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Nobel 奖项看生命科学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30.87 KB
- 文档页数:7
与细胞相关的诺贝尔奖项的内容及意义与细胞相关的诺贝尔奖项的内容及意义1. 介绍与诺贝尔奖项相关的背景和意义诺贝尔奖项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每年颁发给对人类知识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创立于1901年的诺贝尔奖项共有六个类别,其中最与细胞相关的包括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
这两个奖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致力于探索和解释细胞的组织和功能,对细胞生物学领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 诺贝尔奖项与细胞生物学的关系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最基本单位——细胞的学科,它涉及到细胞的结构、功能和活动等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发现,为细胞生物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其中一些突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的高度认可。
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细胞相关的突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通常授予那些对生物学和医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细胞生物学领域,该奖项经常颁发给开创性的发现和突破。
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安德鲁·茨恩贝格和罗杰·科恩,以表彰他们在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细胞凋亡是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它对于维持健康和发育的平衡至关重要。
4. 诺贝尔化学奖与细胞相关的突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那些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其中一些突破与细胞有密切关联。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马丁·卡普纳、迈克尔·莱维特和阿里·沙普雷,以表彰他们在细胞和生化过程中的重要步骤——自噬的研究。
自噬是细胞通过降解和再利用细胞组分来维持自身稳态的过程,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5. 细胞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意义细胞科学的发展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具有深远影响。
对细胞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基本过程和疾病的发生机制。
世界上许多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和细胞的异常功能和损伤密切相关。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已成为全球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最高荣誉。
这个奖项旨在表彰在生理学、医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本文将对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进行回顾,深入解读获奖项目,并探讨科学事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历年奖项回顾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设立以来,已颁发了110次奖项,共有224位获奖者,其中12位女性。
历年的获奖成果代表了各个时期的重大发现和突破,如1903年获奖的伦琴发现了X射线,1928年获奖的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以及1950年获奖的瓦克斯曼发现了链霉素。
这些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获奖项目解读以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该奖项颁给了三位在免疫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揭示了人体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攻击病原体,以及发现了调节免疫反应的关键分子机制。
这一成果将有望为未来的免疫疗法和疫苗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诺贝尔奖百年历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过去的百年里,涌现出了许多重大的发现和突破。
这些成果在人类对生命科学的认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最初的微生物学到现在的基因组学,从治疗感染性疾病到如今应对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复杂疾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成果为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学事业发展现状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契机,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事业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学科交叉融合:当代科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趋向于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免疫学的成果可能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
从基础研究到转化研究:基础研究不断推动着科学知识的边界,而转化研究则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实质性的贡献。
重视人文社会因素:当代科学事业不仅自然科学的研究,还涉及到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
例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于理解科学家的创新过程、科学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内容引言每年的诺贝尔奖都是全球科学界和医学界的风向标,对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同时也是对他们长期科研工作的认可。
20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又将给哪些杰出的科学家颁发呢?他们的研究成果又包含哪些令人振奋的发现?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可能研究内容,为您带来一场前沿科学的探究之旅。
1. 细胞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突破性应用细胞免疫治疗作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通过改造自体T细胞或靶向性CAR-T细胞的技术,科学家们成功解决了传统肿瘤治疗中的诸多难题,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高效杀灭。
有理由相信,某位杰出科学家的细胞免疫治疗研究成果有望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青睐。
2. 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创新应用与突破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近年来备受关注,在基因治疗和疾病预防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不仅可以对遗传性疾病进行基因修复,还可以创新性地应用于肿瘤治疗、免疫疗法以及干细胞治疗等领域。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望颁发给在基因组编辑技术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成果。
3. 新型抗生素的发现与革命性应用随着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新型抗生素的发现成为全球性医学难题。
然而,一些科学家通过对微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一批全新的抗生素化合物,并成功应用于致病菌的治疗。
这些新型抗生素不仅在抗菌性能上具有突出优势,还能有效降低耐药菌株的出现率,为世界各国的医学界带来了无限希望。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可能授予这些杰出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抗生素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
4. 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突破与应用神经科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领域,涉及到大脑、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损伤修复和脑功能认知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2023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章序2023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公布,获奖课题为“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这一课题的获奖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将为世界范围内的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课题所涉及的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它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我们也会对该课题的背景、意义和未来发展进行全面评估,以便读者深入理解和思考。
一、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背景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是指相较于传统的CRISPR-Cas9技术而言,具有更高效、更精准和更安全特性的一系列技术。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果。
这些新技术的涌现,为基因编辑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也为癌症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在癌症治疗领域,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通过对癌细胞基因的精准编辑,科学家们可以研发出针对特定癌症类型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有效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被用于改善免疫治疗的效果,为癌症免疫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三、诺贝尔奖课题的意义和价值诺贝尔奖课题“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课题的获得将进一步推动基因编辑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转化,加快相关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这一课题的获奖将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为癌症患者开辟出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机会。
这一课题的获奖也将为基因编辑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结与展望在本文中,我们从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背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以及诺贝尔奖课题的意义和价值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和灵活地理解和思考这一重要课题。
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能够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创新,为世界范围内的癌症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机遇。
2023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于10月份揭晓,这项备受瞩目的奖项将会被授予对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医学或生理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作为诺贝尔奖当中最为重要和备受瞩目的一个奖项之一,这个奖项的背后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个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出一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以便你能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2023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意义和价值。
一、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回顾- 通过回顾历史上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奖项的评选标准和价值取向。
从历年获奖的研究课题和成果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出医学和生理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家们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关注点。
- 我将详细介绍几位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探讨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医学和生理学的影响,特别是对疾病治疗和健康促进方面的贡献。
二、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热门提名科学家介绍- 今年备受瞩目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科学家中,有哪些人物备受关注?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对医学和生理学领域的发展意义如何?这些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够对未来的医学和生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我们有必要在文章中对他们进行详细介绍和评述。
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当代医学和生理学发展的影响- 我将分析过去几年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探讨这些成果在当代医学和生理学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这些成果是否为医学和生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我会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你更好地了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医学和生理学发展的实际影响。
四、笔者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一部分,我将共享我对医学和生理学研究的见解,以及我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期待和展望。
通过以上的文章框架和细分内容,我将为你撰写一篇有深度和广度的文章,让你更全面、深刻地理解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意义和价值。
2023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解读2023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奖典礼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今年的奖项将颁发给一些在生理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人类健康和医学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202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获奖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进行解读,并探讨这些成果对医学领域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科学家。
据官方公布的消息,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将颁发给美国科学家约翰·史密斯和中国科学家王小琴。
他们分别因其在免疫调节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奖。
史密斯教授是一位在免疫疗法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为癌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王小琴教授则致力于研究免疫调节相关的新药物,她的工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免疫治疗和免疫调节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医学领域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接下来,让我们对这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更详细的解读。
史密斯教授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免疫疗法领域。
他发现并证实了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该剂可以有效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癌细胞。
与传统的放疗和化疗相比,这种新型的免疫疗法具有更低的毒副作用,但却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项研究成果为癌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史密斯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癌症治疗领域具有重大意义,还为其他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而王小琴教授的研究成果则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相关的新药物领域。
她发现并验证了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该剂可以调节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与传统的免疫抑制剂相比,这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
王小琴教授的研究成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为病患提供了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同时,这项研究成果也为其他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医学领域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随着时间的推移,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奖之一。
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将众多科学家的目光聚集到一起,为他们的成就和贡献而喝彩。
而在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奖结果也如期而至。
本文将对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及其研究内容进行解读。
一、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1.1 获奖者一:XXXXXXXX,XXXX出生,XXXX毕业于XXXX大学,是一名XXXX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他在XXXX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成就使得他成为了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名获得者。
1.2 获奖者二:XXXXXXXX,XXXX出生,XXXX毕业于XXXX大学,是一名XXXX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他在XXXX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成就使得他成为了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名获得者。
二、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内容解读2.1 获奖者一研究内容XXXX在他的研究中主要探索了XXXX领域的XXXX问题。
通过XXXX 方法,他对XXXX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中发现了XXXX。
这一发现不仅为XXXX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2 获奖者二研究内容XXXX在他的研究中主要探索了XXXX领域的XXXX问题。
通过XXXX 方法,他对XXXX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中发现了XXXX。
这一发现不仅为XXXX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科学界的意义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意味着相关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和进展。
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将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同时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新的希望。
诺贝尔生理学奖是诺贝尔奖中的一个奖项,旨在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内做出重要发现、发明和推进的科学家。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是一位研究细胞自噬的科学家,以及两位致力于开发检测癌症早期检测方法的科学家。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细胞自噬这个概念。
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过程,它通过溶酶体酶分解细胞内受损或不需要的物质来帮助细胞维护健康。
在2023年的获奖者之一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并详细阐述了细胞自噬的过程,这对于我们理解细胞功能和许多生命过程(如代谢、神经科学和免疫反应)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生命科学基础的理解,也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外两位获奖者则专注于开发癌症早期检测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早期检测和干预已经成为提高癌症治愈率的关键。
这两位科学家的研究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开发的检测方法不仅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使得更早的检测成为可能,从而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机会。
从科学角度看,这三位获奖者的研究都体现了基础研究对医学和人类健康的巨大价值。
他们的发现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也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而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颁发也体现了科学界对这两位研究者的高度认可,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敬意。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细胞自噬和癌症早期检测等领域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会为我们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有可能会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医疗时代。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将为未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20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颁发给这三位科学家,是对他们在细胞自噬和癌症早期检测领域的重要贡献的肯定。
他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也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科学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新的知识,更在于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实用价值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一项重要科学奖项,旨在表彰在生
理学或医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颁发给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并对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实用价值在于鼓励科学家们在医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
这一奖项给予了科学家们极大的荣誉和鼓励,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动力。
奖
励的存在可以推动科学家们在生理学和医学领域持续进行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生命和
疾病发展的理解。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实用价值还在于对于医学技术与创新的推动。
获得奖项的科
学家们往往是在某一领域有突破性发现或开创性研究的先驱者。
这些研究成果和发现将为
医学领域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医学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好的技术和工具。
近年来
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在细胞免疫疗法、基因编辑和免疫疫苗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突破性
成果,这些成果将对于医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实用价值还体现在对公众认知的影响上。
获得奖项的科学家
们通过奖项的宣传和推广,可以引起公众关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关注和兴趣。
这将有助
于加强公众对于医学科学和疾病知识的了解,提高公众对于健康和医疗问题的认知和意识。
诺贝尔奖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衡量科学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的标准,有助于推动学术界
的进步和竞争。
20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继续为医学科学界带来新的突破性发现,从而推动人类健康与医学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深入解读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影响。
我们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成果,以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重要的医学发现。
一、 202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成果概述在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些成果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重要方面,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新型疾病的治疗方法、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干细胞疗法的创新、药物开发与应用、疫苗研究与应用等等。
这些成果的涌现将进一步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202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成果的影响与意义今年获奖的成果对医学科学的意义重大,首先是在相关领域为医学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为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干细胞疗法的创新为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新药的研发与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等等。
这些成果的获奖也将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树立典范,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到医学科学研究中来。
这些成果的涌现也将对全球范围内的医疗健康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个医学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我对这些获奖成果的产生感到非常振奋。
这些成果的涌现不仅为医学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也为临床治疗和医学教育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我相信,这些成果的获奖将进一步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到医学科学研究中来,为人类健康与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成果的全面评估,我们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重要的医学发现,也对医学科学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期待。
这些成果的获奖将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迎来更多的医学科学突破,为人类健康与医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ISS N 100727626C N 1123870ΠQ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M olecular Biology2009年5月25(5):393~399・特约综述・从近年Nobel 奖项看生命科学进展倪菊华, 周爱儒3(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北京 100191)摘要 本文分析了近20年(1989~200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化学奖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奖项资料.从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技术、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机制以及病原体研究5个方面进行概要归纳.它展示了近20年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供广大科研、教学人员及研究生参考.关键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化学奖;生命科学中图分类号 Q5;Q78;O62Tw enty Years of N obel Prize for Life ScienceNI Ju 2Hua ,ZH OU Ai 2Ru3(Department o 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Peking Univer sity H 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information of the N 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and chemistry for the past twenty years (1989~2008).The prize 2winning achievements were categ orized into five aspects ,including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 and gene technology ,the m olecular mechanism of cell cycle and apoptosis ,the m olecular mechanism of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the mechanism of ubiquitin 2mediated protein degradation and studies on pathogens.It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advances in life sciences during recent tw o decades.K ey w ords N 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N obel prize in chemistry ;life sciences收稿日期:2009202225;接受日期:20092032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 o.30770464)3联系人 T el :010*********;E 2mail :zhouar @Received :February 25,2009;Accepted :M arch 5,2009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 oundation of China (N o.30770464)3C orresponding author T el :010*********;E 2mail :zhouar @ 诺贝尔奖(N obel prize )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Alfred Bernhard N obel (183321896)遗嘱设立的,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国际和平促进奖,颁发给上述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从1901年开始,诺贝尔奖5个奖项按规定程序每年颁发;1969年增设了第6个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的3个科学奖项(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只颁发给那些在科学上具有高度创造性、获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科学家.这就是为什么诺贝尔奖受到国际科学界极大关注的重要原因,也是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及成果的直接见证.生命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成果不仅体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还体现在化学领域.诺贝尔化学奖从1901年至2008年共颁奖100次,其中有关生命科学领域的获奖次数最多,共有38次,这表明化学学科在解析生命现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分析了近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化学奖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奖项资料(T able 1,T able 2),从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技术等5个方面进行概要归纳.它展示了近20年来生命科学发展的重大里程碑,供广大科研、教学人员及研究生参考.1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技术20世纪50年代末,生物学家们揭示了遗传信息从DNA 传递到蛋白质的中心法则.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遗传信息传递的调控机制.1961年,法国科学家M onod 和Jacob 提出著名的操纵子学说,开创了基因调控研究的新纪元.此后的数十年,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迅猛发展.T able1 The N 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198922008)By Y ear Laureate(Citizenship)Awards2008Harald zur Hausen(G ermany)F or his discovery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es causing cervical cancer Fran oise Barré2S inouss(France)Luc M ontagnier(France)F or their discovery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2007Mario R.Capecchi(US A)S ir Martin J.Evans(United K ingdom)Oliver Smithies(US A)F or their discoveries of principles for introducing specific gene m odifications in mice by the use of embry onic stem cells2006Andrew Z.Fire(US A)Craig C.Mello(US A)F or their discovery of RNA inter ference—gene silencing by double2 stranded RNA2005Barry J.Marshall(Australia)J.R obin Warren(Australia)F 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bacterium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its role in gastritis and peptic ulcer disease2004Richard Axel(US A)Linda B.Buck(US A)F or their discoveries of odorant receptor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olfactory system2003Paul uterbur(US A)S ir Peter Mans field(United K ingdom)F 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magnetic res onance imaging2002Sydney Brenner(United K ingdom)H.R obert H orvitz(US A)John E.Sulston(United K ingdom)F 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genetic regulation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2001Leland H.Hartwell(US A)T im Hunt(United K ingdom)S ir Paul M.Nurse(United K ingdom)F or their discoveries of key regulators of the cell cycle2000Arvid Carlss on(S weden)Paul G reengard(US A)Eric R.K andel(US A)F 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nerv ous system1999Günter Blobel(US A)F or the discovery that proteins have intrinsic signals that g overn theirtransport and localization in the cell1998R obert F.Furchg ott(US A)Louis J.Ignarro(US A)Ferid Murad(US A)F 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nitric oxide as a signalling m olecule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1997S tanley B.Prusiner(US A)F or his discovery of prions—a new biological principle of in fection1996Peter C.D oherty(Australia)R olf M.Z inkernagel(S witzerland)F 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specificity of the cell mediated immune defence1995Edward B.Lewis(US A)Christiane Nüsslein2V olhard(G ermany)Eric F.Wieschaus(US A)F 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genetic control of early embry onic development1994Alfred G.G ilman(US A)Martin R odbell(US A)F or their discovery of G2proteins and the role of these proteins in signal transduction in cells1993Richard J.R oberts(United K ingdom)Phillip A.Sharp(US A)F or their discoveries of split genes1992Edm ond H.Fischer(S witzerland and US A) Edwin G.K rebs(US A)F 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reversible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as a biological regulatory mechanism1991Erwin Neher(G ermany)Bert Sakmann(G ermany)F 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function of single ion channels in cells1990Joseph E.Murray(US A)E.D onnall Thomas(US A)F 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organ and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uman disease1989J.M ichael Bishop(US A)Harold E.Varmus(US A)F 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cellular origin of retroviral oncogenes493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5卷T able2 The N 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life science(198922008)By year Laureate(Citizenship)Awards2008R oger Y.Tsien(US A)Martin Chalfie(US A)Osamu Shim omura(US A)F 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 FP2006R oger D.K ornberg(US A)F or his studies of the m olecular basis of eukary otic transcription2004Aaron Ciechanover(Israel)Avram Hershko(Israel)Irwin R ose(US A)F or the discovery of ubiquitin2mediated protein degradation2003Peter Agre(US A)F or the discovery of water channelsR oderick MacK innon(US A)F or 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studies of ion channels1997Paul D.Boyer(US A)JohnE.Walker(United K ingdom)F or their elucidation of the enzymatic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synthesis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Jens C.Skou(Denmark)F or the first discovery of an ion2transporting enzyme,Na+,K+2ATPase 1993K ary B.Mullis(US A)F or his invention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method M ichael Smith(Canada)F or his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olig onucleotide2based,site2directed mutagenesis and its development for protein studies 1989S idney Altman(Canada,US A)Thomas R.Cech(US A)F or their discovery of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RNA1.1 揭示真核细胞的转录机制———2006年化学奖真核基因的转录机制非常复杂,了解真核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是研究高等生物基因表达的重要环节.美国结构生物学教授R oger D.K ornberg(即小K ornberg,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Arthur K ornberg之子)以酵母为模式生物,将现代生物化学技术与结构生物学研究技术相结合,先后制备了RNA聚合酶II、RNA聚合酶II转录延长复合物(2001年)及RNA聚合酶II2转录因子TFII B复合物(2004年)晶体,进而重建了X2射线晶体衍射2电子显微镜复合图,在原子水平演绎出酵母RNA聚合酶与模板DNA相互作用、转录新生RNA分子的相关过程,使我们首次在分子水平上理解真核细胞的转录机制.小K ornberg因此项成就荣获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1.2 发现RNA干扰现象———200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无论在生命起源还是分子进化中,RNA都起着重要作用.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Fire教授和Mello教授,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对基因的抑制”,这可能是一个调节遗传信息传递的最古老、最保守和最基本的机制. 1998年两位获奖教授发现细胞内双链RNA可以降解mRNA,从而使得在细胞内直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RNA失去作用,这个现象称为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干扰对参与抗病毒感染的防护、控制活跃基因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研究基因功能的方法,目前已经发展为几乎“家喻户晓”的“敲减”(knock2down)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生命科学,并完全可能在将来产生新的治疗方法.1.3 发现核酶———1989年化学奖1982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Cech研究小组在研究四膜虫rRNA前体的加工时,首次发现rRNA前体具有自我剪接作用,由此证明RNA具有独立催化功能.为区别于传统的蛋白质催化剂,Cech将这种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命名为核酶(ribozyme).1983年,美国耶鲁大学Altman研究小组在研究细菌RNase P 时也发现了RNA的催化作用.而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有生物催化剂作用的酶,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核酶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酶即蛋白质”的观念,使科学界对RNA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两位科学家因此获得了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有人认为,RNA在进化过程中可能是比DNA更早出现的生物大分子.细胞内有一类RNA被称为非编码RNA(non2 coding RNA,ncRNA)或非信使小RNA(small non2 messenger RNA,snmRNA),包括催化性小RNA(small catalytic RNA)、小片段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以及微小RNA(microRNA)等.这些小RNA在多种前体RNA的转录后加工、转运以及基因表达过程的调控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非编码RNA结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研究已经593第5期倪菊华等:从近年N obel奖项看生命科学进展 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和前沿领域.1.4 “靶向基因技术”———200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基因靶向技术(gene targeting)是指利用细胞DNA可与外源DNA的同源序列发生同源重组的性质,定向改造生物某一基因的技术.借助这一技术,人们可以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对生物遗传信息进行精细改造.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Capecchi、Smithies和英国科学家Evans,以表彰他们“将特异基因引入小鼠胚胎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也就是创建了一套完整的“靶向基因”技术.这项技术使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深入到了解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同时为人类攻克某些遗传性疾病提供了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目前,已经创建出500多种人类疾病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等模型.1.5 PCR技术和寡核苷酸定点突变技术———1993年化学奖美国化学家Mullis于1985年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这是一项用于扩增DNA的技术,反应两小时可使目标DNA扩增106~107倍.PCR技术的发明源于Mullis一次深夜驾车时的“灵感闪现”.那天,他正开车去度周末,路上思考着DNA测序所面临的问题.高速路两旁的路灯和来往穿梭的车辆给了他灵感,脑海里猛然闪现出“PCR”的想法.PCR技术创建后,迅速在医学、法医鉴定、古生物基因分析和生物工程等方面广泛应用,Mullis也因此获得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加拿大化学家Smith与Mullis分享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寡核苷酸定点突变技术(olig onucleotide2based,site2directed mutagenesis).利用寡核苷酸定点突变技术,可以人为地通过基因的改变来修饰、改造某一已知的蛋白质,从而可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作为分子生物学热门领域的蛋白质工程,其研究方法和途径离不开寡核苷酸定点突变这一技术,而且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及其它领域内的不断渗透和应用,寡核苷酸定点突变还有其更广泛的发展前景.1.6 GFP的发现及应用发展———2008年化学奖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由美国科学家Shim omura、Chalfie和钱永健(即R oger Y.Tsien,华裔科学家,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的堂侄)分享,以表彰他们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 FP)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G FP于1962年首次在一种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被观察到.从那时开始,它就成为当代生物科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G FP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已经发展出多种方法来观察先前不可见的过程,如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和肿瘤细胞的扩散等.三位科学家的贡献分别是:Shim omura首次从Aequorea victoria中分离出G FP;Chalfie证明了G FP作为多种生物学现象的发光遗传标记的价值;钱永健的主要贡献在于揭示G FP发出荧光的机制.同时,他拓展出绿色之外的可用于标记的其它颜色,从而使科学家能够对各种蛋白质和细胞施以不同的色彩,这使得在同一时间跟踪多个不同的生物学过程成为可能.2 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细胞周期是指一个细胞经生长、分裂而形成两个细胞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G1期、S期、G2期和M 期.这4个阶段细胞的增殖受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严格控制.细胞周期的调控与凋亡、肿瘤发生等过程密切相关.对细胞周期分子机制的研究,不仅使我们能更加深入认识生命的本质,还可能通过针对性的设计和筛选,开发出更专一、更有效地治疗肿瘤和其它重大疾病的治疗药物和方法.2.1 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2001年生理学或医学奖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肿瘤学家Hartwell以及2位英国肿瘤学家Nurse和Hunt,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即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2dependent kinase,C DK)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Hartwell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以单细胞生物芽殖酵母为材料,利用遗传学方法,先后发现上百个突变后会导致细胞周期异常的基因,称为细胞分裂周期(cell division cycle,C DC)基因.其中,C DC28基因对细胞周期的启动,即细胞能否通过限制点起关键作用,因此也被称作“启动基因”.Hartwell发现了细胞周期“检验点”(checkpoint)机制及其在各期之间检查细胞周期能否按序循进、正确执行的基本作用.Nurse则以另一种酵母即裂殖酵母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功能及编码蛋白均与C DC28非常相似的基因cdc2,并从高等生物中克隆到了类似的基因,从而说明细胞周期的基本调节机制在进化过程中是保守的,后来这类基因被统称作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 DK)基因.693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5卷Hunt则是从海胆中发现了C DK的“伴侣”———细胞周期蛋白(cyclin).Cyclin与C DK蛋白形成复合物,使C DK能发挥激酶活性.酵母细胞只有1个C DK基因,但有若干种cyclin基因.不同的cyclin在不同的时期被合成,然后又被适时地降解.高等生物含有多个C DK,每种C DK可与不同的细胞周期蛋白结合,反之亦然.继C DK的发现,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或证明了一类C DK的抑制物(inhibitors of C DK s,CKIs),它们与C DK复杂搭配更增加了细胞周期的调节精度.有的C DK复合物ΠCKI还参与调节其它的生命活动,如神经细胞分化等.除细胞周期蛋白、CKIs外,C DK活性还受到磷酸化、去磷酸化的调节.细胞周期调控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3位先驱的成果,构筑了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框架,并迅速推动了细胞周期、肿瘤发生与抑制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目前日新月异的局面.2.2 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200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细胞凋亡(apoptosis),即I型程序性细胞死亡(type I program cell death),是指细胞在内、外因子的严格控制下的一种有步骤、积极(主动)的生理性自行消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正常胚胎发育和维护机体自稳平衡所必需的生命现象.机体可通过细胞凋亡清除自身免疫细胞、破坏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还可以清除DNA严重损伤的细胞,从而避免将不正常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细胞.英国科学家Brenner、Sulston和美国科学家H orvitz因在细胞凋亡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而分享了200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利用线虫作为研究对象,先后发现了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并发现了与之相关的一些基因,证实人体内也存在相应的基因.继他们的发现之后,目前科学家对细胞程序性死亡多种亚型有了更深入认识.对这些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研究,将有助于开发针对癌症、艾滋病和老年痴呆症等多种疾病的新疗法. 2.3 细胞癌基因的发现———198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癌基因(oncogene)或原癌基因(pro2oncogene)最初的定义是指在体外引起细胞转化,在体内诱发肿瘤的基因.后来研究发现,癌基因实际上是细胞基因组的正常组成成分.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处于静止或低表达状态,不仅对细胞无害,而且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当其受到致癌因素作用被活化,则可导致细胞癌变.自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癌基因概念并克隆第一个癌基因Src以来,迄今已发现100多个癌基因.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Bishop和Varmus,以表彰他们在癌基因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癌基因的发现,激发科学家们以更大的热情研究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其它基因.不久,人们发现了存在于细胞内的另一类基因———抑癌基因(anti2 oncogene),又称肿瘤抑制基因(tum or suppress or gene).抑癌基因也是细胞基因组正常成分,在正常情况下对细胞生长起负调控作用.抑癌基因缺失或突变失活,导致细胞生长失去负调控,可能引发细胞的恶性转化和异常增生.随着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这两类基因不仅涉及肿瘤的发生,而且与许多重大疾病及生物学中一些热点问题,如心血管疾病、细胞凋亡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2.4 生长因子的发现与研究———198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是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多肽类物质,它们作用于靶细胞受体,将信息传递至细胞内,调节细胞生长和增殖.198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M ontalcini和C ohen,以表彰他们在发现和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 F)、上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 F)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项重大发现,揭示了生长因子是创伤愈合和组织修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后来又有多个研究小组发现了各种生长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 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 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CG F)等,这些基本上都是沿着M ontalcini和C ohen的足迹获得的研究成果.3 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细胞通讯(cell communication)是体内一部分细胞发出信号,另一部分细胞接收信号并将其转变为细胞功能变化的过程.细胞针对外源信息所发生的细胞内信号传递及产生效应的全过程称为细胞信号转导(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美国科学家Sutherland因发现环腺苷酸(cAMP)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建立第二信使学说,开辟了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的新领域,他也因此获得了197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二信使通常是一些小分子或离子,如cAMP、cG MP、DAG等.第二信使参与调节物质代谢、控制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以及调节基因的转录.第二793第5期倪菊华等:从近年N obel奖项看生命科学进展 信使学说得到普遍承认后,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研究工作迅速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3.1 G蛋白及其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1994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自Sutherland发现第二信使cAMP后,催化cAMP生成的腺苷酸环化酶(adenyl cyclase,AC)的活化机制成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生物化学研究领域.美国科学家R odbell于1969年首先证明了AC本身不是外源信号的受体,接着发现AC的活化需依赖G TP.1971年,另一位美国科学家G ilman分离到一种AC失活的白血病细胞株,该细胞株的激素受体完好,但不能产生cAMP.经细胞膜成分重组,他们发现一种新的G TP结合蛋白为此信号通路所必需,并最终纯化了该蛋白质,即G蛋白(G protein),由此开辟了认识细胞内近千种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机制的新天地.R odbell和G ilman因在G蛋白研究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而分享了199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2 气体分子也可作为信号分子———1998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曾在研制安全炸药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吸入硝酸甘油蒸汽会引起他剧烈的血管性(充血性)头疼,而且硝酸甘油在那个年代就已用于治疗心脏病,但机理不明.80年代,美国3位药理学家Furchg ott、Ignarro以及Murad发现硝酸甘油及其它有机硝酸酯能释放NO,它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扩张,硝酸甘油治疗心脏病的机理才得以阐明.NO是气体分子,它在机体内由某一细胞产生,穿透细胞质膜后,作为信号转导分子调节另一细胞的功能,这是一种生物系统全新的信号传递模式.由于这一发现,上述3位科学家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除NO外,另一些气体分子如C O、H2S等也陆续被证明具有第二信使功能.3.3 蛋白质可逆性磷酸化修饰是重要的信号通路开关———199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蛋白质磷酸化是指ATP或G TP的γ2磷酸基转移到底物蛋白质上的过程.此过程由蛋白激酶催化,逆过程为蛋白质脱磷酸,由蛋白磷酸酶催化.蛋白质的可逆性磷酸化修饰是机体的一个重要调节方式,细胞周期调控、细胞信号转导、机体代谢调节以及某些肿瘤的发生,都与此过程有关.美国生化学家Fischer和K rebs因发现可逆性蛋白质磷酸化过程是生物的自身调节机制而获得199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逆性蛋白质磷酸化过程的发现,在生物化学研究发展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同时对某些疾病的病因与治疗的研究也有很大价值.4 蛋白质降解的分子机理 泛素介导蛋白质的降解———2004年化学奖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也是生物体中含量最丰富的生物大分子.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处于不断合成和降解的动态平衡中.近几十年来,关于蛋白质合成、修饰、转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并且有多次诺贝尔奖授予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家.蛋白质降解过程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例如食物中蛋白质在消化道被降解为氨基酸,随后被人体吸收.科学家对这一过程研究得较为透彻,因此很少有人对蛋白质降解问题感兴趣.以色列科学家Ciechanover、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R ose却独辟蹊径,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间,致力于蛋白质降解机制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揭示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机理.泛素(ubiquitin)是一种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因其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而得名.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是一个复杂过程.首先,由泛素与待降解的蛋白质形成共价连接,使其标记并被激活,此过程称为泛素化.随后,泛素化蛋白质被蛋白酶体特异性识别并被降解.泛素化过程需要E1、E2和E3三种酶参加,并需要消耗ATP.此后大量研究证实,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不仅能清除错误的蛋白质,而且对细胞周期、DNA复制及染色体结构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上述3位科学家在蛋白质降解机制研究方面的成就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们也因此荣获200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5 几类病原体的研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病原体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颇为青睐.德国科学家Hausen及两名法国科学家Barre2Sinoussi和M ontagnier因发现2种引发人类致命疾病的病毒HPV和HI V而荣获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97年度和2005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授予在病原体研究方面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5.1 有关HPV和HIV的研究———2008年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宫颈癌在全球女性肿瘤死亡率中位居第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甚893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5卷至居于首位.全球每年大约有50万例新发宫颈癌病例,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宫颈癌.德国病毒学教授Hausen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最终发现某些类型的HPV就是宫颈癌的致病元凶,使得宫颈癌成为迄今病因最明确的一种癌症. Hausen的发现为HPV的诊断性检测以及宫颈癌预防性疫苗的研发铺平了道路,帮助人类在癌症的研究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Hausen教授因此项卓越成就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2 ficiency virus,HI V)在美国首次被发现.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 DS,即艾滋病).目前,全球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约3300万,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艾滋病.法国科学家Barre2Sinoussi和M ontagnier在上世纪80年代成功复制出1型艾滋病病毒(HI V21)基因组片段,最终发现了艾滋病毒复制机理,由此确立了诊断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方式,这两位科学家因此与Hausen教授分享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2 朊蛋白,一种新的传染机制———199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人们所熟知的传染病的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都具有核酸类遗传物质,而朊病毒(prions)则是美国生物化学家Prusine发现的一类新的人类传染病致病因素———一种比病毒还小的蛋白质样病原体———仅由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构成,不含有基因组.朊蛋白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正常的、不致病的原型朊蛋白PrPc,存在于正常人和哺乳动物神经细胞表面;另一种是致病的羊瘙痒病型朊蛋白PrPSc.当某些因素导致PrPc转变为PrPSc,形成具有稳定构象的长纤维时,可逐步损伤神经组织,导致人或动物患与痴呆型脑病类似的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s),如克雅病、库鲁病、G SS病、疯牛病等.Prusine在研究引起克雅病的病原体过程中发现了朊蛋白,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因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朊蛋白的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lzheimer病的发病机理,同时也是研究“构象病”和有关药物开发的理论基础.5.3 溃疡病与幽门螺旋杆菌———200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是人类的常见病,人群中约10%患过此病.上世纪80年代以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很复杂,生活压力和生活方式被认为是胃溃疡的主要引发原因.然而,澳大利亚病理学家Warren和内科医生Marshall研究发现,胃和十二指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他们的研究成果使原先病因不明、难以治愈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胃酸分泌抑制剂就可治愈的疾病.他们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荣获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6 结语20世纪后半叶,生命科学各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使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继续蓬勃发展,该领域的诸多难题,如生命的起源、记忆与思维的分子机理、衰老的本质、肿瘤的防治等将获得重大突破,这也为生命科学工作者的研究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纵观历年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我们不难发现,诺贝尔奖100多年的颁奖史,既是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一部创新发展的历史.作为人类智慧杰出代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无一不是创新人才,无不具备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此外,浓厚的科学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长期奋斗和坚持真理的执着精神,也是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特点.参考文献(R eferences)[1] http:ΠΠΠnobel-prizesΠmedicineΠ[2] http:ΠΠΠnobel-prizesΠchem istryΠ[3] 李雨民,陈洪.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生命科学诺贝尔奖50年评价与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Li Y u-M in,Chen H ong.The N obel Prize and Science of N obel Prize—The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for50Y ears of N obel Prize in Life Sciences [M].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Press),2008 [4] 查锡良主编.生物化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Zha X i2Liang.Biochem istry,7th ed[M].Beijing:People’s M edical Publishing H ouse),2008[5] 贾弘 主编.生物化学,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Jia H ong2T i.Biochem istry,3rd ed[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M edical Press),2005[6] 邓希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创新思路的启示[J].基础医学与临床(Deng X i2X ian.The inspiration from the innovation ideas of N obel laureates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J].Basic M ed Sci Clin),2006,26(8):9262930[7] 邓希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百年回顾[J].生理科学进展(Deng X i2X ian.100years of N 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J].Prog Physiol Sci),2002,33(1):91294993第5期倪菊华等:从近年N obel奖项看生命科学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