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461.50 KB
- 文档页数:4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组成C.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前膜而传递兴奋D.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2.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立刻将手缩回;然后感到疼痛。
缩手反射中枢与疼痛感觉中枢分别( )A.都在脊髓灰质B.前者在脊髓灰质,后者在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C.前者在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后者在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D.前者由下丘脑神经元支配,后者由大脑皮层神经元支配3.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4.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5.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下图所示。
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关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 )A.膜外b→a;膜内a→b B.膜外b→a;膜内b→aC.膜外a→b;膜内a→b D.膜外a→b;膜内b→a6.下图中甲是突触结构,乙是反射弧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B.甲图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a点后d点会兴奋,e点不会兴奋D.甲图所示的结构实际上在乙图示中也有7.如图表示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时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B.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兴奋逐渐增强C.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D.在S5~S8期间,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8.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9.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10.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习题精练(完美解析版)一、选择题1.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解析: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内,其余三项所述活动均涉及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
答案:C2.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解析:若题中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未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为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答案:C3.(密码原创)去除蛙的脑而保留脊髓,做成脊蛙。
用夹子夹住脊蛙的一腿使之不能收缩,用稀醋酸刺激这一条腿,蛙的另一条腿将弯向受刺激的腿进行搔拔。
此现象说明…()A.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也能发生反射B.未受刺激的一侧也有此反射的感受器C.一侧的传入神经元通过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和另一侧的运动神经元有联系D.神经冲动传到脑,脑发生的神经冲动传到未受刺激的腿,使之弯曲搔拔解析:A项,反射弧必须完整,缺少神经中枢反射不能发生。
B项,刺激夹子夹住的一侧,只有此腿的感受器受到刺激。
C项,受刺激一侧的传入神经元通过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和另一侧的运动神经元有联系,一侧受到刺激,神经冲动可传到另一腿。
D项,脊蛙已经去除了脑。
答案:C4.下图中①~④处能发生神经递质活动的是()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解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突触小体膜)分泌,作用于突触后膜(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①是细胞体膜,④是突触小体膜。
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整(老师版)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2022·贵阳高二检测)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组成及其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B.在一个反射弧中,兴奋始终通过电位变化传导C.在一个反射弧中,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依靠神经递质D.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解析】选B。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需要发生电→化→电的信号转变,其中的化学物质为神经递质。
2.在运动会的举重项目中,某运动员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A.②④B.①④C.①②D.②⑤【解析】选A。
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传出神经或神经中枢受到损伤。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简洁忽视题干中腰部受伤的信息,而认为是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受损伤,错选D答案。
因此解答本类题目审题时确定要看清破坏部位。
3.(2022·威海高二检测)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快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
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A。
静息电位常见的测定方式是将电表的两个电极一个放在神经纤维的外侧,另一个放在神经纤维的内侧,由于内外两侧存在电势差,因此电表指针会发生偏转。
【变式训练】如图表示连接有电表的一段神经纤维,且bc与cd的距离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a点时,d点膜电位为内负外正B.当兴奋从a点传至d点时,b点膜电位为外正内负C.当兴奋从a点传至d点时,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刺激c点时,电表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解析】选D。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1.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单向传递。
神经冲动在突触上单向传递,决定了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
答案:A2.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解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比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的产生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故A项错误。
B项,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和听觉中枢。
D项,小脑司平衡,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
起跑反射涉及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故C项正确。
答案:C3.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解析: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其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Na+内流,其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A—B—C是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Na+内流;C—D—E是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K+外流。
答案:C4.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内部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兴奋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移动的方向相反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解析:神经纤维内部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兴奋,突触完成信号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复习训练题1.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2.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能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B.从突触的结构判断e是感受器,a是效应器C.刺激b处,在a、e和d处都有膜电位的变化D.在该反射弧中信息的传递方式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形式3.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4.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分解。
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递质的分解。
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5.静息时和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分别是()A.内正外负、外正内负B.内正外负、内正外负C.外正内负、外正内负 D.外正内负、内正外负6.下图为一突触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b点,bc段膜外电流方向为b→cB.刺激b点,c、d同时兴奋C.刺激b点,a、c均会兴奋D.刺激b点,必定会引起B神经元的兴奋7.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8.下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9.如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
1.下列关于反射及反射弧的描述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的,通常一个反射活动只有一个效应器2.人受到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战。
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及神经末梢B.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中C.反射弧的中枢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D.寒冷刺激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3.(2011.上海高考)下图①~④表示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
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4.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C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A.司机看见红灯刹车B.天热出汗C.白细胞吞噬细菌D.吃食物时,分泌唾液6.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电位差发生变化,称之为动作电位,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 外流产生B.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Na+ 外流产生的C.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Na+ 内流产生的D.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7.关于神经纤维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关判断错误的是()A.神经纤维可以有分支,兴奋的传导过程几乎不消耗能量B.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都可测到局部电流C.反射活动中,脊神经中的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方向都是相同的D.一个神经元上的神经纤维可以是长的树突,也可以是轴突8.突触传递中递质一旦释放,就会迅速地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或者迅速地被分解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使()A.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B.突触得以为下次传递做好准备C.另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D.反射过程完成9.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附详细答案)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下列现象是反射的是() A.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B.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C.被针刺感到了疼痛D.手碰到火焰立即缩手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3.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4.下列关于感受器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B.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C.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D.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5.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C.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D.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6.下图表示蛙坐骨神经的膜电位变化与对应的膜内外离子变化。
据图分析,离子Ⅰ、Ⅱ分别是()A.K+、Na+B.H+、K+C.Na+、K+D.Na+、H+7. 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
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应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A.膜外b→a;膜内a→b B.膜外b→a;膜内b→aC.膜外a→b;膜内a→b D.膜外a→b;膜内b→a8.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
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能力提升9.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B.参与反射弧的神经元的细胞体不都在b中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10. 图1的神经纤维上有A、B、C三个点,现将一个灵敏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则电流变化情况为图2中的()11.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习要求基本要求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发展要求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基础训练(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A.灰质B.白质C.神经元D.反射弧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B.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C.神经中枢位于脑和脊髓D.效应器只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3.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4.小明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
这个过程中,他的神经兴奋传递途径是()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手部感受器④脊髓⑤牵动上下颌的肌肉⑥脑A.③①⑥②④⑤B.③①⑥④②⑤C.③①④⑥②⑤D.③⑥④①②⑤5.某人因受外伤,致使脊髓从胸部折断开。
一般情况下()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6.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损,而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能力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7.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分别是()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8.神经冲动能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通过膜电位变化产生的()A.电荷B.局部电场C.局部电流D.电势9.下图表示反射弧中一个神经元的局部模式图。
生物周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成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会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2.兴奋是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下列关于兴奋的描述正确的是A.兴奋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结构中才能产生B.前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总能引起后一个神经元的兴奋C.神经元既能够产生兴奋,也能够传导兴奋D.在反射弧中兴奋总是以生物电的形式传递3.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4下列反射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膝跳反射 B.司机在路口看见红灯就停车C.排尿反射D.吃肉时会流唾液5.下图表示一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若在图中箭头处施一强刺激,则图中a、b、c、d、e 能检测到兴奋的有几处A.2处B.3处C.4处D.5处6.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A.大脑皮层B.下丘脑 C.延髓 D.垂体7.下图表示神经纤维的模式图,若在刺激点处施以刺激,会引起膜内外a、b和c之间形成局部电流,有关的电流方向是()A.膜内的电流方向是b→a,膜外的电流方向是a→bB.膜内的电流方向是a→b,膜外的电流方向是b→aC.膜内的电流方向是b→c、a→c,膜外的电流方向是c→b、c→aD.膜内的电流方向是c→b、c→a,膜外的电流方向是b→c、a→c8.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9.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 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10.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11.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轴突末端可释放神经递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通过突触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B.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C.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看书看报,其受损部位是语言中枢的S区
2.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
A.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
B.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
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
3.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A.A的树突→B的轴突B.B的轴突→A的轴突
C.B的轴突→A的胞体D.A的轴突→B的树突
4.如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①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
②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
③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
④Ⅰ是传出神经,Ⅲ是传入神经
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Ⅰ→Ⅱ→Ⅲ→M
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Ⅲ→Ⅱ→Ⅰ→S
⑦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Ⅰ→Ⅱ→Ⅲ→M或M→Ⅲ→Ⅱ→Ⅰ→S
⑧一般情况下,M的细胞将主要消耗蛋白质分解后释放的能量
⑨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递要两次通过突触
A.②④⑥⑧B.①③⑤⑨
C.①③⑧⑨D.②⑤⑦⑨
5.如图所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图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在突触小体上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D.刺激⑥处,神经兴奋能传到⑤④③②①
6.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7. 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能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
B.从突触的结构判断e是感受器,a是效应器
C.刺激b处,在a、e和d处都有膜电位的变化
D.在该反射弧中信息的传递方式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形式
8.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9.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包括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B.刺激a时,d处可以产生局部电流
C.刺激d时,a处可以产生局部电流
D.b和c决定了神经冲动只能从e处传到f处
10.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1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分解。
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递质的分解。
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12.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13.右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
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14.根据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图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B.递质的释放过程是主动运输
C.2中不可能有抗体
D.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引发3电位变化
15.(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30)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
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
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_______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16.图甲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d表示________;最简单的反射弧由________种神经元组成。
(2)若将该反射弧放入较低浓度的钠盐培养液中,传入神经元静息时,膜内Na+浓度将________(高于、低于、等于)膜外。
(3)用a刺激神经,c测到的电位变化如乙图。
膜电位从③到④变化时,膜上打开的离子通道是________。
(4)正常时,分别用a、b刺激神经和骨骼肌,会引起骨骼肌收缩。
某同学用a刺激神经,发现骨骼肌不收缩。
是传出神经元受损、d部位受损还是骨骼肌受损导致骨骼肌不收缩?为探究骨骼肌不收缩的原因,该同学利用图中的反射弧,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只考虑一个部位受损)。
请根据该实验步骤预测现象及结论。
第一步:用a刺激神经,观察c的电位变化和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______________,则说明传出神经元受损。
如果______________,则要继续往下做实验。
第二步:用b刺激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______________,则说明部位d受损。
如果______________,则说明骨骼肌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