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营改增下合同能源管理核算存在问题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全面“营改增”背景下合同涉税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税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税收体系正经历着全面“营改增”改革。
这项改革旨在减少企业负担,提高税收征收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全面“营改增”的大背景下,企业在合同签订及履约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涉税问题。
为此,本文将针对合同涉税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全面“营改增”带来的挑战。
一、合同涉税问题分析1.合同分类不清导致税收纳入不符合规定在进行合同签订时,企业往往要和合作方约定各种费用及税收的分摊方式。
由于合同分类不清,导致税收纳入不符合规定,从而可能产生税收逃避或交叉征收的问题。
2.合同金额确认不准确导致进项税额计算不符合实际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企业需要确定合同金额,以便计算进项税额。
如果合同金额确认不准确,将导致企业计算进项税额时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正常的税收征收。
3.合同履约产生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领用不合规在合同履约过程中,企业需要开具和领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如果企业在领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时不符合规定,将会导致企业无法报销或无法正常计算税收,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对策建议1.加强内部合同管理,完善分类标准企业应加强内部合同管理,完善合同分类标准,确保合同涉税事项不会出现混淆或错误。
企业应建立合同管理系统,对合同签订、履约和结算等环节加强管理,确保税收纳入符合规定。
企业应规范合同金额确认流程,确保合同金额的确定不会产生任何偏差。
企业还应建立合同金额确认标准,对合同金额的确定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避免计算金额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3.加强发票管理,遵守领用规定企业应加强发票管理,严格遵守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领用规定。
企业应合理预测月度需求量,合理领用发票,并建立健全的发票管理流程,确保发票的合规领用和使用,避免出现因发票领用不合规而导致的税收问题。
全面“营改增”背景下,合同涉税问题将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应树立合规意识,加强内部合同管理和发票管理,完善各项流程和制度,从而确保企业在合同签订及履约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涉税问题。
营改增下合同能源管理核算存在问题及对策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实施办法及配套政策近日终于公布了。
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营改增”下合同能源管理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果支付节能服务公司投入及其合理报酬的业务活动。
由于目前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未对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进行明确规范,实践中,不同的节能服务公司会计处理方法各异。
笔者对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进行了相关调查,针对节能服务公司会计实务核算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目前合同能源管理核算现状合同能源管理主要是依据相关的节能设备以及节能技术或其他相关资产(以下统称为资产)的建设以达到节能的效果,其核算主要是建设形成资产的核算、效益分享期的核算以及资产移交的核算。
目前实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主要有固定资产核算模式、融资租赁核算模式、PPP方式中的BOT模式、分期收款销售模式。
(一)固定资产核算模式采用固定资产核算模式的企业认为,节能服务公司形成的资产是自有资产,只是在效益分享期结束时以零元的价格出售给用能企业。
节能服务公司将整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分为建设期、效益分享期、节能资产的移交期,并对节能资产按固定资产来处理的,效益分享期计提折旧计入成本,节能资产移交时注销资产。
核算的主要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案例一:甲节能服务公司于2012年1月1日与乙用能企业签订一份《节能效益分享型改造合同》,节能服务公司负责外墙体改造、节能设备调试、安装、保养等,所需资金均由节能服务公司负责解决,双方就本项目所产生的节能效益进行分享,效益分享期限为10年。
合同规定改造期两年,第一年甲公司投入各项支出合计4000万元,第二年各项支出6000万元,2014年1月1日办理竣工决算移交使用,根据测算预计效益分享期10年内每年分得收益1060万元,根据地方财政政策改造外墙体按改造进度给予财政补贴,第一年财政补贴2500万元,第二年财政补贴1500万元。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存在问题及措施合同能源管理的产业化进程除了依赖于宏观调控政策扶持之外,尚需要在微观层面就自身的发展模式和合同管理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方能实现相关产业政策和行业规范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下面是为大家的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存在问题及措施,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积极性问题节能服务企业(EMCO)帮助企业减少能源的使用量,减少企业开支,相对来说比较受民营企业的青睐,但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积极性不高。
据了解,许多节能管理公司在向国有企业推广EMCO时都“碰过壁”。
“合同能源管理”在国企推广困难重重,除了节能意识差之外,主要原因是节能指标考核不落实,节能缺少紧迫感,节能效益与领导和员工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节能改造成了多此一举。
一些管理人员甚至认为省下这几百万对于企业来说是“九牛一毛”普遍存在企业“怕麻烦”“白给都不要”的窘境。
此外,除还存在类似投资效益和资金筹措的问题;在企业中,目前正在使用的,使用寿命没到而又被列入高能耗的设备,依法是否必须全部报废更新,目前还没有硬性的规定;政府的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够等因素,都是制约合同能源管理产业推进的发展障碍。
对策1、建议政府加大扶植力度,从立法开始,明确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或用能大户的节能改造必须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并对取得资质的EMCO实行公开招标,形成市场机制,能让过去EMCO找项目,逐渐演变成业主找EMCO的积极状况。
2、加大奖励力度,明确项目业主单位与EMCO可共同分享奖励,在奖励计算方法上不仅只参照节能量,也可以参照投资额度和节能率,按一定比例进行奖励,使EMCO能比较容易的获得建立资金。
二、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模式的模式单一问题由于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且在《通知》颁布之前没有行业公认的关于合同能源管理的界定,因此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选择上明显的体现出单一特点。
即BOT模式,由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公司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首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设备在节能期限届满时归属为用户单位所有。
合同能源管理面临的问题(5篇范例)第一篇:合同能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合同能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合同能源管理的推广,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进一步发展还有诸多不利的环境和障碍需要克服:(1)在现行的我国税收制度下EMCo的纳税负担过重。
客户要17%的增值税发票,增加了投资方的税负。
希望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为EMCo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目前的信誉环境不利于EMCo的发展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的信誉环境尚待改进,无论是EMCo还是耗能企业(EMCo的客户),都存在这个问题。
企业怀疑EMCo的承诺是否是真的;EMCo怀疑客户能否能真正按合同分享节能效益。
(3)我国金融机构尚未能积极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目前,我国的EMCo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希望国家支持节能的有关基金也能划出一部分经费用于提高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EMCo节能项目的投资和融资能力。
(4)被投资方总是在算计投资方到底多挣了多少钱在甲乙双反商务谈判中,甲方(被投资方)总是在想着乙方(投资方)到底多挣了多少钱,就不想投资方为此要承担多少风险。
(5)投资方无法按时按量的回收节能投资款由于总总原因投资方经常无法按时按量的收回投资节能分享款,导致投资方现金流短缺无法进行正常业务。
(6)获得政府的合同能源管理补贴资金比较难实现由于总总原因要获得政府的合同能源管理补贴资金比较难。
第二篇:合同能源管理xxx照明改造LED灯具供应服务合同(合同编号:)项目名称:项目地址:合同编号:甲方:乙方:2010年12月20日xxx照明改造LED灯具供应服务合同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宝钢股份有限公司道路照明节能减排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本合同作为宝钢厂区道路照明改造项目的前期试点工作。
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项目实施地点:项目规模及内容:非主干道及小区道路灯杆高度为6-8米,路宽为8米,灯杆间隔25-30米,路灯光源均为250W高压钠灯,实测所得平均照度20Lx以上。
合同能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合同能源管理”(EPC)是国际上一种先进的基于市场的、新型的节能项目投资方式,是节能技改、扩建等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
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EMCO,在国外称ESCO),与需要进行节能改造的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按照合同为客户实施节能改造项目,然后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回收项目的投资,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1998年12月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合作,开始引进、示范、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2002年12月,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指导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
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指导下,节能服务产业在探索与创新中谋求发展。
然而这种在理论上看起来对客户与节能服务公司能够取得双赢的节能技改模式,在我国具体实施时却有点“水土不服”,例如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国营和集体企业中,与现行的制度、法规之间,有一些不相适应之处;节能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现有节能服务公司自身建设也存在诸多不足,一些中小节能服务公司在经营上步履维艰等。
为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合同能源管理”(EPC)概述(一)“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技改工程的新机制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基于市场的节能技改工程的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渐兴起,这种节能新机制旨在克服制约节能的主要市场障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这一新机制在北美、欧洲、日本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并且在这些国家中出现了基于这种“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简称EPC)机制运作的、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EMCO),得到十分快速发展。
目前,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通过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来实施节能技改工程以及新建、扩建工程,帮助用户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
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摘要:在目前的情况下,在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创新模式等多个领域都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将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壮大起来,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可以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然而,目前行业还存在着市场潜能未充分释放,技术创新与体系缺乏,政策难以有效实施,政策协同推进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提出了在认识水平、能力建设、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等多个层面上,加强对合同能源管理的认识和运用,使其在“双碳”中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产业;节能与提高能效1合同能源管理与节能服务产业的现状和成绩从90年代后期开始,合同能源管理被引进到中国,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截至2020年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总数为7046家,有76.6万名员工,节能服务产业的总产值为5916.53亿元,最终形成了年节能能力4050.06万 tce,也就是减少 CO210172.27万 t。
中国在2020年完成了1250亿元的合同能源管理,在世界 ESCo领域的份额达到了59%。
中国的能源服务行业正从一个跟风的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企业。
在我国,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政府支持,企业认可”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模式,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节能服务行业在扩大的过程中,其发展的品质得到了提升,并出现了一大群主导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这些公司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制造、轻工、公共机构、商业建筑、工业建筑、集中供热、市政照明等各大用能领域中,它们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它们的服务品质也在不断提高,它们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2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存在问题和挑战2.1市场潜力未充分释放,用户需求不足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行业,首要的是要应对目前的市场需求量不大的情况,需要提升用户的节能意识和工作热情。
与其主营业务相比,节能业务并不是用户的刚需,它是一种改良型的需求,用户很难去主动掏钱。
能源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和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行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然而,能源行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变化、政策和法规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会对能源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因此,本文将从能源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出发,谈谈如何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1. 能源价格的波动:能源价格的波动是能源单位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能源单位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主要是如何应对价格波动,以便稳定现金流。
此时需要以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加强市场分析,及时调整财务预算,积极推动成本效益的改进,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2. 风险管理:能源行业存在很多风险,如技术风险、安全风险和政治风险等。
这些风险不仅会影响能源单位的日常运营,还可能对其财务状况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做到风险管理,能源单位应做好预算制定,加强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提高财务稳健性,同时加强与风险管理机构的合作。
3. 财务透明度:财务透明度是任何一家公司的核心问题,也是能源单位的一个关键问题。
通过提高财务透明度,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投资价值。
因此,能源单位应该主动公布财务信息,与股东、投资者等相关方保持频繁沟通,增进对企业的理解和信任,同时增强对外的公信力。
4. 充分利用现代化财务工具:现代化的财务工具和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能源单位的管理效率,进而降低财务管理成本,优化财务流程。
例如,通过使用财务管理系统对财务流程进行自动化、标准化的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操作,同时优化公司业务,提高利润率。
5. 重视人才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能源单位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能源单位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员工激励,加强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员工行业认知和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能源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应对。
“营改增”后企业合同管控的涉税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所得税改革政策也随之不断完善。
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实施营改增政策,即将营业税纳入到增值税征管范围内。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合同管控涉税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企业积极应对,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营改增政策将营业税转为增值税,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可能会导致其纳税负担的增加。
企业在签订合应仔细考虑涉及税费的条款,将纳税风险纳入到合同条款中。
可以在合同中注明某些费用是否包含税费,或者由哪方承担税费等。
企业应及时了解政策的相关变化,对于涉及税费的合同,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避免出现发票无法开具或纳税额度不符合预期的情况。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对企业核定征收税额的计算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降低企业税负,一些企业可能会通过合同管理来降低将纳税基数。
可以通过调整销售价格、推迟合同签订时间等方式,将税务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企业在合同管控过程中,也要注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一些企业可能会通过虚报合同金额、隐瞒真实交易情况等方式来逃避纳税责任,这样的行为是不合法的,可能会引发税务风险。
企业应加强内部合规管理,建立完善的合同审批流程,确保合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由于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企业需要重新调整财务核算和报税的流程。
在合同管理中,企业要做好准确的账务处理和记录,确保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企业应加强财税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变化,并及时调整和完善内部财务报表和资料,确保报税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企业在合同管控过程中,还应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与合作。
税务机关对企业的合同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企业应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工作,提供相关合同和账务资料,确保税务机关对企业合同管控的了解和监管。
“营改增”后,企业合同管控的涉税问题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和及时应对。
企业应通过制定合适的合同条款,降低税负风险;加强内部合规管理,遵守法律法规;调整财务核算和报税流程,保证报税准确性;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与合作,落实税务监管要求。
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问题探究合同能源管理(Contract Energy Management,CEM)是一种以合同形式来进行能源管理和节能的方式。
它通过将节能工作外包给专业的能源服务公司(ESCO),以达到节能降耗和能源成本控制的目的。
与传统的节能方式相比,CEM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可量化的节能效果以及更有效的成本控制。
在CEM中,能源服务公司通常会与建筑物或企业签订合同,约定一定的节能目标和实施措施,并对相关的节能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
同时,能源服务公司会根据实际节能效果,按照一定的方式与被服务单位进行成本分摊或分享。
在进行合同能源管理的过程中,会计核算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准确、透明和符合法规的核算方法,可以为合同能源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问题的探究。
首先,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问题之一是如何准确计量节能效果。
节能效果的计量是CEM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能源服务公司与被服务单位之间重要的约定和考核指标。
准确计量节能效果可以帮助双方确认节能工作的实际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费用分摊或分享。
在计量节能效果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能源消耗的基准期、参考标准的选择、实际节能量的测量方法等。
其次,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问题之二是如何确定合同金额和费用分摊方式。
在能源服务合同中,合同金额的确定涉及到能源服务公司为被服务单位提供的服务内容、节能工作的规模和节能效果的预期等。
费用分摊方式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合同约定进行选择,可以是按照节能效果的比例进行分摊,也可以是按照实际节能量进行分摊。
确定合同金额和费用分摊方式需要综合考虑合同各方的利益和实际情况。
第三,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问题之三是如何确定费用的确认和分配时点。
在能源服务合同中,费用的确认和分配时点对于双方来说都非常重要。
能源服务公司需要及时确认和分配费用,以保证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财务状况。
被服务单位则需要清晰明确的费用确认和分配时点,以便合理掌握合同成本和费用支出。
营改增下合同能源管理核算存在问题及对策
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实施办法及配套政策近日终于公布了。
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营改增下合同能源管理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果支付节能服务公司投入及其合理报酬的业务活动。
由于目前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未对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进行明确规范,实践中,不同的节能服务公司会计处理方法各异。
笔者对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进行了相关调查,针对节能服务公司会计实务核算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目前合同能源管理核算现状
合同能源管理主要是依据相关的节能设备以及节能技术或其他相关资产(以下统称为资产)的建设以达到节能的效果,其核算主要是建设形成资产的核算、效益分享期的核算以及资产移交的核算。
目前实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主要有固定资产核算模式、融资租赁核算模式、PPP方式中的BOT模式、分期收款销售模式。
(一)固定资产核算模式
采用固定资产核算模式的企业认为,节能服务公司形成的资产是自有资产,只是
在效益分享期结束时以零元的价格出售给用能企业。
节能服务公司将整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分为建设期、效益分享期、节能资产的移交期,并对节能资产按固定资产来处理的,效益分享期计提折旧计入成本,节能资产移交时注销资产。
核算的主要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案例一:甲节能服务公司于2012年1月1日与乙用能企业签订一份《节能效益分享型改造合同》,节能服务公司负责外墙体改造、节能设备调试、安装、保养等,所需资金均由节能服务公司负责解决,双方就本项目所产生的节能效益进行分享,效益分享期限为10年。
合同规定改造期两年,第一年甲公司投入各项支出合计4000万元,第二年各项支出6000万元,2014年1月1日办理竣工决算移交使用,根据测算预计效益分享期10年内每年分得收益1060万元,根据地方财政政策改造外墙体按改造进度给予财政补贴,第一年财政补贴2500万元,第二年财政补贴1500万元。
每年发生运营维护费用100万元。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暂不考虑税收因素)
甲节能服务公司2012年发生支出会计处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4000
贷:银行存款等4000
借:银行存款2500
贷:递延收益2500
2013年发生支出会计处理
借:在建工程6000
贷:银行存款等6000
借:固定资产10000
贷:在建工程10000
借:银行存款1500
贷:递延收益1500
2014年开始进入效益分享期
借:银行存款106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60
由于效益分享期为10年,所以折旧应按10年计提,效益分享期结束后无偿移交,因此净残值为零,每年计提折旧额=10000÷10=1000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1000
贷:累计折旧1000
每年发生运营维护费用100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100
贷:银行存款等100
借:递延收益400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400
以后各年会计处理同理。
效益分享期结束后,进行资产移交,只需要办理移交手续即可,同时甲公司注销该资产。
借:累计折旧1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
(二)融资租赁核算模式
采用融资租赁模式的企业认为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满足下列标准之一的,即应认定为融资租赁。
1.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2.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合理地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3.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
4.承租人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根据上面的1和5可判断为属于融资租赁,建设期间形成的资产使用人是用能企业,效益分享期结束后,资产移交给用能企业相当于是转移给承租人,而节能资产除了节能企业使用外无论是否改造其他企业都无法使用,因此这类企业认为按照融资租赁核算更为恰当。
案例二:仍沿用案例一进行分析
甲节能服务公司2012年至2013年末会计处理同固定资产核算模式。
2014年进入租赁期间即效益分享期会计处理
借:长期应收款10600
贷:固定资产10000
未实现融资收益600
借:银行存款1060
贷:长期应收款1060
采用内插法计算得出折现率IRR=1.0737%
借:未确认融资收益107.37
贷:主营业务收入107.37日期租金确认的融资收入租赁投资净额减少额租赁投资净额余额①②③=期初⑤x1.0737%④=②-③期末⑤=期初⑤-④2014年10,000.002015年1,060.00107.37952.639,047.372016年1,060.0097.14962.868,084.512017年1,060.0086.80973.207,111.322023年
1,060.0022.401,037.601,048.732024年1,060.0011.271,048.73-合计1060060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