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作业七
- 格式:docx
- 大小:18.83 KB
- 文档页数:3
课时强化作业七文言文分析综合(二)一、(2016届广东雷州市白沙中学摸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其部落多来归降。
诏议安边之策。
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
”太宗从之。
秘书监魏徵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败,此是上天剿绝。
陛下以其为降,不之诛,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
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
”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有归我者则必养之。
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弃而不纳,非天子之道,臣愚亦谓不可,宜处之河南。
”魏徵曰:“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听其言,数年之后,遂倾漉、洛,前车之鉴也。
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
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
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
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
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
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
”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有也。
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贞观政要·安边》,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②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B.①且.今降者几至十万②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C.①陛下以.内地居之②突厥余魂,以.命归我D.①天子之.于万物也②何患之.有解析:本题中,A项,助词,与“所”构成“为……所”,表被动/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1.根据下面的情境,回答问题。
今年的国家中小学助学金发放仪式即将举行,此活动由校学生会主持。
(1)假如你是校学生会主席,在发放仪式上,你会向受助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字)(2)假如你是一名助学金受助者,你作为代表的发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字)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分别以校学生会主席和助学金受助者代表的身份在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发言。
校学生会主席讲话的对象是受助者,助学金受助者讲话的对象是大家,在表达时应当结合发言人各自的身份、对象和目的,紧扣助学金发放来拟写发言。
答案(示例)(1)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和鼓励,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负期望,学习更上一层楼。
(2)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发奋学习。
2.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
其中,①________。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也同样要“望”。
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_______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
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
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解题要审清题意要求,理解整个语段含意,抓住关键词“可游、可居、可望”之间的关系,注意层次条理,同时还要注意形式的特点,如一些关联词“不但、也、都是、而且、从而”等在行文中的提示作用。
答题时不能离开“居、望、游”三个关键词。
课时作业七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微雨李商隐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细雨李商隐帷飘白玉堂①,簟卷碧牙床。
楚女②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注】①白玉堂:指天宫。
相传中唐诗人李贺临死时,看见天上使者传天帝令召唤他上天给新建的白玉楼撰写记文。
②楚女:指《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是分别如何写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的题。
做这种题,首先要确定这两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关键的词语进行分析。
如《微雨》一诗中,作者通过“林霭”“灯冷”和“水闻”等物象来描写雨,这样就可以判断出作者描写雨的方法和角度了。
此外还可以联系以前学过或读过的李商隐的诗的艺术特色,从侧面描写、比喻和想象等角度入手,李商隐的诗一般是用这些表现手法。
答案两首诗都写雨,但都没有直接写雨,《微雨》从侧面借助周围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
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微雨由初起到久落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帖。
全诗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受。
侧重于写实。
《细雨》则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
细雨由天上洒落,像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像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还像楚女披拂在两肩的浓密的长发。
整首诗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有“帷飘”“簟卷”的具体形象,有“白玉”“碧牙”“发彩”的设色烘托,有“萧萧”的清凉气氛,尤其是神女意态的虚拟摹想,合成了一幅神奇谲幻、瑰丽多彩的画面。
(2)第二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二首诗主要采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
高三语文作业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
(隋)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
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
”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
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遂皆以减论。
擢左武卫将军。
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
时为语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
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
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
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
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
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
既行。
而显和来降。
刘文静遗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
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
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
”遂被禽,送长安。
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仁果,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
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
”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从讨王世充。
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通曰:“臣老矣,不足当重任。
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
2021年名校试题重组语文(第七模拟)(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安”的民族意愿,承载了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与黄河、长江一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在泰山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
即使是民间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君,也是出于其“护国庇民”。
“泰”字之本义,即有大、强、安定之意。
只有国家强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乐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
“和合共生”的基本精神,强调“贵和尚中”即《礼记·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泰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和谐包容。
以“功成受命”“易姓告代”为标识的泰山封禅已经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天人合一还在于泰山神的“灵显昭著,佑庇万民”。
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肤寸成云,霖雨天下”。
即所谓“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乎天下者,唯泰山云尔"。
泰山的祈雨活动,在天人合一方面是“天心感召”,在官员方面是“遵旨虔祈”,由于与百姓的愿望契合,所以出现“人心为之安定”等景象。
泰山文化中的和谐包容,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
这种“和合”,既包括了“君臣父子亲戚朋友之合”,也包括了齐、鲁文化之合以及泰山儒释道文化之合。
泰山本来就是儒家思想的渊源之区,儒学一向兴盛,同时,泰山是道教的孕育之地,泰山的佛教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普照寺、竹林寺、灵岩寺等佛教寺庙同样得到发展,香火繁盛。
课时作业(七)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时间:45分钟分值:73分]1.先剔除一个与段意关系不够密切的句子,再把剩余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3分)①特别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果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不加制约,就会使一些意志薄弱者滥用手中的权力。
②只有强化对权力的制约,才能防止权力腐败,保证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
③权力制约,就是权力所有者运用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
④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是对其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
⑤由于权力是一种支配、控制和管理的力量,具有强制和不对等性,当其不受限制地被运用时,必然出现无限扩张的异化倾向。
⑥制约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种有规则的、透明的、双向的约束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2.请在横线上补写出衔接恰当的句子。
(4分)一口井,望不到底,不一定是其深。
如果井水混浊,浅井也望不到底。
一口井,一眼见底,不一定是其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看上去复杂,不一定是深刻。
如果内心是一片混浊的城府,浅薄的人,看上去也复杂。
一个人,看上去简单,不一定是浅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则通告,完成相关问题。
(5分)① 我处② 决定对长江江口街道办事处陈庄村至梅龙镇小李庄村段进行整治③ 工作,发现此段内有私自搭建的房屋④ 建筑,根据《安徽省河道管理条例》中关于“清除河堤内非法建筑物”的规定,⑤ 因此,⑥ 勒令房主于2010年9月30日前一律将房屋⑦ 拆除,⑧ 逾期不拆除的将按有关法律进行处罚。
课时作业(七) [文化经典阅读][时间:45分钟分值:48分]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
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
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孟子·万章下》)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交友不能倚仗自己年长或者富贵,也不能倚仗自己兄弟的财富地位来结交朋友。
B.孟子认为交友也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交友不要称兄道弟;不但要和今人交友,还要和古人交友。
C.孟献子的五位朋友不因孟献子“百乘之家”的地位而与之结交,孟子借这一事例论证了他的交友观。
D.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做到乐友之道而忘人之势,百乘之家和小国之君也应该如此。
2.请结合下面的选段,分点概述儒家的交友观。
(3分)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2016万卷作业七文言文专题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
曹华,宋州楚丘人,仕宣武军为牙校。
贞元末,吴少诚叛,本军以华骁果有智算,用为襄城戍将。
蔡贼攻襄城,华屡败之,德宗特赐旗甲。
元和九年,以功授宁州刺史。
未行而吴元济叛,朝廷命河阳帅乌重胤讨贼。
重胤请华为怀汝节度行营副使。
前后数十战,大破贼于青陵城。
贼平,授棣州刺史,封陈留郡王。
棣邻于.郓,贼屡侵逼,华招募群盗之劲者,补之军卒,分据要路。
其后,贼至皆击败之,郓人不敢北顾。
及李师道诛,分所管十二州为三镇。
王遂为沂兖海观察使,褊刻不能驭众,为牙将王弁所害,朝廷遂授华沂州刺史。
华至镇,视事三日,宴将吏,伏甲士千人于幕下。
群校既集.,华喻之曰:“吾受命廉问,奉圣旨,以郓州将士分割三处,有道途转徙之劳。
今有颁给,北州兵稍厚。
郓州士卒处右,州兵处左,冀.易以区别。
”分定,并令州兵出外。
既出阖门,乃.谓郓卒曰:“天子深知郓人之劳,然前害主帅者,不能免罪。
”甲士自幕中出,周环之,凡郓一千二百人,立斩于庭,血流成渠。
是日,门屏之.间,有赤雾高丈余,久之方散。
自是海、沂之人,重.足股栗,无敢为盗者。
华恶沂之地褊,请移理于兖,许之。
初,李正己盗有青、郓十二州,传袭四世,垂五十年,人俗顽骜,不知礼教。
华令将吏曰:“邹、鲁儒者之乡,不宜忘于礼义。
”乃躬礼儒士,习俎豆之容,春秋释奠于孔子庙,立学讲经,儒冠四集。
出家财赡给,俾成名入仕,其往者如归。
及镇州军乱,杀田弘正,华表请以本军进讨,就加检校工部尚书,升兖海为武宁节度,赐之节钺。
李絺叛于大梁,华不俟命赴讨。
絺方遣兵三千人取宋州,华逆击败之。
由是,宋、亳不从絺乱。
絺平,以.功加检校尚书右仆射。
以河朔拒命,移.华为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
长庆三年七月,卒于镇,时年六十九。
华虽出自戎行,而动必由礼,尤重士大夫,未尝以富贵骄人;下迨仆隶走使之徒,必待之以诚信,人以为难。
辽宁高三七模语文试卷答案(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朝花夕拾》2. 以下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A. 王之涣B. 杨炯C. 杜甫D. 白居易3.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高鹗C. 施耐庵D. 罗贯中4. 以下哪个成语出自《左传》?()A. 画龙点睛B. 亡羊补牢C. 退避三舍D. 纸上得来终觉浅5. 下列哪个词牌名是苏轼所创?()A. 江城子B. 水调歌头C. 念奴娇D. 虞美人二、判断题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答案一、7月14日1、【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词人一生仕途不畅,浮沉州县,漂零不偶,无怪《清真词》中多羁旅、离别之词,多伤秋感时之作。
或云:‚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风流子〃秋景》)或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齐天乐〃秋思》)。
在他笔下的秋,常是‚哀柳‛、‚乱叶‛、‚啼鸦‛、‚孤角‛等意象,而本词却以简叙之笔开章道:‚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
‚一庭‛即满庭。
着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联系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
同时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
在这‚凄冷‛的庭院中,词人‚伫听寒声‛。
这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可见出人之心寒、孤寂。
这寒声是秋风飒飒,秋叶瑟瑟,秋雁哀鸣,这寒声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
歇拍‚云深无雁影‛一句,提示读者,词人不仅在满庭凄冷的环境中伫立,静听秋声,而且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的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语文作业(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
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
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邢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
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
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
“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
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
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
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二、基础
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了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
B.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昨天在新建的专属剧场首演,该剧以全新的观演模式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古今穿越”。
C.这位前方记者采访到的专家表示,C919的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商用飞机的研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量,所以减肥、塑身效果都比较明显。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惊涛的壮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