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 内陆水体的渔业性状及资源条件
- 格式:ppt
- 大小:8.51 MB
- 文档页数:93
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2020修正)【发文字号】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42号【发布部门】江苏省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07.31【实施日期】2020.07.3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2002年12月17日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8月20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0年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2年1月12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18年3月28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十六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四次修正根据2019年3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等九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五次修正根据2020年7月31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十一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六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苗种生产第三章水域和滩涂养殖第四章渔业资源保护第五章水产品质量安全第六章安全生产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管辖范围内,从事渔业生产及与渔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渔业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保护渔业资源和环境,落实禁捕退捕要求,实行限额捕捞,发展增殖渔业、水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和渔业产品质量。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基本概念一、渔业资源的概念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为从事捕鱼活动的人们提供了就业、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
在许多国家,鱼类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2/3的世界人口提供了40%的蛋白质,在亚洲有近10亿人依靠鱼类和海洋食物作为他们主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
在我国,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据统计,1978年我国渔业总产值仅占大农业总产值的1.6%,到1997年提高到10.6%。
根据2002年农业部渔业局的统计,2002年全国水产品总量达到4565.18万吨,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1433.49万吨,全社会渔业总产值达到3109.93亿元(当年价格),渔业劳动力达到1312.87万人,对外贸易总量为457.6万吨,对外贸易额达到69.0亿美元。
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36.05公斤。
因此,渔业资源在食物安全、渔民就业、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渔业资源是发展水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渔业资源状况不仅受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栖息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类开发利用状况而变动。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日益进步,渔业资源的开发种类也在不断扩大。
《辞海》中认为:“水产资源是指水域中蕴藏的各种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的数量。
渔业上对经济动植物的数量通常称为渔业资源。
包括已成熟可供捕捞的部分和未成熟的预备捕捞的部分。
”《农业大词典》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业卷)中将水产资源定义为:“水产资源是指天然水域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又称为渔业资源。
”在上海水产学院主编的内部教材中,将水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分别定义为“水产资源为水域中蕴藏着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海兽类和藻类等)的群体数量”,“渔业资源是指水产资源中可供捕捞的经济鱼类和其他经济动植物的群体蕴藏量”。
第一章内陆水体的渔业性状及资源条件一、名词: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养殖与增殖,河流、水系、流域,内流河系与外流河系,泻湖,盐水楔异重现象,径流、径流量、径流深度、径流调节、径流系数,河网密度与湖泊率,湖泊及湖盆的基本构成,湖岸线发展系数,风生流、补偿流和密度环流,水库、消落区,正常高水位与兴利库容,汛期限制水位与防洪库容,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1.鱼类养殖:2.鱼类增养殖:3.径流量: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断面的总过水量,m3或亿m3。
4.径流深度(Y):径流总量在流域面积内均匀分布的水深。
5.径流系数(α):径流深度与全部降水量之比。
6.湖盆三个划分:①沿岸带:遭受波浪及河流作用②深水带:不能直接形成波状起伏,(浅水湖泊内)③亚沿岸带:位于两者之间。
7.湖岸线发展系数(曲折率):湖岸线长度(U)与湖水面积(F)相同的周围长度的比值(E)。
E=U/2(Fπ)1/2 E大,则说明与陆地接触面积大,发展早期;E小,则老化。
8.水库类型:标准一:按水利部门分巨型大型中型小型(Ⅰ)小型(Ⅱ)塘坝标准二:按水库外形分湖泊型水库河流型水库分支型水库(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标准三按水产部门分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山塘型标准四按建造方式分挖掘型围堤型拦河型9.鱼类动物区系复合体:指有共同的地理起源,发育于同一地理带内并与该带的生物条件和非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在一特定时间内发生的一群鱼类,即指同一生态类群的鱼类。
10.简述中国八大淡水鱼类区系的代表种类,起源时间、特点及分布一、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代表种类:青鱼、草鱼、鲢、鳙、鰔、鳊、鲂、红鮊,鲴亚科、马口鱼、餐条等。
特点:①多产半浮性卵,或粘性卵(后漂移)②对水位敏感,河湖洄游③适温带生长,生长速度快。
二、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代表种类:鳢属、鮠、黄鳝、青鳉、刺鳅、胡子鲶、鲃亚科等。
特点:①体色呈抑草色花纹②喜暖水③辐助呼吸器官发达。
分布:北至黑龙江,西不过高原,东至日本。
三、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代表成员:平鳍鳅科、腹吸鳅科、鮡科、鱼央科。
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作业指导书第1章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概述 (3)1.1 渔业资源概念与分类 (3)1.2 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4)1.3 国内外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觉状 (4)第2章渔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 (4)2.1 渔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4)2.1.1 概述 (4)2.1.2 法律法规构成 (5)2.2 渔业资源保护政策与措施 (5)2.2.1 政策目标 (5)2.2.2 主要措施 (5)2.3 渔业资源保护执法与监管 (5)2.3.1 执法体系 (5)2.3.2 主要职能 (5)2.3.3 监管措施 (6)第3章渔业资源生物学基础 (6)3.1 渔业资源种类与分布 (6)3.2 渔业资源生物学特征 (6)3.3 渔业资源生命周期与生长 (7)第四章渔业资源评估与利用 (7)4.1 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 (7)4.1.1 调查方法 (7)4.1.2 监测技术 (7)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7)4.2 渔业资源评估方法 (7)4.2.1 生物量评估法 (7)4.2.2 渔业潜力评估法 (8)4.2.3 经济评估法 (8)4.3 渔业资源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 (8)4.3.1 渔业资源利用原则 (8)4.3.2 渔业资源利用策略 (8)4.3.3 渔业资源优化配置 (8)4.3.4 渔业资源管理措施 (8)第5章渔业资源保护技术 (8)5.1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技术 (8)5.1.1 增殖放流原则 (8)5.1.2 增殖放流种类选择 (8)5.1.3 增殖放流技术 (9)5.2 渔业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9)5.2.1 保护区选址 (9)5.2.2 保护区建设 (9)5.3 渔业资源修复技术 (9)5.3.1 生态修复技术 (9)5.3.2 人工增殖技术 (10)5.3.3 捕捞管理技术 (10)第6章渔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10)6.1 渔业资源开发模式与策略 (10)6.1.1 开发模式 (10)6.1.2 开发策略 (10)6.2 渔业资源产业链延伸与优化 (10)6.2.1 产业链延伸 (10)6.2.2 产业链优化 (10)6.3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战略 (11)6.3.1 可持续利用 (11)6.3.2 绿色发展战略 (11)第7章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 (11)7.1 渔业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 (11)7.1.1 管理体制概述 (11)7.1.2 管理机制分析 (11)7.2 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措施 (11)7.2.1 渔业资源保护措施 (11)7.2.2 渔业资源管理措施 (11)7.3 渔业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 (12)7.3.1 渔业资源开发案例 (12)7.3.2 渔业资源管理案例 (12)7.3.3 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案例 (12)第8章渔业资源环境保护 (12)8.1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问题 (12)8.1.1 水域污染 (12)8.1.2 水域生态破坏 (12)8.1.3 气候变化 (12)8.2 渔业资源环境保护措施 (12)8.2.1 水域污染治理 (12)8.2.2 生态修复与保护 (12)8.2.3 渔业资源合理利用 (13)8.2.4 气候变化应对 (13)8.3 渔业资源环境监测与评价 (13)8.3.1 监测体系建设 (13)8.3.2 监测内容与方法 (13)8.3.3 评价与预警 (13)8.3.4 数据共享与公开 (13)第9章渔业资源信息化管理 (13)9.1 渔业资源信息采集与处理 (13)9.1.1 信息采集原则 (13)9.1.3 信息处理与分析 (14)9.2 渔业资源数据库建设与管理 (14)9.2.1 数据库设计 (14)9.2.2 数据库建设 (14)9.2.3 数据库管理 (14)9.3 渔业资源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与应用 (14)9.3.1 服务平台架构 (14)9.3.2 服务功能模块设计 (14)9.3.3 服务平台应用 (14)第10章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前景展望 (15)10.1 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新趋势 (15)10.1.1 生态优先的渔业发展 (15)10.1.2 绿色渔业的发展 (15)10.1.3 渔业智能化 (15)10.2 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技术创新 (15)10.2.1 渔业资源监测技术 (15)10.2.2 渔业资源养护技术 (15)10.2.3 渔业生产技术 (15)10.3 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政策建议与展望 (15)10.3.1 完善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政策体系 (16)10.3.2 加强渔业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16)10.3.3 强化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政策支持 (16)10.3.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6)第1章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概述1.1 渔业资源概念与分类渔业资源指的是在自然水域中,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及生态价值的生物资源。
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作业指导书第1章渔业资源概述 (3)1.1 渔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3)1.2 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4)1.3 渔业资源分布与利用现状 (4)第2章渔业资源开发技术 (4)2.1 传统渔业资源开发技术 (4)2.1.1 捕捞技术 (4)2.1.2 养殖技术 (5)2.1.3 加工技术 (5)2.2 现代渔业资源开发技术 (5)2.2.1 精准捕捞技术 (5)2.2.2 现代养殖技术 (5)2.2.3 深加工技术 (5)2.3 渔业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与发展 (5)2.3.1 生物技术 (5)2.3.2 信息技术 (5)2.3.3 绿色环保技术 (5)2.3.4 跨学科融合技术 (5)第3章渔业资源评估 (6)3.1 渔业资源评估方法 (6)3.1.1 标志重捕法 (6)3.1.2 模型估算法 (6)3.1.3 调查评估法 (6)3.2 渔业资源评估指标 (6)3.2.1 生物量指标 (6)3.2.2 种群结构指标 (6)3.2.3 繁殖力指标 (6)3.2.4 生长指标 (6)3.3 渔业资源评估案例分析 (7)3.3.1 样本收集 (7)3.3.2 数据处理 (7)3.3.3 评估方法 (7)3.3.4 评估结果 (7)3.3.5 评估结果应用 (7)第4章渔业资源保护策略 (7)4.1 渔业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7)4.1.1 科学性原则 (7)4.1.2 整体性原则 (7)4.1.3 公平性原则 (7)4.1.4 动态调整原则 (7)4.2 渔业资源保护措施 (8)4.2.2 渔业资源总量控制 (8)4.2.3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8)4.2.4 渔业生态环境修复 (8)4.2.5 渔业资源监测和评估 (8)4.3 我国渔业资源保护政策与法规 (8)4.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8)4.3.2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管理规定》 (8)4.3.3 《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 (8)4.3.4 《休渔期和禁渔区管理规定》 (8)4.3.5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8)第5章水产养殖与资源保护 (8)5.1 水产养殖技术概述 (8)5.1.1 养殖模式 (9)5.1.2 养殖品种 (9)5.1.3 养殖管理 (9)5.2 水产养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9)5.2.1 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9)5.2.2 水产养殖对野生渔业资源的影响 (9)5.3 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策略 (9)5.3.1 优化养殖布局 (9)5.3.2 提高养殖技术 (9)5.3.3 强化养殖管理 (10)5.3.4 保护渔业资源 (10)5.3.5 推广循环水养殖 (10)5.3.6 加强政策支持 (10)第6章渔业生态环境保护 (10)6.1 渔业生态环境概述 (10)6.2 渔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 (10)6.2.1 渔业生态环境问题 (10)6.2.2 原因 (10)6.3 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1)6.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1)6.3.2 加强监管体制建设 (11)6.3.3 严格渔业资源管理 (11)6.3.4 治理水环境污染 (11)6.3.5 保护渔业生物多样性 (11)6.3.6 强化宣传教育 (11)6.3.7 推广绿色渔业生产方式 (11)第7章渔业资源管理与监管 (11)7.1 渔业资源管理概述 (11)7.2 渔业资源监管体系 (12)7.2.1 法律法规体系 (12)7.2.2 行政管理体系 (12)7.2.4 监测预警体系 (12)7.3 渔业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12)7.3.1 案例背景 (12)7.3.2 管理措施 (12)7.3.3 效果分析 (13)第8章渔业资源国际合作与交流 (13)8.1 渔业资源国际合作概述 (13)8.2 我国渔业资源国际合作现状与成果 (13)8.3 渔业资源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趋势 (13)第9章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法律法规 (14)9.1 渔业资源法律法规体系 (14)9.1.1 法律层面 (14)9.1.2 行政法规层面 (14)9.1.3 部门规章层面 (14)9.1.4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4)9.2 渔业资源法律法规主要内容 (14)9.2.1 渔业资源权属 (14)9.2.2 渔业资源开发 (14)9.2.3 渔业资源保护 (15)9.2.4 渔业资源管理 (15)9.2.5 法律责任 (15)9.3 渔业资源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15)9.3.1 法律法规宣传与培训 (15)9.3.2 监督检查 (15)9.3.3 法律责任追究 (15)9.3.4 政策支持与保障 (15)第10章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前景展望 (15)10.1 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面临的挑战 (15)10.2 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发展趋势 (16)10.3 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建议 (16)第1章渔业资源概述1.1 渔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渔业资源指的是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及生态价值的生物资源,主要包括鱼类、甲壳类、软体类、藻类等。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作业指导书第1章渔业资源概述 (4)1.1 渔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4)1.1.1 按生物学特性分类 (4)1.1.2 按用途分类 (4)1.1.3 按管理方式分类 (4)1.2 渔业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4)1.2.1 分布 (4)1.2.2 特点 (5)第2章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意义 (5)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渔业领域的应用 (5)2.2 渔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5)2.3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6)第3章渔业资源评估方法 (6)3.1 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 (6)3.1.1 渔业资源调查方法 (6)3.1.2 渔业资源监测方法 (7)3.2 渔业资源评估方法概述 (7)3.2.1 渔业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 (7)3.2.2 渔业资源评估的主要方法 (7)3.3 常用渔业资源评估模型 (7)3.3.1 静态模型 (7)3.3.2 动态模型 (7)3.3.3 生态模型 (8)第4章渔业资源管理策略 (8)4.1 渔业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8)4.1.1 科学性原则:渔业资源管理应基于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保证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8)4.1.2 公平性原则:合理分配渔业资源利用权益,保证各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8)4.1.3 可持续性原则:渔业资源管理应保证资源的长期稳定,避免过度捕捞和资源破坏。
(8)4.1.4 系统性原则:渔业资源管理应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生物、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
(8)4.1.5 动态调整原则:根据渔业资源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8)4.2 渔业资源管理措施概述 (8)4.2.1 捕捞管理:合理设置捕捞季节、禁渔期和禁渔区,控制捕捞强度,保证渔业资源得到有效恢复。
(8)4.2.2 捕捞量控制:通过渔业捕捞配额、捕捞许可等手段,控制渔业资源的捕捞总量。
(8)4.2.3 渔业资源增殖与养护: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修复受损渔业资源,提高资源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