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环境年鉴统计数据
- 格式:pdf
- 大小:5.11 MB
- 文档页数:38
如需下载请进入:此链接为全部的excel表格形式数据,显示不全,下载完后所有数据可见/view/2da38315a2161479171128a1.html注:生态用水仅包括部分河湖、湿地人工补水和城市环境用水。
Note: The water use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cludes only the use for the replenishment of some rivers and lakes and wetlands, and use for urban environment.如需下载请进入:/view/2da38315a2161479171128a1.html如需下载请进入:/view/2da38315a2161479171128a1.html2010年全海域海水水质评价结果单位:万平方公里2010年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标2010年主要城市工业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2010年主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情况2010年主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情况2010年各地区森林资源情况注:1.本表为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资料。
2.全国总计数包括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数据。
Note: The data in this table was obtained from the seventh National Forest Resources Inventory and the Status of Forest Resources (from 2004 to 2008).2.The gross national figure includes the data for Taiwan Provinc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and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2010年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面积单位:万公顷注:退耕还林工程中包括军事管理区46667公顷人工营造的防护林。
吉林省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发布吉林省2010年环境状况如下:2010年,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完成了全年环境保护目标。
松花江干流出省界断面始终保持Ⅲ类水质,辽河流域水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与上年相比略有好转,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全省辐射环境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范围之内,区域声环境状况同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我省环境状况虽然总体较好,但个别环境指标还需要继续努力。
一、水环境2010年,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状况保持稳定,局部区域水质状况有所改善。
(一)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状况。
2010年,全省17条江河64个监测断面参加了评价,其中Ⅱ类水质的监测断面7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10.9%,Ⅲ类水质的监测断面29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45.3%;Ⅳ类水质的监测断面为10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15.6%;Ⅴ类水质的监测断面为6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9.4%;劣Ⅴ类水质的监测断面12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18.8%。
2010年吉林省主要江河水质类别比例松花江干流水质状况良好,12个监测断面中,有11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
出我省入黑龙江境的松林断面始终保持Ⅲ类水质。
图们江干流崇善监测断面为Ⅲ类水质,南坪监测断面为Ⅳ类水质,图们和圈河监测断面为Ⅴ类水质,河东监测断面为劣Ⅴ类水质。
鸭绿江干流水质良好,云峰等4个监测断面的水质均为Ⅱ类水质,达到水质控制目标要求。
辽河干流辽河源监测断面为Ⅱ类水质,水质状况优,拦河闸监测断面为Ⅲ类水质,水质状况良好;四双大桥监测断面为Ⅳ类水质;城子上、周家河口和西辽河大桥监测断面为Ⅴ类水质,气象站和河清监测断面为劣Ⅴ类水质。
在与黑龙江省交界的3个监测断面中,由黑龙江省入白城市的嫩江白沙滩断面、由松原市入黑龙江省的松花江干流松林断面、由敦化市入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大山断面均为Ⅲ类水质,水质状况良好。
在与辽宁省交界的4个监测断面中,由四平市入辽宁省的条子河林家断面、由梨树县入辽宁省的招苏台河六家子断面、由双辽市入辽宁省的东辽河干流四双大桥断面,均达到了国家考核目标要求;由通化市入辽宁省的浑江干流民主断面为Ⅲ类水质,水质状况良好。
201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法规类别】植树造林与绿化【发布部门】全国绿化委员会【发布日期】2011.03.12【实施日期】2011.03.1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201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2011年3月12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土绿化部门及社会各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努力克服干旱、低温、洪涝等灾害影响,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取得显著成绩。
一、全民义务植树蓬勃开展领导示范带动不断加强。
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北京市义务植树活动。
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把这项活动开展下去,动员全社会为建设祖国秀美山川作出不懈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
”植树节前后,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共和国部长、百名将军相继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
宣传发动不断深入。
4月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召开第28次全体会议,部署全民义务植树和国土绿化工作。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充分展示和宣传国土绿化取得的新成就,激发了人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务院三峡办、全国政协人资环委、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绿化基金会共同发起“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绿化长江、保护三峡。
各地相继召开动员会,明确目标,发出号召,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义务植树活动。
江苏提出“绿色江苏”的建设目标,辽宁发出“大干四年,绿化辽宁”,黑龙江发出“用三五年的时间绿化龙江大地”的号召;福建开展了以“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海西”为主题的“四绿”工程建设;广西开展了“绿满八桂”春季植树大行动;山东开展“打造绿色黄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义务植树活动;浙江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千校万人同栽千万棵树”活动;甘肃各级绿委组织植树节大型主题宣传咨询活动,出动宣传车,设立咨询点,悬挂义务植树横幅,发放绿化科普读物。
徐水县环境保护局2010年环境统计分析报告按照环统要求,综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完成了全年的统计工作,经过认真细致的统计核算,我县应报重点企业21家,其中工业企业17家(7家企业关闭,10家填报表),非工业企业4家(3家医院,1家污水处理厂),结合环统要求我县新筛选了2家工业企业,1家污水处理厂,所以2010年重点工业企业填报了12家,非工业企业填报了4家。
(一)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具体分析:企业数量、环保专职人员减少原因为去年17家,今年12家企业造成;新鲜用水量的减少原因为关闭的去年7家企业新鲜用水量比较多;工业锅炉数、烟尘排放达标的蒸吨、二氧化硫排放达标蒸吨数的增加原因为去年关闭的7家企业锅炉数和蒸吨数没有今年筛选的2家蒸吨数大;废气治理设施数、废水治理设施、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污水排放口的减少因为关闭去年7家企业,每家都有一台锅炉与废气处理设施和都有一套废气治理设施造成的;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废水为增加100%原因为2010年我县污水处理厂运行,2009年没有运行,只有刘伶醉一家企业废水排入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氨氮排放量的减少原因为2010年关闭的7家企业全部都是用水企业;但是2010年化学需氧量大幅增加的原因为今年2010年新筛选企业其中一家为徐水县长兴洗毛厂,它所排放量的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比较高;二氧化硫达标台数和二氧化硫去除量的增加,原因为关闭的7家企业锅炉都没有脱硫设施。
(一)生活源各项指标分析:具体分析:城镇人口的增加原因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农村人口有一部分搬到城镇来住,也造成了城镇污水排放量污水COD氨氮的产生量增长。
城镇污水处理量2009年为0,今年增加为100%,因为我县污水处理厂在2010年5月才运行,所以污水处理厂去除COD、氨氮增加为100%,污水COD、氨氮排放量也大幅减少。
三、单个企业情况与去年比较:2009年重点工业企业调查为17家,2009年因减排和市场原因有7家企业关闭,(①徐水县奥林纸厂②保定顺迈羽绒制品有限公司③徐水县大华羽绒加工厂④徐水县华天羽绒厂⑤徐水县大辛庄振兴羽绒加工厂⑥徐水县福鑫达羽绒加工厂⑦徐水县龙祥羽绒厂)根据环统要求2010年又筛选了2家企业入统(①徐水县长兴洗毛厂②徐水县春晖羽绒加工厂)所以2010年单个企业分析只有10家企业。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报告发布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报告发布结果表明,二〇〇〇年至二〇一〇年,全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中国环境报讯《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
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全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是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于2012年1月启动的,目的是“摸清家底,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对策”。
通过调查评估,基本掌握了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了生态环境变化及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十年间,全国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总体向好,城镇、农田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剧烈,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人工化趋势明显。
农业生产与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问题依然严重,城镇化、工业化与资源开发导致的流域生态破坏、城镇人居环境恶化、自然海岸线丧失、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减少等问题加剧。
全国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风险增加,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格局局部变化剧烈。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增加,灌丛、草地、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城镇生态系统面积扩张迅速。
二是生态系统质量低,森林与草地质量有所提高。
森林、灌丛与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为优等级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8%、11.7%和5.4%。
三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
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和洪水调蓄功能有所提高,水源涵养功能无明显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下降。
四是生态环境脆弱,人工化加剧,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石漠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依然严重。
生态系统人工化加剧,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减少。
2010年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0年,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的年均浓度限值相比较,海口市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占0.9%;青岛、昆明等82个城市达到二级标准,占72.6%;太原、南京等30个城市超过二级标准,占26.5%。
)年均浓度值达到一级标准的有海口、拉萨、环保重点城市中二氧化硫(SO
2
福州、深圳、湛江、珠海、克拉玛依、吉林、汕头、湖州、泉州、北海、合肥13个城市,占11.5%;达到二级标准的有厦门、镇江等87个城市,占77.0%;超过二级标准的有淄博、乌鲁木齐等13个城市,占11.5%。
与上年同期相比,年均浓度下降的有北京、天津等67个城市,占59.3%。
)年均浓度值全部达到二级标准,其中达到环保重点城市中二氧化氮(NO
2
一级标准的城市有湛江、张家界等78个,占69.0%;达到二级标准的有渭南、石家庄等35个城市,占31.0%。
与上年同期相比,年均浓度下降的城市有上海、汕头等42个,占37.2%。
)年均浓度值达到一级标准的有海口市,环保重点城市中可吸入颗粒物(PM
10
占0.9%;达到二级标准的有湛江、拉萨等89个城市,占78.8%;超过二级标准的有兰州、乌鲁木齐等23个城市,占20.3%。
与上年同期相比,年均浓度下降的城市有枣庄、乌鲁木齐等44个,占38.9%。
2005年以来,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呈稳步下降趋势,较2005年同期,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26.3%和12.0%,二氧化氮基本持平。
2010年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统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污染防治司 > 水污染控制 > 水环境质量201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2011-06-03状况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
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浙闽区河流和西南诸河水质良好,西北诸河水质为优,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
204条河流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其中,长江、珠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2010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长江水系 水质总体良好。
105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88.6%、6.6%、1.0%和3.8%。
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长江支流水质总体良好。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十大支流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和汉江水质为优;大渡河、沱江、湘江和赣江水质良好。
但岷江眉山段、湘江衡阳段和赣江南昌段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均为氨氮。
省界河段水质为优。
20个断面中,Ⅰ~Ⅲ类和Ⅳ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95.0%和5.0%,无Ⅴ类和劣Ⅴ类水质。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2010年长江水系水质状况黄河水系 总体为中度污染。
44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8.2%、4.5%、6.8%和20.5%。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氨氮。
黄河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黄河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氨氮。
伊河、洛河和沁河水质为优,伊洛河为轻度污染,湟水河、大黑河、北洛河为中度污染,其余支流为重度污染。
渭河西安段和渭南段,湟水河西宁下游段,汾河太原段、临汾段和运城段,涑水河运城段污染严重。
2010年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0年,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的年均浓度限值相比较,海口市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占0.9%;青岛、昆明等82个城市达到二级标准,占72.6%;太原、南京等30个城市超过二级标准,占26.5%。
)年均浓度值达到一级标准的有海口、拉萨、环保重点城市中二氧化硫(SO
2
福州、深圳、湛江、珠海、克拉玛依、吉林、汕头、湖州、泉州、北海、合肥13个城市,占11.5%;达到二级标准的有厦门、镇江等87个城市,占77.0%;超过二级标准的有淄博、乌鲁木齐等13个城市,占11.5%。
与上年同期相比,年均浓度下降的有北京、天津等67个城市,占59.3%。
)年均浓度值全部达到二级标准,其中达到环保重点城市中二氧化氮(NO
2
一级标准的城市有湛江、张家界等78个,占69.0%;达到二级标准的有渭南、石家庄等35个城市,占31.0%。
与上年同期相比,年均浓度下降的城市有上海、汕头等42个,占37.2%。
)年均浓度值达到一级标准的有海口市,环保重点城市中可吸入颗粒物(PM
10
占0.9%;达到二级标准的有湛江、拉萨等89个城市,占78.8%;超过二级标准的有兰州、乌鲁木齐等23个城市,占20.3%。
与上年同期相比,年均浓度下降的城市有枣庄、乌鲁木齐等44个,占38.9%。
2005年以来,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呈稳步下降趋势,较2005年同期,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26.3%和12.0%,二氧化氮基本持平。
2010年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统计。
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一)2011-06-07 | 作者:| 来源:国家海洋局| 【大中小】【打印】【关闭】1 概述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入海河流众多,流域范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 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
2010年,各级海洋环境监测业务机构完成了全海域约9 800个监测站位的现场监测工作,共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250余万个。
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但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加,溢油等突发事故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严重。
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洋环境状况的突出问题。
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但尚有4.8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
我国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总体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
90%监控区域的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态服务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局部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较大,生态服务功能受损。
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综述2010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
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把工作重点更多地转移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来,妥善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节能减排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进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任务。
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2.45%和14.29%,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空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
完成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
不断深化项目环评,对不符合要求的59个项目不予受理、不予审批、暂缓审批或退回报告书,涉及总投资904亿元,给“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防火墙”。
三是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
深入推进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会同有关部门对2009年度重点流域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环境保护部公布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提高环境保护部日前公布了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据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与去年相比保持稳定。
地表水总体为中度污染,重点湖库未发生大面积水华,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为轻度污染。
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
全国酸雨污染依然较重。
重点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夜间噪声污染相对较重。
典型农村地区地表水为中度污染,空气质量良好。
从环境监测结果来看,"十一五"以来,全国地表水水质持续好转,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但个别地方和区域污染指标超过国家标准,污染依然严重,全国环境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
地表水Ⅰ~Ⅲ水质比例上升2010年,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51.9%,较2009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较2005年提高了14.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0.8%,与2009年基本持平,较2005年降低了6.6个百分点,达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目标(〈22%)要求。
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CODMn)年平均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较2009年下降了3.9%,较2005年下降了31.9%,好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
地表水氨氮年平均浓度超过Ⅲ类水质标准,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西南诸河、海河、长江、黄河等水系共有40个断面出现铅、汞等重金属超标现象。
七大水系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59.6%,较2009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较2005年提高了18.6个百分点,达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目标(〉43%)要求。
七大水系中,长江干流水质为优,支流水质良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农民工[3]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
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加13680亿元,增长23.0%。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2012-01-18|来源:总量司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
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5%和14.3%,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5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8.5%,比上年增长1.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79.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1.5%,比上年增加6.9%。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38.1万吨,比上年减少3.1%。
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34.8万吨,比上年减少1.1%;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03.3万吨,比上年减少4.1%。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0.3万吨,比上年减少1.9%。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7.3万吨,与上年持平;生活氨氮排放量93.0万吨,比上年减少2.4%。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1万吨,比上年减少1.3%。
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64.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3%,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0.7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4.7%,比上年增加8.0%。
烟尘排放量829.1万吨,比上年减少2.2%。
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3.2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2.8%,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烟尘排放量225.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7.2%,比上年减少7.2%。
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0第一篇: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0森林覆盖率达20% 森林蓄积量132亿立方米最近期目标就是到201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400万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森林蓄积量达到132亿立方米,全国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较大增长。
”二是到202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500万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森林蓄积量达到14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是到2050年,比2020年净增森林面积47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森林碳汇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标,该计划还宣布将实施22项主要行动,其中既包括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等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同时还包括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等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
水土流失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正面临着五大焦点问题,即七大江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坡耕地改造、东北黑土地保护、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抢救以及南方崩岗的防治。
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张学俭介绍,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第一个焦点是黄河、长江等七大江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
据了解,对七大江河中上游的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最早是从黄河开始,始于上世纪50年代。
张学俭表示,目前,七大江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以黄河为例,黄河目前大约有43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它造成了平均每年13亿吨泥沙下泻,仍然是我国水土流失一个最大的难点。
水土流失治理的第二个焦点是坡耕地的改造。
目前我国共有3.59亿亩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9.7%。
坡耕地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
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年均14亿吨土壤侵蚀量,而且使大量耕地资源遭到破坏。
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损失100万亩,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坡耕地。
黑土地的水土流失是从2000年才开始认识到的一个焦点问题。
空气污染国内空气污染有主要的三种,一种是物理污染,就是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污染,也就是通俗的灰尘污染,此类污染主要影响的是肺功能,2.5微米的颗粒物可以直接渗透到细胞里面,造成一些“煤炭肺”,“棉絮肺”,“石灰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