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10)
- 格式:docx
- 大小:12.60 KB
- 文档页数:6
诺贝尔简介诺贝尔简介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
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而成为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鲁德贝克的后裔。
他从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那里学习了工程学的基础,也像父亲一样具有发明的才能。
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相团聚。
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成为很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的语言。
1850年离开俄国赴往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
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了为止。
重返瑞典以后,诺贝尔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
在这种炸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死。
由于危险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只好在湖面的一只船上进行实验,寻求减小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这种混合物可以安全运输。
上述发现使他得以改进黄色炸药和必要的雷管。
黄色炸药在英国(1867年)和美国(1868年)取得专利之后,诺贝尔进而实验并研制成一种威力更大的同一类型的炸药爆炸胶,于1876年取得专利。
大约10年后,又研制出最早的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弹道炸药。
他曾要求弹道炸药的专利权要包括柯达炸药,但遭到法庭否决。
诺贝尔在全世界都有炸药制造业的股份,加上他在俄国巴库油田的产权,所拥有的财富是巨大的,他因此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
诺贝尔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他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他对人类和国家的看法是悲观主义的。
诺贝尔对文学有长期的爱好,在青年时代曾用英文写过一些诗。
后人还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他写的一部小说的开端。
他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财产都交付给了信托,设立了后来成为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金--诺贝尔奖金,即和平、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共5项诺贝尔奖金(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是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提供资金增设的)。
文学奖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钢琴教师》(2004年获奖作品)、《女情人们》、《我们是骗子,宝贝》及《情欲》等小说。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
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6年生于奥地利施蒂里亚州的米尔茨楚施拉格。
她的父亲具有捷克与犹太血统,是位化学家,母亲出身于维也纳名门旺族。
概述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耶利内克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后来她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她的作品有犀利的社会批判锋芒,特别是揭露在现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的侮辱和摧残。
耶利内克撰写并发表了三部小说——《做情人的女人们》《美妙的年代》和《钢琴教师》,征服了德国读者。
他曾经获得过多种奖项,1998年曾荣获德语文学的最高奖:毕希纳文学奖,2002年获海涅奖和柏林戏剧奖,《钢琴教师》拍成电影后获得电影大奖。
基本介绍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施蒂利亚州米尔茨楚施拉格市,自小学习音乐,曾在维也纳音乐学校获得风琴师文凭。
她的父亲具有捷克与犹太血统,是位化学家,母亲出身于维也纳名门旺族。
专业的音乐素养赋予她的文学创作很多与众不同的特色。
她是第10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代表作之一为《钢琴教师》。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总是游走于边锋。
这位来自奥地利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擅于以毫不容情德笔调描写男欢女爱、性、政治、故乡和体育。
在耶利内克笔下,一切规则都已分崩离析,世界被深深嵌入了她那独一无二的语言空间,她那音乐式的“声音和反声音之河流”。
从温顺的音乐神童到享誉世界的女作家,《一幅肖像: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传》展示了耶利内克令人惊叹的成长轨迹以及矛盾丛生的生活:她面对媒体坦率爽朗,却是一个恐慌症患者,一直向往着隐居桃源;她是一个细腻的维也纳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尖锐的针砭时弊者;她荣获了无数重要的文学奖项,同时却又树敌无数,令男人们咬牙切齿……个人经历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耶利内克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后来她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社会评价安南是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家,懂英语、法语和几种非洲语言。
他讲话温和,性格直率,待人坦诚,头脑冷静,富有幽默感。
身高1米75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虔诚的天主教,站着的时候总是腰板挺直。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即便是在劳累、忧伤或处在危险境地,安南总是非常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
因此熟悉他的人常戏称他为“世俗教皇”。
美国著名男性杂志《君子》曾经评选出“全世界最会穿衣服的男性”,名单中除了英国影星休-格兰特和大帅哥裘德-洛以外,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榜上有名。
正如同服装追求简单之美,在为人处事中,安南也喜欢说自己是个简单的人。
他生在非洲部落酋长之家,却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很少提到自己是加纳人,而以一个非洲人来称呼自己;他被人称为“世界总统”,却没有任何实际的政治权力,没有任何领土归他管辖,没有任何军队供他调遣;作为联合国秘书长,他有太多的麻烦和困扰,但他始终保持乐观;他是那么引人注目,却是个低调的人,让人觉得他在尽力避免别人的目光;他既有着高贵的品质,也不乏普通人的生活原则;他永远让人感觉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
安南是公认的联合国历史上最富有改革精神的秘书长。
在任职的八年中,安南一直在不懈地推动联合国改革进程,致力于将这个声望下降的庞大机构改革成为能够应对新时期新挑战的卓有成效的权威国际组织。
安南曾经将自己的工作形容为“与时间赛跑”。
就任后,为了和平使命,安南在世界各地不断地穿梭访问、调停斡旋,化解危机,遏制冲突,防止战争,到处呼吁和谈、谴责暴力,足迹遍布五大洲。
无论是在伊拉克危机、中东巴以冲突中,还是在南亚克什米尔争端、阿富汗战争里,都可以见到安南的身影。
因此,有人称他为世界上最忙碌的和平使者。
安南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
他的眼睛,映射出的不仅有对这个既富饶又贫穷、既美好又痛苦的世界的忧患和悲悯,更多的是力量和希望。
圣·马修福音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帝保佑和平使者,因为他们应该被称之为上帝的孩子!这句话被刻在一个走在钢丝上的木雕小熊上,在2003年2月8日的安理会午宴上,由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送给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彼得·阿格雷彼得·阿格雷,科学家。
1949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小城诺斯菲尔德,1974年在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该学院生物化学教授和医学教授。
2004年来到杜克大学,担任医学院副院长。
由于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在200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人物简介彼得·阿格雷1949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小城诺斯菲尔德,1974年在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该学院生物化学教授和医学教授。
2004年到杜克大学,担任医学院副院长。
他与麦金农分享总额为1000万克朗(约合130万美元)的奖金。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3年10月8日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彼得·阿格雷农,以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彼得·阿格雷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本特·努丁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阿格雷得奖是由于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而麦金农的贡献主要是在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结构和机理研究方面。
他们的发现阐明了盐分和水如何进出组成活体的细胞。
比如,肾脏怎么从原尿中重新吸收水分,以及电信号怎么在细胞中产生并传递等等,这对人类探索肾脏、心脏、肌肉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诸多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诺贝尔科学奖通常颁发给年龄较大的科学家,获奖成果都经过几十年的检验。
但阿格雷只有54岁,而麦金农才47岁。
他们的成果也比较新:麦金农的发现产生于5年前;阿格雷的工作于1988年完成。
瑞典媒体评论说,这在诺贝尔科学奖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及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结果都显示出了当代科学跨领域研究的趋势。
离子通道是另一种类型的细胞膜通道,神经系统和肌肉等方面的疾病与之有关,它还能产生电信号,在神经系统中传递信息。
2004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四届诺贝尔奖颁发物理学奖2004年:戴维·格罗斯(美国)、戴维·普利策(美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美国),为表彰他们“对量子场中夸克渐进自由的发现。
”戴维·格罗斯戴维·格罗斯1941年出生于美国首都华盛顿,1966年在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人物资料戴维·格罗斯戴维·格罗斯1941年出生于美国首都华盛顿,1966年在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戴维·格罗斯分校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之后,他曾在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并于1972年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教授。
1997年1月,格罗斯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加利福尼亚海滨,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卡夫利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荣誉在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几十年间,他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和一些私人基金戴维·格罗斯会的多项科学大奖。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戴维·格戴维·格罗斯罗斯(DavidJ.Gross)、戴维·波利策(H.DavidPolitzer)和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Wilczek),以表彰他们对量子场中夸克渐近自由过程中的开创性发现,他们发现量子场中夸克渐近自由现象,构建适用于所有物质的“万有理论”。
简介戴维·格罗斯戴维·格罗斯1941年出生于美国首都华盛顿,1966年在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之后,他曾在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并于1972年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教授。
1997年1月,格罗斯来到了加利福尼亚海滨,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卡夫利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在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几十年间,他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和一些私人基金会的多项科学大奖。
1990~1999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990年12月10日第九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弗里德曼、肯德尔、加拿大科学家泰勒因发现夸克的第一个证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科里因创立关于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医生默里因成功地完成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美国医生托马斯因开创骨髓移植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墨西哥作家帕斯因作品“体现了一种完整的人道主义”获诺贝尔文学奖。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获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威茨因发展了有价证券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米勒因对公司财政理论的贡献、美国经济学家夏普因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式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1年12月10日第九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热纳因把研究简单系统有序现象的方法,应用到更为复杂物质、液晶和聚合体的组合上作出贡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士科学家恩斯特因对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辩方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内尔、扎克曼因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道功能,发展出一种能记录极微弱电流通过单离子道的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南非女作家戈迪默因小说《贵宾》、《七月一家人》和《自然资源保护论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缅甸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昆山素季获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因揭示交易价值在经济组织结构的产权和功能中的重要性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2年12月10日第九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夏帕克因发明多线路正比探测器,推动粒子探测器发展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马库斯因对化学系统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费希尔、克雷布斯因在逆转蛋白磷酸化作为生物调节机制的发现中作出巨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圣卢西亚作家沃尔科特因以其植根于多种文化的历史想像力作出了光辉的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危地马拉女政治家门楚因为其冲破不同种族、文化和社会疆界所做出的努力获诺贝尔和平奖。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细胞进行分裂是细胞生长的重要环节。
细胞通过细胞周期,完成分裂,进行增殖以繁衍后代。
细胞周期大致可分为4个时相,即G1期、S期、G2期和M期。
细胞周期的不同时相具有高度精确的协调性,细胞必须在完成上一次时相后才能进入下一次时相。
一个细胞周期结束,不仅细胞数量增加为二,而且将染色体准确无误地遗传给分裂出的子细胞。
这一过程的任何缺陷都将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最终导致癌变。
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有着一定的连贯性,为揭示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理做出了共同的贡献。
哈特韦尔是最早关注细胞周期的人,并试图探究其控制机理。
19世纪建立的细胞理论,恩格斯称之为那个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所有生物体均由通过分裂而成倍增加的细胞所组成。
一个成年人大约拥有100万亿个细胞,而这些细胞都源于一个受精卵细胞。
同时,成年人肌体中大量的细胞还通过不断的分裂产生新细胞,以取代那些死亡细胞。
而细胞的分裂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长大到一定的程度,必须能复制染色体,并能准确无误地把不同的染色体遗传给两个子细胞。
这些不同的生长进程均在细胞周期中相互协调完成。
诺贝尔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前立下的遗嘱,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
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举行。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起初,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是由卡罗琳医学院的教员完成的。
现在,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评选由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负责,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
现在,生理医学奖的评选程序大致为:1、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任命一个工作委员会——诺贝尔委员会(NobelCommittee)负责前期工作。
2、邀请生理医学领域的代表提名候选人,提名截至日期为每年2月1日。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约翰·芬恩191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1940年获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67年到1987年间任该大学教授,1987年起被聘为该大学名誉教授,自1994年起任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教授。
他因为“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而获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1/4的奖金。
简介姓名:约翰·芬恩Dr.JohnBennettFenn生卒:1917年6月15日~2010年12月10日描述:美国化学家籍贯:美国科研介绍质谱分析法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通过测定分子质量和相应的离子电荷实现对样品中分子的分析。
19世纪末科学家已经奠定了这种方法的基础,1912年科学家第一次利用它获得对分子的分析结果。
在质谱分析领域,已经出现了几项诺贝尔奖成果,其中包括氢同位素氘的发现(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和碳60的发现(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
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它用于分析小分子和中型分子,由于生物大分子比水这样的小分子大成千上万倍,因而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生物大分子难度很大。
尽管相对而言生物大分子很大,但它们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小的,比如人体内运送氧气的血红蛋白仅有千亿亿分之一克,怎么测定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质量呢?科学家在传统的质谱分析法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方法:首先将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拆成单个的生物大分子,并将其电离,使之悬浮在真空中,然后让它们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
不同质量的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不同,质量小的分子速度快些,质量大的分子速度慢些,通过测量不同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就可计算出分子的质量。
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生物大分子比较脆弱,在拆分和电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过程中它们的结构和成分很容易被破坏。
文学奖2002年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无命运的人生》(2002年获奖作品)、《非劫数》、《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等。
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észImre,1929年11月9日-),匈牙利犹太作家,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凯尔泰斯1929年11月9日生于布达佩凯尔泰斯,1944年被纳粹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1945年获得解救。
1975年,他的首部小说《无形的命运》(Sorstalanság,台湾译“非关命运”)出版,以他在集中营生活为背景。
2002年因该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而其自传体文学风格也具有独特性”。
人物简介凯尔泰斯·伊姆雷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eszImre),匈牙利作家。
凯尔泰斯1929年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凯尔泰斯·伊姆雷家庭。
1944年,他被关进了德国纳粹分子设在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后来又被转移到德国境内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1948年返回匈牙利。
他在报社工作过,并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主要翻译德国作家的作品,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曾荣获过包括德国布兰登堡文学奖在内的多项国际文学奖。
1975年开始发表长篇文学作品。
德国语言与诗歌学院一等奖,莱比锡书展大奖,德国国家最高文艺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200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凯尔泰斯·伊姆雷,14岁的凯尔泰斯被投到德国纳粹设在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又被转到了德国境内的布亨瓦尔德集中营,直到1945年被苏军解放。
1949年在布达佩斯《火花》报社开始了最初的记者生涯,1953年开始自由撰稿人的写作生涯。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力求找到这些特殊的受体蛋白质,因为受体蛋白是解答嗅觉两大问题的关键所在。
科学家们还不知道嗅觉系统怎样把上千种的气味分子区分开来;其次,科学家还在探索大脑怎样处理不同的嗅觉信息来区分不同的气味。
不同寻常的假设而阿克塞尔与巴克着重于基因方面的研究给这一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进展。
他们在研究中并没有直接针对受体蛋白,而是转向嗅觉细胞中决定蛋白质的基因。
巴克首先取得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新突破。
她做的三个假设极大缩小了研究范围,她首先依据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假设受体在形态上和功能上的一些特性,这就能缩小研究范围。
其次,她假设气味受体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蛋白质家族中的成员,这样就可以从大型蛋白质族群入手研究。
另外,她主张锁定只对嗅觉细胞中出现的基因进行研究。
阿克塞尔称,巴克的大胆假设为他们的研究至少节省了好几年的时间,这使得研究小组就能集中对一些可能专门为受体蛋白质而编码的基因进行研究,从而取得较大进展。
获奖秘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因发现人类嗅觉的基因作用机理,荣获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在10月4日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他认为保证科学研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深入细致的、耐心的科研方法与态度,以及众人合作的科研氛围。
阿克塞尔教授在回答作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认为保证科学研究成功的关键要素是哪些时说:“保证科学研究成功有很多因素,我可以告诉你我所做的一切,我的经历,让你来判断。
我认为,要使科学研究成功因素在于:深入细致、耐心与合作。
”阿克塞尔教授接着说:“就像我们从事人类嗅觉基因作用机理的研究一样,这一科研的成功取决于很多人的努力。
我们就是在实验室营造出了这样的合作的氛围,使得科研人员喜欢在实验室搞科研,喜欢在实验室搞交流与合作。
”当其他记者问到教授为什么选择人类嗅觉这一研究领域时,阿克塞尔教授回答说:“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包括基因如何影响人的嗅觉、听觉以及心理情绪与行为,特别是有关人脑的机能研究,这些均成为科学家们急需了解的问题。
21《诺贝尔》课堂实录
一、教前谈话: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电影之父是谁?还知道其他之父吗?如音乐之父——贝多芬;钢琴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
那炸药之父呢?
出示课题:诺贝尔
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师: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出示课文第二节,生齐读句子。
师:这里书上连续用了两个设问句,为什么要在——生接读。
出示句子: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指导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提问:整个生命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一辈子;所有的精力;所有的一切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齐读句子。
三、品文析句,感悟“百折不挠”:
提出要求:认真默读第三、四节,找找哪些地方感受到他把全部的生命投入到炸药事业中?在有关词句旁边圈圈划划,并在书上写上批注。
交流:
1、1864年,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
……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师:“毫不气馁”什么意思?
生:一点也不放弃,不退缩。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诺贝尔不仅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到炸药之中,还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为了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没有放弃,而是努力地工作。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师:为什么炸药的研究是这样的危险呢?
教师拓展有关炸药的资料。
教师深情讲述:死亡时刻伴随着诺贝尔,他在死亡的边缘上徘徊。
邻居也指责他是科学疯子,向政府抗议,要求他停止这样危险的实验,他被迫搬到郊外。
可见他遇到重重困难,层层艰险。
你的耳边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怎样的声音?
生:尽管他遇到这样的艰难险阻,他心中的灯没有熄灭。
……
师:想象邻居还会说怎样的话?
生:科学疯子快滚出去!……
师:诺贝尔退缩了吗?从哪看出?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
生:我一定要发明炸药,证明他们看,不要被他们唾骂。
就是要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要发明炸药。
不能让工人这样沉重的工作。
……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诺贝尔?
生:我看到了一个坚持不懈的诺贝尔;
我看到了一个持之以恒的诺贝尔;
我看到了一个不懈努力的诺贝尔;
我看到了一个百折不挠的诺贝尔。
板书:百折不挠
齐读句子。
交流:
2、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
师:我们做简单的乘法:365*4=1461,我们可以说经过了一千四百多天。
这样读:一次、十次、上百次、几百次的失败。
最先萌生那盏灯的是什么时候?在书上找找句子。
指名读:经过几百次的……
教师作点评。
齐读句子。
交流:
3、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
生:从“亲自”这个词语,看出他为了发明炸药连生命也不顾。
他自己的生命非常危险。
齐读句子。
师:如果是你,你有这样的勇气?一旦爆炸,自己的命可能没了。
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板书:舍生忘死
师:从哪里看出炸药威力大?
生:从声音的巨响;从滚滚浓烟等这些地方说明炸药的威力很大。
自己练读。
指名读。
师:还有两个词说明实验获得成功,爆炸力非常大。
生:呼喊浑身是血
师:要是你第一个反应是怎样?
生:我会非常恐惧,马上到医院。
师:可是诺贝尔是什么反映啊?他是怎样的神情?
生:欣喜若狂激动万分……
师:为什么这样?他想到了什么?
齐读句子。
师:是什么力量让诺贝尔如此投入?
其实就是在想为人类造福,多么崇高的境界。
齐读句子。
师:请你们当回诺贝尔,请问,你常年累月的实验,你没有灰心过吗?
生回答,师评价:我看到了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诺贝尔。
你真的不怕舍去生命吗?
生回答,师评价:我看到了博大心胸的诺贝尔。
再读读句子,会有更多的感悟。
师评读:感觉大家在用整个心在读。
四、文本拓展,情感升华:
师:呕心沥血的诺贝尔在逝世之前又给世界留下了怎样的遗产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播放颁奖盛会镜头。
师:你强烈感受到什么?诺贝尔奖是什么?
生:诺贝尔奖是一份荣耀;是世界性最高级别的盛会;是科学颠峰上的明珠。
教师叙述诺贝尔的墓碑安葬的地点。
出示图片:相信你们心中有许多话要说,请在诺贝尔画像边写一句话。
生:看到了为了人民幸福牺牲了自己伟大科学家。
一位以人民造福而舍去生命的科学家。
你就是世界顶峰上的一颗明星。
教师介绍墓碑,墓碑什么如此朴素呢?他想说些什么呢?
生:辉煌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我不认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
……
齐读名言:生命那是自然……我的理想……
师:请记住这句话。
全体站起来再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