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4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作家作品】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了解背景】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
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
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
《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
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
”(《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重要内容】《朝花夕拾》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旳文字,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
《狗•猫•鼠》——对猫旳讨厌和仇恨及因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旳罪行:①猫对自己捉到旳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②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③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④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旳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明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旳,何况它后来旳确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种类型,锋利而又形象地挖苦了生活中与猫相似旳人。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小时侯旳保姆,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旳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旳礼节”旳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旳绘图《山海经》之情,布满了尊敬和感谢。
文章用深情旳语言,体现了对这位劳动妇女旳真诚旳怀念。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旳虚伪和残酷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旳书,配有图画,重要目旳是宣扬封建旳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旳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旳强烈反感,形象地揭发了封建孝道旳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小朋友旳可怜。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制旳压制和摧残五猖会是一种迎神赛会,在童年旳“我”旳心目中是一种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旳急切,兴奋旳心情,和被爸爸逼迫背诵《鉴略》旳扫兴而痛苦旳感受。
指出强制旳封建教育对小朋友天性旳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旳勾魂使者,挖苦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旳军阀统治文人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旳鬼,去勾魂旳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旳儿子那么悲哀,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成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旳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旳挖苦,虚幻旳无常予以当时鲁迅寂寞悲凉旳心些许旳安慰。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练习题一、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是温馨的回忆和理想的批判。
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一九二七年,鲁迅在广州重新编订,添写《小引》《后记》,并改名为《朝花夕拾》,是了解与研究鲁迅早期生活、思想和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艺术文献。
十篇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
《朝花夕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既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的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
你知道吗?师生交流读书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二、合作交流(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施耐庵《水浒传》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吴承恩《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名人传》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
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2、阅读要讲究方法(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
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
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
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2、《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1926年间。
回忆性散文集。
共10篇。
3、这十篇分别包含:《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藤野先生》小结:浏览之后,要做进一步阅读,介绍第二种读书方法。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学习《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文学地位教学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认识《朝花夕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第二课时:概述《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故事脉络。
3. 第三课时: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品主题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学习《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教学重点:欣赏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
5. 第五课时: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学习心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概述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4. 读书笔记法:鼓励学生做阅读笔记,提高阅读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鲁迅及《朝花夕拾》的了解程度。
2. 阅读测试:检测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3. 读书笔记: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心得体会。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或改编教材。
2. 参考书目:有关鲁迅及《朝花夕拾》的研究资料。
3. 网络资源:鲁迅纪念馆、文学作品集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进程设计第六课时:深入了解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1. 教师通过PPT展示鲁迅的生平简介,重点介绍鲁迅的主要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2. 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原著,了解鲁迅的生平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
第七课时:探究《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
《朝花夕拾》导读+识记一、阅读建议先看目录,通过标题猜测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可能会写什么?再读文章——快速阅读。
粗略阅读各篇,在此过程中,不细究每个字、词、句的含义,但要注意了解各篇大意。
如有感悟,可以先用三两个词简要记录,等到精读时再作探究。
分析阅读。
精读各篇文章,边读边体会文章主题。
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记录下自己的疑惑,然后通过精读文章、查阅背景资料,借助注释、文本互读以及与父母、老师、同学讨论等方法,仔细推敲,力求解除疑惑。
阅读检测——对应导读问题,思考自己是否能回答这些提问,如果不能,带着问题再回到文本,找出答案,做好记录。
不建议同学们直接拿着老师提供的答案背诵,比如填空题,除了基本的文学常识外,别的都是出自书本,所以先去文章中找答案,看看答案出处,加深对答案的印象。
内容概括+主题思想(主题思想要求背诵√)《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与可悲。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自传体小说集,由30个短篇组成。
小说的主题是人民生活,讲述了鲁迅先生成长和亲历的社会风俗、人情冷暖、社会矛盾等问题。
本书是鲁迅先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对于了解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以下是《朝花夕拾》部分名篇的导读。
1.《故乡》
《故乡》是《朝花夕拾》中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在故乡的生活和亲人的离去。
小说通过对故乡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困境和社会的变革。
2.《花之寓言》
《花之寓言》是一篇寓言小说,通过对花的生命之旅的描述,暗示了人类的寿命短暂,生命无常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语言生动、富有想象力,是鲁迅先生“小说家”的代表作之一。
3.《阿长与珂朵莉》
《阿长与珂朵莉》是一篇描写爱情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与一个舞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阿长、珂朵莉及其它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了现代社会人性的复杂和冷漠。
4.《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位失意的酒客孔乙己如何在社会底层苦难生活中寻求自我尊严和尊重。
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与关怀。
5.《药》
《药》是一篇探讨道德伦理问题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父亲的幼子生病,在药价高昂的情况下,父亲决定盗窃药物。
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人们在生活中面对困境时如何取舍和妥协的复杂心理和道德观念。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
(3)学会与他人合作,开展小组讨论,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名著的热爱,激发阅读兴趣。
(2)感受作者关爱弱势群体、倡导民主平等的思想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朝花夕拾》中的复杂人物关系。
(2)理解作者通过作品所传达的社会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主掌握《朝花夕拾》的内容。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人物形象,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怀。
五、教学安排:1. 第1课时:介绍《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第2课时:梳理《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第3课时: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4. 第4课时:探讨《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 第5课时:总结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中的相关章节,注意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阅读中的疑问,教师进行讲解,梳理作品脉络。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这部作品原名《旧事重提》,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以及他对家乡、亲友、师长的深深怀念之情。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从家乡到南京、再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这些经历中,他见证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也经历了寻找光明、不畏艰险的历程。
同时,作品还表达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以及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
这部作品以记事为主,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息。
鲁迅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艺术才华。
作品中的语言朴实、自然,却又不失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
阅读《朝花夕拾》,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鲁迅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感受他对家乡、亲友、师长的深深怀念之情。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领略到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总之,《朝花夕拾》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品味。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练习题《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
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关《朝花夕拾》的对联:独酌花酒释胸竹,寒衣不胜暑,朝花夕拾谁归属,甜酸咸辣苦;《朝花夕拾》的中心思想:《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名著导读练习:《朝花夕拾》之一一、填空:1、《朝花夕拾》是于1926年所作的一本(体裁)集,共10 篇。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和《》。
2、《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会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
3、《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
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
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
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
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
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本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
(2)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3)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读过这段文字,联系《朝花夕拾》中的其它文章,简要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答案:1、《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所作的一本散文(体裁)集,共10 篇。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2、《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会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五猖会》。
3、《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当我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背书。
(1)本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
(2)目的是在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3作者是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嘲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一、填空1.鲁迅原名,字,人(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和家。
2、《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集,共篇,是一部蕴含着和的作品。
其中的和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3、作者在《二十四孝图》文中指斥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接着将进行对比,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着重分析了《二十四孝图》中、、等孝道故事,揭示了。
4、作者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这个学堂四天教授,一天教授,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他随后又考入了,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5.“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父亲却要我,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含蓄地批判了的不合理。
6、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黑无常又叫,人们喜爱的是。
无常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他的来历是。
7、鲁迅在《》一文中讲述了在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在这段经历中发生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变:,回国后,他将挂在寓居的东墙上,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8、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地点)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
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二是。
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
9、《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一个,她的形象出现在《》和《》中。
她和鲁迅的关系是,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
在她的影响下,鲁迅在父亲病逝的时候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不能释怀的事是。
10.下面这副挽联是国际友人斯诺悼念鲁迅先生而写的,请将上联补充完整。
泽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________;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11、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表现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压制的文章是《》和《》;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揭示一些徒有虚名、草菅人命的“名医”的文章是《》;展现自己走出故乡,希望通过外出求学寻找到救国救民真理这一过程的文章是有《》和《》;在鲁迅一生中始终不能忘怀的三个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