用水,生态移民D.治理为主,预防为辅解析:第3题,内蒙古中部气候干旱,主要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
第4题,荒漠化应该是预防为主。
答案:3.B 4.D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回答5~6题。
5.1937~2008年,该区域()A.荒漠化面积扩大到近5倍B.人均耕地面积增大C.载畜量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D.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6.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势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变迁B.耕地面积的变化C.放牧强度的变化 D.人口数量的变化解析:第5题,荒漠化面积和载畜量都大致增加到15倍左右,故A错误、C正确;耕地面积扩大的幅度小于人口增加幅度,故人均耕地面积减小,B错误;人口密度增加到4倍左右,即人口总数约翻了两番,D错误。
第6题,耕地面积扩大、放牧强度增加是导致该区域荒漠化的原因,而这些又是由人口增加引起的。
答案:5.C 6.D考点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径流能力降低。
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力低。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原因)①植被破坏——历史上的人类活动,如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开矿——开挖地面、破坏植被——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④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地矛盾尖锐,经济水平低,环境意识差。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
(4)矿区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4.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思考探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对黄河三角洲有何影响?提示: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放缓;海水对三角洲的侵蚀作用加强;影响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方法1.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2)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
3.从人类活动的技术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的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措施,使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
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完成1~3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A.甲B.乙C.丙D.丁2.原来种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农业经营所带来的影响是()A.经济作物比重降低B.趋向机械化C.更趋市场性 D.趋于自给自足3.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A.河川淤泥未变B.物种数量增大C.蒸发量减小 D.洪水流量增大解析:第1题,与甲地相比,丙地位于向阳坡,采光条件好,且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地与乙地相比,位于山脊,不易积水;丁地不在黄土高原上。
第2题,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后,林草种植面积增大,可以面向市场,发展经济作物。
第3题,林草面积增大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洪水流量减少;生态环境改善,物种数量会增大;林草护坡,可减轻水土流失,河川淤泥也相应减少。
答案:1.C 2.C 3.B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乙两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A.草场退化、水土流失 B.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C.湿地破坏、森林锐减 D.土地荒漠化、石漠化5.治理图中乙处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A.小流域综合治理 B.建立湿地保护区C.发展立体农业D.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解析:第4题,从图中看出,甲地位于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地盐碱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的旱地耕作区,水土流失严重。
第5题,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措施。
答案:4.B 5.A6.读全国主要河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回答以下问题。
(1)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花江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较小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