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闻捷诗歌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161.00 KB
- 文档页数:24
《诗人谈诗》
多角度深入赏析
——品《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的赏析方法
【问题】
《一个深夜的记忆》一诗精致短小,时代感强,曾卓先生是如何对其进行赏析的呢?
【探究】
类比法赏析
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误以为是曙光。
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以为是霜。
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
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
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曾卓先生引用李白的事例来议论,李白曾将月光误以为是霜,因此诗人将月光误以为是曙光便更具真实感了,这样赏析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本诗的意境。
扩展法赏析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
这里将诗的第二、三节描写的景象扩展开来,描绘成一幅完整的风景画。
这样,将诗的语言化为了散文语言,诗意就更好理解了。
关键词赏析
他独自面对大地,他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
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语,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这里,曾卓先生提炼出“感觉到”这个词来赏析。
由这个词入手来探究这首小诗的主旨与内涵。
曾卓先生指出“感觉到”暗示了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且不仅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联系在了一起。
1。
苹果树下的新时代恋曲——浅析闻捷《苹果树下》09级中本一班谢金萍文学与传媒学院牛顿在苹果树下产生了万有引力的灵感,而闻捷却在苹果树下谱写了唯美动人的新时代恋曲。
闻捷在《苹果树下》这首诗歌中不仅道出了自己对于新时代爱情真谛的独特见解,还透露出了自己对于新生活的无限赞美之情。
《苹果树下》这首诗歌写于建国初期,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政治氛围较浓的时代,描写青年男女的美好恋情自古以来就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但是在那个时代却成为很多人不敢触碰的创作禁区,而诗人闻捷却在那时勇敢地打破了这个禁区,新颖别致地创作了《苹果树下》这首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赞歌,用自己轻快明丽的笔调、清新俊逸的语言描写爱情,谱写了一曲传唱久远的新时代恋曲,彰显时代色彩。
初读《苹果树下》便觉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渲染一种缠绵悱恻的感伤情绪,也没有倾诉一种撕心裂肺的哀怨情思,有的只是展现新时代的青年劳动男女纯朴率真、健康活泼、美好无暇的理想爱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由衷地感受到了诗中青年男女的美好心灵,也感受到了诗人对与爱情真谛独特的间接,诗中向我们诠释的爱情真谛并不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不是信誓旦旦的海誓山盟,而是在平凡的劳动中孕育的新时代爱情,正如诗中所写:“……小伙子在夏天的果园里/ 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 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 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 她说:别像影子一样缠着我// 淡红的果子压弯枝头/ 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 姑娘整夜睡不着/ 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诗人构思巧妙,在诗中正面写出了果子发芽、成长以及成熟的过程,侧面却极为动人地写出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在劳动中萌芽、成长以及成熟的过程,诗人巧妙地提取自然界中营养甜蜜的绿色水果作为参照物,来描写劳动生活中孕育而生的健康甜蜜的爱情,水果要想营养甜蜜就需要辛勤的汗水来浇灌,爱情要想健康甜蜜也需要辛勤的汗水来精心浇灌,二者都需要人们付出辛勤的劳动,用此比喻不仅自然贴切而且富有生活情趣,诗人以敏锐的洞察力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爱情,也道出了自己对新时代爱情的独特见解,新时代爱情以勤劳的劳动为选择标准,美好的爱情在劳动中孕育、生长,最后结出丰硕的果实。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现代诗歌
赏析
本文档旨在为七年级学生提供一份关于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现代诗歌赏析的参考。
一、引言
本章节将重点介绍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现代诗歌的赏析,帮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二、现代诗歌的特点
1. 自由灵活的形式:现代诗歌不受传统形式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形式和结构。
2. 多样的主题:现代诗歌的主题丰富多样,涉及人生、情感、社会等各个方面。
3. 简洁的语言:现代诗歌追求简洁、凝炼的语言,通过几个简短的词句表达深度的意境。
三、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 了解作者背景: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涵。
2. 分析诗歌结构:了解诗歌的韵律、押韵和排比等结构特点,帮助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3. 探究诗歌主题:解读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思考作者传递给读者的意义和思考。
4. 品味诗歌意境:通过欣赏诗歌的美感、意境和形象,领略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四、推荐课外现代诗歌
1. 《登高》 - 辛弃疾
2. 《花开花谢》 - 鲁迅
3. 《静夜思》 - 李白
4. 《燕子去了》 - 舒婷
5. 《望岳》 - 杜甫
五、结语
本文档简要介绍了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现代诗歌的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的美妙之处。
论闻捷抒情诗中的叙事性闻捷是我国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生活式的政治抒情诗人,作为一名优美的抒情歌手,50年代初就以诗集《天山牧歌》中健康活泼、富有情趣的情歌,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了新生活的理想与追求。
他对叙事长诗的繁荣发展也做了贡献。
《复仇的火焰》以广阔的历史背景、复杂的现实斗争、富有色彩的风情民俗的描绘,以及浓重的抒情手法,成为中国新诗史上少有的一个民族翻身觉醒的史诗。
抒情是诗人通过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深刻感受和激情的抒发来反映现实生活。
它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的常用手法。
叙事则是借用人叙事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
叙事是表象,抒情往往是上一层次的目的,而造境和表意乃是更上层次的根本目的。
成功的作品中无论叙事还是写景色过程,必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在闻捷的抒情诗中则鲜明地体现了这点。
闻捷的抒情短诗都带有叙事性的特点,这与他曾作过新闻记者的经历分不开。
……闻捷是以“诗人的激情”来写新闻报导的。
在新疆分社工作时,将一些余下没有发表的十分动人的新闻报导,加以改造,重新创作,改写成诗。
闻捷的代表作《天山牧歌》的抒情诗大都有简单的“情节”,作者把生活事件和画面提炼得单纯、和谐,并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聚居在天山脚下、和硕草原、吐鲁番盆地和博斯腾湖畔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生活情景,抒发对于新生活的浓烈情思。
这些抒情诗,深入到兄弟民族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因生活剧变而在思想感情中萌发的新的因素:对祖国的忠诚,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以及纯真的爱情。
闻捷抒情诗中的叙事因素常常包含了事件的描述或对场面的描绘,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绘,对事件的时间顺序呈现运用倒叙、顺叙的手法或设置悬念,使诗中充满叙事性。
如:《苹果树下》。
叙事性,是这首诗作最为显著的特点。
随着季节的轮换,“姑娘”和“小伙子”的爱情故事从春天到秋天在时间中逐步展开,他们的爱情,也正如“苹果”一样,由春天的“花苞还没有开放”而至夏天的“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终于在秋天走向了成熟——那“淡红的果子压弯了绿枝”。
浓郁生动的民族风情,健康活泼的时代恋曲――《吐鲁番情歌二首》(《《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赏析闻捷以擅长描绘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尤其是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而著称于世,他的爱情诗以其崭新的艺术风貌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念而被誉为“新情歌”,这些诗作善于捕捉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趣味的情景、场面,以精巧的构思和热烈的气氛创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画面活泼,个性鲜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深入细腻。
风格清新秀丽、含蓄幽默,语言简洁明朗,节奏感强,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吐鲁番情歌》为抒情组诗,1955年3月初载于《人民文学》,组诗包括五首诗:《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种瓜姑娘》,后收入诗人的第一本诗集《天山牧歌》时,增加了《金色的麦田》和《告诉我》两首。
组诗以表现新疆吐鲁番地区青年男女具有时代特点的爱情生活为主要内容,以祖国经济建设和青年人高昂的劳动热情为背景,选取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典型场景,展示新的人物、新的精神面貌,生动地表达了青年一代的爱情与理想,是闻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一、《苹果树下》主题思想诗作运用倒叙手法,以一对青年男女爱情结出果实开篇,追叙了他们从春到秋的恋爱过程,细致地描绘了初恋时惶惑而又甜蜜的心境,形象地表现了青年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热情歌颂了在共同劳动中建立起来的美好感情。
艺术特点1.诗歌构思新颖别致,诗人十分巧妙地以苹果来比喻爱情,通过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表现了爱情的孕育、发展和成熟,并将劳动和爱情巧妙揉合在一起,使劳动的欢乐和爱情的甜蜜和谐统一,传达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全新爱情观。
2.诗作重笔描摹人物心理。
诗中对吐鲁番的小伙儿和姑娘追求爱情的那种炽热、天真的心理,进行了细腻逼真、维妙维肖的表现。
通过“枝头的花苞还没开放,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别用歌声打扰我”、“别象影子一样缠着我”、“有句话你怎么不说”等诗句,充分展示出小伙子热烈追求的急切心情和姑娘由误解到萌动感情的心理变化过程。
98另一种青年精神——重读闻捷的诗歌时隔多年,重读闻捷的诗歌,我们仍能被一种青春的蓬勃所打动。
中国新诗发展到今天,或许很难再从诗艺的角度探讨那些建国初期一体化表达语境下的诗歌了,但正如闻捷当时的创作就呈现出迥异于李季、阮章竞、李瑛等诗人的风格一样,至今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给他带来极大辨识度的气息,而这种气息的核心是一种青年精神。
一如“生活,生活在召唤啊!我漫游沸腾的绿洲和草原”(《天山牧歌》序诗),抑或“苏丽亚伫立的地方,山丹花开得更红更旺……”(《送别》),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都充满着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
这不仅仅是慷慨激昂的抒情,而更多的是他站在更贴近青年自然属性的角度上确证了另一种精神的存在。
慷慨激昂的抒情,是20世纪50年代诗歌的普遍特征,楼梯体、感叹词的大量运用和雄浑、沸腾场景的密集呈现是当时的时代氛围和文学环境造就的,也是诗人,尤其是青年诗人在个人和祖国的青春时代特有的热情与赤诚。
和大多数作品一样,创作于此间的闻捷诗歌,也始终被一种赤忱的热情所贯穿。
那时他不满三十岁,正值自己的青年时代,在李季的回忆中,1948年前褚云侠(评论)后的闻捷,“总是容光焕发、神采飞扬地,挺起他那宽阔的胸膛,以他特有的男高音,引吭高歌。
他的嗓音那么嘹亮,歌声里饱含着炽热的感情,在习习的晚风里,激荡着延河的微波,叩击着人们的心弦。
”(李季《清凉山的怀念》)但是如果闻捷的诗歌只有这种炽热和激荡,我们可能就很难将它们从类似“我的寸金的时间,我的寸金的热土”这样的句子中区分出来。
相比于政治化的需要和统一抒情模式的收编,闻捷诗歌一进入人们的视野,似乎就有着鲜活的画面感、诙谐的故事性和丰富的细节。
正如《向导》《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熟了》等几首诗作一到《人民文学》编辑部,编辑们就惊喜地发现这些诗歌中有着崭新的生活、新颖的构思、鲜活的语言和纯朴的感情。
的确,闻捷的诗歌是具备这样的品质的,而这和他自身的经历以及新闻记者的身份密切相关。
规训中的绽放——闻捷、舒婷爱情诗比较研究_现当代文学论文规训中的绽放——闻捷、舒婷爱情诗比较研究,摘要:时代规约从来都是文学创作不可绕过的语义场。
闻捷与舒婷的爱情诗在面对着时代规训的困境下,另辟蹊径,戴着镣铐跳舞。
通过个人经历差异对爱情主题的不同理解、情感基调的明朗与表达方式的丰富多样以及叙述角度择取的巧妙与深藏其间的文化色彩,两人的爱情诗歌创作实现了规训中的绽放。
关键词:闻捷舒婷爱情诗时代规训爱情是文学创作中亘古不变的一个主题,不同时期的诗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对爱情诗歌的选择与创作也有其不同。
闻捷,在“十七年”时期诗歌充满“写实”倾向的诗坛,另辟新径,用“牧歌”的笔调来处理“颂歌”的主题,将劳动与爱情结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曲“新生活的赞歌”,使他的爱情诗歌充满“社会色彩”;舒婷,在“文革”结束后的诗歌变革中,以朦胧诗的创作奠定了她在诗坛上的独特地位,尤其是其爱情题材的诗歌创作,通过内心的映照来折射外部世界,探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抒写个人意识的苏醒,这些努力使她的爱情诗歌充满“人的色彩”。
虽然他们活跃在诗坛的历史时期不同,但他们都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创作道路,都抒写了社会主义时代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感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一、时代的印记——诗歌创作的时代规训建国以后,诗坛上诗歌创作的“现代化”成了诗人们的普遍意识。
要求诗和动荡的现实生活建立更直接的关联,在情感和语言上打破“个人”的狭窄范围,探索表达现代经验的有效的诗歌艺术方式,是诗界的主要潮流。
如何突破诗歌狭小的范围,很多诗人从诗歌题材入手,加强了诗歌的“写实性”,加强了诗歌与现代人生存状况的联系与关切。
从“十七年”时期的诗坛创作来看,我们可以得知,整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叙事诗与政治抒情诗的热潮。
主要的代表作家有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
其中,闻捷的诗歌有其独特的抒写角度。
同样是叙事,他选择了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和劳动场面作为叙事对象;同样是抒情,他通过爱情的美好这个侧面来反映出新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