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制取注意事项
- 格式:doc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2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注意事项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是一项常见的实验操作,但在进行该实验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在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一、实验室安全在进行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之前,首先要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措施已经落实到位。
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同时,实验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实验手套、护目镜和实验服,以防双氧水溅到皮肤或眼睛上引发伤害。
二、材料准备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
除了双氧水外,还需要氢氧化钠和一定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
双氧水应选择纯度较高的产品,并且要避免使用过期的双氧水。
在操作过程中,应将双氧水、氢氧化钠和催化剂分别放入不同的容器中,并确保容器干净无杂质。
三、装置搭建在进行双氧水制氧实验时,需要搭建适当的装置。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漏斗和集气瓶进行气体的收集。
将双氧水倒入漏斗中,通过漏斗底部的导管将氧气收集到集气瓶中。
为了增加氧气的纯度,可以在漏斗底部放置一小块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四、操作步骤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明确实验操作的步骤。
首先,将双氧水倒入漏斗中,然后将集气瓶放置在漏斗底部的导管下方。
打开漏斗的活塞,使双氧水缓慢地流入漏斗中,同时保持漏斗与集气瓶之间的连接畅通无阻。
在实验过程中,应观察双氧水的流动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停止实验并处理。
五、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安全事项。
首先,双氧水具有氧化性,避免将其接触到易燃物质上,以免引发火灾。
其次,双氧水的浓度过高时会产生热量,应避免操作过程中双氧水的浓度过高。
另外,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双氧水溅到皮肤或眼睛上,以免引发伤害。
六、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收集到的氧气可以通过试剂变色法进行检测,用来确定氧气的纯度。
同时,还可以通过气体的体积变化计算出氧气的产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
初中化学必考点之“制取氧气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器材:制取氧气需要准备的器材有:锥形瓶、玻璃试管、烧杯、导管、橡皮塞、水槽、三角撑等。
2.实验剂料:制取氧气所需的实验剂料主要是过氧化氢(又称过氧化氢、泡脚盐)。
3.实验环境:制取氧气实验通常在实验室中进行,需要保持实验环境整洁、安静。
实验室中要远离火源,并保持通风良好。
4.实验操作:实验者应戴好实验室必备的安全眼镜,穿戴好实验室制服。
实验开始前,需要仔细阅读实验操作步骤,并确保所有操作都能正确进行。
5.实验安全:由于过氧化氢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可造成可燃物燃烧或爆炸,实验者需保证操作的安全。
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过氧化氢接触皮肤和眼睛,如不小心接触到,应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就医治疗。
6.实验装置: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应构建严密,防止氧气泄漏或外界空气进入系统。
锥形瓶的口要使用橡皮塞与导管连接,确保密封。
7.实验步骤:(1)将适量的过氧化氢倒入锥形瓶中;(2)将玻璃试管倒立插入水槽中;(3)将试管口紧贴溶液表面,保证实验时水不能进入试管内;(4)点燃火柴或实验安全燃烧器,放入试管口中;(5)观察气体产生情况,直到试管内产生明亮的火焰。
8.结果和讨论: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火焰形态、试管内气体变化等来判断是否制取成功。
同时,可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9.清洁与安全:实验结束后,应将实验器材进行清洗,并将实验废液处理好。
同时,实验者应确保自己的安全,做好实验后的个人防护。
制取氧气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存在及特性,并了解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
在进行实验时,实验者应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并注意安全问题。
只有安全、正确地进行实验,才能顺利完成实验目标,并确保实验者的个人安全。
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1.氧气的制备原理:氧气的制备主要依靠一些化学反应,常见的方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H2O2)、加热氯酸钾(KClO3)等。
2.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过氧化氢(H2O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分解为水(H2O)和氧气(O2),这是一种常见的制取氧气的方法。
可以使用锰(IV)氧化物或过氧化锰钾作为催化剂。
3.氯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KClO3)可以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氧气和氯化钾。
这种方法可以使用加热管或加热瓶进行加热,通过收集氧气来制取氧气。
4.氟酸制取氧气:氟酸(HF)可以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氧气。
当过量的过氧化氢和氟酸反应时,会生成氧气和水,可以通过收集氧气来制取氧气。
5.硝酸钾与焦炭制取氧气:硝酸钾(KNO3)可以在高温条件下与焦炭反应,生成氧气和氮气。
这种方法需要通过加热瓶或加热管进行加热,收集气体来制取氧气。
6.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操作环境要保持通风良好,确保没有可燃物质存在;-实验过程中要戴好安全眼镜和化学防护手套,避免有毒气体或化学物质的接触;-对于有毒的化学试剂,应在化学废液处置系统中进行处置;-注意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避免温度过高或反应时间过长导致安全问题。
7.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它对大多数可燃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用于燃烧、氧气焊接、氧气割炬等工业应用。
在医疗方面,氧气也被广泛应用于氧疗和抢救等场合。
8.实验的扩展: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我们可以了解氧气的制备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也拓宽了我们对氧气的应用领域的认识。
实验的过程带给我们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科学实验的能力和安全意识。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一.精讲点拨1.工业制氧气(物理变化)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根据沸点的不同2、实验室制氧气方法(化学变化):、、3、高锰酸钾制氧气药品:高锰酸钾反应原理:发生装置选取:1、固固加热装置2、固液不加热装置选取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收集装置选取:方法1、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2、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大)3、向下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注意事项:1、制取氧气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目的是避免装置漏气收集不到气体。
2、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其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3、伸入制取氧气试管里的导管不宜过长,原因是导管过长不利于气体的导出。
4、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受热不均炸裂5、加热时要先预热,目的是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6、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原因是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7、为什么刚开始有气泡时不立即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防止收集的氧气不纯。
8、实验结束后,要先撤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入试管,使试管受热不均炸裂。
9、氧气的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深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排水法)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
(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满。
1、过氧化氢制氧气(化学变化)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反应原理:二氧化锰的作用:催化作用注意事项:(1)、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溢出。
(2)、装药品时先装二氧化锰后装过氧化氢。
2、催化剂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特点:一变二不变2、分解反应概念: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特点:一变多。
实验室制取氧气笔记一、组装装置的注意事项1、把握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组装左右顺序及美观大方的的总体原则;2、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的1/3处,防止烧坏铁夹内的绒毛。
3、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4、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并堵塞导管;5、伸入试管中的导管不能过长,应稍露出橡皮塞即可;否则不便于气体排出;6、用排水法收集时,伸入集气瓶内的导管不能过长,否则从水中取出集气瓶时容易脱离水面混入空气。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伸到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氧气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也可用加热的方法)2、药品应平铺于试管底部,目的是让药品反应充分。
3、加热时应先预热试管,再用外焰集中对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4、当导管口出现连续而均匀的气泡时开始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不纯。
5、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三、实验步骤查(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庄):装入药品;定(定):固定装置,用铁夹夹住试管点(点):点燃酒精灯收(收):收集氧气离(利):将导管移离水面熄(息):熄灭酒精灯四、氧气的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五、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能与水反应。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无毒,,不会与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
六、验满方法1、排水法:当瓶口冒出大气泡时,则已满。
2、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于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满。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的注意事项
1. 嘿,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啊!这就好比你出门得把门关好一样重要呀。
你想想,要是装置漏气,那不就像没关好门家里进小偷了一样,氧气都跑光啦!比如上次我做实验的时候就没仔细检查,结果可悲剧啦!
2. 药品的用量可得把握好哦!可不是越多越好呀,多了那就是浪费呀,而且还可能出问题呢。
就像吃饭不能吃太多,不然会撑着呢,你说对吧?可别像小明那次,放太多高锰酸钾,差点搞出乱子。
3. 加热的时候要均匀受热呀!你可不能一会儿这边热一会儿那边冷的,那可不行哦。
这就好像烤面包,要均匀烤才好吃,对吧?上次同学就是受热不均匀,试管都裂了呢!
4. 试管口为啥要略向下倾斜呢?哎呀,这可太重要啦!要不然冷凝水倒流回来,那不就把试管搞炸啦,就像下雨天你不打伞让雨往头上浇一样呀!还记得那次做实验,有个同学就没注意,结果多吓人呀。
5. 收集氧气的时机要选对呀!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就像等公交,车没来你去等啥,车刚走你又白等,是不是?上次我就是没把握好,结果收集得不理想呢。
6. 导管伸进集气瓶可不能太长哦!太长了就像腿伸太长容易绊倒一样啦。
有次做实验一个同学就伸太长了,效果就不太好哟。
7. 实验结束先撤导管再熄灯呀!这可不能乱来哦,要不然水会倒流回去,那不就像涨潮一样危险呀。
你看我之前有次就差点犯错误呀。
8. 哎呀,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不能心急呀!这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定的事儿,就像跑马拉松,得慢慢来。
可不是像一阵风一样呼呼就完啦,上次有人太心急,结果出了不少乱子呢。
9. 总之,做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一定要仔细、认真!每个步骤都不能马虎,这关系到实验能不能成功呢!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呀!。
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制取氧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加热过氧化氢(H2O2)来制取氧气。
虽然这个实验看起来很简单,
但是仍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以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
首先,在进行制取氧气的实验前,要确保实验室中的通风良好,以避免氧气聚集形成爆炸性气体。
实验室窗户可以打开,或者打开实验室的排气系统,以保持空气流通。
其次,当操作过氧化氢时,一定要注意其浓度。
过氧化氢浓度高时,有爆炸的风险。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该选择低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通常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第三,一定要佩戴防护眼镜、实验室外套和手套。
由于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可能对皮肤和眼睛造成损伤。
以防实验出现意外溅出物飞溅出来,保护好自己。
第四,在加热过程中,要注意温度控制。
过氧化氢在加热过程中会分解产生气体,但是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过氧化氢的剧烈分解,产生过多的气体,从而加大爆炸的风险。
因此,在加热过程中要控制温度,避免过氧化氢的过度分解。
最后,在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实验设备和工作台。
过氧化氢是一种易于分解和挥发的物质,不及时清洗可能会在工作台上残留,增加了火灾的风险。
制取氧气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潜在的
危险。
所以,进行实验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范,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实验经验和安全意识,最好在有经验的人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只有保证实验的安全性,才能更好地进行化学实验。
八年级实验室制氧气知识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室已经成为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八年级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化学实验室中的基本知识,更需要学会如何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实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八年级实验室中制氧气的相关知识点。
一、制氧气的基本原理氧气是我们呼吸所必需的重要气体之一。
制氧气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氧气的物理特性进行提取和分离。
在实验室中,我们通常使用分子筛法来制氧气。
分子筛是一种有规则的多孔性物质,沿着分子筛的孔道将空气分子分离出来,从而提取出氧气。
二、制氧气前的准备工作在制氧气前需要做好以下的准备工作:1.检查所有设备是否完好无损,以确保实验的安全。
2.添加适量的分子筛吸附剂,用于分离氧气。
3.准备一定量的电解水,加入到实验设备中,以促进氧气的产生。
三、制氧气的操作步骤制氧气的操作步骤如下:1.将分子筛吸附剂放入气体分离设备中。
2.加入适量的电解水到设备中,以促进氧气的产生。
3.启动设备,将气体分离设备连接到实验室气体源。
4.等待一定时间,直至氧气被分离出来,通过气体分离设备的出口进入容器中。
5.打开容器的出气阀门,收集氧气。
四、制氧气的注意事项在制氧气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事项:1.操作时需要戴手套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2.设备启动前,检查所有设备是否完好无损,确保实验安全。
3.加入适量的分子筛吸附剂,以避免气体污染。
4.加入适量的电解水,以促进氧气的产生。
5.等待氧气分离,直到容器中收集足够的氧气。
6.收集氧气时,使用干燥的容器,避免水分和其他气体的污染。
总之,在实验室制氧气是一项非常危险的操作,必须十分小心。
只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和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才能保证实验安全,取得最好的效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知识点对八年级学生的实验课有所帮助。
一、检查装置气密性;将药品装入试管;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先预热后对药品加热,等有气泡均匀冒出用排水法进行收集,收集完将试管撤出,熄灭酒精灯。
注意:实验结束时,先撤试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入试管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制取氧气注意:固体药品加热试管口向下倾斜试管口放棉花防止固体粉末堵塞导气管停止试验时候先撤导管再撤酒精灯二、步骤1.搭装置(自下而上)(自左而右)2.检查装置气密性(先浸后捂)3.加入药品4.加热5.收集气体6.先移导管再移酒精灯二.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成的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破裂)2.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3.当试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方可收集气体(因为先排出的气体是空气)4.实验结束时,应先移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进试管使试管破裂)5.伸入试管内的导管不能太长6.如果是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气体,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选甲装置:固体与固体加热制气体(实验室常用说法:固固加热型)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三、装----装药品定----把试管固定到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预热,注意:一律先让试管均匀受热,否则会因冷热不均炸裂试管)收----收集气体(可以使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法)离----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如果使用向上排空法,此步骤基本不需要,但是最好先取出导管在盖上玻片)熄----熄灭酒精灯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在管口冷凝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之后可以将酒精灯外焰对准装有药品部位定向加热,不过还要不时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大约0.5cm)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并堵塞导管,使所制得气体无法较好排出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此时收集气体不纯)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冷水倒吸进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炸裂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以便把空气排尽四、1)药品及其反应原理: 2)实验装置: 排水法: 发生装置:试管,酒精灯,带有铁夹的铁架台. 收集装置:导管,集气瓶,水槽. 向上排气法: 发生装置:试管,酒精灯,带有铁夹的铁架台. 收集装置:导管,集气瓶. a.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止湿存水在反应过程中倒流到管底,使试管破裂. ②导管不可伸入试管太长,以利于氧气排出,防止药品堵塞导管. ③使用高锰酸钾反应时,需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以防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④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适合于制取较多的氧气,但要注意二氧化锰一定要纯净,二氧化如果混有炭粉,制取氧气时就很容易发生爆炸,因此,使用二氧化锰时最好烧灼一下. ⑤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均匀受热. ⑥加热时要使试管均匀受热(预热). ⑦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 ⑧停止加热,先把导管撤出,在撤离酒精灯,否则水槽内水会倒流,导致试管爆裂. b.适用范围:此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 (不适合于过氧化氢) 3)收集方法: a.排水法----因为氧气难溶于水。
实验室制氧气的注意事项
1.按顺序装配仪器,(按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并注意铁夹要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或试管的中上部。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内太长,应稍露出橡皮塞(原因:以利于气体导出)。
3.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时,使药品平铺在管底,不要让它堆积在底部。
4.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放一小团棉花(原因: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5.加热时,先预热,然后再用外焰集中在试管有药品的部分加热。
6.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原因:防止冷凝水倒流,使热的试管炸裂)。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撤出,再熄灭酒精灯(原因: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到热的试管,使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9.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
10.收集方法:排水法(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和向上排空气法(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11.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人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证明瓶内气体为氧气。
12.验满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收满;排水法收集: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向外冒出时,证明已满。
13.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先把导管一端浸入水里,再把两手紧贴容器的外壁。
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1.实验器材的准备:准备一个玻璃容器,用以收集氧气。
确保容器干燥且无杂质。
另外还需要一个加热设备,如电炉或酒精灯,以提供加热源。
还需要一些过滤纸或滤芯,用来滤除高锰酸钾中的杂质。
2.高锰酸钾的选择:选择质量较好的高锰酸钾,以确保实验结果准确。
注意检查高锰酸钾是否有结块现象,如有结块应先将其研磨成细粉。
3.加热操作:将高锰酸钾加入玻璃容器中,并放置在加热设备上进行加热。
注意加热的温度控制,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高锰酸钾爆炸。
切勿直接暴露高锰酸钾粉末于明火之中,应采用间接加热的方式。
4.安全设施:由于高锰酸钾在加热过程中会产生氧气和二氧化锰,这些气体具有毒性和刺激性,应在实验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
戴上适当的防护装备,如眼镜、口罩、实验手套等,以防止溅溶液或气体对身体造成伤害。
5.操作细节:加热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化学反应的进行,并观察玻璃容器内是否有气体生成。
当观察到气体生成时,适时调整加热器的温度或停止加热,以控制反应速率和温度。
6.容器的安全:当氧气生成后,必须小心地将玻璃容器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避免碰撞或摔落。
注意不要用裸手触碰容器,以免被高温的玻璃烫伤。
7.实验后处理: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实验区域,清除高锰酸钾粉末和滤芯等废弃物。
注意处理过程中的安全要求,避免与高锰酸钾产生直接接触。
总之,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一项需要谨慎操作的实验。
在进行实验前,要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同时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1.加热高锰酸钾,化学式为:2KMnO4===(△)K2MnO4+MnO2+O2↑2.用催化剂MnO2并加热氯酸钾,化学式为:2KClO3===(△,MnO2) 2KCl+3O2↑3.双氧水(过氧化氢)在催化剂MnO2(或红砖粉末,土豆,水泥,铁锈等)中,生成O2和H2O,化学式为: 2H2O2===(MnO2) 2H2O+O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1、利用固体加热制取氧气,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答:目的是防止加热时药品所含的水分变成水蒸汽,到试管口冷凝成水滴到流,使试管炸裂。
2、反应物全是固体物质并且加热制取气体时,试管口都要略向下倾斜吗?答:对!目的是防止加热时药品所含的水分变成水蒸汽,到试管口冷凝成水滴到流,使试管炸裂。
3、实验前,为什么要先给试管预热?答:为了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防止破裂。
4、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为什么刚刚露出橡皮塞即可呢?答:导气管赤长,不利于气体导出。
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答: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颗粒随气流进入导气管。
6、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试管口为何不放一团棉花?答:氯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加热时不能混入易燃物质,否则会引起爆炸。
7、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刚开始出现气泡时,为什么不能立即收集?答:刚开始出现的气泡中,混有空气,此时氧气不纯净。
8、实验完毕为什么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然后熄灭酒精灯呢?答:如果先熄灭酒精灯,试管中的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沿着导气管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9、检验氧气为什么用带火星的木条以及检验氧气时要伸入瓶内,验满时却放在瓶口呢?答: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检验氧气时伸入瓶内是因为集气瓶内不一定盛满氧气;验满时只有放在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才能确定是否收集满10、如果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混合加热制氧气,能否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答:能!高锰酸钾在加热过程中,分解后的产物中的二氧化锰,可以加为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一、实验室制氧气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注意事项: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
②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1/3处。
③导管不宜伸入试管过长,不利于气体导出。
④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⑤如果实验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随氧气进入导气管。
⑥排水法集气时,当气泡连续且均匀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混有空气;氧气收集后,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⑦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应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2.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注意事项:①反应容器口的导管应刚过橡胶塞。
②若用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其下端管口应伸到液面以下,以防止制得的氧气沿长颈漏斗逸出。
③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要伸入集气瓶的底部,有利于把里面的空气排干净。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放出不宜立即收集,因为刚开始放出的气体中混有空气,要等气泡连续且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
1.下列有关工业法制取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液化蒸发空气制取氧气属于分解反应B.液化蒸发空气制取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C.液氧是无色的D.液化蒸发空气所得的氧气贮存在银灰色钢瓶中2.某极难溶于水的无毒气体,它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4/9,那么在实验室中收集这种气体的方法可以是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法A.②③B.①③C.①②D.①②③3.下列变化,既不属于分解反应,又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碳酸水+二氧化碳B.铁+氧气四氧化三铁C.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D.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4.下列关于产生氧气的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B.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C.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D.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下列措施可使反应速率减慢的是A.向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B.向双氧水中加水C.增大双氧水的浓度D.升高反应温度6.下图所示的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取用高锰酸钾B.加热高锰酸钾C.检验氧气是否集满D.熄灭酒精灯7.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有关二氧化锰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氧气的产量B.加快产生氧气的速率,增加氧气的产量C.加快产生氧气的速率,氧气的产量不变D.不加二氧化锰,加热氯酸钾不能产生氧气8.如图所示,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氧气。
一、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1、连:按要求连接好仪器
2、查:检验装置气密性
3、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然后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4、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5、点: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
6、收:收集气体
7、离:收集氧气结束后,将导管撤离水槽
8、熄:熄灭酒精灯
二、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用固体加热型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
1、(查)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试管均匀受热)。
3、导管要刚过塞子少许(太长不利于气体排出)。
4、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5、(定)铁夹夹取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6、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口冷凝水倒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7、(点)用酒精灯外焰先预热再药品部位加热
8、(收)收集:(1)、排水法收集a、依据:氧气不易溶于水b、收集的适宜时刻:当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开始收集(刚加热时产生的气泡中混有空气,此时收集气体不纯),当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是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取出正放在桌子上(因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2)、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依据: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b、注意:导管要伸到集气瓶底部(有利于排净空气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注意: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的氧气较干燥。
9(离熄)实验完毕要先从水槽中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沿导管倒流使试管炸裂)
10、验证氧气的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验满氧气的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处,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满。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气体制取装置的选取依据
气体制取装置包括: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
气体发生装置选取依据:(1)、反应物的状态(2)、反应物的条件一、若反应物是固体,且反应需加热。
就选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
如用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二、若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反应不需加热。
就选固液常温热型
发生装置。
如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固体加热型固液常温热型
二、气体收集装置选取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方法:排水法、排空气法
(1)若气体难溶于水,用排水法。
如图下左一
(2)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3)若用图四排空气法收集,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气体由长管进,密度比空气小密度比空气小由短管进。
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三、指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五处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