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演示实验的讨论
- 格式:pdf
- 大小:61.79 KB
- 文档页数:2
演示实验报告演示实验报告引言:演示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展示出某种现象或验证某种理论。
在本次演示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植物光合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实验材料:1. 植物样本:我们选择了一株常见的绿叶植物作为实验样本,以便更好地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
2. 光源:为了模拟自然光照条件,我们使用了一台白炽灯作为光源。
3. 水: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我们准备了一定量的水。
4. 试管和试管架:用于装载植物样本和悬挂在光源下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白炽灯放置在试管架上,并调整高度,确保光线能够均匀照射到植物样本上。
2. 实验组设置:将植物样本放置在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的水。
将试管放置在光源下方,确保植物能够充分接受光线的照射。
3. 对照组设置:设置一个与实验组相同的试管,但不加入植物样本。
这样可以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4. 观察和记录: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主要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颜色变化以及气孔的开启情况等。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以下实验结果:1. 实验组的植物样本在光照下呈现出更加鲜绿的颜色,而对照组的植物则呈现出较为黯淡的颜色。
这说明实验组的植物样本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叶绿素。
2. 实验组的植物样本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这是因为光合作用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能量,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3. 实验组的植物样本的气孔开启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更好。
这是因为光合作用需要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光照是气孔开启的一个重要因素。
讨论与分析:通过本次演示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过程,它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植物提供了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质。
实验结果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关键因素,光照充足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雷诺现象演示结果与讨论化工原理一、实验目的观察流体在管内流动的各种流态,建立层流和湍流流动型态的感性认识、熟悉雷诺准数Re的测定和计算方法、验证临界雷诺准数。
熟悉流动类型与Re之间的关系、了解层流时流体在管道中的速度分布情况、了解溢流装置的作用,正确判断稳流。
二、实验原理液体在运动时,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流动状态。
当液体流速较小时,惯性力较小,粘滞力对质点起控制作用,使各流层的液体质点互不混杂,液流呈层流运动。
当液体流速逐渐增大,质点惯性力也逐渐增大,粘滞力对质点的控制逐渐减弱。
当流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各流层的液体形成涡体并能脱离原流层,液流质点即互相混杂,液流呈湍流运动。
这种从层流到紊流的运动状态,反应了液流内部结构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变化过程。
液体运动的层流和紊流两种型态,首先由英国物理学家雷诺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证实,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液流型态可用下列无量纲数来判断。
三、设置讨论1、液体流态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外界干扰会影响液体流态的变化?2、雷诺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雷诺数可以用来判别流态?3、临界雷诺数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上临界雷诺数和下临雷诺数不一样?4、为什么要保持微量溢流?5、是否可以用流速直接判断管路中的流体形态,如果可以,有何条件?6、为何认为上临界雷诺数无实际意义,而采用下临界雷诺数作为层湍流的判据?本实验中如在相同条件下(环境、温度、仪器设备等)测出下临界雷诺数与所测上临界雷诺数有何异同?为什么?试计算雷诺数与教材雷诺准数分析比较,解析原因。
四、总结点评各组实验的效果根据各组实验组的操作情况加以比较并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强调实验报告的格式和编写,特别是数据处理和结论分析,鼓励提出修改方案。
要求做好下次实验预习准备。
演⽰实验之优缺点分析演⽰实验之优缺点分析在新的教育改⾰制度出炉以来,教育越来越多的实⾏“理论联系实际”这⼀观点,不但把课堂逐渐做到还给学⽣以外,让他们逐渐做课堂的“主⼈”,起主体地位,⽽我们⽼师就只是做好“主导”⼈就好,指导或是引导学⽣进⾏⾃我思考,⾃主学习,利⽤⽣活实际和亲⼒亲为的动⼿去完成所要学习探究的科学内容,那么这些⼀系列的活动探究当然不可避免的要⽤到实验演⽰和模拟实验。
没⼀件事我们都需要⽤辩证的⽅法来看待,当然对于实验这⼀件事也是⼀样的,有点很多,作⽤很⼤,缺点也是⽏庸置疑的存在,那么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演⽰实验和模拟实验的优缺点有哪些呢?如何才能做到扬长避短呢?对此作为⼀个初出茅庐的⼩⽣——我会结合⾃⼰的学⽣⽣涯,职业⽣涯的⼀些实例进⾏粗略分析。
⼀、优点(1)演⽰实验和模拟实验让抽象只是概念具体化,明朗化上中学的时,物理和化学才开始学习,有的东西觉得很抽象,很没道理,同样也是觉得不可思议,很神奇,虽然有好奇⼼想要去深深钻研⼀下,但是对于我们农村的孩⼦来讲,想做这个光学实验很⽅便,来⼀块镜⼦就是平⾯镜,⾃⼰可以演⽰并观察得出光的反射、平⾯镜成像等等。
⼀块放⼤镜就是我们的凸透镜,但是做多也就是聚光,其余很多实验我们都是不能够做出来的,即使有仪器,也是相当不准确的。
这样没有很好的演⽰和模拟实验,我们学习会很吃⼒,感觉这些物理概念定律都是难懂的。
学习不好,导致很多同学成绩也被拉下去了,这样会产⽣厌学的状况。
之后,读⾼中和⼤学的时候就没有这么难学了,因为条件好了,有⾜够的实验器材供我们⾃⼰去探究实验,也或者是由⽼师演⽰给我们看,它所产⽣的效果是显著的。
(2)演⽰实验和模拟实验能培养学⽣的动⼿能⼒以及学习兴趣⼤家都知道⼀个道理,那就是越是孩⼦,越是会好奇⼀些东西,⽽如果你将这个孩⼦束缚了,没有让他亲⾃去弄明⽩是怎么回事,长期的结果只能是“埋没⼈才”,因为“⼈才”已经退化变得淡漠了。
兴趣是很难培养的,积极的⼼态也是很难持久的,但是破坏⼀个⼈的性却⼼情是很简单的,所以有⼀句话是“时间渐渐抹去我的棱⾓”,让我们变得“⼤众化”了,没有了⾃我,随波逐流。
演示实验实验报告篇1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刻度尺一把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演示实验实验报告篇2实验名称:研究“青春”的性质。
实验目的:探索“青春”分别于“懒散”溶液、“追求”溶液、“奋斗”溶液反应所生成的“物质”。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三只大试管、药匙、“青春”颗粒、“懒散”溶液、“追求”溶液、“奋斗”溶液。
实验步骤:1、用托盘天平称取三份等质量的“青春”颗粒分别用药匙置于三只大试管中。
2、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三种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滴入“懒散”溶液的试管,试管中物质反应缓慢,很久才生成一种叫失败的.黑色沉淀和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滴入“追求”溶液的试管,试管中不断有气泡冒出,生成一种带香味的气体和一种叫做“坚持”的蓝色沉淀。
3、滴入“奋斗”溶液的试管,试管内物质反应极快,生成一种粉色气体,剩余物质并迅速凝固生一种叫“成功”的固体。
实验方程式:懒散+青春=失败+悔恨追求+青春=坚持+信念奋斗+青春=成功+美好实验结论:青春值得自己去努力奋斗,青春有梦就不怕痛,年轻的我们有梦,有理想,有追求,在青春的路上我们不会妥协不会认输。
奋斗、努力、坚强、坚持是我们青春最好的良方。
只有奋斗过的青春才没有遗憾,青春值得我们去奋斗。
谈演示实验的几点看法作者:李芳兰来源:《新一代》2014年第04期摘要:指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可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的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师的演示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养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演示;实验;看法;能力演示实验注意的几个方面:一、确保演示实验的成功成功地进行演示实验,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才能准确地抓住关键,成功地进行演示。
例如,一般都感到静电实验难做,其关键在于绝缘,通常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到可觉察的角度时,金属外壳的电压高达上千伏,在此情况下,一般认为绝缘的物体却成了导体,使实验失败。
经验表明,石蜡、绦纶膜、有机玻璃是较好的绝缘材料。
其次,要使实验成功,还要环境条件。
例如,静电实验跟天气干湿很有关系,冬季的教室内空气湿度较大,静电实验不易成功。
因此,实验之前要充分准备且估计各种不利因素,在实验受到影响时,要实事求是的告诉学生原因,科学地对待。
二、简易方便包括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和由演示实验现象导出结论时的解说或推理简单。
例如,可用注射器封口来代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在初二的“探索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的演示实验中,教材上所给的器材是泡沫上面放一个小板凳,而小板凳放在泡沫上之后,几乎看不到任何实验现象,根本无法体现物理实验的直观性原则。
可将课本中的器材改成海绵、木块、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配合的演示实验。
在初二的“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演示实验中,课本上的镍铬丝来代替镍铬金线实验效果会更加明显。
三、现象清楚演示示实验务必使全体学生均能看到,为此,仪器的尺寸必须足够大,可有些仪器不能做得很大,否则会影响灵敏度。
对此采用光、电或机械等到各种放大装置来加强演示效果。
为了把不明显的部分显现出来,还可采用背景衬托和染色措施。
演示的仪器要放在适当的高度,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到。
演示中的平面图像应尽量使之竖起来,可以使用幻灯机等现代教学设备。
物理演示实验实验报告物理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引言物理演示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原理。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三个物理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一:牛顿摆实验目的:观察牛顿摆的运动规律,验证摆动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实验原理:牛顿摆由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和一质点组成,当质点从平衡位置被拉开一定角度后,释放质点,质点将在重力的作用下作周期性的摆动。
实验过程:将摆长固定为一定值,测量摆动周期;然后改变摆长,再次测量摆动周期。
重复多次实验,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牛顿摆的摆动周期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关系,即T∝√L。
这符合理论预期,验证了摆动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目的: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实验原理: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密度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
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过程:在一个透明容器中注入水,并在水中放置一支笔,观察笔在水中的折射现象。
改变入射角度,再次观察折射现象。
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发现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符合折射定律,验证了折射定律的正确性。
实验三:电磁感应实验目的:观察电磁感应现象,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实验原理:当一个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发生变化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场的变化率成正比。
实验过程:将一个螺线管放置在恒定磁场中,用一个磁铁靠近或远离螺线管,观察螺线管两端的电压变化。
改变磁铁的运动速度,再次观察电压变化。
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场的变化率成正比,验证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正确性。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物理演示实验,我们验证了牛顿摆的摆动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光的折射定律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0个物理演示实验的原理及现象物理演示实验是教学中常用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和现象。
本文将介绍10个常见的物理演示实验,包括它们的原理及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一:杯中船原理:该实验利用了物体浮力的原理。
当一个物体浸入液体中时,液体会对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如果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就会浮起来。
现象:将一个小船放入杯子中,在船上放上一些小石子或硬币,然后慢慢注入水,当水位升高到合适的位置时,船会出现浮起的现象。
实验二:电磁感应原理:该实验利用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当磁场发生变化时,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现象:将一个螺线管置于磁铁附近,用磁铁快速靠近或远离螺线管时,会在螺线管两端产生瞬时电流,可以通过连接电灯泡来观察到光亮的现象。
实验三:折射与反射原理:该实验利用了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
光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入射、折射和反射过程可以被用来解释和理解细微的光学现象。
现象:将一根铅笔插入半盛满水的杯子中,观察铅笔在水中的折射现象。
将一面镜子倾斜放置在桌子上,观察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反射图像。
实验四:弹簧振子原理:该实验利用了弹簧的弹性特性。
当弹簧受到拉伸或压缩后,会产生恢复力,使弹簧回复到原来的形状。
现象:将一根弹簧悬挂在支架上,将一质量挂在弹簧下方,然后将质量从平衡位置推开或拉开,观察质量在弹簧上的振动现象。
实验五:电路连通与断开原理:该实验利用了开关在电路中的连通和断开作用。
当开关接通时,电流可以在电路中流动;当开关断开时,电流无法通过。
现象:将一个开关与电池和电灯串联,控制电灯的亮灭。
当开关打开时,电路连通,电灯亮起;当开关关闭时,电路断开,电灯熄灭。
实验六:滑轮组原理:该实验利用了滑轮组的力学原理。
通过改变滑轮组的组合方式,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现象:使用不同组合方式的滑轮组,可以观察到不同大小的力可以使物体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实验七:密度差异原理:该实验利用了物体的密度差异。
物理演示实验感想物理演示实验感想篇一:物理演示实验观后感物理演示实验观后感上周的物理演示实验课上,可以说真的是让我大看眼界,也让我对物理世界有新的认识,原理物理的世界不是像我们平时在课堂上接触的那样,只有复杂的公式,繁琐的定理,物理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物理的世界有美丽的光,有神奇的波,有威力的电磁,只要你用去接近它,用心感受,就会发现它的美。
那节物理演示实验课,全部是由老师演示实验室里一些仪器,而我们就是站在旁边观看,时不时的老师也会和我们进行一些互动。
我清楚地记得老师演示的第一个实验室把一个类似于自行车车轮的东西转动后放在一个竖立的杠杆上,奇迹发生了,车轮没有掉下来,而是在杠杆上转动起来了。
老师由此现象展开了解说,联系到了上学期大学物理上的知识,刚体转动的知识,因为车轮绕着杠杆的中心转动,两者之间的夹角没改变,所以不会掉下来,由此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儿时玩过的陀螺还有杂技团骑得独轮车,原理其实和这个也差不多。
这个实验演示完,大家都怀着无比好奇地心情期待接下来的实验。
接下里演示的是一个物体由低出自动往高处滚动的实验,这个实验的原理比较的简单,因为这个物体的重心看似是往高处的滚动,其实它的重心是在降低的。
看似违背的人们生活中的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其实不然,这句话更好的说明了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恰恰是这个假象欺骗了我们眼镜,让我们误以为物体真的可以有低处自己往高处走。
有的人见过飞机,还坐过飞机,甚至有的人还想将来制造飞机,但是很少有同学真正知道飞机是怎能通过自身改变飞行方向的,老师接下来有关飞机的两个实验让我们对飞机飞行及飞向的改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鱼洗“这个神奇的东西早就在电视和书本上听说了,但是一直没有见过真的,很是好奇,没想到这次物理演示实验课上有幸看到了,而且老师还给由此给我们结束了海啸的原理。
高科技的魅力永远是让热叹服的,记忆金属,一种高科技材料,充满的魔力。
接下来的电学实验可以说是带着一份忐忑的心再看,因为那个实验所用的电压时很高的,心中知道没事,但还是有所畏惧。
第22卷第4期2006年8月
赤峰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Ch ifeng C olleg e V ol.22N o.4
Aug.2006
对一个演示实验的讨论
王红梅,李海彦,杨海莲
(德州学院 物理系,山东 德州 253023)
摘 要:通过对一个演示实验的讨论,指出该演示实验中电容器中的磁场实际上主要是由传导电流产生的,从而消除了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
关键词:平行板电容器;位移电流;传导电流
中图分类号:O44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06)04-0015-02
电磁学教学过程中,位移电流是这样描述的:真空中
的位移电流———“纯粹”位移电流,与电荷的运动无关,本质上是变化的电场.由于位移电流概念描述的比较抽象,学生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位移电流,再加上在此之前讲过传导电流,因此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就会出现错误.在授课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将平行板电容器与交流电源相接,然后在电容器中间距轴线a 处沿子午面放置一探测线圈,从线圈中检测出感应电流,就说明有交变磁场穿过探测线圈.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个交变磁场是由哪种电流所激发的.很多学生认为这个交交磁场就是由电容器间的位移电流所激发的.
其理由是:由全电流安培环路定理可以得出:
∮
H ω
d l ω
=
κ
S
(j 0ω+j d ω)d s ω
①
图1 曲线L 所张的平面圆S
式中s 为平行板电容器间闭合曲线L 所张的平面圆,其半径为r ,(如图1),j 0ω
为传导电流密度,j d ω
为位移电流密度,D ω
为平行板电容器间的电位移矢量.因为s 面上没有传导电流,只有位移电流通量,所以①式可写成
∮
H ω
d l ω
=
κ
S
5D
ω
5t
d s
ω
②
若考虑到轴对称性,由①式可解得:H ω
=r 2d D ω
dt
e θ
ω
③
其中5D ω
5=j ω
即为位移电流密度,于是就得出结论,电
容器间的磁场是由位移电流所激发的实际上,这一结论是不正确的.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这种对平行板电容器间磁场认识的错误所在.
(1)问题的错误所在及分析
②式仅仅告诉我们,磁场强度H ω
沿闭合曲线L 的积分仅与曲面S 位移电流的通量有关,并不能表明积分量———磁场强度H ω
就是由位移电流所决定的;同理,③式仅能告诉我们,磁场强度H ω
的数值可由位移电流密度来表示,而在这一个问题中,连接平行板电容器的轴向导线,及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平行导体板上的传导电流对电容器间磁场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必须考虑进去.
(2)位移电流和传导电流对平行板电容器间磁场贡献
的计算
如图2所示,设r ω
为场点的位置矢径,r ω
′为源点的位置矢径,R ω
为到场点的位置矢径,故源点在场点所激发的磁场可由广义毕奥———萨伐尔定律表示为:
B ω(r ω
,t )=μ0
4π∫[j ω
]×R ω
R
2
+[j ω
]×R ω
cR dv ′④
式中j ω
为场源的电流密度矢量,j ω
表示j ω
对时间的一阶导数.
图2 矢量示意图
因为给平行板电容器通的是简谐交流电,故④式中的电流密度j ω
可用复数表示为:
[j ω]=j ω(r ω
)exp
-i
ωt -R c
则其一阶导数可表示为:[j ω
]=ωj ω(ω
)x ωR
5
t
d .
-i r e p
-i
t -c
1
将j ω与j ω
的复数表示代入④式中得:
B
ω
(
r ω
,
t
)
=μ0
4π∫j ω(r ω
)×R ω
R 2
+(-i ω)j ω(r ω
)×R ω
CR ex p -i ωt -R C
dv ′
⑤
式中指数项exp
-i ωt -R
C
=ex p (-i ωt )
ex p (i
ωR C )将其中的exp (i ωR
C
)在零点进行级数展开为:ex p (i ωR C )=1+i ωR C +1
2i ωR
C
2
+ΛΛ代入⑤式中,可消去含有R
负一次方的项,得:
B ω
(r ω
,
t
)=
μ04π∫1-1
2
i
ωR C
2
+ΛΛ
j ω(r ω
)×R
ω
R 2
ex p[-i ωt]dv ′=μ04π∫1+12ωR C
2
+ΛΛ
j ω(r ω
)×R
ω
R 2
exp[-i ωt ]dv
⑥
上式积分号中的第一项即称为传导电流,按毕奥—萨伐尔定律产生的磁场,用B 0ω(r ω
,t)表示为:
B 0ω
(r ω
,t )=μ0
4π∫j ω(r ω
)×R ωR 2
exp[-i ωt ]dv ′
其余项归为位移电流产生的磁场,用B d ω(r ω
,t)表示为:
B d
ω
(r ω
,t )=
μ04π∫12ωR
C
2
+ΛΛj ω(r ω)×R
ω
R 2
exp[-i ωt ]dv ′
(3)讨论与结论:将B 0ω
与B d ω
作一比较,对实例而言,若
平行板电容器极板的半径为0.1m ,即使充电频率高达
10kH z 代入数值后比较,仍然有:
B d ω(r ω,t)≈10-10B 0ω(r ω
,t)
以上结果表明,平行板电容器间位移电流对磁场的贡献远远小于传导电流对磁场的贡献,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平行板电容器间的磁场可以按②或③式计算,却主要是
由传导电流所提供的,而并非是位移电流起主要作用.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位移电流与传导电流的相同点和区别讲清楚,以免学生再犯同样的错误.参考文献:
[1]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2]俞允强.电动力学简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梁灿彬,秦光戌,梁竹健.电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责任编辑 白海龙)
(上接第7页)
(1)定理5.23知Q =Q 1Q 2…Q s ,其中Q 1,Q 2,…,Q s 都是初等
矩阵.连续运用(1)式可得
|A|=|Q
I r 00
R|=|Q 1Q 2…Q s I r 00
0R|
=|Q 1||Q 2…Q s
I r 000
R|=…=|Q 1||Q 2|…|Q s |
|I r 000R|
因为r <n ,所以矩阵I r 000R 至少有一行为零,由行
列式性质知:
|I r 00
R|=0 故|A|=0.
于是|AB|=|Q 1Q 2…Q s
I r 000R B|
=|Q 1|…|Q s |
|I r 00
R B|
=0(注意到矩阵I r 00
R B 至少有一行为零,故
|I r 0
RB|=0)
=0|B|=|A||B|
若A 是非奇异矩阵,则由文(1)定理5.23知A =A 1A 2
…A t ,其中A 1,A 2,…,A t 都是初等矩阵,再连续运用(1)式
|A B|=|A 1A 2…A t B|=|A 1||A 2…A t B|=……=|A 1||A 2|…|A t ||B|
又因|A|=|A 1A 2…A t |=|A 1||A 2…A t |
=……=|A 1||A 2|…|A t |则|A B|=|A||B|
参考文献:
[1]张禾瑞,郝钅丙.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2]曹锡白皋.高等代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白海龙)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