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设计性大学化学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7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目录模块一实验一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综合性化学实验)1实验二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和鉴定(设计性化学实验)5实验三烟叶中烟碱的提取与定性分析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6实验四玉米须中黄酮和多糖的提取、鉴别与含量测定(设计性化学实验)10模块二实验五高锰酸钾法测定蛋壳中CaO的含量(设计性化学实验)12实验六维生素C药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13实验七葡萄糖酸锌的制备和分析(综合性化学实验)15模块三实验八1,2,4—三唑的制备(设计性化学实验)18实验九聚乙烯醛缩甲醛胶水的制备(综合性化学实验)19实验十香豆素-3-羧酸的制备20实验十一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性质和组成分析(设计性化学实验)22实验十二固体酒精的制备及燃烧热的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24说明:本实验课程要求学生从三个模块(见附表)中选出四个实验题目,即从模块一、模块二中各择一个实验题目,从模块三中选择二个。
四个实验题目中设计性实验不得少于一个.设计性实验要提供设计方案,列举可行的方案。
实验前要交给指导老师批阅。
例如:模块一中选择烟叶中烟碱的提取与定性分析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模块二中选择高锰酸钾法测定蛋壳中CaO的含量(设计性化学实验),模块三中选择聚乙烯醛缩甲醛胶水的制备(综合性化学实验),环保颜料氧化铁黄的制备定(综合性化学实验)模块一实验一茶叶中的咖啡因的提取及其红外光谱的测定A茶叶中的咖啡因的提取一、实验目的(1)通过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学习固-液萃取的原理及方法。
(2)掌握索氏提取器的原理及作用。
(3)掌握升华原理及操作.二、实验原理茶叶中含有多种黄嘌呤衍生物的生物碱,其主要成分为含量约占1%~5%的咖啡因(Caffeine,又名咖啡碱),并含有少量茶碱和可可豆碱,以及11%~12%的丹宁酸(又称鞣酸),还有约0。
6%的色素、纤维素和蛋白质等。
咖啡因的化学名为1,3,7-三甲基-2,6—二氧嘌呤,其结构为:ONH3CNOCH3NNCH3NNHNN纯咖啡因为白色针状结晶体,无臭,味苦,置于空气中有风化性。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刘壮2006年5月吸量管主要内容Ⅰ验证性实验部分Ⅱ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部分Ⅲ试验指导和报告示例Ⅰ验证性实验部分实验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浓度的标定(4学时)(酸碱滴定法)一、目的要求1.学会配制酸碱溶液的方法2.学会用基准物质标定酸碱浓度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滴定操作。
4.初步了解数理统计处理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二、原理(一)酸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常用无水碳酸钠和硼砂等作标定酸的基准物质。
1、用无水碳酸钠作基准物质时,先将其置于180℃干燥2~3小时,然后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备用。
其与盐酸的反应式如下: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CO2若HCl浓度为0.1mol²L-1,滴定至反应完全时,化学计量点的pH为3.89,可选用溴甲酚绿-二甲基黄混合指示剂指示终点,其终点颜色变化为绿色(或蓝绿色)到亮黄色(pH =3.9),根据Na2CO3的质量和所消耗的HCl体积,可以计算出盐酸的浓度c(HCl)。
也可以用甲基红或甲基橙作指示剂,标定时应注意二氧化碳的影响,为减小二氧化碳的影响,在滴定临近终点时,可将溶液剧烈摇动或加热。
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时,必要时作指示剂校正。
2、用硼砂(Na2B4O7²10H2O)标定时,反应如下:Na2B4O7+2HCl+5H2O=4H3BO3+2NaCl计量点时反应产物为H3BO3(Ka1=5.8³10-10)和NaCl,溶液的pH值为5.1,可以用甲基红作指示剂。
硼砂在水中重结晶两次(结晶析出温度在50℃以下),就可以获得符合基准试剂要求的硼砂,析出的晶体于室温下曝露在60%~70%相对湿度的空气中,干燥一天一夜,保存在密闭的瓶中备用,以防失水。
由于测定或测量总是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所测得的盐酸浓度与其真实浓度存在一定差别。
根据数理统计原理可知,只是当不存在系统测量误差时,无限多次测量的平均结果猜接近真实值。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2)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熟悉化学实验的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4)掌握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勤奋刻苦的科研精神;(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训练(1)实验器材的清洁与消毒;(2)实验试剂的配制与储存;(3)实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4)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2. 基本化学实验(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鉴定;(4)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3. 综合性实验(1)化学实验设计;(2)化学实验创新;(3)化学实验报告撰写。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讲义、实验器材、实验试剂、实验数据等;(2)学生准备:实验报告、实验记录本、实验操作技能培训。
2. 教学实施(1)实验讲解: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3)实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4)实验总结:教师总结实验结果,点评学生表现。
3. 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评价:检查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完整性和准确性;(2)实验操作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态度;(3)实验讨论评价: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4)实验总结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化学专业学生的实验教材;2. 实验器材:实验室应配备齐全的实验器材,包括玻璃仪器、化学试剂、仪器设备等;3. 实验试剂:根据实验需求,准备足够的实验试剂;4. 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讲解课件,便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5.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黄连中黄连素的提取合作小构成员:邵雪王涛邓婷姚成银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生物碱的提取方法和原理。
(2)学习减压蒸馏的操作技术。
(3)熟习黄连素的化学构造,性质,提取原理和分别方法及其有关知识的综合作用。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⑴仪器250ml 圆底烧瓶回流冷凝管锥形瓶烧杯减压过滤装置⑵药品黄连95%乙醇1%醋酸浓盐酸三、实验原理黄连素(也称小檗碱),属于生物碱,是中草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
此中含量可达4%~10%。
除了黄连中含有黄连素之外,黄柏、白屈菜、伏牛花、三颗针等中草药中也含有黄连素,此中以黄连和黄柏中含量最高。
黄连素是黄色针状体,微溶于水和乙醇,较易溶于热水和热乙醇中,几乎不溶于乙醚,黄连素存在三种互变异构体,但自然界多以季铵碱的形式存在。
黄连素的盐酸盐,氢碘酸盐,硫酸盐、硝酸盐均难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其各样盐的纯化都比较简单。
O OH + OO NOH O NH O N + OH-OCH 3 CHO OH- OCH 3OCH 3OCH 3OCH 3(醇式)(醛式)(季铵碱式)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常常采纳适合的溶剂(如乙醇、水、硫酸等)。
在脂肪提取器中连续抽提,而后浓缩,再加以酸进行酸化,获得相应的盐。
粗产品能够采纳重结晶等方法进一步提纯。
黄连素被硝酸等氧化剂氧化,转变成樱红色的氧化黄连素。
黄连素在强碱中部分转变成醛式黄连素,在此条件下,再加几滴丙酮,即可发生缩合反响,生成丙酮与醛式黄连素缩合产物的黄色积淀。
四、实验步骤1、溶剂的提取⑴称取 10 克中药黄连,切研碎磨烂,放入圆底烧瓶中,加入 100ml 95%乙醇,装上回流冷凝管,加热回流0,5h,静置浸泡 1h,减压过滤,滤渣重复上述操作办理两次(后两次提取可适合减少乙醇用量和缩短浸泡时间)。
归并三次所得滤液即黄连素提取液。
2、分别纯化(2)将提取液在循环水泵下减压蒸馏回收乙醇,至烧瓶内残留液体呈棕红色糖浆状,停止蒸馏。
华南农业大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抗痉挛药二苯乙内酰脲的合成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计划学时18学时所属课程有机化学实验开设时间2011学年第二学期授课班级10应用化学(1)授课人数32指导教师抗癫痫药物5,5-二苯基乙内酰脲的制备10应用化学XXX XXX1.实验目的1.1 了解安息香缩合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学会辅酶合成及pH值控制。
1.2 了解安息香氧化反应,掌握薄层层析法监测反应进程的实验方法。
1.3 了解二苯乙二酮和尿素制备5,5-二苯基乙内酰脲的方法和机理。
2.实验原理本实验由苯甲醛经三步反应制备得到抗癫痫药物5,5-二苯基乙内酰脲,实验分为三步:(A)安息香的辅酶催化合成(B)安息香的氧化——薄层层析发监测反应的进程(C)抗癫痫药物5,5-二苯基乙内酰脲的制备2.1 本实验采用VB1作为催化剂。
当溶液体系呈微碱性时,VB1分子中的噻唑环上的氮原子和硫原子邻位上的氢退去,噻唑环生成碳负离子:然后碳负离子与苯甲醛作用生成中间体,中间体异构化后与苯甲醛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经分解后得到安息香。
反应历程为:2.2 用硝酸氧化安息香可以制得二苯乙二酮:过程中用薄层分析可以检测反应进行的程度,从而调整反应进行的时间。
2.3 二苯乙二酮在碱性的条件下发生重排,得到二苯基乙醇酸。
氢氧根亲核进攻二苯乙二酮的一个羰基,生成的羟基负离子加成另一个羰基。
苯基带着一对电子向羰基转移重排,反应的动力是生成羰基负离子的稳定性。
生成的二苯基乙醇酸与尿素缩合生成5,5-二苯基乙内酰脲。
3.操作步骤(及装置):3.1 辅酶催化合成安息香称取3.6g研磨过的维生素B1置于1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2ml蒸馏水和30ml乙醇(95%),振摇使其完全溶解,塞上瓶口,置于冰盐浴中冷却。
在另一个锥形瓶中加入20ml10%氢氧化钠溶液,也置于冰盐浴中冷却。
将冷却后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加到VB1的乙醇溶液中(保持低温以防Vb1分解,使pH值在9.6~9.8,约需要12ml),用精密pH试纸监测溶液pH值,当溶液pH值达到9.7的时候停止滴加。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目录模块一实验一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综合性化学实验) (1)实验二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和鉴定(设计性化学实验) (5)实验三烟叶中烟碱的提取与定性分析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 (6)实验四玉米须中黄酮和多糖的提取、鉴别与含量测定(设计性化学实验)··10 模块二实验五高锰酸钾法测定蛋壳中CaO的含量(设计性化学实验) (12)实验六维生素C药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 (13)实验七葡萄糖酸锌的制备和分析(综合性化学实验) (15)模块三实验八 1,2,4-三唑的制备(设计性化学实验) (18)实验九聚乙烯醛缩甲醛胶水的制备(综合性化学实验) (19)实验十香豆素-3-羧酸的制备 (20)实验十一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性质和组成分析(设计性化学实验)。
22实验十二固体酒精的制备及燃烧热的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 (24)说明:本实验课程要求学生从三个模块(见附表)中选出四个实验题目,即从模块一、模块二中各择一个实验题目,从模块三中选择二个。
四个实验题目中设计性实验不得少于一个。
设计性实验要提供设计方案,列举可行的方案。
实验前要交给指导老师批阅。
例如:模块一中选择烟叶中烟碱的提取与定性分析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模块二中选择高锰酸钾法测定蛋壳中CaO的含量(设计性化学实验),模块三中选择聚乙烯醛缩甲醛胶水的制备(综合性化学实验),环保颜料氧化铁黄的制备定(综合性化学实验)模块一实验一茶叶中的咖啡因的提取及其红外光谱的测定A 茶叶中的咖啡因的提取一、实验目的(1)通过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学习固-液萃取的原理及方法。
(2)掌握索氏提取器的原理及作用。
(3)掌握升华原理及操作。
二、实验原理茶叶中含有多种黄嘌呤衍生物的生物碱,其主要成分为含量约占1%~5%的咖啡因(Caffeine,又名咖啡碱),并含有少量茶碱和可可豆碱,以及11%~12%的丹宁酸(又称鞣酸),还有约0.6%的色素、纤维素和蛋白质等。
咖啡因的化学名为1,3,7-三甲基-2,6-二氧嘌呤,其结构为:ONH3CNOCH3NNCH3NNHNN纯咖啡因为白色针状结晶体,无臭,味苦,置于空气中有风化性。
易溶于水、乙醇、氯仿、丙酮、微溶于石油醚,难溶于苯和乙醚,它是弱碱性物质,水溶液对石蕊试纸呈中性反应。
咖啡因在100℃时失去结晶水并开始升华,120℃升华显著,178℃时很快升华。
无水咖啡因的熔点为238℃。
咖啡因具有刺激心脏,兴奋大脑神经和利尿等作用,因此可单独作为有关药物的配方。
咖啡因可由人工合成法或提取法获得。
本实验采用索氏提取法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利用咖啡因易溶于乙醇,易升华等特点,以95%乙醇作溶剂,通过索氏提取器(或回流)进行连续抽提,然后浓缩、焙炒而得粗制咖啡因,在通过升华提取得到纯的咖啡因。
三、实验装置1.索氏提取器:见图2-17。
2.回流提取装置:在无索氏提取器的情况下,可采用回流冷凝装置(图3-13)。
但一般回流冷凝装置所用溶剂量较大,且提取效果较索氏提取器差。
3.升华装置:具有较高蒸气压的固体物质,在加热到熔点以下,不经过熔融而直接变成蒸气,蒸气遇冷再凝结成固体的过程称为升华。
用升华法可制得纯度较高的产品,但此法损失较大。
在蒸发皿中加入已充分干燥的待升华物质,蒸发皿上盖一带有密集小孔的滤纸,再倒扣一个口径比蒸发皿略小的玻璃漏斗。
为避免蒸气逸出,在漏斗颈部塞一小团棉花。
图4-31即为常压升华装置。
四、试剂与器材1.试剂茶叶,95%乙醇,生石灰。
2.器材60ml索氏提取器一套,蒸发皿,玻璃漏斗,蒸馏头,接受管,50ml锥形瓶,直形冷凝管。
五、实验步骤称取5g茶叶末,将茶叶装入滤纸套筒中,把套筒小心地插入索氏提取器中,取50ml95%乙醇加入60ml平底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按图2-17安装好装置。
水浴加热,连续提取22.5h后,提取液颜色较淡8,待溶液刚刚虹吸流回烧瓶时,立即停止加热。
安装好蒸馏装置(见图3-2),水浴上进行蒸馏,蒸出大部分乙醇并回收乙醇。
残液(约5~10ml)倒入蒸发皿中,加入2g研细的生石灰粉,在玻璃棒不断搅拌下蒸汽浴上将溶剂蒸干。
再在石棉网上用小火小心地将固体焙炒至干。
取一只合适的玻璃漏斗,罩在隔以刺有许多小孔的滤纸的蒸发皿上(见图4-31)。
用小火小心加热升华,若漏斗上有水汽应用滤纸擦干。
当滤纸出现白色针状物时,可暂停加热,稍冷后仔细收集滤纸正反面的咖啡因晶体。
残渣经拌和后可用略大的火再次升华。
合并产品后称重,测熔点。
产量约20~30mg。
六、注意事项(1)加入生石灰起中和作用以除去丹宁酸等酸性的物质。
生石灰一定要研细。
(2)乙醇将要蒸干时,固体易溅出皿外,应注意防止着火。
(3)升华前,一定要将水分完全除去,否则在升华时漏斗会出现水珠。
遇此情况,则用滤纸迅速擦干水珠并继续焙烧片刻而后升华。
(4)升华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度。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纯咖啡因为白色针状晶体,实验结果可用电子天平称重。
本实验如没有索氏提取器,也可用回流方法来提取咖啡因。
思考题(1)索氏提取器的原理是什么?与直接用溶剂回流提取比较有何优点?(2)升华前加入生石灰起什么作用?(3)升华操作的原理是什么?(4)为什么在升华操作中,加热温度一定要控制在被升华物熔点以下?(5)为什么升华前要将水分除尽?(6)除了升华还可以用何方法提纯咖啡因?B 咖啡因的红外吸收光谱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学习AVATAR360FT-IR的使用方法。
(2)掌握常用的固态物质红外制样方法——溴化钾压片法。
(3)学习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对有机化合物结构进行定性鉴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红外吸收光谱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能提供有机物中所含官能团等信息。
有关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参阅4.2.3节。
2.测定红外光谱时,不同类型的样品须采用不同的制样方法。
固态样品一般可采用压片法和糊状法制样。
压片法是将样品与溴化钾粉末混合研磨细和匀后,压制成厚度约为1mm的透明薄片;糊状法是将样品研磨成足够细的粉末,然后用液体石蜡或四氯化碳调成糊状,然后将糊状物薄薄地均匀涂布在溴化钾晶片上。
由于石蜡或四氯化碳本身在红外光谱中有吸收,所以在解析谱图时要将它们产生的吸收峰扣除。
图4-32是液体石蜡或四氯化碳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3.测绘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仅仅是化合物结构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红外光谱图进行解析。
红外光谱图中有很多吸收峰,含有丰富的结构信息,但其中有许多我们还不能准确地解释。
对于初学者来说,主要应掌握4000~1500cm-1官能团特征频率区的吸收峰和1500cm-1以下一些重要吸收峰的归属,并学会红外标准谱图的查阅或标准谱库的计算机检索方法。
三、仪器和试剂(1)AVATAR360FT-IR红外光谱仪或其他型号的红外光谱仪器。
(2)红外干燥灯、不锈钢镊子和样品刮刀、玛瑙研钵、试样纸片、压模、压片机、磁性样品架、无水乙醇浸泡的脱脂棉等。
(3)样品和试剂:实验十二A中提取的咖啡因、溴化钾粉末。
四、实验步骤1.开启仪器,启动计算机并进入OMNIC窗口(第4.2.3节相关容)。
2.压片法制样:取1~2mg干燥试样放入玛瑙研钵中,加入100mg左右的溴化钾粉末,磨细研匀。
按照图4-33顺序放好压模的底座、底模片、试样纸片和压模体,然后,将研磨好的含试样的溴化钾粉末小心放入试样纸片中央的孔中,将压杆插入压模体,在插到底后,轻轻转动使加入的溴化钾粉末铺匀。
把整个压模放到压片机的工作台垫板上(见图4-34),旋转压力丝杆手轮压紧压模,顺时针旋转放油阀到底,然后,缓慢上下压动压把,观察压力表。
当压力达到1×105~1.2×105kPa(约100~120kg/cm2)时,停止加压,维持2~3min,反时针旋转放油阀,压力解除,压力表指针回到“0”,放松压力丝杆手轮,取出压模,即可得到固定在试样纸片孔中的透明晶片。
将试样纸片小心放在磁性样品架的正中间,压上磁性片。
制好的试样供下一步收集样品图时用。
3.绘制试样咖啡因的红外光谱图并进行标准谱库检索(详见第4.2.3节)。
整个过程包括:(1)设定收集参数;(2)收集背景;(3)收集样品图;(4)对所得试样谱图进行基线校正,标峰等处理;(5)标准谱库检索;(6)打印谱图。
4.收集样品图完成后,即可从样品室中取出样品架。
并用浸有无水乙醇的脱脂棉将用过的研钵、镊子、刮刀、压模等清洗干净,置于红外干燥灯下烘干,以备制下一个试样。
五、谱图解析1.对照试样的结构,对红外谱图中的吸收峰进行归属。
4000~1500cm-1区域的每一个峰都应讨论,小于1500cm-1的吸收峰选择主要的进行归属。
归属时可参考图4-20和附录3。
2.记录计算机谱库检索的结果,并对检索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注意事项1.制样时,试样量过多,制得的试样晶片太“厚”,透光率差,导致收集到的谱图中强峰超出检测围;试样量太少,制得的晶片太“薄”,收集到的谱图信噪比差。
2.红外光谱实验应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因为红外光谱仪中的一些透光部件是溴化钾等易溶于水的物质制成,在潮湿的环境中极易损坏。
另外,水本身能吸收红外光产生强的吸收峰,干扰试样的谱图。
七、思考与讨论1.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它能提供哪些重要的结构信息?2.为什么甲基的伸缩振动出现在高频区?3.单靠红外光谱解析能否得到未知物的准确结构,为什么?4.含水的样品是否能直接测定其红外光谱,为什么?实验二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和鉴定(设计性实验)一、目的与要求1.通过对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掌握天然产物的提取技术。
2.通过对小檗碱的鉴定,掌握一般生物碱的鉴别方法。
3.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初步了解并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二、基本原理黄连主含小檗碱,含量为5.20%-7.69%,还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由于它们有相似结构,常统称为黄连生物碱。
小檗碱异名为黄连素,在水或稀乙醇中结晶所得小檗碱为黄色针状结晶。
游离小檗碱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几乎不溶于冷乙醇、氯仿和乙醚。
小檗碱和大分子有机酸生成的盐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小。
小檗碱有季铵式、醛式、醇式,3种能互变的结构式,以季铵式最稳定。
小檗碱的盐都是季铵盐,于硫酸小檗碱的水溶液中加入计算量的氢氧化钡,生成棕红色强碱性游离小檗碱,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醚,称为季铵式小檗碱。
如果于水溶性的季铵式小檗碱水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碱,则生成游离小檗碱的N +OCH 3OCH 3O 沉淀,称为醇式小檗碱。
如果用过量的氢氧化钠处理小檗碱盐类则能生成溶于乙醚的游离小檗碱,能与羟胺反应生成衍生物,说明分子中有活性醛基,称为醛式小檗碱。
小檗碱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法(包括水或水-有机溶剂法、醇-酸水-有机溶剂法、碱化有机溶剂法)、离子交换树脂法、沉淀法等,通过生物碱特有的沉淀反应和显色反应对其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