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名著阅读导学案【二】《朝花夕拾》一、作者:1881—1936),★二、内容1926.原题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四、人物形象—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鲁迅先生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五、重要内容①《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
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主要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三件事。
②《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③《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挠,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六、轻松闯关(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7年所作的散文集,共10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是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其中,《》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记录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
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
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
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
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必考知识点《朝花夕拾》名著导读必考知识点:
《朝花夕拾》是现代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他的一些散文作品。
下面是《朝花夕拾》名著导读必考的知识点:
1. 鲁迅先生的背景: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导者。
他的作品以批判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关注人民生活为主题,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散文集的结构:《朝花夕拾》是一部由多篇散文组成的集子,每篇散文都以独立的主题或事件为中心。
这些散文以写实手法,深入描写人物、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展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独特观察和思考。
3. 鲁迅笔下的人物:《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描写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父亲、伯伯、孙权等。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鲁迅的观察力和揭示现实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人物类型和命运。
4. 社会现实与人性矛盾:《朝花夕拾》关注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不公,如封建礼教、官僚腐败、虚伪等。
鲁迅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批判,展示了这些问题对人的伤害和社会的腐化,并呼吁人们从内心去思考和改变。
5. 文学风格与思想表达:《朝花夕拾》以简练、清晰的文笔展示了鲁迅的独特文学风格。
他运用夸张、幽默和讽刺来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同时,他强调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他对人道主义的关注。
通过理解和掌握上述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朝花夕拾》这部名著,深入思考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问题,并在文学鉴赏中体验到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
2、作品简介《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1926年首次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是鲁迅唯一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
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本书写的虽然大多是个人生活,但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与新的学堂是怎样,等等。
这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理解那时候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3、主要篇章(1)《狗·猫·鼠》——清算了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和祝愿。
(3)《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批评封建孝道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悲状况。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知识导航:
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1、“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2、对于《朝花夕拾》,你知道多少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后改名为《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其间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3、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知识建构:
一、知识预备: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入散文篇。
全书由《小引》、、、
、、、
、、《后记》组成。
这十篇散文勾勒了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风俗画,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著态度。
二、合作交流:
1、结合作品中的情节,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人物
(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父亲寿镜吾衍太太)
三、课堂精炼:
【甲】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乙】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分析概括甲乙两文老师的性格。
(人物性格)
2、说说鲁迅对两位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3、甲文描写老师主要用了描写手法,乙文描写老师主要用了描写方法(艺术方法)
4、鲁迅对老师的态度和情感,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卡片:。