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一篇:《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长征》这首诗,使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培养学生对于仰望星空、追求理想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1. 学习《长征》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和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1. 教授诗歌鉴赏技巧,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欣赏并理解诗歌。
2.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理解诗歌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
2. 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抛出问题:“你们知道长征吗?有了解过长征的历史吗?”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Step 2:学习诗歌(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播放《长征》的音频或朗读诗歌。
2. 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情感和节奏。
Step 3:诗歌鉴赏(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思想。
2. 教师指导学生提取诗中的形象描写和抒情语言。
3. 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诗歌背景(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征》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2. 学生听取教师的介绍,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Step 5:展示学习成果(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对《长征》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回顾诗歌的学习过程。
第二篇:《七律·长恨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七律·长恨歌》这首诗,使学生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运用七律写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七律·长恨歌》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和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美。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长恨歌”寄托的思想情感。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写作七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章节一:郭沫若生平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郭沫若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掌握郭沫若的重要作品和文学风格。
教学内容:1. 郭沫若的生平经历。
2. 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3. 郭沫若的文学风格特点。
教学步骤:1. 介绍郭沫若的生平背景。
2. 分析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3. 探讨郭沫若的文学风格特点。
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郭沫若的其他作品。
2. 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最喜欢的郭沫若的作品及原因。
章节二:《女神》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欣赏郭沫若的《女神》诗歌,理解其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女神》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内容:1. 《女神》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女神》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步骤:1. 朗读《女神》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其表现手法。
3. 欣赏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如形象描写、比喻、象征等。
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女神》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2. 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女神》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三:《天上的街市》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欣赏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诗歌,理解其主题和意境。
2. 分析《天上的街市》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内容:1. 《天上的街市》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天上的街市》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步骤:1. 朗读《天上的街市》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探讨其表现手法。
3. 欣赏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如形象描写、比喻、象征等。
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天上的街市》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2. 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天上的街市》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四:诗歌创作技巧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2. 分析郭沫若诗歌中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教学内容:1. 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如韵律、节奏、形象描写等。
2. 郭沫若诗歌中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三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两篇诗歌《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
本课时从语文教育的多重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审美涵养、文学知识普及方面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的背景及意义;2. 理解诗歌的手法和翻译难度;3. 能够借助《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4. 引导学生拓展诗歌阅读广度,形成以情感为基础,以知识为辅助的阅读风格。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诗歌的认读与体味,借助诗歌内容和形式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学生对两首颇具气势的诗歌不易轻松读懂,翻译难度较大,需要由教师带领学生较为深入地体味诗歌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操作,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如朗读诗歌、翻译诗歌、讨论等。
五、教学过程A. 情境化导入课题1. 课前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分发两篇诗歌的原文和译文,带领同学们通读,自行翻译,表格整理感受。
2. 小组汇报教师从每个小组收集表格并随机邀请代表发言。
学生通过彼此的翻译和意见交换,探究诗歌的意蕴。
B. 详细分析课文1. 读《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原文2. 朗读和翻译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解答不理解之处,帮助学生补充或矫正有误的表述。
3. 进行文学翻译考虑相应的汉语表达方式来诠释英文单词和短语,以确保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含义和诗歌的构成方式。
4. 进一步探究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结构、语汇、文学元素、修辞技巧以及生动的形象与比喻。
C. 文本中的感知1. 就文本中的美感展开讨论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感悟,比如阅读时的感观、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用法、理解和应用语境等等。
郭沫若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能够把握郭沫若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郭沫若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郭沫若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郭沫若的生平介绍、两首诗歌的文本和解读。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郭沫若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两首诗。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象征手法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悟。
4. 情感表达方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的手法。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3)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两首诗歌的symbolism and imagery.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所学手法的程度和创造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正确理解和创作。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分析郭沫若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理解诗中的主题和寓意。
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 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
2. 学生准备诗歌阅读和分析的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展示《女神之再生》的诗稿,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解释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3. 讨论诗中的主题和寓意。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女神之再生》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四、诗歌欣赏与创作(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炉中煤》的诗稿,阅读和理解。
2. 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小诗,尝试运用郭沫若的诗歌风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成果。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郭沫若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六、课堂活动扩展(15分钟)1. 教师组织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郭沫若的诗歌进行朗诵。
2. 学生通过朗诵,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七、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郭沫若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2. 学生需要在作业中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引用诗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支持。
八、作业反馈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和评价。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使学生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以及如何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郭沫若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文学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郭沫若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诗歌解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诗歌解析:教师对两首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5. 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学生能够把握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了解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分享,培养创作诗歌的兴趣和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情感和审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资料和背景知识。
学生准备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郭沫若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郭沫若诗歌的兴趣。
学生分享对郭沫若的初步了解和期待。
5.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笔记和问题思考。
5.3 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5.4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解读诗歌,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5 创作练习(10分钟)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运用学习的诗歌创作技巧。
学生互相分享并给予反馈,促进写作技巧的提升。
5.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表达对郭沫若诗歌的欣赏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的质量。
6.2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在阅读笔记和问题思考中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歌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能力。
六、扩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情感的诗歌。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郭沫若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郭沫若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体会郭沫若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较为深奥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深刻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 课堂讲解: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郭沫若的其他作品。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郭沫若的诗歌作品,掌握其文学特点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对诗歌进行初步的阅读和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掌握《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会运用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诗歌的朗读和欣赏。
2.教学难点:郭沫若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浪漫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1.导入新课简介郭沫若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思考“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意思。
2.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讨论诗歌的主题,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诗歌欣赏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静夜》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郭沫若的诗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静夜》与《天上的街市》的异同。
2.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讨论诗歌的主题,理解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4.诗歌欣赏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5.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好,创作自己的诗歌。
四、课后作业1.背诵《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
2.写一篇关于郭沫若诗歌的读后感。
3.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在诗歌欣赏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但在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浪漫主义精神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共)(建议安排2课时)[学法引导] 学习这两首诗,首先要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1921年写这两首诗时的经历和思想情绪,准确把握这两首诗的主题。
联想和想像的运用是这两首诗的一个学习重点。
这两首诗都选自郭沫若的诗集《星空》,它们的结构、手法、情调都颇为相似,但描写的具体景致不同,由此唤起的联想和想像也不同。
《天上的街市》描写的是繁星满天的晴朗的夜空,想像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而《静夜》描写的则是白云遮空的夜空,想像了“鲛人”在天河岸边的“对月流珠”,突出了静谧的氛围。
学习中,要仔细体会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培养想像力。
此外,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学习中应反复吟咏,分清节奏,念准重音,把握其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读出其内含的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天上的街市》一诗中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像的?试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文是考查学生对联想和想像这两个概念的了解和掌握。
所谓联想,就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
两个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且彼此有一定的联系:或在空间或在时间上相接近;或相似;或有对立关系,或有因果关系……所谓想像,则是在原有感悟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
参考答案:在本诗中,诗人根据“街灯”和“明星”的相似点——星星点点,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顺着这一联想,诗人在后三节进而展开想像:天上有美丽的街市、天市上陈列着珍奇物品、天上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样,将虚构的“ 仙境”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示例5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明白得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郭沫假设诗两首»包括«天上的街市»、«静夜»。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差不多上在写景的基础进行想象和联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明白得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整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辉煌,那儿,发生过多少漂亮的故事,产生过多少奇异的传奇,令人禁不住心驰向往。
今天,我们随着郭沫假设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漂亮,那份新奇。
二、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咨询题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正音、正字、释词。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研讨与赏析1、让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发觉咨询题。
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上述咨询题,教师巡回指导。
a、全诗共四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象的?b、请你概括出诗人的想象内容及想象过程。
2、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把不明白得提咨询〕,同学间互相回答。
〔鼓舞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咨询题,进行讨论〕a、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和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和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什么缘故要进行如此的想象,要对传奇中的故情况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显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四、拓宽与延伸学生举例讲讲这首诗的语言好在那儿?什么缘故?〔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判和鼓舞〕五、小结研讨体会六、布置作业1、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2、预习«静夜»第二课时一、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假设先生一起漫游仙境。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欢迎大家分享。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1【教学要点】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
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承上启下,引发联想。
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
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
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用得好。
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
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
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郭沫若诗两首《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基本内容;(2)能够分析郭沫若诗两首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培养自己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女神》和《天上的街市》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郭沫若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郭沫若的生平介绍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两首诗歌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女神》和《天上的街市》,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3. 解析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诗歌,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2)教师通过PPT展示诗歌原文,逐句讲解诗歌,解答学生疑问;(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4.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各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启示和感悟;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目标:1. 理解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分析并欣赏郭沫若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和主题。
2. 郭沫若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郭沫若的诗集或选集。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期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诗歌一:《女神之再生》(15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 学生讨论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二:《天上的街市》(15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 学生讨论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郭沫若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诗歌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比较它们的异同。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分享。
3. 各组分享对诗歌的分析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讨论。
三、诗歌创作与展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一首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诗歌。
2. 学生将自己的诗歌创作写在纸上,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3. 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提供改进的建议。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1一、教材背景与课程目标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政治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歌,掌握文学鉴赏和文化批评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熟悉郭沫若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理解诗歌字义的具体含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2. 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既能从审美角度考察诗歌的文学价值,也能从文化批评角度分析其社会和历史意义。
难点:1. 如何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把握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色。
2. 如何从多个视角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既能从文本角度切入,也能从社会历史角度考虑。
三、教学方法1. 导入:运用多媒体等教具,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独立阅读:让学生先独立阅读两篇诗歌,探索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 分组交流:学生按照不同主题分组,就不同的文学题材和文化现象进行讨论。
4. 总结评价:从文学价值和文化批评两个角度出发,评价两篇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5. 互动实践: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化对诗歌意义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内容本次授课的两首诗歌是《烽火岛》和《世界杯之歌》,分别从社会历史和现代文化两个角度出发,突显郭沫若的诗歌魅力和文化贡献。
1. 《烽火岛》烽火岛,位于福建与台湾交界处,曾是明清时期浸透着海盗和走私活动的危险之地。
诗人在此游历,感慨大海的浩渺和生命的脆弱,也追溯了这片土地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诗歌结构:五律绝句诗歌题材: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关键词汇:烽火、海滨、溯洄、绝岛、千古。
课堂讨论:①探究《烽火岛》中的诗画意境。
②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色。
③理解诗歌中渲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世界杯之歌》世界杯,是全球瞩目的足球盛事,也是国际体育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标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三篇©篇一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学生:了解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和传说,有条件查一下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二、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想像过程(板书):街灯}→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4、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带着感情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27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水平。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水平。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相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能够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能够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能够协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讨论时老师能够通过提示协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能够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能够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能够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很多人所以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所以而放弃希望。
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有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能够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能够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使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如,第一小节使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不过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
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
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能够提示,要协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能够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能够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
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
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
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
例“定”、“定然”。
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