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下肢肌
- 格式:ppt
- 大小:19.69 MB
- 文档页数:3
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11)——下肢肌“ 重点提要(四)下肢肌下肢肌较上肢肌粗壮强大,这与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相适应。
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1. 髋肌:主要起自骨盆的内面或外面,跨越髋关节止于股骨上部,按其所在的部位和作用,可分为前、后两群。
(1)前群:主要是髂腰肌。
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
腰大肌主要起自腰椎体侧面;髂肌起自髂窝。
两肌向下互相结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
腰大肌被一筋膜鞘包裹,当腰椎结核积脓时,脓液可沿此鞘流入髂窝或大腿根部。
作用: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
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
图11-1 髋肌和大腿肌前群、后群(浅层)(2)后群:主要位于臀部,有臀大、中、小肌和梨状肌。
1)臀大肌:位于臀部皮下,大而肥厚,形成臀部膨隆。
起自髂骨外面和骶、尾骨的后面,肌束斜向下外,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
臀大肌肌束肥厚,其外上1/4部深面无重要血管和神经,是肌肉注射的常用部位。
作用:使髋关节伸和旋外。
2)臀中肌、臀小肌:两肌均起自髂骨外面,臀中肌掩盖臀小肌。
两肌向下止于股骨大转子。
作用:使髋关节外展。
图11-2 髋肌和大腿肌后群(深层)3)梨状肌:起自骶骨前面,肌束向外经坐骨大孔出骨盆腔,止于股骨大转子。
在坐骨大孔处,上、下缘均留有空隙,分别称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均有血管、神经通过。
作用:使髋关节旋外。
图11-3 梨状肌2. 大腿肌:大腿肌位于股骨周围,可分为前群、后群和内侧群。
(1)前群:有缝匠肌和股四头肌。
1)缝匠肌:是全身最长的肌,呈变袋装,起自髂前上棘,经大腿的前面,转向内侧,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
作用:屈髋关节和膝关节,并使屈曲的膝关节旋内。
2)股四头肌:是全身体积最大、力量最强的肌。
以4个头起始:股直肌位于大腿前面,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位于股骨的内外侧,起自股骨的粗线;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起自股骨体的前面。
4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缘,向下延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下肢肌肉的组成、形态、结构。
2. 理解下肢肌肉的功能和运动形式。
3. 观察下肢肌肉的生理特性及其在运动中的表现。
二、实验内容1. 观察下肢肌肉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2. 分析下肢肌肉的功能和运动形式。
3. 观察下肢肌肉在运动中的生理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材料:下肢肌肉标本、解剖图谱、解剖显微镜。
2. 实验器材:解剖台、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镊子、解剖夹、解剖针、解剖瓶、解剖液。
四、实验步骤1. 观察下肢肌肉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1)首先观察下肢肌肉的整体形态,了解其大致分布情况。
(2)使用解剖刀和剪刀将下肢肌肉标本切开,观察肌肉的横断面和纵切面,了解肌肉的内部结构。
(3)使用解剖显微镜观察肌肉纤维的细微结构,了解肌肉的细胞组成。
2. 分析下肢肌肉的功能和运动形式。
(1)根据解剖图谱,了解下肢肌肉的起止点、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
(2)分析下肢肌肉在运动中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3)观察下肢肌肉在运动中的收缩和放松过程。
3. 观察下肢肌肉在运动中的生理特性。
(1)观察肌肉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收缩速度、力量和耐力。
(2)观察肌肉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代谢水平。
(3)观察肌肉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损伤风险。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下肢肌肉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1)下肢肌肉主要由股四头肌、腓肠肌、臀大肌、小腿三头肌等组成。
(2)肌肉纤维呈长条状,排列整齐,具有收缩和放松的功能。
2. 下肢肌肉的功能和运动形式。
(1)下肢肌肉在运动中主要起到支撑、推动和稳定的作用。
(2)下肢肌肉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保证了运动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3. 下肢肌肉在运动中的生理特性。
(1)下肢肌肉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收缩速度、力量和耐力存在差异。
(2)下肢肌肉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代谢水平不同。
(3)下肢肌肉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损伤风险存在差异。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下肢肌肉的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
2. 我们了解了下肢肌肉在运动中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以及生理特性。
骨骼肌各论之下肢肌下肢肌包括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及足肌。
髋肌分前后两群:前群起自骨盆内面,后群起自骨盆外面。
前群包括髂腰肌、阔筋膜张肌等。
髂腰肌位置:腰椎两侧及髂窝内,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
起点: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使大腿屈和外旋。
远固定: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和骨盆前倾(直腿体前屈)。
阔筋膜张肌位置:大腿前外侧,被股阔筋膜所包裹,为梭形肌。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该肌在大腿外侧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
功能:近固定:使大腿屈、外展和内旋。
后群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及股方肌等。
臀大肌位置:骨盆后外侧,臀部皮下。
呈宽厚的四方形,肌纤维很粗。
起点:髂骨翼外面及骶骨背面。
止点: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功能:近固定:使大腿伸和外旋。
维持人体直立和正常步态(臀大肌无力步态为鹅步)。
臀中肌及臀小肌位置:位于髂骨翼外面。
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肌深层,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层。
均为羽状肌。
起点:髂骨翼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使大腿外展。
维持人体正常步态(臀中肌无力步态为鸭步)。
梨状肌位置:骶骨前面,经坐骨大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梨状肌上孔和下孔,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到下肢肌肉、皮肤。
起点: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尖端。
功能:近固定:使大腿外展和外旋。
大腿肌分为前群、后群及内侧群。
前群包括股四头肌、缝匠肌等。
股四头肌位置:大腿前面,是人体中最大的肌肉,为羽状肌。
起点:此肌有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四个头。
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间肌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
止点:胫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使小腿伸,股直肌还能使大腿屈。
缝匠肌位置:大腿内侧浅层,肌纤维方向为外上方向内下方。
是人体中最长的肌肉,呈梭形。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使大腿屈、外旋和外展,并使小腿屈和内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