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POPs污染及其治理方法概述一、什么是POPs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巨大的有机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具有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和潜在的迁移性、蓄积性的特点,且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主要的POPs包括多氯联苯(PCBs)、杀虫剂DDT、滴滴涕(Dieldrin)以及多溴联苯醚(PBDEs)等。
二、POPs的危害POPs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它们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长期内积累并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甚至会引发癌症等严重疾病。
对于环境而言,POPs会危害野生动植物,破坏生态平衡,对水、土壤、空气等造成污染。
三、POPs的治理方法1. 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治理POPs污染的重要途径。
不同国家间可以采取共同行动,签署国际协议来共同约束和控制POPs的排放和使用。
例如,斯德哥尔摩公约就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协议,旨在减少和消除POPs在全球的使用和排放。
2. 替代技术替代技术是治理POPs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研发和推广替代的环保产品和技术,可以减少对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从根本上减少POPs的排放。
3. 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加强对环境中POPs的监测和风险评估也是重要的一环。
只有了解POPs的分布情况和潜在风险,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措施。
4. 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正确处理和处理有毒有害废物也是降低POPs污染的有效途径。
采用科学的废物处理方法,如焚烧、填埋、回收等,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释放。
四、结语POPs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治理起来必须各个国家和政府机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广替代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以及规范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我们可以有效减少POPs的排放,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它具备四种特性: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憎水性,而位于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则把这些毒性放大到了7万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特征:1.高毒性POPs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例如,二恶英类物质中最毒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 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恶英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pg , 二恶英中的2,3,7,8-TCDD只需几十皮克就足以使豚鼠毙命,连续数天施以每公斤体重若干皮克的喂量能使孕猴流产。
POPs物质还具有生物放大效应, POPs也可以通过生物链逐渐积聚成高浓度,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2.持久性POPs物质具有抗光解性、化学分解和生物降解性, 例如, 二恶英系列物质其在气相中的半衰期为8~400天, 水相中为166天到2119年, 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约17年到273 年。
3.积聚性POPs具有高亲油性和高憎水性, 其能在活的生物体的脂肪组织中进行生物积累, 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4.流动性大POPs可以通过风和水流传播到很远的距离。
POPs物质一般是半挥发性物质,在室温下就能挥发进入大气层。
因此,它们能从水体或土壤中以蒸气形式进入大气环境或者附在大气中的颗粒物上,由于其具持久性,所以能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而不会全部被降解,但半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层中,它们会在一定条件下又沉降下来, 然后又在某些条件下挥发。
这样的挥发和沉降重复多次就可以导致POPs分散到地球上各个地方。
因为,这种性质POPs容易从比较暖和的地方迁移到比较冷的地方,象北极圈这种远离污染源的地方都发现了POPs污染。
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解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为一类特殊的污染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中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对人体的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工业废气以及农业、生活废弃物的排放。
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耐久性,不易被生物降解,因此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逐渐积累。
典型的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氯联苯(PCB)、有机氯农药(DDT)和多溴二苯醚(PBDE)等。
它们在环境中的积累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有机污染物具有毒性。
它们的接触与摄入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包括神经系统损害、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系统受损以及肺部疾病等。
多氯联苯(PCB)曾经广泛应用于电气设备和塑料制品中,通过空气、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并且被证实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
有机氯农药(DDT)用于农业,在过去的几十年被大量使用,尽管已经被禁止使用,但在环境中的残留仍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多溴二苯醚(PBDE)作为阻燃剂存在于家电、电子产品和家具中,长时间的接触会导致人类健康问题,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和神经发育问题。
其次,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具有致癌性。
长期接触或摄入这些污染物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多氯联苯(PCB)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可能致癌物质,在许多动物实验中也显示出致癌作用。
有机氯农药(DDT)在动物实验中也被证明具有致癌性。
多溴二苯醚(PBDE)被认为是另一个可能的致癌物质,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致癌风险正在被广泛研究。
此外,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会对发育中的胎儿和婴儿产生特别的影响。
女性在怀孕期间受到有机污染物的暴露,会将这些污染物传递给胎儿。
研究发现,这对胎儿的健康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胎儿发育迟缓、神经行为异常以及免疫系统缺陷等。
持久污染物对环境及人类健康带来长期危害持久污染物是指那些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或分解缓慢、长期存在的化学物质。
它们具有极高的毒性,并且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进入环境系统,对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危害。
本文将从环境和人类健康两个方面来探讨持久污染物所带来的长期危害。
首先,持久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这些化学物质的排放和使用已经导致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例如,有机氯化合物、有机溴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等化学物质经由大气降落在土壤表面,降解较慢,积累到高浓度后引发土壤污染,导致一系列生物灭绝、生态系统崩溃的问题。
此外,持久污染物还会进入水体,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
特别是鱼类等水生生物会在其体内积累这些化学物质,引发食物链传递,最终使得人类食用受到威胁。
因此,持久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持久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长期危害。
这些化学物质在进入人体后会积累在体内,引发许多潜在健康问题。
例如,多氯联苯(PCB)是一类常见的持久污染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
长期暴露于PCB会导致肝脏损害、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以及癌症等疾病。
另外,多溴联苯醚(PBDEs)也是常见的持久污染物,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家具等产品中。
长期接触PBDEs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发育迟缓和神经行为异常等问题。
此外,多环芳烃类物质也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其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癌症和生殖系统问题。
此外,持久污染物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食物链传递是指持久污染物从环境中进入植物或小型生物体内,然后通过捕食链层层传递至最高级食肉动物,在此过程中逐渐积累到高浓度。
最终,人类通过食用受到持久污染物的直接威胁。
尽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可能很低,但由于食物链的传递效应,人类摄入的含污染物的食物会使体内的污染物积累到危险水平。
这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人体内的积累可能导致癌症、生殖系统问题、神经行为异常等慢性疾病。
食品中的二噁英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二噁英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食品中也发现了存在。
二噁英长期暴露于人体,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会就食品中的二噁英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什么是二噁英二噁英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具有极强的自身稳定性和环境稳定性。
二噁英分子极不稳定,容易发生热分解或氧化分解,生成极为有毒的亚硝基化合物。
二噁英主要是由焚烧废物、燃油、燃料流失等过程产生的,属于一种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二、食品中的二噁英来源食品中的二噁英存在的来源是多样的,主要如下:1.环境因素:污染水、空气和土壤等会促成食品中二噁英的产生和蓄积。
2.人类活动: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比如肉类加工、饲料制造和食品加工等过程中,可能会添加含有二噁英的化学物质,从而导致食品污染。
同时,烹饪过程中也有可能造成二噁英的生成。
3.食品存储:如果食品保存时间过长,或者存储环境不当,会增加二噁英的含量。
食品中的二噁英主要存在于肉类、鱼类、蛋类、奶制品等动物性食品中,其中鱼类是二噁英污染的较为严重的食品。
二噁英是一种极为有毒的物质,对人体健康留下了严重的后果。
二噁英具有广泛的致病性,常见的临床表现有:1.神经系统疾病:二噁英可损害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视力模糊、头痛、疲劳等问题。
2.免疫系统疾病:二噁英可导致免疫系统消耗,人体无法应对各种外界环境威胁。
3.癌症:二噁英是人类致癌物质之一,对肝癌、胃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都有一定影响。
4.生殖系统疾病:二噁英能影响人类的生殖系统功能,导致男性精子数量下降、生育能力降低等不良后果。
5.毒性作用:二噁英是一种非常有毒的物质,能在短时间内导致人体中毒,表现为头痛、呕吐、腹泻、恶心等中毒症状。
为了避免食品中的二噁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食品监管,严格控制食品中添加化学物质的数量。
2.食品加工处理:尽量减少食品加工过程中炒、煎、烤等高温过程的时间,同时也尽可能避免加热过程中使用含氯漂白剂等物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危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之所以成为当前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正是由于其能够对野⽣动物和⼈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危害,其中包括:对免疫系统的危害POPs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影响巨噬细胞的活性、降低⽣物体的病毒抵抗能⼒。
研究表明,海豚的T细胞淋巴球增殖能⼒的降低和体内富集的滴滴涕等杀⾍剂类POPs显著相关,海豹⾷⽤了被PCBs污染的鱼会导致维⽣素A和甲状腺激素的缺乏⽽易感染细菌。
⼀项对因纽特⼈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婴⼉的健康T细胞和受感染T细胞的⽐率与母乳的喂养时间及母乳中杀⾍剂类POPs的含量相关。
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多种POPs被证实为潜在的内分泌⼲扰物质,它们与雌激素受体有较强的结合能⼒,会影响受体的活动进⽽改变基因组成。
例如:亚⽼哥尔(多氯联苯商品名)在体内试验中表现出⼀定的雌激素活性。
另有研究发现,患恶性乳腺癌的⼥性与患良性乳腺肿瘤的⼥性相⽐,其乳腺组织中PCBs和滴滴伊(滴滴涕的代谢产物)⽔平较⾼。
对⽣殖和发育的危害⽣物体暴露于POPs会出现⽣殖障碍、先天畸形、机体死亡等现象。
受POPs暴露的鸟类产卵率降低、种群数⽬减少;捕⾷了含PCBs鱼类的海豹⽣殖能⼒下降。
⼀项对200名孩⼦的研究(其中3/4孩⼦的母亲在孕期⾷⽤了受POPs 污染的鱼)发现,这些孩⼦出⽣时体重轻、脑袋⼩,7个⽉时认知能⼒较⼀般孩⼦差,4岁时读写和记忆能⼒较差,11岁时的智商值较低,读、写、算和理解能⼒都较差。
致癌作⽤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量的动物实验及调查基础上,对POPs的致癌性进⾏了分类,其中:2,3,7,8-四氯代⼆苯并-对-⼆恶英(TCDD)被列为I类(⼈体致癌物),PCBs混合物被列为IIA类(较⼤可能的⼈体致癌物),氯丹、滴滴涕、七氯、六氯苯、灭蚁灵、毒杀芬被列为IIB类(可能的⼈体致癌物)。
其他毒性POPs还会引起⼀些其他器官组织的病变,导致⽪肤表现出表⽪⾓化、⾊素沉着、多汗症和弹性组织病变等症状。
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的化学物质。
它们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并在环境中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这些物质可以长时间滞留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随着生物链的传递逐渐积累。
下面将从POPs的来源、危害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详细介绍这一严重问题。
一、来源1. 工业活动:POPs的大部分来源于工业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废气和废水排放。
其中包括染料、塑料、农药、电子产品等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
2. 农业使用:农药是造成POPs污染的重要因素,农民经常使用寄生虫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其中包括了一些被列入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物质。
3. 人类废物:人类的废物如塑料、电子产品等也是POPs的来源之一。
这些废物在垃圾填埋场和焚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具有持久性和毒性的有机化合物。
二、危害1.对环境的危害:- 污染土壤:POPs通过雨水冲刷等方式进入土壤,对土壤造成污染,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 污染水体:POPs可以附着在水体中的悬浮物、沉积物和有机质上,进一步引起水体的富集,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 污染大气:POPs在大气中的存在会造成大范围的空气污染,进而影响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致癌性:许多种POPs被确认为有致癌性,长期吸入或摄入这些物质会增加癌症、免疫系统问题和生殖系统问题的风险。
- 神经毒性:某些POPs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关,长期暴露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
- 内分泌干扰:部分POPs在体内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干扰体内荷尔蒙分泌平衡,可能引发生殖功能障碍、生育问题等。
三、应对策略1. 国际合作: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和管理。
2. 替代和减少使用:鼓励工业和农业领域采用替代性清洁技术和非化学农药,减少POPs的产生和使用。
3. 再循环和处理:加强废弃物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确保POPs不被释放到环境中。
食品中的二噁英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二噁英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它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存在于一些食品中。
本文将重点介绍二噁英在食品中的来源,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噁英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包括空气、水、土壤等。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二噁英会通过废气、废水、废渣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这些排放物会沉积到湖泊、河流等水体中,进而通过食物链作用进入食品中。
烧煤、焚烧垃圾等活动也会产生二噁英,污染空气,进而沉降到土壤和蔬菜等食物中。
二噁英主要通过人们饮食摄入,如鱼类、肉类、蛋类等动物性食品是主要的二噁英来源。
这是因为二噁英具有亲油性,在动物脂肪组织中会富集。
鱼类因为其生物特性,如长寿、食物链高处位置等原因,往往含有较高的二噁英含量。
牛、猪、鸡等禽畜类动物体内也会累积二噁英。
二噁英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当人体摄入过多的二噁英时,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二噁英是一种强致癌物质,长期摄入过高量的二噁英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二噁英对人的生殖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男性长期暴露于二噁英中可能导致精子质量下降、性功能减退等问题;女性则存在着可能导致卵巢功能异常、月经紊乱等问题。
二噁英还有可能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导致行为改变、认知能力下降等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减少二噁英的摄入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要均衡,适当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特别是动物性食品。
饮食要选用健康的烹饪方法,如炖、蒸、煮等,尽可能减少烹饪过程中二噁英的生成。
选择食品时要注意购买有保障的食品,尽量购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
在食品加工、烹饪过程中,注意适当处理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减少二噁英的来源。
二噁英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毒物,存在于一些食品中。
通过选择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选择食品,减少二噁英的摄入,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减少工业排放、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减少二噁英对食品的污染的重要措施。
第5章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的特性和危害POPs与常规污染物不同,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并在全球范围内长距离迁移;被生物体摄入后不易分解;容易在脂肪组织中发生生物蓄积,并能通过食物链浓缩放大,对人体危害巨大。
很多POPs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具有能够导致生物体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失调的危害。
POPs还能够从水体或土壤中挥发进入大气环境,因而全球范围内,包括大陆、沙漠、海洋和南北极地区都可能检测出POPs的存在。
有研究表明,POPs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对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将构成重大威胁。
5.1 持久有机污染物的基本特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与其他有机物一样,一当进入环境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如分配、吸附、挥发、生物蓄积、氧化、水解、光解和生物转化等。
然而,POPs因其自身具有独特的特性而区别于一般的有机污染物,这些特性主要包括持久性、生物蓄积性、远距离环境迁移性和毒性。
5.1.1 持久性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等均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这些物质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就难于被分解,并且能够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多介质环境中残留数年或更长的时间。
目前常采用半衰期作为衡量其在环境中持久性的评价参数。
通常,POPs在水体中的半衰期大于2个月、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大于6个月、或在沉积物中的半衰期大于6个月。
5.1.2 生物蓄积性POPs的生物蓄积性是指POPs可藉生物系统中食物链的循环反应,使其浓度在生物体内形成逐渐累积的效应。
生物蓄积的基本机制是有机化合物在脂肪/水体系中的分配过程。
POPs物质虽然水溶性低,但具有高的脂溶性,因此容易通过周围媒介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通常用生物浓缩系数(BCF)评价它们被生物富积时可能达到的程度。
通常,POPs在水生物种中的生物浓缩系数或生物积累系数大于5000,如无生物浓缩系数和生物积累系数数据,则logKow值大于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作者:戴惠玲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17期
[摘要]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生产的化学品越来越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本文简要阐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念、特点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积累性;半挥发性;危害性
[中图分类号]R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b)-101-02
2001年5月23日,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持下,包括中国在内的127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部长和高级官员在瑞典签署了《斯德哥尔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公约》。
这个公约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禁用或严格限用12种对人类、生物及自然环境危害最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它们分别是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DDT)、七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六氯苯、二噁英、呋喃以及多氯联苯(PCB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中不少都具有高急性毒性和水生生物毒性,有的被认为人体致癌物。
它们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是长期而复杂的,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念和特点
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化学稳定性强,难以降解转化,在环境中不易消失,能长时间滞留,对人体有着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洋流以及其他方式在全球范围循环。
1.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点
1.2.1 具有生物积累性POPs分子结构中通常含有卤原子,具有低水溶性和高脂溶性,因而能够在脂肪组织中发生生物蓄积,导致POPs从周围媒介物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例如,在水体中的农药,一部分可被浮游生物吸收或被水中悬浮性颗粒物质所吸附,当悬浮物沉淀后,变成底栖生物的饵料。
水中的滴滴涕可通过浮游生物、小鱼、大鱼、水鸟等捕食生物形成食物链,使滴滴涕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在水鸟体中含量可比水中含量高出800万~1 000万倍。
1.2.2 具有持久性持久性是POPs的一个显著特性,POPs化学性质稳定,对于自然条件下的生物降解、光降解和化学分解等作用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可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介质中存留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如对天津地区土壤中六六六的残留进行调查发现,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已禁止使用六六六,但由于此前曾大量使用过,2001年进行土样分析时发现还存留有10%~30%。
1.2.3 具有远距离迁移的潜在能力POPs为半挥发性物质,这一特性使得水体或土壤中的POPs能够以蒸气的形式存在,并进入大气环境或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能在大气中长距离迁移并沉降回地球的偏远极地地区。
这个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转运。
最经典的例子是北京大学在珠穆朗玛山脉采集到的冰川的样品里发现有POPs的存在。
那个地方实际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但是仍然能够发现POPs的存在,这就说明通过大气或水的传播,可以远距离地传播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也就是说它的危险是全球性的。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1慢性毒性作用
POPs的慢性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肝肾的损害。
DDT和六六六在慢性毒性试验中,试验动物可见有肝肿大、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等,并常见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红细胞增多和中枢神经性病变。
一般来说,POPs的慢性毒性作用远期影响较急性毒性为大,尤其从环境污染角度来看,特别应注意。
2.2 对免疫系统的危害
POPs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包括抑制免疫系统正常反应的发生,影响巨噬细胞的活性,降低生物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一项对因纽特人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婴儿的健康T细胞和受感染T细胞的比率与母乳喂养时间及母乳中杀虫剂类POPs的含量相关。
2.3 对酶的影响
POPs中的有机氯农药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类,从而改变体内的某些生物化学过程。
研究表明,有机氯农药对多种ATP酶(三磷酸腺苷酶)具有抑制作用。
2.4 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
研究表明,人和其他生物的许多健康问题都与各种人为或自然产生的内分泌干扰物质有关。
多种POPs被证实为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质,它们与雌激素受体有较强的结合能力,会影响受体的活动进而改变基因组成。
例如,亚老哥尔(多氯联苯商品名)在体内试验中表现出一定
的雌激素活性。
另有研究发现,患乳腺癌的女性与患良性乳腺肿瘤的女性相比,其乳腺组织中PCBs和滴滴伊(滴滴涕的代谢产物)水平较高。
2.5 对生殖和发育的危害
POPs及其代谢物和几类化学物质对动物及人类生殖能力的影响往往具有协同作用,生物体暴露于POPs会产生生殖障碍、畸形、器官增大、机体死亡等现象。
如鸟类暴露于POPs,会引起产卵率降低,进而使鸟的种群数目不断减少。
一项对200名孩子的研究(其中3/4的孩子,其母亲在孕期食用了受POPs污染的鱼)发现,这些孩子出生时体重轻、脑袋小,7个月时认知能力较一般孩子差,4岁时读写和记忆能力较差,11岁时的智商值较低,读、写、算和理解能力都较差。
2.6 致癌作用
实验表明,几种POPs会产生毒性,促进肿瘤的生长。
对在沉积物中PCBs含量高地区的大头鱼进行研究,发现大头鱼皮肤损害、肿瘤和多发性乳头瘤等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大量的动物实验及调查基础上,对POPs的致癌性进行了分类:二噁英被列为Ⅰ类(人体致癌物),PCBs混合物被列为ⅡA类(较大可能的人体致癌物),氯丹、滴滴涕、七氯、六氯苯、灭蚁灵、毒杀芬被列为ⅡB类(可能的人体致癌物)。
2.7 其他毒性
POPs还会引起其他一些器官组织的病变。
如TCDD暴露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升高;也可以引起肝脏纤维化以及肝功能的改变,出现黄疸、精氨酶升高、高血脂;还可引起消化功能障碍。
POPs还会导致皮肤表现出表皮角化、色素沉着、多汗症和弹性组织病变等症状;一些POPs还可能引起精神心理疾患症状,如焦虑、疲劳、易怒、忧郁等。
[参考文献]
[1]吴沈春.环境与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任仁.《斯德哥尔摩公约》禁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J].大学化学,2003(3):37-41.
(收稿日期:200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