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线粒体及叶绿体的提取 2015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25
观察叶绿体线粒体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和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材料1. 鲜嫩的植物叶片2. 显微镜3. 盖玻片4. 细悬浮液5. 10%的醋酸实验步骤1. 将几片鲜嫩的植物叶片放入细悬浮液中,并用盖玻片盖好。
2. 在显微镜下,以低倍镜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位置。
3. 向盖玻片下方滴添加10%的醋酸,使细胞质细小透明,以进一步观察叶绿体的结构。
实验结果在低倍镜下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叶绿体位于植物细胞的质体中,并且形状呈现出类似棒状或片状的结构。
叶绿体通常密集分布在植物叶片的表皮细胞中,主要在细胞质内。
在添加醋酸后,通过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发现叶绿体的内部结构更加清晰可见。
叶绿体内部存在着一系列被称为叶绿素的色素体颗粒,这些颗粒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成分之一。
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并转化为化学能,供植物进行代谢活动。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学习,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叶绿体是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主要参与光合作用反应。
2. 叶绿体的形态和位置在不同植物细胞中可能存在差异,但通常位于细胞的质体中。
3. 叶绿体内部含有叶绿素,该色素体颗粒能够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植物所需的化学能。
这些观察结果和结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也为我们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提供了基础。
实验总结叶绿体线粒体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植物叶片中的叶绿体结构,加深对其功能的理解。
通过该实验,我们了解到叶绿体是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之一,它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这一色素体颗粒能够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生物化学过程所需的化学能。
实验中合理运用显微镜和化学试剂,配合对叶绿体的仔细观察和镜下调整,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还有许多细节和特点有待进一步探究。
高三生物基础实验(人教版(上)):实验3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含解析——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方法,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的方法前情提要:关键词:叶绿体、线粒体、健那绿难度系数:★★★重要程度:★★★★基础回顾:考点内容要求考纲解读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Ⅱ1、理解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方法2、理解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的方法考点一览: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实验原理(1)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2)线粒体呈无色,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1)观察叶绿体(2)观察线粒体技能方法:1.观察叶绿体时,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的原因保持有水状态以保证叶绿体的正常形态,并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否则,细胞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的观察。
2.观察线粒体的实验要滴加健那绿染液的原因健那绿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使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从而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线粒体的分布和形态。
3、与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有关留意事项(1)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窥察物像的干扰。
(2)用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为实验材料的缘故原由:靠近下表皮的叶肉为栅栏构造,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窥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3)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制止被灼伤。
(4)盖盖玻片时,一定要缓慢且与载玻片成45°夹角,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液滴,防止装片下产生气泡。
【误区警示】走出叶绿体、线粒体窥察实验的“5”个误区(1)窥察线粒体应挑选人体或动物细胞或植物体无色部位细胞,不能挑选绿色构造细胞。
(2)窥察线粒体与叶绿体均需保持细胞活性状态。
(3)观察叶绿体时需保持叶片有水状态,防止失水。
(4)制作观察线粒体的临时装片时,是滴一滴健那绿染液于载玻片中央用于染色,而不是滴一滴生理盐水。
实验三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一实验目的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和线粒体分布在,叶绿体呈色, 不需要经过染色,可在高倍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线粒体的形态呈;线粒体呈色,因此需用染液将其染成,而细胞质接近无色,才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线粒体,其形态呈。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制作临时装片
2观察叶绿体
①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②菠菜叶片临时装片
2 观察线粒体
①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②洋葱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三实验结果
四思考与讨论
1 观察叶绿体时,为什么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不能放干?2为什么观察线粒体用的是洋葱内表皮,而不用外表皮?。
实验二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的分级分离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细胞器分离的一般原理和方法;2、掌握分级分离的原理和注意事项;3、观察叶绿体的自发荧光和次生荧光.4、线粒体的分离方法以及詹纳斯绿B超活染色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将组织匀浆后悬浮在等渗介质中进行差速离心,是分离细胞器的常用方法.细胞组分的分离在等渗溶液〔0.35mol/L Nacl或0.4mol/L蔗糖溶液〕中进行.●将匀浆液在1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2 min以全除组织残渣和未破碎的细胞.●在3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5 min,即可获得沉淀的叶绿体〔混有部分细胞核〕.●上清液在高速冷冻条件下10000rpm/min分离10分钟,所得沉淀即为线粒体,可反复离心一次.三、实验步骤:第一部分细胞核与叶绿体的分离与观察1、选取新鲜的菠菜叶,洗净搽干后去除叶梗和粗脉,称30g于150ml0.35mol/L Nacl溶液中,放入组织捣碎机<间歇>;低速匀浆1min;间歇匀浆.2、将匀浆用6层纱布过滤于烧杯中.3、每小组取滤液4 ml在1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2 min;4、取上清液在3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5 min;沉淀即为叶绿体〔混有部分细胞核〕;上清夜转入干净的离心管中用于线粒体分离.5、叶绿体观察:➢将沉淀用0.35mol/L Nacl悬浮.〔浓度不要太高,不利于观察〕➢取叶绿体悬液一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即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取叶绿体悬液一滴于载玻片上,再滴加一滴0.01%吖啶橙染料,加盖玻片即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第二部分线粒体的分级分离以及超活染色观察6 第4步获得的上清液在高速冷冻条件下10000rpm/min分离10分钟,所得沉淀即为线粒体,可反复离心一次.收集沉淀涂片,用1%詹纳斯绿B染色5-10分钟,线粒体为蓝绿色圆形颗粒.实验过程最好在0-4o C的条件下进行;如果在室温下,要迅速分离和观察.〔教师演示示X〕第三部分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一、实验目的:观察活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分布.二、实验原理:线粒体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其形态和数量随不同物种、不同组织器官和不同生理状态而发生改变.詹纳斯绿B是一种毒性较小的碱性染料,可专一性的对线粒体进行超活染色,这是由于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的作用,使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即有色状态〕,呈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这些染料被还原为无色的色基〔即无色状态〕.三、实验步骤:1、取清洁载玻片,滴2滴1/5000詹纳斯绿B染液;2、用牙签宽头在口腔颊黏膜处稍用力刮取上皮细胞,将刮下的黏液状物放入载玻片的染液中,染色10-15 min;〔作用,染液不可干燥,必要时加滴染液〕;3、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四、实验结果:在低倍镜下,选择平展的口腔上皮细胞,换高倍镜观察,可见扁平状上皮细胞内,核周围的胞质中,分布着一些被染成蓝绿色的颗粒状或短棒状的结构,即为线粒体.实验作业:3 绘口腔上皮细胞示线粒体形态与分布.。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分离通常依赖于差速离心技术,这是一种利用离心力通过不同密度和大小分离细胞器的方法。
叶绿体和线粒体可以通过粗破碎细胞获得粗提取液,然后通过离心分离纯化。
下面是一个标准的分离流程:1. 组织匀浆:收集新鲜的植物叶片,并在预冷的匀浆缓冲液中匀浆。
这个缓冲液通常包含适合的缓冲剂(如MOPS或HEPES),渗透压调节剂(如蔗糖或甘露醇),以及保护剂(如EDTA)来保护细胞器免受损坏。
匀浆过程应该足够温和,以避免损坏叶绿体和线粒体,但又足够强以破坏细胞以释放细胞器。
2. 过滤和初步离心:将匀浆液通过细目筛或纱布过滤以去除较大的细胞碎片和未破碎的细胞。
首先使用低速离心(例如1000 g左右,5-10分钟)去除细胞碎片和核。
3. 差速离心:收集上述低速离心后的上清液,然后在更高的速度下离心(例如5000-15000 g,10-20分钟),以沉淀叶绿体。
收集叶绿体沉淀,将上清液进行更高速度的离心(例如20000-50000 g,30分钟以上)以沉淀线粒体。
4. 洗涤和纯化:可以用同样的缓冲液轻轻重悬叶绿体和线粒体沉淀,并再次离心以清洗并进一步纯化。
可以重复上述离心步骤,或者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来进一步纯化叶绿体和线粒体。
5. 密度梯度离心(如果需要更高纯度的细胞器):梯度通常使用蔗糖、过氧化氢或聚乙二醇等物质制备。
把叶绿体和线粒体悬浮液层叠在密度梯度上,然后进行高速离心,不同密度的细胞器会在梯度中不同的位置聚集。
6. 收集和存储:在密度梯度离心后,仔细收集不同密度的带,其中包含纯化的叶绿体和线粒体。
采集后的细胞器可在适当的缓冲液中存储于低温条件下,以保持其功能。
在整个过程中,细胞器的完整性和功能的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所有步骤都应在低温、缓冲的条件下轻柔地操作。
另外,根据研究目的,可能还需要添加特定的酶抑制剂或其他添加剂以保护细胞器免受损伤。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案一【实验原理】(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中,所以,可以通过研磨法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若无丙酮亦可用酒精代替)。
(2)纸层析法:层析液(在60℃~90℃下分馏出来20份石油醚+ 2份丙酮+ 1份苯混合而成)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这样,几分钟之后,叶绿体中的色素就在扩散过程中分解开来。
所以,可以用纸层析法分离出叶绿体中的色素。
【实验器材】新鲜的绿色菠菜叶片,干燥的定性滤纸,烧杯,研钵,小玻璃漏斗,脱脂棉,载玻片,剪刀,小试管,培养皿盖,药勺,量筒,天平。
丙酮,层析液,二氧化硅,碳酸钙。
【实验过程】(一)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1、用天平称取5g绿色的叶片,用剪刀剪碎,放入研钵中;2、向研钵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5ml丙酮。
由于丙酮具有一定的毒性并且很容易挥发。
为了尽量少的吸入丙酮,可以将一片滤纸盖在研钵上,纸的中心穿一个洞,将杵棒套入洞口进行研磨。
※为什么要加入少许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的更充分;加入少许碳酸钙是为了保护叶绿体中的色素,为是由于碳酸钙可以中和液泡破裂后释放出的有机酸,调节液体的PH,防止或避免色素被破坏。
※为什么要加入丙酮?丙酮是有机溶剂可以使色素溶解其中,作为色素的溶剂。
3、将研磨液迅速倒入小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漏斗基部放一小团脱脂棉)。
将滤液收集到一个小试管中,及时用塞将试管口塞紧。
(以防止滤液中的丙酮挥发)※是否可以用滤纸来代替脱脂棉?不可以,滤纸对光合色素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使滤液的色素分子减少。
(二)制备滤纸条:取一块预先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将滤纸剪成长6cm、宽1cm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距这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在剪裁定性滤纸时,尽量注意双手不要接触纸面,以免手上的油脂或其他脏物污染滤纸,影响色素在纸条上的扩散。
实验名称: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1. 叶绿体的观察:
2. 线粒体的观察:
三、方法步骤:
1. 叶绿体的观察:
2. 线粒体的观察:
四、实验结果:
1. 叶绿体呈形,色。
2. 在显微镜下,可明显地观察到叶绿体随细胞质基质的流动而在细胞中做(顺/逆时针运动),也有少数细胞作(顺/逆时针运动)。
3. 健那绿染色后的活细胞中,线粒体呈色,而细胞质接近色。
五、注意事项:
六、思考题:
1.观察叶绿体为什么用黑藻叶片?你还能想到什么实验材料。
2.黑藻的叶细胞中也有线粒体,为什么不选作为观察线粒体的实验材料?
3.细胞质中叶绿体的流动代表什么在流动?这种流动的状态对活细胞完
成各项生命活动有何生理意义?如果加速叶绿体流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泡桐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提取与分离一、试验目的:1、将泡桐叶片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提取出来。
2、掌握植物叶片中叶绿体和线粒体提取与分离的基本技术。
3、学习蔗糖沉淀差速离心法和差速离心法提取线粒体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材料:泡桐新鲜叶片。
实验试剂:蒸馏水;液氮;缓冲液A(50 mmo l/L Tr is,,25 mmo l /L EDTA,1.25 mo l/L N aC l ,10 mmo l/Lβ-巯基乙醇, ψ=0. 1% (W /V ) BSA (牛血清蛋白) , ψ= 2% (W /V) CTAB, 10 g /L PVP, pH = 8. 0);缓冲液B (Tris2HCl 0.105 mol/ L, 蔗糖0.15 mol/ L, EDTA 0.1005 mol/ L, BSA 0.11% , 巯基乙醇0.11%, pH =7.15);缓冲液C( Tris2HCl 0.105 mol/ L, 蔗糖0.13 mol/L, MgCl2 0.101 mol/ L, pH 7.15);缓冲液D( 0. 2 mol/ L 蔗糖、0. 3mol/ L 甘露醇、50 mol/ L Tris2Cl、1 mol/ L EDTA、0. 1% BSA 、0. 6% PVP、0. 1% B2巯基乙醇,pH 7. 5);缓冲液E( 蔗糖0. 3 mol/ L、50mol/ L T ris2Cl, pH 7. 5);缓冲液F( 50 mol/ LTris2Cl、0. 3 mol/ L 甘露醇、0. 2 mol/ L 蔗糖、0. 1% BSA、0. 6% PVP, pH = 7. 5);纱布等。
试验仪器:研钵,研磨棒;离心管(250ml);高速冷冻离心机;移液枪;高速组织捣碎器等三、试验步骤:1、叶绿体的提取与分离(1) 称取新鲜泡桐叶片50 ~ 100 g, , 暗处理12小时,蒸馏水洗干净在液氮中保存3 h以上, 以最快速度磨成粉末, 然后用6层无菌纱布过滤, 收集滤液, 弃渣。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高二下学期生物实验报告班级小组组号姓名评价实验名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报告实验原理:高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一般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听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持接近无色。
线粒体能在健那绿染液中维持活性数小时,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和分布。
实验步骤(先低倍镜、后高倍镜)(描述、评价)实验解疑(1 )用藓类的小叶或者菠菜叶的下表皮(稍带叶肉)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藓类属阴生植物,菠菜叶的下表皮是菠菜时的背阳面,这样的细胞中的叶绿体大且数目少,且藓类小叶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便于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 2 )观察叶绿体的监时装片,在实验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防止细胞内的叶绿体失水,如果叶绿体失水,叶绿体就缩成一团,无法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3 )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静止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它会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运动。
(4 )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的关系:叶绿体呈椭球形或球形,可以减少运动时的阴力,有利于叶绿体的运动。
叶绿体在细胞质散乱地分布,相互不重叠,有利于每一个叶绿体都充分接受光照。
叶绿体在细胞中的运动又有利于其内部的每一个基粒充分接受光照。
参考答案:取材制片观察1 / 1体验篇二:实验报告: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20131104沭阳县建陵中学实验报告2013年10月16日高一年级Ⅰ部7班姓名:实验组号:实验名称:一、实验原理: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
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呈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二、实验目的: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2.识别光学显微镜下的叶绿体和线粒体。
叶绿体的分离、纯化及荧光观察实验目的:1、通过植物细胞叶绿体的分离与纯化,了解细胞器分离与纯化的原理和方法2、熟悉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叶绿体的自发荧光和间接荧光实验原理:差速离心法用于分离大小不同的物体。
在差速离心中细胞器沉降的顺序为:细胞核、线粒体、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内质网与高尔基体、醉后为核糖核蛋白复合体。
密度梯度离心法是用一定的介质在离心管内形成连续的密度梯度,将细胞悬浮液或匀浆置于介质的顶部,通过离心力的作用使细胞或细胞器分层、分离,最后不同密度的细胞或细胞器位于与自身密度相同的沉降区带中。
叶绿体是一种比较大的细胞器,利用差速离心即可分离收集,然后用密度梯度离心纯化,便可用于各种研究。
实验用品:新鲜菠菜、提取缓冲液、蔗糖溶液、0.01%吖啶橙、离心机、电子天平、荧光显微镜、剪刀、研钵、移液管、漏斗、滴管、10ml离心管实验步骤:1、选取新鲜嫩绿菠菜叶,去叶梗及粗脉,洗净擦干,称30克放于150ml 0.35M.Nacl溶液中2、将液、叶同装入组织捣碎机中,匀浆3-5分钟,转速5000r/min3、将匀浆用纱布(6层)过滤于500ml烧杯中4、取滤液4ml在1000r/min下离心2min5、取上层清液在3000r/min下离心5min(沉淀为叶绿体和细胞核混合物)6、将沉淀用2-3mlMnacl液悬浮7、取一滴悬液滴片,加盖玻片后显微镜下观察8、另取一滴悬液滴片,再滴加一滴0.01%吖啶橙染料,混匀,盖上盖玻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结果:普通显微镜下,叶绿体呈橄榄形,绿色,高倍镜下可看到基粒(深绿色小颗粒)。
荧光显微镜下,叶绿体自发荧光为“火红色”,次生荧光为“橘红色”分析与讨论:1、捣碎叶片式时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破坏叶绿体2、用荧光显微镜找到物象后,要先拍照后观察,因为荧光会逐渐变弱。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分离方法将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分离是一项常见的生物学实验操作,通常需要使用细胞破碎和不同的离心步骤来实现。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分离方法:
叶肉细胞的制备:首先,从植物组织中提取叶片,并将其切碎成小片或细胞悬浮液。
可以使用切割刀、搅拌器或离心机等工具来实现这一步骤。
细胞破碎:将叶肉细胞悬浮液置于离心管中,并加入适量的细胞破碎缓冲液。
然后,使用超声波破碎仪或玻璃搅拌棒等工具对细胞进行破碎,以释放细胞器。
离心分离:
第一次离心:将细胞破碎液离心,以去除细胞碎片和细胞核。
通常,设置较低的离心速度(如1000-2000g),离心时间约为10-15分钟。
收集上清液:将上清液转移到新的离心管中,并进行第二次离心。
第二次离心:使用较高的离心速度(如10000-20000g)离心上清液,以沉淀叶绿体和线粒体。
收集沉淀:收集沉淀,其中包含叶绿体和线粒体,这通常位于离心管的底部。
亲和纯化:可以使用亲和层析或梯度离心等方法,进一步纯化叶绿体和线粒体,以获得更纯净的样品。
需要注意的是,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离心过程中沉降速度可能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具体情况调整离心参数。
此外,为了避免污染和保持细胞器的完整性,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低温和采取无菌操作。
【关键字】技术实验三植物总DNA的提取一、原理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称为核DNA或染色体DNA,也有人称之为基因组DNA(genomic DNA),严格地讲,基因组DNA是指单倍体细胞核DNA。
细胞质中含有少量的DNA,称为核外DNA或核外基因。
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及叶绿体内,分别称为线粒体DNA(mtDNA)及叶绿体DNA(ctDNA)。
细胞内各种DNA总称为总DNA(total DNA)。
根据实验需要可分别提取不同的DNA。
植物核DNA的提取主要用于基因文库构建、PCR分析及Southern杂交,也可以提取总DNA进行Southern杂交。
核DNA分子呈极不对称的线状结构,一条染色体为一个DNA分子。
高等植物核DNA的分子量为1012左右,约含有109bp,就其长度与直径的比例而言,是一个极不对称的分子。
如此细长的分子对任何机械力的作用都十分敏感,虽然现在已能够成功地测定出它的一级结构,但到目前为止,仍无法分离纯化出它的完整分子。
在分离纯化过程中,DNA分子的降解是很难避免的。
因而分离纯化所得到的只不过是植物核DNA分子的片段。
采用不同的分离方法,所得的片段大小有所不同。
用于Southern杂交的植物DNA样品在长度上应不小于50Kb。
线粒体DNA及叶绿体DNA的分子要小得多,分子量约为107,而且为环状结构,因此完整的线粒体DNA 及叶绿体DNA的分离并不十分困难,现已有许多报道。
核DNA、线粒体DNA、叶绿体DNA 的提取一般是先分离出细胞核及细胞器,然后再提取DNA。
总DNA的提取不必分离细胞核及细胞器,用温和的方法使细胞破碎后,核蛋白体自然释放出来。
(一)方法概述植物DNA的制备与动物DNA制备原理大致相同,为获得高质量DNA应选取幼嫩组织或组织培养物为材料,由于植物材料中DNase水平低,蛋白质含量较少,其操作要点主要是克服植物次生代谢物如多酚、类黄酮和植物多糖对DNA制备的影响。
实验题目: 叶绿体的分离及荧光观察 2017.10.131.结果与分析图1光学显微镜下菠菜叶绿体观察(物镜×40倍)结果描述:光学显微镜下叶绿体呈较深的绿色,椭圆或圆形;视野中还有许多叶绿体碎片和被压碎的叶绿体。
叶绿体纯度:完整叶绿体/总叶绿体=23/50=46%结果分析:由于叶绿体处于高渗溶液中,所以会失水导致颜色加深且呈圆形;视野中的叶绿体碎片是由于研磨时外力作用破坏了叶绿体,被压碎的叶绿体是由于在制作装片时有外力作用到盖玻片上使原本完整的叶绿体破碎。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所提取到的叶绿体遭受损坏,所以最后叶绿体的纯度较低,为46%,由此也可以得知叶绿体较脆弱,易被破坏。
图2菠菜叶绿体荧光观察(放大倍数×40)结果描述: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下,叶绿体反射红光,椭圆或圆形;视野中有许多叶绿体碎片和被压碎的叶绿体。
叶绿体纯度:完整叶绿体/总叶绿体=19/50=38%结果分析:由于叶绿体处于高渗溶液中,所以失水呈圆形。
视野中的叶绿体碎片完整叶绿体被压碎叶绿体 叶绿体碎片 完整叶绿体被压碎叶绿体 叶绿体碎片是由于研磨时外力作用破坏了叶绿体,被压碎的叶绿体是由于在制作装片时有外力作用到盖玻片上使原本完整的叶绿体破碎。
荧光观察下,叶绿体纯度比光学显微镜观察下要低,原因可能是,光学显微镜视野较倒置荧光显微镜视野模糊,使光学显微镜视野里许多叶绿体碎片无法观察到,从而使总体叶绿体数目变少,纯度升高。
也有可能由于所选取的视野不同而导致的。
2.回答问题①根据结果,得到的叶绿体仍然是不纯的。
还是用差速离心方法,你如何将你得到的叶绿体进一步纯化?将实验所得的叶绿体进一步以1000rpm与3000rpm的中间值1500rpm的转速离心5min,各取其上清液与沉淀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数量,含叶绿体较多的一组为进一步纯化的叶绿体。
若想得到更纯的叶绿体,可以按照以上步骤进一步取转速的中间值对上一步纯化的叶绿体进行离心,观察上清液与沉淀的叶绿体含量,取叶绿体含量较多的一组。
实验三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性质及含量一、实验目的1、掌握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方法;2、掌握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原理和步骤;3、掌握叶绿体色素的部分理化性质。
二、实验原理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
它们与类囊体膜上的蛋白质相结合,而成为色素蛋白复合体,这两类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提取液可用色层分析的原理加以分离。
因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流动相和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它们的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层析后,便将混合色素分离。
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吸收光谱,可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
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
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受强光的破坏,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以后,破坏更快,而类胡萝卜素则较稳定。
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H+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仪器及试剂:吹风机、定性滤纸、脱脂棉、火柴、碘钨灯、95%乙醇、汽油、醋酸铜、浓盐酸、CaCO3材料:菠菜叶片四、实验步骤1、提取称菠菜叶子10g,加少许石英砂、CaCO3、乙醇研磨,研成匀浆,过滤,用乙醇定容至50ml,分装于5个试管内。
2、分离用滤纸条浸色素提取液(试管1),吹干,反复多次;将带色素的滤纸条卷成灯芯,将表面皿放在培养皿内,注上汽油,把灯芯浸在汽油内,加盖,色素层分清后,取下吹干,即可看到分离的各种色素:叶绿素a为蓝绿色,叶绿素b为黄绿色,叶黄素为鲜黄色,胡萝卜素为橙黄色。
用铅笔标出各种色素的位置和名称。
3、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取1ml提取液于比色杯中(试管2),加3ml95%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