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郭沫若诗两首》选的是《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它们都短小、精粹,清新、优美,适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追求理想、追求美的愿望。
它们的结构、手法和情调都颇为类似,可以进行比较。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
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天上的街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灿烂星空总是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
(投影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诗歌,指导朗读。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
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
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静夜》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两首诗写作手法异同点:这两首诗都是由联想到想象;其次,这两首诗也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以及对他对自由、幸福、安宁和团圆的向往。
异:首先:第一首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经行改变,是它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第二首则利用张华【博物志】中的(鲛人其眼能泣珠)的传说。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均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
《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诗人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
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
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前言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以郭沫若的两首著名诗歌《七律·长征》和《浣溪沙·渡寒风山房》为例,探讨如何进行诗歌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诗歌背景《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杰出的长征主题诗。
这首诗歌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惊险历程,表达了革命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坚持。
通过这首诗歌,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和卓越。
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漫长而辛酸的道路。
《浣溪沙·渡寒风山房》《浣溪沙·渡寒风山房》是郭沫若的爱情诗。
这首诗歌以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清幽幽的山水为背景,描述了诗人与他的爱人恋爱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眷恋之情。
听了这首诗歌,读者不禁被作者的浪漫情怀所打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爱情的殷切与真挚。
诗歌教学设计1. 诗歌欣赏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或黑板等媒介,让学生认真阅读这两首诗歌,重点分析诗歌的情感、意境、韵律等方面。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诗歌中描绘的事物、人物、环境等与自己生活的联系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 诗歌背景介绍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首诗歌,教师可以介绍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历史背景等。
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3. 诗歌创作在诗歌欣赏和背景介绍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平面、描写、节日、爱情等题材,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题材和思路完成一首诗歌创作。
在完成诗歌创作后,可以集体朗诵,并进行评价和点评,对于优秀的诗歌还可以进行精选展示。
4. 诗歌朗诵和评价在诗歌创作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评价活动。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朗诵和评价,从而达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进步的目的。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其他著作有:诗集《星空》、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2、背景知识:《天上的街市》、《静夜》这2首抒情诗,作于1921年,收入郭沫若早期第二本诗集《星空》.诗人之意并不在于具体地描绘现实,而是抒写诗人对美好未来的理想,以唤醒人们对不合理的现实世界的不满.那时国内黑暗的现实,使他对五四以后祖国的美好憧憬归于破灭,陷入了深沉的苦闷,五四过后的革命低潮给诗人带来内心的寂寞与苦闷.《星空》中虽然有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对未来开拓者近代劳工的期望,但就大多数篇章来讲,失望感伤的情绪占据着主导地位.由过去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热情,变成了对缥缈的星空的探索,悲观的色彩胜过了乐观的色彩,而这一切,都是五四运动后的低潮在诗人身上的投影.(《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郭沫若诗两首郭沫若诗两首作为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的郭沫若,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经典的诗歌,并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诗歌风格及一套完整的诗歌理论。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郭沫若诗两首,希望大家喜欢。
郭沫若诗一:春莺曲姑娘呀,啊,姑娘,你真是慧心的姑娘!你赠我这枝梅花这样的晕红呀,清香!这清香怕不是梅花所有?这清香怕吐自你的心头?这清香敌赛过百壶春酒。
这清香战颤了我的诗喉。
啊,姑娘呀,你便是这花中魁首,这朵朵的花上我看出你的灵眸。
我深深地吮吸着你的芳心,我想──-呀,但又不敢动口。
啊,姑娘呀,我是死也甘休,我假如是要死的时候,啊,我假如是要死的时候,我要把这枝花吞进心头!在那时,啊,姑娘呀,请把我运到你西湖边上,或者是葬在灵峰,或者是放鹤亭旁。
在那时梅花在我的尸中会结成五个梅子,梅子再迸成梅林,啊,我真是永远不死!在那时,啊,姑娘呀,你请提着琴来,我要应着你缭绕的琴音,尽量地把梅花乱开!在那时,有识趣的春风,把梅花吹集成一座花冢,你便和你的提琴永远弹弄在我的花中。
在那时,遍宇都是幽香,遍宇都是清响,我们俩藏在暗中,黄莺儿飞来欣赏。
黄莺儿唱着欢歌,歌声是赞扬你我,我便在花中暗笑,你便在琴上相和。
郭沫若诗二:光海无限的大自然,成了一个光海了。
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翡翠一样的青松,笑着在把我们手招。
银箔一样的沙原,笑着待把我们拥抱。
我们来了。
你快拥抱!我们要在你怀儿的当中,洗个光之澡!一群小学的儿童,正在沙中跳跃:你撒一把沙,我还一声笑;你又把我推翻,我反把你揎倒。
我回到十五年前的旧我了。
十五年前的旧我呀,也还是这么年少,我住在青衣江上的嘉州,我住在至乐山下的高小。
至乐山下的母校呀!你怀儿中的沙场,我的摇篮,可还是这么光耀?唉!我有个心爱的同窗,听说今年死了!我契己的心友呀!你蒲柳一样的风姿,还在我眼底留连,你解放了的灵魂,可也在我身旁欢笑?你灵肉解体的时分,念到你海外的知交,你流了眼泪多少?......哦,那个玲珑的石造的灯台,正在海上光照,阿和要我登,我们登上了。
[语文,-郭沫若诗两首]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示例二天上的街市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需熟悉诗人和时代背景,主要是诗人1921年写这首诗的经历和思想情绪。
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
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练习,读出感情。
要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习使用这两种手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3.解决方法:多举例子让同学们掌握知识。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理解联想和想象。
4.体会诗人的感情。
5.想象创新,续写《天上的街市》。
七、教学步骤导语“五四”高潮过后,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曾几度彷徨无定地在黄海边上踱来踱去,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蹑始终令他醉心的理想。
《天上的街市》正是展示他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
(一)明确目标1.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远大理想。
(二)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2.生字缥(piāo)缈(miǎo)3.生词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4.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
它确定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人物郭沫若,通过学习他的两首著名诗作《木兰诗》和《雨巷》来探索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一、诗人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29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孟瑞,字沫若,号东坡居士,山东诸城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多产诗歌、诗词、杂文及学术著作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古典文学、文艺理论、古文字学、甲骨学等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 理解并分析《木兰诗》和《雨巷》的主题、情感和艺术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 帮助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感悟生活、热爱生活、关怀他人。
三、教学内容1. 《木兰诗》《木兰诗》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替父杀敌的感人故事。
通过这首诗,郭沫若展现了爱国主义和女性的坚强形象。
2. 《雨巷》《雨巷》是郭沫若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雨夜的寂静和孤独。
诗人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勾勒出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间真情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学习《木兰诗》: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和意境,分析诗中的形象、语言和意义,让学生领略其真挚的爱国情怀。
3. 学习《雨巷》:通过阅读和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领悟诗人的内心世界并展开讨论。
4. 讨论互动环节:组织学生分享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展开互动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5. 创作写作环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仿写或创作,并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郭沫若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和创作的态度和水平,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简析1、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很像一篇美丽的童话,宁静而幽雅。
诗人打开那幻想的仓库,用瑰丽的彩笔,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神奇的天上街市图。
街市上,无数的通明灯火和橱窗里陈列着的无尽珍奇,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颇有一种眩晕的感觉。
牛郎和织女,这对相亲相爱的情侣,骑着牛儿,提着灯笼,遥遥摆摆地自由来往。
目睹此情此景,不禁让人羡慕,也为他们的幸福生活感到欣慰!因为在我国古代的神话里,牛郎织女的故事,没有欢乐,只有悲伤,是一出使人同情,令人痛心的悲剧。
然而我们的诗人,却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展开他浪漫主义的遐想,说天河不甚宽广,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热闹繁华的天街上闲游。
在诗人的笔下,他们生活得那样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只有欢乐,没有悲伤,从而赋予这个古老的神话以崭新的含义。
诗人之所以挥洒他的彩笔,推陈出新,乃是为了古为今用,反衬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污秽和丑恶,引导人们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微波荡漾的感情,低吟浅唱的调子,新巧奇丽的比喻,是这首诗的显著特色。
但使我们更加突出感到的是它具有的强烈的音乐性。
请听: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真是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这是由于诗人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吸取旧格律诗中的押韵、句短、每句顿数相同这些有益的因素,加以灵活运用的结果。
全诗共4节。
第1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街市。
诗人由现实生活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再联想到天上的街市。
这是由实到虚的联想,联想的交点是街灯与明星。
地上灯,天上星,都是点状的发光体,它们的类似之处,成了诗人进行联想并发挥想像的基础。
这一节诗句工整,比喻很有特色,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这样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
第2节,写天上的街市。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课文原文及赏析《郭沫若诗两首》课文原文: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静夜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赏析:《天上的街市》和《静夜》是郭沫若先生的两首代表性诗歌。
他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色彩,形象地展现了美好的自然景象和人情风貌。
在《天上的街市》中,诗人通过描绘天上街市的景象,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创造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梦幻世界。
而后,诗人又描绘了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的情景,以及他们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的景象,展现了他们自由而快乐的生活,反映了诗人对于人情美好和自由的向往。
而在《静夜》中,诗人借助月光、白云、海雾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个静谧而神秘的夜晚。
诗中的鲛人流珠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浪漫色彩,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这两首诗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色彩,通过生动的描绘和象征,展现了美好的自然景象和人情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023-11-07CATALOGUE目录•引言•《天狗》•《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诗歌风格及其影响•郭沫若的文学创作观与教育观•总结与思考01引言背景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动荡和变革的时代,新旧文化交融,诗歌创作繁荣。
个人背景郭沫若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郭沫若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文化名人的代表作为文化名人,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的文学地位课程安排与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通过学习《郭沫若诗两首》,了解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课程安排本课程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天上的街市》的学习,第二部分是《静夜思》的学习。
每个部分都将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02《天狗》这首诗是郭沫若的第一首诗,最初发表于1920年7月上海《学灯》上,后收入《女神》出版。
这首诗是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感受到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国势的骤然强盛以及二十世纪初日本所取得的成就,联想到中国现实而写下的作品。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展示了郭沫若早期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民族意识,同时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作背景创作背景与文学价值VS这首诗以天狗的形象比喻当时中国的青年,呼吁他们发扬天狗的精神,不断自我革新,以英勇无畏的精神面对外来侵略和封建文化的压迫,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这首诗采用了现代自由体诗的形式,运用了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描绘天狗的形象和表现自我革新的决心,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诗歌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名句“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赏析与解读这几句诗以天狗自喻,通过吞食月、日、星球等形象表现了青年应该具有的自我革新、勇往直前的精神。
《郭沫若诗两首》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四川乐山人。
幼年受家塾教育,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
小学和中学时代,通读《庄子》《楚辞》《史记》等书,并阅读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林纾的翻译小说,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和影响。
1914年赴日留学,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莎士比亚、雪莱、惠特曼及北欧、法国、俄国进步作家的作品,哲学上受到泛神论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天上的街市》1. 逐步展开想象的过程是:→天上的街市→天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自由2. 写作特色:(1)选取神话传说为题材。
(2)运用联想和想象。
3. 主题: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
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静夜》(一)诗的结构《静夜》诗的结构和《天上的街市》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去发现两首诗在这方面的异同。
(二)写景──想象的基础读完这两首诗就会发现,诗人的想象都是以前面的写景作为基础的,可以设想:如果只写景不想象,就不会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没有写景就直接地想象,就会显得突兀,不自然,似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成为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而且,这也符合人的认识过程,只有对所见所闻有所触动,才能有所感想并进一步产生广泛深入的联想和想象,因此写作中总是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激活自己的想象,才能写出非凡的、美妙的文章。
第十一中学年级(科目)语文讲学稿年班学生姓名:家长签字:课题:《郭沫若诗两首》
主备教师:组长签字: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课前预习:
1、诵读两首诗,读熟。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
三、自学,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第二课时
《静夜》
一、合作探究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二、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1、牵牛花开放了……
2、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缥缈()():
2、笼罩():
3、鲛人():
4、疏星():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明”字不同于其他三个()
A、远远的街灯明了
B、闪着无数的明星
C、明灯处处照长街
D、窗明几净
2、“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灯笼”的正确解释是()
A、街灯
B、流星
C、天上的明星
D、以上三者都是
3、下列各项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我想那/ 缥缈的空中
B、那隔着河的/ 牛郎/ 织女
C、漏出了/ 几点/ 疏星
D、怕/ 会有鲛人/ 在岸
4、“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不信,请看那朵流星”,这两句诗都用了句中逗号,对其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你看”之后使用逗号,能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B、这两个逗号都为诗人与读者作感情交流增加了情趣。
C、若把句中逗号去掉,两句的意思都没有改变,语句也都通顺。
D、这两个逗号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与读者指望着星空交流的情态。
三、填空题。
1、《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原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代表作有诗集《》、《》,话剧《》。
2、《天上的街市》一诗以和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
诗中主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和对理想生活的,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3、《静夜》全诗紧扣住一个“”字,对人间世界和天上世界进行了描写,以笼罩天地的“”营造出的氛围,使这首诗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训练二
阅读《静夜》这首诗,完成文后问题。
1、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的基础上,转而进入
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2、在诗的第⑴节中,诗人用、、、、这些意象,描述了静谧的夜景。
3、诗中借“”的传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2分)
4、诗的第⑴节中的“漏”字若改成“露”字,好吗?为什么?
答:
5、古往今来,“乡愁”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你能否再写出几句与乡愁有关的古代诗句呢?【要求写出作者及朝代】(至少写三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