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涎腺是外分泌腺,其分泌物流入口腔,即唾液,故涎腺又称唾液腺(salivary gland)。
除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三对大涎腺外,还有很多小涎腺分布于口腔粘膜和粘膜下层,按其所在解剖部位而命名,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磨牙后腺等。
唾液腺炎Sialadenitis性质(分类):细菌性(化脓性)病毒性特异性部位: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小唾液腺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病因:为化脓性致病菌所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链球菌@@临床表现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发生于一侧。
早期症状为腮腺部疼痛、肿胀,导管口红肿,唾液分泌减少。
2.化脓腺组织坏死期,持续性疼痛,患侧腮腺区红肿明显,下颌后凹消失,耳垂上翘。
3.由于腮腺包膜致密,筋膜分隔,脓肿常为多个、分散的小脓灶,肿胀受到约束,内部压力增高,故疼痛剧烈,触压痛明显。
有程度不等的强口受限。
4.患侧腮腺导管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排出。
5.急性期多数病员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
炎症的扩散途径1、邻近组织和间隙2、通过Santorini裂进入外耳道3、经过翼上颌裂进入翼腭窝4、脓肿在深面穿破包膜,进入咽旁和咽后间隙5、穿破皮肤形成涎瘘鉴别诊断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
多见于小儿,有接触传染史,常为双侧性。
腮腺导管开口处无脓性分泌物。
唾液分泌正常。
白细胞总数不高,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多。
急性期血淀粉酶升高,以后尿淀粉酶升高。
咬肌间隙感染:牙源性感染有牙痛史,导管口正常,唾液分泌正常预防:对重病及大手术后的病员,应特别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鼓励咀嚼运动,给酸性饮料或食物刺激唾液分泌,增强冲洗自洁作用。
治疗:1、全身抗炎治疗、支持疗法、对症处理:对体质衰弱的重病员,应维持机体的体液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输少量新鲜血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2、保持导管通畅,如无阻塞,可应用促唾药物如匹鲁卡品3、保持口腔清洁,防止逆行性感染4、急性炎症期禁忌作涎腺造影腮腺脓肿切开引流指征1、局部凹陷性水肿2、局部跳痛、明显压痛点3、穿刺有脓液4、导管口有脓液排出5、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治疗————切开时要注意防止损伤面神经。
第六章涎腺涎腺是外分泌腺,其分泌物即唾液经导管系统流入口腔,,故涎腺又称唾液腺(salivary)。
除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三大对大涎腺,还有很多小涎腺分布于口腔黏膜和黏膜下层,按其所在解剖部位而命名,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磨牙后腺等。
据统计,25%的唾液来自腮腺和60%来自下颌下腺,5%来自舌下腺,5%-10%来自小涎腺。
唾液有湿润黏膜,溶解食物和促进消化的作用。
第一节涎腺的组织结构涎腺由实质和间质两部分组成。
实质即由分泌单位(secretory unit ),皮脂腺和肌上皮细胞组成,分泌单位包括腺泡与导管系统。
导管系统由闰管,分泌管(纹管)和排泄管三部分组成,闰管和分泌管位于小叶内,排泄管穿行于小叶间。
间质即由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被膜与叶间或小叶间隔,其中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
一分泌单位(一、)腺泡腺泡连接于导管末端,由单层腺上皮细胞组成。
腺泡外周有一层薄的基底膜包绕,在腺细胞和基底膜间,有肌上皮细胞附于腺细胞上,它具有收缩能力,有助于腺泡分泌物的排出。
根据腺泡的形态、结构和分泌物质的不同,可分为浆液性、黏液性、混合性三种类型。
1浆液性腺泡浆液性腺泡(serous acinus)呈球状,由浆液细胞组成。
分泌物稀薄,呈水样,含唾液淀粉酶和少量粘液。
因此,更准确的名称应为浆黏液细胞(seromucous cells)。
光镜下,细胞呈锥体形,基底部较宽,紧附于基底膜上,顶端向着腔内。
胞核为圆形,位于基底部1/3处。
胞浆嗜碱性,含PAS阳性的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zymogen granule),其直径约为1um。
当细胞分泌时,分泌颗粒减少;同时,细胞体积变小,胞核增大,核仁明显。
电镜下,浆液细胞具有合成、贮存和分泌蛋白质细胞的特征,表现为细胞核染色质随着细胞的分泌周期而改变,分泌早期细胞核内主要是常染色质,分泌后期主要是异染色质。
粗面内质网发育良好,平行排列在胞核底部和侧方。
其间有许多棒状线粒体。
涎腺
涎腺由三对腺体组成: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一、腮腺
腮腺是涎腺中最大的腺体,位于外耳的前下方、下颌骨升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下颌后窝内,前达咬肌后方的前面,分浅、深两叶,长度为6cm,宽3~4cm,厚度约1cm。
二、颌下腺
颌下腺位于颌下三角内,椭圆形,核桃大小;分浅、深两叶,以分泌浆液为主。
三、舌下腺最小位于口底粘膜下,舌系带的两侧,是分泌唾液的混合腺体,以粘液为主。
正常声像图
涎腺正常声像图为一低回声区,非常表浅,位于皮下方。
其边界不甚清楚,但结构与周围组织不同,偶见内部呈点状回声或似网状回声。
横切时,可见一增强的管状结构影,为腮腺管。
正常腮腺超声扫查时,厚度约1cm。
颌下腺及舌下腺用同法进行。
常见疾病
混合瘤
【临床概述】
又称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全部涎腺良性肿瘤90%,85%发生在腮腺内。
肿瘤由肌上皮细胞、软骨样组织和粘液样物质组成故名,肿瘤大小不一,从蚕豆样~儿头样大小。
除因肿瘤过大影响咀嚼或吞咽及呼吸外多无自觉症状。
【超声表现】
肿瘤的声像图表现为腮腺内见圆形、椭圆形或分叶形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均匀~欠均匀,如粘液成份较多也可见液性暗区,液性暗区呈散在分布为多,晚期可有钙化光点出现,包膜反射光带呈间断型即不完整为主,也可缺如,以呈逐渐移行变化为其特点,后方回声稍增强。
CDFI大部分见中等量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的收缩期峰值速度一般
〈50CM/S,阻力指数为0.61~1.0。
腺淋巴瘤
【临床概述】
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 氏瘤,几乎全发生在腮腺,其中90%位于浅叶或下极,男性好发,男:女之比为5:1,多见于中年男性。
一般生长缓慢,通常直径<3cm。
质软可活动。
【超声表现】
声像图表现为于腮腺下极见一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周界清晰,包膜光带薄而大多完整,内部因充盈稠厚粘液大部回声极低,回声强度低于混合瘤,其间可被强回声带分割成“网格状”,大部分后方增强。
CDFI的表现的血流极为丰富,多为内部分支状血流型。
多普勒的频谱呈高速低阻型,阻力指数0.55-0.88,收缩期峰值速度多低于60CM/S。
粘液表皮样癌
【临床概述】
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占28.8%,31-50岁多发,女性稍多于男性,最常见于腮腺。
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及生物学行为,可分为高分化型和低分化型二型。
【超声表现】
声像图表现为低度恶性的粘液表皮样癌与混合瘤相似,高度恶性的在涎腺内见实质或混合性肿块,当向周围浸润时,其边缘可不规则,境界不清,实质部分呈低回声,内部光点分布不均匀,有时可见均质、致密较强的回声光团。
CDFI的血流的分布形式以内部分支型和散在型为主。
多普勒频谱形态多呈高速高阻型,阻力指数0.55-0.10,44%的PSV 大于35CM/S,超过60CM/S,则对诊断粘液表皮样癌极有参考价值。
涎腺囊肿
【临床概述】
包括粘液腺囊肿、舌下腺囊肿和腮腺囊肿(。
多因涎腺的导管因炎症或结石阻塞使腺体分泌物滞留所致,其病因多系损伤,有时多次反复损伤,可形成疤痕而阻塞排泄管,以舌下腺及腮腺为多。
舌下腺囊肿如位于下颌舌骨肌口腔侧称为舌下腺囊肿口内型,如位于皮肤侧称为口外型。
【超声表现】
声像图表现为”淝试残位蛲衷残蔚囊盒园登蟛炕厣銮浚忻飨缘陌せ厣楦腥驹蚩杉」獾悖榻崾蚩杉猩暗那抗馔拧I嘞孪倌抑仔翁嗖还嬖颉
良性淋巴上皮病
【临床概述】
多见于中年女性。
涎腺腺体被淋巴细胞浸润破坏或替代,病初多从腮腺开始,无痛性肿大,”涑式行苑⒄梗笃诳衫奂膀⑾孪倩蚶嵯伲斐裳鄹伞⒖诟桑俅采嫌殖泼坠帕ψ炔。
绾喜⒔岬拮橹⒎缡怨亟谘渍叱粕岣窳质献酆现ⅲ纯凇⒀鄹稍镒酆现ⅰ
【超声表现】
声像图表现结节型和弥漫型之分,前者与腺淋巴瘤相似,后者在双侧腺体内见弥漫性的直径为2-5MM的多个低回声区,呈筛状表现,为良性淋巴上皮病中期的典型表现。
弥漫型良性淋巴上皮病的CDFI表现为在整个的腺体内出现随机分布的点状血流信号,在光点最不均匀和囊性结构最多处,血流信号最丰富。
结节型的良性淋巴上皮病,其血流分布形式呈内部分支型,血流较为丰富。
频谱多普勒表现为结节型良性淋巴上皮病的频谱形态呈高速低阻型,PI<0.6。
涎腺炎
【临床概述】
涎腺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后者可从急性拖延所致,也可因梗阻继发感染引起。
其中以颌下腺炎中最多见,与其特定的解剖及生理因素有关,因颌下腺导管行进路线较长,行走方向自下而上,颌下腺本身分泌的唾液又含有较多的粘液成分,故易导致逆行感染。
【超声表现】
急性声像图通常表现腺体弥漫性肿大,内部回声低而不均匀,可呈混合性图象,因其为炎症浸润,故无占位性病灶,发生脓肿时,局部可见液性暗区,形态不规
则,有时内可见等回声碎屑。
慢性分为导管型及腺体型,导管型见腺体导管及分枝导管扩张,有时呈节段性,而腺体型则整个腺体可均匀增大,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腺体回声分布不均匀,腺内有散在分布的低回声区,内部回声也可弥漫增强,常见有慧星征的光点,为微气泡所致,多伴有导管结石,有时可见导管的管状回声,后壁清晰无衰减,化脓性则呈混合性图象。
CDFI表现为整个的腺体内出现随机分布的点状血流信号,与弥漫型良性淋巴上皮病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